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2022-12-27

第一篇: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直接体现曹雪芹的思想与情感,而且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设计等造园手法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匾额楹联成就了大观园。

匾额、楹联之于中国古典园林,如同灵魂之于肉体。匾额、楹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结合,是文学与园林结合的完美体现。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创造了一座世外仙园——大观园。大观园虽生于纸上,却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园内诸景皆备、四时皆宜,是集文学、建筑和园林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大观园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极佳对象。 对于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红楼梦》书中有三次较为集中的介绍。第一次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领贾宝玉及众清客验收大观园,并题写对联匾额。贾政游园路线是: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蓼汀花溆→衡芜苑→正殿省亲别墅→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怡红院。“第十七章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园林美学文章。”(蒋勋,2010)可当《大观园记》。第二次是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游园路线为:体仁沐德→蓼汀花溆→正殿省亲别墅→贾母正室→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衡芜苑→苦海慈航。第三次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其在大观园内游乐参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路线为:缀锦阁→沁芳亭→潇湘馆→紫菱洲蓼溆→秋爽斋→荇叶渚→花溆萝港→衡芜苑→缀 锦阁。 不过,《红楼梦》对于匾额楹联周围景观的描述却散布在全书不同回目,有的甚至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描写的侧重都不同。

一、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除了能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外,植物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寄托情志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大观园也不例外,利用植物来构景,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特色植物。

大观园的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紧密相关。有直接点明植物名称的,也有故意将植物名称隐藏起来的,还有用色彩代指植物,等待游赏者发现的。这些植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园林造景中显示其象征和寓意。“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周维权,2008)主人公的品格与特定的花草树木的品格相一致,充分深入地体现中国植物文化,这是大观园的一个重要艺术技法。 1.匾联直接描写植物——衡芜苑 这是薛宝钗的居住地。衡芜苑是大观园内一座素净的庭院,大主山支脉从蘅芜院中间穿插而过,院内不见花木,唯种奇藤异草。五间旷朗清厦,“绿窗油壁”,室内清雅脱俗。 匾额:蘅芷清芬

此匾额直接说明院落特点:蘅、芷,都是香草名。衡芜苑一株花木也无,只有香草蘅、芷。结合前后文,芷应是指香味似芷的蘼芜。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清芬,即衡、芷所代表的香草类植物的清香芬芳。秋季进入衡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第四十回) 第十七回,曹雪芹采用了未扬先抑的手法,分了三个层次描写衡芜苑:“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这是初见,贾政以为,这座房子“无味的很”。“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这时贾政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禁笑道:“有趣!”从“无味”到“有趣”,这是一个大的转折。再入里院,“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不禁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表面看来,衡芜苑素净的近于简陋,但衡芜苑的整体设计却隐藏着植物栽植的学问。曹雪芹擅于将女性比作不同的花,在第六十三回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明确以八种花卉象征八位女性。其中,牡丹花象征薛宝钗。因牡丹过于艳丽,故中国传统园林在栽植牡丹时,盆面常常选择太湖石、英石、笋石与牡丹株相依为伴。既增加美观,还可起到保湿、隔温的作用。这样看来,衡芜苑朴素的山石所衬托的就是薛宝钗这株牡丹花。 只有透过所谓无味的外表,品出“淡极始知花更艳”,才算是懂得了衡芜苑这座庭院的气质。景观如此,人亦如此。宝钗行为豁达,在“世故”、“圆滑”的背后,自有她的“清洁自励”。宝钗之雅,是大雅若俗,“藏愚”、“守拙”背后的孤高,才真正体现出她超越凡尘的品格。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还有关于蘅芜苑内部陈设的描述,文字不多,但数笔就写明风格:“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可见,衡芜苑的室内陈设精而少,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点缀其间的仅仅有一案,一床,且只有菊花的芬芳与之相伴。如此庭院,正是道家文化的“清虚”美——以淡泊、冰冷的姿态来对抗浮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早就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师那里得到应用了。如脂砚斋所说,惟独“蘅芷清芬”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这样的景观“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荼蘼,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幅对联上联赞薛宝钗诗才,下联述其性情:“吟成豆蔻才犹艳”是多层意思编织到一起。“豆蔻”既是指十

三、十四岁女子的妙龄,指人,又是指杜牧的《赠别》诗:“婚聘袅袅十三徐,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指诗。连起来即是说,人似诗一样美好,诗像人一样才情满满。这就构成了两层意思间的跳跃。同样。下联也有两层意思的跳跃,花似人之香睡,人似花般的梦酣。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这种淡然从衡芜苑的气氛,到其匾联,皆是如此。 匾额诗《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清新自然,又有蓬勃生机。与“睡足荼蘼梦也香”相呼应。这首匾额诗都是在讲衡芜苑的植物及其清香,是匾额的进一步叙述。 2.匾联间接暗示植物

