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

2022-08-07

第一篇:大学生犯罪心理研究

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摘要:伴随着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上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与过去GDP高歌猛进、世界各国为之惶恐不同的是,新时期下的经济增幅全面减缓、杠杆率升高,GDP增幅减缓至7.5%左右,餐饮业、酒店业等服务性行业遭到重创,尤其是部分高档餐厅及酒店的全年营业额甚至减少了50%以上。如果读者认为在这样经济放缓、就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人人忙于生计无心犯罪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IPO核查过半,从最初的近900多家企业排队申请,到现在抽查、自查过后只剩700多家企业,万福生科造假无疑是供我们研究的典型。此外,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贪污、巨额骗贷被捕无疑是一个信号,标志着高学历者运用高超的经济手段骗取资金、拟上市企业与保荐单位串通造假财报骗取上市等经济犯罪已不再是简单的贪污公款、合同诈骗、信用可诈骗等传统经济犯罪所能概括的了。此时,这些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将通过对新旧时期经济犯罪心理的对比、等进行研究。

关键字:新经济犯罪;贪污腐败;金融诈骗;心理分析;预防对策

一、传统经济犯罪心理的主、客观因素

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严重侵犯国家管理制度、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传统经济犯罪更多的集中在以国家工作人员为主、企业高管为辅的犯罪主体上,多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犯罪。传统经济犯罪心理由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心理因素构成。

(一)客观环境因素

1.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等消极的思想意识、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对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这对走在经济发展前线的官员、企业管理层人员产生了极强的腐蚀力。这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分配差距逐渐拉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在这种冲击下,国家工作人员心理上的自豪感、优越感发生动摇,渴望拥有同政治地位相适应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心理萌生。

3.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权力滥用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和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权力被挂上了商品的标签而成为某些人角逐和竟价的对象。另外,由于执法部门缺乏一定的制度,又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造成国家工作人员权力过大,而市场主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其行贿、进行权钱交易在所难免。

(二)主观心理因素

1.抗腐能力弱导致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犯罪心理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生观是个体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个性心理的动力结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有的国家工作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放松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经不住诱惑,于是便萌发出“权钱交易”的犯罪心理,进而大肆贪污受贿、诈骗,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社会控制弱化和法律意识淡漠,增强犯罪心理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一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落实,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从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

二、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

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是指呈现出发案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类型更趋多样化并向市场经济的热点部门拓展、犯罪手段隐蔽、狡猾及智能型犯罪突出等局面的经济犯罪,以金融犯罪、巨额标的物的高官犯罪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时期经济犯罪。

(一)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特征

1、案件性质更加恶劣,相当一批高官落马

几年来我国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就多达100多,这在世界范围内,在其他国家、地区基本上是没有的,当然这也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于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涉案数额越来越大,对社会的影响上越来越大。就如河北省的一个贫困县,只有33万人口,只有1个多亿的GDP产值,该县县委书记受贿额超千万,站到当地GDP的十分之一,不仅仅只是绝对数值上,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大。

2、涉案主体更加复杂

新经济犯罪份子进行腐败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呈现亲属化、团体化犯罪倾向,犯罪分子与亲属、特定关系人、其他官员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共同腐败。许宗衡案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其家中的亲属全部调到深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实权部门工作,许宗衡在外也不是亲自出面,而是由其妹夫对外活动。许宗衡同时也将官员分为几个层面,有的是一个战壕的,有的是可以拉拢的,有的是不能深交的,因此许宗衡案牵扯出不少政府官

员和亲属。这些都是涉案主体更加复杂,团体化、亲属化的一个表现。

3、作案更加隐蔽

现代社会讲包装,现在的新经济犯罪分子也颇为精通包装之术。这是作案手段隐蔽在公众表现上的。从作案手法上来讲,也是更加隐蔽,现在的新经济犯罪分子从直线敛财到曲线敛财逐步转变,利用职权帮助特定关系人进入市场,自己不当期兑现利益。北京海淀区区长周良洛案在复杂、隐蔽程度上更具有代表性,别人给他送了100万美元,周良洛不愧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他要送他钱的人把这个钱投入深证股市,然后通过购买的一些农民工身份证开的账户转移到香港,然后存入外资银行,然后再分批分次一点、一点的转入其妻子用他人身份证件开的账户。这个过程是相当复杂,查办起来时相当具有难度。

