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政服务发展报告

2023-05-16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家政服务发展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中国家政服务发展报告

中国家政服务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一、兴起

近代家政学起源于美国。1804年,皮契尔女士的《家庭经济学》标志着现代家政的诞生。187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开设家政文理学院,正式开设家政专业。1909年,美国家政学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家政学术团体,这对推动美国家政业的发展发挥着很大作用。随后,美国成立大批家政实业公司、家政培训介绍所等。美国家政业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家庭服务到家庭研究、家庭培训、家政产业兴起,最后到相关配套制度建立的一个过程,使得家政产业日趋完善,走上规范的发展道路。

家政学科和家政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家政的内容十分广泛,已涉及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家政学的研究也波及到社会学、技术科学、伦理学、艺术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1]现代家政产业的出现,让家庭妇女摆脱家务束缚,走上职业岗位,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许多家庭基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家政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家政服务社会化的萌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城市家庭基本具备了享受社会化家政服务的能力。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希望从家庭的琐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让自己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能享受一些生活乐趣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家庭事务的社会化需求,为中国家政服务业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90年代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多元化的家政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妇女主导的、单一的“保姆家政”模式,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元的家政服务。从服务的内容上看,烹调、保洁、操持家务、保育婴儿、照料长者、看护病人、护理孕妇、家务管理、家庭教育和娱乐等等,均属于家政服务的内容。从服务方式上,由单一的常年服务转变为多样的定期服务或一次性服务。从服务质量上看,客户不仅仅要求家政服务员能够洗衣、做饭、看护孩子老人,而且要求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不仅能够灵活使用现代高级的电器,而且能全面掌握家庭事务管理、家务活动筹划、宾客接待、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多项综合性任务。由于家政服务业在我国的第三产

业中日益凸显出服务产业地位的重要性,被人们誉为阳光产业。所涵盖,更多的是普通的劳务人员,而享受不到有关员工福利如工伤、养老、生育、疾病等社会保障。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难免使得家政员工成为法律、社会学视野当中的“弱势群体”。良性发展的员工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应的法律机制的完善,成为家政服务产业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在保姆问题上,许多媒体的焦点集中于追究雇主法律责任时的困惑。许多涉案的律师发现,在追究雇主法律责任时,出现有事实依据但缺乏法律支持的窘况。在法律视野中,保姆市场似乎成为一个“无人”区域,国家法律规范尚未涉及到保姆的相关问题。加之保姆、家政服务员均属于非正规就业范畴,服务员和雇主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只有雇佣关系。因此,他们的权益受侵害不属于《劳动法》保护之内。[3]劳动发生在私人的家庭空间中,导致正规的劳动监督部门不能像对开放性的工作场所那样进行有效监管。最后,有关的《家政服务职业条例》也只是要求保姆要持证岗、规范服务行为。现实的保姆经常为了赚取生活所需,常常要超常、超时工作。另外,“低工资、小偷、短工”成为保姆的代名词。长期存在的社会歧视,使得保姆被“污名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直影响着保姆市场的健全和发展,进而波及整个家政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服务产业的纠纷处理

家政从业者多不具备高学历,短期的培训和低廉的价格也让许多人低门槛进入该领域。这些成为服务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低素质,低服务意识,从而导致雇主与家政服务员的信任关系不断降级。一方面,家庭用户对家政服务员倍加提防,处处小心,甚至产生害怕情绪。雇主不愿承担风险,不愿为家政服务员的利益着想;另一方面,作为“不被信任”的家政服务员,在用户的这种主动不信任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排斥和敌对心理,从而造成更多沟通上的矛盾。一些不良的行为往往又是媒介曝光的焦点。这一系列问题形成连锁效应,导致雇主与家政服务员之间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不断被生产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

