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情况总结

2022-06-25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产业发展情况总结》,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产业发展情况总结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总结

近三年,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的说法很流行,这确实体现了西方世界的话语权,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也跟着这样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经济学家说,原因都是因为美国人超高消费,中国和东亚出口太多造成的,现在美国人不应像过去那样消费了,中国也不应该像过去搞那么多的出口了,世界经济需要“再平衡”。从现象上观察,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是站在西方的、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说的话,现在都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国家利益,我们不能按照他们的意图去建立世界经济平衡。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0.13%,劳动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只能靠商品出口流动,中国出口只占世界总出口的8.9%,而德国人口只占世界的1.26%,出口占

9.6%;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出口占8.4%;日本人口只占世界的1.96%,出口占世界的

5.2%;欧元区15国人口只占世界的5.3%,出口却占到世界的34.8%。从贸易顺差规模来看,当年贸易顺差额最大的是德国,为2680亿美元,其次才是中国,2622亿美元。中国的出口在这么低的水平上都要遭到限制,说穿了就是要限制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确实不平衡,2007年美国GDP达13.7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5.4%,中国不过6.4%,中国只有加速增长,更多出口才能使世界经济达到平衡。从理论上说,中国出口贸易占到世界总出口20%至25%的时候,才谈得上转变世界增长模式问题。现在,更需要从国际政治、经济各方面进行调整的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而不是限制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从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来看,建设方针的提法似应提内外需并重。这个道理很明了,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以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我国人口规模和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充当“世界工厂”的角色,所以,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国内贸易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2007年,世界经济贸易仍处于扩张周期,国内经济将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和节能降耗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环境仍然较为有利,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加快,投资增速高位回落,物价水平基本平稳,工业增加值、货运量增长、企业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指标与近几年同期相比都处在较高水平。国家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预计2007年国民经济将继续在平稳、快速的轨道上运行。

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状况看,当前国内煤电油运供应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国内市场秩序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有所加快,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稳步上升。这些也都为2007年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保证。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仍然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21000亿美元,增长20%左右。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加入WTO以来,中国国内市场开放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进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关税总水平逐年下降,2007年已降至9.8%;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出口形势急剧恶化,迫于日趋严重的外贸出口压力,出口退税政策又一次惯性地成为了推动出口增长的工具。从2008年8月起至今,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于2008年8月、11月、12月、提高部分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仅仅7个月内,国家税务总局就5次出台了出口商品出口退税调整政策,如此频繁的出口退税

调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实属罕见。那么,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选择。

据统计,2008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贸易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增长,至11月,情势急转直下,这一态势延续至12月份。2008年年末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为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铺陈了一抹阴霾。

风卷暴雨势未休,怅望前路可堪忧 ,正从2008年一季度中国外贸的运行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仍处于正常范围。但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将在2009年同时陷入负增长。新兴经济体成长力道也将大幅减弱。最乐观的估计是在2009年下半年,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何时走出泥沼尚待进一步观察。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形势依旧严峻。首先,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会连带消费持续萎靡,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外部需求疲弱状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其对中国出口形成的强约束未能得到舒缓。受其影响,外贸企业订单萎缩,出口难度愈益增大;其次,全球经济低迷,就业压力增大,国际市场收缩,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可能进一步抬头。目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趋向增强,不排除为保持本区域市场贸易稳定而采取更保守贸易政策的可能。中国未来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将有所恶化。第三,进出口贸易风险进一步增大。当然2009年 我国外贸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出口产品低价销售的问题还很严重,特别是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其中有钢铁制品、金属制品等)和机电设备的出口价格下跌幅度较大;

2、从理论上,加工贸易的增值环节越长给一国带来的比较利益越大,由于政策导向因素,加工贸易企业有减少非食用原料的进口倾向,加大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以减少加工贸易的中间加工增值环节,;

3、2009年11月份以来由于进口数量快速增加,进口产品价格回升过快,有可能把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传导到我国,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4、外贸顺差规模比上年大幅缩小,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有大幅回升的趋势,而且已经引起较多的双边贸易摩擦。为了保证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宏观调控能力,灵活地运用经济政策调控对外贸易;运用进出口行政管理手段加强对进出口产品价格的监督和调控;加强商会对进出口市场秩序的协调和管理作用。2010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将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国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将继续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2010年预计中国对外贸易恢复增长,进出口增幅逐渐加大,预计年增长率将达到15%-20%。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提高应变能力,加强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总体上看,中国对外贸易形势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状况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复杂,对保持进出口发展既要坚定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把各项应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认真落

实好已经出台的、符合WTO规则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为外贸企业应对危机、克服困难提供更加到位的支持和服务。企业要苦练内功,加大营销力度,推进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增强综合竞争力,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应对各种贸易摩擦,切实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第二篇:2001—2005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总结

2001—2005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1年至2005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在金牌榜上超越俄罗斯,名列第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广州成功争取了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为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东作为全国体育事业的排头兵,以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竞技体育实力强劲、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也有所突破。广东代表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了46金、 42银、36铜,总分2736.5分,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在全国和广东体育事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下,东莞市体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绩显著,2001-2004年获得国际赛事金牌5枚、亚洲赛事金牌4枚、全国赛事金牌47枚、省赛金牌48枚及各类比赛金牌60枚。黄江、常平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莞城区罗沙社区、南城区办事处获得“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石排镇体育公园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示范点”,市滨江体育公园获得“全国优秀体育公园”荣誉称号。

一、五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系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我局党组根据市委的要求,健全学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

1 地组织好各种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两种形式相结合。几年来主要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党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资料等,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明确了在新世纪历史赋予党员的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和全局观念,增强建设东莞体育强市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全市体育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体育系统全体党员在学习活动中,思想有所提高、政治上有所进步,作风上有所改变,纪律上有所增强。全体干部端正态度,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提高业务素质、政治觉悟、树立党员先进性形象、推动各项工作更顺利开展的目的。

在加强体育系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局党组更注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首先,局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省的专项业务培训,如竞技体育科参加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的培训、广东省业训管理干部的培训,群众体育科参加国民体质监测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经济科参加省的体育产业法规研讨等等。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荐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晋升业务培训,每年我市都向省或国家选派业务水平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高级的业务进修和学习。

