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气舒肠方的功效

2022-07-09

第一篇:理气舒肠方的功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与第一部分教材有所不同的是,干湿地区的差异可以通过植被的特点,甚至建筑形式的不同反映出来,因此教材在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活动题中配有我国不同地区植被和民居的景观图片,反映不同的干湿地区特点,旨在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知识。第三部分,主要描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教材首先安排“季风气候显著”这一知识点,这部分知识是难点最为集中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采用以不同形式呈现的方式来分散难点,力求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过程。关于季风的成因及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等知识,教材以图像配以正文的形式出现;关于锋面雨的形成及锋面雨带的推移,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关于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教材则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前面学习冬、夏季季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这样可以达到学以致用、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教材将“气候复杂多样”安排在本节教材的最后,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前面知识的迁移、总结、运用和提高。从整节教材的编排看,前两部分重在对单一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使学生通过分析总结,综合了解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本节教材在知识结构上联系紧密,逻辑严谨,知识的学习,技能和能力的培养都以递进的形式呈现,在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教材编写的理念。

内容点析

1.关于我国气温的特点,教材从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两个方面介绍,特别突出了空间分布上的南北差异,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内容。(1)南北气温差异产生的原因。教材在开始对此就加以描述,即造成我国南北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如果笼统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可以从纬度因素入手,但要单独分析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因素,还要考虑冬季风的影响,这部分知识教材安排在季风气候中讲述。(2)冬季气温特点。教材详细描述了如何从1月等温线图上阅读“0 °C等温线、气温分布特点、我国最北和最南地区的气温分布差异”等。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应该是重点,明确这条线的意义在于,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此线南北河流水文特征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此线以北冬季河流会有结冰现象,而且界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都有较大差异。明确了0 °C等温线的位置,对了解冬季气温分布有较大帮助。(3)夏季气温特点。教材对此叙述比较简单,但其中的内涵仍然比较丰富,特别是夏季我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而青藏高原地区气温相对较低,这一结论教师不能忽视,这可以为后面活动题中分析地势对我国冬夏气温的影响奠定基础。 这部分教材有两幅图像,它们是教材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训练阅读等值线地图的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时,教师应详细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从等温线图中获取有用信息,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1月等温线图阅读熟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等温线图,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为配合这部分教材,活动教材中的第一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除纬度因素外,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还有地形。从1月和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总是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气温低,特别是7月等温线图上更是清晰地表示出青藏高原地区是全国的低温区,通过阅读地图学生很容易解答本题。

阅读材料一方面对正文进行补充,同时可以拓展教材正文部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即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状况。农业生产实际包括哪些内容,教材正文没有进一步描述,而是在图上的补充资料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划分温度带的主要农业指标。这样编排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针对自己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层次灵活掌握。第二,温度带的分布,这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应该通过读图使学生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地区分布。

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图例,了解六个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可以结合省级行政区、地形区、1月0 °C等温线分布等地理要素进行了解和记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热带地区与北回归线的关系、暖温带在西北地区的分布范围等比较特殊的地方。

活动教材的第二题,强调了温度带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这是对教材正文很好的补充。从题目设计的表层看,解答此题非常容易,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温度带与水果生长的关系,与农作物熟制的关系,与民居的关系等。但题目并没有停留在对资料的简单了解这一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发散性的要求,让学生补充更多资料。从表面看,似乎是让学生做资料的收集者,其实引申理解,这正是编者设计此题的巧妙之处,如果学生对前面三个资料表示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进行知识的迁移应该很容易。例如,能够由不同温度带水果的不同,迁移到不同温度带植被的不同,由不同温度带作物熟制的不同,可以联想到农作物的差异等。

3.关于我国降水的特点,教材正文部分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规律,以及降水丰富和稀少的地区,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我国降水极端最多和最少的地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正文叙述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以往分析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主要强调东西差异,对于南北的差异多侧重在时间上,而这部分教材不仅强调了空间上的东西差异,同时也强调了南北差异。

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时,应该延续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训练。另外针对此图,应该引导学生查找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穿过的地区,并与1月0 °C等温线、温度带等的分布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三条等降水量线所穿过地区的印象。

活动教材的第一题,主要体现降水特点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加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将景观图与年降水量、干湿地区分布图联系起来,在年降水量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上找出活动题中提到的四个地区,对应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干湿状况,说明民居的不同风格。甘肃年降水量较少,蒸发大于降水,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吐鲁番年降水量很少,蒸发很大,晾房通风效果较好,通风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利于水果的晾晒;绍兴年降水量较大,斜顶房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窑洞,窑洞冬暖夏凉,较为干燥。

4.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和分布,教材正文部分明确提出了干湿地区划分的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教师对此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划分干湿地区不能单纯分析降水量的多少,而应该同时分析这一地区的蒸发状况。

阅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时,应该叠加年降水量分布图,特别是对应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应地形区、温度带分布等,以加深印象,此图中还有一个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区,其原因是由于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因此较为湿润,这是干湿地区划分标准的最好佐证。由于干湿状况可以通过植被的分布反映出来,因此配合干湿地区分布图,教材编排了相对应的植被景观图,其目的是给学生直观感受,加深对干湿地区地表状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事物彼此之间的联系性。

活动教材第二题,延续“温度带”部分活动题编排的特点,解答此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题目中给出干湿状况影响植被,由此可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等。

5.季风气候显著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涉及成因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对这部分教材的处理要把握难易程度,不应该盲目地加深和扩充内容。教材正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季风气候及成因。教材对于成因的描述较为简单,其目的是降低难度,并且将海陆位置的影响安排在冬、夏季风的形成部分进行叙述,这里重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季风。第二,冬、夏季风的特点以及对其他气候要素的影响。“冬季风”部分,教材既介绍其特点,又着重说明冬季风是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补充了本节教材开始部分的内容;“夏季风”主要强调其到来对降水的影响。第三,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及降水的差异性。划分的界线应该知道,划分的标准也必须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我国西部地区距海较远,又有地形的阻挡,夏季风很难到达,因此属于非季风区。只有明确了划分标准,学生才能更容易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差异。

冬、夏季风的形成源地及成因,是通过图像教材体现的。从冬、夏季风的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季节亚欧大陆气压分布状况以及冬、夏季风的风向指示箭头,对应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冬、夏季风的性质和特点。了解了冬、夏季风的源地及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差异有一定的帮助。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应该与温度带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地形的分布等叠加,有助于学生了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不同气候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界线,借助山脉、城市的分布来学习。

