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2022-05-15

小编精心整理了《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惟一计量属性,这是会计准则里程碑式的变化。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此褒贬不一。笔者针对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规定发表一些看法。

第一篇:金融工具的论文范文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摘 要:衍生工具随金融产品的出现而出现,虽金融产品的变化而发展,是基于基础金融产品的派生产品,其在规避价格风险、套期保值、投资收益等方面发挥优势作用,近年来在种类、数量上均都得到广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能够推动金融发展,同样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和法律纠纷,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及衍生工具快速发展的当下,风险类型增多,风险更为复杂、难控制。因此相关的企业在发展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时,为了更好的控制其带来的风险、保證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自身和政府应从多方面积极的防控风险。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推动力金融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但我国相关的金融监管制度尚不完善,也增加了金融衍生工具流动、操作等风险,基于衍生工具的双以确保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就从当下金融衍生工具存在的风险出发,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防控问题,从政府、企业等角度提出多种防控对策,希望能为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防控;企业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的流通、操作随着企业自身的国际化竞争而产生和发展,最初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当下我国许多企业的产生了较多的衍生工具的使用、交易,由于当下国际经济环境复杂、许多企业尚无丰富的国际化竞争的经验,因此把控衍生工具的风险成为企业的一大重难点工作。外汇等金融产品的衍生工具在我国的流通、发展,激活了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风险,企业需要根据其风险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及时的防控其带来的风险。

1.金融衍生工具中常见的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虽是派生的抽象工具,应用时依附于对应的金融事物、资产,但其风险与自身避险特征、市场环境等也密切相关,想要充分发挥衍生工具的价值,首先需要对其风险进行准确的了解。一般而言,融衍生工具分为期货、远期、选择权等,可分为虚拟性、契约性、杠杆性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衍生工具有其独特特点、优势及风险。下文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进行分类和成因分析:

1.1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分类

(1)信用风险。其是指在衍生品的交易过程中,交易方没有依照协议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导致被交易方出现经济损失,该风险普遍存在于各衍生品的交易环节。对此,企业自身应当从平衡信用风险着手,衡量衍生工具的杠杆性带来的经济风险,考虑利率变动等货币变动趋向,加强对其价格的风险评估,建立整体、完善的信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强化信用管理能力。

(2)市场风险。该风险多是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经济风险,与市场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及市场趋向等密切相关。衍生工具的目的是可规避金融风险,却因金融市场的复杂、交易风险集中、衍生数量少等原因,给衍生工具及金融交易带来了成倍的风险。

(3)流动风险。当交易双方无法履行衍生合约时,就会产生流动风险。许多企业在售出、交易金融产品时,受外界的影响或自身的原因,不能以合约价格将其售出,对于乙方而言,可能因市场变动、甲方毁约而造成经济风险,产生利益亏损。对此,需要对合约类衍生工具进行标准化的管理,以减少流动风险。

(4)操作风险。该风险多是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主要是不当制度或人为原因导致的操作错误,其涉及多方的利益,可能造成多方的经济损失。交易过程中,对问题要积极防范,在完善交易程序、重视限额等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人员和制度的管控。

1.2金融衍生工具常见风险的成因

(1)衍生品自身特点,作为避险的衍生品在被作工具使用时,就难免因自身金融、法律特点而产生各种风险,甚至有加速、扩大风险的可能性。杠杆性类的衍生工具,在拥有交易额大、投机性强、回报率高等特点的同时,也拥有极大的交易风险,如远期合同,其在交易前期可以少量保证金获得大额合约,而市场环境、交易方信用会给交易者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如交易价格的变动,会导致交易者利益的大幅度变动,而交易产生的复杂、多样特性,同样是诱发风险的关键因素。

(2)市场监管不足。就我国的政治特点、经济环境而言,金融产品及衍生工具必须被法律、监督机构等严格的监管,而当下的情况是监管机制不完善、监管力度低下。我国在近10年中经济得到明显的全球化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在开放度、发展力度上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如粤港澳地区,形成了三地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局面,金融及衍生工具在此区域得到快速发展,金融投资力度、范围不断增加,而政府监管的相关工作开展缓慢,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交易环境,对于国际化交易或者内地与港澳台的交易而言,会因经济制度、货币等方面的差异,产生更多的操作、流通中的风险,这一类金融产生的衍生工具也因文化、法律等方面的不同,而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2.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控制

