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情况报告

2022-08-05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化发展情况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产业化发展情况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是国家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小麦良种重要繁育基地、河南省粮食生产基地县(市)和全国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栽培技术的发源地,小麦常年总产量平均在1.8亿公斤左右,单产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田45.7万亩,水利条件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为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1世纪万亩小麦超高产样板田”、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和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等项目的相继实施,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市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小麦良种和优质小麦、无公害蔬菜、鲜食葡萄、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五大优势产业,粮经饲之比达6∶3∶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

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扶持引导,创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出台政策。近年来,该市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紧密结合##实际,每年都出台《##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意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政策措施,从资金投放、授予荣誉等多方面,引导和支持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明确责任。该市采取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形式,通过实施乡镇长农业工程、招商引资等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乡镇、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加强督查。该市成立了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和农业局组成的督查小组,逐月加强对各乡镇和部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适时予以通报,推动工作开展。保证年度农业产业化各项任务按时、圆满完成。四是严格考核。每年年底,该市都严格按照《##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考核奖励办法》,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年底评先的依据。五是兑现奖惩。从2003年开始,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下发《##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由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每年在50万元左右),对上一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激励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并扎实搞好农业产业化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在全市上下营造了重农、为农、兴农的浓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调整种养结构,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该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深挖农业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近年来,该市重点发展了以奶牛、猪、鸡为重点的养殖业,以葡萄为重点的林果业,以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业,以小麦良种、优质小麦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等优势产业,形成了支撑##特色农业的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诸葛高科技示范园等3个农业高效园区和城关银条、翟镇小麦良种、邙岭黄杨、缑氏葡萄、佃庄春茄、李村花卉、首阳山奶牛、邙岭养猪、杨庄养鸡等18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种植养殖基地;目前全市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常年稳定在8万余亩,每年繁育小麦良种3500万公斤,可增加农民收入500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大棚、中拱棚达7850多个;##特产银条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2005年4月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疫总局验收,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鲜食葡萄种植1.8万亩,其中缑氏葡萄被商户誉为“冰糖葡萄”,缑氏镇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2004年11月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集散市场;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76万亩,其中邙岭被誉为“中国黄杨之乡”,黄杨种植面积达1.3万亩,成为豫西地区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达到6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2005年又申报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8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

(三)创新发展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该市瞄准对发展农村经济有直接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扩展其他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目前,该市已形成初具产业化性质的农业生产、加工型企业和中介组织150多个,联系农户8万多户,实现年产值15亿元。二是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30年不变的政策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机制,坚持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偿、限期、自愿”的原则,用合同的形式把流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定下来,从而使部分农民和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之间实现共赢,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为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集中连片使用土地发挥效益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该市李村镇的花卉、邙岭乡的黄杨和牧草、缑氏镇的葡萄、大口乡的蔬菜,城关镇的银条,每一个品种和产业都有上万亩的种植面积。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万多亩,被适度土地流转改变的##农业正形成一个新的农业看点。同时,因土地流转而进入其他领域就业的农民既得到了一定利益,又进一步加快了由农民向非农身份的转变过程,迈上了最终解决农民问题的希望之路。三是加快发展农民经纪人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该市共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0多个、农民经纪人400余人。这些专业社和经纪人主要从事经营畜牧产品营销、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粮棉油等,对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是联系农民群众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在邙岭、李村的花卉苗木、缑氏葡萄和全市养猪、养鸡等产业的发展中,都存在和活动着一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专业经纪人,涌现出了一批带动作用强、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优秀经纪人。

第二篇: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县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力量开展县情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农业产业化调研组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了调研工作。各参与调研的部门和单位高度重视,确定专人深入基层,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各自涉及的业务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底。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 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我县地处关中西部,秦岭北麓,地理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发展特色鲜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实施果畜富民战略,坚持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猕猴桃、肉奶畜、优质粮”三大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逐年提高。 一是果品产业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县坚持“市场引导、效益优先”原则和“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优势产业,形成了“果、畜、粮菜”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果品总面积达到25.5万亩,其中,猕猴桃17.6万亩,时令鲜杂果4.2万亩,干杂果3.7万亩。08年全县果品总产22.66万吨,产值6.74亿元。其中猕猴桃总产15万吨,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猕猴桃产业收入1730元。初步建成了河营路、法汤路、关中旅游环线等三条经济观光林带,青果路、霸王河西岸等三个万亩连片产业带,横渠镇、齐镇等四个5000亩连片基地和眉县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发展,我县特色果业不断发展壮大,猕猴桃一县一业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是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按照“稳定面积,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小麦标准化生产、良种统繁统供、玉米“双百”示范、小麦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推广优质品种、平衡施肥、精量半精量播种等增产技术,有力提升了粮食产量和质量。200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9.2万亩,总产15.15万吨;建立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14.58万亩,落实优质小麦订单4.2万亩、玉米双百示范工程5万亩,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繁统供40.6万亩,落实补贴资金303.6万元。全县粮食生产连续6年实现增产增收。