阅读材料通过图像和文字部分介绍了夏季风到来形成的锋面雨及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等知识。将这部分知识安排在阅读材料中,主要是降低本节教材的难度,同时给教师和学生最大的自主权,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只要阅读了解锋面雨带的到来会带来降水即可,而有些学生可能更愿意了解夏季风的形成与锋面雨带推移的关系。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关于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教材正文部分并未叙述,而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活动教材部分。这种编排既分散了难点和重点,同时对学生读图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活动题1:选择了我国由北到南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让学生分析降水和气温在时间上的配合特点。第1项,学生应该按纬向比较,总结出季风区降水量较多的月份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广州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10月,上海降水量较多的月份是4月至9月,北京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则是七八月份,三个城市气温最高的月份都是7月。通过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季风区内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降水量最多的时候,因此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第2项分析季风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好处: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动题2:设计此题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避免遗忘世界地理所学知识,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将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特征表述出来,同时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的纬度位置大体相同,说明影响二者气候差异的因素不是纬度位置。根据本节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为丰富。由此可知,造成两个地区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应该是海陆位置。

活动题3:本题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补充、加深和拓展。关于季风影响下的灾害性天气,教材正文部分没有涉及,而是以活动题的形式出现,并配有景观图片和文字,再现灾害发生时的情景。解答灾害发生的原因时,可以与前面锋面的形成、锋面雨带的推移等知识联系起来,强调冬季风的势力特别强大,形成的锋面移动速度很快,就会造成大风降温天气,严重时会爆发寒潮;夏季,锋面雨带登陆时间的早晚或推移速度的快慢,会造成各地降水时间分配不均,严重时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将灾害性天气这部分知识,进一步拓展,教材补充了有关台风的知识,对于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有利的是解除或缓和旱情,不利的是可能造成大风、洪水灾害。

6.气候复杂多样,教材正文部分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并且指出地形因素加剧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为了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变化,教材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以藏民的服饰特点说明这一变化,安排这样一段阅读材料,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气候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不同地区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形象直观地说明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征以及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能够说明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将教材中文字说明部分不全面的地方补充完整,同时对照气候类型图中四地的分布,了解四个地区所属气候类型。

活动题1:通过解答此题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积温较高,生长期较长,可以种植各种果菜,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长,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使人们生活得以改善。

活动题2:此题延续气温和降水部分的活动题特点,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带有知识的拓展,通过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起到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作用。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及农作物的影响,可以请学生列举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和农作物种类。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的云海,冬季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例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人们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等。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南北气温的差异】

本段教材最重要的内容是阅读等值线地图,知识的获取应该通过读图得来,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读图方法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图中的图例和气温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即由南向北递减。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例如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 °C等温线,用彩色笔描下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区发生突然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0 °C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主要是因为地形的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观察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如果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气温的差异较大。第四步,引导学生查找最南、最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的特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或影碟(VCD)。例如北国冰天雪地,那里的人们在观赏冰灯,海南的人们正在大海中嬉戏,广州的花市鲜花盛开等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的巨大差异。

当学生对1月等温线图阅读的方法较为熟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为什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7月等温线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说明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答活动题1的问题:夏季最北的气温在20 °C以下,最南的气温在28 °C以上,通过数据说明南北气温有差异,但与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相比,夏季的南北温差比较小。

学习温度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政区相对应,特别应该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 °C等温线的分布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活动题2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此题时,最好可以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录像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此题的理解。

【东西干湿的差异】

关于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总趋势,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总结。读图时,首先要求学生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四条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形区、行政区,引导学生将800毫米、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用彩色笔描出,观察800毫米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界线的印象。学生完成以上读图过程后,可以阅读教材中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极值地区,最后总结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

学习干湿地区划分时,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特点的图片、幻灯片,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尝试说明这个地区气候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阅读年降水量分布图,验证自己的想象与图像中反映的降水量特点是否吻合。第三步引导学生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将植被与干湿地区对应,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与干湿地区的划分吻合,是否有不吻合的地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可能对东北地区的湿润区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疑惑,解释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单纯用降水量多少进行衡量。

关于活动题中了解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师最好能够多提供一些图片。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能够提供动态的录像内容更好,特别是雨中的江南景色,阳光照耀下的甘肃、吐鲁番和黄土高原地区等画面。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对解答此题会有较大的帮助。

【季风气候显著】

对于这部分教材,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教学。第一步,说明冬、夏季风的形成,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8页图2.19和图2.20,亚欧大陆内部,冬、夏季气压分布有什么不同?风向有什么不同?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冬、夏季风各有什么特点?由此说明季风和季风气候的概念,冬、夏季风的特点。第二步,引导学生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分界线,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夏季风从海洋向陆地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性质会有什么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越向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越小,夏季风很难到达内陆地区,因此内陆地区降水比较稀少,这样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第三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1,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总结、概括季风气候的特征。第四步,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2,并且使学生明确,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和内部相比,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而大陆西岸和内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第五步,根据冬季风形成的源地及性质,说明寒潮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结合教材第39页阅读材料的内容,说明夏季风到来早晚、持续时间长短以及势力强弱,可能造成水旱灾害的发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活动投影片或计算机动画,演示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关于台风的形成及带来的灾害,可以事前布置学生收听天气预报,或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台风的天气预报,并播放台风发生地区当时的录像,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或内陆地区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手段尤为重要。

【气候复杂多样】 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明四个地区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四个地区,了解其气候类型。除这四种气候类型外,我国还有哪些气候类型,分布在什么地区,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可以选择不同地区的农作物、蔬菜、动植物以及一些旅游景区的录像或图片、幻灯片等给学生播放,使其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气候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第二篇:医院统方的方式

医院统方的方式 *大包、小包 *过票

*扣率

*配送

*第三终端

*串货

*医院的分类

*医药圈里的行话“过票”完全解密: *两票制

*新手必读之------医院销售流程

医院统方的方式:

1.药房统计:一般常用的,数字准确 2.室电脑调单:详细,但是麻烦

3.科室护士统方:一般找负责领药的护士,准确。我一个同事找到护士统方,每晚给他发电子邮件,准确掌握每天的用量。

4.科室医嘱:一般这个肯定是可以得到的,找个医生就可以,晚上或周末人少的时候去,数字不十分准,可能会有些退药查不到,但也差不多,优点是不用打单费用。 5.医院总电脑房————那里是医院信息的总汇处,信息精确。

大包:顾名思义就是厂家底价供货,产品出厂后的招投标、开发、促销工作全部由经销商来完成。

小包:就是厂家(大区域经销商)负责产品的招投标、开发甚至回款(费用),经销商(自然人)负责产品的促销上量工作。

扣率:

80扣:如果国家给你的最高零售限价是100,100÷1.15=86.96(批发价),你给医药公司“80扣供货”的意思就是:批发价86.96×0.80=69.57,69.57就是所谓的“80扣”。 详解:一般是药品所谓药品的扣率:零售价格÷1.15=批发价供货价÷批发价=药品的供货扣率

在药品招标报价过程中的扣率:

