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死外星人事件的真相

2022-11-04

第一篇:电死外星人事件的真相

王奉刚修路事件事实真相

关于“遵义菜贩王奉刚捐出21年积蓄为家乡修路”的

事实真相

2012年5月,贵州都市报、新民网、中国广播网、中国贵州等媒体相继报道一则新闻,题为“为给家乡修路——小菜贩,捐出21年积蓄”,其报道内容为绥阳县宽阔镇天台村农庄五组村民王奉刚无私奉献,把自己积攒多年的20多万元钱全部捐给家乡——绥阳县宽阔镇农庄村修路,在得知情况后,宽阔镇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了解情况,但天台村支两委和群众都表示对王奉刚捐资修路一事不知情,宽阔镇和天台村曾和绥阳县委宣传部请求核实,但最终无果。2012年5月30,一个署名为“中国农村经济学研究会理事,编号2287001#”的匿名人将题为“一个农民工的无私奉献与呼声”的信访件交到绥阳县委,经县委转给宽阔镇,要求办理回复,为此,宽阔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牵头调查此事。2012年7月1日,镇村工作组亲临农庄村进行走访调查,了解真相。通过一天的深入走访调查,目前,王奉刚捐资修路事件的真相全部查清。

经查,宽阔镇农庄自然村属边远村,是天台行政村的下辖自然村,离集镇街道约30公里,群众居住分散,在2009年以前,宽阔镇和天台村就向上争取资金上百万元为该村修了一条通村公路,该通村公路通到农庄三组境内。该自然村一二组、四五组至今未通公路是实。在2012年2月份,农庄村四五组的群众自筹资金准备将通村公路延伸到本组,经村委会干部出面协调好土地后,四五组的群众商定按每个承包人口筹集资金130元进行修路,因王奉刚属于五组村民,按组会议的要求,他本应该出资910元,但王奉刚给了组牵头人1000元钱,说不用退了。本次修路该组共集资了一万余元,就请挖机来挖路,在挖了不足三百米的时候,就欠了挖机机主四千多元的挖掘费用,加之有些群众的集资款未到位,工程被迫停工,且组内还因此发生纠纷。所谓王奉刚捐资二十多万为家乡修路纯属子虚乌有,在修路问题上多出了900元钱属实。

知情者

二0一二年七月三日

第二篇:“王宝强事件彻底曝光”幕后真相震惊国人?

作者:水木然

(smr669) 在目前中国的360行里,唯一没有受到宏观经济影响的,也就是娱乐行业了。

难道明星的出场费跟社会经济指数成反比?2016年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最低潮,而明星片酬也达到新高!根据报道,王宝强要求法院分割财产包括:9套房屋,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的一处房产,多家公司股权、出资,一辆宝马x5轿车、一辆宾利轿车,爱马仕、LV、香奈儿、GUCCI、PRADA、迪奥、范思哲、芬迪、TIFFANY等品牌的珠宝、首饰、名表、包、服饰等,此外还有存款、股票、理财产品、保险、原创设计品牌等。

短短七八年,王宝强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因拍戏走红就能赚到如此天量财富,确实让人惊叹!

演员,古代叫戏子。是专门供达官贵人娱乐消遣之用,地位低下,处于九流中的“下九流”,有句俗话叫“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说这句话并不是妒忌她们今日的地位,而是说这些人永远都只会逢场作戏,她们真实的“人生不可能如戏”般打动你。这次王宝强的离婚闹剧就是最好的说明!

中国曾经确实也有演员这个职业。88年《西游记》,六小龄童拍戏的酬劳是每集70到80元,扮演观音菩萨的左大玢透露她酬劳是每集57元。她还说:那时候演员都很单纯、很敬业,从不计较酬劳,也不存在耍大牌,就像把戏演好”。 同样是演戏的,在怀柔、横店门口还有很多等饭吃的底层群众演员们,她们仍然在为每天管盒饭的50-100元“片酬”而努力着,他们的盼望着可以多演几次死人,或者冬天演赤膊大汉夏天演重装兵士,这样拿的钱多一点。

中国目前最缺的就是公平的市场。某实业老板辛辛苦苦办工厂,一年挣的钱还不如他老婆炒一套房子挣的钱多,他凭什么还去踏实做实业?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就是这么完蛋的。 某工厂辛辛苦苦做研发,产品还没有申请专利,隔壁工厂早就靠山寨做大了,大家凭什么还去做自主品牌?“中国制造”就是这么变成了山寨货的。

小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不需要创新也能做大做强,就如同现在的演员不需自我修养也能大红大紫是一样。

电视里的戏子叫明星,网络上的戏子叫网红。网红虽然不拿片酬,但照样日吸百金。两者的运作逻辑如出一辙:她们脉脉温情、甜言蜜语,编织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指鹿为马是必修课,提高身价是基本功。学历、文凭、自拍是为了给自己贴标签。如果你认真,那你就输了。

她们的真正目的是引导消费新潮流:草根→美女→潮人→网红→商家。世上哪有真情在,宰你一块算一块,某网红的网店年销售额竟然在可以达到2亿人民币以上,还需要再接再厉。没办法,如今中国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了!

