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危机公关案例

2022-07-03

第一篇:环保危机公关案例

危机公关案例评析

1.UT斯达康行贿事件 ........................................................................ 1 2.乳业三聚氰胺“死灰复燃”................................................................. 1 3.恒源祥商标侵权风波....................................................................... 1 4.蒋海松“吻别门”事件..................................................................... 2 5.百度被黑事件............................................................................. 2 6.谷歌“关闭门”........................................................................... 2 7.茅台乔洪受贿事件。....................................................................... 3 8.雪碧“汞毒门”。......................................................................... 3 9.强生召回与商业贿赂案。................................................................... 3 10丰田汽车召回案 .......................................................................... 4

1.UT斯达康行贿事件

2009年12月31日,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消息称,电信设备制造商UT斯达康公司将支付300万美元罚金来和解其贿赂中国国有电信公司官员一案。据称,UT斯达康为了商业利益,花重金邀请中国电信有关公司官员出国旅游,所到之地包括纽约、拉斯韦加斯和夏威夷,UT斯达康将官员在这些城市的旅游花销作为培训费用入账。

至今,UT斯达康方面尚没有就“行贿事件”做出正面回应。 事件点评:

借助行贿的非正常手段来开展商业活动,UT斯达康的作法既违反了有关法律,也触犯了有关商业道德的底限,受到有关方面的惩罚是很自然的。从危机公关应对的角度来看,作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T斯达康方面至少有正视问题、做出正面事件回应的勇气,以此来承担事件责任,争取获得广大公众的谅解,度过行贿事件给企业带来的难关。 2.乳业三聚氰胺“死灰复燃”

2008年“三鹿事件”的罪魁祸首——三聚氰胺引发了国内乳业大地震,直接重创了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初,消失一年多的“三聚氰胺”阴影再次笼罩国内乳品市场。近日,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曝光上海熊猫乳业有限公司、陕西金桥乳业有限公司等5家乳制品企业相关产品三聚氰胺超标。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于问题产品发出紧急“通缉令”,并在第一时间内收回并销毁了问题奶粉,但却让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再度绷紧。 事件点评:

受08年行业事件的影响,现在网上洋奶粉热销,而中国乳业复苏难,谁知眼下,曾经影响众多孩子健康的三聚氰胺却又死灰复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发企业的深思。中国乳业正处在复苏阶段,“毒奶粉”却重出江湖。企业为了盲目追求利润,不顾社会责任,拿孩子的健康乃至性命为儿戏。在利润诱惑面前,将所以法律与道德准则抛之脑后,由此带来的一切严重后果,有关企业纯属纠由自取。 3.恒源祥商标侵权风波

在两年前的奥运年春节期间,因十二生肖广告倍受质疑的恒源祥,眼下又受困于“羊”商标。2009年8月,该商标专用人发现,恒源祥擅自在部分T恤、衬衣等服装上印有“羊”商标,遂于当年11月,将恒源祥起诉至法院索赔上千万元。恒源祥则指责对方恶意抢注,反诉对方侵犯著作权,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提起商标异议,1月4日,恒源祥集团副总陈忠伟就事件做出正面回应,称该事件系起诉方恶意注册行为所致,公司有权利追回使用权。事件当事双方各执一词,交战不断升级,据称纠纷索赔已达千万。

事件点评:作为中国驰名商标,恒源祥的商标侵权风波自然引发了广大公众与媒体的关注。从危机事件应对角度看,恒源祥方面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事件声明,是值的肯定的。但从整个事件来看,恒源祥则要保持与媒体、公众的及时沟通,牢牢把握住事件的媒体话语权,从而可以获得事件应对的主动。如果实属“商标侵权”,则要制定好应对方案,避免失信于广大用户,以使品牌声誉免受重创。 4.蒋海松“吻别门”事件

1月7日,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国际机场,留美中国博士生蒋海松为了给女友拥吻送行,没有通过任何安检程序钻过机场安全隔离带,结果因为擅闯安全区引发紧张,导致一个航站楼关闭6小时;1月8日晚蒋海松在家中以非法闯入罪被拘留,8日午夜就获释。据媒体报道称,蒋海松最高将面临30天监禁。该事件被媒体称之为“吻别门”,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热议。

事件点评:虽然从感情的角度来看,纽瓦克机场方面的作法有些过激,但考虑到在本事件前夕美国刚刚经历“圣诞恐怖袭击”,从全体乘客的人身安全考虑出发,关闭航站楼,并“从严处理”蒋海松的私闯安全隔离带行为,是实施航班危机预警管理,减少空难事件发生机率的必要手段。与此同时,机场方面也应该加强非常时期的现场管理工作,避免有关人员擅离岗位情况的再次发生。 5.百度被黑事件

2010年1月12日早上7:00左右 能够正常访问。自11:00起,各地网络开始恢复对百度的正常访问。

12:51,对于百度被黑事件,CEO李彦宏在百度i贴吧上,以“史无前例”表达了自己对于事件的震惊。当日下午6点,百度发表正式声明,称目前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登录问题。对于部分中国网友基于义愤报复性攻击其他外国网站的做法,百度称“我们并不鼓励这样的做法,请大家保持冷静。”

事件点评:作为国内最大的网络搜索平台,百度的突然被黑显然在网民中引起悍然大波。从应对角度来看,百度方面的作法近乎完美: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回应;快速运用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技术处理;迅速制定应急方案,积极引导广大网友使用进行正常搜索;CEO李彦宏借助于网络发表自己对于事件的看法,消除广大网友的猜疑与疑虑;而对于广大网友克制性的提醒,显示了百度的大度与事件应对的全局观。如此系统的危机应对策略,保障了问题的顺利解决,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 6.谷歌“关闭门”

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谷歌高管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集团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据媒体报道,谷歌这一决策源于其邮箱账户资料曾遭受黑客攻击。

由于涉及因素多,因此关于谷歌中国“关闭门”原因、动机的说法众说纷纭,而事件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回应:14日,美国白宫与中国外交部分别就事件做出回应;事件引发了微软、HP等全球知名IT企业的关注,但各方观点褒贬不一;与此同时,事件也引发了广大中国网民的关注,质疑与globrand.com力挺谷歌的两方声音都很激烈。19日下午6点,谷歌中国首次就关闭事件做出回应,一封由谷歌中国高层的澄清公告在谷歌中国博客发表,公告否认谷歌关闭中国办公室等传闻,事件趋于平息。

事件点评: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与目的,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谷歌中国的退出,必定会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就整个“谷歌关闭门”事件来看,各方对于事件的基本态度与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态的发展;对于谷歌中国高层来说,以“关闭”与“退出”为借口出尔反尔的企业决策,不利于自身品牌美誉度的建立,进而也不会博得广大中国网友的同情与支持。 7.茅台乔洪受贿事件。

1月15日,曾引发“贵州茅台”股市多次波动的乔洪事件——贵州茅台原总经理乔洪受贿、巨额资产来源不明案终于宣判,乔洪一审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法院审理查明,乔洪于2000年底至2007年3月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先后一百余次收受贿赂,额度高达 1千万余元以上。被尊称为“国酒”的贵州茅台在近期被质疑“抬价”的同时,再次面临“受贿门”风波考验。

乔洪事件起于2007年,当年多家媒体报道称乔洪在4月底被“双规”。之后,茅台集团及其上市公司始终保持沉默,贵州茅台5月10日被交易所停牌,至5月14日,贵州茅台突然发布公告,称公司总经理乔洪“因工作原因调任贵州省国资委副主任”。在对事件保持沉默后,5月下旬,茅台集团当家人、董事长季克良首度回应“乔洪事件”称:“这件事情会对茅台短期内有不利影响,但最终不会对茅台有影响”。 事件点评:作为上市公司,贵州茅台对于乔洪事件前期的低调处理与同当事人及早撇清干系的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事件对于茅台品牌美誉度的冲击。现在乔洪案终于划上句号,而茅台方面还应该加强企业宣传、品牌推广力度,以稀释“乔洪事件”给整个集团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众多企业来说,通过乔洪事件以及UT斯达康、家乐福、西门子等众多国内外品牌的系列“贿赂门”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借助贿赂手段,以破坏商业规则为代价的商业模式,显然是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与美誉度的,而其对于各上市公司来说影响更甚,必须引以为戒。 8.雪碧“汞毒门”。

据报道,近日在北京市连续出现两次饮用雪碧汞中毒事件。就此,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对媒体坚称“提供给消费者的饮料绝对安全可靠”,同时表示-全球品牌网-雪碧“生产过程绝无含汞环节”,公司正全力配合警方进行调查,核实饮料产品出处。但如此回应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为彻底查清“问题雪碧”的包装安全性,位于天津开发区的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对“问题雪碧”饮料罐进行密封性检测。由于此次汞中毒事件事关重大,市场也十分关注报告的最终结果,此次检测的最终结果将由北京警方于近日正式发布,并公之于众。

