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

2022-08-13

第一篇: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

2010贵州高一历史会考答案

2010年高一会考历史答案

历史

1~25:AADAB BDCCC DABAC CDCCA BCCAB

26~30:经世致用,《资政新篇》;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攘内必先安外,第五次反围剿; 王进喜,雷锋 。

31:(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破产的原因及评价。(10分)

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②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总理衙门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破产原因: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外国技术人员谋取私利、敲诈勒索;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③整个运动,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地领导核心;④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评价:洋务派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而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但洋务运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及其历史意义。(6分)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3)**诞生的时间,地点,历史条件及意义。(9分)

32:(1)西安事变如何爆发的?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9分)

如何爆发的:日本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而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却仍在顽固的执行他的先内后外的反动路线,从而促使西安事变爆发。

如何解决的: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有何意义: 第一种答案:

1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 2 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的方针得以实现; 3 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种答案: 第一,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团结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包括国民党营垒内部也要求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团结抗日顺应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第二,西安事变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对于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一项实际接受国共合作抗日的决议,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2)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意义?(8分)

背景:结合1945年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进程分析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内容:(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提出了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2)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8分)

在农村实行放宽政策,收养生息的方针,之后再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厂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名公社旧体制。 在城市逐步扩大产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还有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流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等

第二篇:200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会考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Ⅰ卷(选择题 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5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839年被道光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是A.琦善 B.林则徐 C.邓廷桢 D.关天培 2.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

A.《四洲志》 B.《定国是诏》 C.《应诏统筹全局折》 D.《天朝田亩制度》

3.太平天国后期担任军事指挥的青年将领A.杨秀清、石达开 B.萧朝贵、冯云山C.陈玉成、李秀成 D.石达开、韦昌辉 4.“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出自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康輶纪行》 D.《瀛环志略》 5.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曾国藩 B.奕訢 C.李鸿章 D.张之洞 6.左宗棠开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湖北织布局 B.继昌隆缫丝厂 C.福州船政局 D.发昌机器厂 7.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特权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8.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

A.马尾海战 B.平壤战役 C.黄海战役 D.威海战役 9.帝国主义国家掀起掠夺中国的瓜分狂潮,开始于德国强占

A.“新界” B.胶州湾 C.旅顺 D.广州湾 10.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A.山东 D.直隶 C.天津 D.北京

11.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不平等条约是A.《望厦条约》 B.《中法新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革命军》一书的作者,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邹容是(图略) 13.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 B.同盟会 C.国民党 D.文学社 1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于A.上海 B.南京 C.北京 D.武汉

15.下列条约中,明确规定广大蒙古地区为中国领土的是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C.《中俄布连斯奇界约》 D.中俄《改订条约》 1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新青年》创刊 B.《时务报》创刊C.《民报》创刊 D.《中外纪闻》创刊 17.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A.陈独秀 B.鲁迅 C.蔡元培 D.李大钊 18.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日本夺得在山东的特权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五四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是

A.青年学生 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 D.商人 20.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旧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民主革命纲领 D.自由平等学说 21.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是

A.二次革命 B.五卅运动 C.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D.护国运动

22.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的事件是A.中山舰事件 B.整理党务案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D.“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八七会议” 24.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是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A.延安 B.会宁 C.瑞金 D.遵义

26.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是A.“八一宣言”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27.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平型关战役 D.徐州会战 28.日本侵略军攻陷南京后,血腥屠杀中国军民达A.10多万人 B.20多万人 C. 30多万人 D.40多万人

29.1941年,在安徽茂林地区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包围袭击新四军的事件,历史上称为

A.“一二一血案” B.“较场口血案” C.“皖南事变” D.“下关惨案” 30.下列不属于1942年中共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

A.反对主观主义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党八股 D.反对官僚主义 31.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32.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

A.扶蒋反共 B.政治孤立 C.经济封锁 D.军事包围 33.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74师三万余人的战役是A.青化砭战役 B.羊马河战役 C.沙家店战役 D.孟良崮战役

34.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台湾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是A.“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B.“二二八起义”C.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D.一二?九运动 35.1947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是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中原地区 36.发动辽沈战役的人民军队是

A.中原解放军 B.华北解放军 C.东北解放军 D.华东解放军 37.严复宣传“优胜劣汰”,“世道必进”的社会进化理论的译著是A.《方圆阐幽》 B.《重学》 C.《天演论》 D.《决疑数学》 38.在“史界革命”中,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是A.陶行知 B.谭嗣同 C.梁启超 D.夏曾佑