2.1稳定、规范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对金融交易、衍生工具的风险影响较大,一个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能减缓金融交易及衍生品的风险。从国外发展多年的金融市场历程及实践研究也可以看出,金融交易、衍生工具需要有较好的市场秩序来规范,而金融市场的规范性主要由4方面支撑,①市场制度的适应性,是指与发展目标、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②市场交易公正性,做到这一点,能极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③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程度,加强管理的全面性、规范性,能使衍生工具的交易、流通得到充分的监管,④对投资者的利益保障。市场的稳定离不开上述四方面,因此需要一一完善这些方面,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任度,进而推动金融行业及衍生工具的发展。

2.2平衡金融信息,建设对等的信息披露机制

信息不对等,会直接增大衍生工具在交易、操作等方面的风险。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其根本是促进信息机制和批量机制的健全。信息披露机制可分为两方面,①自身信息披露,②他方信息披露。自身的信息披露是企业自身的信息问题,企业及时、准确的披露自身的信息,有利于其他投资、交易者根据准确信息进行有效的投资、交易判断;而他方信息披露,是指除企业自身外的所以相关机构披露的信息,包括会计机构、律师机构等。加强对各类企业、机构的信息管理,建立对等的信息疲劳机制,能有效促进金融信息的对等发展,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等而增加的衍生品风险。

2.3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完善征信系统

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宏观调控,能有效解决一些金融机构的财政问题,帮助其稳定发展。对于国内的金融行业而言,存在种类较单一的问题,国家需要通过财政等方面的政策来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通过银行等机构来实施宏观调控,保证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特殊时期需强制干预。对于海外、国际金融行业而言,政策调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政府应当与各国积极交流,判断全球金融的发展态势,利用货币等政策来强化对金融市场的把控,以减少衍生工具带来的经济风险。而社会信用系统的完善,能减少社会信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

2.4构建网络安全屏障,健全金融风控系统

网络问题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通过加强网络监管来改善互联网金融的环境,能有效减少信息被攻击、盗取的几率,而强化内部的数据管理机制,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规范,使用密钥、数字签名等技术,能为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金融防火墙,提升企业的金融防控等级。

處理加强数据管理,企业内部还应从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方面建设完善的金融风控系统。内部控制应从完善操作规范、强化科技技术、采用先进管理念、建立专业风控团队等方面着手,而完善风险评估系统需要从构建风控模型、数据库、完善行业风险数据风险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企业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

结束语:

衍生金融工具自身有杠杆、联通、高风险等特点,受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严重,不良的信用、操作都会给企业利益及市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企业自身及政府应当从多方面着手,规避其带来的巨大风险。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控制风险的方法,但因多方面的限制,在实操性等方面存在缺陷,就企业而言,必须通过自身风控系统、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来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使衍生工具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沛,马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基于国内文献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5(05):4-7.

[2]王亮.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及其控制[J].经营管理者,2017(23):192-195.

[3]吴健鹏,黄佑军.基于大数据的企业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及实证检验[J].特区经济,2019(07):131-136.

作者:郑志刚

第二篇: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摘要] 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惟一计量属性,这是会计准则里程碑式的变化。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此褒贬不一。笔者针对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规定发表一些看法。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新《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由一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其中,为规范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新发布四项具体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定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唯一计量属性,这相对于原会计准则体系来说是里程碑式的变化。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对此褒贬不一。笔者针对新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规定发表一些意见。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自由化与由此而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大,以及受到高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的冲击,西方国家市场价格的波动加剧。需要一种能够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机制,这样,衍生金融交易就应运而生,随之出现了衍生金融工具;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日益突出,为了减少和规避风险,达成保值或盈利目的,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和价格发现机制,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在世界范内的运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己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工作带来了重大影响,如何制定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准则成为会计中的一个难题。