事件点评:从危机事件应对角度来看,北京可口可乐方面的反应确实比较及时,但也存在明显硬伤。一是推卸事件责任与非真诚沟通:虽然在官方声明时一再强调雪碧的安全性,却没有向两位受伤消费者以及广大忠实消费者正式道歉,没有通过媒体与之进行真诚的沟通。二是权威证实问题:北京可口可乐方面有过这方面的努力,获得了北京市朝阳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出具的产品安全证明,但仅仅一个县区级质监部门的检测结果难以获得广大公众的认同,难免陷于舆论的指责之中。三是存在转移公众注意力之嫌:在回应“雪碧绝对安全可靠”的同时,北京可口可乐用较大的音量声称“流通环节人为恶意添加”,即使这样的观点最终被证实,但在此时也会被人认为是在转移公众注意力,难免陷于更大的被动之中。 9.强生召回与商业贿赂案。

因旗下系列儿童护肤品存在安全隐患,强生公司曾于2009年初面临质疑与危机。谁知眼下的2010新年之初,强生再次面临危机。据媒体报道,因有消费者反映在药品中嗅到发霉气味,且有消费者称在服用这些药品后出现恶心、胃痛、呕吐及腹泻症状的症状,美国强生公司召回包括畅销药泰诺、布洛芬在内的500批次非处方药。与此同时,由于向医药服务商某养老院提供回扣兜售危险药品而遭美国司法部门指控更是将强生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针对强生品牌的两危机案例,强生(中国)有限公司方面于1月18日声明,在美召回的药品未进入中国市场,也不涉及在中国的生产及销售。

事件点评:在1982年强生公司曾成功应对泰诺中毒事件,此经典案例被业界权威称为“开创了国际危机公关理论研究的先河”,而在危机应对背后,强生公司“对医生、护士、医院、母亲和所有使用者负责,产品必须始终维持最高品质... ...”的经营理念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参考教材。而近两年来,从2008年初的多瑞吉风波,到2009年初的儿童护肤品安全事件,再到眼下的两危机夹击案,强生品牌声誉大受损伤。曾成功应对多起意外事件的强生公司,具有基本的危机事件应对技巧,但必须消除系列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源,避免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10丰田汽车召回案

据报道,自1月28日起,天津一汽丰田召回2009年3月19日至2010年1月25日生产的75552辆RAV4车辆。基于同样的原因,丰田已在美国、欧洲进行了召回,召回总量逾800万辆,已超过丰田2009年781万辆的全球总销量。

丰田公司预计,今年年初至3月,其有史以来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带来的成本和销售损失总计将达20亿美元;而另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考虑对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罚款,作为对其大规模召回汽车的惩罚,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负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出来。

事件点评:首先,作为全球汽车第一品牌,丰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主动进行问题车召回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数百万辆汽车召回行为,显然会直接冲击到丰田品牌在全球用户心目中的美誉度,因此,丰田在扎实做好问题车召回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及时通过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与广大用户进行真诚沟通,以最大可能的维持丰田品牌的良好声誉。

第二篇:危机公关失败案例

危机公关失败案例 三株口服液

如果提到当今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脑白金、黄金搭档,那么我们总是要缅怀曾经辉煌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崇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吴炳新显然更具战略家的能力,他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优势,开展人海战略,聘用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充实到县级、乡镇级的办事处和宣传站。同时,他还创造了一种“无成本广告模式”,即发给每个宣传站和村级宣传员一桶颜料和数张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模板,要求他们把“三株口服液”刷在乡村每一个可以刷字的土墙、电线杆、道路护栏、牲口栏圈和茅厕上。以至于当时每一个来到乡村的人都会十分吃惊地发现,在中国大地的每一个有人烟的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三株的墙体广告。

三株在中央电视台及一些中心城市电视台购买了大量的非黄金时间的广告段位,用以播发拍得并不精美却充满了语言诱惑的三株系列形象片。其中最突出的主题便是“三株争当中国第一纳税人”和“振兴民族工业”。在广告传达上,三株也极为大胆和富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让专家说话,请患者见证”的道路。三株首创了专家义诊的行销模式。在中心城市,每到周末,三株就会聘用一些医院的医生走上街头开展义诊活动,而其主旨则依然是推销三株口服液。到后期,三株更把这股义诊风刮到了乡镇、农村。据不完全的统计,三株每年在全国各地起码要举办上万场这样的义诊咨询活动。

这些广告手段和营销手法,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说三株是企业上的巨人,吴炳新则是中国保健品现代化营销的开山之人。然而就是一场危机断送了一个光辉的企业,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三株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面大旗,他所经历过的都值得去了解和借鉴。

1996年6月3日,湖南常德汉寿县的退休老船工陈伯顺在三株“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承 诺打动下,花428元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据陈家人介绍,患老年性尿频症的陈老汉服用了两瓶口服液后夜尿减少,饭量增多,但一停用又旧病复发,当服用到3~4瓶时,老汉出现遍体红肿、全身搔痒的症状,第八瓶服完,陈老汉全身溃烂,流脓流水。6月23日,老汉被送到县医院求诊,医院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其后,陈老汉病情不断反复,于9月3日死亡。陈老汉死后,其妻子、儿女一纸诉状把三株告到了常德中级人民法院。

第二年,其子陈然之状告三株药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共300万元。1998年3月 31日,湖南常德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责成三株药业集团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并没收三株非法收入1000万元。到此时,由于各种原因,常德一案已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普遍关注。

一审过后,许多新闻媒介进行了广泛报道,并更进一步对三株和管理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探讨,一时间沸沸扬扬,谣言四起。在这一年中,“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条老汉”这条爆炸性新闻被二十多家媒体报道。经销商与消费者纷纷退货索赔,三株口服液及其系列产品的销售陷入瘫痪状态,这对于三株公司无异是毁灭性一击。

从1998年4月下旬开始,三株的全国销售急剧下滑,月销售额从数亿元一下子跌到不足1 000万元,从4月到7月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6000名员工放假回家,口服液的库存积压达2400万瓶,相当市场价值7亿元。一审判决后,三株正式员工从15万人减为2万人,直接损失四十多亿元。

尽管三株提出上诉,最终还是由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终审判决。1999年3月25日,持续了一年的官司以三株胜诉告终。但是,法律上的胜诉,却不能挽回三株帝国倾覆的命运。

事实上,三株曾经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事情开始的时候,原告曾直接找到三株公司,要求其赔偿20万元,本来是可以“大事化小”的事件,可三株公司拒绝了对方的赔偿要求,选择对簿公堂。这种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事例对企业发展到底有多大意义呢?明智的做法是: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危机事件的同时,尽可能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化解矛盾。即便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也应在“边谈边打”的过程中寻求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

分析:如果仅仅认为是常德事件导致了三株的衰败,这并不全面。其实这之前三株公司已经危机累累,只是在狂热的市场扩张中,企业并没有去注意危机的管理,更缺乏危机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995年5月,广东省卫生厅专门发出了《关于吊销三株口服液药品广告批准文号的通知》。 该通知称,“济南三株保健品厂在《珠江经济信息报》上刊登的药品广告,超越了《药品广告审批表》审批的内容”。应该说,这是一份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宣判了三株口服液在广东省“死刑”的通知。尽管事后经过各方面的活动,三株口服液仍然得以在广东销售,此事也没有被媒体曝光放大,可是,即将来到的危机此时无疑已露出了狰狞的面目。1996年,三株集团宣布完成销售额80亿元。自此之后,三株便患上了一种十分典型的“综合紊乱症”。在市场方面,由于十多万人、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指挥部在前线作战,种种夸大功效、无中生有、诋毁对手的事件频频发生,总部到最后已疲于奔命而无可奈何了,单在1997年上半年,三株公司就因“虚假广告”等原因而遭到起诉十余起。

2、三株所崇尚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造成了种种类似“国企病”的症状,为了统一协调全国市场,总部设计了十多种报表,以便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动态。但具体到一个基层办事处,哪来那么多变化需要填,上面要报,下面就造假。在一次总结会上,吴炳新气愤地说:“现在有一种恶劣现象,临时工哄执行经理,执行经理哄经理,经理哄地区经理,最后哄到总部来了。吴炳杰(注:吴炳新的弟弟)到农村去看了看,结果气得中风了,实际情况跟向他汇报的根本是两回事,他曾说:“不得了了,尽哄人呀!”