2.1故意隐藏植物——潇湘馆 匾额:有凤来仪

这是题潇湘馆的匾额。潇湘馆是《红楼梦》中唯一有竹子的地方。其匾额、楹联的撰写均围绕一种植物——翠竹。

有凤来仪的第一层意思是颂圣。匾额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为箫韶之曲分为九章,所以尽演可奏九遍。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随乐声起舞。仪,配合。因凤常用于皇后嫔妃,有凤来仪即歌颂元妃省亲。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即指此。 除此之外,“凤”还有第二层意思。书中曾提到,宝玉从沁芳溪一径到潇湘馆,“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第二十六回)“凤尾”即指竹叶像凤尾一样美丽的外形。这句话连起来看即是说,风吹过翠绿的竹林,美丽的竹叶发出的声响,就像龙吟般悦耳的乐声。故“凤”又指竹,而竹之品格又与黛玉相同。这是双关暗和的手法。再者,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宝玉指出清客所拟的“淇水遗风”、“睢园雅迹”等不可取,提出了“有凤来仪”。淇水、睢园都是借绿竹取胜的古地。“有凤来仪”看似没有提到竹,而实际上,“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庄子·外物》),称黛玉为“人中之凤”,其庭院自然少不了竹。 可见,“有凤来仪”字面上虽未见“竹”,却做到了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用一个“凤”字照应了潇湘馆的千竿翠竹,同时称颂使用者有“君子”的文采和风度。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有凤来仪匾额

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宝鼎:指煮茶用的炊具,之所以将鼎炉称之为宝鼎,是为了与匾额中的“来仪”在气氛上达成一致。茶闲:茶罢。烟:指煮茶时所冒出水的水汽。棋罢:棋局结束。

这幅楹联有两层含义。其一,上联说宝鼎已经不再煮茶了,但室内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言棋局已罢,但手指却感到一丝凉意。不难猜出,绿色的蒸汽是由翠竹遮映所致,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这其实是一种模糊性的表达,处于室内,却感到竹影摇曳,因室外的翠竹之绿,误以为室内茶烟尚绿;因室外的竹荫生凉,而感觉室内主人指之犹凉。这是视觉形象与触觉感知的融合。我们只有层层剥开品味,才能找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园林植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幅楹联就把潇湘馆内的主要植物竹子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了。 其二,吟诵“茶闲”、“棋罢”,使用者的闲情逸致似映入眼帘。潇湘馆清静幽雅,使人脱尽俗气,难怪贾政感慨:“若能夜坐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第十七至十八回)从“幽窗”可以猜出,潇湘馆是小巧雅致的。室内陈设和家具也就只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用整体化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内空间。 曹雪芹还借宝玉之口作了一首匾额诗描绘潇湘馆。其中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二句,意思是说竹林非常密,以至于可以挡住溅落在台阶上的泉水。竹叶相交错,看不见缝隙,阻碍了宝鼎内的香气穿过“竹帘”。这首匾额诗还是突出表现了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要素。 2.2用色彩代替植物——以怡红院、红香圃为例 (1)怡红院 匾额:怡红快绿

怡红快绿是题贾宝玉住所怡红院的匾额。这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也是园中姐妹们聚会的场所。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 “红”、“绿”看似是在说色彩,实则还是写植物。“红”暗寓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蕉。取意蕉棠两植。

匾额中的红、绿二字统领怡红院内的一切景观,抓住红、绿这两个关键词,怡红院的庭院景观及室内陈设,乃至其主人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就都顺理成章的理解了。

《红楼梦》对怡红院的环境描写共四次,有轮廓式的勾勒,也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作者这样描写怡红院的景观:“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其中,碧桃花是偏红色的,竹篱花障是绿中带红的。这里的碧桃花、月洞门都是在为怡红院的建筑做铺垫,是居室之境。而“粉墙环护,绿柳周垂”又有红色和绿色的对比,以红香绿玉的色调烘托贾宝玉的性格。同时,绿柳周垂还与潇湘馆的万竿修竹遥映。这样处在大背景中的红、绿色彩的运用使得院内的海棠与芭蕉既有对比,又有协调统一。这就使植物的姿态、形态与建筑的形态、形体相吻合,促成彼此更好的表达。 再看室内陈设。“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第十七回)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怡红院的室内陈设皆新奇希见之式,精工华丽之极,与红绿强烈对比的色调极为相称。曹雪芹还借刘姥姥之眼为我们展示了怡红院的摆设:“墙上锦龙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第四十一回)正是这红与绿互相补充,彼此衬托,是对匾额“怡红快绿”的最好回应。

《怡红快绿》匾额诗: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第一联,“两两出婵娟”说的还是怡红院内的植物——海棠和芭蕉。第二联,上联说芭蕉的形态和色彩,下联说海棠的幽香。第

三、四联字面上仍然是海棠和芭蕉的植物姿态——芭蕉“凭栏垂绛袖”,海棠“倚石护青烟”。红的海棠似香,绿的芭蕉如玉。它们互相陪伴、照看,对立风中。是一种和谐统一又有强烈对比的感觉。实则也是在说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怀与爱——因为从潇湘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绿色似乎总与林黛玉相联系。“怡红公子”垂“绛袖”,凭栏倚石想要护着黛玉这缕娇弱又捉摸不定的“青烟”。

拓展来说,贾宝玉悉心呵护的又何止是林黛玉一人。他的“脂粉气”并不是一般的怜香惜玉。在他心目中,女儿是干净美好的,女儿世界未受男人污染,纯真而自然。“凡由用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的“儿女真情”超越了当时尊卑贵贱分明的等级制度,变成了一种尊重女性的博大情怀。 总而言之,一提起来“怡红快绿”,人们会立即联想到那芭蕉,那西府海棠。是匾额间接点明植物的最好案例。像怡红院这样植物与人相交织的造园手法是大观园植物配置的特色。 (2)红香圃