有两种情况,一是按药品零售价、另一种自然是批发价。

举个例子: 一个药品的售价是100元,那么它的批价应该是100÷1.15=86.95元 如果供货价是10元,那它的扣率就是10÷86.95=12扣了。

配送:就是送货,复杂点想就是根据需求量或是达成的协议的数量由生产厂家或是经销商来送货.配送某种意义上来说理解为渠道。

第三终端:

第一终端:大型医院 第二终端:药店 第三终端:乡镇医院及诊所

第三终端的定义为“除医院药房、药店(包括商超中的药品专柜)之外的,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医药保健品销售的所有零售终端。

第三终端的主要阵地是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的居民小区,如社区和农村的个体诊所、企业和学校的医疗保健室、乡村医生的小药箱、农村供销合作社及个体商店中的常用药品销售小柜等等”。

随着市场的拓展,我们又对第三终端的概念进一步延伸,认为第三终端应该随着医药渠道和终端市场变化而在不断延伸和概念范畴的转变。提出第三终端的概念的根本目的是想把我们营销工作进行更大范围的延伸,以扩大我们能够工作到的零售终端和以零售终端模式营销的乡镇卫生院、小型厂矿医院和医务室等医院终端的工作。准确地说是处方营销队伍和OTC营销队伍目前还未能工作到的终端(非目标终端)。这时我们将目前营销团队无法触及到的非目标终端包括农村周边市场中的小药店也纳入我们第三终端开发的范畴。

第三终端要什么票?怎么做到?

主要面向农村的第三终端市场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普票或者是税票,他们需要的是正规医药公司的微机票据,这通常也是上一级药品监管部门所检查需要的。但是随着国家药品监管力度的加大,药品销售带全票也是大事所趋。

串货:简单的说是不属于你的渠道的货物进入了你的市场,你的货没有人要了。 串货的种类有以下3种: 1.良性串货 2.自然性串货

3.恶性串货

良性串货的定义为:厂商在市场开发的初期,有意或者无意地选中了市场中流通性强的经销商,使其产品迅速流向市场空白区域和非重要区域。

自然性串货的定义为:经销商获得自身正常的利润后,无意中向自己辖区外倾销产品。当市场的空白点逐渐被填补,各经销商逐渐壮大的情况下,自然性串货在所难免。

恶性串货的定义为:经销商为了获得非正常利润,蓄意向自己辖区外的市场倾销商品。恶意串货形成的5个大的原因: 1.市场饱和;

2.厂商给予的优惠政策不同; 3.通路发展的不平衡;

4.品牌拉力过大而通路建设没跟上;

5.运输成本不同导致经销商投机取巧。

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产品通过一级经销商直接配送给医院并开具@@,一级经销商必须直接从生产商购货、结算,由生产商直接对经销商开具发票。国家新的医改方案对基本药物实现定点生产、专门配送实际上就是实现“两票制”。

我国目前医院分级情况:

依据医院的综合水平,医院分为三级十等.一,二级医院分别分为甲,乙,丙三等.三级医院分为特,甲,乙,丙四等。

医院分等的标准和指标主要有5个方面内容:

一、医院的规模,包括床位、建筑、人员配置、科室配置等四方便的要求和指标。

二、医院的技术水平。

三、医疗设备。

四、医院的管理水平,包括院长的素质、从事管理、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医院感染控制、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等七个方面的要求和指标。

五、医院的质量,包括诊断质量、治疗质量、护理质量、工作质量、综合质量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和指标。

分级的基本标准:凡以“医院”命名的医疗机构,住院床位总数应在20张以上。 一级综合医院:

1、床位:住院床位总数20张至99张。

2、科室设置: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房、化验室、X光室、消毒供应室。

3、人员:每床至少配备0.7名卫生技术人员,至少有3名医师、5名护士和相应的药剂、检验、放射等卫生技术人员,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二级综合医院:

1、床位:住院床位总数100张至499张。

2、科室设置: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传染科。其中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可合并建科,皮肤科可并如内科或外科。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理疗科、消毒供应室、手术室、病理室、血库(可并入检验科和设)、理疗室、病案室。

3、人员:每床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床至少设配备0.4名护士,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各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 三级综合医院:

1、床位:住院床位总数500张以上。

2、科室设置: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室、内科、外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传染科、中医科、康复科、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设有药房、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病理科、核医学科、输血科、理疗科(可与康复科和设)、消毒供应室、病案室、营养部和相应的临床功能检查室。

3、人员:每床至少配备1.03名卫生技术人员,每床至少设配备0.4名护士,专业科室应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营养师不少于2名,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

医药圈里的行话“过票”完全解密:

实际上是这样的,因为国家不允许药品从厂家直接销售到医院,中间必须通过医药公司,所以,挂靠一家医药公司的一个主要目地就是过票。过票就是把从厂家开出的增值税票换成医药公司开出的税票。

一般是商业单位过票多些。比如A代表厂家,B代表现在合同商业经销单位C新的过票单位,以前都是A----B,也就是签合同,发货到B,然后由B配送给医院终端。你去找B收款然后再发货如此循环即可;过票的目的就是要甩开A,而且能以更低的税费和快捷的资金回笼为保证,所以你找到C,把A的相关手续资料拿给C,并以底价发货合同签到C,再把C的手续资料拿并签合同给B,这样C就是过票单位了,先由A开底价票到C,再由C开合同价的票到B,最后收款就是B直接汇到C帐,再由C转给你,发货上可以直接叫A发到B就可以了,以上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是A完全同意你底价购买且同意开给你底价税票。 下面我举个例子:比如你以2块代理某产品,以20元的价格卖到医院,医院所需要的20元的票就必须由上面说的C医药公司开了。中间的差额税一般由你来承担:(20—2)×17%,或者你交纳一定的点(一般是票面额的5-7个点)给C公司,由C开票处理。 下面我想再说下如何计算增值税: 我国医药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为17% 增值税税额=无税价格×17%

不含税价格+增值税税额=含税价格 如:某药品含税批发价:10元/盒。

那相应的不含税批发价格为:10/(1+0.17)=8.547元/盒 增值税税额为:10-8.547=1.453元,或者,8.547×0.17=1.453元 含税批发价×1.15=含税零售价 例:某药含税批发价为10元/盒, 则含税零售价为:10+10×0.15=11.5元/盒

第三篇: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by 毛进军

2014-07-26 中医师承学堂

刘观涛按:

一门深入《伤寒论》,每日勤修“戒定慧”。

根据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读者的建议,我们为检验一下学员学习的认真程度,特意在毛进军老师的系列文章中放置了“测试性文字”,请您阅读的时候格外留意一下。对于“测试性文字”提出正确意见的读者,将予以加分奖励。昨天的文章里,您是否已经发现“测试性问题”了呢?答案在本文的后面。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一)经方的“道”是六经方证辨治法则