(二)新时期下的经济犯罪心理研究

1.外部环境

①官员、高管高学历化

2013年5月,招商银行传奇行长马蔚华宣布退休,其接任者田惠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关系学硕士;同年,工商银行新任行长易会满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政界高官更是高学历者比比皆是。这些高学历官员和高官在面对经济利益、取得收益的手段及思想上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一方面对国家政策高度敏感、非常善于解读政策,从而搭上政策的便车正大光明获取财富,另一方面,多年的高素质教育培养出了他们良好的法律素养,使得他们基本上不会铤而走险实施传统型的经济犯罪,他们往往更多的留心观察市场经济走向和国家政府管制,通过“擦边球”或金融工具等高智商、高科技手段取得利益。

②政府放权、透明度增加

新一届政府推动的政府职能改革,在2013年“两会”后,首先以取消部分审批权力和放权给地方等形式而提速推进。政府主动约束权力和下放权力,不但对中国整体改革意义重大,对提振经济活动意义重大,也关涉中央和地方、中央各部门之间的层层利益纠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说也间接地促进了官员变相敛财、间接促进了他们与更高明的“对策”相接触,从而钻新政策的漏洞获取财富。

③上市的巨大利益回报

万福生科造假无疑是企业上市巨大利益回报的体现。公司上市有利于增加股票新公司的市场流畅性、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将来可以经由增发新股筹集资金、公司比较容易筹集新的资金以及新公司可以经由增发新股票兼并其它事业、可以以优惠价认股方式吸引优秀人才为公司服务、通过股市提高公司的声誉等优势,因此,上市的巨大利益回报无疑是新经济犯罪所看重的外部环境之一。

2.内部环境

①吹牛撒谎,以假乱真的虚妄性

虚妄,就是不符合事实,毫无客观根据。有的金融诈骗犯公开扬言:“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吹成不了气候,小吹发小财,大吹发大财”。冒充身份是诈骗犯的杀手锏。当前,经济诈骗犯冒充身份的规格越来越高。由过去冒充共

产党员、一般干部发展到冒充党、政、军高级干部或是他们的子女;由过去冒充业务员、技术员发展到冒充研究所长、高级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等,由过去冒充一般港客发展到冒充港台巨商、国际商界要人,由过去冒充一般知识分子发展到冒充专家、搏士、出国留学生等。有的甚至连续变换不同身份,吹得神乎其神。

②贪婪图报,谋利求富

贪婪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巨额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婪心理的人,往往由战战兢兢到心安理得,又由心安理得到肆无忌惮。犯罪所得的快乐情感体验使犯罪分子的贪欲逐渐膨胀,而又由于多次贪污受贿强化了其贪婪的心理定式。

③钻空投机,侥幸自恃

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机制的不健全,社会的许多领域和环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缝隙和漏洞,导致了所谓“灰色经济”行为的大量存在和流行。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为维护国家利益去填补这些漏洞,而是觉得此时正是自己发财的良机。还有不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违法犯罪的性质,会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却希望和轻信这种后果不会发生,处于一种侥幸的心理状态。

④劳苦补偿,预设退路

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及企业高管认为自己为公费心费神、劳苦功高并付诸青春,但正常收入依然无法平衡他们内心对青春、利益的关联性需求,通过“额外灰色收入”予以补偿合情合理、自古使然。这种心理多见于年龄偏大、接近退休的管理者,认为自己是“夕阳西下”了,苦了一辈子也就算了,怎么也应该在有职有权时为儿孙留点遗产,积累点“家业”,于是便铤而走险,多年建立起的思想防线在金钱的诱惑下崩溃了。“五十九岁”现象多是出于这种心理状态。

