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

2023-04-25

第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海棠幼儿园二0一一学上学期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

_____教师个人专题小结

对于如何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广大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及担任教研员后的学习与研究,我对如何实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选择好教材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充分的自主权。而教材的好坏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一套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幼儿的信息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能让幼儿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幼儿什么品质;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础,即选用的教材是否能被幼儿接受,跟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第四,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选用的教材能不能吸引幼儿,让幼儿有兴趣地学。教材的选用只有考虑了本身的科学性、教育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才会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所以我每次选材都是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的点和发展情况来制定的,因为我们班孩子的年龄偏小,所以在选材上尽量贴近生活化,主要是一些生活常见的是何物,比如拿画画来说,现在冬天到了也快要过新年了,就尽量给幼儿画些手套、帽子、红灯笼、鞭炮等这些作品,同时也加深他们对季节的一个变化和对新年的认识。

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对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这六个环节。

首先,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2分钟~10分钟这个时段;因为宝宝班年龄比较小时间不宜长。其次,要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

海棠幼儿园二0一一学上学期

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

三、设计恰当的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特别是对于我们宝宝班的孩子,问题太简单了,感觉太过于幼稚,稍稍难了点吧孩子又不能理解,所以我认为,提问题要有层次性,因为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幼儿个体性的差异需要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如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可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不过在一个活动中不应只有“教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激发师幼互动

在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时候,师幼互动的质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师幼互动的策略一般有五种类型,

1、教师耐心规范与细心要求,通过言传身教与榜样引领来鼓励幼儿;

2、师幼广泛交谈,分享情感,教师则换位思考,并积极以幼儿的眼光看问题:

3、教师抛球回应,使幼儿保持兴趣,小步递进,鼓励幼儿破解难题,组织幼儿互教互学:

4、教师引导讨论,形成一系列规则,启发幼儿思考,巧解矛盾;

5、教师提供平台,布置任务,给予幼儿自由创造的空间。这些互动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互动的关键仍在于教师的观察和判断,在于教师的即时调控和专业化水平。

如在一次教学活动“好吃的蔬菜”中,我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吃蔬菜吗?在一般情况下,幼儿都会说“喜欢!”可有个小男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吃蔬菜,蔬菜很难吃!”在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我想了想马上回应了他“是吗?可据我所知,爱吃蔬菜的小朋友都很聪明,只有聪明的小朋友才可能成为小博士呢!”这么一说,其他幼儿便马上抢着回答:“我爱吃蔬菜!”所以有时候教师的巧妙回应,不但保护了那个幼儿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幼儿一个良好的引导:大家

海棠幼儿园二0一一学上学期

都爱吃蔬菜,这样身体也健康。

要开展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如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等,这些因素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反思。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我以后会继续努力,多向前辈们学习,争取有一天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

宝二班

欧艳

2012年1月

第二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2009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思考2009-2-17 10:25:00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怎样让课堂活起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教学充满情趣,使集体教学活动变得有效?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及两年来担任教研员后的学习与思考,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一、 选择好教材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具有启蒙性、整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而教师又有课程的选择权,因此走到教室,到底上什么课,教师有充分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慎重地考虑教材的选择。一个好的教材首先应该考虑它的科学性,给孩子的东西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其次要考虑它是否有教育意义,让孩子懂得什么道理,培养孩子什么品质,好教材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对幼儿的一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第三,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原有基层,这个教材孩子是否能被孩子接受,跟他的年龄特点有多大差异;他的原有基础已有经验又处于怎样的水平,都是考虑的范围;第四,要考虑孩子的兴趣需要,这个教材能不能吸引孩子,让孩子有兴趣地去学。只有考虑了教材的科学性、教育性、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点,才会使你选择的教材有用、有效。因此,选择好的教材是确保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二、 制订适切的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选择了一个好的教材,如何去实施呢?就要考虑它的教学目标。在制订目标时,我们要考虑的是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和操作性这三个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即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适切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也就是既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就是指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的表述上,还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尝试”、“探索”等词汇。如:“手印螃蟹”的

1 活动目标是:

1、体验用手掌印画螃蟹贝壳,尝试运用色笔添画来表现螃蟹的不同动态。

2、乐意介绍自己的作品,能独立创编出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可能是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 把握环节的设计是确保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一个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除了选材好、选点秒,目标适切之外,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关键。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六个环节:即“激发兴趣、引发问题、唤醒守望、注重体验、尊重差异、关注全体。”