我注意到,咱们师承班的创建有这么一个愿景:“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这句话说的很好,是一个充满自信心的祈望。

“行道”,道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的意义就是道理、法则和规律。

我们经方的道,就是《伤寒论》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的大法和总规律。

我们能在这里共同学习、研究和探讨这个经方的“道”,首先要感谢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方证辨证”学说。

胡老的学说明白易懂,崇尚实效而无一丝浮华,将六经思辨步步落实在方证上,辨证识机,方证相应,药症相对,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体系。这个体系,大道至简,疗效彰明,可操作性强,真正是发皇了《伤寒》经方济世救人的古义。

还要感谢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继承人,著名经方医家冯世纶教授的无私奉献。

冯老不遗余力地传授、弘扬和创新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使得胡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被湮灭,真正是造福于世,功莫大焉。

三年学成而行道救人,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也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不能光是说说而已,重要的是要下真功夫。

唐代文人吕岩有句诗:“莫言大道人难得,只是功夫不到头”,这句话说的很实在,这就是说,不要说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不易学到手, 只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到家罢了。 说到这个吕岩,他的名字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而说到中国的神话传说八仙过海,大家可能就人人皆知了,这个吕岩就是吕洞宾,吕洞宾一生博学多才,乐善好施,扶危济困,苦心修道有成后,下山云游四方,广为百姓解除病痛,深得百姓敬仰,百姓认为他有神仙手眼,奉他为八仙之一。

我们读《伤寒论》,学习应用仲景经方,也要有这种苦心修道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即使达不到这个“神仙手眼”的功夫,最起码也能成为一个明白医。

(二)多读或熟背,打好基本功

大家不要以为《伤寒论》高不可及,只能仰望而很难企及,实际上,这部经典是非常朴素的临床治疗术。

虽然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曾说:“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但我们只要怀着一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决心和信心,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勤学,苦钻,拜师,多思考,多临证,就一定能够得以掌握经方这个道,能够登堂入室。

怎么学呢?

我认为,对于《伤寒论》,我们首先要下苦功夫背诵条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多读多背诵,才能理解其意,顿悟其理。

背诵《伤寒》条文或重点条文,实际上就是练基本功。

我们对一个病望闻问切后,要进行辩证施治,这个辨证和这个施治,具体应用什么方子,必须得有理论依据来支持,而这个理论依据就得从《伤寒论》中去找,因此,没有对《伤寒论》经方方证理解和记忆的基本功是不行的,这就如同我们做数学题,物理题等,最基本的公式和定理必须熟记并理解了,才能知道如何入手去解析。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这就是说,通过熟背,可以将诗文中精华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化为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作诗写文章就可以张口就来,挥笔成章,这就是扎实基本功的魅力,我们学习《伤寒论》,也要先打好这个扎实的基本功。

然后主要结合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来理解条文的内涵,因为我们这个师承班主要是学习《伤寒论》方证辨证的,那么,胡老的学说,就是这个辨治体系的范本。

刚才已经说了,方证辨证是一个大道至简、可操作性很强的学说,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这个学说是比较透彻地贯通了《伤寒论》的辨治实质,将其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用一个极其简明扼要的方法予以阐释和应用,非常切合临床实用。

大家知道,大凡武林高手在搏击时总能一招制敌,绝对不会大战几十甚至数百回合才击倒对手。经方高手呢,也是总能见病知源,审证识机,明辨方证,药到病除。

这个大道至简的“简”,实际上是浓缩了《伤寒论》高深道理和辨治实质的“简”,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正如冯老师所说的那样“人人可入仲景门”。

冯世纶老师在教学中,对胡老学术思想的阐释,不仅有继承,而且有创新,我们一定要深入进去,边学习,边思考。

(三)多做临床,多总结 对《伤寒论》条文的意义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之后,最重要的是多做临床,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在学习中临证,临证中学习,对所学内容,在临床上多总结,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人云亦云,从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伤寒》经方。

我们都是临床医生,在学习中必须要结合所学,多做临床,反复实践,多体悟,多总结,不仅会用,还要活用,努力达到融汇贯通,圆机活法的境界,法到活时用即灵,学到深时方通神。

经方的组成比较简单,但临床效果很好,一般没有经常使用经方辨治的医生是没有这个体会的。

过去,我在临床上,对一些常见的病证,多是应用时方,多按照教科书上的分型来辨治,有些病证自觉辨证没错,选方也比较贴切,但是临床疗效并不是太好,这使我感到非常困惑,难道中医治病就是不如西药吗?

对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也都学过,甚至考试的成绩还比较好,不过那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考完之后就万事大吉了,束之高阁了。

虽然老师在讲课时也大都强调这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但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地解读,并没有多少在临床上实际应用的具体阐释,所以学的不深入,不扎实,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最终只是机械地背诵重点条文以应考,并没有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条文的重要临床意义,即使是毕业了,也还不会在临床上用这些经方治病。我最初对经方重要性的认识,是从一次治疗重感冒而引起的。

有一次,一位重感冒的病人,46岁。感冒已经3天了,症状表现为浑身冷得直发抖,体温39℃以上,自诉头痛如箍着了一般,全身筋骨关节也都是疼痛难忍,鼻塞流涕,咽痛,咳嗽,无汗,心烦异常,体温愈高,心烦不安愈重,口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数。连续肌注了2次退热针剂,热退后不久旋即又起,诸症仍然不减轻,西药没有多大效果,想服用中药治疗。我辨证后认为是风寒感冒,就给他开了一剂荆防败毒散作汤剂加味,患者服用后症状也是基本上没有多少减轻,病人更是心情烦乱。

我也有些着急,思考良久,忽然想起大青龙汤证条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心中一亮,这个病不就是这个大青龙汤证嘛。但我还从来没有用过这个大青龙汤,特别是怕这个方中有麻黄,会不会服了更加心烦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开了一剂大青龙汤原方,方中麻黄只用了9克。

本来要求患者一剂药分二次服用,但病人心急,煎好的二汁,一次就服完了,没想到病人头天晚上服药后,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病证就豁然而愈了。

从此之后,我就开始注意在临床上应用《伤寒》经方了,但这时的经方应用基本上都是按图索骥,根据条文所说,机械地对号入座,辨证还不是太确切,临床虽然是得失参半,但对一些病证的疗效也多是比应用时方好的。

我对经方临证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和信心,并重新复习并记诵《伤寒论》条文。

为了摸索经方的应用规律,我读过古今一些有关《伤寒论》注释研究的相关书籍,也曾对学习过中医运气学中的标本中气气化理论和开合枢理论在《伤寒论》六经中的应用,但可能是学习的不深入,没有把握住这些理论的要领的缘故,总觉得在临床上遇见比较复杂的病证时,很难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六经辨证中去。