(二)积极投入抗击非典斗争,倡导科学健身

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面对突如 2 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市体育局结合我局实际提出了抗击非典的具体要求,并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严防非典疫情,取得了抗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非典疫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同时也使人民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健身促健康,以健康防疾病”在群众头脑中逐渐形成。为了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例如,我局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市民开展小型、分散的体育活动,指导市民多到户外的绿地、阳光下进行活动。在“五一”节长假期来临之前,我们邀请了省科研所的专家在我市三家媒体向市民讲授科学健身方法,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组织市民参加了“广东省百万群众健身行活动”,全市32个镇区共有近30万名干部群众参加。市几套班子的领导参加了健身行活动。为此,我局被广东省体育局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为深入持久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中关于广泛开展医疗保健知识普及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制定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五年计划。

(三)围绕以“省运争金、奥会争光”为目标,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市,省运会成绩是衡量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举国体育体制,创新业余训练改革,通过不断调整项目布

3 局,增加新潜力项目,狠抓训练,保持竞技体育水平在全省相对列前的地位。在2002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少年组金牌总数45.5枚、银牌39枚、铜牌74枚,总分2933.5分,金牌列全省第八,总分列全省第四的优异成绩。五年间,我市还为国家集训队输送运动员16人,为省队(部队)输送运动员30人。目前,我市开展业余训练项目21个,在原有业余体校基础上推动9个镇区先后建立承担我市省运项目的训练基地。其中,2002年省运会后新建的基地有黄江曲棍球训练基地、厚街击剑训练基地、厚街射箭训练基地、长安武术套路训练基地、长安跆拳道训练基地、南城足球、柔道训练基地。在建设训练基地的基础上还注重传统项目学校和网点学校建设,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7所,市重点项目训练网点共26个,其中10个游泳训练网点、8个射击训练网点、8个田径训练网点。2004年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我市通过项目调整、充实,共参加了15个项目的省青少年比赛,为我市参加06年省运会注入了14枚金牌,列全省第六名,总分455.5分,列全省第五名,比上届省运会同期同比增长近一倍,创我市历年省青少年锦标赛带入省运会积分之最,为备战省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最令人振奋的是我市大朗镇选手陈艳芳在全国射击总决赛女子气步枪项目上,战胜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杜丽,以504.9环的成绩破全国纪录,平世界纪录,被国家射击队相中;中堂镇蹼泳选手陈小平在2004年世界蹼泳锦标赛上三度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冠军,为我市竞技体育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5年,我市东英台球俱乐部台球运动员丁俊晖在“200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

4 连胜多名世界台球高手,最终夺冠,这是中国台球运动的一个“零”的突破。我市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非职业)”,东莞市五星羽毛球俱乐部继2004年获得冠军后,2005年又成功卫冕。虎门划船队代表国家参加第五届世界国际龙舟赛,不负众望,战胜了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强手,一举摘取了公开组1000米、混合组500米两枚金牌和公开组500米银牌、公开组200米第三名、混合组200米第四名的骄人战绩。广东宏远篮球队蝉联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冠军,为东莞篮球城市增光添彩。同时,新世纪篮球队经过努力拼搏也成功进入CBA联赛2005-2006赛季。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莞籍运动员代表广东参加比赛,夺得了2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为我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我市争得荣誉。

(四)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市群众体育继往开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连续第七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荣获“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幼儿基本体操之乡”等多项殊荣。

1.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场地建设投入加大。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五年来,我市加大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截至2004年底,我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572万平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约3.53平方米;按总人口计算,人均面积约0.818平方米。2004年,由市政府投资的市滨江体育公园正式落成,这是我市首个大

5 型多功能体育公园,投资1.85亿元,用地面积近19万平方米。包括室外活动场地、综合训练馆、休闲绿地、水上活动区和江滨观光带。公园作为我市全民健身示范点,于今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各镇区也相应加大了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兴建了南城文化体育广场、南城体育公园、石排全民健身广场、谢岗全民健身广场、厚街体育中心、长安体育中心、凤岗体育馆、大朗体育馆、道滘体育馆、寮步体育馆、中堂体育馆、长安上沙体育馆、中堂潢涌体育馆等多个综合性的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场馆。近年来,市彩票公益金也投入购臵一批健身路径。2004年,全市投入300万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拨出250万元,购臵健身路径70套,分批安臵到各个社区、街道、公园、广场,全市32个镇区实现镇镇有健身路径,切实做到体育设施建在群众身边,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切实体现了彩票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效果。

2.群众体育活动上规模、上档次、制度化。

每年新春,我市都组织开展全市性迎春长跑活动,多年来已成为惯例,成为我市群众健身活动的一个品牌,每年迎春长跑活动中市有关领导、广大群众、学生都有踊跃参加。各镇区也相应在此期间,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长跑活动,全面掀起我市每年群众体育活动的第一个高潮。从2002至2005年我市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石龙杯”龙舟赛。东莞市“石龙杯”龙舟比赛是全市性的大型群体活动,历届的比赛都办得热烈、隆重,而且龙舟竞渡精彩纷呈。2005年龙舟赛更是上规模和上档次,我市比赛还纳入全国龙舟月的竞赛活动,活动当天观众人数达30多万人。篮球作为

6 我市的品牌项目,在CBA联赛热潮的带动下,赛事不断,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3届全市篮球锦标赛,每年的篮球锦标赛32个镇区都踊跃组队参加,参赛人数和规模为市级单项比赛之首。各镇区、村和机关单位的篮球赛事更是层出不穷,群众参与性强,如:道滘连续3年举办了周末篮球赛,表现了篮球在我市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又如全市女子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等已经形成制度。2005年举行的东莞市机关运动会,提供了全市各机关工作人员一个加强身体锻炼的好机会,把群众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此外,全市各镇区和各系统、各部门每年也自发举办各类型各层次体育节、综合性运动会等。各单位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国庆”等节假日,以体育为主题举办庆祝活动,形成浓厚的节日体育氛围,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目前,各镇区因地制宜举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呈现种类多、数量多、规模大、上档次、参与面广五个特点。我市还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第九届全国运动会部分项目的比赛、“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广东省龙狮锦标赛”、“石龙杯”国际龙舟锦标赛、“龙泊东江杯中国国际摩托艇全明星对抗赛”、“粤韩羽毛球精英对抗赛”、“粤、港、澳青少年田径邀请赛暨广东省青少年田径公开赛”、“广东省武术套路青少年锦标赛”等。

3.群众体育组织和人员建设逐步加强。

目前,我市已有市级各类体育协会14个,镇级体育协会6个,各单项体育俱乐部10多个。我市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28名,其

7 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71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组织网络,成为我市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要载体,积极承办各类单项体育赛事,为各类群体活动的开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群众体育健身效果凸显。

