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2023-04-28

第一篇: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 鲁迅《呐喊》赏析 推荐度: 鲁迅《呐喊》好词好句 推荐度: 鲁迅的名言 推荐度: 鲁迅《野草》心得 推荐度: 我眼中的鲁迅作文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第二篇: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3篇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下面是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来源:免费范文网qc99.com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故居、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三位一体,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

学术报告厅"树人堂"可容纳136人,配有影视放映及同声传译设备,经常举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电化教育示范以及小型演出。

馆内跨院专题展订"奔流艺苑"350平方米,可自由组合的上轨道移动式文化展览。

鲁迅纪念馆免费开放,为控制人流量,入口处设立领票处。

鲁迅名言鲁迅纪念馆出口还有个"百草园",春天去百草丛生与"鲁迅sb"的花草连成一片,风光独特。

上海鲁迅纪念馆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只要参观者在纪念馆门前领取参观票就可以进馆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1951年1月正式开放,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红色旅游主要景点之一!

篇二: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金秋十月,我们又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54岁生日,在这欢庆的日子, 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鲁迅公园内的鲁迅纪念馆游览了一番。

鲁迅纪念馆是一座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一排排青翠碧绿的树木环绕在它的周围。正面墙上,周总理亲笔题词的"鲁迅纪念馆"五个金色大字在朝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沿着一长溜的石级快速走进了鲁迅纪念馆的大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墙上那一幅幅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木刻画。这些画的制作非常的逼真,仿佛使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大厅里还摆放着两台电脑,这是为参观者作指南用的。我从电脑里了解到:鲁迅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人物纪念馆,它建立于1951年1月,在1958年迁入虹口公园,也就是现在的鲁迅公园。

在大厅左侧有一尊鲁迅先生的全身塑像,让人有一种与鲁迅先生在一起的亲密感。大厅右侧是一条通往二楼的楼梯。来到二楼,我首先看到的是根据鲁迅先生几部作品所刻出的浮雕,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描绘中国农民的《祝福》等。

大厅旁边有五个展示厅,分别展示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纪念品。在第一个展示厅里摆放着一些鲁迅先生珍贵的手稿,上面是鲁迅先生写的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有些地方还用粗笔修改过。这里还展出了鲁迅先生生前使用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在第五展厅里,一块写着"民族魂"三个字的横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妈妈说,这块横幅曾经覆盖在鲁迅先生的遗体上呢!是啊,"民族魂"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家,它曾弃医从文,用他那支笔唤起中国人民觉醒,批判罪恶的封建社会。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我感触深刻,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坚信,只要我努力再努力,一定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

篇三:上海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2]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 三位一体。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一层建有文化名人专库"朝华文库",学术报告厅"树人堂",专题展厅"奔流艺苑"等。二层为鲁迅生平陈列厅。

1994年由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1年6月,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特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鲁迅纪念馆的陈列,在形式上注重营造氛围,通过色调色温、声音和造型来营造氛围,如灯光造型在"铁屋子中的人群"中的运用等;在展示手段上,除了用文物直接再现历史外,还充分应用了影视、场景模型等辅助手段,如: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参观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回流动木刻展览会的腊像场景等;还设计了多种观众参与的功能,运用了大量高科技的技术和设备装置,如:多媒体"鲁迅知识百题问答"等。鲁迅纪念馆的陈列,设计理念先进,活化了文物资料,再现了鲁迅精神,受到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清晨五时二十五分,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当日,鲁迅遗体移于万国殡仪馆。十月二十二日下午,鲁迅遗体公葬于上海西郊万国公墓。当时,由十六位青年作家扶柩上车,社会各界近万人,高举着"争取民族解放来遥祭死去了的鲁迅"的横幅,唱着挽歌,不顾反动军警的警戒,步行十余华里,为鲁迅送殡。马路两旁,站满了肃立的人群,向鲁迅先生的遗体告别。丧仪隆重而庄严,民众代表献沈钧儒所书"民族魂"挽幛一面,覆于棺上。当时的鲁迅墓很简单,鲁迅的灵柩上只是一个土堆,墓穴后面立了一块梯形的水泥墓碑,碑的上端,镶着高38厘米,宽25厘米的磁制"鲁迅先生之遗像",像下面是鲁迅之子周海婴所书"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字。