首先要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色彩鲜艳的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根据孩子注意的特点,把最重要的内容安排在上课后5分钟~15分钟这个时段;其次要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考虑教学的内容由易到难、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再次是根据孩子学习的特点,要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孩子亲身参与,亲自体验,操作练习;还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考虑动静交替,又要考虑孩子个性发展的特点,安排的内容要有层次性、挑战性,既尊重差异,又关注全体。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得到心灵上、情感上的震撼。

四、 设计恰当的问题是落实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点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很关键,好的问题设计能够 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索,能把活动引向深入。那么到底怎样设计问题呢?首先要考虑提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主题有关吗?如:“我要上小学”这个活动中,问“幼儿园与小学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紧扣主题展开讨论,列举了许多方面的不一样。其次要考虑这个问题清楚吗?幼儿可以回答吗?如:你喜欢晴天还是雨天?为什么?孩子有自己亲身的体验,会说出许多喜欢晴天和雨天的理由。第三,设计的问题开放吗?有挑战吗?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如:为什么小鸡和小鸭的脚不同就不会游泳呢?等等。第四,设计的问题有层次吗?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吗?如难度 2 大较灵活的问题,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基础性的综合性的问题,请中等能力的幼儿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回答,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有能力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在整个活动的进程中,还要留给孩子提问的时间与机会。一个活动中不要只是“老师问,幼儿答”,也可采用“幼儿问,老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也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 采取有效的回应是保证集体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因素

在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应对来自孩子的多种信息,并作出有效的回应,这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到底怎样做到有效回应呢?

首先要对来自孩子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作为老师要以新课程理念基础,以现代儿童观为指导,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来捕捉分析来自孩子的信息,然后作出判断,该不该回应,要不要拓展。

其次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刚要》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和表达。教师对儿童可采用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示肯定和赞赏。教师要真正的静下心来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那只有深入到儿童中间,发自内心的尊重,去理解和接纳儿童。接纳儿童的年龄特点,接纳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接纳儿童的不同见解,接纳儿童的失误与错误。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才能发现儿童的需要,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作出有效的回应。

再次考虑回应的策略:有表扬、设疑、追问、参与等等。表扬,就是对幼儿的回答或行为作出认同、肯定,并加以发扬光大,使幼儿受到鼓励,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陈家镇幼儿园范娟老师组织的“可爱的水鸟”这个活动中,有个女孩模仿仙鹤的动作:身体前屈,头扬起,两手下垂在体侧,脚尖绷紧,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走步、点头、旋转,神态逼真,动作优美。老师发现后及时表扬, 3 并让她在集体面前示范,其他幼儿也积极投入,想出更优美的动作。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表扬,都是对幼儿行为的积极回应。

设疑,就是用疑问的方式,促进幼儿去思考、探索,使幼儿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在探索物体沉与浮的活动中,老师这样设疑:你知道哪些东西是沉的?哪些东西是浮的吗?怎样让沉的东西浮起来?又让浮的东西沉下去呢?还比如在探索影子的活动中,设疑: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影子的长短呢?是上午的影子长呢?还是下午的影子长?一系列的问题,把幼儿的探索活动一步步引向深入。

追问,就是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帮助幼儿将零星的、不完整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深化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如:我在组织“四季风”这个活动时,,设计了这样一组追问:现在是什么季节?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通过以上的提问和追问,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验,使幼儿知道一年不光有四个季节,而且每个季节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幼儿的思维是肤浅的,经验是零碎的。

参与,也是一种回应的策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有时会表现出没兴趣,有时碰到困难会放弃,这时老师的适时参与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中班的“小树叶”活动中,让幼儿听着音乐编舞,幼儿觉得很难,不知道怎样编,这是老师及时地参与进来,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编舞,老师还解下脖子上的纱巾,翩翩起舞,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男孩女孩都随着音乐变成一片片小树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 激起师幼互动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在评价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师幼互动的水平。所谓“师幼互动”,就是指教师在应对具体的师幼关系情境时,为了建构良好的师幼关系,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根本目的而采取的有效策略或方法。

师幼互动的策略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方式,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比如:在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有支持式互动:主要是激起幼儿阅读的兴趣,帮助幼儿在阅读中积累提升经验。有诱导式互动:帮助幼儿分析阅读材料,并给予适时的点拨诱导,提供阶梯。有介入式互动:采

4 用抛砖引玉、设疑推理的方法,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合作式互动:那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一般来说师幼互动有五种类型的策略:第一类,示范与训练策略:耐心规范与细心要求、严格要求与热情鼓励、言传身教与榜样引领。第二类,贴近与融入类策略:广泛交谈,分享情感,换位思考,治疗心病。第三类,引导与帮助类策略:抛球回应,保持兴趣,小步递进,破解难题,鼓励幼儿,互教互学。第四类,平行介入与参与类策略:引导讨论,形成规则,启发思考,巧解矛盾。第五类,支持发展类策略:提供平台,布置任务,给予空间,自由创造。