在连续3年举办的的“科技活动月”、“体育三下乡”活动中,先后到莞城、樟木头、道滘、高埗等镇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为群众免费做体质监测,开运动处方,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大力推动青少年人群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目前,我市已创建了东莞市体育中心、厚街体育中心、长安实验中学、黄江中学、常平体育馆等五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4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篮球、乒乓球友谊比赛,活跃了青少年暑期活动,增进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全市中小学校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高涨,体育优秀达标率得到提高。我市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体育锻炼日渐成为群众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五)体育产业市场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

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东莞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创造了前提条件,作为体育文化主要部分的群众体育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扩大。加之,东莞拥有户籍人口160多万,流动人口480多万,总人口数达640多万的巨大市场,多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成为我市体育健身消费的导向。截至2004年,我市注册登记的经营性健身服务业

8 已有500多家,其中民营类约占90%,企业投资额约40亿元,总场地面积800多万平方米,体育经营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传统项目的经营不断创新,许多新兴时尚经营项目层出不穷,如赛车、热气球、卡丁车、沙弧球等。目前,我市健身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健身服务业筹资多渠道、档次多元化、消费多层次的基本格局。但竞赛表演业有待进一步开发,体育赛事的组织、开发和策划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六)以市运会的竞赛为杠杆,推动我市体育事业新发展 四年一届的市运会,以各镇区为单位组团参加比赛,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大检阅,是展示各镇区体育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我市参加省运会前一次良好的实战演练。

首先,市运会项目设臵紧扣我市开展的省运会项目,为我市参加省运会选拔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也是对各镇区积极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鼓励。在2001年第五届市运上和2005年第六届市运会上取得前八名成绩的代表团,都是积极承担我市省运项目的镇区如虎门、石龙、厚街、南城、长安、黄江等,或者是为市队积极输送运动员的镇区如莞城、道滘、中堂等。从2002年第十一届省运会上也可以看出,为我市省运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也都是市运会成绩列前的镇区。

其次,通过举办市运会,积极争取各镇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市运会的成绩是一个镇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市运会竞赛杠杆,调动各镇区积极支持和投入体育事业。从2001年第五届市运会和2005年第六届市运会各代表团成绩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长安、南城、黄江等镇区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和投入,

9 成绩进步明显。

另外,市运会的举办也是我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能力的体现。市运会作为我市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从运动会的筹备,竞赛的组织到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的成功完成,是全市体育工作者倾情投入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取得新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七)对外交流活动、宣传工作得到加强

我市体育工作在对外交流、宣传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有力推动了体育强市的建设工作。每年举办的“石龙杯”龙舟比赛,吸引了来自亚洲邻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队伍参加。石龙龙舟队代表国家应邀出访参加日本那霸龙舟赛并一举夺冠;中日健美操交流活动在南城区举行;我市游泳队应邀参加泰国法政大学国际性比赛,横沥乒乓球到香港参加比赛,载誉而归;香港、澳门游泳协会与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进行了多次交流;日本乒乓球队、香港乒乓球队到横沥镇训练,并举行友谊赛。韩国羽毛球队应广东羽毛球队邀请在我市举行了交流比赛。据2004年统计,有各级领导干部和兄弟城市体育工作者十多批上百人次到我市参观指导我市体育工作。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开阔了我市体育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我市被评为“全国篮球城市”后,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比赛,加强与其他篮球城市的交流。

为加强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我局与东莞日报合作创立了《东莞日报-体育周刊》,每周专门开辟两个专版作为东莞体育的宣传阵地,这是我省首个地级市开办的体育专刊,也为人民群众关注

10 体育事业、投身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目前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体育尖子人才缺乏和国际国内大赛成绩相对落后是制约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总得来说,目前东莞还是缺乏体育尖子人才、缺乏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并取得好的运动成绩,这成为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和建设体育强市的瓶颈。在2000年9月—2004年广东省世界大赛成绩统计显示:广州355分、中山305分、汕头295分、佛山250分、湛江205分、珠海165分、梅州125分、深圳105分、肇庆95分、韶关95分、惠州60分、东莞50分名列全省第十二。由于我市大赛成绩缺乏,导致在本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过程中明显落后于其他地级市,是全省少数几个未参评的地级市之一,而广东通过认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共23家单位,列全国榜首。另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市获得的省运奖励0.5枚金牌、10.25分,仅列全省第十六位。在2004年全省体育贡献奖的评比过程中东莞123.8分,名列全省第九,其中佛山1329.3分、广州968.2分、深圳419.8分、肇庆208.3分、汕头168分、湛江153.3分、珠海152.3分、中山127分。国际国内大赛的成绩我市明显相对落后于佛山、汕头、肇庆、湛江、珠海等兄弟市,为我市备战2006年省运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由于东莞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给我们的运动选材带来了很大困难。具有本地户籍的家庭不愿让子女投入艰苦的业余体育训练,而参加省运会的运动员必须

11 有东莞户籍,况且我市在运动员引进上有所限制,势必导致我市运动选材困难,高水平的运动尖子缺乏,这将是我们竞技体育工作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从长远视角审视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积极向省、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尖子,着眼“06亚运”、“08奥运”、“10亚运”,争取有莞籍运动员参加比赛,并取得好的成绩,尽快改变目前我市国际国内大赛成绩缺乏的局面,突破制约建设体育强市的瓶颈,除了体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工外,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二)立足建设健康城市、构建和谐东莞,我市群众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运动成为群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便民利民体育服务体系,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刘志庚市长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体育事业发展思路。关注全民身体健康,构建和谐东莞,将是我市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广的关键。现实与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还要克服面临的许多困难,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1.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尚待完善

目前,我市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存在着场地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和场地设施功能配套不够完善的问题。各镇区的经济发展有差异,导致了区域体育场地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在全民健身广场的建设上,我市各镇都建有的文化广场、公园,但因功能单一,多以开展广场舞为主,辅以简单的健身路径,全民健身的功

12 能不够完善。另外,我市虽然建设不少体育场馆,但是场馆的使用率不够高,管理不够科学,如何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完善管理成为目前场馆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我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目前已有的体育场馆已不能满足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的要求,兴建一座至少能容纳8000人以上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成为必需,才能真正反映东莞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