三、预防新时期经济犯罪的对策

在新时期下,预防新时期经济犯罪不仅要依靠群众的监督职能,积极举报犯罪行为,落实举报制度,而且应制定相应法律打击犯罪,让行政司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严明、违法必究。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复合交叉的侦查能力,营造

“严而不怠”的执法机制

打击犯罪最有力的手段就是通过司法部门及时侦破案件,运用各种各样的合法手段进行侦查使犯罪分子受到严厉的打击。如美国学者提出的预防经济犯罪的观点:“从理性选择假设出发,其自然而然得一个结论就是应当尽可能增大经济犯罪的成本,减少经济犯罪的收益,从而从动机上遏制经济犯罪。”因此,针对新经济犯罪呈现集团化趋势且区域跨度大的特点,对于影响恶劣的特大案件要集中各种力量进行专案专办,因此各地司法部门和执法部门要互相配合积极协助,让心存侥幸者丧失犯罪利基,不敢也不愿意冒险犯罪,才能遏制犯罪。

要加大打击力度,强化复合交叉的侦查能力,提高侦查队伍的办案能力。首先要从公职人员的业务素质入手,加强侦查人员的法律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好《刑法》、《刑事诉讼法》及与经济案件有联系的其他法律法规,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遇到管辖问题时,应当相互协调,提供强有力的犯罪动机情报,提高侦查队伍的办案水平,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其次,对公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特别是金融、财税以及保险等与经济犯罪有关的专业知识。第三,通过公务员考试招聘一些经济类的专业人才,这样就能更好的提高办案的速度与效率。

(二)加强情报沟通,行政司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构建全

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目前民众对新经济犯罪的认识尚浅,不知其具有严重危害性,容易被忽视,应提高公民对新经济犯罪的认识,把新经济犯罪的危害性等相关信息通过网络、微博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如我国学者肖建国认为:“公众参与犯罪预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刑事系统能否成功地对付大量的违法犯罪,在很大程度上领事于公众的参与活动。”因此,对新经济犯罪中团伙型犯罪要择重处罚,并在新闻报道上大力宣传犯罪分子对国家、社会、人民产生的危害以及应受法律制裁的下场,以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鼓励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积极与新的经济犯罪作斗争,提高公民对新的经济犯罪的警惕性。

现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新经济犯罪对于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并间接的危害到人民的利益,当发现时为时已晚,因此,行政司法部门和刑事司法部门要注意相衔接,加强情报信息沟通,严厉打击犯罪预备阶段,并将犯罪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社会公众。同时,健全举报制度,保障举报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着重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鼓励群众大胆举报,拓宽案源,达到全面、及时发现经济违法行为,构建全民参与的监督机制。

四、结论

当前,新经济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性已超越人们所能承受的程度,预防和遏制新经济犯罪已经迫在眉睫。对此,一方面,我们应结合体制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理性看待新经济犯罪的客观性和社会性,避免出现对新经济形式本身动辄得咎甚至全盘否定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我们则应严肃对待新经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从体制、制度和执行等层面多管齐下,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的法律制度,规范新时期下的商业行为,从而从新时期经济发展这一主体层面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进步与创新。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分析与犯罪研究调研

预防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不断加大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力度。一是司法机关要肩负起对农民工法律宣传的任务。要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如举办法律讲座、巡回审判、法律咨询等,形成长效普法机制。要重点对农民工进行诉讼辅导,改变他们非正规的纠纷解决方式,培养他们依法维权意识。还要对经济困难的涉诉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二是政府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或继续教育学校为平台,在教授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开办思想道德课程,帮助他们树立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纠正他们的享乐思想和不理性的物质追求,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

(二)不断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法律援助制度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法律援助不仅使社会弱势群体也可享受到法律的保护,抒发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武器,法律援助本身就是最好的法制宣传教育。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援助的投入;法律援助机构也要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各项制度,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的门槛,扩大法律援助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方便快捷地享受的法律的保护。