可能是机缘成熟了吧,自从得以接触到了胡希恕先生独特的方证辨证体系学术观点之后,顿感耳目一新,这种注重实效地解读《伤寒论》方证内涵,直接将经方作用于病证靶点的辨治方法,使我对六经辨证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真感觉到是找到了一把活用经方的金钥匙。

我悟出了,不论人体疾病有多少种,不论病证如何千变万化,最终也不会越出三阴三阳的表,里,半表里的病位;寒,热,半寒热的病性;虚,实,半虚实的病势。

在这些理论的框架下定位定性思辨,简洁精确,方证相应,的确可以做到出手即效。

此后,我将胡老的学术思想体系应用于临证实践中,边学,边悟,边临证实践,感到中医辨治真正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和层次,疗效的确迅速提升。

古人说“至道不繁”,其实有时候,复杂深奥的理论最终的深意是简洁明了的,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实际上,我们遣方用药也是这样。经方药味虽然简单,大多只是三到七味,一般不超过十二味。但是经方组方法度谨严,药简效宏。

而现在的不少中医喜欢开大方,动辄十

七、八味、

二、三十味,认为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实际上,你如果没有韩信之才,如此点兵,就是多多易乱。

也就是说,你如果不明白《伤寒》经方的用药法度,处方遣药时心中没底,见一个症状就加一味药,头痛加点医头的药,脚痛加点儿治脚的药,甚至用西医的思路来开中药,见细菌或病毒感染就清热解毒,见血压升高就平肝潜阳等等,处方成了药物的堆砌,方无章法,药无定见,君臣不分,佐使不明,杂药乱投,想大撒网一般面面俱到,却一面也顾不到,这样的疗效就只能靠碰运气了。

《伤寒论》方证辨证理论虽然明白易懂,容易入门,但真正地做到融会贯通,圆机活法应用,也不会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是要有不畏困难的毅力和意志力去学,去钻研的。

北宋诗人苏东坡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我认为,我们学习经典经方能否有所成就,就在于我们能否做到坚持不懈,是否做到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坚持下去,不言放弃。

这个不言放弃,就是在于要有一个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切不可学着学着,理论深入了,难懂了,便产生畏难情绪了,坚持不下去了,如果这样,是难以成功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8年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道:“总结一生,我送你们三句话:第一句,决不放弃;第二句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句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

这个决不放弃!就是一种自信心!只有决不放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才能最终得到经方的真谛。

开场白就先说这么多吧。

这也是前一段有学员问我有没有学习《伤寒论》,将《伤寒》经方应用于临床的好方法,上面这些话就权当是回答吧。

经方辨治要诀

俗话说,不读张仲景,辨证无要领;不读伤寒论,下手没分寸;不读本草经,用药总不应。作者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总结了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第1节明辨六经 六经实则六大类病:

太阳病——表阳证,阳明病——里阳证,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少阴病——表阴证,太阴病——里阴证,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其多么错综复杂,要明确阴阳辨证(病证类别),表里辨证(病位),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盛衰,病性)。

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确定病位(病证的部位),即确定病变现阶段证候所在的位置,如六经辨证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在里、或在半表半里。 然后分辨病性(病证的性质),即区分基本病性:阴阳盛衰所表现的寒、热、虚、实病性为主。具体病性:水、湿、痰、饮、瘀、滞、食、毒及气血津液与精髓等的盈亏等。以及辨病势(病证的演变趋势,发展缓急)病证的病势,以表里(病位)、热寒(病性)、实虚(病势)分类,然后据证选方用药。实际上,临床所见病症复杂,合病、并病较多,故使用合方的机会也较多。辨治举例

侯某某,女,32岁。脓血便5天,2009-8-5初诊。5天前,患者因前一天晚上食用剩肉菜,于第二天凌晨开始发热(T38.9℃)腹痛、腹泻,继之小腹下坠,肛门灼热,便脓血,一日数十次,服用不少治疗菌痢的药物并输液2天,发热退,便次稍减,但仍然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非常痛苦。 诊见:精神差,每半小时一次少许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口苦、口干、口渴欲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六经方证辨析:从六经辨析,患者有口苦、口干,苔黄腻,脉弦细之脉证,故辨为少阳郁热兼湿滞。又有肛门灼热,便脓血,口渴欲饮,小便黄,舌红,舌红,苔黄腻,脉数之脉证,辨为为阳明热毒内积。

四诊合参,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挟湿热邪毒积滞。病位属于阳证(少阳,阳明),病性属于实证,湿热毒邪,病势属于急证。

方拟白头翁汤合黄芩汤化裁:白头翁、白芍各30g,黄柏、黄芩、秦皮、炙甘草各15g,黄连12g,大枣7枚(掰开)。3剂。3剂共煎取1200ml,每4小时服200ml,连续进服。

二诊:药后便次明显减少,肛门灼热及里急后重明显减轻。仍有轻度腹痛下坠感,效不更方,原方加木香15g,续进3剂,痊愈。

按:患者饮食不洁而湿热毒邪入于少阳,内迫阳明,热毒内蕴,气血被阻,传导失司,湿热毒邪郁遏不解,损伤肠道脉络,化腐成脓而致诸症。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毒邪内迫,气滞壅塞,治之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故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燥湿止利。合以黄芩汤清热止利,和中缓急。一诊因病重,瞩患者连服,疗效明显,患者谓比输液效果强多了。二诊加木香,《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邪气,辟毒疫”,能通行肠胃气滞,以导三焦气壅,与方中黄连暗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香连丸调气清热,以加强治疗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之力。该方药味较苦,须向患者讲清,宜中病即止,不可常服。第2节顾及兼证

人之病症是复杂多变的,辨六经,辨方证,还要注意顾及病证所挟杂的兼症。在病变过程中,水、湿、痰、饮、郁、瘀、积、痞这八个兼证是非常普遍的,水、湿、痰、饮、郁、瘀、积、痞既是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经方大师胡希恕有一篇“论食水瘀血致病”(冯世伦主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谈到了食毒、水毒、瘀血可致疾病。认为,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胡老认为,凡病的发作,盖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的自中毒。

受此启发,我在临床上总结出了水、湿、痰、饮、郁、瘀、积、痞八证理念。活用经方,可在治疗主证的同时,顾及兼症,通盘考虑,全面调治。

1.水、湿、痰、饮

在《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水与三阴关系极大,三阴证以虚寒为主,虚寒则水饮易于内停,故三阴病水饮多见,辨治举例

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 银某某,女,81岁。剧烈咳嗽、咳痰伴咳而遗尿10余天,加重4天,2006-11-21初诊。

