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2022-08-28

第一篇: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基层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发展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速崛起,其在提升区域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中的巨大作用与潜力正在不断彰显。事实上,我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当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对GDP的贡献不高,但不难发现,一直以来立足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台州,目前已经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结构较合理的产业格局,文化创意早已悄悄地蕴含在无数终端产品之中,如路桥的印刷包装、台州各地的工业设计等等。同时,我们必须也应该承认,推动我市创意产业发展,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发展引擎,对于引领产业向高端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对于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对于集聚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型城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让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为此,基层建议: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发挥良好的政府主导作用

要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政府产业发展的决策之中,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领导。强化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职能,坚持市、县(区)、相关镇(街道)三级联动,尽早建立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同时,坚持基于互惠共赢、利益驱动的目标共识,倡导诚信协作、利益共享和创新创业文化,加强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同,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形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合力,打造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利益共同体和文化创意产业联盟。

二、出台政策,建立机制,构建良好的政府引导体系

要在先行先试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市委已经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订出台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和地方实际的产业规划及优惠政策,重点要加强投融资政策(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融资扶持政策)、税收政策(参照杭州、宁波等地做法,出台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税收、工商扶持政策)、人才政策(主要是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政策等)、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的研究落实。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入,设立政府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突出对园区建设、产业孵化、研究及培训基地等的资助,补贴与奖励,引导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发展。

三、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要积极搭建各类政府公共平台,为企业、政府、学界的相互沟通、创意成果转换、企业品牌培育创造条件,不断提升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配套支撑力度。一是要加强商会、协会、联谊会、俱乐部等多形式的社会中介组织的建设。可通过成立区域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广泛吸收会员参与,为其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二是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进入提供方便。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技术支撑,提高文化创意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如探索建立产业投资绿色通道,为文化创意企业登记注册、选址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孵化器,大力支持和培育初创企业及创业者,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探索建设一个文化创意成果储存、检索、评估及交易平台,形成社会文化创意成果的集聚和文化创意成果价值的 2 体现。

四、多措并举,筑巢引凤,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要实施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工程,在注重加强对台州传统手工艺术传承人支持力度的同时,通过人才引进和培育等方式,汇聚具有宽广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和既懂文化规律又懂文化经营的管理人才(包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旅游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此外,要依托我市的教育资源,促进大专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探索和积极开展"三创"(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支持校企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以创业带就业并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和完善与时俱进、切实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以创新创业绩效为取向的人才激励标准,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并落在实处。

五、点面结合,辐射带动,形成良好的集群发展效应

要充分立足台州各县市区文化创意产业禀赋资源和基础条件不同的特点,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休闲旅游、文化会展、现代传媒、设计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建设和发展。要通过各类文化创意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共生共济生态,实现文化创意优秀人才、文化创意资源和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强化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强化企业的成本节约、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规模扩张,不断延伸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路桥街道)

第二篇:浅析企业文化和促进“高管文化”发展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析企业文化和促进“高管文化”发展的建议 作者:覃光仁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文章阐述了企业的概念和组成部分,就如何进一步发展高管文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高管文化;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关于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人大代表建议

关于区人大五届一次会议 第17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张成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提的很好,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为了使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区政府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加速推进旅游和文化产业:

一是要把文化贯穿到旅游产业和旅游活动全过程及各个环节,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强景区景点的建设,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充分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二是在文化资源和产品开发中融入旅游因素,并按旅游标准建设一站式旅游消费和文化娱乐园区;

三是对人文遗产类文化产品做好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转换,注重可游性、寓教于乐;

四是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旅游价值,对旅游宣传品、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进行全新的创意;

五是除抓好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外,还要抓好旅行

1 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及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

为了把宁江的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好,今后区政府要责成文体、旅游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要把旅游和文化产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文化促旅游、旅游促文化,文化搭台、旅游经济来唱戏的良好局面,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共赢,把宁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起来,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特此答复

宁江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建议

湘西之旅龙银秀

湘西州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地方多民族文化底蕴。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区域性、吸引性、急需性等鲜明地显现。依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德夯自然风光景观作支撑。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这股东风。使湘西州民俗旅游向成熟、健康、世界性等发展,湘西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主流。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

所谓民俗旅游就人们是以观赏、领略、了解、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与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从性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旅游地发展的有重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用、社会文化作用和创造旅游品牌作用三个方面。

经济作用 :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自我见证民俗文化对旅游者极具强大的吸引力。据统计 , 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 26% , 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 56.7% 。

社会文化作用 : 民俗文化的形成 , 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就湘西而言 ,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经几千年来各种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 , 才形成目前独特的民俗文化。加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 , 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保护机制 , 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性保护及传承民俗文化和利用价值。

创造旅游品牌 : 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能长期吸引特定游客群体 , 保证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保持长期的一贯性 , 从而实现可持续开发。