一九四七年九月,在文化界进步人士和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的资助下,许广平改建了鲁迅墓,改建后的鲁迅墓,占地64平方米,用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碑面上有周建人所书的金字碑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的关心下,1956年,鲁迅墓迁置于虹口公园(即今鲁迅公园)内。1961年,新建的鲁迅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位于公园的西北隅,周围怀抱着苍翠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常青树和鲁迅生前喜爱的花木,显得宏伟而苍翠,庄严而朴素,体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性格和崇高的人格力量。鲁迅墓面积达1600平方米,全部用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构筑,具有民族风格,进至墓前大道,踏上三级台阶,便是墓前广场,中间是长方形的草地,其间屹立着著名雕塑家萧传玖所塑的鲁迅铜像,再现了当年鲁迅崇高的形象,他安静地坐在藤椅上,左手执书,右手搁在扶手上,神采慈祥,亲切,坚毅不拔。拾级而上,为墓前平台,这里可容纳五百人竭墓,靠近墓栏,有两棵高大挺拔的广玉兰,平台左右,为石栏花廊,种有紫藤,长得枝叶茂盛。在前方靠近鲁迅墓碑约两米处,一东一西两侧分别是当时周海婴和许广平栽下的一棵桧柏。[3]墓栏之内,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椁,外用光洁的花岗石铺筑,并镶缝密封,墓穴后面是照壁式大墓碑,用斩光花岗石砌成,高5.38米,宽10.2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金字,灿烂夺目,气魄非凡。依据鲁迅先生的性格,墓的设计全部采用花岗石,而且大部分用平石,就是为了体现鲁迅朴实、刚毅、坚强的性格。墓地周围的龙柏。樱花和腊梅,长得郁郁葱葱,墓后土山,植有常青树,南端土丘山上的石柱纪念亭,与墓遥遥相对。

鲁迅故居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九号)。大陆新村为大陆银行所建,为红砖红瓦砖木结构的三层里弄房,外形具有他故乡绍兴民间住宅的风格。1933年4月鲁迅租下其中第一排的9号为居所,同月11日鲁迅携夫人许广平和儿子海婴迁入于此。当年的大陆新村,除了中国居民外,还住有许多外国侨民。1933年4月~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居住于此。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在这里与世长辞。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的3层楼建筑、底层围墙内有个小天井,鲁迅先生曾在这个辟作花园的天井内,亲手种植了桃树、紫荆花、夹竹桃等植物,底层前面一大间是会客室,中间撂一张棕黑色的长方形西式餐桌、周围有5把椅子,西墙放着书橱、手摇留声机及翟秋自谱住于此时的工作台,底层后面是餐室,放着1张广漆的八仙桌,4把镂花圆椅,酉墙角是双层碗橱和4只圆凳,东墙有个旧衣帽架。二楼南面1间是鲁迅卧室兼工作室。靠东筋是张普通的黑铣床,床南是书橱和藤椅,床对面依次放着梳妆台、茶几、藤椅和大衣橱。糊着半透明彩花纸的南窗下,是先生的书桌,上面放着纸、墨、笔、砚和台灯,陶制的龟形笔插中便插着那枝廉价但却是鲁迅先生曾用来写了数百篇杂文的"金不换"毛笔。书桌旁有一张藤椅,是鲁迅先生坐着思考、休息的地方。房间里窗边的日历和梳妆台上的时钟,永远标记着那故人们世代纪念的时刻――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在这里与世长辞。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搬出,故居主人几经变化。1950年1月恢复开放。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1999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第三篇:鲁迅纪念馆感想

3月21号,我们到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鲁迅纪念馆建立于1951年1月7日,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个外表普通的地方,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踏入鲁迅纪念馆,我们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安静与庄严。纪念馆馆舍是一座造型简洁、朴实、雅致的建筑。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文稿、诗稿、译稿、书信、生活用品和三十年代木刻作品等珍贵文物、文献、书刊、照片等。这些文稿系统地介绍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及社会活动,重点反映了鲁迅在上海十年的光辉业绩。通过参观鲁迅的陈列馆,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鲁迅先生。这不是平时在课本上所能看到的,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鲁迅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所付出的努力。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衰败的时期。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鲁迅他拿起了笔,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鲁迅,以博大的情怀将自己和广大民众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新社会、新文化、新的国民性的向往。

在鲁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爱国主义者为了国家民族而无私奉献,唤醒人民一起走向新生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在千千万万的人民中的光辉典范,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学习的。

在离开纪念馆之际,同学们为鲁迅精神所感染,不由感慨万千,鲁迅先生这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说鲁迅先生是革命家,是因为他的很多思想都是伴随实践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吃螃蟹”似的实践,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鲁迅先生是很爱国的,他看到当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本质,非常失望。面对当时国人的麻木,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来唤醒民众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做到“敢怒、敢说、敢骂”,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家。在“五卅”惨案后,鲁迅先生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为极度不满,发表《记念刘和珍君》,这在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的。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光辉一生,斗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工作。他爱憎分明,敢怒敢言。他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鲁迅,是我们的榜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作为一名当代的青年大学生也要像鲁迅学习,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第四篇:游鲁迅纪念馆有感