何为衍生金融工具?1998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IASC在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为,衍生工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1)其价值随特定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资;(3)在未来日期结算。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原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与原生金融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衍生金融是在原生金融高度发展的前提下金融创新的产物。衍生金融工具是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很典型的、低成本的公共市场,是有效率、公平的资本市场,也是投资者进行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有效场所。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从可以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买卖的股票、债券等基本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中衍生出来的。按照交易方法及特点,可以将衍生金融工具分为四类:(1)金融远期,主要包括远期外汇合同、远期利率协议等;(2)金融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3)金融期权;(4)金融互换,主要有货币互换和利率互换。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下特征:(1)衍生性;衍生金融工具一般以一个或几个原生金融工具作为标的,由于是在原生金融工具之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因此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主要受原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其价值由作为标的的基本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决定;无论衍生金融商品的形式多么复杂,它都不可能凭空产生,独立存在,它总要依存于原生金融工具,这是衍生工具最根本的特征。譬如,股票期权是以股票作为标的,股票期权的价格随股票价格的波动而波动,离开股票,股票期权无法单独存在。(2)高收益与高风险性并存;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不必缴清相当于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的资金,只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市场的参与者运用少量资金就可以控制巨大资金量的交易合约,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带来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巨额收益。具有其他同类合同无法比拟的高收益。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为了规避商品价格和金融价格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其本身又存在高度的风险,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①市场风险;②流动性风险;③结算风险;④运作风险;⑤法律风险。(3)市场价格的明确性和定价中的非确定性;绝大部分金融资产(如期货、期权等),都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明确的市场交易价格,企业可以随时以这一交易价格转让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或偿还已承担的金融负债。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是从其他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其本身的结构又比较复杂,具有定价中的非确定性特点,对它进行定价和计量都比较困难。

二、公允价值是衍生金融工具惟一的计量属性

所谓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2006年中国财政部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计量属性表述为五种属性:(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

长期以来,在财务会计中,按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是一条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成为传统财务会计最普遍接受的计价观念;但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也存在明显的缺点:(1)不适于作经营或投资决策;(2)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3)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损益。

我们评价所采取的计量属性在什么情况下才比较恰当,主要的标准应看它是否符合计量对象的特点。随着资产、负债形式的不断创新,历史成本原则已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计量对象,在现代财务会计中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公允价值,在FASB第7号概念公告中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我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所下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的定义各有差异,都揭示了其本质,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以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更符合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大都具有非常活跃的市场,其价值能随时得到反映,企业可以随时得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公允价值反映了金融工具中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估计,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测,并有利于验证以前所作预测的合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只要求较少的初始净投资, 且在未来结算,衍生金融工具从合约签定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且其价值会随着金融市场行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历史成本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这种价值变动风险是无法反映的,因此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显然不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适用于衍生金融工具,历史成本不是金融工具理想的计量属性,因为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历史成本既不相关也不可靠;公允价值才是金融工具理想的计量属性,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我国新制定的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三、如何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是我国会计准则的重大突破,是计量属性的一次伟大创新,必将对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带来难以预期的影响;要运用好衍生金融工具这把“双刃剑”,必须对公允价值进行准确合理的计量。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品种繁多且不断更新,应视其种类、特点、阶段采用灵活的方法估计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计量时,需分几个阶段,既要进行初始计量又要进行后续计量。在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一致。后续计量时,从理论上讲,应区分以下几种情况:(1)、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存在活跃市场的,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可以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活跃在市场中的报价,指易于定期从交易所、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的价格,且代表了在公平交易中定期实际发生的市场交易的价格。 (2)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不活跃的市场上如果市场缺乏活性、不存在可观察的市价时,需要根据市场环境运用现值技术、期权计价模型等技术方法估计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运用现值技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时,要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估计未来现金流量;②测定未来现金流量风险;③测定货币的时间价值。期权计价模型是指通过资产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能反映出企业在计量日的市场状况下在正常公平交易中售出一项资产所能得到的金额或通过负债的估价技术所得到的公允价值. Black-Scholes公式的期权定价模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期权计价模型。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数学表达式如下:

C=SN(d1)-Ke-nN(d2)

P=Ke-nN(d2)-SN(-d1)

d1=Ln(S/K)+(+0.5Q2)t/ R

(d2)=(d1)-Rt

式中:C:看涨期权价格

P:看跌期权价格

S:当期股票市价

K:期权执行价格(协议价格)