3、继三株口服液之后,三株公司又陆续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主要的有三株生态美和三株赋新康,总体来说,这些产品运作都是失败的。首先是出发点错误:当时三株是个响当当的品牌,试图通过三株品牌的嫁接使后续产品一炮打响是个一厢情愿的作法。品牌延伸对新产品上市固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当想把这个产品真正做大的时候,品牌延伸反而成了绊脚石,更不用说对原来品牌的损害了。对于品牌形象和无形资产的盲目推崇是一些对广告一知半解的人常犯的错误,即使目前的一些大公司也一错再错,而相反有些公司却显得非常理性,如宝洁公司,养生堂等,都是做得很出色的。其次是营销方式的雷同:赋新康和生态美与三株口服液无论是产品特性,目标和人群都截然不同,但在销售时却采用相同的模式,一招用到老,销售上始终没有突破,却分散了公司的宝贵资源。

4、1996年至1997年初时,在吴思伟(注:吴炳新之子)的主持下,三株分化出一个新的公司叫三株新事业,后改名为北京路德公司,其宗旨是向医药产业进军。因为当时国家对医药企业报批把关较严,因此,三株新事业主要是采用控股相关企业,自行组织销售队伍,以期通过自己打造的销售平台多品种全方位出击获取巨大利润,当时下设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三个事业部。规划看起来很美,力度也无与伦比,结果却惨不忍睹。当时为追求速度,在几个月内一举控股了三十多个相关国有企业,一举砸下去四个多亿,与三株当初的滚雪球不同,三株新事业在全国同时建立了庞大的销售队伍,其规模直逼母公司。然而几十个企业光是靠几个月注入些资金,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同时市场销售工作也不像以前那样所向披靡了,销售队伍由于经费不足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境地。而此时三株公司本身也是后院频起火灾、无力输血了。以上诸难齐发,使三株公司左右为难,无力回天,终于走向了溃败之路。

出于很多的意料之外,三株设有专门的公关机构,三株在一些地、市级的关系可以说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然而在省级,特别是国家级的支持却显得相当薄弱,比如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三株没有表现出与其相应的能量来。可以说,三株的公关机构在当时的功能十分局限,公关队伍解决的问题也很蹩脚,但三株能在1998年就意识到公关的重要,也从另一面说明了这不是一个平凡的企业。

(二)、同仁堂败笔

细数中国的百年企业,寥寥无几。电视剧《大宅门》热播荧屏,讲述了百年同仁堂的过去种种。同仁堂药店是北京著名的老药店,秉承传统、用料讲究,因而享誉海内外。它对宏扬优秀民族传统,尤其是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将同仁堂作为一个失败案例放在此书中,也是提醒我们的知名企业,一定要重视危机公关。

2004年2月底,一条有关同仁堂的消息被众多网络、报纸媒体转载:2月22日,二十多位患者集聚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准备联名起诉拥有335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这些同仁堂的忠实消费者在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夜间尿量比白天多的现象,并有口渴、乏力、贫血、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医院诊断结果为马兜铃酸肾病。后来他们发现,龙胆泻肝丸中的一种重要原料“关木通”含有可导致肾病的马兜铃酸。

在得知患者准备集体起诉后,同仁堂方面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法津上的责任。因为它早于20 00年就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了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病的情况,并于2001年下半年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用不含马兜铃酸成分的木通代替关木通;而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仅仅要求企业对药品的不良反应作出报告,并没有规定其他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同仁堂觉得已经对患者尽责了。

看到这条消息的一刹那,让人心里不禁一个咯噔:堂堂一个以“济世养生、取利于义”为经营理念的百年老字号,怎么能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忠实消费者呢?也许同仁堂说得没错,它不需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可从道义上、情理上,同仁堂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药是同仁堂的药,而且同仁堂也承认里面含有可导致肾病的成分,不说别的,对受害者表示解决问题的诚意,并尽快采取补救措施总是应该的吧?而动不动就把法律条文搬出来,这不像百年老字号的作法。

不知同仁堂想过没有,它用这种“依法办事”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可能会在公众中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崇尚人情伦理的国度,按照一般人(而非法律专家)的逻辑,吃了厂家的药而引起不良反应,厂家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责任,你把冷冰冰的法律条文搬出来是说服不了人的。假若你硬要这样,只会让消费者对你失望、寒心——同仁堂也不得不承认,该事件已经给自身声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我们也许还记得三株的故事,同样是因为产品不良反应引起患者的起诉,由于处理不当,最后三株虽然打赢了官司,却输掉了人心,输掉了市场,成为营销史上的反面教材。

并非绝无仅有,联想到2003年10月发生在青岛的“同仁堂龙胆泻肝丸水分超标”事件,不难看出同仁堂危机公关方面的欠缺。

2003年10月中旬,青岛市药监局市场监督处在一次例行的产品抽检中发现:由同仁堂集团中药二厂生产的一批龙胆泻肝丸存在水分超标问题。经青岛市药品检验所相关业务科出具验质报告,该药品水分超出标准10%左右。据专家介绍,水分超标可能导致药品在储藏过程中生霉,一些成分会因此分解,从而影响药效。

事情发生后,马上有记者赴同仁堂采访,且来听听同仁堂内部的声音:一位质检人员认为,龙胆泻肝丸质量内控非常严格,在出厂时肯定没有问题,有可能受储存条件、天气、药物本身吸水等因素影响而导致水分超标,而且水分超标对患者服用没有什么影响;一位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目前还不知道这件事,如果真出现问题,我们宣传部门不可能不知道。” 当记者联系到宣传负责人时,该负责人的说法是:“工艺上可能存在疏漏,最有可能是药品生产受了季节的影响。”

同一事件,同仁堂内部出现三种不一致的声音,作为“公司喉舌”的宣传部居然还有人说不知道此事。而且事件发生后,同仁堂方面除了辩解外,没有采取更有力措施迅速消除影响,结果导致了媒体与公众的信任危机。这些,都不能不让人质疑同仁堂的危机处理能力。

作为同行,国外医药企业又是怎样处理类似事件的呢? 1982年9月29日和30日,在芝加哥地区发生了有人因服用强生公司主打产品“泰诺”中毒死亡的事故。消息传开后,在美国全国引起一片恐慌。强生公司并没有掩盖事实,而是一方面同警方合作,展开对事件的调查,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回收了数百万瓶“泰诺”,同时花了5 0万美元来向那些有可能与此有关的内科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经过对800万片药剂的检验,发现所有这些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共不超过75片。最终的死亡人数只有7人,且全都是在芝加哥地区。

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是有人故意在“泰诺”的胶囊里投放了氰化物,而强生公司是无辜的。此事件的发生给强生公司造成了上亿美元的损失。但由于公司成功的善后处理而赢得了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同情。《华尔街日报》评论说:“强生公司选择了自己承担巨大损失的做法,如果他当时昧着良心,将会遇到更大的麻烦。”

强生公司后来取消了胶囊包装,重新投放了新包装的“泰诺”。在事故发生后的5个月内,该公司就夺回了该药原所占市场的70%,并在两年后重新夺回市场老大的位置。由于成功地处理了这一危机,强生公司获得了美国公关协会当年颁发的银钻奖。

还有一个例子,虽然是外资品牌,却发生在中国,这就是前几年的康泰克PPA风波,而且这个例子与同仁堂最近发生的事件有更多相似之处。

1996年,耶鲁大学的一个医学研究小组经过研究发现:过量服用PPA会使患者血压升高、肾功能衰竭、心律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因中风、心脏病而丧生。随即,该小组向FDA(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提出了禁止使用PPA的建议。2000年11月,中国政府下发通知:禁止使 用PPA!作为PPA感冒药的最大制造商,中美史克首当其冲。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中美史克公司迅速作出回应。接到通知那天(2000年11月16日),中美史克立即由10位公司经理等主要部门主管组成危机管理小组,十余名工作人员负责协调、跟进。危机管理小组分工如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应对危机的立场基调,统一口径,并协调各小组工作;沟通小组负责信息发布和内、外部的信息沟通,也是所有信息的发布者;市场小组负责加快新产品开发;生产小组负责组织调整生产并处理正在生产线上的中间产品。

危机管理小组发布了危机公关纲领:执行政府暂停令,向政府部门表态,坚决执行政府法令,暂停生产和销售;通知经销商和客户立即停止康泰克和康得的销售,取消相关合同;停止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活动。

即日,全体员工大会召开,总经理向员工通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表示了公司不会裁员的决心,赢得了员工空前一致的团结精神。同日,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销售经理被迅速召回天津总部,危机管理小组深入其中做思想工作,以保障企业危机应对措施的有效执行。2000年11月18日,他们带着中美史克《给医院的信》、《给客户的信》回归本部,应急行动纲领在全国各地按部就班地展开。公司专门培训了数十名专职接线员,负责接听来自客户、消费者的问讯电话,做出准确、专业的回答以打消他们的疑虑。21日,15条消费者热线全面开通。

