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文献综述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范例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要求及范例

要求

文献综述是为撰写毕业论文做选题分析、资料准备。因此,文献综述的内容要求与论文题目所界定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文献综述应就论文涉及的理论、方法、观点、资料等,广泛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归纳整理,并进行评述。

对所引文献要求在文中注明引用来源,参考文献不能低于10篇。字数不少于5000字。在毕业论文资料袋中应有纸质打印版文献综述和电子版文献综述。

范例:

国内土地发展权研究综述

土地发展权(Land Development Rights)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英、美、法等国相继设置的一项重要土地产权制度。尽管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发展权问题,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设置。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国内不少学者分别从法学、经济学等角度,在理论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归属、流转、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

一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

关于土地发展权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大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一)狭义的土地发展权

狭义的土地发展权,主张它是土地所有权人将自己拥有的土地变更用途或在土地上兴建建筑改良物(包括建筑物与工事)而获利的权利。沈守愚(1998)[1]较早从法学的角度将农地发展权界定为“将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变更利用权”。王小映(2003)[2]则认为,土地发展权是一种农地可转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黄祖辉等(2002)[3]深入分析了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发展权的侵害及其补偿问题;杨明洪等(2002, 1

2003)[4,5]分析了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从法律和事实上受到压抑以及农民进行抗争的情况。杜业明(2004)[6]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某组织或个人变更土地用途而获得额外收益的权利。而农村土地发展权是特指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土地一级市场而获取收益的权利。周建春(2007)[7]认为,农地发展权又称土地发展权或土地开发权,是指将农地改为最佳利用方向的权利,也可狭义地定义为农(耕)地改为建设用地的权利。

(二)广义的土地发展权

广义的土地发展权涉及土地利用和再开发的用途转变和利用强度的提高而获利的权利。胡兰玲(2002)[8]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在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即在空间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时变更土地用途之权,可将其分为两类:空间(高空,地下)建筑权(Space,Underground Building Tenancy)和土地开发权(Land-ExploitingRight)。季禾

[9]禾等(2005)认为,土地发展权的客体涉及地下、地上、地面上空的开发和利用。万磊(2005)

[10]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对土地在资源利用方面改变原有的利用形式而进行再开发的权利。即突破原有的土地利用形式,在空间维度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使用上变更土地用途之权。侯华丽等(2005)[11]认为,土地发展权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应包括:农地变更为非农用地的发展权即农地发展权;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发展权;在农地使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扩大投入的发展权;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的发展权。范辉等(2005)[12]从土地用途转变和集约度提高两方面,把土地发展权分为农地发展权、建设用地发展权和未利用土地发展权,农地发展权仅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时的权利上升,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征地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依法被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王万茂等(2006)[13]认为,土地发展权是指土地变更用途使用和对土地原有集约度的改变之权,包括:农地发展权,市地发展权。而农地发展权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使用之权,主要包括:国家通过征地将农村集体农用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农用地依法被转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农用地依法转为国有建设用地。

中国国内对土地发展权概念理解的分歧,源于对土地所有权人主张的发展权客体的差异。如果只涉及土地用途和性质或者土地集约程度某一方面改变带来的权利,即是狭义的土地发展权;如果包括这两个方面,则是广义的土地发展权。后者比较接近现在国外土地发展权的概念,也是中国学术界逐渐占主流的观点。所以,拓展土地发展权的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农地发展权的研究,广泛研究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用途相互变化过程中的土地收益变化(增加或减少),如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中对土地用途限制导致实际土地收益减少而不是收益增加等,是否属于土地发展权问题,以及土地开发中利用其地上和地下开发权来保护文化遗产等问题,似乎可视

作以后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 土地发展权的归属

对于土地发展权应该归谁,学术界对此的认识可分为单一主体论和二元主体论。

(一)单一主体:涨价归公或涨价归私

单一主体论主张土地发展权要么归公,要么归私。

国内研究土地发展权的学者大多认为土地发展权应该借鉴英、法等为代表的国家的做法,将其归为国家所有,即涨价归公。沈守愚[1]认为,土地发展权的权源是国家主权。对土地使用者为非公益主体的,除给集体和农户应有的补偿外,还要向国家购买发展权。胡兰玲[8]主张将土地发展权归属于国家所有较为合理。贾海波(2005)[14]也认为,农地发展权只能由国家来行使,因为根据土地增值理论,农地发展权所引致的土地增值实际上属于土地的级差地租Ⅰ,应归国家和社会所有。