家政服务员处于初级劳动力市场领域,还存在工作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大等问题。这为形形色色的服务纠纷产生埋下隐患。通过对浙江省280名家政服务员的摸底调查,学者王红芳发现,调查对象完全没有休息日的有23%,每月休息一天的有32%,休息两天的有18%, 休息四天的有25%,只有4%的受访者一个月能休息八天,并且73%属于无薪假期。大部分家庭需求初级的服务员,工资方面,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更多的是初级家政服务员,工资自350元起至500元。[4]因此,如何处理服务产业中不信任、低素质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歧视问题,都是需要学者们通过实地研究积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家政职业发展提升的途径

从家政服务的需求来看,在城市中可以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就业大市场。中国社会正在步入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可以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政服务的持续需求。目前,中国超过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1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两者之和为35%。按城乡人口3:7的比例计算,城市的老人和儿童有1.2亿人。他们是首先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家庭或他人照顾的群体。而其中,相当一大部分的服务内容属于家政服务产业的范畴,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但是,市场需求大并不意味着从业者职业素养就能迅速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家政学是否有理论

目前,中国的家政学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由于家政学科的产生,与社会服务、家庭关系的改善具有直接联系,而且其产生与服务技术性、跨学科的知识借鉴有关。这都使得家政学本身没有理论基础,而是被广泛地接纳为一门“应用学科”。这样,家政学以及家政服务技术似乎具有必然的联系,最终被抛弃在社会功能体系之外而无法从理论层面对社会实践进行稳定和有效的指导。

目前的中国家政学正逐渐失去作为独立学科的自主性。正如孙冬梅、吴莹所担心的那样,“我们在摆脱意识形态而进行单纯的经验层面的思考的同时,既无法获得内部主观理性知识的独立,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借鉴参照时,也难免会忽略对学科本身的分析和研究,无法洞悉与其他学科的复杂关系,导致学科自主性的迷失。”[2]因此,家政学、家政产业需要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找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家庭和

社会的经验层面找寻理论发展的价值,重塑家政学的学术形象。

实际上,从社会分工的视角出发,家政学对家庭与社会的衔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个人本身的需要出发,家庭学科的建立有助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有效结合。换句话说,家庭服务的提升,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个人对家庭服务需要的发展,是从简单的自我服务发展到服务消费性购买的主要动力,是从简单物质满足发展到更高的审美层次上需要的主要动力。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理解家政学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应用,跨学科知识的结合体。正如崔敏所担心的那样,家政学被定位于应用性综合学科,以及成为琐碎的事务处理而非高层次的理论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家政学本土化发展的最大问题。而家政服务应该是在社会大背景中,从家庭成员的观念、伦理、道德,探讨现代家庭的特点和生活方式,或是从个人

和社会需求层面来理解家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学科建设的层面上思考它独特的价值体系,通过实践来重新建立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

(二)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在家政服务产业运行当中,服务者与雇主的法律责任关系并不明朗。不仅家政服务公司或家政中介的法律责任的分配几乎失衡,而且对家政服务员自身承担的风险也同样缺乏完善的保护机制。原因有二:一是家庭服务活动经常在雇主的家庭内部产生,一旦发生纠纷需要明确责任的时候,服务人员的安全保障义务和经济赔偿责任难以界定;二是家政服务员的身份不被传统的“企业员工”的概念资金少、规模小、服务单一的家政服务公司长期主导着服务市场。这都使得大型企业、提供特色服务的家政大型公司难以形成和发展。企业在单一的模式下,从事着降价、低质量的相互博弈。企业规模小和低质量发展无疑成为家政产业向集约化、高端化发展的瓶颈。而这些与家政企业无资质的行业评定现状有关。如何培训和管

理家政服务员,使他们有良好的服务技能和服务心态,提升服务品质和价格,使雇主得到满意的服务。这一方面需要对需求市场的再培育,加快正规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向品牌化、大型企业的方面发展,摈弃低素质、低价格的小企业竞争导致的市场恶性循环。