而且“网红”和“明星”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某富二代的女友就不用说了,某明星的新女友也不用说了。

中国就是笑贫不笑娼,不管你是卖身还是卖笑,只要能够换来票子,你就可以光彩照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想炒作和包装自己,甚至很多小姐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网红、模特,原来一晚上500,现在一晚上20000,小姐也需要与时俱进,玩转“互联网 ”,这就是新时代的“逼良为娼”。 明星有观众,网红有粉丝。她们逢场作戏,大家花钱找乐,仅此而已。还是葛大爷(葛优)看的明白:戏子,就是让人耍的!让你笑你就得笑,让你得哭你就得哭。而对老百姓来说,这叫“没钱穷烧”。

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可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机遇,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有文化、有担当、有正能量的名人太少了,以至于整个社会思想秩序一片混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没有真正的思想舵手,才使很多明星、网红被爬到了时代之巅,因为他们都属于稀缺的“生产要素”,这叫错位填充!负面影响将非常深远。

而传统产业的衰退,又让热钱加速流动到文化、互联网等虚拟产业,即使现在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娱乐工厂生产和批发“明星”速度还是远远慢于热钱的涌入速度,在这种供求关系之下,必然会产生“明星”的价格泡沫。

不过我从来不看那些娱乐节目,因为我觉的就像看耍猴差不多。而每一位掏钱买票的观众、每一位转发点赞的网友,都在不断地用喝彩声和钱财吹大这个泡沫,都在为这条恶性循环加速助推!

有什么样的品味,就有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家;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这是基本规律。

曾经,农民构成了这个国家的绝对主体。所以春晚要放农民口味的小品相声,CCTV黄金时段播放的是《乡村爱情》。赵本山红了20多年,说明它迎合了中国两代人的需求,他的徒弟小沈阳却只能继续红一阵,说明我们的品味提升了。后来,乡村青年有了文化和见识,开始到城市里追赶流行。他们打开电视为选秀明星投票,无数人同时守着电视为一个年轻的声音离开或留下而焦虑纠结。如何找出这个国家“最好”的歌手,全国人民已煞费苦心了很多年!而让我痛心疾首的是:在文艺作品日益丰富、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互联网新媒体如此繁荣的今天,中国人曾经辉煌的主流文化,始终还没有成为主流!当电视里的节目再你我不再能看懂、当互联网的流行语让你我捉摸不透、当引导社会思潮的东西你和我再也无法解读时。我不得不思考:中国精神在哪里?中国复兴从何谈起?中国真的需要好作品,但演员的高片酬严重限制了好作品的诞生,因为钱都装到了明星腰包,其它环节都是能省则省。如今整个娱乐产业中,各个环节都在推动演员片酬的泡沫,这有点像地价与房价之间的关系。 有人说娱乐圈本来就是自娱自乐,观众和演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没有违法什么国家纪律,管的着吗? 但是,就像一位网友(锦润一民)所说的那样: 一个环卫工夜里零点上班,一天要干十五个小时左右; 一百个环卫工,甚至一万个环卫工也顶不上一个王宝强; 论对社会贡献,没有一个王宝强,社会运转会很正常; 如果没有这一万名环卫工,社会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难道没人发现吗?中国的戏子已经上天入地了吗? 一集电视剧正常可卖大几百万,几十集是多钱昵? 当然,最后所有的费用都会从电视台转嫁给广告商,最终传导到商品价格上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全民买单吧!

第三篇:【中国历史重大事件】诸葛亮北伐真相——蜀国内部权利争

夺的好戏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率军出屯汉中,于沔水北岸阳平关下一个叫做石马的地方扎下大营,准备就此开始他一生劳而无功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处子秀。

次年,诸葛亮率20万大军,对外大张声势,摆出欲经由东部的斜谷古道攻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出郿城即兵临渭水南岸,直接威胁长安)的架势,并令赵云、邓芝率部盘踞箕谷作为疑军。曹魏负责西部军区事务的大将军曹真果然上当,以为蜀军志在长安,遂举众拒之于郿城。诸葛亮亲率蜀军主力出其不意,攻打祁山。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明,号令如山,魏国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皆应时叛魏应亮,一时间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恐关右不保,亲至长安督战。另派宿将张郃都督诸军,拒诸葛亮先锋马谡于街亭。

从上述战术布置来看,诸葛亮此役,其目的仅仅在于夺取凉州,而不是拿下长安和整个关右地区。这一点是很明显、很容易看出来的。

蜀中地势四塞险固,四面均有天险阻隔。尤其是直接受到中原政权威胁的北面和东面,地理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北有秦岭横亘,东有三峡控扼。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蜀中历来被视为割据者的乐园。一者,由于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与外界经济交流上的困难,导致蜀中经济具备了较其他地域更强大的独立性;二者,同样由于封闭性较高的地理条件,导致蜀中百姓与中原文化交流较少,因而蜀人在文化和心理上的独立性相对较高;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这样四塞险固的地理环境可以使蜀中政权在强大的中原政权面前更容易生存下来。

这是刘氏割据蜀中的优势所在。但利弊从来都是相生相克,相追相随的。就刘备入川的弊端,从川中走出来的苏洵有过极其精彩的表述:“古代有志于夺取天下的人,最先考虑的往往是如何防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我就知道他最终不能有所作为了。诸葛亮其实没有见过真正的大险要,他以为凭借着剑门之险就可以不亡国了。我曾经仔细考察过蜀中的各处险要,结果发现:割据蜀中,实际上就陷入了一种守不可出、出不可继的困境之中。兢兢业业尚且不能自保,遑论图谋中原!”