三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宝鸡蒙牛、秦宝牧业、等大型龙头企业,走小区化、合作化、规模化养殖之路,推行健康饲养模式和先进技术,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2008年全县畜禽存栏102万头(只),其中奶牛0.9万头,肉牛0.4万头,生猪12万头,羊3.7万只,家禽85万只。肉奶蛋总产4.5万吨,已建成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8个,宝鸡澳华现代牧业千头奶牛场1个,存栏万只以上的生猪养殖场9个,畜牧产业已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2、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已建成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户,其中国家级3户,省级1户,市级9户。2008年,13户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4.4亿元,销售收入8.6亿元。我县龙头企业从群体数量上看,位居宝鸡市之首,从规模上看,部分企业已成为市内外、省内外行业龙头老大。如陕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在省内外建有7个分厂,年产浓缩果汁15万吨,生产的“名川”牌浓缩果汁90%以上出口,并获得陕西省驰名商标。陕西老牛面粉公司建有三条专用面粉生产线,资产总额达到1.34亿元,年加工能力达到46万吨,年产值3.5亿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有销售网点,生产的“老牛牌”面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另外,正在建设的2万头蒙牛现代化牧业(宝鸡)有限公司,将成为省内、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场。

3、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我县积极鼓励支持个人、集体、单位及社团组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共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多个,其中新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71个,吸纳社员2516个,带动农户4万多户。这些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我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如眉县齐峰富硒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北京、南京、浙江等地设立了5个销售处,年组织外销果品3000多吨。眉县横渠辣椒合作社立足眉县,把收购业务扩大到新疆、山西、河南等地,年组织出口辣椒300多万斤,创汇200多万美元。从调查情况看,我县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制度健全,运行比较规范,吸引能力强,并与农户建立了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外联客商,内接客户,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在加快特色产业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拉动内需的良好发展机遇,积极争项目、引资金,切实改进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设施2957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6万亩;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方便了农产品运输;新建饮水工程244处,解决了17.6万人的饮水问题。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新西兰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宝鸡猕猴桃专家大院、西农大青化果树研究所等。并争取实施了金果现代农业综合基地项目、秦宝牧业深加工项目、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旱作农业示范项目、标准化生猪和奶牛养殖项目、测土配肥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等10多个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1.25亿元。

5、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力度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扶持政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举措来抓。县上先后印发了《眉县2008-2012年果业发展规划》、《眉县果业建园规划》、《关于大力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决定》、《关于强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猕猴桃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等指导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一村一品专项资金和100万元猕猴桃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一村一品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宣传促销、基地认证、品牌注册、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以及奖励扶持政策落实等。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我县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持续持续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1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27元,增长25.1%,农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布局比较分散。全县各一村一品产业乡、村虽然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主导产业,但总体上规模仍然偏小,而且布局分散,真正的一村一品基地村还不多,多村一品生产基地连片效果差,“空白地”、“插花地”现象仍然存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占有很大份额,这种“零、散、小”的经营状况,不仅难发挥规模优势,更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2、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一是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猕猴桃生产上仍然存在着使用违禁农药、化学添加剂、果实膨大剂、早采生摘上市等问题,从长远看,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消费者安全健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这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经营行为,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留下巨大隐患。二是在生产技术上不够规范,经营管理上不够科学。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仍然是依照经验,各干各的,标准化生产和行业规范意识不强,生产的大部分为初级产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率低,影响了“品”的快速提升。