三、机遇和挑战

据2000年我国劳动保障部调查,国内各大中城市对家政服务需求的岗位达到1500万至2200万个。估计目前空缺的岗位占总需求量的40%左右,而且总需求量还在不断增长中。[5] 不难看出,家政服务行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服务价值高,就业容量大,是扩大就业最为直接和现实的渠道。国家要重视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大力宣传家政服务业在“服务百姓、便捷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转变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家政服务业和服务员的偏见和歧视,扩大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影响力,真正把家政提升为一种规范的、具有文化素养的高尚职业。这就需要在学科建制上和社会研究上进行双重努力,根据社会现实需要发展学科理论建设,同时在大量岗位建立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社会制度方面的建设。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老年社会的到来,家政服务行业必将成为一种新兴的独立产业,在市场中占据独立份额、拥有专属的话语权力。这些都对家政学的理论建设、实践研究提出新的发展课题,同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社会地位来看,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是人们最初生命孕育和成长的微型社会组织。家政学对社会的意义不可忽视。

是否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而不是指导社会实践的稳定科学模式?是否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而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都将阻止家政学成为一门显学,而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同。此外,家政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市场存在巨大寻求,相关问题层出不穷,而相关配套制度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保证私人空间内的劳务关系正常化、规范化?如何让保姆职业规范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而这一困境的摆脱,需要多学科、跨专业专家的共同努力,通过改变原先的制度设计,摆脱人们普遍的职业歧视,家政产业才能得到蓬勃的发展,成为真正的阳光产业。

第二篇: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概况与前景分析

家政乃学科名称,泛指家事家务,亦指对家庭事务的整理工作。家政在我国一般指理财、治家,是对家庭事物的管理,其理论基础是家政学。家政学是以人类家庭生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现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家政学是融自然学、社会学和艺术于一体,包含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内容,是综合应用型学科。家政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家庭观念的转变,家庭关系的调适,家庭建设和管理技术技能的提高。

家政服务是以家庭及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重点关注的是家庭生活的质量,所解决的是家务劳动社会化的问题。它所提倡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保洁、理家、照顾老人、孩子到筹办婚丧礼事、寿宴和家庭庆典、商品配送、家电维修、服装裁剪、送餐上门、庆典用品出租、房屋维修、家庭教育等,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众多的家庭和个人带来方便。家政服务业相对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而言,被称为第三产业,该产业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扩大就业,在发达国家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已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0-70%,我国的各级政府均非常重视并支持家政服务业的发展。

从家政服务组织的运营模式方面分析,目前在中国家政服务业中主要以下述三类为主:我们针对这三类运营管理模式展开基础分析:

1、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

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最早的家政服务组织运作模式。产生于 80年代初期,始创者为北京妇联所属的北京三八家务服务中心、它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家政服务组织化运作的先河。在此若干年后劳动力成为商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进入了市场化道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才开始指定有关行业法规,使它的存在和发展在理论上得到认可,在政策上有了逐步健全的法律。

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具有规模大、场地大、投入大的特点,其运营和发展是民营机构和社会团体难以实现的,该组织运营模式能够获得较丰富的社会效益,但在经济收益方面却见效甚微。此组织运营模式较为适合以政府为投资背景的公益性项目,百姓的认同度比较高。

2、会员制家政服务组织

会员制家政服务组织运营模式既不同于纯粹的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又不同于全面管理的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它是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和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两种模式的综合运作方式,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经营模式。会员制家政服务组织运作模式是一种根据不同经济收入的雇主对家政服务员的需求,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对雇主的不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和管理方法的一种运营管理方式,经济收益方面与中介型家政服务组织基本相同。

3、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

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是实行招生、培训、考核、派遣与后期管理一体化作业模式。家政服务员要经过统一培训、统一考核、考核合格后统一由家政服务企业负责安排工作。即家政服务员是作为家政服务企业的员工派遣到雇主家庭从事家政服务,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实施全面、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只存在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不直接发生经济来往关系,且合作双方均是面对家政服务企业。即由家政服务企业来保障两者的安全、服务质量、平衡两者的权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家务劳动社会化日益突显。同时,随着我国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政服务需求日益旺盛。家政服务业涉及供求各方的