(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刑事处罚,要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首先,对犯罪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恶劣或是惯犯、累犯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以维护刑罚的威慑力,教育和警告社会上的不安分子,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次,对犯罪情节较轻的初犯、偶犯、过失犯、未成年犯等,根据其悔罪表现和再犯可能性,具备社区矫正条件的,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免予刑事处罚,消除他们因一时犯罪而给家庭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他们落下的不良印记,降低他们的再犯罪率。再次,对在监的新生代农民工罪犯应贯彻教育挽救为主、惩处为辅的原则,充分运用社会帮教力量,鼓励他们积极接受改造。同时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术水平,尽量让他们在服刑期间学到一技之长,使他们出狱后能自食其力而顺利回归社会。

第三篇:大学生犯罪心理问题论文

大学生犯罪论文 文章简介: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状况及特点

(一)大学生犯罪状况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效学习的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主观过错,对事件进行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导致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的危害性行为。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

一、当前大学生犯罪状况及特点

(一)

(二) 大学生犯罪状况 大学生犯罪就是,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在高效学习的大学生,基于自己的主观过错,

对事件进行作为或者不作为,而导致违反法律规定,破坏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社会利益等的危害性行为。 大学生群体是青少年群体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犯罪学研究中,对青少年的界定是14周岁至25周岁。“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并不突出,仅占20%-30%,其中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占犯罪人数的6O%,大学生犯罪上升为2.5%;从70年代后期开始,青少年犯罪呈现逐年上升之势,近几年来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学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总人数的1.26%,更为严峻的是,大学生犯罪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尤其是1999年起高校继续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到2007年底,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毕业生31万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448万人。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犯罪人数也不断增多,大学生犯罪日益严重化。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

1、数量增长的迅速性。这些可以从上面的现状中以及媒体的不断报道中得出结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犯罪率的上升,而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因为不断的扩招而增加,庞大的基数下,犯罪率依旧上升,则说明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犯罪道路。

2、大学生犯罪主体的多样性。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学历已不再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因素,很多高学历的人正在跨入犯罪的行列。且女性大学生犯罪比率日益剧增,年龄日益趋现低龄化。通过相关的报道可以发现在犯罪的大学生中,既有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也有来自发达地区,既有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也有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中城市。政治面貌上,有普通群众、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有平时表现差的,也有许多是学生中的高材生、三好学生、学生干部;此外,初犯、累犯的复杂化,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

3、大学生犯罪类型的多样化。根据一定的标准,我们把犯罪分类为:暴力型违法犯罪、财产型违法犯罪、性犯罪、智能型违法犯罪、特殊类型的违法犯罪。大学生犯罪多以暴力型违法犯罪、财产型违法犯罪、性犯罪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比如大学生卢某就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上网账号和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经济损失达几万余元;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研制冰毒,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及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一)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实施完成的,因此,探讨大学生犯罪就有必要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当前,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主要有:

1、强烈的自卑心理。自卑指自我评价偏低。自卑除了可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还会使人自暴自弃、悲观绝望。因而产生消极、不自信、抑郁等失落情绪。当前,一些大学生自卑情绪严重,有的对自己身体素质或自己的社会条件、自身能力不满意而产生自卑。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会导致其人格的缺陷,严重者会走上极端,抑或愤世嫉俗,消极度日,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强烈的享乐欲望。某些大学生由于抵制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假如没有及时的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极容易产生心理趋同的倾向。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和现象,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

自然有优势去高消费,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而又有这种心理的人,一般情况下,家庭是不能满足其极富虚荣心的消费的。在这种“需要”的影响下,便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的犯罪动机。有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这种极其低俗的享乐,从事卖淫和盗窃,并且这两种犯罪占到了女生犯罪的很大比率。

3、长期形成的冷漠心理。冷漠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心理,主要变现为对人对事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敌对情绪,这