2.关注社区体育工作和外来工身心健康将成为群体工作的焦点

社区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部分,社区体育工作也逐渐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主体。我市各镇区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群众健身效果凸显,但在社区体育工作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够的环节。社区体育发展缺乏的有效政策扶持,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缺乏指导。我市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关注外来员工生活成为构建和谐东莞的关键,群众体育工作也必定不断注重外来员工的身心健康。 3.群众健身服务和体育赛事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的群众健身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各镇区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体育指导员力量不足,仍是影响我市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专职专业人员,势必影响到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的水平。此外,大赛经验严重缺乏。我市经济社会水平已经发展到有能力、有需要承办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程度,虽然我市从未停止过承办各种大型赛事的部分项目或一些单项赛事,但仍缺乏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富有大赛组织经验的骨干,有必要积极培训和储备一批业务骨干,为今后我市承办大型

13 赛事做好充分准备。

(三)体育市场管理职能需进一步加强

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正确的法规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产业的根本所在。如何多渠道、多层次挖掘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体育产品四个市场的经济潜力,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根据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体育必然逐渐完成一个从事业到产业的转轨过程。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还是比较滞后的,健身服务业初具规模,却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制度的制约,市场经营盲目性大,经营状况不景气,竞赛表演业薄弱,缺乏体育竞赛表演业运作的机制、人员和组织。随着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按照省市的规定,我局撤销了审批《体育经营许可证》,如何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成为我市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道重要考题。我市的体育市场正当起步,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一支新兴的力量。为使市场监管不缺位,维护市场秩序不乏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体育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一方面做到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办法和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力争开拓东莞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其他方面

由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只设到县(处)级,而东莞市是不带县的地级市,市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对32个镇区进行业务指导。而各镇区是不设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绝大多数镇区是由党委

14 委员或宣教办公室兼管体育行政工作,部分镇区连兼职人员也没有。近十年来东莞的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各镇区的群众体育活动方兴未艾,体育市场逐步发展,出现不少体育经营个体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市各个镇区组织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多达近100次,参与群众超200万人次。目前,各镇区的体育发展的规划、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市场的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等问题,需要由专门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及由有关人员进行落实。市体育局一直以来积极推动镇区体育编制问题的落实,目前,虎门镇已成立体育运动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希望市人大呼吁我市尽快成立镇区体育管理部门,落实有关人员的编制,从而加强各镇区体育工作发展。

镇区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有待改善。部分镇区承担着我市训练基地,然而部分基地的设施条件仍有待改善,如虎门镇承担的划船项目,作为我市的重点项目,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训练场地受到周围环境污染的影响。由于周围工业发展,工业污水都排放到划船训练水道,严重影响平时训练。为了保证划船基地的正常训练、竞赛工作,训练场地的基本条件急待解决。

三、未来五年我市体育事业的工作思路

(一)构建完善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 泛参与、条块结合的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建立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宣传体育文化,组建、培训体育骨干队伍,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各镇(区)、居委会(社

15 区)、村委会、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成立体育协会。

第二,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管理科学,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根据我市的实际,到2010年要建成2座市级、标志性体育设施(新体育馆和运动学校)。各镇区基本要建有一个具有5项以上体育项目的全民健身活动阵地(包括体育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公园等形式,内应具有游泳池、露天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器材等多个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可建设网球场、体育场等)。要求100%的村委会(社区)建有一个标准灯光篮球场、“三点一苑一室”(三个健身点、一个健身苑、一个健身室),实现村村有健身路径。争取到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公用面积显著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实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体育资源共享。

第三,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每年举办全市性、已形成品牌的体育赛事活动,并推动各镇区形成自己的体育品牌;争取承办2-3次国际性、全国性大型赛事,以举办大型赛事为契机,从而推动各镇区体育赛事、活动的举行,带动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街道办事处全部达到省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随着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500人;市滨江体育公园作为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示范点,将建立

16 市国民体育监测中心,配臵科学监测仪器,为群众身体状况、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正确的指导方案。并联合教育部门,指导建立全市中小学体质监测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条件的镇区、村委会(社区)、企业建有全民健身指导站(辅导站)、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等。

(二)深化业余训练改革,健全有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以可持续原则发展我市竞技体育,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业余训练改革,发展培养一批新的优秀体育苗子,争取向国家队、省专业队输送更多的运动员。

首先,争取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是开展业训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业余训练体制正面临着一个改革和转型的过程,只有争取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才能有效解决体制转变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基层业余训练的基地和网点学校,必须依靠相关行政政策的优惠,提供业余训练工作者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才能维持不断扩大业余训练规模,提高业余训练质量。

其次,调整项目布局,突出重点,拓展省运“争金”项目。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围绕奥运、全运和省运的项目设臵,结合东莞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布局项目结构。巩固游泳、射击、举重、乒乓球、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大力发展田径、体操等重点项目,突破篮球、足球等受群众喜爱、影响大的球类项目。在优先投入重点项目的同时,兼顾个别其他地市开展少的项目,争取

17 在重点突出的情况下,有所新的突破和省运全面夺分,拓展省运会争金点。在全面分析各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其他兄弟单位的实力情况,在巩固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省运的争金点,加强分类指导,提高东莞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第三,坚持体教结合,创新业余训练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有效统筹管理全市的业余训练规划和项目布局,管理市体育运动学校,指导业余体校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完善各镇级体校、传统学校和学校体育网点的建设和发展,抓好省级单项重点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重点项目班的建设,真正把各级学校和项目班建设成有人员、有经费、有训练、有场地器材的后备生产线。开拓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时期业训工作面临的困境,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竞赛制度和运动员、教练员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效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体教结合工作,有效解决在训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和部分运动员的毕业出路问题,鼓励企业、个人办体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投入青少年业余训练。与教育部门合作,改革基层业余体校的办学体制,以镇级中小学为支点,对优秀运动员入学实行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事业余训练。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集资“退役优秀运动员奖励基金”,为退役优秀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鼓励运动员自身转型和提供更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探索一套适合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训练模式,不断调动各类人员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开创东莞业训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加强训练队伍的管理,提高全市业余训练骨干的业务