切身利益,家政服务人员关心的是工资待遇和劳动关系,雇主关心的是信誉、安全和优质服务。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对家政服务人员的系统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来不断提高其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对家政服务机构的规范管理来增强就业服务的可靠性。员工制管理模式不但解决了这些问题,且具有投入小、风险小、收益高的独特优势。 目前,家政服务市场的需求非常旺盛,但需求的层次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职业化、高技能、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才为广大用户所期待,但现实却是家政服务供给大大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大多数家政服务商提供的服务本身缺乏层次,仍然是在低水平管理状态下徘徊。员工制管理模式所实行的是招生、培训、派遣、岗期管理一体化作业模式,是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环境的。因此,我们在此诚恳的建设准备进入家政行业发展的您一定要三思而行之。

1、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创办家政公司虽然投资少,风险相对较小。但是,您要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发展过程中几乎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过程,而当今社会最难得就是与人交往,且您要准备好与形形色色的人去打交道,即您要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素质和勇气。

2、确定介入方式,目前的家政服务业虽然是诸侯割据,服务层次,管理水平,职业操守等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同时也说明家政服务业已进入竞争阶段,您必须在介入方式方面认真选择,是一规模取胜市场还是单点寻求创新和突破;是自主创业,小心摸索还是寻求加盟合作。姚联建议您最好走加盟捷径,借势进入与加盟商一起获得安全快速的发展。自主创业固然很好,但您的经验,阅历,市场拓展能力等与老牌家政企业比较起来…….3、选择恰当的运作模式至关重要。在家政服务行业人力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确定以何种模式来拓展市场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员工制管理模式堪称精品模式,其规模不求大,但效益非常良好。因为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获得的收益是每月的管理费而非一次性的中介费。

姚联家政在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偏离过家政服务这一主线,正是因为这份执着和专注使得姚联家政拥有无可争议的行业地位。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市场。姚联人深深知道要想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当今社会靠单个人的力量单枪匹马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而必须靠团队力量。对于没有市场地位,没有品牌,没有技术支持的新成立单体企业来讲,很难站稳脚跟,很容易被大风大浪的市场吞噬。

姚联深知“团结就是力量”,加入中华(姚联)连锁服务机构,携手前行、共同发展。共享姚联家政品牌效应,共享市场荣誉与挑战。总部统一广告宣传,统一培训,统一规范管理制度,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统一调剂业务,大大降低盟商的运营成本,从而有力提高加盟商成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使姚联家政家喻户晓,成为家政行业的排头兵、领航者。

第三篇:中国房车服务调研报告

房车,简称 RV, 被形象地称为“车轮上的家”,以其“景在变而家未变”的美妙情境广受人们喜爱。房车兼具“房”与“车” 两大功能,但其属性还是车。其车上的居家设施有:卧具、炉具、冰箱、橱柜、沙发、餐桌椅、盥洗设施、空调、电视、音响等家具和电器。房车集“衣、食、住、行”于一身,是实现您 “生活中旅行,旅行中生活” 的产品。房车根据车辆自身有无动力,分为拖挂式旅居房车和自行式旅居房车两类。拖挂式旅居房车,自身没有动力,需要汽车、拖车之类的机动车辆来进行牵引,但自身的尺寸和重量又符合在公路行驶的要求,这种房车通常将其运送至固定的露营地,接待前来营地的旅游者,为其服务;亦可在野外施工或特殊环境为其提供休息场所。自行式旅居房车,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拥有发动机底盘车辆的基础上,将所有生活所需基本设施巧妙的融为一体。自行式旅居房车多数用于居家旅行,长途、短途营运,剧组应用等。