种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和别人交流思想感情,感情一般也不会外泄,对一般的事无动于衷,缺乏同情心。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通常受过极大的伤害,如欺骗、受人漠视甚至歧视等。大学生有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社会的命运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命运采取回避的方式,这是对生活环境的自我逃避的退缩性反映。由于其回避人际交往,造成心理脆弱、自负等不良心理,对周围的人、事高度不满,已发生冲突和争执,甚至实施犯罪行为

4、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但如果控制不好这个度,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影响大

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利益的冲突和矛盾是大学生产生失衡心理的客观原因,同学间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心理,使其对社会及诸多事物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这种心理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缓解、平衡,而为了其心理的平衡,大学生极有可能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报复他人、社会以求暂时的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5、追求刺激。大学生空余时间相对较多,接触的事物也较多,尤其是受到一些不良书籍、录像、网络的影响、刺激,一些大学生会迷失自己,一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满足心理需要,不惜违法犯罪,尤其是性犯罪。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1、经济根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这种差距在大学生中也暴露无余,因此,同学之间的嫉妒心理以及盲目攀比心理日益滋长,这就导致强烈的自卑、心理失衡。而且由于经济的原因,导致同学之间明显的分化现象,并产生歧视等一系列的现象,直接导致冲突的产生。此外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正面临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转型,于是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之发生结构性的变迁,而且也打破了原来相对静止、相对封闭、有序的社会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这样无疑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在带给我们最快、最多的消息的同时。让我们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诱惑。一些图书文化、音像制品中都包含着有关破坏和暴力以及某种淫秽的内容但像色情、暴力、荒谬、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及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这些非法版书刊、转自http://VCD光盘陆续涌向校园,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导致许多大学生赶时髦、追求时尚、追求享乐、追求刺激,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催化的作用,大学生为了满足其不理智的需要,遂产生了相应的犯罪动机。

2、思想根源。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做事欠缺考虑,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当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出心理脆弱,应对挫折的能力不足。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遇到较大的事以后,容易产生过激行为。还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有极其严重的自卑心理,这一部分人容易走向极端。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人的自我预期值下降,当前的大学生已没有了昔日的“社会精英”的自豪感,相反对社会极其失望,对前途一片渺茫,社会责任感也随之下降,这一部分人容易情绪失控、失足犯罪。当前大学生普遍不懂法律知识不是其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许多大学生对法律条文还很了解,有的甚至是攻读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藐视以及心存侥幸以至于以身试法。另外大学生对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上受到各种暴力和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追求刺激,实施了强奸、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价值观念的不正确是许多大学生步入歧途的重要原因,许多学生在外读书,远离家庭,父母鞭长莫及,而学校又给大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以至于现在大学生卖淫、旁大款成为公开的事情。

三、在校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措施控制犯罪的方法包括事先的预防措施,以及事后的补救措施。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于大学生犯罪问题事后的措施只能通过刑罚,通过刑罚的威慑作用从而达到其减少犯罪的目的。同时,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补充。

(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使个体顺利地社会化,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的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2]许多大学生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无法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群体,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受到冷漠、歧视等不公的对待,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了保证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完成,实现犯罪的心理预防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人格的健全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环境状况的好坏和和会犯罪有很大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就需要教育部门不断完善大学校园环境以及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以引导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使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和造成犯罪的重要原因。要控制和减少大学生的犯罪,就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即花大力气根治校园以及周边环境,当然整个的大的社会环境也是同步的。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简况发展的良好的环境,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诱发犯罪行为的各种社会矛盾。

2、加强知识、技能和相关社会规范的传授。个体社会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立足于社会的资本,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知识能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必须要社会成员传授一定的知识文化和技能,而社会成员又必须学习和接受这种知识技能,并且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规则。对于大学生,要想其传授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一定的社会习俗、行为模式,以及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达到提高社会成员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的目的。这些知识的传授以及获得主要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上的一些传播媒介等文化机构。

3、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是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预防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以及对自己及情绪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多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第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