这些互动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任何一种策略的运用都应该是面向全体的互动,以幼儿为主的互动。互动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观察、判断,在于教师的即时调控,在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如:在看应彩云的一个教学活动:有趣的报纸。应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喜欢看报纸吗?在一般情况下,小朋友都会说“喜欢!”可有个小男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喜欢!我不喜欢看报纸!在这样一个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下,老师怎么回应呢?怎么和孩子互动呢?应老师不慌不忙地说:是吗?可我知道爱看报纸的小朋友可都是很有知识的哦!可都是小博士呢!这样一说,孩子们马上纷纷抢着回答:我爱看报纸!应老师这样一个巧妙的回应,不但保护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给其他小朋友一个良好的引导:大家都爱看报纸,这样能增长知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体会到,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七、 整合教育资源是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保障

一个有效的集体活动,还应考虑怎样用足用好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周边资源、园内资源、设备资源、人文资源,还包括教具的准备、环境的创设、媒体的应用等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也是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保障。

要上好一个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还有很多的因素,教师的素养、语言的功底、教学风格、风趣、幽默等等,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去磨练,不断地去反思。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愿幼儿园的老师是一个实践者、演绎者、创造者,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

第三篇:增强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以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为探讨对象,通过对日常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找出其现存的一些问题和偏差,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力求从树立现代教学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性,理解幼儿,有效引导;掌握和运用提问技巧,学会倾听与等待;根据幼儿实际水平,适时利用支架为幼儿的互动搭建平台等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增强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实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师幼互动;有效性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以师生接触为基础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作为幼儿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观也十分强调和注重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呈现,要求它必须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然而,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师幼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育观念和《纲要》精神不相符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适宜的解决方法,对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对改善幼儿园教学活动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与偏差

1.1互动中教师自身定位出现偏差,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教学互动中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组成,尽管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应具有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仍习惯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正是因为教师这样的自身角色定位,使现实中的师幼平等往往处于浅层状态,只停留于形式上的相互尊重或者平等对话,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案例1:在中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一幅美术作品并提问:“这幅画好看吗?”

幼儿:“好看!”

教师:“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幼儿a:“有好多房子”

幼儿b:“有大海”

……

教师:“那你们喜欢这幅画吗?”

幼儿:“喜欢。”

教师:“这幅画是用点彩的方法画出来的,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画法,好吗?”

幼儿:“好!”

从案例1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往往是互动的发起者和控制者,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在互动方式上,教师常常用“好不好?”“是不是?”等带有明显情感倾向和语气指向的语言来诱导幼儿做出与预期效果相同的回答,并习惯用自己的思维、语言或行动来代替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而忽略了幼儿内心真实的感受。

表面上看,教师启发提问,幼儿积极作答,彼此有明显的互动交流,但是幼儿更多地是机械应答,并不真正了解自己回答的意义,而且无论幼儿怎样作答,最终教师都要回到预先设计的活动目标上来。由此可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动者的位置,幼儿则成为消极的受动者。同时,长期的互动经验和外界教育的影响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着幼儿对自己“服从者”的定位,使他们在互动中更多地是听从和遵守。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是导致师幼互动中虚假交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1.2师幼互动模式单一,难以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特别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

案例2:在中班社会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一个娃娃,而发生了矛盾。情景表演后,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做的对吗?谁能够帮助他们想个好办法?”

幼儿a:“她们可以猜拳,谁赢了就先玩。”

幼儿b:“她们做得不对,可以一个人当妈妈,一个人当姐姐一起玩。”

幼儿c:“她们为什么不再找一个娃娃呢?”

教师没有理睬幼儿c的问题,说道:“好,我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玩具要大家轮流来玩……”

案例3:在科学活动前,教师为配合活动带来一只小乌龟,小朋友们都围过来看,有的幼儿想用手摸摸小乌龟,教师马上制止:“不要动!谁让你乱动的,快回到位置上去,一会儿再看。”

正如案例2中所显现出来的那样,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绝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发起的,带有明确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互动,幼儿作为互动行为的参与者之一,许多时候是不被允许发起互动信号的,他们被期待的首先是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破教师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