苏洵说荆州是诸葛亮丢弃的,这一点历来就存在着争论,但他从荆州之失看到蜀汉之亡,却是有些道理的。关羽手中丢失掉的荆州,在各个方面已经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但对于整个蜀汉集团的战略,却也还有着另一层重要的作用:出川的跳板。

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和关隘,蜀中政权可以很容易地抵御强大的中原政权入侵而自保;同样,强大的中原政权也可以凭借这些险要的地势和关隘将蜀中政权堵死、憋死在盆地之中,即是苏洵所说的“守不可出、出不可继”。入川就像是老虎进了动物园的笼子,进去了你可以衣食无忧;但要想再出来,获得自由,却是难上加难。

荆州的存在,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弥补蜀中政权出川难的问题。荆州丢失之后,诸葛亮首次北伐,其目的就在于寻找到一个类似于荆州的代替品,寻找到另一块跳板。

凉州,就是诸葛亮计划中的跳板所在。此后六出祁山,诸葛亮的这一战略目标从未改变。

【马谡之死】

刘备临死之前,曾经告诫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似乎将刘备的谆谆告诫当作了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就出去了。韬光养晦已久,至关重要的首次北伐,诸葛亮就重用了马谡,“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最后恰如刘备所担心的那样,马谡在街亭(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一意孤行,舍水上山,犯了兵家之大忌,结果被张郃截断了汲水之道,遭逢惨败,部众四散流离。首次北伐的大好局面就此发生扭转,诸葛亮损兵折将,只得无功而返。

诸葛亮素有知人之明,却在马谡问题上犯下了这样的错误,历来为史家所感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谢众人,习凿齿(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就此发表议论:“诸葛亮不能兼并上国,岂非理应如此……蜀汉僻陋于一方,人才少于上国,而诸葛亮杀其俊杰,以求收到其他人的驽钝之用,希望以此成就大业,不亦难乎!而且先主曾经告诫过马谡其人不可大用,岂不等于早就鉴定出了马谡并非什么人才了吗……如果诸葛亮知道马谡不可大用而用之,则违背了明主之诫;如果说对马谡的裁决有失公允,那就意味着他杀了有益之人。无论如何,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智者。”

事实上,马谡之死远远没有我们通常印象中所知的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涉到蜀汉集团内部一场巨大的权力转移。

刘备生前,蜀汉集团存在着四大军区:荆州军区的关羽军团,汉中军区的魏延军团,永安—江州军区的李严军团,京畿军区的刘备直属军团。后来关羽军团彻底覆败,只剩下三大军团。李严直辖永安—江州军团的同时,拥有着对其他诸军团的节制权。

诸葛亮南征平叛所率部队,主要来自京畿军团——李严在诸葛亮南征期间不闻不问,永安—江州军团诸葛亮自然无法号令;汉中魏延军团身处前线也不可能抽得开身。南征的意义也正在于,诸葛亮从此将京畿军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建兴六年的首次北伐,除了前面我们所讲到的:为了攻取凉州或者凉州的一部分,为蜀汉集团寻求一块出川的跳板这一战略目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借此控制汉中军区的魏延军团。

魏延虽然是荆州人氏,但他却是刘备的部曲将(家将),从来就不属于诸葛亮一系。刘备用魏延镇守汉中而不用闲得发慌的名将张飞,其着眼点就在于魏延这个“家将”的身份。诸葛亮在蜀汉集团内部费尽心机进行的权力转移行动,自然也少不了对魏延及其汉中军团的处理。

建兴五年,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顺理成章地进驻汉中,从此魏延彻底告别了镇守汉中的方面军军事将领的身份,而蜕变成为诸葛亮麾下的一员偏将。此后,魏延头上先后被冠以这些职务和爵号:(北伐军)前部督、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他再也没有机会去实践他在刘备面前许下的豪言壮语:“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诸葛亮违众起用名不见经传的马谡担任首次北伐的先锋,而弃用名将、宿将魏延和吴壹(吴壹之妹为刘备夫人,吴壹也非诸葛系之人),其背后的用心实在良苦。诸葛亮刚刚变相地顺利接收了汉中军团,他并不想立刻给魏延立功的机会,他想把这个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马谡——马谡自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可见二人关系的不同寻常。马谡出任先锋,和诸葛亮刻意在军中培养亲自己的军事将领的目的是一致的。此次北伐,形势本来已经甚好,只要马谡能够稳重持中,不出纰漏,根本不需要他有什么突出的精彩表现,诸葛亮扶植他的目的就能达到。但是天算不如人算,马谡竟然惨败于街亭。