另一种观点主张借鉴美国的做法,将土地发展权自动归属于原土地所有权人,即“涨价归私”。国家可向农地所有者购买发展权,农地使用权可在国家购买发展权后以市场方式自由流转。张安录(1999,2000)[15,16]主张将农地发展权归农地所有者所有,发展权可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杨明洪等[4]认为农地发展权应属农民集体所有;黄祖辉等[3]认为,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活动剥夺了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应将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价值支付给农民。李长健等(2006)[17]和周建春[7]都主张将土地发展权配置给土地所有者后,国家再用税收来调节。

(二)二元主体论

主张二元主体论的学者,大多从中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或维护农民土地产权利益的角度,主张中国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至少应该有两个,即国家和农村集体(农民)。戴中亮等(2004)[18]认为,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具有二元主体,即国家是显性主体,而农民是隐性主体,主张将农村集体土地中的集体建设用地的发展权赋予农民。许恒周(2005)

[19]认为,中国土地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前者的土地发展权,完全由国家控制,而后者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却将其从农村土地产权束中剥离出来由政府完全享有。农村集体既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而且法律上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明确集体对其所有土地的发展权。万磊[10]也主张城镇土地的发展权归属政府,农村土地的发展权归属农村集体,政府再用税收杠杆来均衡各方利益。刘国臻(2005)[20]提出根据土地发展权的表现形式,即土地性质是否改变,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土地发展权归国有,包括农用地

变更为建设用地之权和未利用土地变更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之权;土地使用性质不变,但对原有土地增加投入而形成的发展权,归土地使用权人所有,包括农用地性质不变、承包人增加对农用地的投入而形成的发展权和在建设用地上进行建设而形成的发展权。朱启臻等(2006)[21]主张新增建设用地的发展权由国家和失地农民分享,农地发展权应从“涨价归公”转变为“涨价分享”。

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问题涉及政府、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人等各方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分割。中国目前对此的分歧集中在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上。把土地发展权简单地归私或归公的“单一主体论”,是一种绝对产权观念,目前不适合中国国情。“涨价归公”着重公权的作用,看似有管制效率,但缺乏公平,农地保护与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涨价归私”着重私权的利益,太过激进,其可操作性差,如要求国家财政预算充足,也易造成分配不公。笔者赞同“二元主体论”,即国家作为国有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同时农民作为集体土地发展权的权利主体,这样均衡设立的土地发展权,国家和个人都从中分享了土地增值收益,同时不改变中国现行的两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可大大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兼顾效率和公平。

三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即可转移发展权(Transferable Development Rights,TDR),或发展权转移(Transfer ofDevelopment Rights,TDR),或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FAR)转移,是国内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

张安录[16]认为,可转移发展权允许土地使用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将其土地发展权卖给土地使用不受限制的土地所有者,进行额外土地开发。它有两种作法:一种是设立一个发展权市场,让发展权在市场上公平交易;另一种是通过公共权力购买而获得土地发展权,并提出在中国城乡生态交错区建立可转移发展权制度来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构想。李晓妹等(2003)[22]指出,美国的发展权转移是指土地所有人可将发展权让渡,让渡的发展权在转让地块上作废,而可以在受让地块上与其现有的发展权相加存在,并详细介绍了美国近年的土地发展权转移(TDR)计划及其面临的问题。张友安等(2005)[23]认为,目前国内忽略了对跨区域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与流转的研究,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以

一、

二、三级土地发展权的形式,分析了土地发展权的配置方式和流转机制。沈海虹(2006)[24]认为,将控制甲地块的开发强度(容积率)转移到乙地块,使得开发者在乙地块得到额外的收益补偿,从而使得甲地块的历史建筑获得持久保护的经济平衡,在这其中被转移的就是“发展权”,或高空权(Air Rights),并提出了中国利用发展权转移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制度设想。

土地发展权的流转是各种综合规划的结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有待研究的内容还非常广阔。例如,中国土地发展权转让区域和受让

区域如何确定?这些区域如何与中央和地方土地综合规划保持一致?哪些规划应该先行?土地发展权的可计量的统一标准,如密度、区域、房屋面积比和高度等如何评估和制定?另外,对社会公众进行大量的宣传普及教育,土地发展权价格评估方法,土地收益区域间转移支付政策,土地发展权银行运作机制,土地发展权证券化经营等,中国“十一五”提出的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功能主体区是否涉及土地发展权的区域间转移问题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四 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可行性或意义等,国内学者作了大量的探讨和论述。 沈守愚[1]较早论述了设立农地发展权对于理顺集体土地的产权关系、有效保护耕地以及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等方面的意义。张安录[16]则探讨了在中国城乡生态交错区设立可转移发展权来保护农地、控制农地城市流转的条件、可能性和预期效益等。李世平(2002)[25]从解决严重的耕地流失、落实政府对土地用途管制、保障农民收益权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阐述了在中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辉等(2004)[26]探讨了设立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刘国臻分析了在中国配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刘芳和许恒周(2006)[27]从产权完善的角度分析了设立农地发展权的必要性。