大观园中还有一处用色彩代指植物的景观红香圃。红香圃是三间小敞厅,非常适宜在春、夏季里赏花。“红”代表牡丹、芍药等植物,红香圃即因此而得名。 出稻香村往北,转过山坡后,一路上“穿花度柳、抚石依泉”,中有红香圃。这里地势开阔、花木繁盛。夏秋时节,牡丹、芍药花竟相开放,似“一片火红的花海”。原著第六十二回有这样的描述:“原来湘云吃醉了酒,在芍药栏中僻静处的青石板凳上睡着了。只见她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半被落花所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群蜂蝶围着她„„”

二、大观园的匾额、楹联与水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周维权,2008)脂砚斋在《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第十七回就强调了水对于园林的重要性。“写出水源,要紧之极!近之画家着意于山,若不讲水。又造园囿者,惟知弄莽憨顽石壅苯冢,辙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着。” 大观园内的水曲折有致,把各处景观串联起来,构成了有源有流的水系。园内以水为主的景观多为幽深而凝重的,且常常利用山岗、建筑、植物的综合布置形成山影、水影、柳影、月影,在水面上创造视觉艺术。这些水景的匾联或写水的香气,或写水的声响,亦或是水的光与影,这样的表达方式取景贴切且委婉动人,也使得景观的意境内涵深邃无穷。 1.写水而不着水——沁芳亭

沁芳溪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处水景,可行船,且贯通了大半个园林。溪上建了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沁芳亭桥位于潇湘馆的西侧。它是联系怡红院与潇湘馆的纽带,宝黛往来,常常经过这座桥。“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桥上建有一个亭,称为“沁芳亭”。“沁芳”二字用得贴切,我们虽不能见到溪流的实景,但却能从“沁芳”二字中体会得出此处有涓涓细流。

沁芳桥/亭/溪在书中多处出现。《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地沿,石桥三港,兽而衔吐。桥上有亭。”(220页) 沁芳亭上有一副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副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不着一个“水”字。三篙:指水的深度。一脉:指溪流。上联写波光澄碧,似是借来了岸柳的翠绿;下联道水质芬芳,好似这一脉之水,分隔了两岸的花香。对联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水。柳绕堤离不开水,这是借“绕堤”、“隔岸”反衬溪水;“三篙”乃是从水上之景写到水下之深,这是借“三篙”、“一脉”反衬水深和溪形。曹雪芹把水色、水质与四周的环境和氛围糅合在一起来写,构成了一幅柳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画面。 下联从亭写起。沁芳亭是筑在桥上的,桥的两侧有较宽的水域。溪水两岸花木香气袭人,故岸虽被水隔开,花香却连成一片。贴切地写出了“香氛”式的水景。

“借”在这里是互借,既是柳枝借水显得更青翠,又是水得到柳的倒影增添了美景。“分”,夸张的说明花香浓郁。这两个字突出了沁芳亭这处景观的三个要素:柳树、花、水。 那么,沁芳溪周围都有哪些花呢?第五十七回,读者可从雪雁口中得知沁芳亭后头有桃花树(779页)。第五十八回,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800页)这是桃花和杏花。第六十七回写到,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池中莲叶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袭人看到不远处有葡萄架(933页)。这些花香味馥郁,给水增加了香气,使得游人在赏景的同时,也不知不觉经历了一场嗅觉的“盛宴”。

不仅如此,沁芳溪水中还有活跃的水禽,第二十六回,黛玉“见各色水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采炫耀,好看异常。”(359页)这样,沁芳亭附近的景观就把植物、水景、动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真是沁人心脾的美! 2.于花木深处写水——花溆

花溆是大观园中一处非常有灵性的景观,这里山石叠垒,水声潺潺,港洞幽深,绿柳周垂。最初宝玉将此处题为“蓼汀花溆”,后被元妃改为“花溆”。 蓼:蓼属植物的泛称。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生长在水边或水中。汀,平也。《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谓水之平也。水平谓之汀,因之洲渚之平谓之汀。”徐锴注:“水岸平处。”溆,浦,水边。蓼汀指生长着蓼草的小洲。蓼汀一词在古诗文画作中常被引用,如陆游《岁暮书怀》:“蓼汀夜宿梦魂爽,梅坞暮归襟袖香。”另清代名画家恽寿平画作《蓼汀鱼藻图》,题款:“青山园池蓼花汀上得此景,白云溪外史寿平剪烛戏图。”“花溆”一词应是从“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唐代崔国辅《采莲》诗)想来。“蓼汀”一词当从“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唐代罗业《雁》诗)想来,但蓼属植物叶味辛,意境略萧索,所以元春认为‘花溆’二字便好。也有研究者认为,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这里是在暗示元春当时已属意宝钗了。不管是蓼汀还是花溆,都点明了园林要素之一——水。

在原著中,有三次对于花溆的详细描写。第一次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众清客和宝玉从陆路游览。“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 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忽闻水声潺潺,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大家攀藤抚树过去。只见水上落花愈多,其水愈清,溶溶荡荡,曲折萦迂。池边两行垂柳,杂着桃杏,遮天蔽日,真无一些尘土。”第二次是贾妃坐船水路游览。“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第三次则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539页),这次描写与前两次完全不同,暗示贾府逐渐在走败落。“到了花溆的萝港之下,觉得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更助秋情。” 这种步移景异的空间流动构成了花溆景观的一大特色。前面提到的荼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等都是花溆的铺垫,是快速略过的景观,这些景观到花溆忽然停顿下来,观赏节奏由急至缓、由浓转淡,惟有静静的水面涤荡心灵,就像音乐休止符一样戛然而止。这样的停顿虽是安静的,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景深以示景远。清客所提“武陵源”、“秦人旧舍”虽不新雅,却从侧面告诉读者花溆是按武陵源的构想设置的,极静且净。曹雪芹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仿天然水景:萝港以外是人间世界,以里则是文人理想的世外桃源,也是贾宝玉向往的生活环境——与世无争,逍遥自在。如不懂得花淑,便不可能真正理解大观园。