至此,马谡只能一死。准确地说:诸葛亮只能选择让马谡一死。

因为用马谡而不用魏延,是诸葛亮独排众议的决定,诸葛亮必须就此负责。在诸葛亮上奏给刘禅的《自罪疏》中,有这样的句子:“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不过,如果仅仅因为这一原因,诸葛亮大可自己多承担些责任,马谡尚且用不着去死。最关键的是,令马谡出任北伐军先锋的背后,隐藏有诸葛亮不可为他人道的政治阴谋。这就是诸葛亮在军中培植自己势力,削弱刘备时代的功臣元老。虽然事情做得隐蔽,但蜀汉集团内部也难免有人就此说三道四。马谡胜利了则万事大吉,诸葛亮也可以免遭任人唯亲之嫌,相反,可获任人唯贤之名,马谡也可以就此顺利进入军中担任要职;马谡一旦覆败,诸葛亮必然会招致海量非议,倘若马谡再获得从轻发落,舆论必然会朝着更加不利于诸葛亮的方向发展,唯有对马谡施以最重的处分——斩首,方能平息蜀汉集团内部鼎沸的议论。

故而从一开始,马谡这个先锋就处于只能取胜、不能战败的逆境。为了诸葛亮的政治利益,丢失街亭的马谡必须去死。

【魏延之死】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随后,魏延因为与杨仪争权而成为叛徒,兵败身死。作为诸葛亮一生最后一次北伐的最后一声余韵,魏延之死显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开门见山地说,种种迹象表明,魏延是被诸葛亮刻意设计的逼反杀掉的。

杨仪当政,是魏延作乱的主要原因,陈寿当年已经替魏延在一定程度上平了反:“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而杨仪与魏延之间的水火不容,诸葛亮是早就深知的,明知这一点却在临终之际安排杨仪统帅诸军撤退,这一举措要么属于失策,要么就是刻意为之。

杨仪的个人品质很成问题。杨仪早年因个人才干出众而被刘备选为尚书,但他却和自己的直接上司尚书令刘巴搞不好关系,无法开展工作,最后只得外放遥领闲职虚职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北部)太守。魏延死后,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首级,破口大骂:“庸奴!复能作恶不?”如此行径,可见杨仪还是个小人。据此可以粗略判断,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主要责任应该在于杨仪。

对于二人交恶的起因,史书如此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魏延的矜高似乎成了祸端的导火索,其实不然。当时,除诸葛亮之外,刘备时代的老臣重臣们基本上已经全部消亡殆尽,唯魏延一枝独存,资历最深。魏延确实有“矜高”

的资本,他获得这样的尊重其实并不过分。但作为诸葛亮身边极亲密的红人(丞相长史),杨仪很清楚魏延在诸葛亮心目中不被重用的尴尬地位。以杨仪一贯的“狷狭”性格,他根本不可能像其他人一样去尊重魏延;相反,杨仪很可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魏延的蔑视。所以,魏、杨交恶的主要责任人是杨仪,不会有错。

魏延和杨仪之间交恶到什么程度呢?《蜀书·费祎传》如此记载:“时值前军师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次并坐争论的时候,魏延往往愤怒地举起刀向着杨仪比划,杨仪则往往泣涕横集。费祎经常在二人之间做和事佬,终诸葛亮之世,能够各尽魏延、杨仪之用,全赖费祎的匡救之力。”魏延举刀相向,有欲杀杨仪之心,可见二人仇隙之深,已是水火不容,无法化解。

让杨仪为首统帅三军撤回汉中,是诸葛亮临终时的安排。这一安排,必然会激起魏延的反对和抵制。但这一安排的意义如果仅仅止于临时应急,以求蜀军全身而退,其实还不足以完全令魏延武装“反叛”。事情的关键是诸葛亮在杨仪身上的这一安排其实还另有文章:借此暗示众人,将杨仪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杨仪能够当政,这一点才最致命。魏延深知,杨仪当政,自己不可能再有好日子过了。诸葛亮在世之日,最多让自己怀才不遇,不获重用罢了;杨仪一旦执政掌军,自己就可能只有一种结局——死定了。魏延绝对不能坐视杨仪慢慢找机会砍掉自己的脑袋。不反杨仪是个死,反杨仪最多也是个死,选择后者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从安排杨仪率军后撤,到将其打扮成自己最热门的继承人人选,这一切都不是诸葛亮病糊涂了之后的失策;相反,这是他刻意所设的一个局,为魏延所设的一个死局。

第一,诸葛亮召集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商讨自己死后的退军事宜时,没有通知魏延。魏延身为北伐大军的前锋大将,理应参加这样重大的会议。当时魏延的前锋大营仅仅“出亮营十里”。策马往来,十里地其实最多不过二十分钟的时间。如此短暂的距离,却不通知魏延参加,岂不可疑?

第二,如果诸葛亮有意保全魏延,寻求蜀军的团结,那么他应该选择杨仪之外的其他人作为统帅三军回撤的人选。丞相府司马费祎、丞相府参军姜维均可胜任。尤其是费祎,此人在魏、杨二人之间斡旋多年,用他为统帅,自然可以同时兼顾到魏、杨二人的情绪,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但诸葛亮指定的却是这三人中间最不合适的人选:杨仪。

第三,临死之前,诸葛亮早就把密表送到了刘禅手中,指定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但退军之际,军中以及社会上却到处流传着杨仪最有可能是诸葛亮指定的继任执政者的消息,而且杨仪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领军顺利撤回汉中,诛讨了魏延之后,杨仪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朝廷送来聘书,让自己“代亮秉政”。当最后的结果是仅得一中军师虚职的时候,杨仪变得极其愤怒,“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这些连杨仪本人都深信不疑的流言是偶然出现的吗?