国外设置和流转土地发展权多年的经验表明,土地发展权的配置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农地、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古迹、保存开敞空间、保护环境敏感地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增长的区位和进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调节因土地用途变化产生的暴利和暴损等目的。目前国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地保护、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的完善、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国有土地资产的利益维护等方面。对于配置土地发展权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古迹、保护环境敏感地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城市增长的区位和进程等方面的意义,文献和案例还非常少,还有大量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五 进一步地讨论

近年来,国内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归属、流转、可行性与必要性等问题上。以后的研究似乎可围绕下面这些方面展开:从概念上拓展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广泛研究中国土地用途的相互转换带来的土地收益变化(增加或减少);在设置土地发展权时,将国外经验和中国的国情有机结合,尽量兼顾效率和公平;深入具体研究土地发展权的流转,增强其可操作性;广泛探讨配置土地发展权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等。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国内外土地发展权的理论,而且对推动和加速中国土地发展权的设置,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沈守愚.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中国土地科学,1998,12(1):17-19.

[2] 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9-16.

[3] 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2.

[4] 刘永湘,杨明洪.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J].中国农村经济,2003(6):16-24.

[5] 杨明洪,刘永湘.压抑与抗争:一个关于农村土地发展权的理论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4(6):24-28.

[6] 杜业明.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4-8.

[7] 周建春.中国耕地产权与价值研究———兼论征地补偿[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1):4-9.

[8] 胡兰玲.土地发展权论[J].河北法学,2002(3):143-146.

[9] 季禾禾,周生路,冯昌中.试论我国农地发展权定位及农民分享实现[J].经济地理,2005(2):149-151.

[10] 万磊.土地发展权的法经济学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9):84-87.

[11] 侯华丽,杜舰.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J].农村经济,2005(11):78-79.

[12] 范辉,董捷.试论农地发展权[J].农村经济,2005(6):28-30.72中国土地科学2007年6月第3期

[13] 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3):8-11.

[14] 贾海波.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权利属性[J].中国土地,2005(10):24-26.

[15] 张安录.城乡生态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的机制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1999(7):43-49.

[16]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J].中国农村观察,2000,(2):20-25.

[17] 李长健,伍文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利益均衡:土地发展权配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60-64.

[18] 戴中亮,杨静秋.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的二元主体及其矛盾[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24-28.

[19] 许恒周.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土地征用制度改革[J].广东土地科学,2005(3):26-30.

[20] 刘国臻.中国土地发展权论纲[J].学术研究:2005(10):64-68.

[21] 朱启臻,窦敬丽.新农村建设与失地农民补偿——农地发展权视角下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J].中国土地,2006(4):19-20.

[22] 李晓妹,袭燕燕.美国的土地发展权[J].国土资源,2003(7):48-49.

[23] 张友安,陈莹.土地发展权的配置与流转[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10-14.

[24] 沈海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发展权转移[J].中外建筑,2006(2):50-51.

[25] 李世平.土地发展权浅说[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2):15-17.

[26] 范辉,董捷.试论设定农地发展权对土地征用的积极意义[J].新疆农垦经济,2004(4):5-7.

[27] 刘芳,许恒周.农村土地发展权设立的必要性[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38-39.

第二篇:【论文文献综述写作要求】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怎么写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文献综述撰写的程序

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选题、收集阅读文献、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1. 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为从事某项科研、学术会议的专题、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一般是明确的,不像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撰写综述选题通常不宜过大。可选择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与其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果是初学,最好从一些较小的题目开始。

2. 收集、阅读、整理文献 综述题目确定后,围绕题目收集和阅读文献。收集文献要求尽可能的齐全。要写好综述,收集文献是基础,阅读文献是关键。

收集和阅读文献、积累足够的文献以掌握丰富的资料,这是关键的一步。在浩瀚的医学论文中收集有关专业或专题的文献,需要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以便尽快找出需要的文献。文献的检索方法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类:查阅方法可参阅有关检索的专著。