3.水景的层次——藕香榭

藕香榭完全被水包围,是个有竹桥、凉亭、桂花的精致水景建筑。“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这竹子桥规矩是咯吱咯喳的。”(第三十八回)

藕香榭的楹联是黑漆嵌蚌的,其内容是: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芙蓉:指水芙蓉荷花。兰桨:木兰制的桨,这里用来代指小船。芙蓉已谢而菱藕已经熟透,明确写出此景是深秋美景。上联“破”字传神——荷花在水中的倒影破碎了,方知有小船归来。这是由影动而写到行船。一般来说,水的动态、静态是通过水流本身而体现的,而藕芳榭的动与静却是通过楹联的题点来体现的,通过影动写水动。下联以“香”“深”“写”三字独见工夫。从来只闻荷花香,这里却言“菱藕生香”;“深”使景致有深度、有距离;“写”说的是此处架着竹桥,像画上去的一样。

这幅楹联可谓大观园的经典。首先,其形式有所创新——是黑漆嵌蚌的,巧妙揉进“蚌”这种来自于水边的元素。其次,楹联包含了景观的几个要素——荷花、菱藕、竹桥、小船,而这些要素最终都统一于水。荷花倒映在水上,菱藕在水之深处,竹桥像画在水上,小船在水平面„„这就增加了水景的层次,如画如诗,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

正是因为藕香榭四面临水,才有史湘云开海棠社,设螃蟹宴,众姐妹咏菊联诗。贾母也曾选择在秋日的藕香榭宴请众人,当时桂花开的正好,花香随着碧青敞亮的水飘过来,用凤姐的话说是“看看水,眼也清亮。”在第四十回中,贾母还吩咐唱戏的女孩子在藕香榭的水亭子排练,贾府众人在不远处吃酒,笛声悠扬,曲声“借着水音更好听”。 藕香榭旁的暖香坞是惜春居住的地方。暖香坞的院子除水榭联络在外,廊道也复杂环回。“(从稻香村)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第五十回,680页) 这里暖香坞近水,又背靠着山(稻香村外山),在重重围墙内,寒冬腊月,“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书中曾借贾母之口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想来,院子小,花木也是孤植的居多,不可能形成大片的植物景观。暖香坞有点日式风格。因隔断多、屏风多,可以阻挡穿堂风。生活在这样温暖舒适的小房间,只适合做一些安静的活动:读书、绘画、打坐、冥想之类。非常适合惜春的性格——冷静且善于思考,心胸不够开阔,并暗示惜春出家为尼的命运。

4.水之光与影——滴翠亭

滴翠亭本身只是大观园中一个湖心亭,位于潇湘馆附近,四面俱是游廊回桥。《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亭憩游行也。”“宝钗扑蝶”即在此。关于滴翠亭匾额的来历,想必是因为亭子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才会想到“滴翠”二字。《红楼梦》中关于滴翠亭的描写为:“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塥子糊着纸。”(第二十七回) 由此可见这水亭子是两层的,外圈是游廊,内圈是雕镂格子围合。雕镂格子使得这座湖心亭的空间流动起来,其水中倒影也应是灵动的,在阳光照射下,亭影与水面相融合,水面的粼粼波光又反射于滴翠亭本身,可以说是建筑与水的完美结合。这种以水造景的精髓是由匾额中的“滴翠”二字揭示的。

滴翠亭

三、大观园的匾额与山

山除了构成全园的骨架,在划分园林空间、创造奇特景观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大观园的匾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山,但几处奇特的景观都得益于山的形态和作用,如荻芦夜雪、栊翠庵、凸碧山庄等。还有衡芜苑内的怪石,除了供人欣赏奇“瘦”、“漏”、“透”等形态之外,还可作为香草花台之用。 1.开门见山——翠嶂 匾额:曲径通幽处

此匾为入山口镜面白石留题处。寓意只有沿曲径蜿蜒穿洞而过、方能领悟园中幽雅的景致。这处题点想必是由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想来。 《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第一个场景描写便是山。“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第十七至十八回)

宝玉认为,此处的山并非主山正景,而是采用进门障景的手法,让观者有想进一步了解的心里期待,所以可直接书“曲径通幽处”。既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开门见山”的特色,又运用了“藏景”的手法。山分隔了园内外空间,若没有此山,进入园中,所有景色全部一览无余,毫无趣味。正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 2.静谧的山崖景观——芦雪广

芦雪广连着藕香榭,在原著中有这样的描述:“这芦雪广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第四十九回,663页)“傍山”两个字说明这个建筑的名称是“广”,指就着山崖、岩石建成的房屋。(“广”,音 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诗:“剖竹走泉源,开廊架崖广。”) 匾额:荻芦夜雪

“荻芦”泛指生长在江河湖水边及湿地的禾本科属,秋天芦苇开出白色絮状花,随风飘散,似漫天飞雪。这处景观的四面全被芦苇掩覆。“荻芦”除了点明景观的主要植物芦苇外,还把这处景观的意境——“一带几间茅檐土壁”,“草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槿即木槿,在庭院中多兼做篱笆,故称槿篱。竹牖是竹窗。)最后,“雪”字可以理解为芦苇的白花似雪,表明色彩;也可理解为这处景观最好的欣赏时节是大雪纷飞之时,点明赏景时机。 荻芦夜雪可解释为:若是恰逢夜雪纷飞,芦雪广四面掩覆的芦苇和白皑皑的雪地全部白茫茫的一片,一派银装素裏的景象。一般来说,山崖罕有人迹,若是在夜里则更为安静,再加上纷飞的雪片创造的隔音效果,可以想象,这是一处静谧、凄凉而又非常唯美的景观。 3.山脚下的白雪红梅——栊翠庵