有慢性支气管炎史20余年,每遇寒冷吸入凉气便咳嗽、咳痰。10余天前,因患感冒,咳嗽、咳痰,曾在一诊所用了头孢曲松加地塞米松针输液5天,病情不仅不减轻,而且更加严重,咳嗽频繁,咳大量白色痰,每咳时便遗出尿来。近5天来,咳嗽咳痰加剧,夜间尤甚,无法入眠。求治。 诊见:精神萎靡,阵咳不断,剧烈时上气不接下气,咳白色痰,剧咳时遗尿,畏冷,乏力,困倦思睡,无汗,口不渴,不苦、不干,面暗唇青,舌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

六经方证辨析:咳嗽、咳白色痰,畏冷,无汗,为太阳伤寒表不解,寒饮内伏。

精神萎靡,乏力,困倦思睡,纳差,面暗唇青,舌暗,舌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细,为太阴、少阴虚寒兼痰饮。

咳时遗尿,为膀胱咳,乃中、下焦阳虚水停,膀胱失约。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少阴虚寒兼痰饮阻肺,阳虚水停。治宜温阳化饮,通阳利水。方拟四逆汤、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加减:炮附子(先煎1h)、干姜、炙甘草、茯苓、生姜30g、桂枝、半夏、白芍、五味子各15g,麻黄、细辛各12g,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诉服1剂后当夜咳嗽咳痰次数已明显减少,3剂服完,咳而遗溺症状基本消失,仍乏力倦怠,又加炮附子(先煎1.5h)至45g嘱再服3剂。愈。

按:该案患者久病年高,感寒即入于太少二阴,致使阳虚寒盛,水饮内停,治之关键在于扶阳温化水饮,故以四逆汤温扶太少二阴之阳,以小青龙汤解表蠲饮,以茯苓甘草汤温阳行水治咳则遗尿,元代医家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用茯苓甘草汤通阳利水治膀胱咳效佳。

2、瘀血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上,治疗瘀血的有几个非常有效的并适用范围很广的方剂:抵挡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这是经常用到的有效方剂。

抵挡汤 本人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特别是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凡有较重瘀血见证者,常合用抵挡汤,其中的虻虫多是以当归、红花代替,疗效较好。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由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炙甘草五味药组成,方中桃仁活血化瘀以破蓄血,《神农本草经》谓桃仁“下瘀血,血闭,„„破症瘕积聚”。桂枝辛温,辛散血结,温通经脉,用在本方不是解表,而在于理气通阳。通阳可行阴血,理气能助血行,因为,活血化瘀,理气为要,气机活泼则血行畅达,再者,在大量寒凉药中加如桂枝一味辛温之品,可增强桃仁、大黄、芒硝的功用。大黄苦寒,既能清泻热邪,又能去瘀生新,破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散结,功能泻热破结。大黄虽可祛瘀生新,但力尚不足,故加滑利之桃仁与大黄协同,清热逐瘀之疗效更佳。炙甘草既能护胃安中,又能缓诸药峻烈之性。

本汤证的病机为瘀热互结于下焦,证候特点为少腹急结、神识异常、小便自利、脉见沉涩,这是蓄血证辨证的四大依据。

使用本方要点:

1.芒硝用量可活用,如血瘀而无热象,大便通畅者,可以少用或不用;

2.桂枝在本方中必不可少,因为桃仁破血而行,桂枝行血不破,桂枝、桃仁两药配伍对活血化瘀起着重要作用。 3. 空腹服用,因为本证病位在下焦,先服药后再进食,有利于药达病所。 古人服药经验:

其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进食;

其二本方药力猛烈,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

其三药后病人有轻度腹泻,即“当微利”,也有少数病人有轻微腹痛反应,一般停药即止,毋需处理。

综观全方虽为攻瘀逐血之剂,但较抵当汤的作用和缓,因而服后并不一定下瘀血,而反取其通泄作用,故方后自注“当微利”即是药后的效应。

现代临床应用 脑血管意外,精神分裂症,脑外伤后遗症,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高脂血症血瘀头痛、头晕等。当归芍药散

我抓住肝血虚而血郁滞,脾虚而湿停,肝脾不和之病机而用于心脑血管病中,收效良好。

“当归芍药散”中芍药敛养肝血,缓急止痛,当归助芍药补养肝血,川芎行血中之滞气(川芎乃血中之气药,治气血郁滞之证,最适宜应用川芎,川芎味辛气温,归肝、胆、心包经,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既能活血化瘀,又可行气通滞。川芎一味,最能达到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谓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不除”的功效),三药共以调肝养血活血;泽泻利湿降浊,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除湿。三药以治脾,诸药合用,肝血足则气得调达,脾得健运,肝脾两和,气机调顺,不仅原文所谓腹痛主证可除,而且由肝脾失和所致之眩晕,头身疼痛,肢体麻木、挛急,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均为所宜。

“当归芍药散”运用之妙在于药量的调节,血虚为主者,白术、茯苓、泽泻三味水药量宜小,血郁滞者当归、芍药、川芎三味血药量宜大,湿盛浮肿者,三味水药应重用。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是临床常用经方,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等5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功能,其特点是祛邪以固本,下瘀不伤正,行水不伤阴,阴阳兼顾,气血并调。对于病机与瘀血阻滞,寒(湿)痰凝滞有关的病证,皆可以本方化裁使用,特别对于心脑病的治疗,具有良好地消除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即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之“癥结”“癥块”的意义相近,只不过“癥结”、“癥块”是指腹内结块的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在血脉中结块)的作用。方中桂枝既可温通经脉,以达活血通经之功,又可通阳化气,以显温化痰饮之效;赤芍祛瘀止痛、破坚散癥;桃仁破血消癥;丹皮为血中之气药,入血分能行气滞,祛瘀血,有活而不留,行而不峻的特点;茯苓渗利下行而益心脾之气,有助于行瘀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明显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 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胡希恕教授临证最擅长应用“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这两个经方,常常据证灵活加减与它方合用,特别在辨治冠心病和脑病时,更是将这两个方子活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通过研读胡老先生的学术理论和医案,对桂枝茯苓丸和当归芍药散在心脑血管病的应用上也深有体会,常常据证合以扶阳方药,温通阳气以促通脉活血,大大提升了这两个方子的养血活血,健脾利湿(当归芍药散),温通经脉,化瘀消癥(桂枝茯苓丸)的功效。辨治举例

眩晕(腔隙性脑梗塞)

杨某某,男,76岁,退休工人。头晕伴极度乏力1月余。2007-9-22初诊。

患者1月前,曾因头晕、语言不清伴乏力,去市某医院诊为腔隙性脑梗塞,住院治疗12天,出院后语言不清基本消失,但仍有头晕、头昏懵、乏力,且乏力渐加重,每天不坐即躺,躺也睡不着,不想活动,汗出多,动辄甚,服用不少治疗脑梗塞的中西药物,基本无效,求治。诊见:精神萎顿,神志清楚,头晕、头昏懵伴极度乏力,自汗,纳差,口干不欲饮水,口不苦,眠差,二便调,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苔白厚滑腻,脉沉细弱。