3、主导产业龙头带动不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首先是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够完善,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和农户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例如,秦宝牧业、老牛面粉、陕丰淀粉、恒兴果汁等公司,虽然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了订单生产关系,实行保护价收购制度,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履约率不高,价格不稳定,质量得不到保证,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仍靠从外地采购,企业和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组织带动能力较低,不能对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环节实施有效的组织与服务。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与推广中,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强化农产品加工业、贮藏销售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销售,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县果业面积稳定在25万亩,产量达到28万吨,产值12亿元,其中猕猴桃20万亩,产量23万吨,产值1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稳定在15万吨;畜禽存栏分别达到:牛2.7万头、猪21万头、羊5万只、家禽145万只,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2.9万吨、9.1万吨、1.1万吨;培育和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使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8户;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户,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户,亿元以上企业5户,巩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今后几年,我县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我县的地域优势和产业资源优势,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粮食单产提高、果业提质增效和畜牧业倍增“三大工程规划”;聚全县之力,重点抓好我县猕猴桃这个最大的“一县一业”工程,多点培育示范亮点,引导农户广泛参与,扩大基地面积,促进连片种植,实行板块推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对外影响,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使优势农产品从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转型过度,最终形成产业聚集度高、科技水平高、规模效益高的“三高”现代农业基地。

2、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藏销售业。要从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优先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省内外的行业龙头老大;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一批国外知名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投资办厂或改造重组现有企业,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努力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

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支持产业技术带头人、运销大户和各类社团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包括村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促进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选优扶持一批规模大、运作规范、生产经营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评选“十佳”专业合作社,并进行重奖。

4、加大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要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等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品牌意识,注册农产品商标,形成“老牛面粉、恒兴果汁、秦宝牛肉、太白山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通过举办、参加国内外大型商品交易和推介活动,提升我县名优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要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打造猕猴桃、草莓、大樱桃、辣椒等产地品牌,对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创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的,给予重奖。同时,要强化监督,维护信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水平,依法经营品牌,自觉维护品牌形象。

5、强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当今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在这一方面,我县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认证产品种类、数量和标准档次,我县的差距都较大,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下决心、下功夫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逐步推行ISO9000、ISO1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利用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方法,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加大建设高品质果园、标准化饲养小区、规模养殖厂、经济观光林带和猕猴桃出口示范基地等,树立标准化示范样板,促进全县农业标准化进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6、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结合“阳光工程”教育,“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让务农的每个农村劳动力学会一门致富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步伐,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入。根据我县实际,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加大良种引进、繁育、试验和推广力度,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技术优先推广普及,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投身农业产业化生产第一线,有技术懂经营的科技人员允许参与龙头企业和规模大户的经营和承包。按照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农户农产品保险制度,鼓励、支持大户和龙头企业资助农户保险,减少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龙头企业和大户都有利润。

7、继续加大产业投入,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资机制。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支农资金,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额度,制定具体奖补配套政策,认真落实好“新建园补贴、农产品加工贮藏企业贷款贴息、农机具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好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有效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向前发展。

第三篇: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根据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务,日前,我办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组织人员到××乡镇和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生猪产业合作社等涉农部门和有关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听取了乡镇分管领导的情况汇报,与部分企业老板、种养大户进行了座谈,还到××大地蔬菜制品有限公司、××市新华米厂

、××牧业有限公司等地进行了实地察看。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并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做些探索与思考。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五化”要求,加大农业产业化工作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通过抓规划、抓龙头、抓基地等办法和措施,使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5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19个,县级龙头企业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业产业化呈现“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显现。几年来,依托当地资源,注重因地制宜,深挖传统优势农产品潜力,初步形成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产业,以葡萄、柑桔为主的果品产业,以苗木花卉、工业原料林为主的林业产业,以夏天无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同时,涌现出潢溪倪夏、金墩的甘庶,洪湖、杨溪的西瓜,刘家站的花生等一批专业乡、专业村。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扩大,除优质稻基地日益巩固外,瘦肉型生猪、山养土鸡、苗木花卉、加工型蔬菜、花生、甘蔗和柑桔、葡萄、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也持续攀升。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县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浙江蓝天园林公司、上海万谷种猪有限公司、浙江永康葡萄等一批国内有实力的先进企业来余江落户,目前蓝天园林公司带动发展苗木花卉面积达万余亩,康丰葡萄基地带动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万谷种猪年出栏优质种猪2万多头。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引进,带来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2003年,我县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32211万元,从业人员2715人,联系农户12973户,带动基地面积14304亩;经过5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县共有7家省级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93460万元,从业人员7586人,联系农户2.4万户,带动基地面积10.5万亩。如省级龙头企业大地蔬菜制品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涉及全县9个乡(镇)场,45个村委会,带动农户5182户,建立加工型蔬菜基地5000余亩,户均增收1300元;余江生猪产业合作社从2001年组建时的38户社员,发展到目前138户,拥有经产母猪3.6万头,年出栏商品猪56万头,产值达6.8亿元,带动我县跨入全省养殖业发展先进县行列。