R:无风险利率

Q股票收益率标准差

t:期权到期的时间(用年表示)

N(d1)、N(d2))分别是d1、d2的标准正态分布。

运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要求有一个成熟的信息系统,有较完善的机构定期发布相关信息,有很多公允市价和相应的行业参考价格、模型、指数和参数;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不断成熟,信息数据逐渐可以在一个公开的网络或者相应全国性行业价格平台披露,能给公允价值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评价,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计量,条件已基本具备。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温章林

第三篇: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分析

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世纪全球金融业最显著的进步标志。衍生金融工具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发展迅速,而且目前正处于成长时期。但在此过程中衍生金融工具还是存在许多风险,就风险如何防范进行探讨。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会驻地;风险防范

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概念和分类

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的定义,大多数是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做出的概念性描述。

1.1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概念

(1)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SFAS105(财务会计准则第 105 号)和 SFAS107 中对金融工具的定义:一项金融工具可定义为现金、一个主体的权益证券或是一项合约,该合约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求一个主体承担下列约定的义务:交付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给另一主体,或在潜在不利情况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二是给予另一主体约定权利:从一个主体收取现金或其它金融工具,或在潜在有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主体交换金融工具。FASB在SFAS119中进一步定义了衍生金融工具,是期货合约、远期合约、互换和期权合约以及类似的金融工具,如利率上限与下限和固定利率借款义务(承诺)等。

(2)IASC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是在 IAS39(国际会计准则第 39 号)中得以确定的,衍生金融工具指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一是其价值随特定利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类似变量的变动而变动;二是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它类型合同相比,要求较少的净投资;三是在未来日期结算。

(3)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它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由于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封闭,衍生金融工具又是新兴产品。因此,在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完全一致。

陈小平在《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一书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做了如下定义:“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从传统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工具。从理论上讲,金融衍生工具是根据某种相关资产的预期价格变化而进行定值的金融工具。这种相关资产可以是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也可以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等)。”

1.2 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衍生金融工具林林总总,品种繁多,有的在金融现货的基础上产生,结构和形式相对简单;有的则是通过组合再组合、衍生再衍生的方式而形成,集多种特点和功能于一身,十分复杂。不同的划分方法,同一衍生金融工具将归属于不同的种类。

(1)按照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划分。

根据衍生金融工具产品形态和业务特点,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金融远期,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按照固定价格交换金融资产的合约。在上述四类衍生金融工具中,金融远期是其它三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始祖,其它衍生金融工具均可以认为是金融远期的延伸或变形。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产品形态和特点划分衍生金融工具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分类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基本形式为金融远期、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四种。

(2)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种类划分。

衍生金融工具按照基础金融工具的种类不同可划分为股权式衍生金融工具、货币式衍生金融工具和利率式衍生金融工具三种。

(3)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形式的不同划分。

按照基础金融工具交易形式的不同划分,衍生金融工具包括风险收益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和风险收益不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两种类型:风险收益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的风险收益对称,在将来某一日期都负有按一定条件进行交易的义务。风险收益不对称型衍生金融工具是指衍生金融交易双方风险收益不对称,合约购买方有权选择履行合约与否。

(4)按照衍生金融交易场所的不同划分。

按照衍生金融交易场所的不同,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通过买卖双方竞价成交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在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场外交易是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中间商和顾客之间,通过个别磋商而进行的、无形的、组织松散的交易。这种无固定场所的交易主要通过电讯设备的联系来完成。交易的对象主要是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债券,以及不在期货、期权交易所中规定的数量、日期和品种范围之内的金融资产。场外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两者的区别:一是场内交易合约是标准化的,交易成本低;场外交易合约由双方协商达成,有较大的灵活性,交易成本较高。二是场内交易有完备的清算程序和清算系统,将不履约的风险降低,大、小投资者能平等参与交易;场外交易合约能否履行,完全取决于交易双方,风险较大。三是场内交易有较高的透明度,有利于监管;场外交易由于没有系统的有约束力的交易秩序和章程,监管难度较大。四是场内交易一旦发生风险,将影响场内交易人,影响面大;场外交易的风险损失仅仅涉及交易双方,影响相对较小。