六经方证辨析:精神萎顿,头晕、头昏懵,乏力,自汗,纳差,眠差,脉沉弱为太阳表虚,阴阳不和之证合太阴中气亏虚证。

口干不欲饮水,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苔白厚滑腻,脉沉细,为水饮内停兼瘀。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兼瘀血阻滞,水饮上犯。治宜调和阴阳,去瘀化饮,方拟黄芪建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黄芪、桂枝、茯苓、党参、炙甘草、生姜各30g,白芍、赤芍各18g,茯苓30g,当归、桃仁各15g,山萸肉60g,红枣7枚(掰开)。5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头晕、头昏懵明显减轻,乏力、自汗好转,仍失眠。上方加茯神30g,继服5剂。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已可外出活动,但走不远就想歇息,仍气力不够。上方加黄芪量至45g,又服5剂。痊愈。

按:该案年高慢性病久,气血阴阳俱虚,瘀血阻滞,水饮内停而致诸症,病机主在阴阳不和,中气亏虚,故以黄芪建中汤证补益中气,调和阴阳,合以桂枝茯苓丸以丸为汤剂,活血化瘀,温化水饮,方中以当归代丹皮是用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之功。加山萸肉是取其“温中”(《本经》,既可补阳,又可益阴,且有涩精敛汗之功。加党参主要在于加强补中益气之力。3.痞

《伤寒论》所论的痞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证,不仅可单独发病,而更多见于一些急慢性病症的兼症中。

痞证是患者的自觉症状,自觉心下窒塞胀闷不舒,但按之却柔软没有压痛,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外无形迹,内无压痛,自觉痞满不舒。正如《伤寒论》149条所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154条所说:“心下痞,按之濡”。

痞证的部位为“心下”,即胃脘部,因胃脘居于心之下,所以说痞的病变部位就是胃脘部,但与肝脾密切相关,中焦脾胃,《伤寒论》154条所谓“其脉关上浮”也证实了痞证的病变在于中焦,因为,关脉候中焦、脾、胃、肝。

痞证的成因是因为误下,如《伤寒论》第131条谓:“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病发于阴是指胃气虚,内无有形之痰水内结,却被误下脾胃损伤,寒热错杂于中焦,升降失职所致。而从临床实践来看,痞证误下者并不太多见,而因为多种因素,如表邪入里(所谓肠胃型感冒),饮食饥饱无常、饮食不洁,起居无常,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所致之多见,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瞋满闭塞”;《素问·异法方宜论》谓:“脏寒生满痛”。实际上,西医之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凡表现为上腹部满闷不舒者,皆可按痞证辨治。

痞证之病机,总由气机痞塞心下所致,即所谓“但气痞耳”(第151条),即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

痞证类型,主要谈谈五个泻心汤证,根据其病邪性质的不同和临床表现之异,主要分为以下2类:

【1】热痞

热痞分为三种,其一是单纯的热痞证,如《伤寒论》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即无形邪热壅聚心下,胃热气滞,气机痞塞所致,除具有“心下痞,按之濡”的主症外,必伴内热之象,如寸关脉浮盛或浮数、烦渴、苔黄等。

其二是热痞兼表证的治法,如《伤寒论》164条所谓:“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因表证误下,汗下失序,表邪化热内陷,结于心下滞塞气机而为热痞,在既有热又有表证的情况下,应当先解表后治痞,但也可以在解表的同时兼以除痞。

其三是热痞兼表阳虚证,如《伤寒论》155条所谓“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这一条方药由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组成,除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典型热痞证之外,又见“恶寒汗出”,此“恶寒汗出”,没有头痛、流清涕、脉浮等表证,所以,不是表证而是表阳虚,卫外不固,病机乃胃热气滞,卫阳不固。【2】寒热错杂痞证

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中焦,气机痞塞所致,此包括三个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这三个泻心汤证,在证候上,除皆有“心下痞”的主症外,必有呕逆、肠鸣、下利的脾胃不和之症,这是寒热错杂之痞证的显著临床特征。而三者的病情偏重不同,证候表现亦各有侧重: 《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的半夏泻心汤证之“痞”是由寒热之邪痞塞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半夏泻心汤证的突出特点是偏重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逆症状一般较甚。

《伤寒论》157条“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的生姜泻心汤证,此“心下痞硬”是按之腹肌有紧张感,但按之不痛,乃脾胃不和,水饮食滞阻结于中焦,气机痞塞较甚所致。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故有干噫食臭的特有症状,同时心下痞与肠鸣亦较半夏泻心汤证为甚;

《伤寒论》158条“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的甘草泻心汤证,此痞为脾胃虚弱,水谷不化,痞利俱甚所致。甘草泻心汤证偏重于脾胃虚弱,故其证以痞、下利俱甚为显著特点,因其中虚气逆较甚,影响心神不安,故还并见心烦不得安之症。痞证的治法和方药。《伤寒论》创立的五个泻心汤,一方代表一法,法度谨严,组方合理,且煎法特殊,不仅成为治痞名方,而且可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中。

大黄黄连泻心汤:功效为泻热消痞。以其轻扬之剂,清宣无形邪热,是治疗单纯热痞证之主方。方用小量大黄以泻热和胃,黄连、黄芩清热诮痞,妙在本方不用煎煮的方法,不是取其荡实攻下之力,而是以麻沸汤(即开水)浸泡少顷服用,取其气轻味薄,轻扬清淡,以清泄心下之邪热。本方不仅治热痞,而且常用治胃热吐血之证,《金匮要略》用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清·唐容川用作胃热吐血之主剂,并云:“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

附子泻心汤:功效为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以大温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大黄、黄连、黄芩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为治疗热痞兼表阳虚之主方。方用大黄,黄连、黄芩,以麻沸汤(即开水)浸泡少顷取汁,仍是取其气轻味薄,轻扬清淡,以清泄心下之邪热之功。附子一味另煎取汁,是取其辛热醇厚之性,直入下焦,以发挥其温阳扶阳的作用。再将两汁混合,分2次温服,二者寒热异气,生熟异性,寒热、生熟并用,邪正兼顾,药虽同行,但各司其职,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半夏泻心汤:功效为和中降逆消痞。以其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的代表方。方以半夏为君,且以半夏名方,故当偏重于和胃降逆止呕,尤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较甚者。在煎法上,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

生姜泻心汤:功效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基本相同,亦属辛开苦降甘调之法,因本证胃虚实滞,兼有水饮内停,所以仍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散结消痞,但减少干姜用量,加生姜并重用为主药,偏重于宣中温胃、宣散水饮。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胃虚不化水谷、水食停滞者。在煎法上,仍如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