18 素质。重视和加强训练队伍的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和管理干部自身建设等方面工作,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狠抓反兴奋剂工作,杜绝不正当的行为手段,维护公正、公平的竞技体育秩序。全面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业余训练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体育项目的运动规则和发展趋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练员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自我发展,鼓励教练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合理引进人才,扩大选材范围。以“立足本地、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养人才”的指导精神,结合东莞的实际,个别项目根据目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遵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合理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部分重点项目考虑适当引进人员,要以达到可以填补没有夺冠实力运动员的空白。在全市形成良好的选材机制,扩大运动选材范围。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选才、训练、输送、竞赛、跟踪及安臵优秀运动员的体系,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改善市、镇两级体校、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和基层教练员的待遇。按照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训练基地和后备人才基地的标准,配套建设科学训练的硬件设施。加强对运动学校新建工作的指导,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功能设施,良好的训练的场地和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各镇级重点体校和训练基地的生活、文化教育条件,确保后勤保障工作与训练工作同步发展。进一步整合与训练相配套的训练硬件系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完善配套科医条件。重点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和游泳中心,加强省单项人才后备基地和重点项目班的建设,抓好体育传统学校和各镇体校、网点

19 校的管理,形成有效的业余训练网络。努力改善基层教练员的待遇,提高教练的工作积极性和训练质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和科学化,训练设施、训练水平要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三)加快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规范体育市场运作 借东莞建设制造业名城的契机,积极扶持我市体育的品牌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体育服务业,多种经营项目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建立公平竞争、成熟发展的体育市场体系。

第一,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调整体育经营布局,完善体育经营的后续监督,建立有效登记、统计全市体育产业指标体系和制度,引导全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登记、统计和整理分析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调整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防止泡沫经济和重复建设。

第二,重点培育健身服务市场,积极开发竞赛表演市场。加强体育健身宣传,倡导健康、运动、休闲的现代生活方式。各镇(区)体育部门结合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体育服务业,满足广大群众高质量、多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积极引导体育消费特别是乡镇体育消费,推动健身娱乐市场发展。充分挖掘和整合竞赛资源,结合东莞本地的传统和优势,逐步形成品牌赛事的优化布局,开发、承接各类型的体育赛事。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个人投资股份制职业俱乐部和专业化中介公司,实现竞赛主体的多元化。倡导各体育部门的合作,实现场馆资源、专业力量和市场资源共享。

第三,努力拓展体育彩票市场。通过宣传和鼓励政策,大力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量,规范销售行为,强化网点资金管理,提高

20 我市体育彩票的安全防患能力。与财政、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坚决取缔各种以有奖销售或抽奖方式变相发行彩票的行为,加大对民间私自发行彩票、代销境外“六合彩”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体育彩票市场秩序。

第四,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鼓励我市体育用品生产的品牌企业,支持企业创著名商标、推进企业资本运作、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品质量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利用东莞独特的地理位臵和经济基础,发展东莞体育用品市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市体育用品的大发展、大提高。

二OO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21

第三篇:***街道优化发展环境工作情况总结

今年来,***街道把提高机关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建设效能政府的重要举措,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推进机构改革,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加大效能督查力度,全面推行绩效评估,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落实更加到位,机关服务效能得到增强,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为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年初,街道制定下发了《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以增强机关服务意识、规范行政行为、提高队伍素质、完善监督机制为重点,着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通过强化思想教育,开展自查自纠,着力解决问题,健全制度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切实解决机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依规、高效行政,公平、公正、廉洁执法。二是加强机关作风的明察暗访。街道纪工委联合党政办不定期地进行明察暗访,促进机关规章制度的落实,促进机关作风的转变。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了5次机关 1 作风明察暗访,对机关人员在岗履职、工作纪律和行政效能等情况进行督查,重点对上班迟到、早退、脱岗、串岗,上网聊天、玩电脑游戏、炒股票的机关人员实施效能告诫或其它处理,并责成作出书面检查,并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

二、强化效能督查,推进效能建设。各部门充分发挥效能督查作用,把效能督查作为执行政策、落实决策、推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实行督查落实情况的跟踪、回访和通报制度,积极维护效能督查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组织效能监督员和新闻媒体参与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大效能督查力度。一是对重大决策部署开展重点督查,确保政令畅通。加大对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力度,围绕发展壮大中心城区、做大做强经济、强化项目带动、培育服务业集群等重点,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进行定期督查,对重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督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二是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督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围绕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落实,围绕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阶段性、突击性专项工作,主动介入,开展专项督查。三是对机关服务效能开展常规督查。对机关作风、办 2 事窗口单位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及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的情况,及政务公开、会风会纪等开展常规性的效能督查。截至目前,先后组织督查10余次,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一是规范管理手段,推动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缩减各类事项办理时限,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程序简单的一般审批事项,实行直接办理;对涉及到二个部门以上审批的重大事项,实行联合办理;对涉及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由党工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现场集中办理。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联审联办。不断探索创新,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建立了沟通协调、跟踪督办等制度,形成了公开透明、运作规范、便民高效、监督有力的服务运行机制。对重大事项审批,实行部门联动服务,由党工委召开相关窗口单位联席会议会审联办,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办结;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快速联审、跟踪督办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三是加强网上审批,推行电子政务。坚持服务载体创新,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内部信息交流全部采用电子传输,加快了服务信息流转速度,不断提升建设

3 和管理层次。为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建立了政务公开网站,实现了政务信息网上公开,点题内容网上互动, 咨询问题网上回复,网上办事透明高效,规范了部门单位政务公开工作,强化了政务公开监督,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树立了党和政府的新形象。

四、深化专项整治,优化发展环境。街道‚继续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经济的大发展‛,深入开展‚四乱两难‛专项整治。一是从作风建设、行政提速、绩效评估、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分解立项,明确目标要求、完成时限,落实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相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二是健全完善效能建设制度机制。督促和指导部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等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并汇编成册;建立了纪委监察联系制度,制定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制度机制,以效能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三是加大效能投诉查处力度。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积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对重要投诉件坚持直查快办,强化跟踪督办,提高了投诉件办结率和办理质量。同时加强投诉件综合分析,及时对苗头性、倾向性、规律性 4 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四是开展主题宣传教育。借助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街道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措施和经验做法,播发宣传口号,在街道网站开设效能建设和书记、主任信箱,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机关效能建设和专项治理,各类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中梗阻‛现象明显减少。

对今年以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肯定的同时,我们还深入查找存在问题,进行了汇总梳理,聚焦提炼,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努力方向,主要问题如下:

一、在机关作风方面,有待进一步转变。个别部门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一些部门制度不规范,办事拖拉、效率不高。服务支持、营造环境不够。民营企业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具体政策措施不多,许多企业在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受到一定制约,影响着企业发展壮大。

二、在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5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不够完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不高,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还不到位;文化事业滞后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在挖掘***传统文化,打造新时期***文化方面做的不够。

三、在社会管理方面,信访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凸显,解决难度加大。应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一些信访积案还没有解决到位,对无序上访、缠访等现象应对措施不足。