对查到的文献首先阅读摘要或小结,了解该文献的主要内容,衡量其对所写综述的价值。然后,根据文献的重要性对原文进行精读摘录。阅读文献时要吃透原文的精神,掌握要义。阅读文献时还应围绕主题组织整理材料,整理文献应包括:作者、文题、刊名、年、卷、期、页码及内容(如核心内容、主要资料、数据和观点),以便写综述时引用。所写文献综述质量的高低,主要由文献阅读的质量来决定。写好「读书笔记」和「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中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提供材料,而且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的阅读能力也有帮助。

3. 拟提纲 文献综述必须在精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工作的基础上,列出较详细的撰写提纲,写出大小标题,做到有纲有目。然后将主要资料、结果及主要观点分门别类列于其下。这就是「搭架子」。应尽量做到标题与内容一致,注意逻辑性,使撰写综述的框架结构达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4. 撰写 拟好提纲后,明确构思,材料齐全,就可以进一步组织材料、写成文章。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1)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2)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3)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3、注意事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4)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5)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第三篇:文献综述与参考文献的格式

文献综述

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 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

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

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范文1: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3]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参考文献范例

a.专著、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1992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注:例子[2]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可看作普通图书,所以我们可以用M作为其代码。这也就是上面一条注中所说的混乱的表现。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M]//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M]//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5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第四篇:文献综述--参考

前言 文献综述 贵州交通大发展与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研究 薛德好 (贵州大学xxxxx学院xxxx系物流管理08x)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农产品物流是物流业的分支。刘东英将“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定义为:在一定的农产品物流渠道节点的基础上,由农产品集成物流商通过集成分散的农产品专业物流商,组织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功能活动,为农产品供应链提供低成本的、高效率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及其中所有关系的总和。 贵州是一个农产品极为丰富的省份,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乘上西部大开发的快车道,农

1.国内外农产品物流现状

综观国外农产品物流现状,发达国家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依托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发达的基础实施,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进行农产品物流活动。极其完备的农业组织成为其农产品物流的主体,有企业化经营的农场、农协、合作社和成熟的批发市场,加上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实现了规模经济,另外,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和政府的有效调控和政策的高度支持,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为实现高效的农产品物流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说,国外的农产品物流的运营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东亚模式,北美模式,西欧模式等三种农产品运作模式。

1.1东亚模式的代表是日本和韩国,它们都是构建以批发市场为流通核心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东亚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可以有效

1正文:

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这些国家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率高达80%以上。

1.2 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其特点都是建立农产品的直销体系,但批发市场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异地交易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快了农产品的物流速度,农产品物流渠道日益缩短。美国78.5%的农产品物流链条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与连锁店—消费者”。批发市场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它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从而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

1.3 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相比,其批发市场的流通比例较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欧模式中,大型的批发市场都是一公益性为主的。

以上几种模式都是建立完备的而且竞争力极强的农产品物流主体,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体制,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的。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交通建设更是不足,无法形成综合有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货损率很高;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大力倾斜,但是伴随着物流人才奇缺,农产品物流主体不具备竞争力,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管理活动不到位等问题,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亟待升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农村交通网络及物流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先进物流理论和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农产品物流将会在各种因素的努力下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政府政策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越来越重视。2008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2009年3月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 这一系列方针政策,不仅为我国新时期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了

良好的外部环境。

2.交通发展对贵州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影响

201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十一五期间,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胜境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广高速公路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和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以上的交通数据表明,在十一五时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迅速,但是同样也不能满足我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仍然存在问题。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过高,货损大,物流效率低下。

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畅通程度如何直接对农产品物流行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对我们贵州而言,运输成本过高和货损率较高是当前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瓶颈。如果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问题解决了,不但加快了农产品在省内的流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且还可以将贵州的农产品直接运输到广东、四川、湖南等地区,开辟省外市场。但现实是物流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形势发展,交通发展的瓶颈造成了运输成本偏高,物流运作效率低下,贵州农产品不具备竞争力等问题。

在贵州十二五之初,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大前提下,新一轮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开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左右,铁路通车总里程争取达到5000公里。加快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规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支线机场、航运码头或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公路运输枢纽、完善路网结构。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积极引进一批航空企业到我省设立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加快乌江等水运通道和水库库区航运工程、农村渡口改造工程建设,提高航道等

级和通航能力。基本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物流问题。

根据政府对贵州未来几年的交通发展的规划和预期,贵州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需要交通的大力支持,因为农产品物流业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弱势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为此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提高公路网的通达深度和能力。要加大对农产品储运设备的投入,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及时淘汰不符合公路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