根据目前我国需求市场来看,相对欧美发达国家家庭购买占相当比例而言,国内家庭大面积购买旅居车目前并不现实,大部分家庭更趋向于选择租赁旅居车出游。

专业人士分析,房车的基本用途无非有三,一是作为旅游休闲的工具,二是集中使用于影视业、商务接待与工程项目建设等专业领域,三则是作为一种自由随兴的方式居住生活并且行走。而我国的房车市场,目前偏重于第二种,至于旅游和居住则受制于周边配套设施的落后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境内房车保有量约4500辆,2010年国内房车销售900辆,相对于2009年增幅达50%。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目前在市场上的自行式房车和拖挂式房车已经有几十种,国内房车在产品质量、设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国大陆房车的保有量是3600辆,而2008年此数字为3000辆;2009年房车的销售量为600辆。虽然与欧羡、日韩千辆和万辆相比数字依然很少,但是相对于2008年,确是突飞猛进的进步,增长幅度高度20%。2010年又有多重利好因素,中国房车市场潜力巨大,房车旅游业必将朝着有利趋势发展。”

截至目前,综观整个中国大陆,房车生产厂家数量还很有限,制造商大致有中天特车、长城汽车、驼马旅居车、顺旅汽车、中誉汽车、五洲行特车、新飞专用车、金龙礼宾车、中欧汽车、北方旅居车等生产企业。

目前市场上前十大房车排行如下:

1、奔驰房车 (德国汽车品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档汽车品牌之一)

2、雪佛兰(雪佛兰通用汽车集团下最大的品牌,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品牌)

3、宾利Bentley (是一家发迹于英国的豪华房车和GT车的制造商)

4、兰博基尼 (lamborghini意大利弗鲁西欧?兰博基尼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5、劳斯莱斯 (宝马公司旗下的品牌,是目前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商之一)

6、丰田TOYOTA (成立于1933年日本,中国驰名商标,十佳房车汽车品牌)

7、雷诺Renault (世界上最悠久的汽车公司和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

8、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于1908年,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

9、林肯Lincoln (林肯是福特汽车公司拥有的第二个品牌,豪华车家族中佼佼者)

10、奥迪Audi(大众汽车公司的子公司,奥迪是著名的汽车开发商和制造商)

在未来十年中,也有各种因素影响着房车消费变化的趋势:

通过十几年中国国力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状况实现了惊人的攀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相应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更注重于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以房车旅行为代表的时尚放松娱乐方式已逐渐被公众所了解和接受。进一步使房车广泛的深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这是一块大蛋糕,是社会的发展趋势。

1、政策因素。当政府提倡的政策有利于房车消费发展时这必定会提高房车的市场占有率,反之如果政府抑制房车的发展,这必定对于房车的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例如:2009年国务院在所发放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为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把房车、邮轮、游艇等作为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产业目录”,此政策对推动新型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国家制度上的保证。

2、经济因素。稳定繁荣的经济环境是放着发展的保证,当中国国力的大幅度发展后,国民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大大促进了房车的消费。然而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例如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萎缩。

3、文化观念。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会发生变化,更注重于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以房车旅行为代表的时尚放松娱乐方式已逐渐被公众所了解和接受,从而使房车更加深入大众的生活。

4、房车信贷体系建设滞后。汽车消费信贷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可以缓解自身繁荣资金压力,促进合理消费。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总体上发展较慢。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仍然不很满意,不太愿意选择信贷的方式购车。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消费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壮大,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老百姓在吃、穿、用已经得到满足后,目前正处于由“住”的需求向“行”的过渡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正处于发展汽车消费的良好时机。

东风汽车公司应该扩大在房车上的市场份额。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与时代进步,更注重于对休闲娱乐,这个正是房车发展的契机,尤其是房车租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篇:中国家政服务行业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日前,商务部于杭州召开了"全国家政服务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等与会人士表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家政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会进步创造新的家政服务业需求

在此次会议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分析了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阐述了商务部门今后发展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姜增伟表示,随着我国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一千美元,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我国家政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的增加,为家政服务的市场需求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能力,相当一部分居民已经有能力支付此类消费。

二,我国逐渐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居民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家庭服务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普遍加快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人们必然产生对家政服务的更多需求。