二、充分认清自己,学会接受现实的自我;第

三、要确定适当抱负水准,不要好高骛远;第

四、学会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找到乐趣;第

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强与别人的沟通,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释放的情绪和压力,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加强自身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人的自我意识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人的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对自我的认知,几对自己的认识;对自我的情感,即自我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的意向,及与认知、情感相随而产生的对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调节与支配等等。[3]培养每一个成员的自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既是塑造健康人格的一种途径,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之一。当代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要促进自我意向的发展,提高人们对自我的期望、要求与控制等方面的水平,要丰富大学生自我意向的内容;要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要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要克服消极的自我体验,如孤独感、苦闷感、自卑感等;要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尤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浮躁等会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形成合理的需要和远大的理想以及的人生目标的一种能够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批评等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自己适应生活的能力,并且要注重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此外,各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

育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最大限度的做好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工作,把大学生的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学生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增长迅速,二是犯罪主体多样化、复杂化,三是犯罪类型多样化。在校大学生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原因也许多种多样,但犯罪者的心理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因素不可忽略。因为任何社会环境因素和外部条件对个体的作用总是通过个体的心理特点而起作用。任何一个犯罪人都有其特定的犯罪心理,是犯罪心理直接导致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本文拟从大学生的犯罪状况入手进而分析其心理特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预防。

第四篇: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生:XX

指导教师:XX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着: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低龄化,暴力化、残忍化等特点。未年年人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大部分是中小学在校学生,也有少部分是辍学待业或提前就业的。人们常用“花朵”来形容未成年人,他们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未成年人犯罪就如一个毒瘤,如不及时加以控制,极易蔓延。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让他们成为“恶之花”,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原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

《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刑事责任年龄为14—18周岁。近年来,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未成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就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资料显示,1998—2002年,全国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犯占全国刑事犯罪犯的比例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正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事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珠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结合社会实际,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进一步探析预防对策,仍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低龄化

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平均年龄在17岁左右,而现在未成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岁,有的案犯甚至不到14岁。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总的方面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未成年人的成熟期提前,使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大大增强,未成年人的智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未成年人成熟期提前,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出现了饿需要和满足之间的新矛盾。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使未成年人犯罪增多,并使犯罪年龄向低龄化发展。近几年来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二)成人化、智能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案,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利用迷魂药、高级轿车、汽艇、对讲机、手机、电脑、手枪甚至无声手枪进行犯罪活动已越来越普遍,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暴力化、残忍化

未成年人犯罪多实施诈骗、盗窃、抢夺、抢劫等侵财性犯罪。同时,随着其犯罪心理的日益成熟,在个别案件中,未成年人明显表现出“做了就做大做绝”的倾向。另外,由于未成年人本身自制力、判断力较弱,平时容易冲动,暴力倾向比较强烈,案件性质较为严重,且表现为明确的犯罪动机,作案手段十分残忍,不计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暴力型犯罪突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四)团伙化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团伙犯罪。据统计资料显示,约40%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属团伙作案范畴。未成年人囿于自身的条件阅历,作案时,常纠集多人,或傍倚成年罪犯。他们相互利用,随机组合,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犯罪与一般意义的犯罪集团不同,纠合在一起的多人中,多具有邻居、同学等关系。它的组合过程更简单,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上的临时纠合,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但有的已具有犯罪集团的雏形。

未成年人犯罪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未成年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未成年人往往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容易相互影响。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共同作案,形成共同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1、任性放纵,缺乏良好养成。

2、简单粗暴,教育方法不当。

3、家庭影响,生活环境较差。

4、社会影响,心灵受到伤害。

2003年,一部反映校园学生爱情电视剧《流星花园》就造成了很不好社会影响,最后不得不停播,所以,文化市场的混乱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据对一些犯罪未成年人调查,他们就是在接触了一些反映黑社会、恶势力团伙罪过程及细节描述的影片后,产生了犯罪动机并学会了作案及反侦察手段。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还体现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尚未得到控制的腐败现象给未成年人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一些平民家庭的孩子,看到腐败横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在对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实无法正确看待时,容易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对策