4、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简单的“公司+农户”发展到订单合同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样化利益联结方式,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逐步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快速发展,使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有生猪、蔬菜、养蜂、养鸡、水产、葡萄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生猪产业合作社于2008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高级养蜂专业合作社、伍星养鸡专业合作社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仅有1家,5000万元左右的有8家,其余的都比较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2、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在我县现有龙头企业中仅有11家农产品加工业,其中就有6家大米加工企业,而在畜禽肉类、

第四篇: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汇报)

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李文贵

(2011年9月)

尊敬的顾组长及一行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金秋九月,你们不辞辛劳,莅临我镇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为此,受唐书记、魏镇长的委托,我谨代表洛泽河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农民朋友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洛泽河镇是一个集干热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区为一体的农业大镇,属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幅员面积296.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县最高点),最低海拔850米,相对高差1930米,立体性气候突出。全镇有耕地6.2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1.03亩,平坝面积不足2%,林地22.3万亩,森林覆盖率24.8%,是耕地面积的3.5倍。辖13个村2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055人,其中农业人口5834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95.5%,2010年末,全镇农民人均有粮216公斤,人均纯收入2424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一产调结构,二产抓服务,三产建平台”的目标定位,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生核桃、花椒、烤烟、魔芋、蔬菜

1等特色产业种植和生猪、土鸡养殖。初步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林产业初具优势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坚持把核桃、花椒作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加以培植,2007以来,全镇规划完成核桃种植7个村73个村民小组11.3万亩,花椒种植5村43个村民小组2.95万亩,漆树种植2村20个村民小组1.05万亩,2010年,仅退耕还林种植的3000亩花椒,收入就超过15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57.1元。同样,2年后,10多万亩核桃将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

(二)畜牧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化发展,把全镇13个村划分为“河谷果蔬区、二半山粮林区、高寒畜牧区、粮烟综合示范区、工矿经济区”五大发展区域。在虎丘、大寨、龙潭、太坪四个村上半村和笋叶村高寒畜牧区,重点抓好土鸡、能繁母猪、商品猪示范小区建设。近年来,全镇已建生猪养殖小区3个,扶持规模养殖大户 6户,规模养殖户生猪出栏占全镇比重的15%。沿蚂怀线和猫谢线建立毛坪湾湾滩、虎丘朝门“现代养猪项目”各一个,扶持养殖户100户;在虎丘村三寨、小苗、朝门新建“退耕还林后续养猪项目”一个,带动扶持养殖户148户。建立虎丘芦茅、小苗、三寨万只土鸡养殖示范点,示范点有上千只4至5斤土鸡已上市。目前土鸡养殖初见成效,为农民带来不错的收益。

(三)其它产业得到有力巩固。2011年,规划完成蔬菜种植15600亩,其中核心样板840亩;完成魔芋种植6600亩,核心样板1600亩,根据目前市场价,预计魔芋一项收入将达1400多万元,农民人

均可增收200多元;烤烟规划种植5700亩,市级样板1000亩,7月份如没有遭受大雨冰雹灾害,烤烟将是我镇献鸡、簸以、仓盈三村烟区农民的经济支柱产业。

(四)农业生产组织更加完善。为了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增加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能力,自2007年以来,洛泽河镇相继成立了洛泽河镇花椒协会、虎坵村核桃产业协会、向家塆蔬菜协会等农业产业化新经济组织。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规范产业协会,明确协会职能,进一步建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保障。

二、下步发展计划

为加快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是产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做大做强各项农业产业,必须进一步搞好发展规划。一要注重产业规划的科学性。按照“功能分区、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的总体要求,降低开发建设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发展。二要注重产业规划的前瞻性。根据全镇不同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潜力,紧密结合长远发展需求,科学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设施,有效避免低水平产业结构,确保农业产业可持续长足发展。三要注重产业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建设规划,杜绝农户无序发展,促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建设投入。要建好各项农业产业,必须加大投入。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抓住产业发展政策机遇,有重点的增加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条件,积极拓展各项产业

发展空间。二要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规范实施地上栽核桃,树下种牧草的复合型开发模式,辐射带动畜牧产业的发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和资源环境容量。

