意形散而神聚:从拙政园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组织规律

2022-09-17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重要思想, 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与情感之间关联的深刻理解, 是中国园林区别于其他园林体系的精髓所在。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 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 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是以抒情言志为主要艺术内容, 借用山水、置石、花木、亭台楼阁等园林要素, 以及风、云、雨、月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组合, 形成一种“意境”, 来抒发造园者的思想感情。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

1.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这一概念源自中国古典美学, 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具特色的审美范畴。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形象描写系指对于现实生活图景的描述, 而境界和情调更突出思想情感的表达。由此可见, 意境实质上是一对由“意”和“境”相互作用, 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包含着反映现实生活形象的客观方面——“境”, 和艺术家个人思想情感的主观方面——“意”[1]。“境”作为“意”的反映形式, “意”作为“境”的精神内涵, 两方面相互支撑, 构成一个具有无限想象空间与艺术美感的审美对象。

意境根植于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中“无”之境界。与西方艺术重视“形”的思想不同, 意境更重视“象”。“形”是实实在在的视觉形体, 而“象”是虚的, 它所表现的美感在形之外, 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常不在意形体的刻意塑造, 呈现一种自由、缺少雕琢与控制的“散”的状态。

1.2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宗白华先生说, 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 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 勺水疏林, 都能以深情冷眼, 求其幽意所在[2]。中国园林的创造讲究“意在笔先”, 即是说在创造园林的客观实体之前, 造园者在心中已经书写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境的创造过程首先是“意”的挖掘, 此意可以是“情”, 即造园者的某种感情, 可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获得回味无穷的效果;此意可以是“理”, 即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独到见解, 引起观者的深思;此意可以是“形”, 对某种动人形态的模拟, 使观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此意可以是“神”, 即再现某种神态与气韵, 引观者细细品味。“意”之确立, 乃成为园林的主题, 接下来对“意”进行赋形, 选取并组织园林要素, 就生成“境”。这种给“意”赋形, 使“意”逐渐实体化到“境”的过程中, 园林要素选取、造型、放置关系与组织规律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1.3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形式

中国园林中用于构成意境的要素多样, 意境形式也无定式。有的意境无形, 有的意境甚至需要特定的时间与气候条件才能被观赏。除了易被眼睛捕捉到的由水体、建筑、植物、山石等组成的固定形态的“境”以外, 常见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还有“香境”、“色境”、“声境”与“朦境”等几类[3]。

“香境”是对于气味的运用, 常借助植物散发的芳香来引起审美体验以及表达某种意境。

“色境”是对园林景物色彩的运用, 例如建筑白墙青瓦的淡雅色彩, 植物花开花落, 叶片颜色的季相变化。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 因此在意境中常利用色彩传达情感。

“声境”借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传达的意境。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常有风声、雨声、钟声等声响, 它们给无声的园林环境增添生命力, 更能够引起观者情感的跃动。

“朦境”是借光、月、云、雾等气象景观而形成的朦胧意境, 有时需要特定的时间或条件才能完整表现。

2 拙政园概述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于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有“天下园林之母”的美誉。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娄门内, 占地约41300 m2, 分成东、中、西三部分, 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原址在唐代, 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代时, 建有大宏寺。到明正德四年 (1509年) , 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 购下此地和附近的低洼地修建园林。王献臣自比为西晋文人潘岳, 并取潘岳《闲居赋》中“庶浮云之志, 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池沼足以鱼钓, 春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 以供朝夕之膳, 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 将园林命名为“拙政园”, 以表园主人淡泊名利、遗世独立之品格。

3 拙政园意境的形之散

拙政园内水体划分复杂, 建筑类型丰富, 假山、置石多样, 植物种类繁多, 因借了多种自然景观现象, 形成了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的景观。这样的丰富性造成了园林形散的视觉感受。

3.1 表现形式之散

拙政园中通过空间的划分, 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小空间, 这些空间中意境的形式各不相同, 有“香境”、“色境”、“声境”、“朦境”等。它们激发人的不同感官, 带给人的景观感受也并不统一, 此之谓表现形式之散。例如“远香堂”、“玉兰堂”借助荷花、玉兰等植物的香气营造“香境”, 引起嗅觉上的愉悦感受, 从而激发审美情趣。“松风水阁”、“听雨轩”借助风吹松林、雨打芭蕉的声音营造“声境”, 激发游人由声音引起的审美联想。“与谁同坐轩”、“到影楼”则借助了自然界中的风、月以及倒影的物理现象, 营造出一种模糊不定, 隐隐约约的“朦境”, 似真似幻, 引发无数美的联想。