39.毛泽东的下列著作中,指出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

A.《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B.《实践论》C.《矛盾论》 D.《论联合政府》

40.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1.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是A.团结─批评 B.批评─团结─批评C.批评─团结 D.团结─批评─团结 42.中共八大坚持的经济建设方针是A.综合发展 B.平衡发展

C.重点发展重工业 D.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3.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事件是A.“批林批孔运动” B.“二月抗争”

C.“四五运动” D.“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44.改革开放初期,设置了经济特区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浙江 C.四川、湖南 D.广东、福建 45.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长期合作,平等互利”的方针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方针第Ⅱ卷(非选择题 5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材料二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1分)这个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材料二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1分)这个条约的签订对变化了的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什么影响?(1分)

(3)指出两则材料相似内容。(3分)

(4)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这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什么?(1分) 47.阅读下列材料: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土地改革运动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什么文件?(1分)

(2)依据材料指出这次土地改革的总路线(4分)和实施范围。(1分)(3)这次土改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48.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侮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世界”指什么?(1分)“三个世界”的划分是谁提出的?(1分)(2)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属于哪一个世界?(1分)为什么中国永远属于这个世界?(3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的?(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49小题10分,第50、51小题各9分,共28分。)

49.简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6分)和失败原因。(4分)

50.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3分)为什么说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6分)

51.简要回答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几个问题。

(1)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是什么?(1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方针?(2分)并果断地停止了什么错误口号的使用?(1分)

(3)这次会议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请指出改革后农村经济体制的主要形式及农村改革产生的作用。(4分)

200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会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 )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2.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清朝的“天朝上国”迷梦被打破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3.近代史上,侵吞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4.太平天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的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东乡称王 C.永安建制 D.定都天京 5.下列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著作是 ( )A.《海国图志》 B.《四洲志》 C.《瀛环志略》 D.《资政新篇》 6.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姚莹 D.徐继畲 7.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 ( )

A.要不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C.要不要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D.要不要坚持封建伦理道德 8.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 ( )

A.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B.外商企业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9.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在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中,被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 )1徐骧 2丘逢甲 3刘永福 4唐景崧A.12B.13 C.23 D.24

1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 )A.《孔子改制考》 B.《新学伪经考》 C.《变法通议》 D.《应诏统筹全局折》

12.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曾攻占北京的是 (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12 B.23 C.24 D.34 13.义和团运动首先兴起于 ( )

A.山东 B.直隶 C.天津 D.北京

14.20世纪初期,保路运动规模最大的省是 ( )

A.广东 B.湖南 C.湖北 D.四川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 ( )

A.三权分立 B.多党制 C.一党专制 D.君主立宪制

16.1916年袁世凯帝制梦破灭,若以中华民国纪元推算,这一年是 ( )A.民国4年 B.民国5年 C.民国6年 D.民国7年 17.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主要内容包括 (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④宣传社会主义A. B. C. D.

18.在中国首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19.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是 ( )①吴佩孚 ②孙传芳 ③张作霖 ④冯玉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927年,汪精卫彻底叛变革命的事件是 ( )A.“中山舰事件”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C.“整理党务案” D.“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1.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 )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22.1936年起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核心的军队是 ( )A.抗日联军 B.抗日游击队 C.新四军 D.八路军 23.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会议是 (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4.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A.延安 B.吴起镇 C.瑞金 D.会宁

25.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是 ( )A.华北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 26.将下列日军侵华事变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九一八事变 ②八一三事变 ③七七事变 ④一二八事变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27.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是 ( )

A.淞沪会战 B.枣宜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豫湘桂战役 28.根据下图判断,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 )

A.华北地区B.东北地区C.长江以南地区D.西南地区

29.1940年指挥八路军进行百团大战的人物是 ( )A.陈毅 B.叶挺 C.周恩来 D.彭德怀

30.1941─1942年,中共在根据地建设中,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整风运动 B.反“扫荡”斗争 C.大生产运动 D.“三三制”原则 31.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32.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日民族矛盾

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D.人民内部矛盾

33.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 )①中原解放区 ②陕北解放区 ③华东解放区 ④山东解放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4.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 )A.长春 B.北平 C.张家口 D.天津

3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 )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制定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C.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6.为粉碎“四人帮”奠定群众基础的事件是 ( )A.“四五运动” B.“九一三事件”C.“二月抗争” D.“批林批孔运动”