二、湘西州民俗旅游目前开发情况

1 、投入不到位 , 开发层次不够深。

目前湘西州民俗旅游多由景区企业、经营者合资自发开发 , 其项目的设置 ,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跟风性。成本回收率低,能否如期得到回报 , 心中无底 , 因而 , 无法正确投资或不敢过多投资 , 导致开发层次不深,负面因素繁多,不能充分体现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导致游客期望值大打折扣,消费低,名誉下降,游客回头率低。

2 、民俗文化旅游单调。

目前湘西多数民俗旅游区尚停留在观光阶段 , 由导游解说向客人介绍当地民风民俗 , 缺乏深度的参与性和情趣。

3 、民俗风情胡编乱造。

目前很多景区向游客展示的民俗完全是经营者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 , 完全不根据实际民俗特点。比如有的景点出租的民族服装是经营者引来外族的服装和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而编造出来。导游带团中胡编民族语言,从而误导游客。

4 、旅游从业者对民俗认识及教育不够。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 , 近年来游客量、旅游收入量年平均增长都在 50% 以上。旅游从业者增加很快 , 但从业者的民俗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导游只做表面功夫,没有深度的理解,本身对湘西民俗都似懂非懂 , 又如何能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有关部门应及时的组织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作为一名湘西导游应充分传承湘西民俗文化的使命。

三、湘西州主要民俗旅游资源

1 、地方歌舞。

地方歌舞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湘西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民间有丰富的民族歌舞供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强烈的节奏感、欢快的氛围 , 很适合于游人的审美要求和游程的一项快乐氛围,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苗族的接龙舞和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等。 苗族接龙舞 ,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 是一项文娱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 , 相传古代苗族以次舞蹈求雨。每当人们盼龙降雨时就成群结队去接龙 , 并形成了风俗习惯。 接龙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 , 尤以“四月八”最为隆重。茅谷斯 , 也叫毛猎舞 , 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 ; 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 , 以祭“八部大神”为主 , 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 ; 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 , 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 , 表演部分农事活动。

2 、服饰民俗。

苗族服饰 , 绚丽多彩 ,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它的服饰民俗元素,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男子裤管短而宽 , 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 , 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 , 胸前、袖口和裤筒 , 滚边绣花 , 过腰大而长 , 袖大而短 , 皆系满襟 , 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 , 短马褂 , 下不著 , 长裙青红相间 , 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 , 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苗族系母氏社会,妇女极其讲究银饰。银器是养生、美观、财富的象征等,据介绍有银冠、银花、银梳、耳环、银玲、银链、项圈、牙签、银扣、银绦等等。

比较而言 , 土家族服饰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 ,男穿对胸衣 , 双排七至十一扣 , 俗称蜈蚣扣 , 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 ; 女人则右开襟 , 袖大而短 , 饰花边银铜佩饰 , 俗称“满襟” ; 未出阁的姑娘着花衣 , 讲究大红大绿 ; 小孩喜戴菩萨帽 , 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 , 女人穿绣鞋 ; 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 , 上着鲜艳挑花绣衣 , 下着八幅罗裙 , 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居住民俗。

湘西的居住民俗代表是吊脚楼 , 苗族、土家族均习惯居住。就其结构而言 , 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 , 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 , 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 , 其余三边皆悬空 , 靠柱子支撑 , 正屋和厢房 ( 即吊脚部分 ) 的上面住人 , 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 , 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来说, 吊脚楼有单吊式、双吊式等,但单吊式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

除吊脚楼外 , 苗族聚居区还有一种古朴简单的石屋 , 即以片石垒砌 , 表面再以泥土糊面。这种石屋 , 配以石板路、石砌墙 , 古朴凝重 , 充满历史感和民族性。以吉首德夯、社塘坡等地为典型。

4 、饮食民俗。

湘西苗族、土家族饮食 , 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 , 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 , 借助特有气候条件 , 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 , 自成一家。既不同与湘菜的香酥、酸辣、软嫩 , 又有别与川菜的清、鲜、醇、浓。主要采用腊味、山珍野味、辣椒、各种酸菜为原料。能让游客“酸的摇头”、“辣的出汗”、也能让游客感到“鲜的清脆”“、腊出味道”。以菜肴而论 , 湘西特色菜主要包括腊味、酸干菜和野味野菜。

四、开发模式与原则

1 、开发模式。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落后 ,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考虑到湘西州实际情况 , 建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走“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旅游企业为主体、教育部门跟进 , 按市场需求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的路子。

政府文化部门牵头 , 是因为湘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从保护第一的原则出发 , 任何开发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湘西文化部门多年来进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 有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 领导作用是任何旅游企业和个人无法代替的。

旅游企业为主体 , 是因为民俗资源开发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按“谁受益 , 谁出资”的原则 , 旅游部门必须参与进来。而且 , 湘西旅游企业多年的发展表明 , 其高度的工作效率在民俗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门跟进 , 是因为旅游业在湘西州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业人员的教育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努力。以往湘西州各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通用知识教育 , 轻民俗。应多多挖掘民俗文化,及时有效的传承民俗文化。