第四,杨仪的怨愤之言中有这样一句:“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话中的“魏氏”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曹魏,一种说法指的是魏延。其实当是魏延无疑。若指曹魏的话,应当称之为“曹氏”或者“魏国”、“魏廷”,不应当不伦不类地称之为“魏氏”。杨仪此言隐隐约约泄露了一个重大的天机:当时确实存在着一个设计魏延的计划。

第五,陈寿似轻似重地记了这么一笔:“(诸葛亮交待)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似乎当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了魏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魏延这样的反应难道不正是诸葛亮所一直设局寻求的吗?

诸葛亮如此费尽心机设计逼反魏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个正当的理由除掉魏延。除掉魏延的动机很明显:诸葛亮死后,魏延将成为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元老,而且魏延本人又确实有大将之才。名位寡微的蒋琬继任自己执政,必然无法驾驭魏延这类人物;魏延也素来好立功名,不会甘心完全听命于蒋琬的节度,此人在诸葛亮死后,必将成为引发蜀汉集团内部动荡的一大隐患。诸葛亮治蜀,从来将政局的稳定摆在第一位,对于这样的隐患,从来都是坚决消除。昔日劝杀刘封、彭羕时有着这方面的考虑,如今除掉魏延,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魏延兵败身死,随后接过其执政接力棒的,先后是蒋琬和费祎;接过其北伐接力棒的,则是姜维。

【蒋琬东伐】

蒋琬自建兴十二年以尚书令身份总理国事,至延熙九年(246年)去世,执掌蜀汉政权达13年之久。这段时间蜀国极少兴兵,主要致力于经济恢复和百姓的休养生息。延熙六年十月,蒋琬似乎认为蜀国国力已经有所恢复,再次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将行营自汉中迁至涪县(今四川省绵阳市)。在此修缮城池,大造舟船。

据《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认为诸葛亮数出秦川,道路艰险,粮运难继,故而多次劳而无功,所以不如另辟蹊径,顺汉、沔二水东下,袭取东三郡(西城、上庸、房陵),进窥荆襄。蒋琬这一伐魏计划,兵锋东指,故而被称之为“东伐计划”。

但此时的蒋琬与诸葛亮在世之时威望与权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一计划刚刚出炉,就遭到了强大的反对力量:“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刘禅也派了尚书令费祎和监军姜维前去向蒋琬“谕旨”此事。迫于压力,最终蒋琬放弃了这一计划,同意回到当年诸葛亮出秦川祁山、进窥雍凉这一既定的传统方针上来。

对于蒋琬别出心裁的“东伐计划”的前后始末,史书上交代得头是头,尾是尾,因是因,果是果,条理清晰,逻辑充分。

尽管如此,此事仍有三点甚为可疑之处:

第一,蒋琬虽然不再坚持水路“东伐”,但自己却没有就此拔营离开涪县,而只是升任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令其前往汉中,负责联络凉州羌、胡及其他北伐事宜。蒋琬上奏刘禅:“如果姜维北征,与魏军相持于河右,臣我当率领大军作为姜维的后镇与援军。涪县这个地方水陆四通,交通便利,可以做到唯急是应,倘若东北方向(注:由长安方向入侵汉中,正好是东北方向)曹魏来侵,赶去救援也相当方便。”于是乎蒋琬继续坐镇涪县,并在此一呆就是整整3年,直到去世。

涪县真的如蒋琬所说,地理位置那么左右逢源、极其便利吗?

第二,蒋琬将大营自汉中迁至涪县其实早有计划。延熙五年正月,监军姜维就已经督率一支偏军作为先锋自汉中回撤,驻扎到了涪县。22个月之后,蒋琬也亲自回撤到了涪县。随后,蒋琬自己坚持留在了涪县,回到汉中去主持“北伐”事务的却正好是之前回军涪县的先锋姜维。

这些人事调动背后会不会藏有什么深意?

第三,蒋琬如果真的有意“东伐”东三郡和荆州的话,没有理由不和东吴互通声气,以求得东吴荆州军团的支援。但东吴自始至终没有收到蒋琬发出的照会,也没有见到蜀汉就此派来的使者。以至于东吴的重臣骠骑将军步骘、车骑将军朱然等人误以为蒋琬回撤涪县的真实意图是有意顺流东下侵略自己,于是频繁上书孙权,请求早作应战准备。 若此行本意确实在于“东伐”曹魏,蒋琬做事怎么会如此毛手毛脚、粗枝大叶?

涪县地理位置图

先说涪县的地理位置。涪县绝非蒋琬所说的那般交通便利,在此驻军根本不可能同时兼顾到蜀汉各个方面的危机。倘若真有一个这样得天独厚的地方,诸葛亮在世之日为什么没有发现并加以利用呢?真实的情况是:涪县距离汉中的路途还相当遥远,并且蜀道难行,一旦有警,根本做不到及时救援。蒋琬回撤涪县的次年,魏国就趁汉中守兵大减的良机(不到三万),由大将军曹爽率领,十余万步骑军大举来犯。汉中诸将大为惊恐,皆主张弃关入城固守,以待涪兵救援。临时全权负责镇守汉中的大将王平力排众议说道:“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有赖王平此番调度,拖延时日,随后援军陆续赶来,汉中方保无事。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蒋琬所谓的涪县“水陆四通,唯急是应”是纯粹的谬谈。