三,我国家庭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特点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留守子女"不断增多,家庭成员从事日常劳务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依赖社会上专业的家政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姜增伟指出,到2014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亿,占世界老龄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未来,一对年轻夫妻可能至少要照顾四个老人,有的甚至多达六个、八个老人,这就带来了新的民生难题。目前,家政服务业的养老服务,基本介于社会与家庭之间,诸如陪老、托老、陪护、钟点工等服务项目。今后,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和服务需求的细化,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顾和精神慰藉,这其中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四,企业多样化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显,服务细分进一步突出,为系统复杂的家政服务提供了发展空间。传统的家政服务只是为家庭提供简单的服务,如保姆、钟点工等。但随居民对家政服务内容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庭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日常保洁、家务服务、家电维修、水电维修、房屋装修、家教培训、购物消费、订餐送餐等20多个领域200多个服务项目。

姜增伟介绍,家政服务按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初级的"简单劳务型"服务,如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第二种是中级的"知识技能型"服务,如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第三种是高级的"专家管理型"服务,如高级管家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的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的优化咨询等。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家政业成为初级劳动力就业"水库"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家政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也是商务部门着力发展这一行业的另一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家政服务企业和网点已有近50万家,年营业额近1600亿元。有些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已达到几千万元的规模。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以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务工农民为主,另外包括少部分专门从事维修服务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和从事管理工作的大学生。

姜增伟透露,据劳动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和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显示,现阶段有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服务。据此推断,全国1.3亿城镇家庭可提供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就业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以家政服务人员年收入1万元计算, 50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5000亿元。

尤为重要的是,家政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各地商务部门提供的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在宁波市,上千个家政服务企业每年安排了2万余人就业,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占95%以上,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在郑州市,2005年家政服务业有从业人员2万多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占22%,外来人员占78%。哈尔滨市报达家政自成立以来共安置城市下岗职工就业3.22万人。济南市"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几年来安置5万多人就业,其中40岁以上的文化低又无一技之长的妇女超过80%。

家政业尚需解决多方面问题

姜增伟也指出,目前家政行业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一,总体上组织化程度低。整个行业仍然面临小、散、弱的局面,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滞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二,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且日益呈多样化。但由于家政服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业务宣传,没有形成品牌影响,广大居民面对众多企业,但出于质量与安全的考虑往往无从选择,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好的企业也难获取有效的需求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找不到服务和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三,服务市场不够规范。家政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规范,市场鱼龙混杂,常有"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块牌子"就能开张营业的现象。街头广告、马路广告随处可见,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相应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予以回避,遇到大的经济纠纷,或者欠账不还,或者只能关门倒闭,这些都影响了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声誉。

此外,家政服务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落后,大部分家政服务员没有相应的人身保险、劳动保障,不仅服务员在服务中的意外伤害得不到医疗保障,而且还存在服务员超时、超量劳动的现象,甚至发生服务员受歧视、遭虐待的个别事件,使行业吸引就业的潜力大打折扣。四,培训工作不到位。目前,家政服务业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且大部分人在上岗前未受过家政培训,这使得部分家政服务质量较低,很多时候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出现过一些问题,使行业整体声誉受到影响,北京就曾出现过家政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引发的煤气中毒事故。

五,规范监督机制缺失。家政服务业目前缺乏统一的服务规范和监督体系,使家政服务业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一些企业缺乏诚信甚至涉嫌欺诈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影响到整个家政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例如今年在重庆和深圳发生的保姆用假身份证绑架幼童案件,就是利用中介公司不核实保姆身份信息的漏洞来实施犯罪。这对整个家政服务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

商务部门将多管其下促进家政业发展

姜增伟指出,今后各地商务部门将采取以下政策,积极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

一,合理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家政服务业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企业收费过高,就无法体现"以人为本",服务市场也难以发展;企业收费过低,又会造成"收不抵支",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走出这种"两难"的困境,就需要发挥财政税收杠杆的引导、支持作用,在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对服务组织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对于好的企业,还要在税收等方面积极予以保护,为家政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推进行业立法和标准化管理。

家政服务业涉及20多类200多项服务内容,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异常艰巨。商务部将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尽快建立家政服务业