案例3中的情景可以说普遍存在于幼儿园活动之中,幼儿的互动行为被严格地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之内,而且主要是为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行为而进行的。在教学活动中,“现在应该做什么”在教师与幼儿的心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定,相对幼儿可以自由、主动地发起互动的机会,比如“现在请你来说一说”,“请你来看一看”等幼儿“被互动”的现象更为普遍和突出。在这样的活动环境下,幼儿必然会对互动活动丧失兴趣,缺乏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幼之间充分、积极的互动关系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1.3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导致师幼双方对互动的关注度偏低

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高度的关注也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对方的行为给予关注以及关注的程度是师幼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行为如果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回应,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有研究指出,相对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而言,在师幼互动中,如果教师对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则对幼儿的影响和控制最差。因此,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始终对对方及其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4:在进行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光斑》中,教师对幼儿进行引导:“今天阳光真好,我们一起拿小镜子在太阳底下玩一玩,看看能够发现什么?”

幼儿高兴地玩着,有几个幼儿发现了镜子反射到墙上的光斑,于是孩子们都开始照光斑。幼儿a不知道把光反射到墙上,怎么也照,也照不出光斑,幼儿b帮她调整镜子的方向。

教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幼儿纷纷回答自己照出了光斑。

幼儿b:“老师,有小朋友没有照出来。”

教师没有理会他,继续说:“你们照出的光斑都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再来玩一玩吧。”

在实际活动中,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会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实施教案的过程,每句引导,每个提问都要完全还原于教案,更不希望看到教学进程和教学计划有任何的偏离和节外生枝。在这种情况下,教案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牢牢地牵动和支配着教师和幼儿,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推进情况灵活地做出适当的调整,幼儿在互动中随机出现的问题很少或者根本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和回应,低关注度和低敏感性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存在于师幼互动中,尤其在教师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1.4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机智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有的教师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够顺利地“化险为夷”,而有的教师则会出现窘迫或者卡壳等现象,面对互动中的“意外”,采取不同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就会大相径庭,这就是教育机智的作用。

教育机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随机应变,灵活机敏地应对,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特别是对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完成。

案例5:小班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练习将一张纸撕成细细的长条。教师提问:“我们怎么把纸变成一条一条的?”

幼儿a:“用剪刀!”

教师:“没有剪刀怎么办?”

幼儿a:“去买一把!”

幼儿b:“我家门口的超市里就有!”

幼儿纷纷举手:“我知道××商场也有!” “我也知道!”

……

在上面的案例中,幼儿的回答看似不着边际,偏离了活动内容,但是这样回答的出现,恰恰说明幼儿在认真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迁移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过和家长到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而做出的回答。在案例中,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幼儿的回答,并找出引发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只是急于让幼儿说出自己期望的答案。教师把教学活动当成向其他教师进行展示或表演的活动,关注的是教学计划的完成,对于师幼互动中出现的预料之外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2师幼互动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2.1陈旧的课程教学观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

教育观念在教师素质中起重要的导向作用,没有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师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自身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⑴教师在活动组织中过多地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集体教学为组织形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师幼双边活动,并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即引起幼儿兴趣――导入活动――提出问题――师幼回答――最后教师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把完成认知性任务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而其他目标诸如态度、价值、情感、社会性等则成为活动中抽象的、附带的目标,得不到真正的实现与重视。

虽然许多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这些本质特征,并能够有意识地与幼儿进行互动,但是这些互动行为往往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约束,浮于表面,缺少深度和真正的思维碰撞,甚至有时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教师缺少对幼儿进行深层次探究的引导,更缺乏师幼之间真诚的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

⑵互动中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对幼儿进行权威压制。

互动的有效展开需要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需要双方建立平等双向的互动关系。然而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和幼儿有问有答,似乎是平等交流,但实际上教师占有明显的话语权威。这是因为相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社会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和观点具有勿庸质疑的权威性,幼儿不能对教师的观点产生质疑和反驳,于是教师在互动中的权威压制成了师幼互动表面繁荣下的事实。

2.2教师缺乏互动技巧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最常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提问和应答,教师艺术的提问方式以及适当的应答技巧可以促使师幼双方展开积极有效的互动,进而有效地引导幼儿思考,支持和推动幼儿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受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在提问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大大影响了互动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⑴教师提问数量较多,但质量较低。

有调查指出,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平均每次活动提问得次数多达三十余次,高密度的提问已经成为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中的主要特征,但是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却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幼儿都会的要问,幼儿不懂的则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要问。教学互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掌握幼儿对活动内容的接受程度,了解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能否抓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具有明确指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与幼儿进行互动也会直接影响幼儿学习的效果,降低师幼互动的成效。