相对于距离汉中的千里之遥,涪县距离成都倒是相当之近。据《蜀书·刘璋传》记载,涪县其实距离成都仅仅360里而已。当日刘备由垫江水入川,刘璋就亲自自成都至此迎接。事实上,蒋琬所看重的并非涪县在战略上的便利(实际上也并不便利),他看中的,正是涪县和成都之间的这段更近的距离。也就是说,蒋琬此次东伐的真正目的不在军事层面,而在政治层面;不在外部敌对势力,而在内部政治斗争(史书上没有直接记载)。

姜维是延熙五年奉蒋琬之命率军回驻涪县的。我们要想找出这场政治斗争的端倪,自然也得将目光锁定在延熙五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极其敏感但却容易让人忽略的事情:庲降都督(庲降军区司令)马忠回朝。

马忠这个人,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恰恰是这个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却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蜀汉集团后期,马忠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诸葛亮时代,他先后以出众的个人能力担任过丞相府参军和长史(副)、益州治中从事等要职;建兴十一年,马忠出任庲降都督(庲降都督府是蜀汉集团在南部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羁縻州府。因为关系到蜀汉政权后方的稳定安全),任期内马忠颇建功绩,爵位屡屡升迁。

更让人敏感的是,马忠既非荆楚士人,也非雍凉寄寓士人,而是益州本土巴西(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士。巴西素有三狐五马、蒲赵任黄等大姓,马忠则同时兼有马氏和狐氏的双重身份——马忠父亲姓马,母亲姓狐,他自小在外婆家中长大,故又名“狐忠”。

诸葛亮治蜀,重用荆楚士人和寄寓士人,而刻意打压益州本土士人。其原因在于:益州本土豪族执政,凭借着强大的地方宗族势力和本土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极其容易演变成为威逼人主、篡位夺政的权臣,而荆楚士人和其他寄寓士人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马忠手握重权于外,如今突然入朝,自然会引起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既是诸葛亮嫡系、又是现任执政者的密切注意。

最重要的也是蒋琬必须率军自汉中回撤到涪县的原因,是马忠入朝的背后隐约有着蜀主刘禅的影子。

自延熙年间开始,刘禅开始逐渐告别诸葛亮时代的乖乖形象,转而极力谋求亲政。诸葛亮在世之日,刘禅老老实实地为刘备守了整整三年的孝;诸葛亮一死,刘禅“四时之祀,或有不临(谯周语)”,连例行公事的对天地祖宗的按时祭祀活动也懒得参加了。这也可见刘禅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对刘禅这种“数典忘祖”的悖逆之举,蒋琬等人拿他毫无办法。而且,刘禅还开始耍起了政治手腕,开始玩弄权术。蒋琬最初以尚书令身份总揽政事,而刘禅却连续升任他为大将军、大司马;相应地,刘禅又令费祎顶替蒋琬留下的缺空,费祎一路升至尚书令、大将军。众所周知,大司马之职和大将军之职其实是并列和重叠的(光武帝所创设),大司马就是大将军,大将军就是大司马。两者品级相同、权限相同、职责相同,仅仅是名称相异而已。当年光武帝同设大司马和大将军的原因是为了解决战时诸将出征时名号不足的问题,蜀汉政权仅仅一州之地,根本用不着设置这种重叠官职。所以只存在一个解释:刘禅希望蒋琬、费祎二人能够互相牵制。可惜的是,蒋、费二人并没有出现刘禅所希望见到的争权夺利、互相扯皮的局面;相反,二人一内(费祎留守成都)一外(蒋琬驻守汉中),在政事军务上配合得相当默契,每逢大事,费祎总是和蒋琬商量着办。

延熙五年,刘禅召庲降都督马忠入朝。同年,马忠前往汉中,面见蒋琬,传达刘禅的诏旨。回来之后,刘禅立即加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传达了一次诏书就加官升爵,刘禅扶植马忠的意思是很明显的。也是同年,蒋琬令姜维率领一支偏军回撤到涪县,以防成都生变。将汉中之事安排好了之后,次年,蒋琬自己也率军回撤到了涪县。对于这次动作,蒋琬对外宣称其目的在于“东伐”。刘禅对蒋琬率军回驻涪县甚为反感,于是借机发难,大造“东伐”不可行的舆论,意图逼迫蒋琬回到汉中。蒋琬不得不承认“东伐”的不现实(这是个草草寻找的借口),于是取消“东伐计划”,将姜维打发回汉中去负责北伐事宜,自己继续赖在涪县,不再挪窝,直到去世。

这就是蒋琬那场别出心裁、独辟蹊径的“东伐”背后的真相。

【姜维的另类史】

延熙十六年正月新春佳节,蜀汉政权第三任执政者费祎在其驻地汉寿(即葭萌关,位于今天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境内,刘备将其更名为汉寿,与关羽的汉寿亭侯中的汉寿异地同名)举行“岁首大会”,大宴群臣,同僚共欢。席间费祎“欢饮沈醉”,不意被出席宴会的一个叫郭循的人“手刃”刺杀,当场身亡。

对于蜀汉政权而言,费祎之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自诸葛亮频繁北伐耗空国力之后,蒋琬当政13年,费祎当政六年,均未再大规模地对魏用兵,蜀汉政权获得了一段相当难得的休养生息之机。费祎死后,姜维当政的前五年,岁岁兴军,年年用兵,刚刚积蓄起来的有限的一点国力又被瞬间耗空。可以这么讲,费祎之死,意味着蜀汉政权内部鸽派势力的下台和鹰派势力的登场。虽然不能偏执地将亡国之责加在姜维的穷兵黩武上面,但是姜维执政后的频频北伐,的确加速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令人疑惑的是:郭循为什么要刺杀费祎?