为进一步优化***街道发展环境,培育综合竞争优势,按照高效优质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等原则,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和高效政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提出以下意见。

一、建立科学的政策引导机制,优化服务环境。坚持政务公开制度。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府简报等方式,将中长期规划、经济结构调整计划、产业发展导向、重点招标项目、投资指南和相关的法规政策向社会公布,强化政府的信息导向作用;推行标准化服务。在‚窗口‛部门配备精通自身业务并熟悉相关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强 6 公务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普及标准化服务,从服务程序、服务用语、业务知识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政府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完善和延伸‚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一站式‛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能体现人文关怀、功能完备的新服务大厅。

二、打造亲商、护商的创业环境。一是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投资者是上帝、公务员是公仆、损坏企业利益者是罪人‛的观念,不断增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增强大局意识、开放意识、环境意识、形象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优化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服务。努力探索服务发展的新方法,拓宽服务发展的新途径,特别是在服务项目建设方面,坚持做到全程服务,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跟踪服务、一抓到底‛,努力创造服务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项目建设服务环境。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在不违背国家大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到‚畅通急事、疏通难事、融通特事‛,把涉及企业发展、投资条件、投资者 7 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等有关政策放到相对宽松的程度,放到企业和纳税人最满意的程度。四是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和谐创业,鼓励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人人投身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完善创业激励政策、拓宽创业投资领域,以开放的平台、优惠的政策,吸引鼓励各类能人、各地能人,来***投资创办各类企业,促进街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效能建设,建立和完善办事公开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在各部门建立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环境,公开透明行使行政权力,在各部门之间形成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互相激励的工作格局,使机关工作人员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提高效率。坚决禁止作风涣散、互相扯皮,不负责任、决而不办以及闹不团结的行为,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四篇:塔尔根林场企业发展情况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区局“两会”精神,紧紧围绕“把资源管理起,让群众富起来”这条主线,实施了“在保护资源中加快发展,在强化管理中增强活力,在改善民生中促进和谐”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和落实绩效管理工作力度,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经济指标和生态建设实现新发展。我们在区委、区政府和林业局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资源枯竭、产量锐减、体制改革等诸多困难,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意识,在优化管理中抓生产、调结构,经济指标实现了稳中有升,职工工资实现了大幅上调并足额发放。一是严抓资源管理工作。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依法严管资源,严管伐区、严管防火、严管抚育,实现了由采伐为主的转变向营林和管护为主的转变,以生态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落实了资源管护责任制,实现了施业区内资源管护的全覆盖。严格“三总量”管理,严厉打击滥砍盗伐和偷拉私运等违法犯罪行为,堵塞了资源流失的黑洞。加大资源监督检查力度,设立4个木材检查站,并安排管护队员在冬运生产后,对自己所管护区域实行看护,杜绝了资源流失。突破了资源管理历史,实现了林政案件零目标。二是抓实森林防火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我场各类防火方案、预案14个,对防火责任进行层层分解,划分了防火责任区和重点防护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防火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在“防”字

上狠下功夫,围绕预防抓落实:建立并严格实施了“三包三保”闭合式防火责任制,组建了23人的巡护队、13人的义务宣管队和4人的督察队,防火检查站增设双重岗卡,扎实开展了“三清”工作,保证了春防工作的全胜。三是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做到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在山野产品采集季节,林场党委、镇政府积极组织劳力上山采集山产品,并对他们进行科学采集培训和防火知识宣传,既保证了群众增收,又保护了森林资源不遭到破坏。

二、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实现新发展。我们本着创新、高效、优化的原则,严格按照区局要求,深入开展“管理年活动”,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真正在干部职工中树立五种意识,即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法制意识,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理念。

加强财务管理,深入挖潜增效。进一步压缩机关及基层单位的弹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努力降低招待费,严格控制招待标准、陪餐人数,力争压缩招待费20%。严格控制各项管理费用的支出,按照每个股室的职能、业务量,重新核定低值易耗、办公费、差旅费标准,整体费用下调30%。

严格费用核销制度,避免不合理支出。各单位报销各种费用,必须出具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发票必须具备财务规定的所有要素,否则不予报销。严格费用报销时限,机关工作人员公出办事,必须填写出差命令单,由主管领导签字,

在公出结束的一周之内,与所发生费用的单据一并交到财务,否则按私事处理,不予核销。

加强机关车辆管理,杜绝公车私用。严格执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司机人员在非工作时间用车必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否则按情节给予处罚。

林场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做为重中之重来抓,以“先安全,后生产”为指导思想,做到常年坚持、常抓不懈,形成制度,注重职工生产安全,加强了生产安全管理,在木材生产及营林作业时,坚持安全工作“四个到位”,务实了工作基础,筑牢了安全防线,保证了林场生产的畅通无阻。

三、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发展。围绕经济转型主线,立足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大力实施“家庭致富”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以壮大特色产业规模为目标,突出政策扶持。制定了《塔尔根镇自营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塔尔根镇(场)木耳养殖规划》等扶持政策,为使养殖户在发展菌类生产上有充足的原料,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林场将养殖户原来10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扩建平整到30000平方米,打深水井4眼,挖排水沟3000延长米、蓄水池2个,无偿提供板材、小杆80立方米,对3个标准看护房进行维修,增设输电线路1500延长米。目前,30万袋黑木耳、1.5万袋蘑菇菌袋已全部下地摆放。二是坚持“示范带动、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原则,鼓励引导帮助职工大力发展新型产业。目前,已建成规模化的年繁育量1000只大鹅、1000

只鸡、500头猪的家畜繁育基地1个、生猪养殖基地1个,肉牛养殖基地1个,3万株蓝莓种植种植基地1个。镇场党委抓住农业开发项目投入的有利优势,鼓励职工群众深化农业产业调整,以发展马铃薯、良种大豆、小麦为主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今年,已初步形成了马铃薯种植基地。为充分发挥基地的引领作用,林场着力将基地向“示范型”发展,以吸引更多的技术强、规模大的业户进驻到基地中来,更好地促进林场产业结构调整和群众增收步伐。三是积极推进“家庭致富工程”,实现群众增收。我镇发挥毗邻塔河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棚室、庭院蔬菜种植面积2100平方米。目前,已形成以食用菌和生猪养殖基地为龙头,农业种植等朝阳产业齐头并进的科学发展势头。