甘草泻心汤:功效为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本方是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重用炙甘草,并以此名方,主要是取其甘温补中,健脾和胃之力,仍属辛开苦降法,取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散结消痞,重用炙甘草以补中虚,适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中偏重于胃气虚弱、痞利俱甚者,重在调补中气以消痞止利。在煎法上,仍如半夏泻心汤去滓再煎,欲使其寒热之性融合为一体,以共奏调和阴阳、祛除寒热之功。三方皆去滓再煎主要是取其药性和合而共奏和解之功。【3】辨治举例

胃痛(胃炎、胆囊炎)

张某某,女,43岁,营业员。阵发性胃脘部胀满疼痛1+月余。2009-7-16初诊。

患者平时饮食不规律,经常发作胃脘部胀痛不适。1月前,患者因感冒发热后过食油腻,便感到胃脘部胀满不适,继之阵发性疼痛,时轻时重,伴烧灼、嘈杂不适感,阵阵嗳气,严重时恶心呕吐,如此反复发作不愈,非常痛苦。曾去市某医院查胃镜和B超,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胆囊炎,服用多种药物,效不明显。求治。诊见:精神差,面色苍白,纳差,口渴不欲饮,口不苦、不干,二便调,舌质淡红、苔黄滑腻,脉弦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太阴、厥阴合病,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方拟半夏泻心汤合理中汤化裁:法半夏、白芍各30g,党参、干姜、生姜各20g,炙甘草、炒白术、黄芩各15g,黄连6g,红枣十枚(掰开)。3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胃脘部胀满及烧灼、嘈杂不适感减轻,已不恶心呕吐,仍有阵发性隐痛。上方去生姜,干姜加至30g,加醋元胡30g,继服3剂。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精神转佳,已有食欲,二诊方又服6剂。痊愈。

按:该案患者脾胃素弱,外感后又过食油腻,难以消化,中焦阳损,胃气伤伐,寒热互结,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而致诸症,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虚弱,升降失常,寒热错杂。治宜寒温并用,和中降逆,解痉消痞。故以理中汤温运中阳,以复中州之升降调和,合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交通阴阳,以调理中焦,降逆消痞。加白芍是与炙甘草合成芍药甘草汤,意在解痉缓急止痛。二诊加醋元胡是因其“治心气小腹痛,有神”(《汤液本草》),意在加强行气止腹胀痛之力。二方寒温并用,既兼顾到了患者素体中焦虚寒之证,又兼顾到了患者现发病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司之证。

口疮(复发性口疮)

邓某,女,35岁。口腔溃疡半月余,2009-8-1初诊。

患者有经常发作口腔溃疡史,一般常因感冒、劳累过度等而诱发。半月前,患者因加班疲劳过度而诱发口腔多处溃疡,感到口腔内痛如火烧火燎,无法进食,夜间较重,影响睡眠。曾服用维生素及不少清热解毒泻火药,无明显疗效,非常痛苦。诊见:乏力,心烦,纳差,右侧舌边、下唇内侧及左侧颊粘膜处有4处溃疡,纳差,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腻滑,脉细。

四诊合参,辨证为厥阴、少阴合病。少阴虚寒,湿郁化热,寒热错杂,阴火上僭。甘草泻心汤合四逆汤化裁:炙甘草30g,炮附子(先煎1h)、干姜、法半夏各20g,党参、黄芩各15g,黄连9g,大枣7枚(掰开)。3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诉1剂药服后,当夜便不太疼痛了。3剂药服完,诸症明显减轻。上方继服3剂,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经常发作口腔溃疡,也曾常服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等清实火之品,这是当前治疗口疮(复发性口疮)的误区,不少医生也是这么开药为患者服用的,实是不明之举。该案患者素体阳虚,此次因过劳而发病,既有少阴阳虚,阴气上僭之证,又有寒湿郁而化热,湿热内壅,胃气不和之证。病机关键是寒热错杂,阴火上僭。治之宜寒温并用,一方面温扶阳气,引火归元;另一方面,清热燥湿,和中解毒。故方拟甘草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主治湿热内壅,胃气不和,热毒蚀于口舌之证。合以四逆汤温扶少阴之阳,引火归元,主治阴火上逆之证,二方相合,方证相应,疗效很好。

活用经方必须要重视经典原文,但又不能生搬硬套而局限在原文上。经方的加减要慎重,要按《伤寒论》的原则加减,所加药味要参照并合乎《神农本草经》对药物功用的论述,药物的比例要合乎经方比例,要多都多,要少都少。经方的合方,主要应与经方相合,但也可与时方相合,经方不是少了,而是应用无穷,经方不仅应于经方合用,也可以与唐宋以来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时方合用。

第四篇:给资助方的感谢信

各位老乡们:

2010年6·19篮球赛已经成功闭幕,本次篮球活动能顺利举办以至圆满落幕,主要归功于各位相亲父老,各单位及各行业的资助,在此,我们小广篮球协会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的关心和帮助,谢谢!

虽然我们小广篮球协成立才三年,但在各位父老乡亲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已走向正规化。三年里,我们发展了三支小广篮球队、建立了《小广篮球协会规章制度》。三年里,我们本着宣扬小广及小广物质、文明、精神的宗旨我们不断往外宣传,前后到小广参加球赛的地方球队扩大到了敏洞、革东、三穗等地。当然,我们还会继续并更加努力,努力以热闹我村、宣传我村、提高我村知名度为己任,为展现我小广精神、文明、物质、文化、民族特色作出一份力量。明年,我们将力争做得更好!谢谢。

老乡们,我们为有您们这样热情的老乡而感到无比荣幸,加油老乡们,祝您们工作顺利,有空常回家看看。

小广篮球协会

第五篇:小学致捐赠方的感谢信

感 谢 信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基金的各位爱心使者们:

你们好!

首先,请接受长武县罗峪幼儿园全体师生对你们的爱心行动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是你们给我们送来了温暖,给予我们物质上的支持以及精神上的鼓励;是你们把社会各届人士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对孩子们的关心传递给我们;是你们把中华民族的美德传递给我们,使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我们用语言难以表达对你们的感激之情!

我园地处偏远山区,现有100多名幼儿。由于这里生活条件差,生活水平低,学生们的家庭都十分贫困。当孩子们拿到学习包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家长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你们第一次来我园就为幼儿们献上了自己的爱心,我们很感激!

作为学校,我们全体师生衷心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决不辜负你们的浓浓真情和爱心,我们教师一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更要教育我们的孩子,要以此为契机,用书中的知识充实头脑,用智慧改变贫穷、改变命运,改变社会。长大后为振兴家乡、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基金的各位爱心使者们,在这里向你们鞠躬致谢!感谢你们让我们共享了同一片蓝天下的爱!谢谢!

祈福好人一生平安!

长武县罗峪幼儿园 二0一五年七月一日

上一篇:零缺陷管理的总结下一篇:篮球运动中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