之所以把栊翠庵放在匾额与山这一部分,是因为一个“翠”字。翠,在这里指青绿的山色,亦泛指青山。在《说文解字》中,栊,槛也。指窗棂木,借指房舍。因此妙玉在给宝玉的贴中称自己是槛外人,自勉超越世俗与生死。庵,尼姑居住的小庙,文人的书斋亦多称庵。《红楼梦》中对于栊翠庵的描写初见于贾政游园时,提及“或山下得幽尼佛寺,或林中藏女道丹房”。(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时,也写到“怱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第十八回)直到第四十一回回目第一次出现“栊翠庵”之名。 匾额:苦海慈航

苦海指充满苦难烦恼的尘世。这是园中唯一的庙宇景区。青山隐隐,龛烟青青,是妙玉参禅修行的场所。栊翠庵有山门、佛殿、禅房,但书中并未细写这里的建筑布局。只着重写了栊翠庵中的红梅,充满画意诗情,为大观园点景。第四十九回写道:“(宝玉)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白雪红梅,更显红梅的俏丽,身居佛殿的妙玉便是那孤僻过洁的红梅精神。此外,白雪红梅冷中有热,正符合主人身在佛门,心向红尘的性格。按照佛家的说法,正因为妙玉执迷不悟,心中有“魔”,才会苦难无边。佛以慈悲救度众生,犹如以舟航渡人,因此称苦海慈航。

综上所述,大观园内几乎无处不在的匾额楹联,每一处都典雅而精确,是园内景观的点睛之笔。大观园的匾额楹联意蕴丰富,文字多来自于过去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大观园众多园林要素中最简练直观的文化载体,是大观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所有的园林要素中,山水、建筑等都是无言的,唯有匾额楹联才是曹雪芹直抒胸臆之作,使大观园蒙上一层诗意的色彩。这些匾额楹联是作者透露景境、升华意境的方式,是景观的“诗化”、“心灵化”,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它们不仅起到装饰、点缀园林的作用,而且还储存着历史和文化信息,暗示小说人物性格命运,并成为景观与心灵的一种审美概括。

总之,大观园内的匾额、楹联致力于把植物、水、山、建筑这四个造园要素巧妙地展现在游赏者心中,暗示这四个要素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同时婉转地限制四要素的冲突,甚至可以把其他要素间的冲突转化为景观特色,为景观添彩,从而淋漓尽致的诠释了各景观的主题。由此可见,大观园中的匾额楹联可以被确立为除山、水、植物、建筑外的第五个园林基本要素,且匾额楹联要素能够提纲挈领,引领大观园中其它园林四要素。 当代园林的建造绝不可忽视匾额楹联的功用,绝不可忽视精神文化产品对园林的提纲挈领作用。反之,弘扬匾额楹联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可以为重塑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贡献一份力量。

第二篇:江南古典园林综论

摘要:中国古典原来呢是世界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的重要一排。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就是园林设计。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寻求二者的契合点。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与手法并将其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探索使用于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方法及弘扬继承名族文化,为现代景观设计寻找一句,提供借鉴。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景、意义

正文:

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审美情感体现出来,在设计风格中,应具备个性化的显现,同时形成视觉变化中的愉悦,创造出温馨的环境,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古典园林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因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其中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苏州古典园林堪称我国园林艺术之典范。其造园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为其他所不及,代表着我国古代园林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美学思想和艺术特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它很好的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同时它也是古代先民改善和打造良好生存环境的优秀典范,为现代社会构建天人合

一、和谐家园的构思提供了灵感和借鉴。现代城市景观营建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居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在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过快的今天,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森林消失,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空间,试图在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保护这一对立的问题上,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途径,从而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平衡统一。当我们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一思想精神与中国古典园林所特有的源于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点不谋而合。所以,符合生态和谐原则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思想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是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运用多种构景手法表现自然之美,以求达到最佳境界。中国古代园林构景基本手法有障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等,其手法因园林性质、规模,因地而宜、因时而宜。那我们就以苏州拙政园为例。

1、障景

障景是用假山、树木、建筑物等设置屏障,

既遮挡不利于表现园林景观美的景物,同时又为

园林增加景致的设计性屏障景观。前方如有不雅

场地、建筑、器物等影响园林景致,多建造富有

韵味的遮挡性景物,用来遮挡视线,同时增加园

景。如园路前方的照壁、园路两侧栽种的密闭松

墙等。如拙政园中部原入口处,经过长长的夹道

进入腰门,迎面一座小型黄石假山,构成一个幽

闭的前导小空间,犹如臂章免使园景一览无余。

2、借景

借景是将园外之景巧妙地组合于园内,使景深增加、层次丰富,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色,使园内、园外景观融为一体。借景有远借(如远山)、邻借(如大树)、仰借(如楼阁)、俯借(如池鱼)、应时而借(如花草)

。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

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建于拙政园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优美。

3、框景

框景是用有限的空间框架,采收外部空间画面的一种构景方法。可采用门框、窗框、洞框、廊柱框、乔木枝干抱合框等,框景可将散漫的景色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步移景换达到画境,实属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集合。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四面的月洞门就是最好的框景。