郭循并非蜀人,而是魏国凉州西平人。一次蜀军寇掠西平,郭循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了蜀国。所以史书对他的身份的定位是“魏降人”。对于郭循此举,曹魏方面下达过一份诏书予以褒奖,并且恩及其留在魏国的后人。诏书是这么说的:“已故中郎西平人郭修(即郭循),品行高尚,百折不回。之前蜀将姜维寇掠西平郡,郭修遭到掳略……郭修于大庭广众之下刺杀费祎,其勇超过聂政,其功胜于介子,真可谓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人。追加褒奖和恩宠,是为了表扬忠义之士;赏赐爵禄延及后嗣,是为了奖劝将来之人。特下诏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追谥为威侯;令其子袭爵,再加拜为奉车都尉;赐银千两,绢千匹,以光荣恩宠存者与亡魂,使其永垂后世。”

乍然读来,似乎郭循受到了曹魏方面的指使。其实不然,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郭循刺杀费祎是在正月,而曹魏方面下诏褒奖却是在八月。蜀汉执政者的死讯属于当时的重大“国际事件”,曹魏方面应该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不可能8个月之后才知晓。倘若郭循是曹魏方面派来的刺客,费祎死讯一到,曹魏方面的褒奖诏书就应该随即下达,不可能拖延半年之久。

实际上,对于费祎之死背后的谜底,陈寿虽未明言,但却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丝线索。在其亲笔一字一句撰写的《蜀书·姜维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姜)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

姜维在费祎的制裁下郁郁不得志,率万人也不能。费祎刚死,姜维就如鸟出笼、如虎进山,率军大出。这种前后对比带着强烈的含沙射影的意味,很容易让人将费祎之死和姜维联系起来,但又并不能切实证明姜维和费祎之死有关系。自来史家撰史,最忌讳这种容易引人误解、模棱两可的笔法。如果确有其事,不妨直书;倘若并无其事或者仅仅心存疑惑,则不妨略过。陈寿素有良史之名,他如此记载,必有原因。

原因其实很简单,两个字:回护。陈寿必须替姜维回护。

我们考察陈寿的生平,结果发现:仕蜀期间,陈寿曾经担任过卫将军主簿之职(《晋书·陈寿传》)。卫将军之职历来仅设员一人,属第二品,位亚三司。蜀国设立此职始于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姜维首任,至延熙十九年姜维升任大将军为止。此后缺员四年,景耀四年(263年),复授诸葛瞻此职。

充分的证据表明,陈寿所担任的是卫将军姜维的主簿,而非诸葛瞻。第一,据《晋书·陈寿传》记载,诸葛瞻一向轻视陈寿,不可能征辟陈寿做自己的主簿;第二,景耀年间黄皓专权已久,“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陈寿仕蜀的最高官职是六品黄门侍郎,若其景耀四年尚为八品卫将军主簿,是不可能在此期间升至六品的,相反,他会遭到黄皓的打击而贬官;第三,陈寿在做了卫将军主簿之后,又担任过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景耀四年距离蜀汉灭亡仅仅两年,陈寿怎么可能仕途得意、连续3次升迁呢?

“故吏”对于“旧主”的感恩和忠诚,这在当时是一种被世人普遍认可和推崇的社会道德。臧洪身为张超的“故吏”,不惜为之去死;蔡邕身为董卓的“故吏”,也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其死大哭一场,最终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如此我们就更加清楚了:身为姜维“故吏”的陈寿,自然没有任何理由诬蔑姜维;相反,对于《姜维传》,陈寿必然较其他传记要更为用心地去撰写。所以,在《姜维传》中出现上述这么一段含沙射影的记载,绝非偶然,必有深意。

而且,费祎遇刺前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陈寿终日在姜维身边工作,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也丝毫不足为奇。

除此之外,刺杀费祎的幕后指使者是姜维这个论断,还有一些别的佐证:

第一,郭循进入蜀国极其偶然。魏国不可能知晓蜀军将至何处掳掠,自然无法安排郭循早早地埋伏在西平等待时机被俘入蜀。

第二,《傅子》记载:“(姜)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既有豢养“死士”的兴趣,而最初俘虏郭循的人又正是姜维,自然他最有机会将郭循纳入自己麾下,使其成为自己众多“死士”中的一员。

第三,据《魏氏春秋》记载,郭循刺杀费祎的时候,已经官至左将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资格出席费祎的“岁首大会”。一个降俘要想在短短的时间里骤然升到如此显赫的地位,在蜀国没有一个强大的后台是做不到的。蜀主刘禅又是昏庸之辈,不可能做出量才破格提拔之事。当时具备这样强大的后台资格的,除了大将军费祎,就只剩下了卫将军姜维。