2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

在通常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被定义为衍生金融工具未来收益的不稳定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因交易失败而导致巨额亏损的事件相继发生,导致国内外金融市场动荡不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一时成为全球经济界、金融界乃至新闻媒介讨论的热门话题。

2.1 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计量

以预测为基础的会计计量的最简单形式是对应收账款的计量,并逐渐向证券、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以及能源相关的合约领域扩展。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美国会计准则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都是采用公允价值的方法,即预测的手段。

预测的理想金额是在未来商品将被售出时的实际价格。它指的是“未来的利益”,这和“历史成本”正好相反,前者是指公司将赚得的,后者是指公司已经获得的,它们形成了衡量公司活动的两种计量方式。如果上述“利益”已经被套期保值或者被其他合约固定了,那么即使是在市场原则下,该利润金额也应随之确定。但是如这样的利益金额没有被固定,那么该未来的利益金额就应当是预测的金额。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所采用的公允价格,一般都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只是相对的公允,使用市场价格只是因为未来的利益还没有确定,如果未来的利益已经确定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采用市场价格。很明显,市场价格可能或者是不同于未来实际利益的,有时两者的差异还很大,从而使很多上市公司购入大量衍生金融工具,以预测的方法来计量,进而达到对利润的确认,从而粉饰会计报表,误导投资者。

2.2 次贷危机中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

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让美国人感受到了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利益,却让全世界人(包括美国人)了解到了它的毒害。

从2008 年6 月起,美国正式进入了金融危机。其主要标志是信用违约掉期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即将出现全面危机。信用违约掉期有可能在2009年成为像次贷危机一样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垃圾债券、资产抵押债券,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车贷款、学生贷款、消费贷款等)、按揭抵押债券、杠杆贷款等债务工具将出现信用违约的连环危机。

信用违约掉期是1995 年由摩根大通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长久以来,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始终面临一种潜在的危险,这就是债务方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利息,如此一来,持有债权的机构就会发现自己所持的金融资产价格贬值。如何“剥离”和“转让”这种违约风险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一大挑战。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而买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险合约。

从表面上看,信用违约掉期这种信用衍生品满足了持有金融资产方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同时也为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事实上,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 年的1 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 年3 月的62 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的数据。据统计,仅对冲基金就发行了31%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这也正是衍生金融工具的魅力所在。

2008 年到2009 年,基于这些债券信用赌博之上的金融衍生品——信用违约掉期将造成高达1 万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将数倍于2007 年的次贷危机。信用违约危机的到来是一场无法避免的金融灾难。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将继续很可能会出现倒闭或被收购。

3 如何进行风险防范

如果说在这次世界性的金融海啸面前,中国暂时幸免于难,只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相对来说不发达,比较封闭,衍生金融产品种类单一,只是对金融工具的一次衍生并且仅限于少数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则涉及较少。

3.1 改变现有的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

传统的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采用的是公允价值的方法,当市场出现利好状态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其真实的价值,而在市场出现问题时,其价值将大幅下跌,严重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理性判断。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时,不防继续采用“历史成本”的方法,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其公允价值进行披露。

把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数分成事实数和预测数两部分,以提前向投资者作个提醒:告知这两组数据具有不同的可靠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合计数栏仍然与传统财务报表的格式相同,这样不至于给熟悉传统财务报表的投资者带来不便。然后合计数栏被分解为事实数栏和预测数栏。它们就像分支机构会计信息的列报一样,有一个总部数栏和分支机构数栏,每一栏的数字都自求平衡。

3.2 信用风险的管理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市场交易主体首先要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分别确定每一交易对手的信用限额,对同一信用级别的交易对手,尽量减少与每一家的交易量,扩大交易面,使信用风险得以分散,从而降低信用风险总额;其次,适当合理地运用担保等各种信用风险缓解措施来减少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 进一步增强信用保障,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另外,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则要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低金融工具的衍生次数,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内部来减少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论[J].山东农业大学,2005,(4).

[2]曹艳铭.刍议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风险监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6).

[3]黎志刚.刍议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挑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17).

[5]吴成.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8).

[6]宋鸿兵.次贷危机没有过去 警惕美国金融风险进一步升级[J].第一财经日报,2008,(6).

作者:张 鸣

上一篇:证券交易税论文范文下一篇:可靠度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