另外,教师在互动中习惯以“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方式发问,一方面是受自身语言习惯的影响,使这种提问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提问似乎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习惯性地问幼儿“对吗?”“好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种简便而且能顾及全体幼儿的互动方式,因此每讲完一个问题后,都要问幼儿“是不是?”“对不对?”当幼儿习惯性地说“是”或者“对”的时候,教师就认为幼儿已经明白并参与到互动中来。然而,这种“是非式提问”的数量过多,只会增加教师提问得随意性,降低教学效率。对幼儿来说,这种提问无需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好”或者“对”来回答,无法对他们的思维构成挑战,逐渐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丧失参与互动的主动性。

⑵幼儿回答形式简单,教师回应方式机械。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回答教师的提问一般有集体应答、个别回答、自由回答以及讨论后汇报等几种形式。有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幼儿“集体回答”和“个别回答”的频率比较高,而采用“讨论后汇报”和幼儿“自由回答”方式的非常少,其中后者几乎为零。“集体应答”只适合有唯一正确答案的简单的问题,有研究者发现教师频繁地使用集体应答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和表面化,逐步丧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个别应答”则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幼儿,一部分幼儿可能得不到关注。运用“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则可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将师幼互动推向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两种方式比较浪费时间,而且不易于管理,因此不愿意多使用,从中可见教师对提问的高控制倾向。

2.3教师对幼儿已有知识与经验水平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幼儿的思维与其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他们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和具体形象性等特征,因此,幼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因此在设计师幼互动过程时,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在某一方面的原有经验水平,掌握幼儿相关的经验储备,并以此为依据有目的地设计探究主题和提问。在实施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幼儿对互动内容的感悟程度和理解水平,根据教学目的,适时、适度地为幼儿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不断地建构新的认识。

3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3.1树立现代教学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行为成功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师幼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师幼互动行为。因此,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才能启动有效的师幼互动行为,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⑴形成师幼平等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更特殊的一种。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育过程的一种本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相互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不再是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而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以及合作者。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成为良好互动环境的创设者、积极互动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互动过程应是教师与幼儿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才能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平等地参与学习,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⑵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和接纳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幼互动深入开展的必要条件。对幼儿来说,由于其行为的自制力和有意性比较弱,容易受自身及外界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在知识经验和社会常规等方面比幼儿有优势,但幼儿在知觉、想象力等方面是成人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要爱护和尊重每一个幼儿,积极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索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与条件。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还应学会用包容和欣赏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互动行为,在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鼓励、赞扬等肯定性的评价。面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针对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帮助,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从而敢于并愿意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产生更强烈的互动愿望。

3.2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性,理解幼儿,有效引导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调控者,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敏感性,及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与需要,时时处处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挖掘、利用互动中的一切教育因素,有效地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⑴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互动时机,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在集体教学中,幼儿受自身思维方式和原有活动经验的影响,对教师的提问和互动要求会表现出不同的回应态度,比如有的幼儿因为害怕在同伴面前出错,所以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人云亦云,有的幼儿则会表现出一些看似离奇的想法或行为。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幼儿会迸发出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作为互动引领者的教师要在互动过程中仔细观察分析每一个幼儿,及时洞察到这些细微之处所流露出来的最真实的信息,分析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情感和知识方面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回应与引导,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推动互动进程,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⑵教师要学会从幼儿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以此为基础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

理解幼儿是构建师幼互动的首要条件,这种理解要求教师不仅善于洞察幼儿行为的发生,更要从中分析幼儿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当教师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深处,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用一颗童心接纳、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就会发现幼儿那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和行为里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和独特的观点。教师这种以平等和理解为基础的情感支持才最易于被幼儿所接受,这也是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幼儿的思维动态、心理特点,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促使师幼互动向更深层次延伸的“助推器”。

3.3掌握和运用提问技巧,学会倾听与等待

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互动方式,积极有效的提问与回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提问可以促使师幼双方展开积极互动,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有效支持和推动幼儿深入学习和探究。

㈠教师要学会提问。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关系到活动的效果。教师设计的提问一方面要能够引导幼儿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紧扣互动主题,抓住教学活动的关键进行提问。

(1)互动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A假设式提问,即教师抛出问题,让幼儿进行假设推断和思考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常以“假如……”“如果……”等形式展开。假设式提问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的先前经验和发散性思维水平,充分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1]例如,在阅读活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鼠小弟,你会用什么办法够到树上的苹果?”