同时,公司还积极同媒体沟通,在北京召开了新闻媒介恳谈会,做出“不停投资”和“无论怎样,维护广大群众的健康是中美史克公司自始至终坚持的原则,本公司将在国家药品监督部门得出关于PPA的研究论证结果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的立场态度和决心。正是因为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康泰克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保存下来了。经过几年卧薪尝胆,20 01年9月,中美史克的不含PPA的新康泰克重新上市了。

强生与中美史克的案例说明,在很多危机事件的处理中,企业最重要的是态度,事实有时退居其次,因为舆论总是保护弱者。如果可以预见到民事诉讼的损失,主动表示关注应该是企业危机公关必须注意的首要原则,被动地应付只会损失更多。反观同仁堂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恰恰忽视了这一首要原则。

“患者集体起诉事件”暴露了同仁堂危机公关意识与能力的不足。“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如果同仁堂想让自己这块悬挂了三百多年的金字招牌少受点污损,并逐步恢复公众的信任,其当务之急是统一内部声音,努力做好与患者、媒体及公众的沟通工作,表明自己解决问题的诚意,以下几点,应该是最好的策略:

1、主动联系患者,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果排除竞争对手作梗的因素,患者集体起诉同仁堂,应该不是真的要把同仁堂怎么样,无非是想讨个说法并获得合理的补偿。如果同仁堂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证明自己是负责任的企业。

2、表示出对媒体的尊重,第一时间主动与之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媒体是舆论的传播者,要想影响受众,必先争取传播者的理解。所谓在第一时间,是指危机发生后最好争分夺秒地与媒体联络,等媒体报道后再做工作,经常为时已晚。真诚的姿态,更容易使媒体感觉到“尊重”,沟通也会更加有效。

3、对公众态度要坦诚,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清晰,以争取公众的理解。危机的发生,常常源于媒体、受众对事实的误解和企业的不透明。企业无论犯错与否,都需要一个正确的心态,增加透明并向公众做坦诚的解释。人们会为“敢于认错、知错就改、勇于负责”叫好,却不能原谅不负责任的遮掩和逃避。事实上,出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危机的手段和处理过程。主动找出问题所在,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交代,只要有一种坦诚的态度和行动,公众会理解的。

从长远来讲,作为中药行业最知名的品牌,同仁堂树大招风,以后难免还会经常经历各种危机的考验。因此,加强自身的危机管理意识,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危机预警和紧急处理方案,并设立以公司领导为首的危机管理机构,对于同仁堂来说也是势在必行。

第三篇: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及危机公分析

事件回放:

从2008年美国通用汽车倒在金融海啸下之后,丰田便拾起了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的接力棒。在召回事件之前,丰田的未来一片光明:即将走出2008财年亏损阴影、本财年有望盈利,主要竞争对手的倒闭让丰田的欧美市场变成了一片开阔地„„但事与愿违,危机还是不期而至。

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辆丰田雷克萨斯汽车因突然加速发生事故导致4人死亡,美国媒体质疑车辆存在质量问题,并穷追不舍的进行报道,由此引发丰田“召回门”事件。

2010年1月21日丰田宣布:由于油门踏板存在质量问题,将在美国召回230万辆丰田旗下品牌汽车。

自前年(2009年)11月,丰田汽车因汽车脚垫问题已经在全球召回了数百万辆汽车。像滚雪球一样,召回牵涉的丰田车型和地区越来越多。2月5日,丰田宣布在俄罗斯召回16万辆汽车。2月7日日本《读卖新闻》报道称,丰田已经决定在日本市场召回混合动力普锐斯车型。另外,丰田将在美国开始修复普锐斯车型的刹车问题。

截止目前,丰田召回的汽车总量预计已经超过854万辆(不含重复计算),成为汽车召回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转眼间,这家曾经被树为制造业榜样的日本企业,深陷危机之中。

市场的锤炼从来就是这样,不存在永远不倒的巨人。关键是,倒下去还能够站起来,并且不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案例分析:

丰田汽车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巨额损失、销售下降自不必说,其数十年塑造的质量口碑更是岌岌可危,面对消费者的抱怨,媒体的口诛笔伐,丰田汽车公司为修复公司形象,挽回消费者信心,展开了密集的危机公关活动。

首先,作为丰田汽车掌门人,丰田章男亲自去美国道歉。 丰田的第一反应明显迟缓

死亡事故发生3个月后才宣布召回。事故发生后,美国媒体的穷追猛打,导致丰田事件逐步升级,在遭到广泛谴责的情况下,丰田未做出适当回应,导致态势恶化。丰田的迟钝反应致使整个事件的处理成本大幅增加,除了召回汽车的直接损失,丰田品牌的无形资产损失也变得更为严重。丰田错过了危机公关的最佳时机,在整体陷入被动后,丰田章男开始向公众道歉,但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明显与公众期望的相去甚远。

丰田的第二反应凸显跨国企业“客户至上“的理念

2010年1月召回8款上百万辆问题汽车后,为配合美国讲求人权的特征,丰田实行了“官民并重”的危机公关策略,即在美国报纸大打广告,安抚消费者,此外,在美国各电视台投放广告,强调丰田公司重视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2010年2月23日和24日,作为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出现在美国国会举行的两场听证会上。听证会开始后,丰田章男就用英语向驾驶丰田车发生事故的驾驶员表示“深深歉意”:“我向死者表示最诚挚的悼念,对丰田车主经历过的所有事故感到深刻的抱歉。”接着,他承诺将努力修好被召回的汽车,严格执行“安全和顾客第一”的产品理念:“我们家族的名字就在每辆汽车上,我也愿意在个人层面上作出承诺,丰田将竭尽全力工作,重塑消费者的信心。”

效果

虽然在丰田危机事件发生之初,丰田章男本人没有在第一时间道歉,但他在这两次听证会上的表现还算诚恳。不仅如此,他公布了丰田汽车今后要实施的改进措施:对运营进行全盘重新考虑,引入外籍人士进入公司高层;在处理用户投诉方面,也将作出积极改进,公司高层将亲自试驾产品以掌握第一手材料。

真挚的道歉,加上真实的召回行动,以及未来改进方法的公布,丰田章男此次美国的危机公关之行可圈可点,也赢得丰田北美销售商代表的支持。即使美国国会议员没有完全接受丰田章男的道歉,但丰田北美销售商代表却表示一直会在国会游说希望丰田早日脱困。

其次,丰田章男从美国直飞中国道歉 “向中国道歉”——丰田的第二次海外

继在美国国会致歉之后, 3月1日,丰田章男直接飞往中国进行第二次海外危机公关。 2010年3月1日下午6时,丰田章男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会上,他公布了丰田汽车的三大问题,还提出3条措施保证中国消费者权益,“以此向中国消费者重申丰田对质量和安全的承诺”,并且再次就“召回”事件道歉,同时承诺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与美国听证时的被动不同,丰田章男的中国之行并非来自任何一方的压力,而是主动要求。就汽车质量问题而言,丰田在中国远不及美国严重。目前,丰田仅在中国召回了75552辆RAV4,只占全球召回量一个很小的比例。

但是,丰田章男依旧将危机公关第二站选在中国,表现出了丰田汽车以及丰田章男的明智。

时机的选择相当巧妙

“两会”即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会议,将分别于2010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北京召开。届时,关乎国计民生的很多热点问题都要被讨论,不排除丰田汽车质量问题会成为与会者议论的热点。

央视“3?5”晚会即将播出。作为一项消费者维权活动的总结,央视“3?5”晚会在权威性和公信力上首屈一指,往往是曝出企业危机的时间点,“有幸”被“3?5”选中的企业,则面临着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

选择在“两会”和“3?5”晚会之前前往中国,表现出了丰田汽车前瞻性的眼光,以求将损失减到最低。但是,这还仅仅是其前瞻性眼光的部分表现,背后更深层的是,丰田汽车清楚地看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2009年,丰田汽车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4%,但在中国市场却取得了较快增长,年销量约58.5万辆,同比增长17%。

效果

在两会这样的背景下,丰田章男的道歉其实是在向中国的政治家们表明一种寻求支持和谅解的态度。另一方面,近年来,中日关系呈现政经两热的难得局面。既然,日方已主动低头,我相信中国政府至少在政治层面上会给这家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一个面子。 中国历来讲求“知错就改”和责任感,事实证明,丰田的道歉和“召回”起到了一定成效。现在,就有消费者明确表示:“我知道丰田召回的事情,但是也不会影响我以后购买丰田车。”虽然短时间内,丰田在中国的负面形象不会完全消除,但中国消费者没有美国消费者那么挑剔,丰田章男的主动道歉与主动召回应该会使丰田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

再次,在危机处理时实施有效的切割。

强调质量问题只是局部的

在危机处理中,丰田汽车一直强调并不是所有车型都出现质量问题,只是限于某种特定的车型,将危机巧妙地做了整体与局部的切割。在中国,丰田汽车就将危机范围锁定在RAV4,并将其正式召回。