12英语A1姚鸿飞20124870878

我们小组选了鲁迅纪念馆作为参观地点,所以我们一大早就去鲁迅公园去缅怀这位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一进入纪念馆就是一尊大型的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中的鲁迅先生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完这些,我不禁为鲁迅先生的气节所折服。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主题之一,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而鲁迅先生的在那时中国梦不就是让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富强,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梦!

所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更应该努力向前,奋发图志,为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梦添上绚丽多彩的一笔。

第五篇: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有感

思贤者,激后起――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前言:鲁迅先生是“中国骨头最硬的人”,是“民族魂”,“用笔杆作投枪,作匕首”,在我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是一位伟人,一位完美的大师。因此借国庆假期之际,于十月三日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鲁迅纪念馆”的白底黑字的大字,是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呈现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建筑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鲁迅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在大厅左首是一座高2.5米的鲁迅全身铜像。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从大厅拾级登楼,二层是鲁迅生平展厅,展厅入口处旁的墙上题写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高度概括了先生对人民强烈的爱和对敌人无比的憎,心甘情愿地做人民大众的牛的情操。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2.6米,宽1.1米,用黑玉石雕成。从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五个部分再现了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他曲折多姿的人生经历。

展览伊始,解说员向我们解释了鲁迅笔名的含义,原来这是先生自谦,“因鲁而迅”,意在笨鸟先飞,不断超越。漫步在展厅内,使我对先生的经历、著作有又新的认识和收获。展室内的形式多样,有历史照片、书报,有先生的创作手稿及其他旧物,还有模型和音像制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展厅进门处一幅寓意中华民众被困在牢笼里的作品,它是一张模糊的众生相照片,伴随着灯光的忽明忽暗,被罩在铁窗后面的民众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的表情。这是那个时期百姓的反应,也许这就是先生立志从文的初衷,没有比唤醒百姓意识更艰巨和迫切的事情了。展厅还有反映阿Q一生的场景模型,同时还在播放几部改编的电影《阿Q正传》、《祥林嫂》、《伤逝》等。 漫步在鲁迅的世界里,我感慨颇多……

王晓明先生认为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的确,他是以刀诛用笔伐的“民族魂”,他秉持“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无畏精神,真正做到撕开假象、睁开眼看见其背后隐藏的真实。

怀着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对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的期待,放弃学医,从事写作,他希望能在他的笔下引发国民性思考,真正拯救国民“沉睡”的魂灵。

动荡的社会背景,肉体上的非人遭遇,不曾让他放弃过希望,出于对民众麻木冷漠魂灵的哀怒,他总是用最坚韧的笔锋来批判黑暗的社会阶级,也不吝以最雄壮的词句才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劳动人民。这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人格。为了使祖国摆脱凌辱、人民得到解放,他一生毫不懈怠地进行战斗,一直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彻底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坚决背叛所出身的封建士大夫阶级,看清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坚信只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才能拯救祖国。

由此臧克家给予了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赞歌。毫无疑问,他是榜样,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活在他作品的字字句句中。

在整个参观中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墙上刻着的一句话“人立而后凡事举”,它的全句是“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立人”是鲁迅先生思想的核心,指的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先生认为,救国救民之道“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养成无数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建立“人国”,民族才有希望。为重铸民族精神,实现这一思想,鲁迅先生奋力“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毕生奋斗。

展览的最后并不依俗例置一段堂皇的结束语,而是先生作品的展示长廊,有创作,有译作,还有被译成其他文字的创作,这些一册册的书籍显然比任何具体的文字都更有说服力,更耐人寻味。先生本身已经成为一座丰碑,任后人评说。

一幅幅年代久远的历史图片,一件件证据确凿的陈年旧事,勾起了我对鲁迅的肃然起敬之情。是啊,鲁迅先生不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启蒙者,永生的民族魂!他的小说是号角,能唤醒国民麻木的神经,促进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他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也能给人们愉快和休息。先生的精神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空中,呼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活着的理由,但的确深入到我们的血液深处,影响着一代代“精神领域的后来者”。 参观结束,作为我不禁想起这样一段话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思贤者,激后起,我们新一代青年愿秉承此种精神一直前进,在新时期建设道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阳光体育锻炼主题班会下一篇:员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