1、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素质的高低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成年子女的家长。因此,提高其父母、长辈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行为养成素质,对构建好预防子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父母应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修养及言语举止,用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和健康行为影响、带动子女,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作为父母,不仅要关注其温饱,更重要的是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关注其品格和人生追求的教育引导,使之不偏离正确的人生方向。

2、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否既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预防犯罪工作的有效开展。未成年人处在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可望性极强的年龄阶段,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较为单一,辨别事非的能力较差,缺乏抵御“疾病”的免疫力。因此,认真实施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强化监管与执法,大力纯洁文化市场。

3、强化思想、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治本之策,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学校是读书育人的摇篮,家庭是未成年子女生活成长的居所,社会是其未来走向自立和建功立业的舞台。学校、家庭既要为其传授书本、生活知识,又要教导其怎样做人、明辨事非、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要重视对个别“差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向正确的方向走好。这就要求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思想品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4、注重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学校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节俭朴实、富于创造发明等优良传统,组织学生到工厂做工,去农村抢收抢种,使之得到磨炼,树立起爱劳动光荣、节约光荣、诚实光荣和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财富和未来的观念;组织讲述雷锋等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节约一个铜板、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的光荣传统,培育勤劳致富、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养成朝气蓬勃、勤于劳动锻炼、不攀比吃穿花钱、真诚待人等好习惯。作为父母、长辈要充分认识到溺爱、矫纵就是害子女、十分不利于其成长这个道理,要让其养成叠被、洗衣都由自己打理和做家务的好习惯,并通过做几件事,检验其是否诚实,使之陶冶情操、培养其良好养成。

5、实施特殊的挽救办法。针对未成年犯的心理、生理特征需要,我国法律对其合法权益采取了人道主义的保护,矫治不良行为。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重点放在对其心理的改造,营造一个适应他们接受改造的环境。家庭、学校、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长处、发现闪光点,亲近而不冷落他们,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向好的方面转化,不断进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6、借鉴国外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对策

(1)美国对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目前美国的社区矫正已成为普遍适用的司法和执法形式,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美国的社区矫正形式是缓刑,源于1869年的马萨诸塞州;1899年伊利诺伊州未成年人法院建立,正式确立了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项目。至今,美国社区矫正项目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缓刑(Reprieve)、释放安置(Aftercare)、居中制裁(Intermediate Sanctions)等。

(2)英国的缓刑监督制度。这一制度适用于所有的犯罪,不仅限于青少年犯罪。19世纪末,少年司法运动在英国兴起,1890、189

1、1897年的教育法案使国家承担起了对青少年进行初步教育的责任,对不良少年的缓刑监督应运而生,大大促进了缓刑制度的发展,并扩展适用到成年人领域。英国的缓刑监督机构主要履行两方面的职责:一是控制和规范缓刑犯的行为,避免和减少缓刑犯罪新犯罪及对社区造成威胁和危害;二是为缓刑犯造成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育、培训、就业、戒除恶习、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帮助。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网络,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五篇: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61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1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择业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通过有着调查资料分析,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认知状况有以下一些现象:

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并不了解。

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其社会经历主要是在学校,因而了解职业的机会和可能性委小,直接的亲身感觉就更少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仅靠他人的舆论,因此,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职业,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择业的因素认识不足。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的了解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因此,在择业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 面对当前的状况,我总结了调适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方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

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步伐,我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程度加深了,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就要搞好国民经济建设,提高人均GDP。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把握住这大好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力争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为此,我们更应该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出想做的而又能做的,分析自己的实力、价值和需要,然后考虑可行性,这就是通俗所说的“职业规划”。对现在“不包分配”的大学生来说,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有所准备。职业规划强调的是,要从填报高考志愿到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规划。

上一篇:大学生活感悟与规划下一篇:大学生大三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