3.2 运用要素之散

拙政园中运用多种景观元素进行造景, 并不拘泥于强调某一种元素。拙政园中重视水的运用, 对水的形态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创造出多样的水景观感受, 可谓是用水做足了文章。但如此强调水体, 却并未将水体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加以强调。纵观全园, 建筑要素分布在各种视域, 其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水体。例如远香堂在水体与假山之间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再来看园中的假山置石、树木花草、围墙铺地等要素。假山、植被种类繁多, 出现在全园各处, 在大尺度上塑造出对整个空间的控制, 小空间内有时也成为视线的焦点。例如, 中部水面中央三座岛屿, 对于中部的整个院落起着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海棠春坞景点, 一组置石和古树形成一处别致的小景。综上所述, 拙政园对于造园要素的运用, 与西方规则式园林强调某要素的地位, 而弱化其余要素并使之服从于核心要素的思想截然不同, 拙政园中, 各造园要素处于平等地位, 互相各无从属关系, 呈现无中心状态, 此之谓运用要素之散。

3.3 外观形态之散

拙政园中不仅没有重点强调的要素类型, 并且各类要素下的具体景物形态也没有固定的母题。例如自然式的水体形态, 被以不同方式划分, 变化多端, 时而开阔、时而幽深, 难以名状。园内建筑类型多样, 亭、台、楼、阁、厅、堂、坊、榭等, 共有11类之多;建筑的平面形态也各不相同, 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凸字形、曲尺形等应有尽有[4], 无固定母题或主导形态。叠山所选石材多种多样, 湖石、黄石、笋石、灵璧石、昆山石等形态、色彩特点都不尽相同的自然石材都能在园中见到。所用植物共有2676株, 观赏特性多样, 外观均未被整形为简单形态。拙政园景观要素造型多样、自然随机、无明显母题, 让人难以发现规律与重点, 此之谓外观形态之散。

3.4 分布位置之散

拙政园中建筑、水体、植被的布置不遵循某种几何关系。水体布置与建筑之间没有轴线关系。建筑布局同样不遵循对称的关系, 无明显主次关系, 单体建筑的轴线之间也不完全平行。植物配置更是自然随机, 无几何约束。景点与景点之间连接的小径、通廊蜿蜒折叠, 都无明显轴线关系。景物布置的自然随机, 此之谓分布位置之散。

4 拙政园意境的神之聚

拙政园意境表现形式多样, 景观要素类型无明显主次, 种类形式多种多样, 分布位置自然随机。表现形式散, 运用要素散, 外观形态散, 分布位置散, 如此之散, 如何做到不乱?

拙政园中虽无几何实轴, 却不乏视线虚轴;虽乏形态统一, 却在精神内涵上高度统一;虽不用主次关系构建组织规律, 但却巧妙的营造了平等制约的相互关系, 使园内要素缺一而不能谓之曰“景”。此乃拙政园中的形散而神聚, 散而不乱。

4.1 视觉关系之聚

在空间关系上, 利用对景、框景、漏景等手法建立景物之间的视觉联系, 利用点景、聚景等手法构筑景观重心, 凝聚景物;在时间关系上利用分景、步移景异的手法建立时间序列, 串联景物。此之谓视觉关系之聚。

例如, 梧竹幽居、荷风四面亭与别有洞天的对景形成的长视轴, 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的对景形成的短视轴控制出中部的大关系, 凝聚景观整体。又如局部对景的与谁同坐轩和洞门外倒影楼, 在朦胧月光下, 月、我与倒影之间建立起视觉上的关系, 为意境的成立创造出条件。

拙政园中点景、聚景如雪香云蔚亭, 处于水面中央主岛上, 将四周水体、植被、建筑都统领起来, 形成视线的焦点, 正所谓“江山无限景, 都聚一亭中”。

分景利用游人移步时视域的变化, 形成景色层次变换和视象的流动, 构成具有诱导性和故事情节的景观序列[5]。如拙政园中入口障景假山——远香堂 (可观秀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荷风四面亭) ——倚玉轩 (听香深处) ——松风水阁——小沧浪——清华阁——净深亭——得真亭——香洲——澄观楼——别有洞天——柳阴路曲——见山楼——绿漪亭——吾竹幽居——海棠春坞 (半窗梅影) ——玲珑馆——嘉实亭——晚翠 (观雪香云蔚亭) 的游览路线。所谓“景愈藏, 意境愈深”, 分景和串联将园景按一定序列构建起来, 使景物在流动变化中更含蓄有致, 更具朦胧诗意。

4.2 局部文意之聚

拙政园中不乏用一句诗来组织一个空间中的景物, 这能将景观诗意化、散文化, 用诗、文的写作手法与文意来组织景物, 使分散的景物串联成具有情感的意境。

以名诗名言命名园景, 园景所蕴涵的诗意和意境即刻被点题[6]。这种诗意能够巧妙地将园林的三维空间进行意境拓展[7], 局部空间中景语透过联想组织起来, 凝聚起空间的意境。