4、对景

对景是指两个彼此相对的景致,能够相互观赏的构景方法。如拙政园中部从枇杷园通过圆洞门“晚翠”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林木之中,又如自西部扇面亭望门洞外的到影楼等景物,都是对景的手法。

5、漏景

漏景是通过花墙、廊壁各种造型的花窗、漏屏风、树枝叶隙、林木间隙等,将院内外、廊壁内外、林隙内外的美景组合,构建一种若隐若现、雅致迷离景致的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时代不停地在前进,园林在不停的演变,纵观古今中外园林景观发展,不难发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和自身认识的深入,以及人们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然而,中国园林景观的形式也体现了这种变化。当今世界,为人们所喜爱的景观更多的是人与自然,与所处环境和谐相处,生态自然的亲和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园林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在于“艺术地再现自然”。因此,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石。现代园林的趋势走向也由“仿生”自然向自然发展,这恰恰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更适宜的顺应的当今的时代性,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这是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的表现,并使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必然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园林环境和文化理想相互交融,经过漫漫历史的长河证明其给使用者带来适宜的生存空间。因此中国园林启示我们的园林设计应遵循文化主导和原则,要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深刻挖掘,使设计不仅满足美观和实用性,更能融入地方传统,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内容,创造出人们育闻乐见的,具有乡上文化特色的生活空间。在新的时代里,它不断地走向街头,走向室内,走向乡村„„它以其艺术实践证明自身不但有其灿烂辉煌的过去,而且有其蜚声中外的现在和几乎无限的未来!现代园林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革命性的创新。虽说中国古典时期已经结束,但其生命但未因此而终止,相反仍有其不可估量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景观的缩影,具有很强的自然生态性。21世纪是人类从非生态时代向生态时代的转变;是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时代。因此,生态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而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的融入了自然美、人工美、静观美和动观美。中国古典园林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它以山水园林著称于世,是世界园林之母,是生态艺术的典范,其“天人合一”思想、“风水说”、季相生成等体现了中华先人的生态智慧。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典园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和资源,对现代景观有着重大的生态启示。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的世界性影响极大地扩展。特别是其中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生命拓展和未来走向的有关提法,更应该以社会实践特别是造园的具体事实进行检验。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优越的自然生态与丰饶的精神文化生态之和谐结合辐射于当代,指向着未来。他除了具有生态学、文化学、未来学价值之外,还具有哲学、美学、艺术学、养生学、历史学、文博学、建筑学、园艺学、工艺学、技术学等多种价值。因此,我们不但应认真保护祖国这一文化遗产魁宝,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其多种价值潜能,而且还应深入研究其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及其结构、规律等等,使之上升为系统理论。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互济、交流对话的时代,世界已成为一个日益缩小的地球村,人类面临这一个共同的环境危机:环境生态与社会发展几乎呈对立态势。有识之士敏锐的感觉到,人类的生存面临着挑战,必须要进行“人文精神的反思”,进行“人的再度发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合乎人们那种期待的视野。而中国古典园林,将艺术、自然和哲理完美的结合,实化了环境、雅化了陈设,人们诗意的生活,这正是人类环境创作的典范,是人类共同的魁宝,它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了造园学本身。中国古典园林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从未来学的视角向前看,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中国造园艺术特点在于“艺术的再现自然”。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使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于有限,达到物我两忘,自我感情、意趣的自然抒发。天人合一宇宙观、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在中国园林创作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这说明中国园林一直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第三篇:步入江南古典园林

题目:步入江南古典园林—寻找意境美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按隶属关系又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其中,皇家园林大气恢弘,雍容华贵,比如颐和园、避暑山庄;寺观园林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有着特有的宗教氛围,例如寒山寺、灵隐寺;私家园林是规模不大,但是处处见景,小巧精致,现存的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较为人知的有苏州拙政园、无锡寄畅园等。

关键字:意境“景语”自然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皇家园林的奢华让人惊叹,但是小巧精致的私家园林也有属于它的韵味。

中国古典园林让人欣赏到的不只是山水的美好,还有着多种艺术的综合、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古人追求自然的精神和峰回路转、起承转合的意境。在园林的构造中也寄托了造园者强烈的情感。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将自然、建筑和人文融合在一起,然后展现在人的面前。

崇尚自然的古典园林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形式。 园林的建造受当时的人文思想影响。老、庄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庄哲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奠定了自然山水的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的模仿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裁剪,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3. 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

4. 意境的含蕴。造园家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的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意境蕴含深旷,表达方式有三种: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借助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5. 叠山是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砌为石山的特殊技艺。置石是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的对象的做法。峰石指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

6. 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扬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的园林为代表。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造园活动达到高潮。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其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名录。那时的人们乐于造园,并把造园与做人联系在一起:造园须曲,交友贵直,造园是为了修身养性,园能寓德,子孙后代在园林的意境中读书,吟咏,书画,拍曲,品味人生道理,培养正直高贵的人格。园中寄情,园中寓理,真可谓意蕴深远。

江南名园赏析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园林,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寄畅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到明万历十九年,由秦金的后代秦耀经营建造为寄畅园,后又经秦家后人数次修整。它既具有江南园林曲折宛转,妙造自然的特色,又因巧于借山建园,融合自然而具有了古朴清旷的独特韵味。