B推理式提问,即教师在引导幼儿完成一项较简单的操作或者探索活动后,要求幼儿用类似的方式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而自己寻找答案的一种提问方式。推理是提问能够较好地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核积极探究问题,避免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推理式提问时,要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储备,提问语言要清楚明确,具有逻辑性,同时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1]例如,在学习6的组成时,教师提问:“上次我们一起把5颗豆子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幼儿:“可以分成1和

4、2和3……”教师接着提问:“那今天我们要把6颗豆子分成两份,可以有几种分法?”

C递进式提问,即教师根据幼儿的思考和回答,巧妙地将一连串问题层层抛出,逐步深入,将幼儿思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不断推进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深入探究与思考的机会的一种提问方式。[1]例如,在讲述故事《爱唱歌的小麻雀》后,教师和幼儿展开了以下对话:

教师:“是谁不让小麻雀唱歌的?”

幼儿:“是小松鼠不让小麻雀唱歌。”

教师:“小松鼠为什么不让小麻雀唱歌?”

幼儿:“因为鹿宝宝在睡觉。”

教师:“小麻雀很喜欢唱歌,可是鹿宝宝正在睡觉,它该怎么办?”

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我们在家里玩的时候,如果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正在休息,我们该怎么办?”

D总结式提问,即教师在引导幼儿对某些问题或者现象进行观察和了解之后,为了让幼儿自己进行适当概括,最后得出结论时运用的一种提问方式。通过总结式提问,可以锻炼幼儿的概括能力,能帮助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归纳和综合思考,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条理性。[1]例如:在看完课件《海底世界》后,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要抓住互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

作为师幼互动的主导者,教师能否抓住互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是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根据互动的主要目的,有主题、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从内容上来说,教师的提问内容不能太空泛,要抓住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设问,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语言上来说,教师的提问要表述清楚、指向明确,语言具体形象,从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使师幼互动层层递进。

㈡教师提问后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学会倾听幼儿。

心理学中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空间。有研究表明,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教师等待的时间太短的现象,一般不超过2秒,而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幼儿难以进行充分、细致的认知加工,因此,幼儿在师幼互动中自然处于被动状态。如果教师将等待的时间延长到3~5秒,幼儿明显地表现出互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高水平认知活动的引发和进行,在接下来的师幼互动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在幼儿应答的过程中,不论其做出怎样的回答,教师都要认真、耐心地倾听,这样才能准确分析出幼儿的思维角度和互动状态,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内化程度,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当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比如提供适当的点拨和提示,转移提问的角度,分解难点等等。

在对幼儿的回应方式上,教师首先应加强有指导性的、正面的评价。有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等的肯定进行回应,全是诸如“很好”,“不错”,“你真棒”等等,这是对幼儿回答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回应不应是简单的评价,而应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如肯定幼儿正确的观点,并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进行再思考,或者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其正确思考的方向。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的提问方式,比如:“你认为这样可以吗?”“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等等,在必要的时候将问题延伸进行,将幼儿引入“思维缓冲区”,以激发他们深层次的潜力,获得更深、更广的互动契机。

3.4根据幼儿实际水平,适时利用支架为幼儿的互动搭建平台

“支架式教学”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一词形象地喻示着教师与幼儿之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有效教学的互动:幼儿的“学”好像一个不断建构着的建筑,而教师的“教”则像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幼儿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在师幼互动中,如何使幼儿原有的认知经验自然过渡到现有的经验,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要想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就要善于寻找幼儿思维以及知识经验的薄弱点,搭建适合的支架。

例如,在欣赏诗歌《雨点》中,有这样几句:

……

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落在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落在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教师提问:“小雨点为什么仔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

幼儿:“因为它累了”,“因为它跳得高” ……[2]

幼儿的思维总是与其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有直接关系,原有的经验水平往往会直接影响其新的认识。在提问中,教师只是简单地用了一个“为什么?”把幼儿引向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思考,幼儿自然从“睡觉”联想到“累了”,从“跳跃”联想到“跳得高”。因此,如何为幼儿新的认知理解提供支架,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经验,教师问题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假如教师这样引导:小溪有什么特点?池塘与大海有什么不一样?你见过的江河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提问可以调动起幼儿已有的,相关的生活经验,他们可以从池塘的宁静,小溪的潺潺等等特点来理解小雨点的“睡觉”、“散步”等等。有了理解的支点,幼儿就可以把自己已有的旧经验与新知识相互联系,并以此为支点,不断地感悟、想象和思考,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

当然,教师在互动中使用支架式教学策略,首先要保证幼儿的学习和参与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提供必要的、适时的支持,帮助幼儿从借助支持到摆脱支持,逐渐达到完成任务的水平。另外,为幼儿提供支架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该根据互动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反应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