统计体系,增强行业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同时,各地应尽快制定出台与当地家政服务业发展要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加大对相关行业标准的贯彻力度,并根据当地情况加紧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标准,指导企业规范经营。各地商务部门还要积极联合本地统计部门,尽快建立家政服务业统计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此外,各地应充分发挥有关协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协会在行业交流、人才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没有成立家政服务业协会的省市,要加快建立相应的行业组织。 三,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在发展模式上,可以由政府作为主体,也可以由企业按市场化方式运作。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应体现政府的引导,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监督评价机制,有效带动相关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各地应积极引导家政企业引入现代流通方式,以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规模化发展,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范围。

四,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各级商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各地商务部门将积极引导家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适应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拓展服务内容,规范服务标准,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以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五篇: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

12月22日财贸所教授夏杰长

一、 城市化与经济结构关系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导致人口聚集,还是相互导致?这是一个长期的争论。

城市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机制的理论主要是区位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

1、 区位理论。区分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冯-杜能(J H Von Thunen):<孤立国通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826

韦伯《工业区位论》1909

克利斯泰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1933

2、 非均衡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主导部门以及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大城市聚集形成经济活动中心。有两个效应:吸引和辐射)中心---边缘理论由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弗里德曼提出。

3、 循环累积理论,时缪尔达尔在1957年《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最核心的效应是“扩

散效应”和“极化效应”,在经济活动初期,经济要素的水平是大体上相同,后来由于偶尔因素,拉开了距离,这就是“极化效应”。

《工业化与商业化的比较研究》切拉力

城市化不仅影响产业结构也影响需求结构。

服务业聚集水平的国别差异

服务业聚集的变化趋势方面:虽然变化方向大体相同,但不同研究方法形成不同的结论: 科尔科的研究发现,服务业是美国集中度最高的产业之一,空间尺度对服务业集聚程度的影响较强,在郡县层面,虽然自86年以后集中程度一直不太高,但欧洲服务部门在地理上呈现出越来越集中的去向,尤其是金融和商务区服务业是聚集程度最高的两个部门。

然而,克伦茨运用B阿拉飒飒指数对iu州服务业的地理集中以及变迁进行了研究,并将产业聚集的i安华勇线性趋势惊醒检验,结果表明,服务业的地理集中和聚集在1970-2005年成仙了一种下降态势。降幅为22%

大部分服务行业的聚集水平呈现显著下降,此外,在信息技术对服务业聚集的效应方面,而科尔的研究揭示出信息技术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区选择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信息技术将主要通过影响五行上平的运输成本对服务企业的区位选择和聚集产生需求作用

二、关于城市化化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研究:

布莱恩.贝利(1692年)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作用的。

1、刘易斯-拉斯尼费景汉模型

2、乔根森模型劳动剩余的问题

3、托达罗模型收入差异和就业机会的差异

4、钱纳里的“标准产业模型”:从劳动力资源再配置看出结构变动的特点:

1、与农业产值下降幅度比,农业劳动力转移要慢很多。农业产值下降幅度快。,农业劳动占全部就业人比重36%左右。证明农业部门仍然是低效率部门。

2、工业就业增长幅度(27-28%)远远落后于农业就业下降幅度,农业部门转移的劳动力大部分被服务业吸纳。(由于工业化程度越

来越高,需要劳动力少)

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 。

国内学者的研究:

城市化与服务业相关性是服务经济学界多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2011年又把改问题研究推进一步。

冉建宇 张建升(2011年)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1-2009年中国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各地区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都存在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扩大,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从协调度来看,各地区耦合度不断提高。优质协调的省份和严重失调的省份都比较少,轻度失调和基本协调的省份较多。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区耦合调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参阅张建生《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研究》,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7期

光环效应:中心城市把周围城市的优质资源吸引过来,被中心城市极化了,周围城市必定倒霉。应该差异化发展。

二、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城市与服务业的互动的现象与理论解释

(一)、城市转型及其服务业发展是学术界 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

最著名的莫过于“配第—费雪—克拉克定理”,科兹涅茨、富克斯、钱纳里等众多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其结论。