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的另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成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现存的拙政园与明正德年间的原貌相比较,建筑明显增多了,有了池中小岛,景观虽不及原貌那般充满自然,疏朗,高远的情调,却也是精心之作。 园林意境之美

在古典园林中,尤其是文人园林中,浅池碧水,莲荷翠竹,明月清风都是园林景观重要的构成部分。这种能让人感受到雅趣,简明,疏朗,清新风格的园林成了园林中的上品。园主造园时,往往将某种精神寄托于园林中的景物,使观赏者在游览时能够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因此,要想充分地领略园林之美,一定要从整体的意境着眼,了解其中孕育的哲理和人生态度。

象征与比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出于对自然之美的喜好,而且代表了对美德和智慧的向往与追求。

古人还把对儒家思想观念的重视投射到自然界的景物中。苍松强劲刚健,修竹挺拔有节,腊梅凌寒而放,它们的姿态,习性让人联想到高尚,纯洁,坚韧

等精神品质。因此,中国文人又将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用以比喻高尚的人格,松竹梅也就成了中国诗词,绘画乃至园林中常见的载体。文人喜欢竹子挺拔有节的姿态,所以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几乎都种了竹。宋代的大文豪苏轼爱竹石出了名的,他曾留下了千古名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道出了高雅与庸俗高下自分,不可调和的境界。

莲藕虽然脆弱,却能在淤泥中节节生长;荷花出自污泥,生长出水面却是纯美芙蓉。莲荷的这种生态特征无疑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用来比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应具备的高尚品德与情操。所以莲荷和松竹梅一样常常出现在绘画和园林中,不仅以它们的物质形象装点了画面与环境,而且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内涵陶冶人们的情操。

追求诗情画意

园林的意境和风貌主要取决于园主的文化素养,这也是许多名园出自文人画家之手的原因,而著名的造园家几乎都工于绘画。构园与吟诗作画有着相近的美学标准和精神诉求。园中的建造常常出于文思,园林的妙趣更赖以文传,园林的诗文,书画彼此呼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园林不仅供人居住游赏,更寄托了园主的情趣爱好和人生追求。私家园林最能体现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核心,又往往是文人雅士用以修心养性的处所,风格上讲求淡泊宁静的闲适意味。园林之所以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也与其表现了园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卓尔不群的个性有关,于是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也就成了造园者最习以为常的出发点和归宿。

而对诗词歌赋的运用只须看一看园林中的题咏就知道了,以典雅字句形容景色,点化意境,是园林最好的说明书。好的题咏,如景点的题名,建筑上的楹联,不但能点缀堂榭,装饰门墙,丰富景观,还表达了造园者或园主人的情趣品位。

如果在苏州园林中游赏,细心的游客一定会发现,即使是一个角落,也都能感受到图画美,开窗如果正对着白色的墙,就必有几竿竹子,几枝芭蕉点缀其间或叠以山石,以避免单调和直白。中国园林十分注意让粉墙的白色与整座园林丰富的色彩,光影,景观造型取得和谐纯净的效果,这也可以说是绘画技法在造园细节上的运用。简而言之,画中寓诗情,园林参画意,诗情画意就构成了构园的重要原则。

参考文献

《中国园林》楼庆西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10

《风景园林概论》丁绍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四篇: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手法

在中国园林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凝聚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蕴涵着儒佛道的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山水诗画的艺术,抒发着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而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哲学与艺术的,无疑就是它那变化多端,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的空间了。在此,我将对其丰富多样的空间手法进行浅析。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江南古典园林就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造成丰富的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就如同我们从城市的街道进入园林,首先必须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方法,如同在一幅山水长卷迂回辗转地逐个勾勒美景,采用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就是空间的延伸——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空间的延伸对于为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能有效地丰富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古典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进行处理,将其内部空间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空间的延伸与渗透就使得分隔空间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如水池不种荷花,露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是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是为邻借。

尺度得当——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使建筑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得当的尺度可以给人塑造各种丰富的空间,或亲近,或疏离,或典雅,或静谧。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像与感受: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甚浅的屋宇作成宏构巨制的局部。联想的空间手法,可以给人以丰富且独特的空间感受,本无其境,却有其感,是为一种极高明的空间手法。

第五篇:江南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启示

建筑与城市规划系专业班学号姓名

┉┉┉┉┉┉┉┉┉┉┉密┉┉┉┉┉┉┉┉┉┉封┉┉┉┉┉┉┉┉┉┉线┉┉┉┉┉┉┉┉┉┉

江南古典园林对

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The Revelation of Jiangnan Traditional GardenApplied to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中文摘要:本文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通过现代审美及现代社会需求,分析江南传统园林空间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景观空间中的运用问题,寻求江南传统园林和现代景观在空间设计上的内在联系,对现代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并使江南传统园林高超的空间设计手法得到发展和延续。在满足现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使拥有着悠久历史以及光辉成就的中国传统园林得到继承和发扬。

英文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is paper find ou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and modern aesthetics, then analyzes the spati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of jiangnan and the problems of application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Making it clear of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spatial advantage of the traditional garden and the spatial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 garden, then this paper will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China. Meanwhile, the superb spatial design methods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of jiangnan will be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At the time of meeting the demand of modern people, the historic and brilliant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also will be continued and promoted.中文关键词:江南传统园林;空间设计方法;现代景观;应用