例如“小飞虹”处, 取“飞虹眺秦河, 泛雾弄轻弦”诗意, 将横跨的廊桥、遥望的大水面与泛起轻雾的小水面凝聚起来, 创造出一处朦境;“听雨轩”取意“雨打芭蕉”, 统一起植物、雨水、厅堂;“留听阁”, 用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 将水面、荷花、落雨之声凝聚起来, 创造出声境;“雪香云蔚亭”将梅花之白、梅花之香, 假山之高, 天空之高阔统一起来, 形成一处色境与香境;“浮翠阁”, 用苏轼“三峰已过天浮翠”的诗意, 将假山、绿树凝聚起来;“嘉实亭”, 采用晋代丘迟“芳叶已浩浩, 嘉实复离离”之诗意, 统一了枇杷园的意境。

除以上所列单独景语凝聚周围意境构成元素的例子外, 拙政园中也不乏在一个小区域中几个景语互为点题, 共同凝聚空间意境组织的例子。如“得真亭”处取《荀子》中“至于松柏, 经隆冬而不凋, 蒙霜雪而不变, 可谓得其真矣。”之文意, 不仅统一起周围所植松柏翠竹, 幽深清冷的水体景观, 同时也统一了隔岸相望的“松风水阁”与侧面的“志清意远”;而相对地, “松风水阁”可以算是“得真”的伏笔。再如“宜两亭”, 取白居易诗“明月好同三径夜, 绿杨宜作两家春”诗意, 将明月、“与谁同坐轩”、浓密的植被以及中园西园隔断统一成一个画面;而反之, “与谁同坐轩”更是借用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与谁同坐?明月, 清风, 我。”之诗意, 统一了明月、清风以及“宜两”的意境。

园中局部空间中看似“散”的要素, 通过诗意的赋予获得了“聚”的力量, 成为凝聚起来的意境。此之谓局部空间的文意之聚。

4.3 思想精神之聚

拙政园意境在局部文意上的统一还不能达到全园的串联与凝聚。要让众多分散在院内各处的意境要共同演奏同一个园林的曲目, 拙政园所用的方法是在这些意境中融入同一种精神。统一的精神就像一篇散文的中心思想, 散文形虽散, 但因有中心思想的凝聚力, 而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神韵。

拙政园需要表达的是淡泊名利、遗世独立之品格, 故园中意境也都围绕这个主题。

例如主水池边“远香堂”遥闻荷花暗香的意境, 取自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 表达超凡脱俗的志趣。“绮绣亭”独立于山尖, 傲视全园, 却谦虚自隐于绿树丛中的意境, 借用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绮绣相展转, 琳琅愈青荧”的诗句, 表达园主能与古时之贤相比的高尚品德。“小沧浪”环绕于流水、松柏、清风中, 其高雅的意境是借用屈原《渔父》中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表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行。园中还有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题的意境松风水阁、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 都围绕表现高尚品格这一中心思想。此之谓思想精神之聚。

5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苏州的拙政园通过形散而神聚的散文式构思、分景的意境营造, 以及具有逻辑顺序的游览路线组织, 有机地组织各个景语, 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 又各具姿态, 既协调统一, 又独具魅力, 给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 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联想记忆, 引出“物外情”、“景外意”, 从而产生审美感受。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在营造优美物质环境的同时, 更追求对造园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用山水、置石、花木、风云雨月、亭台楼阁等景语的串联组合来表达造园者个人思想, 此之为追求“意境”。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景语及景语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分析, 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组织规律。拙政园意境的形之散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之散, 运用要素之散, 外观形态之散, 分布位置之散;拙政园意境的神之聚体主要现在:视觉关系之聚, 局部文意之聚, 思想精神之聚。两者结合为一整体, 好似采用精美的散文式构思, 达到“形散而神聚, 散而不乱”, 从而给游览者以较高境界审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组织,园林构思,散文式布局,苏州拙政园

参考文献

[1] 刘翠鹏.意在笔先融情于景——管窥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4.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3] 张庆宇.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浅析[J].工程与建设.2008, 22 (5) :618-619.

[4] 毛琦红.拙政园“大”之造园个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8.

[5] 苗鹏云.苏州园林景观和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以拙政园为例[J].山西科技, 2007, (2) :47-48.

[6] 胡诗旸.文人园林的特点与艺术魅力——从拙政园看文人园林的意境美[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3) :52-55.

[7] 杨玲, 王中德.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J].中国园林, 2008, (4) :57-60.

上一篇:中职数学教育中的诊断性教学研究下一篇: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