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主动发展,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的指引下,细致考虑各种因素在互动中的影响,在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础上,将互动技巧和教育机智灵活、恰当地运用到师幼互动中来,建构积极有效的互动过程,从而保证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参考文献

[1]郭丽.教育活动中教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幼儿教育,2010,3

[2]沈国香.为幼儿搭建感悟的支点.学前教育,2004,12

[3]王春燕.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杨莉君,康丹.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7,2

第四篇:小结: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小结: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幼儿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好每一节教学活动,我认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准备非常重要。《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内容:

1.从幼儿的身边寻找适合幼儿的好教材。

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和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来进行教学活动,为每一个孩子选择好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否选择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否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具有可挖掘的教育意义。

2.制定适合本年龄段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否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要求,目标的制定是否明确、合理,目标的定制应从认知、情感、体验入手,层层递进地来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以及经验和需要。并且对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的分清楚,重点这节活动中的重点应该是什么,需要在活动中怎么去操作,对本次活动的难点设置是否合理,需要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才能正确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3.设计好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教学过程。

活动的设计很重要,教师对活动设计的思路要清晰,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要自然、明了,使听课的老师能够看懂你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身份是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幼儿有效的指导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在活动中,要有师幼互动的环节,面向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并能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温馨的教学环境。

4.对教学活动中提问是否有效性。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能给孩子得到很大的启迪与帮助,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与探索,而不是以往的封闭式问答,老师问好不好或者是不是的形式,老师的提问要开放性,并且提问要适宜幼儿的回答,问题由简到难依次深入,使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多让幼儿进行互动问答,可训练幼儿的思维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篇:把握目标 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

在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实现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时,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活动中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有发展。如果幼儿没有收获或不想学,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目标、准备、内容、过程等。(首先,适宜的内容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再其次,清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最后,适宜的材料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又怎样确保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孩子得到进步和发展呢?

一、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时,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我确定这一主题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就初浅地谈谈有效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选择有效性的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中介要素,内容的适宜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和问题。也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与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

二、确定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个教学活动有没有教育价值,能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目标是基础,目标是灵魂。《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事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是徒劳的。在目标合理的前提下。我们必须要关注目标的全面性、适宜性和操作性这三个要素。全面性是指自然地渗透和涵盖知识与技能、习惯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即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目标。适宜性指的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也就是既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操作性就是指要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目标的表述上,还要尽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使用“鼓励”、“体验”、“感受”、“喜欢”、“乐意”、“尝试”、“探索”等词汇。 )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2)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某一音乐活动目标(1)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2)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些目标都存在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 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如:大班语言活动“还手?不还手?(辩论会)”的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对还手?不还手?的想法、观点、感受;乐意倾听别人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通过辩论探讨到被同伴打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表述清楚。而有的目标就显得比较空洞。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力”、“提高感受力、表现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可能是中、长期目标,而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实现的。

三、实施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好课的标准是真实、自然、简单,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扎实的、朴实的。

1、教学方法很多,如情境设计、游戏表演、讨论交流 、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

2、教具、材料要能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学习,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操作起来方便。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依据活动的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的座位安排等,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介绍活动并不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展、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1.有效的提问。同样一层意思,问法不一样,幼儿的反应也不一样。

2.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 很少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引导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发挥同伴资源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

能够实现每个教学活动有效性,是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一次教学活动如何提高其有效性,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关键、是核心,因为只有适切的活动目标才是活动的有效基石,而教学活动的有效更是检验教师能否把握好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实现有效教学不是通过一两个教学活动就能达成的,而是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练兵,才能得以逐步实现有效教学。目前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把握教学目标。

今天在这里主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在常态课中,教师们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目标缺乏理解,不明确怎样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新改版的教材将活动目标和核心能力进行了合并,也就是说核心能力包含在活动目标中,教师在预设活动之前及之后,不明确应该从哪一方面检验幼儿是否达成了本活动的目标。

如: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 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 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目标一是做什么?也就是幼儿能达成的目标 目标二是怎么做?隐性体现了教师的策略 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也就是给幼儿带来了什么?