克利斯泰勒在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但丹尼尔斯(1985年)认为的那样,与农业和工业相比,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长期且明显地被人们忽视。诺伊利和斯坦巴克以美国140个最大的大城市标准统计作为研究样本,以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以区位商为指标,吧美国大都市转型的结果分为四种:多元化服务或者节点型城市,专业化服务型城市、生产型城市和消费导向城市。

希兹,斯坦巴克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大多数城市度过了持续至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难关,斯坦巴克指出,服务业的发展改造了美国城市经济。

(二)、城市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城市经济经历三个阶段:

1、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时期

2、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为辅助的工业化后时期时代(上海)

3、服务业为主导,建有某些新兴制造业的后工业化时代。(北京)

克拉克《经济节史》

(三)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的理论解释:

1、早期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服务业是一个落后的部门,本质上是消耗性部门,所以发展史被动的,对城市化没有多少促进作用。

2、基于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的城市与服务业分析

如果城市化的速度超过工业化,则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之中后,只能在非正

规部门就业。二这些非正规部门主要是传统的服务业,这些部门是小规模的,效率底下的,无益于经济增长。这样,有服务业多推动的城市化是低效率的城市化。是贫困的城市化。 评论:考虑到信息技术等因素,城市发展的更多是现代服务业,因此,对城市发展史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3、进一步研究:

证实了:工业化国家1920-1970年劳动力转移过程,动态比较出得结果说明劳动力在城市非农业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集中,研究发现城市化是促成今年一个国家由农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重要因素。明确了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原因。

里德尔支出,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商业革命是工业的前奏与先兆,二服务业的创新成为了工业革命的支撑。里德尔提出,服务业的份额的上升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服务业是经济的粘合剂,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

江小娟则提出了服务业增长需要区分“名义”与“真实”,可以概括为:一实三名,新增服务消费是真实的增长,服务价格相对上升,服务专业化和外移(专门服务部门来做工业部门做的,GDP还是那些,只是记录在服务业GDP中),自我服务转化为市场化服务都属于名义增长。服务业比重上升不是好事,福利不一定增长,只是价格上升。所以应该记录在名义中。三分之二的服务业是外置的,不是实际的。

那么,在服务业增长分解中,新增服务业是占主导吗?现在还是一个谜。

城市化的两个阶段:工业化城市---后工业化城市

为什么城市化促使服务业发达,新增服务业发展强劲,原因在哪儿呢?降低交易成本与分工的深化。

亚当斯密《国富论》

这种观点认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之间互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纽带是分工。由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交易成本以及制造业非密集使用土地资源的特征。会使制造业首先在一个区域集中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这种城市就是工业城市。使用藤田恒久与克鲁格曼的模型进一步推到后发现,将制造业集中起来之后,制造业者之间的分工,制造环节的分工,以及功能化分工将会不断地深化。这导致交易数量(交易频繁)大为增加。这种交易数量的增加对于交易本身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从而出现了服务业的规模化聚集(服务业专业机构),是后工业化城市出现。

(四)服务化与城市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论

城市地理学家瑟诺姆对城市化发展规律研究,城市化进程具有间断性规律。

三、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1、 城市有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是城市有低向高发展的整个过程。

2、 以金融、信息为核心的高级生产者服务形成向大城市中心聚集化的趋势,从而使城市在

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区高度集中。

3、 城市转型是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4、 城市转型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研究认为服务业在大城市的发

展是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种因素是:城市的规模和服务业的多元性,城市在国际和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区位。

5、 推动城市转型与服务业发展的力量: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6、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型中普遍存在首位城市现象。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的高度非均衡

性,钱和财力严重向大城市聚集。

7、 就资源型城市转型来看,一般分为“产业链延伸模式”:从单纯的采掘业,到采掘业加

工制造等产业链。

8、 “资源转换模式”和“多元化模式”这三种类型。

上一篇:中国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下一篇:总工会党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