3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 ( )A.沿海 B.内地 C.城市 D.农村

3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原则不包括 ( )A.民族平等 B.民族独立

C.民族团结 D.共同发展繁荣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此材料出自 ( )A.《共同纲领》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告台湾同胞书》 D.《中美联合公报》

4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万隆会议 B.亚非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5月4 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从6月初起,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此后,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及地点。(2分)

(2)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3分)

(3)依据材料归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3分)(4)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 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

材料二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则材料出自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的报告?(1分)他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怎样转移?(2分)

(2)结合课本知识,写出建国初期被“糖弹”击倒的两个共产党人姓名。 (2分)他们在什么运动中被依法判处死刑?(1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共产党人应该怎样防止被“糖弹”击倒?(2分)(4)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43.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

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是谁在哪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的?(2分)(2)依据材料概括,怎样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分)(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我们曾经照搬过哪一国的模式?(1分)(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1分)

(5)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4.简要回答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几个问题:(10分)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何年代?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请举一例早期著名民族企业的名称。(3分)

(2)19世纪末,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哪个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掀起了史称什么的改良运动?(2分)

(3)简要指出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3分)(4)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什么政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2分)

45.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事件,并简述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10分)

46.简要回答下列有关“统一战线”的问题:(10分)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2分)

(2)指出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名称及其正式建立的标志事件。(2分)(3)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什么方针?它标志着什么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分)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高举什么旗帜?它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4分)

第三篇: 历史会考知识总结

13.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7.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8.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到10月,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王洛飞的陪同下,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 云南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10.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涿鹿之战 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华夏族。

第四篇:高中历史会考复习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商周时期——井田制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南稻北粟,我国是最早培植稻和粟的国家

五谷:黍、稷、麦、稻、麻

第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农具材质的更新: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耒、耜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 ②耕作工具的发展:

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发明,在长江下游出现(水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

曹魏:翻车

唐代:筒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

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重要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漕渠、白渠 第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

1.自耕农经济

①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私有土地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②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③评价:

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

第四,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

1.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 3.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官营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

(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 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

2.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3. 明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叫做“商帮” 商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逐步增多,发展繁荣

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坊市分开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坊市界限打破, 唐宋时,沿海上陶瓷之路,出现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扬州

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 重农抑商政策: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

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评价: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海禁和闭关政策

评价:

①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 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 传统的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影响:不平等条约冲击小农经济;中国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改变社会结构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 民族工业的兴起:

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

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一战期间

原因:①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华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激发振兴实业的热情。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

2、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3、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

适地适产主义:意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方式: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 处境:三座大山重压:

4、抗战前,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对民族工业予以排挤、打击。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

1、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背景: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 方式: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影响: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

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了解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八字方针:(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6)文革十年(1966——1976年)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B 经验:经济的计划性有助于经济的稳步的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为经济建设确定了目标;稳步推进社会变革,如三大改造;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合理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方针,实事求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等。

教训: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人民公社化;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协调发展,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大跃进”等。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重点是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 开始地点:安徽、四川

主要特点:包产到户。 前提:土地公有制。 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增强了企业活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改革那些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 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 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 ①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企业的活力得到了增强。

②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起了重要作用。

③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并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4.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A 1.服饰: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建筑: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2.4.2

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A 1.辛亥革命后,结辫习俗结束,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2.大城市里,婚丧礼仪由繁入简,由愚昧到文明,农村变化不大。

2.4.3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B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政府政策的推动(例:清政府、民国政府)

民主革命的发展(例: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传统习俗不合乎时代潮流等

2.4.4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A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2.4.5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 A 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2.4.6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 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深刻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2.4.7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A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增多,报纸成为宣传政治主张的武器。

2.4.8

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A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

2.4.9

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A 自从1995年以来,因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网民数量剧增。

特点: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超越了空间、国界、种族的束缚,更方便、快捷、廉价,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

影响: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 ① 报刊: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② 影视: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③ 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最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 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1487年

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 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抵到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

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 海上马车夫

时间:16世纪时,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其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国际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确立海上霸主地位:18世纪下半叶(殖民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进行奴隶贸易:三角贸易

影响:对英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对美洲——提供廉价劳动力

对非洲——破坏不可估量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 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工厂制度最为普遍。使用机器大规模生产,并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管理者。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 电气时代:标志: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表现: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到来

生产规模: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大企业控制生产经营,甚至掌握国家命脉和国家机器。 经营模式:高级人才管理,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 发展趋势: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公司、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6.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A 股票投机过渡;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

2.6.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A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2.6.3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A 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不能挽救危机