综观世界各种农产品物流运营模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即东亚模式,北美模式,西欧模式。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是建立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流通方式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其特点都是建立农产品的直销体系,但批发市场也发挥着主导作用;西欧模式和东亚模式相比,其批发市场的流通比例较小,大型的批发市场一般是以公益性为主。不管是以上哪一种农产品物流体系,只能代表在其相应的国情大环境下,它是成

结论 功的,并非是照搬东亚模式,北美模式或者西欧模式的成功过来我省的农产品就

能行得通。我们应该要立足贵州省情和生产实践,通过对贵州省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以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为切入点,论证贵州交通大发展与构建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创新策略,提出贵州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的内容和途径。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升和完善我省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一个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从而提升贵州农

参考文献:

[1] 周雄. 福建省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探析[J]. 武夷科学,2009,25(12):142~149.

[2] 王剑,李继成. 热带农产品贸易与市场流通体系建设[J]. 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20~23.

[3] 陆琳. 快速交通通道对贵州物流业的影响及应对战略[J]. 物流商论,2010,(4):139~139.

[4] 韩波,岑挺,雷勋平. 浅析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特点[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3): 66~67.

[5] 王东红. 浅析新疆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J]. 管理科学文摘,2007,(11):

84~85.

[6] 罗斌. 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改进问题研究[D].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09.

[7] 蒋国洲,张继军. 海南省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初探[J]. 海南金融,2009,

(4):32~34.

[8] 陈卫洪. 贵州省主要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力支持体系分析[J].物流工程,2007,(7):78~80.

[9] 毛玉峰. 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6):21~22.

[10] 刘琼. 贵州省“十二五”期公路交通需求预测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11] 马丁丑. 加快甘肃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 甘肃科技纵横,2010,33(4):7~8.

[12] 朱自平. 国外农产品物流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08,

(54):89.

[13] 滕玉英. 中日两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比较[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4] 毕玉平,陆迁. 山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构建[J]. 经济问题探索,2010,

(11):50~54.

[15] 盛晏. 湖南省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1):118~120.

[16] 赵克志.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贵阳:贵州省人民政府,2011.

第五篇:文献综述总结

《科研技能训练》课程总结

本学期又温梅老师担任的《科研技能训练》课程,主要讲述了毕业论文的撰写、立项申请表的函审验收、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的撰写以及实践课程总结写作辅导等内容,顺利完胜了教学任务。整个过程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在温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使自己在论文以及总结的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了解了申请表函审的整个过程,从中感触最深的就是态度的重要性。现做个人总结如下:

一、知识要点的掌握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温老师主要介绍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和要求,主要包括封页、页码、目录等十五项内容的具体要求。论文的写作步骤、资料收集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申请表的函审预验收。主要讲述了:软科学申报书、验收申请表、验收函审申请表、验收函审表的填写方法和内容。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写作区别、填写要求及内容

实践总结的写作。由于这部分内容温老师在教授我们《商务写作》课程时,对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本次训练过程中只是对格式进行详细介绍,其他内容主要以复习巩固为主。

二、学习问题的解决

1. 论文正文的格式要求:正文是论文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包括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及其分析等。第一,各级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一般不超过15个字;同级层次标题应尽可能结构相同、用词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层次标题一般不超过四级。第二,表包括表序、表题、表头、表格、表注等,表应具有自明性,简洁爽快。一个表应尽量打印在一页上,必须分页时应标明“续表”字样,且表头不能省略。第三,图包括图序、图题、图线、图注等,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美观匀称。第四,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有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第五,汉字和标点的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最后,在结果分析中,毕业论文(设计)应尽量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2. 资料如何搜集:以前写论文时自己只是根据自己学过的一些知识来写,有时查资料也只是在百度上搜一两篇自己拿来参照那上面的格式写。而这次训练使我明白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论文。在搜集到的论文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论文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论文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论文。另外,我也学会了一些论文资料的搜集途径,比如说:去图书馆网站—期刊论文网去搜集、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论文资料、利用原始文献搜集论文资料等。还学会了如何在上面进行复制有关资料。

三、今后的打算

这次科研技能训练,使我学到许多关于毕业论文写作需要的知识。科学研究讲究严谨,每个研究者都要怀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次研究,在研究开始前的计划与大量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我们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并且有坚定的意志,坚持不懈的研究。经过科研训练的锻炼让我发觉个人在大学期间发展目标并不明确。在任务到来时才发现自己是毫无准备,在问题面前一无所措,无从下手。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吸取此次的教训,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件事,把握住每次学习的机会。理论联合实际,不断地充实自己,是自己的到提升,超越自己。

上一篇:佛教文化研究范文下一篇:放飞我的梦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