英文关键词:Jiangnan traditional garden; method of spatial design; modern landscape; application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而中国也是一个有悠久造园历史的国家,在园林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现存的各代名园不但向我们展示出灿烂的古代园林艺术,同时也在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样式,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重新认识古典园林,重新认识古典园林对我们今天进行现代园景创作的意义。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和大众新的文化修养条件下,在新的功能要求与技术条件下,如何从古典园林中得到启迪,如何根据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有选择性的继承并创新,是我们学习现代景观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味地模仿外在形式,追求相像的目的,创造无数非经典的假的古董,也不能成为我们继承传统,展示古典园林文化所应持有的态度。“我们既不能以简单的方式,在作品中掺和一些经过简化的经典符号,也不能在局部搬用某些传统样式,就视之为继承传统。这样不仅束缚了真正的艺术创造力,也导致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形式的视觉混淆,造成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官信息的严重损失。”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性只有在与之相异的形式中才能充分地展示其风采。

一、 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

由于中国南北气候差异悬殊,经济与文化发展不一,按照不同的地域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又可分为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其中江南、北方、岭南三大风格是其主体,无论从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还是在园林的总体规划上均具有较大的区别。

自然地貌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是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的利用或者简单的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只有这样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浮现出来。

颐和园是在金朝金山、明朝瓮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乾隆模仿汉武帝建昆明池

训练水军,把瓮山泊改为昆明湖,把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以此来为母亲庆祝寿辰,成为清漪园。后湖两山夹一水,前湖水面东西向的十七孔桥和南北向的西堤使水面有了变化。

远有玉泉山、西山的景色可资借入,园内

更有千里之外的无锡寄畅园借来的谐趣

园。至于各个景区和景点的创作更是精致

多样,是京城皇家园林中的绝顶精品。

相对而言,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多在喧

闹的城市里,注重的是与外界的隔绝下采

用抽象精炼朴素的风格,创造出内向的曲

折多变的空间。其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

文化的内涵,成为皇家园林和其他类园林

类型的模仿对象,苏州是全国最为古典的

代表。

当前我们所应该关注的,也是通过不

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民俗习惯,不同的

气候环境,通过不同地块的分析来进行合

理的、适当的、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争

取每个不同的地方都能与当地人民的审美

需求相符合,以达到传统经典与现代的完

美结合。

二、 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即以人为本,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最高准则。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因素有机的组织在一起,突出彼此协调、互补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是的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

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和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大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现代景观设计不能只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注重自然和环境,对自然和社会负责,实行自然优先、环境优先原则。现代景观设计在营构布局,配置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时,应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生不息。

三、 不同造景手法的运用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镜、隔景、对景、障景、框景、添景、夹景、漏景等等。园林造景就好比写文章、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就好比同一景色可以用不同的笔触去表现,摄影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拍摄同一个地方,

所以同一个园林也可

以用不同的构思去设计。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院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注重障景、框景、借景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形式,造成或开朗、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在现在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要考虑将周边美好的景色融入到我们所涉及的环境中,而我们当前,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结合传统的设计手法,来创造新颖的景观空间。

四、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1、中国古典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古典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

3、中国古典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建筑设计的逐渐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唯有改革创新才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古典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建筑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而大多数仿品放在景观中也显现不出其价值,或是值得大家赏心悦目的地方。

虽然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五、启示与应用

1、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季相美运用于对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景也应该有春夏秋冬,只有将景与时相互交融,充分利用和把握自然的天成之美,充分利用和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才能营造出丰富,宜人的景观,才能营造出自然的、生态的景观。

季节不同,呈现的景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不同,

营造的空间意境不同。让景贯穿在时间流程中,

受时间的支配,受季节的支配,让景观在空间和

时间中交织,这样会让景观产生一中动感,会让

景观在自然的变化中体态万千、丰富多变。

春暖、夏凉、秋霜、冬雪;春兰、夏荷、秋

菊、冬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花木景观,

让时间的逻辑在园林空间中淋漓尽致的转化为绚

丽夺人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在四季分明的气候里,展现了春之花艳,夏之绿荫,秋之萧瑟,冬之银装。

中国古典园林呈现的季相美给我们现代景观设计很大的生态启示:在景观营造中遵循自然,充分利用和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让抽象的时间逻辑融入到具象的景观空间之中,使“良辰”配上“美景”,在时间的流程中作到“时移景异”。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腐烂和降解过程。

2、重视“水”的作用

建筑大师童离曾说过:“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其中,第一个要素是自然要素,第二个属于人工造物,第三个要素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些基本要素中就产生了“意”:一种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愿望。在

这样的造园过程中就需要一些基本的美学标准,我们可以概括为:得体合宜,含蓄丰富,寓情于景。

花木池鱼便代表的是水景的艺术,水作为生命之源,

从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那一刻起,就与人类有着不解

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

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

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

景的重要理论,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常把水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结合起来,孔子就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古训;古代的风水术对水也特别的重视,“有山无水休寻地”,把水看成寻找吉地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立的混凝土建筑的灰色环境感到厌倦,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景则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人们赏水、亲水的需要,目前从住宅小区到

城市广场的环境设计都在加大水体,水景在环境中的

运用,目前涌现出了大批亲水住宅 喷泉广场。在密

云田园培训中心、世贸国际公寓的环境设计中,水体

布局学习了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

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紧密结合植物微地形,丰富

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

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

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

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水

是人类与自然的联系纽带,水景更是景观艺术中最有

魅力的一种要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

现代园林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刻,现代园林更具有时代性、赋有创造力,有着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更容易满足现在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的追求和功能需求的适用性。

引文:[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303页

[2]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第3页

[3]杨鸿勋.江南园林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第1页

[4]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436页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12页.第13页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组工作总结下一篇:九年级年级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