2.6.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 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6.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B 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2.6.6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B 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矛盾。开辟国家干预经济时代。

2.6.7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B (1)第二次大战后美国等国经济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1973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战后各国进行福利改革。

2.7.1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A 内忧外患: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有国内战争爆发

2.7.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 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

2.7.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A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 经验:集中国家力量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2.7.5赫鲁晓夫的改革

A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

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2.7.6勃列日涅夫改革

A 内容:重点重工业

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2.7.7戈尔巴乔夫改革

A 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B 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8.1“布雷顿森林体系” A 1.背景: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西欧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构成:制度+机构

①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②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 ①积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4.作用:

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经过了如下步骤: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

②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8.3欧洲联盟

A 1.欧洲共同体出现

(1)原因: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②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 (2)过程: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2.欧洲联盟成立:

①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 ②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由经济实体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③2002年1月1日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3.影响: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8.4北美自由贸易区

A 1.背景:在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美国经济面临挑战

2.标志: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3.性质:单一的区域经济组织

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1.背景: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2.过程:1989年,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3.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4.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APEC方式)。

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说明欧、美、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也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北美、西欧和东亚三大经济力量相互竞争的局面,影响了世界格局。

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A

建立过程:

① 1944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与会国建议建立贸易的国际组织。 ②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目的是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经济发展。

③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目的: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B 1.过程:

①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窃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②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③经过长达15年的艰难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影响:

对世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8.9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B

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首先,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其次,世界贸易组织内容的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总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协议与规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潮流,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

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B 1.过程:①新航路开辟,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原因: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④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①对全球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3.影响:

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②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科技和实力的差距,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5.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

②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③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 ④中国当前正进行的对外开放,实质上就是在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这一机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6.存在问题:

①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 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

④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转移、资源开采等,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

第五篇:上海会考历史基础知识过关(第五分册)

第五分册

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严重摧残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虎门销烟的时间:1839年6月;领导人:林则徐;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1)经济上: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凭借从不平等条约中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争相通过通商口岸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2)思想文化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继承并发展了“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自此,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主潮。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56年10月;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抢劫,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

《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对中国的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的时间、领导人: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天朝田亩制度》:1)时间: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2)目标: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意义: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4)局限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也未实行过。

天京变乱:1856年,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强盛转向衰落。 《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时间: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它的失败表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第4课

洋务运动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1)朝廷:奕忻、文祥;2)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总理衙门:1)时间:1861年;2)总理大臣:奕忻;3)主管内容: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4)地位: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的背景: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恰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朝廷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购置外洋枪炮,兴办军工企业,效法西人,取其所长,以求自强,形成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主旨:以“求强”为主,重点是“练兵制器”,旨在学习西方的军工制造及其科学技术,以增强军事实力。主要史实: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军事企业);80年代,建立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后又建了北洋舰队。第二阶段:主旨:以“求富”为主,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入民用制造。主要史实:1873年,李鸿章办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和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7年,李鸿章在滦州办开平矿务局(近代中国最早使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

新式学堂:1862年,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派留学生: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第5课

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称: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办发昌机器厂(80年代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1872年,陈启源在广东南海设立继昌隆机器丝厂(近代中国第一家缫丝厂)。

办学兴教、翻译西书的概况:定义:西学传播的主要渠道;代表: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译书馆;影响:1)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新学问;2)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和传统文化;3)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风气。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主张:他们要求去除对民间资本的限制,大力兴办民族工商业,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开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废除八股取士制度,多办学校,广植人才。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第6课

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原因: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增强,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经过:1)1894年7月25日,丰岛战役,甲午战争爆发;2)9月中旬,平壤战役大败;3)黄海之战,日本海军完全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4)10月,辽东半岛战役,日军攻占了大连、旅顺等地;5)1895年初,威海卫炮台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影响:《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7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的概况: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影响: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时务报》与《天演论》:1)《时务报》: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份维新报刊;2)《天演论》: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重要思想家,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百日维新的概况: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戊戌变法,前后历时103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2)主要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澄清吏治;经济上,提倡实业,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派留学生等。3)结果: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对于新政阳奉阴违,托词抗命。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戊戌政变之后,怀疑旧学、欢迎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第8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攫取侵略权益的主要方式:提供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 “门户开放”政策:1)内容:为了维护和扩大本国在华侵略权益,美国政府于1899年向英、俄、德、法、日、意等过提出了有关中国“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所有既得利益,同时主张各国在华“机会均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商业的一个开放市场。2)定义:“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3)影响:在扩大美国在华利益的同时,强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促成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