四、存在的不足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推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不同程度存在畏难情绪。由于防火工作及重点工作时间紧、压力大,导致我们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求稳怕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二是创新方法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规性工作缺乏创新意识。一些具体工作按照区委要求还有许多欠缺之处。我们将在下步工作认真加以改正。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切实管住用好资源。要以积极的态度适应越来越严格的资源管理形势,切实把森林资源作为林区发展之本,不断加大资源培育和管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偷拉私运等违法犯罪行

为,杜绝资源流失的黑洞;做好林下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山野产品和浆果采集上,要完善沟系承包的管理方式,做到有组织、有秩序、保防火、保价格的合理进行;要继续抓好木材生产,做到保安全、保任务、保效益。

(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办及社区、群团部门,下半年重点围绕技能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实现种养户利益最大化。

(三)加大防火工作力度。防火是林区一项常规工作,无论是森防还是城镇消防都要严防死守,确保不出大的问题。一要加大防火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形成铺天盖地的防火声势,从思想认识上绷紧防火弦;二要抓好火源管理,重点抓好“三包三保”闭合式责任网络和城镇消防“包片责任制”的再落实;三要做好火灾扑救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实现打早、打小、打了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春秋“两防”无火情、火警的“双零”目标的实现。

(四)继续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树立严管多受益的思想,扎扎实实地推进改革管理工作。要继续巩固和扩大绩效管理活动的成果,在全镇深入开展以“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

塔尔根林场 2012年8月23日

第五篇:兵团科协“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情况总结

新疆兵团科协

“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在兵团党委正确领导下,在中国科协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兵团党委中心工作,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与时俱进,锐意创新,为实现兵团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将“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兵团党委提出的“调高调优农业、做大做强工业、拓宽搞活服务业”,农业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工业“强纺织、精食品、拓建材、兴矿化、大力发展农用装备制造业和节水器材”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兵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了以“六大科技行动”和“转化十大科技成果”为重点的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兵团特色种养殖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攻关、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用先进适用技术帮助贫困团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支柱产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积极为兵团制定“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贡献力量。兵团有100多名专家参与了12个专题的研究工作,形成了3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为制定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兵团级学会对兵团经济发展中扶贫脱困、职工收入、团场发展、新建城市等问题进行7次调研,对贫困团场脱贫、团场发展和职工增收等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成功举办“天山南北院士行”、“科技石河子”活动。联合自治区科协、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和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人民政府主办了“科技石河子”活动。参加活动的5名院士,13名国家层面专家和12名自治区专家分为三个组,围绕“城市发展与核心竞争力”、“资源利用与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为期3天的调研、咨询和论证,为石河子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把脉和诊断,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研究了石河子发展所具有的潜力和发展前景,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兵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撑。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农八师石河子市科协组织专家开展了“师市煤化工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兵团农机装备与自动化发展”等调研咨询活动10次,提交报告9份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在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科协界委员共提交议案32件,办复率95%以上,其中《关于重视科普,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建议》和《重视地热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等分别被党委、政府采纳。农九师科协组织专家分析论证,提出在167团建设积质土生产厂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到了师领导高度重视。

(二)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科协充分发挥学术交流重要平台作用,调动各兵团级学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自主创新和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举办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活动。倡导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创新氛围,不断增强科协组织对学会和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学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启动首届兵团青年科技论坛,明确论坛主题为“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并设置分论坛,征集、出版论文集,有2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论坛。结合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兵团红枣产业发展科技论坛和兵团纺织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为兵团党委提供建议和意见。兵团级学会和两校一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160余次,参加人数4万 人(次),交流论文1500余篇。新疆农垦科学院着力打造“援疆学者大讲堂”系列活动,努力营造增强自主创新的氛围。

二是择优支持重点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推进。组织申报中国科协学术交流择优支持项目,连续4年获得中国科协项目,资助经费14万元。4年择优支持兵团重点学术交流项目34项,支持经费76万元,调动了兵团级学会及“一院两校”科协开展学术交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学会工作进一步加强。成立兵团棉花学会、兵团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和兵团老教授协会。制定、出台《兵团科学技术协会优秀学会工作奖奖励办法(试行)》并开展首届兵团优秀学会工作奖评选工作,评选出兵团护理学会等4个优秀学会。各兵团级学会,认真履行社会职责,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主动承担政府转移的社会职能,开展了行业标准制定、科技咨询和培训教育等工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情况

1、建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工作实施。200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办发[2006]18号文)发出后,经兵团党委、兵团主要领导批准,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兵团领导任组长,兵团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发改委等18个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兵团17 个师级单位全部成立师、院(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大部分团场成立了团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前,牵头部门协调、责任单位积极参与、师(院、校)逐级推动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机制已经形成。

及时召开由兵团领导参加的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

一、

二、

三、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兵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并连续4年印发了《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点》。召开了落实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座谈会、兵团团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座谈会、兵团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工作座谈会,为推动兵团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年来,兵团科协积极组织协调,八大工作方案于2008年6月全部完成并印发兵团各师、院校。各师(院、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积极制定印发了师级各项工作方案。

为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宣传,组队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公众科学素质电视大赛,兵团都进入前8强,喜获二等奖(8强中一等奖仅一名)。为总结推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三年来好的做法和经验,兵团科协积极参加中国科协开展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为客观评估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普工作成效水平,探索提升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提供基础依据,兵团科协组织参加了全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并组织开展了兵团首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工作。开展了对兵团各师、各成员单位落实纲要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完成了“新疆兵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自查报告”,同时深入到农二师、农八师的团场、企业、社区、学校进行了抽查。启动了《兵团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规划》起草撰写工作。

2、主题科普工作开展情况。2007年以来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确定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主题,兵团各师(院、校)、各有关部门围绕这一主题,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之冬”等活动为平台,以“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团场、进军营”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工作,社会化大科普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据统计,近5年来,仅科技周、科普日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积极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30余项次,共推出各类科普展板1万余块,组织现场咨询等科技活动260余次,举办科技讲座、报告会1300余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60余期,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64万余份,活动参与人数达300余万人

次,有约2.6万人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医疗保健咨询服务活动6000余场次;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 的展教功能,积极在社区、村(连)开展科普宣传、播放科普电影、演示科普仪器。

3、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针对青少年加强了校内外科学教育工作相结合,积极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航空航天模型和车辆模型比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申报活动、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青少年新能源应用动手做系列大赛活动、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活动等竞赛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青少年科技传播调查体验和面向科技教师的科技辅导员培训工作,推动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深入开展。四年来,仅青少年创新大赛兵团共组织了十四个师、3个兵直单位的300多所学校的4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由学校、团、师、兵团及国家不同层次的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兵团级奖项1458项,国家级奖项139项;组织中小学师生、科教者观摩兵团大赛人数达8万人,观摩全国大赛2200余人。