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对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立足村情、社情,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产业管理机构,使产业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制度化,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产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二要建立精简高效的服务保障机制。按照农村经济专业和经济组织的要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依托产业优势,争取扶贫项目资金,规范扶贫互助合作社,为产业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三要打造配套和谐的产业发展环境。按照实地、实际、实效的原则,通过会议、举办科技培训班,现场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广大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邀请知名专家举办科技讲座,对镇、村、社干部进行培训,推广普及产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配套和谐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8

政协万全县委员会

关于全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08年工作安排,近期,由一名政协副主席带队率领政协经济科负责人和农村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部分政协委员,先后深入到安家堡、高庙堡、万全等乡(镇)以及穗康、绿野、康希、圣达、王玉庄养殖小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召集种养大户和农企负责人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期间还走访了涿鹿、蔚县、康保和张北等县,听取学习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成绩显著

(一)、主导产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逐步确立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生猪、奶牛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果蔬种植加工“四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

1、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产业

我县特用玉米产业包括鲜食玉米、玉米制种和爆粒玉米。其中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稳定在19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亿穗,产品70%出口韩国、日本和俄罗斯。2007年2月,“中国鲜食玉米之乡”落户我县后,我县鲜食玉米的整体品牌效益日趋明显,“万全鲜食玉米”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内鲜食玉米行业中占有

1 重要一席。2008年,加工企业共落实种植基地6.3万亩(其中县内5万亩),涉及全县11个乡镇的60个行政村;玉米制种在华穗、万佳等种业龙头的带动下,制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另外,爆粒玉米也稳定在1万余亩。

2、以生猪、奶牛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业

在龙头企业和市场杠杆的作用下,我县的生猪和奶牛养殖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三鑫、泓都、三农等一批奶牛养殖小区和王玉庄、第七屯、李青庄、霍家房、沙地房等一批特色养殖专业村;发展成立了红旭肉鸡、鼎盛养猪、洪达养殖和圣达扶贫养猪等一批养殖类专业合作社;新上了红旭肉鸡加工、金源乳制品加工等一批畜禽产品加工项目,目前,全县畜禽加工企业已发展到7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尤其是县扶贫办扶植的王玉庄、霍家房、大张夭和圣达扶贫等养猪场,不仅带动了全县养猪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从种猪培育入手,迅速提高了全县养猪业的良种覆盖率。

3、以设施农业为主的果蔬种植加工产业

依托我县独特的交通地理优势,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较快。如:新开口脱毒薯网棚育种、永安堡大棚彩椒、北沙城拱棚韭菜、安家堡“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祥康生态园错季果蔬等已经做出了特色并初具规模。以旧堡、洗马林、高庙堡、膳房堡、北辛屯为主的杂果基地发展到了11.8万亩;以孔家庄、安家堡、郭磊庄、北沙城、旧堡为主的瓜菜基地发展到了4.3

2 万亩。果蔬产业中拥有果品加工企业4家、蔬菜加工企业1家、果仁加工企业4家,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6家。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5.5万吨,其中:“家家福”蔬菜、“昌源”杏仁、“万林”果脯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4、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产业

我县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杂粮年加工量达到5万吨。产品由几年前的燕麦面、黄米面、杂豆等发展到现在的杂粮礼品盒、燕麦片、速溶燕麦片、燕麦方便面、杂粮速食面、非油炸燕麦(杂粮)方便面、荞麦粉干等十几个系列、几十个品种,并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2007年,康希、绿田地两个公司的七种产品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目前,我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燕麦加工基地。

(二)、生产基地进一步培强

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来抓,对土地整理、农业开发、“两周转”、圈舍建设等资金整合使用,加快了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一是通过农开、土地整理、以工代赈、澳援项目以及其他扶贫资金的不断投入,全县也建成高标准农田20余万亩,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了“一村一品”建设的推进力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发展较好的村给以重点扶持,截止2007年底,已发展包括鲜食玉米、青尖椒种植、养猪、养蜂、肉用杏等“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其中达

3 到或基本达到农业部“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的村有12个(其中种植类4个、养殖类4个和加工类4个)。并通过这些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的基地化建设。

(三)、农业结构调整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大农业结构中,畜牧业所占比重继续增加,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可达42%。在种植业方面,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全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2.3万亩,粮经面积比为66:34。经济作物与种粮相比亩增效益30%以上。

(四)、龙头企业发展迅速、项目建设卓有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理念,龙头企业成了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全县龙头企业建设硕果累累,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0多家(其中燕麦加工120家、小杂粮加工30家、鲜食玉米加工19家、林果加工4家、蔬菜加工1家、畜禽产品加工7家、饲料加工7家),基本涵盖了我县四大农业特色主导产业。这些企业中被评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2家、市级19家、县级33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QS认证的达到17家,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的达到8家,有8家企业具有了独立的出口资格。我县已成为市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并向省级冲刺。