因此,这节美术活动,幼儿要能绘画出“海滨的渔船”的美术作品,这是检验教师对目标的达成度之一且最明显的一项内容。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这节活动检验活动目标是否达成是:幼儿会唱歌曲并能根据歌词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只有在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仿编。

如: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活动目标:

1. 2. 3. 了解生活中数字的实际意义。

尝试用图画和数字结合的形式做记录。 对生活中的数字感兴趣。

认知目标:幼儿学会了什么? 技能目标:幼儿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情感目标:幼儿学的有兴趣吗? 互动环节 请教师们说说

解决策略:从达成的目标及认知目标上确定活动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活动中教师要有归纳、有检验(请幼儿说说),最后才能确定是否完成了目标上的要求。

(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检验幼儿是否理解与掌握,就是能否用语言进行表述与归纳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数学活动)

二、对学科框架缺乏理解,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节奏

就是不明确本节活动中主要干什么,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很好地把握活动的开始、基本及结束部分,在时间的调控上呈现无意识状态。

如:刚才所提的课例:美术活动:欣赏《海滨的渔船》,活动目标是: 1.理解画面的色彩和构图。 2.大胆尝试模仿、创作。 3.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这应该是大班的活动,主要进行的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30分钟的时间,开始部分可预设在5~8分钟左右,因为需要欣赏、需要观察、感受以及表达;基本部分就是幼儿的绘画创作时间,可预设在20分钟左右,结束部分2~3分钟。

如小班音乐活动:《苹果歌》 活动目标是 1.学习演唱歌曲,模仿与歌词相对应的动作 2.学习简单的仿编并演唱 3.体验歌表演的乐趣

首先判断这是一节音乐活动的歌唱教学。学会歌曲是主要完成的任务,那怎样才能学会歌曲?进一步分析就是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就是学习歌词,接下来学唱歌曲,最后是仿编歌曲。在15分钟内时间段的安排:开始情景导入部分30秒左右,理解歌词2分种左右,学唱歌曲8分钟,仿编3~4分钟,结束部分1分钟左右。

策略:首先分析、判断,这是哪个年龄段的活动,主要进行什么内容。另外,要备详案,充分把握好教学节奏。

三、对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

因教师对学科上知识及相应的概念缺乏理解,将导致教师无法诊断幼儿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数学领域中的“数的守恒”、“面积的守恒”、基数、序数等概念;科学活动中溶解、沉浮现象、一些物质的基本特征等。 这些概念,如果老师都没理解清楚,那在活动中肯定也表述不清,幼儿也打不到理解及掌握的程度,整节活动更不可能有效。

策略:备课时看到这些知识性的概念问题,要及时寻求帮助,问同伴或查阅资料。教师消化理解后,才能融汇贯通才能以幼儿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四、不能很好地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

有些教师不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一般水平和具体表现是怎样的,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最高发展水平幼儿和最低发展水平幼儿的表现分别是怎样的,两者差距有多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学习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有些教师只是将目光投向几个“精英”,而忽视大多数幼儿的需求。或者在活动中不能关注到没有的表现情况。

解决策略: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各年龄段幼儿的学科的发展目标。平时多注观察幼儿的表现,多与幼儿沟通、交流。要明确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关注到每一位幼儿,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情况要尽收教师的眼底;注意教师的与幼儿之间的空间站位,使每位幼儿也能看到老师。

五、提问语的设计及呈现的时机缺乏思考

提问语的有效设计,是确保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提问的时机恰当,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并具有挑战性。

如体育活动: ………………..

二、探索

1、孩子活动前提的要求:

(1)、“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手臂?”

(2)、“用小纸棒可以怎样活动我们的腿和脚?”

(3)、“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转体运动?”

(4)、“怎样用小纸棒来做跳跃运动?”老师: (5)、“怎样放松我们身体的每个部分?”

(6)、“小朋友听懂了吗?听懂了就去活动你们的身体吧。”

2、在幼儿活动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幼儿. ……….. 解决策略:课前备详案,思考设计怎样的提问能引发幼儿的思考;提问后要给幼儿提供思维的空间与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幼儿,不要急于把答案呈现,要多听听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即使幼儿回答的不全面,教师也要广泛听听孩子的声音。请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究时,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抛给幼儿,先总体然后在具体,便于幼儿的探索及挑战。

六、教学细节的处理欠考虑

如场地的安排,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座位安排的问题等。

这些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而这些细节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

解决策略: 教师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时把这些问题都要考虑进去,提前把一周的主题都通览一遍,需要教师自备还是家长协助准备的材料等,都需要在执教前做到心中有数,把每一节活动像对待展示课那样去仔细、认真地考虑、处理,定会做到有效的教学。

提几点建议:

1、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实质,运用其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2、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力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孩子;新青年教师坚持备详案,进一步掌握各领域教学活动的框架结构,定会有利自身的成长。

4、加强课堂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尊重幼儿。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要学会等待,给予幼儿探究的空间。

5、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在寻找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更提倡在反思自己、她人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有效的原因,这样的评价会更有激励性。

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做有思想的教师。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

上一篇:幼儿园防汛防溺水预案下一篇:幼儿园家长代表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