而在美国听证会上,丰田章男对各种批评一概接受,但有一点坚持不松口,即车辆突然加速的原因问题。丰田车突然加速,他解释为两个原因,即脚垫问题和油门问题,与丰田的电子控制系统问题进行切割。

效果

如此坚持,只为给人们一种印象:质量问题,只涉及到某个零部件,与汽车整体质量并无多大关系,即表明,丰田汽车即使有质量问题也只是局部的。不涉及到关键问题,只是生产上出现了纰漏,只要人们没有对丰田汽车完全失去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丰田汽车将可望恢复元气。如此进行危机切割,丰田汽车也算棋走高招。

案例综述: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危机,一旦危机发生,企业都要学会“切割管理”。一旦事故发生,需要建立防火墙,切断其与企业的联系,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到最低程度。事故发生在企业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市场,这时需要做整体与局部的切割。在时间维度上,需要新与旧的切割,企业应该快速解出击,及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消除事故、危机的影响,这才是化解危机的杀手锏。 纵观丰田汽车在“召回门”事件中实施的危机公关手段,显得十分有章法。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十分得力的危机公关团队,这为丰田度过此次危机增添了几分把握。

但是,不容丰田乐观的是,虽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危机公关活动,危机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警示,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引以为戒。

第四篇: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2010年3月的山西高温疫苗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先是记者爆料,再是新华网出面澄清,接着又是爆料者证明调查的真实性,接着又是受害家长受到恐吓短信。一波高过一波的曝光率,大都来自民间,却没有一条一条是来自官方,为什么我们的相关部门不出来说话?你不说话,你就丧失了第一发言权,从危机公关的角度讲,这是授人以柄,欲盖弥彰。

危机公关的处理如果能够及时合理,就能转“危”为“机”,变“不利”为“有利”,如果处理不当,对企业来说就会产生灭顶之灾,对政府来说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而山西疫苗事件的危机公关就是一次失败的政府公关。

失败原因有下面几点:

首先,政府处理危机公关的时机延误。事情已经发生好几天了,政府除了发布了一个不能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外,几乎没有表现出一个主动的应对态势。谁都在说,但谁又都说服不了谁,这是一般危机事件发生后极易出现的混乱局面。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第一,迅速展开事件调查,表现出政府体恤民情的高度责任心,给人一种可依赖感。据华商报载,因为山西方的调查只进行一天,使当事人对结果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这从公众心理上陷入被动。第二,积极安抚受害者,不管他们是对还是错,站在关注民生的角度,都应去管。俗话说,三句好话暖人心,争取理解可能比最后给多少钱都重要。

其次,政府对媒体这一渠道的运用不当。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所担当的是“信息中介”的角色,它将政府的公关信息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同时将人民群众的反应回馈至政府,起到政府与群众协调者的作用。尽管现在“假记者”“有偿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媒体在危机公关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网络媒介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记得网上曾爆出了一个面对记者连说“十个不知道”的安监局长,面对记者说“不”或“无可奉告”等于自欺欺人,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你可以说我们正在全力救人,相关数字出来会第一时间告知。另外,各级应急预案都设有媒体应小组,不要谁都说话,信口雌黄,造成口径上的不一。政府应该:及时与媒体记者沟通,表明政府对媒体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并尽快公布信息,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见面会,第一时间披露真相,会让受众解除疑惑,避免以讹传讹,让一些别有用心者没法搬弄是非。

虽然后面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山西省卫生厅从疾控中心及当地多家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家组,对15名儿童病例重新进行研究分析,警方也受理家属遭恐吓事件,但政府的形象在公众心中却已经大打折扣。

第五篇:加多宝危机公关案例

组长:刘晓冰

小组成员:刘晓冰、李杰、岁诗琪、赵雨菲、张凯琳、

吴玛瑞雪

1.事件背景

1.1.王老吉和加多宝

王老吉凉茶由王泽邦始创于清道光八年,至今已有184年历史。在动荡的社会中几经周折依然维持着经营。1949年之后,王老吉凉茶分成了两支:一支被收归国有,后更名为“羊城药业”,隶属于广药集团。另一支由王氏后人带到了香港,经营王老吉香港及海外业务,即“香港王老吉国际”,1993年,王氏后人王健仪出任该公司执行董事。

按理说,王老吉分家后隶属不同主人,本应互不相干,怎又牵扯出这么大一桩品牌诉讼案件?这要从一名东莞籍商人陈鸿道说起。

陈鸿道是一名活跃于粤港两地的贸易批发商,1995年,有意在内地经营凉茶产业的他与王氏后人王健仪进行了接触,并获得红罐装王老吉凉茶的配方。然而,王氏后人仅拥有香港及海外的商标所有权,欲在内地经营王老吉凉茶饮料的陈鸿道,便转而与广州羊城药业寻求合作。 1.2.合作和共赢

1997年2月13日,广州羊城药业王老吉食品饮料分公司(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与陈鸿道的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合同规定鸿道集团自1997年取得“王老吉”商标生产销售红色纸包装及红色铁罐装凉茶饮料的独家使用权,合同有效期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为15年,后双方又于2001年续签合同,有效期共计20年。为了王老吉凉茶的发展,鸿道集团投资成立了香港加多宝(广东)股份公司,由香港王老吉集团提供配方,经广州王老吉药业特许在中国内地独家生产,专门负责“红罐”王老吉凉茶的生产和销售,加多宝集团在内地先后设立了四个加工厂,把广药集团授权的王老吉凉茶品牌运作的风生水起。

从1997年广药集团将红罐王老吉商标授权给鸿道集团后,加多宝就开始了对王老吉品牌的苦心经营,然而在2002年以前,王老吉凉茶只是一个区域品牌,销售业绩连续数年维持在1亿元左右,无法走出广东和浙南一带。为此,陈鸿道聘请成美公司对“王老吉”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红罐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竞争对手应是其他饮料;品牌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罐王老吉能预防上火。

加多宝对王老吉的重新的定位,为王老吉凉茶走向全国扫清了障碍。此后几年间,加多宝集团投资十多亿元,强化广告宣传,扩建生产基地,拓宽销售渠道,甚至拍摄了一部讲述王老吉凉茶创始人行医的电视剧《岭南药侠》。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捐款1亿元的高调慈善,更是让王老吉声名大振,最终奠定了红罐王老吉在中国饮料品牌中的地位。公开数据显示,加多宝集团2002年销售额还不及2亿元,2003年销售额窜升至6亿元,2007年飙升至50多亿,2008年高达140亿元,2011年已达到160亿元。 借助王老吉品牌的巨大号召力,广药集团也顺势于2005年推出了绿色盒装王老吉,由此,市面上出现了两个“王老吉”。

借红罐王老吉的东风之力,绿盒王老吉年销售额也从2004年的8000万,迅速升至2011年的近20亿元。2006年二者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评估,王老吉品牌价值已达1080.15亿元,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可以说,两家公司的亲密合作,让一个有着近180年悠久历史的百年老字号重又风生水起。 1.3.分歧出现

甚至到这里,加多宝与广药大体上还是“共赢”的。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眼看着“寄养出去的儿子”名利双收,王老吉凉茶已培育了一个成熟的市场,广药集团不免着急眼红了。随着王老吉品牌在市场上高歌猛进势头不减,从2008年起,加多宝和广药集团双方在“王老吉”商标使用费和商标使用年限上,开始出现杂音。

这要先从2002和2003年双方签订的两份脆弱的补充协议说起。1997年,广药集团与香港鸿道集团签订了商标许可使用合同,约定香港鸿道集团对“王老吉”商标的租赁期限至2010年。2002年至2003年期间,时任广药集团总经理的李益民又与加多宝签订了“王老吉”商标租赁期限延长合同,在两份补充协议中同意加多宝对“王老吉”商标租借期限延长至2013年和202年。

在这两份补充协议签订之后不久,一手促成此事的李益民即被调查出在收受加多宝300万港币贿赂,案发后以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广药集团据此认定,王老吉商标被李益民“严重贱租”了:公开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红罐王老吉已从2亿的销售额增加到了160亿元,而同期加多宝给广药的年商标使用费仅从450万元增加到506万元,即便到2020年也只有537万元。而加多宝集团一手将王老吉抚育壮大,觉得功劳苦劳都是自己的,在这一点上,当然也不愿意轻易给广药集团这个“生父”太多退让。于是,这场争夺历时两年而不休可以说,这成了二者“婚变”的直接导火线。