自2006年,全县共实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4 49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23个,这些项目主要围绕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展开,共计完成投资3.2亿元。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和基地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增加了就业渠道。特别是中绿、亚雄、恒弘、聚和鑫、得意、金源、红旭等一批较大项目,基本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并迅速发展成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五)、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过去,我县的农民合作组织以行业协会的形式为主,到2006年底,已发展各类行业协会18家,其中万全县鲜食玉米加工行业协会已成为全国鲜食玉米产业联盟主席单位(全国2家),秋谱生态禽业协会成为张家口农技协总会核心成员,并被评为全国百强和河北省十佳农技协;万全县鑫淼农村经纪人协会被评为全市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新开口脱毒薯专业合作社和红旭肉鸡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还有4家合作社正在争取省级示范性合作社。在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培训指导下,这种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正在向规范化运作,必将成为引领全县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最佳运作模式。

(六)、品牌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品牌建设不仅实现了“零”的突

5 破,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康希”、“秋谱”、“穗康”、“粒粒净”、“家家福”、“华穗”等六个商标先后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天勤公司生产的“粒粒净”大米、穗康公司生产的鲜食玉米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穗康、康希、天勤、绿野、金慧德等多家公司在近三年的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名优产品”称号8次;“穗康”牌鲜食玉米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国家质量检测合格-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称号;“穗康”牌鲜食玉米和“康希”牌燕麦片获得河北省消费者协会授予的“河北省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康希、绿田地两家公司的7种产品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泓都公司的奶牛、万福公司的柴鸡蛋、鼎盛合作社的生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在2007年2月,我县成功申报“中国鲜食玉米之乡”,标志着我县有了自己的产业品牌。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相比,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覆盖面小。从调查情况看,北部山区相对落后,发展缓慢,与沿河川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不平衡。

2、科技含量低。我县农业产业化无论从龙头企业还是基地生产,都存在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基地生产技术落后,管理粗

6 放,品种老化,缺乏高、新、特产品,企业也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缺乏市场竞争力。

3、思想难转变。相当一部分农民仍停留在粮食作物的种植上面,不能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沿袭原有的种植方法和种植模式,对于如何搞好农业产业化缺乏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而政府部门也缺乏一种打造现代有机农业的战略思想,我们只有几角钱一斤的菜,而没有几元钱一颗的菜。

4、机制不健全。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农户往往独立地走向市场,对己有利时,忘记了龙头企业,对己无利时,想起了龙头企业,各自为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5、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县虽已建立了各类专业市场,但由于缺少足够的市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影响了农产品快速走向国内国际市场。

6、政策落实不到位。我县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在一些乡村,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使各项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如金融部门的贷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使一些产业化项目不能很快建成发挥效益。

7、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有些执法部门不是站在扶持企业发展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发展,而是以部门利益为重,多头收费、重复收费,或者只收费不服务,为农业产业

7 化经营设置了许多人为障碍。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农业经营理念。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改变耕种模式。按照今年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更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模式经营农业、以企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按照市场的导向和要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建立特色农产品基地,使特色农产品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品牌和效益,从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业有机化、绿色化和无公害化;三是结合林业后续产业,探索发展观光农业,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如特色田园、果园及菜园,将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在娱乐和创新中得到更大

8 发展;四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3、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一是要树立科技意识,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靠科技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要搞好优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三是搞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挂靠科研院所,在技术、品种、信息等方面为农业和农户搞好服务。四是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业名牌战略,要依托一个主导产业,打响一个地方品牌,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开拓能力。

4、要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促进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流转,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服务合同型、专业协作型、股份开发型,产销合同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共同抵御和规避市场风险,大力培植和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5、建立企业与农户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说我们培强了许许多多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了许许多多的生产基地,但企业与农户没有一个紧密的结合,这样的农业产业化是极不完善的。

9 我们只有把基地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样,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载体,并通过合作社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进产业健康的发展;又可通过合作社更好地为基地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服务直接送到农户家中,真正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情。

6、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各职能部门要改进对农业的领导方式,要从过去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经济手段抓农业,把主要精力由过去的抓生产转到帮助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从科技、农机、农资、商贸等方面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销售网络,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经纪人队伍,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研究综述下一篇:成语词典大全及解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