针对团场职工和城镇劳动人口,围绕兵团“三大基地”、“六大产业”建设的需求,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团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特别职工培训计划、“科技之冬”培训活动、星火培训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提高了团场职工和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及增收致富能力。近5年来各级科协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万余期,培训干部职工400余万人次,每年职工培训率达到团场职工的85%以上。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兵团干部以正确的政绩

观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科普专场活动。仅兵团科协为兵团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大型专题科普报告会5场、科普展览9场。农二师针对师机关、师政法机关及师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各类专题讲座举办了40余次。

4、加大科普资源与科普设施建设。各师、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行业和地方优势,与大众媒体联办科普栏目,开发并向基层配送科普图书、挂图、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等优质科普资源,有效的满足了基层科普需求。科普画廊、社区科普(科技)活动室、团场连队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层科普设施数量大幅提升,科普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兵团科协征订并发放科普挂图414套2300万张,科普图书9210本,《科学素质纲要》主题系列科普丛书1400套8400本,《领导干部科学素质》2500本;连续3年出资30多万元持续支持新疆农垦科学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农二师科协开展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科普读物科普光盘编纂制作。

为改善基层科普基础设施落后现状,2006年以来兵团科协、科技局联合先后完成了为兵团17个师级科协建设科普画廊;兵团科协为11个师级科协配备科普大篷车,为列入兵团首批小城镇建设团场中的6个团场资助建设科普画廊工作,为兵团团场建设科普画廊工作2010年列入兵团党委为兵团职工办“十件实事”中,并得到有效实施。为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兵团科学技术普及事业发展,科协、科技局、党委宣传部开展了实施兵团科普奖评选工作。为加快兵团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向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发展,科协联合科技局向各师下发了“关于组织

做好兵团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制定《兵团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目前石河子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石河子大学博物馆被兵团科协命名为“兵团科普教育基地”。 石河子大学昆虫馆、植物馆,天业集团节水产品成果展览馆、天宏纸业股份公司造纸产品展览馆,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军垦第一连等设施的科普展教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并常年面向社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 通过科普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兵团整体科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繁荣兵团科普事业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履行桥梁纽带责任,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情况 “十一五”期间,兵团各级科协组织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积极开展“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努力增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工作,积极参加兵团学会的年会,探讨科协和学会工作。

1、在激励人才方面,为发现和培养进入国内一流乃至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表彰奖励在兵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人事局、兵团科协共同组织开展兵团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制定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科技奖实施办法》;目前兵团青年科技奖共开展了两届,共有20位候选人脱颖而出,入选兵团青年科技奖。《兵团建设》杂志等新闻媒体对第二届获奖的1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了广泛宣传,调动了师级科协和兵团级学会举荐人才的积极性。

2、在举荐人才方面,与兵团党委组织部、兵团人事局共同开展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的推荐工作,新疆农垦科学院温浩军副研

究员荣膺此殊荣(这是兵团首次获得此奖);认真做好“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候选人推荐工作,新疆农垦科学院陈学庚等3名同志获“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推荐沈敏、陈伟两位同志为“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推荐陈学庚、李尔文两名同志为“优秀科技人物宣传人选”;推荐石河子大学“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为国家候选创新研究群体;向中国科协推荐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推荐青年科技奖候选人4名,农七师的毕双杰、赵富强获自治区第

三、四届青年科技奖。

3、在服务人才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兵团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级评委专家库”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专家库。认真配合中国科协做好“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23项和中国科协组织的新中国成立以来“10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10个公众关注的科技问题”、“10个影响中国的科技事件”和“10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简称“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认真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49项,参加“讲、比”活动科技工作者1334人(次),在“讲、比”活动中被兵团各级党委采用的合理化建议201条。召开“兵团大中型企业(石河子片区)科技工作者座谈会”,石河子10家企业代表介绍了技术创新的情况,反映了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对科协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助中国科协搞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充分发挥农八师石河子市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作用,完成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问卷500份,企业科技工作者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2份,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

难,及时把握科技工作者思想状况和变动趋势。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资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扎实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兵团科技工作者、团场职工及企业员工的创造活力,积极推进兵团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与兵团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会在全兵团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为推动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兵团“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开兵团团场、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讲、比”活动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出台了《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实施方案》和《兵团团场、企业“讲、比”活动表彰奖励办法》,下发了关于在全兵团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通知,号召兵团各单位深入开展此项活动。兵团各单位积极响应,农九师、农四师、农十二师等单位已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出台了相关文件,落实了相关资金,此项活动即将在全兵团展开。

(五)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情况

认真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讲话》的深刻内涵及精神实质,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兵团科协系统干部在认识上同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保持高度统

一、步调高度一致,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兵团党委、兵团的大力支持下,兵团本级科普经费大幅度增加,从25万元增加到120万元,人均从0.1元增加到0.46

元,兵团本级科协5名事业编制改为行政编制,部分师科协增加了编制或人员,为科协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可靠保障。积极参加兵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对科普能力建设进行调研并提出调研报告。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提高科协工作人员思想水平、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推进科协事业的新发展,2010年组织兵团科协系统干部28名参加了中国科协在北京举办的“西部地区科协主席培训班”,提高科协队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兵团各级科协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狠抓落实,科协工作特色鲜明,兵团科协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为:围绕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扎实开展四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科普资源与科普设施建设工作初见成效;围绕创新型兵团建设,主题科普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围绕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学术交流成效显著。但同时也看到,按照中国科协和兵团党委要求以及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对科普的渴求,还有许多差距,主要是:兵团各级科协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科协组织自身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和应用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水平和档次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兵团科协三大召开的一年,兵团各级科协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12.15”讲话精神,积极贯彻“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和兵团党委六届三次、四次、五次全委(扩大)精神,紧紧围绕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建设的新目标,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加强学术交流,努力提升兵团公民科学素质,着力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作,积极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推动兵团公众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兵团,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任务。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并服务兵团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进一步协调好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兵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一致性;初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兴办科普的局面,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逐步完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科协组织建设体系进一步完善;兵团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有效运行,科普资源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兵团公众科学素质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力争高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

兵团科协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八日

上一篇:餐饮开业促销活动下一篇:创意美术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