2010年11月10日,广药集团在“中国知识产权高峰论坛暨广药集团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宣称广药集团旗下王老吉品牌价值已达1080亿元,成为目前中国评估价值最高的品牌。而作为将王老吉打造成国际品牌的最大功臣,红罐王老吉的生产商加多宝集团,竟然被排斥于该新闻发布会之外,并对广药集团的“大健康产业”计划一无所知,其愤怒自是可想而知。须知,王老吉之所以达到千亿的品牌价值,最大的功劳应是香港加多宝集团,正是依赖他们多年的苦心经营与卓越眼光,王老吉才屡屡创造中国饮料产业的新高度。现在瓜熟蒂落,广药却要做摘瓜人?可想而知,加多宝当然不会答应。

然而,如果仅仅是因为广药眼红王老吉的高歌之势和品牌价值,或许还不足以使二者走向决裂。加多宝集团从长远发展考虑,本可以在剩下的数年内适当提高商标的使用费,努力与广药集团实现谅解,争取获得更久的商标授权,在维护与提升王老吉品牌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为何最终却走向决裂呢?就在双方为品牌使用权而互相博弈的时候,广药的一项举措,促使了加多宝作出“去王老吉化”的决心。2011年11月起,广药集团宣布开始实施“大健康产业战略”,具体举措包括: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募新合作伙伴,共享“王老吉”品牌资源,把“王老吉”品牌向药酒、药妆、保健品、食品、运动器械等多个领域扩张,计划到2015年将王老吉品牌下属产品的销量提升到500亿元。

消息传出,加多宝立刻指责广药集团“缺乏商业伦理”。加多宝的不满可以理解,毕竟如今“王老吉”的价值,是加多宝一手经营的,而广药的“大健康计划”不仅有坐收渔利之嫌,更无形中稀释了加多宝红罐装王老吉的品牌价值——这是加多宝无论如何都不愿接受的。1.4.结局

2012年5月12日,广州药业发布公告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已裁决,广药集团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签订的商标使用补充协议无效,加多宝将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至此,这场旷日持久的中国第一商标案终于落幕,一手缔造了王老吉神话的加多宝,不得不接受这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局。

2.加多宝的应对措施

对于辛辛苦苦将王老吉品牌打造成中国最知名最具价值的凉茶品牌的加多宝集团来说,无法继续使用这个品牌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从2012加多宝凉茶的销量数据来看,加多宝在克服首因效应,实现“去王老吉”上的措施显然是十分成功:加多宝获得“2012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量第一名”的称号,连续六年蝉联“中国饮料第一罐”。;从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第十七届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最新数据来看:7~12月,更名后的加多宝罐装凉茶占据罐装凉茶市场份额80%之多,继续稳居凉茶行业第一的位置;加多宝9月完成全年销售任务;2012全年销量突破200亿。

加多宝的危机公关是如何成功带领产品走出危机的呢?以下列举加多宝集团的重点公关措施进行阐述。 2.1更改包装、标识

从2011年底开始,加多宝就开始生产一面印有加多宝一面印有王老吉的双面红罐凉茶。2011年底到2012年5月,在此期间,人们在各大超市和餐饮酒店、娱乐场所见到的凉茶都是带有双面标识的产品。因为在此时最终裁决还没有确定,生产这样的产品并不犯法。而在裁决书公布之后,加多宝将只印有“加多宝”商标的产品全面替换市面产品,到2012年5月28日,在市场上就只有加多宝商标的红罐凉茶。 2.2更改广告

而在5月10日,即败诉裁决第二日,加多宝将投放广告全面更改。电视广告语由原本的“怕上火,喝王老吉”一夜改为了“怕上火,喝加多宝。原来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现在改名为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新广告词向大众强调自己就是原来的红罐凉茶“王老吉”的事实,名字的更改并没有改变其正宗的凉茶配方。 2.3.利用舆论博取同情

紧接着,在2012年5月16日,加多宝就败诉裁决召开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加多宝集团宣布“王老吉”正式更名为“加多宝”。但这并不是这次发布会的真正目的。在这次媒体公关上,加多宝集团充分利用公众对国企的抵触情绪,利用各种手段塑造加多宝的悲情者形象,向公众传达其“弱者与受害者”的公关形象,让部分媒体和公众人士对加多宝的处境产生同情进而纷纷站在加多宝这一边,使舆论倾向于加多宝。

在博取公众舆论偏向上,加多宝集团在2013年2月4日利用微博创造了“对不起体”一事可谓是一次非常有效而成功的公关行动。加多宝以四条微博,分别配以四张不同的幼儿哭泣图片。“#对不起#是我们太笨,用了17年的时间才把中国的凉茶做成唯一可以比肩可口可乐的品牌。#对不起#是我们太自私,连续6年全国销量领先,没有帮助竞争队友修建工厂、完善渠道、快速成长„#对不起#是我们无能,卖凉茶可以,打官司不行。#对不起#是我们出身草根,彻彻底底是民企的基因。”成功引起网友们的注意并在微博流行。加多宝还凭借#对不起体#折桂四项营销大奖:金投赏创意营销金奖、艾菲奖、梅花网公关创新金奖、金蜜蜂网络营销互动营销文案类金奖及全场唯一大奖。

为了强调即使失去了“王老吉”这个一直以来的正宗凉茶品牌,加多宝仍然还是唯一的正宗凉茶,加多宝企业还请来了凉茶始祖王泽邦第五代传人王健仪女士为其站台。王健仪女士不但为加多宝拍摄了新广告,而且还举办新闻发布会,为加多宝的独家凉茶配方进行公告声明。

2.4.冠名火爆节目,加大广告投入 为使“加多宝”品牌能够迅速得到大众熟知并认可,加多宝集团在广告投入力度上大大增加。2012年夏季,加多宝冠名“中国好声音”,赢得了巨大成功,在此之后,加多宝连续取得了“中国好声音”第

二、三季度的冠名权。而2013年央视元旦跨年晚会、湖南卫视跨年晚会、浙江卫视跨年晚会都由加多宝冠名。在2013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2014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加多宝再次出击,成功冠名2014央视春节晚会,并将天气预报1+

1、世界杯黄金时段广告资源同时收入囊中。同时2014年湖南卫视跨年晚会再次由加多宝冠名。 2.5.做公益,塑形象

2008年央视赈灾晚会上加多宝集团一亿元捐款让当时的王老吉品牌“亿捐成名”。而改名之后的“加多宝”延续了其公益品牌的形象,在公益活动上持续发力。延续多年的“王老吉·学子情”爱心助学活动更名为“加多宝·学子情”。2013年4月,加多宝集团向雅安灾区捐款一亿元。2013年10月,向余姚灾区捐赠24000瓶加多宝凉茶和24000瓶昆仑山矿泉水。加多宝集团持续贯彻他们的公益品牌活动,保持了加多宝品牌的良好形象。

3.赞助《中国好声音》——最成功的,效果最好的公关活动

3.1.火爆的《中国好声音》

2012年的中秋节晚上,每一个中国家庭除了传统的吃团圆饭,看央视的中秋节联欢晚会以外,还多了一项活动,就是收看“中国好声音”总决赛。

最终的收视率调查显示,当晚好声音的收视率超过7.0,这意味着当天晚上有超过2亿的观众同时收看这个节目。这个数字对于网络时代的电视节目,尤其是综艺类节目来说,高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再加上单场次广告收入破亿,以及从初赛就开始不断升温的对于选手、导师甚至主持人的持续关注,这些数字与现象都足以表明,“中国好声音”不仅是火了,而且火得一塌糊涂,能火到如此程度,并成为一种现象,只有2005年的“超级女声”能与之匹敌。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好声音”所遇到的同类节目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过当年。

当天晚上,现任加多宝集团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就坐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的内场第一排观看了节目,见证了加多宝集团与中国好声音这一次空前成功的合作。

对于加多宝来说,冠名“中国好声音”是一项不菲的投资。关于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投资项目”,王月贵坦言,这个节目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肯定是有风险的,但是通过与浙江卫视的沟通,加上他们之前运作一些电视节目的经验,加多宝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他认为,“企业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3.2.合作契合点:正宗

“中国好声音”的诞生,缘起于荷兰的“TheVoice”,当时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公司几乎同时看中了此节目,经过一系列艰难谈判和沟通,最终双方合作,引进该节目版权并进行本土化运作。据了解,该节目三年的版权费200万。

而在购买版权之余,“中国好声音”制作方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还原了“TheVoice”,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那四把红色的椅子。据了解,每把造价高达80多万元人民币,全是在荷兰制造并空运到中国。此外,该节目严格按照节目版权手册制作节目,并接受版权方派专家现场监制,与市面上很多简单粗暴复制的山寨节目有本质的不同。