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1900年6月,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1901年9月签订,主要内容: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影响:《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9课

清末新政

新政的举措:从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举措,涉及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各个方面。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预备仿行宪政”:1906年9月宣布。

“责任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内阁官制,宣布组建所谓的“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所以又称“皇族内阁”。评价:“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清政府借立宪之名欺骗国人、企图实现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秋,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孙中山到日本倡议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同盟会在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宣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同盟会所确定的“三民主义”纲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临时政府前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2)创建了中华民国;3)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4)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第11课 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20世纪初欧美列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的表现:欧美列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欧洲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欧洲事务牵一发而动全身。与此同时,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以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称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

“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时间:1)1879年,德、奥两国缔结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同法国争夺突尼斯失败,加入德奥同盟。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形成,又称“同盟国”。2)法、俄两国于1892年签订了主要针对同盟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为应付德国的扩张,英国也先后同法国、俄国签订军事协定。三国协约形成,又称“协约国”。 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1)该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彼此交错、领土纠纷复杂;2)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竞相扩展势力范围,英、法、德、意也企图插手,攫取权益。 第12课

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爆发)。接着,俄、德、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

1914—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第三阶段 1917 1918 西线 英法对抗德 德国实行“史里芬计划”、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凡尔登战役(双方损失巨大,又称“凡尔登绞肉机”,德国丧失西线作战主动权)

索姆河战役(动用新式武器坦克)

日德兰海战 2月,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4月,美国参战

11月11日,德国签订停战协议

东线 俄对抗德、奥匈 东普鲁士战役 俄军夏季攻势 俄国退出(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被迫退出) 奥匈瓦解 南线 塞尔维亚 对抗奥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影响: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历时四年零三个月,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 第1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时间:1919年1月到6月在巴黎召开,由美、英、法国主导。美、英、法三国主张:1)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3)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结果: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凡尔赛和约》,和约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其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了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凡尔赛体系:战胜国与德国原来的同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成立时间:1920年1月;主要机构:国联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局限: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华盛顿会议:目的:英国、美国和日本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时间:1921.11-1922.02,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召开会议。内容: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美、英、日、法签订,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力与和平关系);《五国海军协定》(美、英、日、法、意签订,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5﹕3﹕1.75﹕1.75。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

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1)政治上的霸权地位不断受到挑战;2)经济上,由债权国沦为债务国;3)殖民地体系日趋瓦解,由日不落国变为英联邦(1931年,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进步性:1)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2)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局限性:1)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2)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14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结果: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召开。2)1917年11月8日,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3)通过了《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决定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4)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进历史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2)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3)它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5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报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内容:1)农业上,实行粮食税;2)工业上,采取租让制与租赁制;3)商业上,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上,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劳动报酬差制。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及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的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18课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含义:反对“以暴制暴”,主张用不和做运动团结印度各族民众,反对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做出让步。领导人:甘地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领袖。 第19课

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 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原因 时间 领导人 地点 结果

二次革命 1) 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根本原因)

2)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直接原因) 1913年7月 李烈钧 江西 由于南北武力悬殊,二次革命很快失败了 护国运动 1) 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

2)1915年与日本签订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1915年12月——1916年6月 蔡锷 云南 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死去,护国运动取得胜利 第20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1915年9月;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要阵地:《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1918年下半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五四运动的时间:1919年5月4日;简单经过: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主力由学生变为工人;结果: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4)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5)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概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标志中国共产的的成立),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大会确定了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意义: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的意义: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一步结合的重要标志。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独立性。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1924年1月;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北伐战争的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发开始北伐;结果: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挺进到长江流域,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制造了“七一五”政变,标志大革命失败。 宁汉合流:“七一五”政变之后。

东北易帜:1928年12月26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废两改元”:1933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法币政策: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1936年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影响: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改订新约的内容: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没有实际实行。作用: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改善了南京政府的外交形象,但未从在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第24课

红色政权的建立

南昌起义的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意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

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点。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开始了开创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进攻大城市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壮大: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朱德任军长。这次会师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各地起义部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树立了榜样。

反“围剿”的胜利:自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毛泽东、朱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开展游击战争,依托根据地军民的有力支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5.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第25课

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后果: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一二九运动的时间:1935年12月9日;主张:反对“华北自治”,要求“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标志:2. 一二 ▪ 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第26课

红军长征

第五次反“围剿”的结局: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战局日益恶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的时间:1935年1月;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地区。 第27课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1923——1933),故而史称“柯立芝繁荣”。