第四,郭循的“魏降人”的身份最适合刺杀费祎。事后,姜维等人大可将责任全部推给曹魏集团。而魏国延缓了半年多时间才下诏褒奖郭循,而且还将郭循之名误写为郭修,可见他们是在事后很久才打听到此事的,而且道听途说,并不完全准确。 费祎死后,姜维畅意自为,连续5年时间里五次北伐,结果自然是劳而无功,虚耗国力,蜀汉覆灭的速度无形中坠落得越来越快了。

第四篇:穿网球鞋的外星人

适用章节:第七章 领导或第九章 沟通

游戏目的:培养学生的指挥能力。

游戏概述:这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参与者在游戏中口头教一位“外星人”穿短袜和网球鞋-----不允许进行示范。本游戏的目的是教会参与者清晰地发出指挥的命令。

时间:15-20分钟

需要的材料:一双短袜,一双球鞋(教师的尺码),其中一只网球鞋没系上鞋带,向学生分发的材料(或放映幻灯片),人手一份。

步骤:

1、教师自己扮演外星人,走进教室,一只脚穿着袜子和系了鞋带的鞋,另一只脚则光着。将材料分发给大家,或放映幻灯片,然后坐下,将短袜、鞋带和网球鞋放在你面前,等大家给你指导。

2、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参与者认识到,他们做出的指令必须意思清晰。不要说话,完全按照他们的指令去做。如果一个参与者说“将短袜放在脚上”,你就检起短袜放在脚上。如果参与者说“检起鞋带”,就从中间检起鞋带”,而不是从两头。如果参与者说:“将鞋带穿进鞋上的孔”,就将鞋带的头部穿进任何一个空,而不一定是第一个----或者是将鞋带整个塞进孔里。

3、如果几个参与者同时对你进行指导,或某个参与者变得过于情绪化,失落或骂人,你可以停下来,装傻。如果参与者有对你说了或做了你愿意继续游戏的事,你可以继续配合他们进行游戏。

4、限时10分钟,停止活动,提出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继续这个游戏,参与者在进行第二轮指导时就应好多了。

讨论题:要求现场回答

1、你从指导他人中学会了什么

2、在这个游戏中,你会看到外星人有时听从你的指导,有时又不听从你的指导。那么你怎么让客户理解你的指导并加以实施呢?

3、你怎样才能更好的指导你的客户呢? 向学生分发的材料:

穿网球鞋的外星人

刚刚发这份材料给你的“人”是到达地球的外星人,这个外星人双脚穿鞋和袜子,然而出于好奇,这个外星人脱下了一只鞋和袜子,现在他不知道怎么穿回去了。

作为一个热心的地球人你来教他穿好鞋带,然后将袜子和穿上鞋带的鞋穿回脚上。你的任务是进行清晰的指导(抵达地球之前,外星人接受过汉语速成班,但是根本不会说)

外星人没有能力模仿你,所以你穿自己的鞋和袜子,对他们没有任何的帮助,还有在进化的过程中,外星人形成了只能一次听一个人说话的特点,请和其他参与者相互配合,轮流进行指导。 对了,再提醒一点:不要碰这个外星人,如果你碰了他,没有人会确定将会发生什么?上次碰了这个外星人的人当时就被蒸发掉了。

第五篇:想象中的外星人教案

创设意图:神秘的太空让幼儿充满好奇,使幼儿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兴趣。大班幼儿对于太空有所了解,孩子们参加过以《太空》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搜集资料和制作的过程,对于太空中的飞船,火箭等有所了解,但是太空中是否有外星人和它长什么样子,孩子们也不断的在每天生活中去讨论和想象,对于太空中的外星人的想象与兴趣达到了顶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大胆的去创作。幼儿去感受、去想象、去创造过程中,使幼儿的经验得以提升,所以设计了这节美术活动《想象中的外星人》,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想像,大胆的表达表现。

活动目标:

1.幼儿大胆创作出想像中的外星人,并尝试用渲染的方法画出梦幻的太空。

2.能对太空中外星人的感兴趣,有表现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大胆创作出想像中的外星人,并尝试用渲染得方法画出梦幻的太空。

活动准备:

1、外星人图片若干张。

2、创作工具:淡彩颜料 、清水、油画棒、水粉纸、勾线笔、水粉刷。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师提问:

1.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老师给你们一个惊喜,慢慢睁开眼睛,快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啊?

2.你们想一想我们在太空上会看到什么呢?

3.太空中会不会有外星人呢?会长什么样子?

教师小结:目前为止人类也无法确定是否真的有外星人,这个问题也是人类一直在探索和研究的,人们也会想像出一些形象各异的外星人出现在电影和电视里。

二、出示外星人图片

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作的兴趣教师提问:

1.你们看这个外星哪里很特别?猜一猜它有哪些超强的能力?

2.你想像中的外星人长什么样子?有哪些超强的能力?

三、幼儿创作外星人并用渲染的方法画出太空背景

1、播放渲染方法视频

2、视频当中是怎么进行渲染的?

四、分享交流

体验绘画的快乐完成作品的小朋友把作品贴到展示板上,互相交流。

教师小结:

1、在画好外星人之后,首先刷上一层清水,然后再涂上自己喜欢颜色,梦幻的背景就出现了,小朋友也可以来尝试一下。

2、幼儿进行大胆尝试创作外星人

上一篇:党史知识竞赛策划书全下一篇:第三人称单数单词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