正是这种“正宗”,吸引加多宝进行洽谈合作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意进行投资的源动力。加多宝凉茶与“中国好声音”共同具有原汁原味、正宗的品牌内涵,这也是这两个品牌的结合点,同时,虽然加多宝不再使用原来的商标,但更名后的加多宝凉茶,仅仅只改变了产品名称,原有的配方、工艺、口感都不改变,这与“中国好声音”尽可能地还原“TheVoice”的诉求是一样的,归结为一个字就是“正”,正宗、正统、正版。 3.3.资源匹配:浙江卫视线上+加多宝线下

然而,在这背后,很少为人所知的是,加多宝在这次合作中,并不仅仅是“项目投资人”,而更多的是一个“项目合伙人”的角色,这也与以往的同类节目的投资方有很大不同。从开始的权益谈判,到后期的利用线下终端、网络做推广,加多宝实际上是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伙人。加多宝利用其快消行业的终端推广能力和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了电视+微博+网络推广+终端推广。自节目开播以来,加多宝便充分调动自身的渠道资源,先后在西安、武汉、广州、北京等地,与浙江卫视一起,开展十余场推介会活动,并利用自身资源,将中国好声音的宣传海报贴到了终端销售渠道,同时利用电视、平面、网络、微博等媒体、手段,不断强化中国好声音的传播。

同时,正当

5、6月份“好声音”进入准备阶段之际,也正是加多宝与广药之争关注度极高的时候,这本身就为“好声音”带来了话题与期待。此外,除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外,加多宝正宗凉茶属性,让中国好声音的“正宗”概念如虎添翼,快速占领了大众心智。在“好声音”成就了加多宝的同时,加多宝也成就了“好声音”。

但是对于节目制作与播出,包括参赛选手的挑选到导师的选择,加多宝却从不参与,他们认为,浙江卫视是一家实力很强的媒体,线上是其强项,而线下则是加多宝的强项,只有把双方的强项有机地结合起来,影响力才会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浙江卫视也的确没有令人失望。“中国好声音”的内容形式,突破了源自“美国偶像”的那种“毒舌”评委面对面点评挑选的模式,而是采用评委也即“导师”一开始背对选手进行挑选从而决定选手的去留,也就是说,一切以声音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并且,选择的导师刘欢、庾澄庆、那英和杨坤这四人,基本都是中国流行音乐“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此种种设置,相当于对以往选秀类节目的一种“创造性毁灭”,从而再度引起了本来已有点“审美疲劳”的观众们的强烈兴趣。 3.4.完美的效果

在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下,“中国好声音”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首期1.5,第二期的收视率已经达到2.8,直到总决赛收视率的7.0,让同类节目望尘莫及。通过“好声音”一役,加多宝的“正宗凉茶”身份也随着“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广告语的流行而深入人心。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次完美的公关中,加多宝凉茶实现了品牌的完美转身。数据显示,更名后的加多宝凉茶品牌知晓率高达99.6%,品牌提及率、推荐度方面均占据绝对领先优势。销量也大幅攀升,同比增长已超过50%,在广东、浙江等凉茶重点销售区,同比增长超70%。

4.反例:对手广药的表现

王老吉事件对于广药集团来说也是公共关系危机,其组织形象受损:国企欺压民企、看见利润就反悔、难以承担大牌“王老吉”

加多宝集团与广药集团的“王老吉”品牌之争已经从2010年持续到2013年了,期间大小风波不断,较大的诉讼案基本都是以广药集团的胜诉而结束的。加多宝集团不仅失去了自己苦心经营的“王老吉”品牌,又在近日的广告语诉讼案中宣判赔偿广药集团1081万元,对于加多宝集团的处境来说,几乎可以说是“多灾多难”。但是这一系列的打击对加多宝而言非但没有产生想象中的压力,反而使得其销售体系更加团结,甚至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同情和认可。不可否认的是,加多宝在营销方面实力很强,并且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开始接受了加多宝。反观广药集团,虽然在诉讼案中获得了胜利,重新拿回了“王老吉”品牌的使用权,看似是各方面的赢家,但是实际情况还是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这次夺回品牌之战,广药集团也经历了一次公关危机,纵观社会舆论和媒体之间的言辞,广药集团的组织形象似乎在这一次争夺之中受到了损失,一部分人认为广药集团作为国企,对于加多宝集团这样一个民企来说,它的做法可谓是百般欺压,之间的战争更是针锋相对,火药味颇浓。有一部分人认为广药集团看见加多宝集团已经将“王老吉”打造成“中国饮料第一罐”,十分眼红,认为利润应该由自己来赚,因此将品牌收回的这种行为非常的不道德。还有一部分眼光长远的人认为,广药集团相对于加多宝集团来说,对于经营“王老吉”来说经验不足,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和承担起这个大牌。 4.1.广药集团的危机管理措施

在这次公关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广药集团最大的失误就是未对这次危机作出明确的应对,面对加多宝的强势攻势之下,广药集团看似在谋划一些大规划,但是行动很少,并且成效甚微。

4.1.1.广告投放花销大,但是成效少

面对加多宝集团在广告赞助方面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2012年11月,广药宣布要投资数亿元广告,其中包括央视三套王小丫主持的《开门大吉》,和湖南卫视年底的三台重磅压轴节目。得知广药的计划后,加多宝抢先在湖南卫视2013年广告黄金资源招标会上冠名了湖南台明星跨年演唱会,由此让广药扑了个空。“广药在广告上的投入太迟,加多宝占据了先天优势”。广药集团选择与央视合作独家冠名选秀类节目《开门大吉》,并且取得了在《新闻联播》后标版组合10秒广告第一顺位的

7、8月夏季时段。但是细细看来,加多宝在广告选取方面是做足了功课,加多宝集团选择了收视率极高,公众传播度高的节目,类似《中国好声音》的节目,都是各家各户都会选择集中收看,做到人人皆知,且年轻观众居多,准确针对了消费市场。广药集团选择投放的广告基本在中央台,广告费较高,虽然收视也不低,但是相对于加多宝投放广告的节目来说正是远远比不上了。因此,广药集团的广告可以说是性价比不高。

4.1.2.面对加多宝的挑战未有回应

2013年3月26日,凉茶创始人王泽邦第五代玄孙王健仪携家族成员在深圳召开“凉茶创始人王泽邦后人媒体见面会”。王氏家族发表联合声明,表示从未将祖传秘方授予广药集团使用。王健仪及家族成员发布联合声明,表明他们对广药集团种种侵害其家族利益的行为产生了极度的不满和质疑,因此强烈要求广药集团停止一切损害王老吉声誉的经营活动,对之前广药集团的不实言论和宣传,也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

广药集团并未对事件作出正面回应,而是通过媒体表示“1956年国家以赎买形式购得王老吉的祖业,发展成百年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广药集团作为王老吉凉茶在大陆唯一合法传承实体,在1992年开创性生产出盒装和罐装王老吉凉茶,成为国内最早的凉茶植物饮料。”对于秘方从未授予广药集团和侵害肖像权的问题,广药集团未作回应,只是一味强调国家以赎买形式购得王老吉祖业,回答官方和客套,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事实真相了解的需求。广药集团应对质疑没有正面应对,缺乏危机管理机制,反应迟钝,应对不力,导致了公众对于事实真相的不明了,也无法帮助公众更加了解广药集团,更加深信了加多宝才是正宗的印象,增加了加多宝的可信度,同时也让加多宝在处理此次危机时有了底气。由此深化了对于广药集团“欺压”的误解。

4.1.3.对于王老吉的销售计划迟缓

2012年5月10日,广药集团在官网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紧急招聘3000名“快消人才”。从这种也可以看出广药集团对于王老吉品牌的销售策划十分迟缓,显出广药在收回王老吉后渠道难以支撑的困境。在营销经验和渠道方面,广药相比加多宝仍有不小的差距,看在立刻顺利接手“王老吉”这块大蛋糕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

4.2.但广药集团也有做的好的一面,只是成效还要看未来的发展

4.2.1.品牌扩张避锋芒:选择灵活变通应对加多宝集团的挑战

在发布会上,广药公布的目标即“打造以凉茶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还提出中远期计划,将推出不同的产品线,满足更多细分市场需求,包括推出固体凉茶,低糖型、无糖型凉茶。如此一来,就避开了和加多宝在现有的凉茶饮料市场中“狭路相逢”。早在2011年,广药集团便启动了“王老吉”品牌扩张之路。公开资料显示,广药集团通过授权广粮集团推出王老吉固元粥、莲子绿豆爽、月饼等产品,授权白云山和黄推出王老吉百世康绞股蓝饮料等,向保健品、食品、药酒、药妆等多个领域扩展。

广药集团目前只有“大健康”计划,没有具体执行的落地方案,在团队建设、渠道建设、终端建设方面还是未知数,在短期内很难看出效果。总体来看,广药集团对于这次事件,行动上缺乏实际,缺乏沟通意识和沟通渠道,以封闭代替公开,以沉默代替说话;缺乏危机管理机制,反应迟缓,应对不力,使用的公关方式花销大且效率不高,例如广药投放。并且对于外界的质疑,很少予以回答,沟通渠道非常闭塞,公众难以了解广药集团的动向。