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纽约证交所的股价暴跌,经济危机爆发。

各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方式:1)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制;2)互相推卸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以致世界经济局势不断恶化。

危机带来的影响: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生活水平大幅降低;2)产生深刻的政治影响,右翼极端主义势力突起;3)对西方文明的悲观情绪蔓延;4)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世界经济运行的重大缺陷,动摇了一战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 第28课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通过国家干预和调控推行反危机措施,还通过社会政策城市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协调劳资关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1941年结束,主要内容可用“3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史称“罗斯福新政”。

国家调控经济:首先规范金融秩序。政府整顿金融业,支持大银行重新开业,淘汰小银行,公布《存款保险法》,设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吸收存款,增强资金流通,放弃金本位制。其次,直面大规模失业的问题。举办公共工程,实施“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最后调整不平衡的经济结构。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国家工业复兴局,发起 “蓝鹰运动”。在农业方面,颁布《农业经济调整法》,适量缩减农业生产。 社会保障措施:首先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次,在全国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加征遗产税和财产转移税。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和最高工资,禁止使用童工。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2)作为应对危机的手段,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罗斯福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峰,而联邦政府的权威也得到了加强。

2) 罗斯福解救国家经济危机的方法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之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找寻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4)此后,国家干预和调控经济,承担起一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成为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政策取向。 第29课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时间:墨索里尼于1922年率先建立法西斯政权。

日本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军部确立统治地位,正式建立日本法西斯统治。 希特勒上台的原因: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饱受割地赔款之苦,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恶性膨胀。世界经济萧条进一步加重了德国的生存危机,社会严重分化。希特勒与纳粹党利用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于1933年初上台执政。

纳粹体制的特征:1)纳粹体制以集权为特征,扩张为目标。2)政治:党专制、元首独裁;3)经济:推行“松财政、紧货币”;3)民族:宣扬民族共同理论,强化社会统治,推行排犹政策;4)军事:“四年计划”,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第30课

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德国毁约扩军的重要史实:1)1933年,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2)1935年,重建空军,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3)1936年,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通过妥协退让已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表现: 1938年,英、法默许德、奥合并,并通过《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间:1939年8月;原因:1)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让苏联大失所望,《慕尼黑协定》更是让斯大林警惕西欧国家“祸水东引”的图谋,因此,苏联决定孤身自保,把维护本国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2)德国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内容: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还规定了两国在未来东欧的势力范围。 “集体安全”失败的原因:1)西欧国家试图借助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推动德国进攻苏联。2)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让苏联大失所望,《慕尼黑协定》更是让斯大林警惕西欧国家“祸水东引”的图谋,因此,苏联决定孤身自保,把维护本国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3)面对日益逼近的法西斯威胁,欧洲国家不能构建有效的集体安全体系,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 第31课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得过以“闪击战”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 “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30余万英法联军成功撤退到英国,保存了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以共同军事行动为核心的《三国同盟条约》。

不列颠之战:1940年8月,希特勒下令空袭英国本土,史称“不列颠之战”。不列颠之战是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英国空军借助新发明的“雷达”,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狂轰滥炸。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中旬,德军突进到距莫斯科不到100公里处,苏联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反攻改为防御,坚决守卫莫斯科。影响: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宣告了希特勒“闪击战”的破产。

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军损失惨重。后果: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日本随即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向日宣战,以后荷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四天后,德、意与美国互相宣战。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第31课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重大事件:1)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用于援助反法西斯国家;2)苏德战争爆发时,英、美相继表态支持苏联,三国正式携手合作;3)1941年8月,美、英联合发布《大西洋宪章》,提出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居乐业、促进一切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等一系列进步和民主的原则,苏联表示赞同;4)10月,苏、美、英缔结三国协定。

主要战场战略转移的战役:1)太平洋战场: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在中途岛海战中大日军;2)欧洲战场:苏联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一举改变了苏德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3)北非战场:英军赢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胜利结束北非战事,粉碎了法西斯国家称霸天下的迷梦,吹响了反法西斯联盟胜利的号角。

意大利投降:1943年,美英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被废,意大利新政府签订无条件投降的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开罗宣言》: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

德黑兰会议:1943年,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共与责任。

诺曼底登陆:1944年9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易北河会师:1945年4月下旬,美、苏两军在易北河会师。

德国投降: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攻克柏林,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据不完全统计,因战争而死亡者在500万人以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牺牲,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也为一个新的国际格局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关于坚持的高中作文下一篇:关于乐于助人的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