5.加多宝公关方案的总结评价

加多宝能顺利度过这次商标危机,这离不开其上述明智的公关处理对策,下面我们看一下在危机来临时,加多宝为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公关措施的得当之处。我们主要从危机公关原则和危机公关管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5.1.运用5S原则分析加多宝危机公关

5.5.1.符合承担责任原则。

事发后,加多宝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司最高层亲自面对媒体,向媒体表明公司的重视程度。品管部副总经理王月贵在一开始便发表了对仲裁结果的态度和立场:“我们深感失望和遗憾,作为民营企业,纵使我们很努力按照国家法律和仲裁规则争取公平裁决,但始终我们力量微薄,无法如愿。痛定思痛,希望相关单位部门保持冷静克制,共同维护凉茶行业大好局面。”从而表明加多宝更名也是无奈之举。加多宝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媒体和公众的理解。

5.5.2.符合真诚沟通原则。

加多宝集团表示自己企业按照法律争取公平裁决,作为民营企业“力量微薄”。争取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同情,然后承诺加多宝自始至终保持了传统凉茶的水平工艺,品质不变,产品本身不变,加多宝凉茶会继续坚守传承下来的秘方,保持传统的水平工艺,强化品质质量管理,输送出合格、安全的正宗凉茶。加多宝集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加强了公众对加多宝的认识。

5.5.3.符合速度第一原则。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所以危机出现时,能快速处理危机是极其重要的。

早在争端之初,由于‘王老吉’商标使用权前景不确定性,加多宝加快“去王老吉化”步伐,先是在判决之前就做了调整,5月12号判决下达失去商标权之后,加多宝立即召开了紧急会议,对危机处理的各项事务做了有条不紊的安排,并制定了一个又一个扩大其品牌知名度的公关营销策略,立即彻底更改了广告词。

5.5.4.符合系统运行原则。

加多宝集团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有条不紊地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危机。不仅是针对广大消费者的认知转换的广告等方案,还有沟通下游经销商,稳定住销售渠道等。

5.5.5符合权威认证原则。

就在事件发生时,加多宝集团赢得了“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的第5代玄孙女王健仪的支持。“王老吉”嫡系传人王健仪对加多宝的公开支持,能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加多宝确实是正宗”的印象,增加了加多宝的可信度,同时也让加多宝在处理此次危机时有了底气。

通过5S危机公关原则,我们认为加多宝集团在此次危机公关的行为恰当有效,,最终能度过这次严重的“商标危机”,并且能在危机中成长成为一家成熟的民营企业。 5.2.从危机公关管理的角度分析评价加多宝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管理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所有可能引发危机的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化解,防范危机的发生,并在出现危机时及危机过后采取各种行动减少损失、消除负面影响、恢复企业形象的一系列活动。 内容包括三方面: 危机前的防范 危机中的应对 危机后的重建 加多宝在这三个方面——

5.2.1.事前的危机预警及准备工作充分及时

未雨绸缪,去“王老吉化”,迈出品牌重塑第一步。从广药集团2010年上诉开始,加多宝就未雨绸缪,早做准备了,以应对商标失去之策,包括产品包装、广告、产品、渠道的改变。

5.2.2.事中的危机处理得当

我们都知道企业竞争的关键核心是渠道和品牌的维系。加多宝在这两方面做的非常到位,良好的广告效应对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有很大作用。 1)及时调整,转换品牌

危机彻底爆发后,加多宝及时调整,转换品牌,重新定位。 2)渠道掌控,全面发力抢占市场

加多宝一方面巩固其渠道系统,稳住现有渠道商,另一方面通过渠道商掌控终端,避免渠道商投向王老吉,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渠道商以填补失去的部分渠道商的市场空白。

广药集团是以药物为主营业务,凉茶并不是其渠道优势,而加多宝经营了十几年的凉茶渠道,掌控着凉茶行业的营销渠道。因此,在加多宝品牌更换时,能够迅速拿下终端市场,很好的去“王老吉化”。 在加多宝与广药集团红绿之争败诉后,加多宝果断出击,以每箱追加一元的促销力度,迅速获得了渠道商的鼎力支持,把加多宝一夜之间铺满了货,紧紧抓住了营销渠道。 3)重拳出击品牌宣传,密集推广,发动全方位品牌传播攻势,达到告知消费者加多宝“名改质不改”的效果

加多宝在开展电视、地铁广告、发布会等传统营销传播方式外,也同时注重通过QQ、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获取消费者支持打造一个立体传播策略,无论是在地面还是空中,都展开了密集的攻势,投入巨资,进行宣传。

在传统营销传播方式方面,加多宝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不仅在覆盖面及影响力最大的央视媒体上投放广告,而且选择重点区域的媒体,如消费者对凉茶认知比较深厚的地区浙江的卫视、广东的南方卫视、体育频道等,进行地毯式狂轰滥炸般的广告投放。

先运用广告宣传:我们改名了。在各媒体上传播“全国销量第一的红罐凉茶,现改名加多宝”的更名信息,从而印证了广告宣传口号——“怕上火,现在喝加多宝”。在消费者接受改名的事实后,加多宝马上又在广告宣传中称:“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加之王老吉传人的权威支持,达到“名改质不改”的目标,让原来支持王老吉的消费者同样支持加多宝。

在社会化媒体方面,加多宝微博4日发布“对不起”系列主题微博,这个看似道歉、实则叫屈,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国企和民企争端的“牺牲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营造了一个弱者的形象。仅仅一天,这条微博很快被转发了2万多次。在转发和评论的人中,大多数对加多宝表示同情。

其次,加多宝选择赞助《中国好声音》,是一次成功的公关活动。因为《中国好声音》与加多宝推行的“正宗凉茶”战略相关联。“正宗好声音”和加多宝想抢占“正宗凉茶”的品类,相互之间形成了呼应,从战略上实现了加多宝重新塑造凉茶品类领导品牌的目标。而且从效果上看,加多宝凭借独家冠名浙江卫视的音乐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赚足了眼球。而看过节目的人都对“加多宝”出现频率之高印象深刻。

5.2.3.危机后的恢复工作有效

注重公益事业,提升企业形象

一则有关“加多宝集团助学金计划”的消息在腾讯QQ 群广泛流传,让加多宝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关注度升级。据悉,加多宝集团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加多宝·学子情”爱心助学行动。今年将出资1000 万,在全国29 省( 市、自治区) 资助2000 名贫困高考生。加多宝此举意在塑造其热心社会公益的形象,以提升品牌的美誉度。这与汶川地震时期,加多宝提出“要捐就捐1 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的“善良智慧”似乎如出一辙。 而在今年雅安地震发生后,加多宝也迅速反应,再次捐出1个亿。这项举动更加巩固了加多宝在全国人民面前关心公益事业的形象。 5.3. 总结

我认为危机公关制胜的力量是企业的产品质量、经营理念。只要产品做得受大家认可,消费者就容易转换认知。加多宝是用实力挽救了这次危机。 它充分利用了舆论力量和消费者的支持。

其次,全盘把握全国经销商,稳定原有的销售网络。面对着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的经销商,加多宝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能够让据称75%以上的经销商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一起运作加多宝品牌,可不是召开一次经销商大会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由此足可见加多宝在市场运营上的成熟。

当然,加多宝在短短几个月内所进行的媒体轰炸力度和品牌宣传上面是确确实实的为经销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信心。如果把消费者和渠道合作者放在一边,等待他们的自然选择,而不是有效引导和联合他们的力量,其实是把自己和对手放在了一条起跑线,没有用好原本属于自己的资源和优势。

因此,通过公关处理,吸引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力,自然也就做了一次极好的品牌推广。让消费者明白“王老吉更名加多宝,换名不换味,还是原来的味道”,这样,消费者也就接受了加多宝这个名字。因此,加多宝的公关危机处理拯救了这个凉茶品牌。

6.注:5S危机公关原则

危机公关5S原则,是指危机发生后为解决危机所采用的原则。其包括承担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速度第一原则、系统运行原则、权威证实原则。 6.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企业决不能选择对抗,否则即便是赢了道理也会输 了顾客。 6.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遇到危机时,企业绝对不可以改变事实,但是你可以改变公众的看法。企业应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6.3.速度第一原则(SPEED)。

危机发生时,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

6.4.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在逃避一种危险时,不要忽视另一种危险。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系统运作,绝不可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化害为利。 6.5.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自己称赞自己是没有用的,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请有重量级的第三者在前台说话,使消费者消除对自己的境界心理,重获他们的信任。

上一篇:环保建议书小学生下一篇:河北理综试卷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