2 、开发原则。

( 1) 保护性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 , 在开发时 , 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湘西州以前也做过很多工作 , 比如建立了多个民俗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 把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 , 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 , 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

(2) 因地制宜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 , 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 , 试问把云南、贵州的民俗旅游活动搬到湘西来 , 能有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吗 ? 应下大力气就地取材 , 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 , 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 , 这样才会因其贴切、真实而保有长久的生命。

(3) 参与性原则。

要发挥民俗旅游的优势 , 就必须让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 参与民间活动 , 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以次使广大游客感到回味无

穷。而目前湘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很多活动游客只能看不能参与 , 游客处于似明白非明白的状态,兴趣索然 , 影响了旅游的效果。

(4) 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

民俗风情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的特点。这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坚持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开发时从研究地方民族文化入手 , 民俗旅游才能体现自己独特鲜明的一面 , 才能有别于周边地区的旅游特点 , 从而确保湘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近十年来 ,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已经接近饱和阶段 , 但由于开发深度不够 , 游客回头率低,游人平均旅游消费不高。难以获得较大的效益。目前 , 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 积淀了丰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旅游是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希望、新起点 , 所急需要走的旅游路线,只要加大开发力度 , 民俗旅游定能成为湘西州旅游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走向国际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第五篇:关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

思路和对策建议

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调研工作的通知》(宁党办发[2011]52),我县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就今后加快中宁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以下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关于打造沿黄经济区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宁实际,突出中国枸杞之乡这一品牌,大力挖掘整合和开发“一黄两红”的特色优势资源,以68公里黄河流泾为主线,以南岸枸杞和北岸红枣为主体,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黄河文化城、石空大佛寺、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为八景,凸显“黄河红”(一黄两红)旅游特区,竭力实现“一一二八”建设目标。即:一条航线,从泉眼山—牛首山黄河流域航线;一个中心,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范围2公里以上,辐射黄河两岸;两岸红色生态长廊,兴建黄河南岸滨河大道红枸杞长廊,黄河北岸滨河大道红枣长廊;八个主要景点,中国枸杞博物馆、石空大佛寺、黄河文化城、中国枸杞博物园、中宁国际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黄河大桥垂钓中心荷花池,泉眼山扬黄水利工程。力争三年初建成效,五年逐步完善。平均每年游客达到30—50万人次,每人消费500元,每年收入1.5亿元—2.5亿元,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综合收入32亿元。可安置就业人员1.5万人。 1

到2015年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健全。两岸经济区域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能耗比下降20%,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污水处理率达到标准100%,森林绿化覆盖率提高20%以上。呈现出一幅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杞乡清明上河图”。

二、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枸杞文化,做大做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枸杞交易中心、万亩枸杞观光园、荷花池划分定位为“中国杞乡旅游区”。以中国枸杞博物馆为核心,打造新一代枸杞主题公园、枸杞文化广场,广场雕塑“王维吟诗、医圣采药、少女打老妇、仙鹤摘杞”造像。建设黄河枸杞学院,枸杞特色商业长廊街、枸杞深加工传统工艺作坊、枸杞诗词书画碑林、枸杞优良品种培育基地、枸杞植物园、枸杞观光园、枸杞文化千米长廊,深入挖掘中宁枸杞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升“中国枸杞之乡”的知名度。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界建设的作用,培育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枸杞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形成枸杞文化 “一条龙”旅游,集公务接待、枸杞文化展示、水上休闲娱乐、公共服务、枸杞风情园、枸杞种植观赏于一体,让游客尽情享受枸杞旅游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枸杞文化产品,以此来扩大中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打造黄河金岸明珠旅游景观。以中宁黄河大桥为中心,开发建设黄河南北两岸滨河大道20公里路段景观,参照国际上著名的滨河风景带,创建国际滨河风景道,修建沿黄水上古五渡(石空渡、郭家渡、宁安渡、鸣沙渡、胜金渡),开辟水上旅游航线,发展黄河漂流、观赏黄河金岸奇观。提升黄河金岸旅游品位,建设黄河金岸名人园、

九龙喷珠广场、千米河堤文化长廊、黄河之州、高端度假会所、休闲娱乐中心、垂钓中心、滨河浴场、游泳池、黄河鱼庄、农家乐,打造“黄河人家、枸杞农家、红枣人家”休闲旅游,对应当地居民的美食,形成黄河特色餐饮系列,打造中宁餐饮品牌。在黄河文化城,创建中宁古十堡(铁桶堡、渠口堡、张义堡、枣园堡、石空堡、永兴堡、恩和堡、张恩堡、宁安堡、新堡和法国产特式堡、宁夏红酒堡),打造黄河金岸奇观。开发建设高端定制场所,采取时尚混搭的方式,即“黄河文化+时尚主题+高端定制”来打造新的旅游项目。

(三)弘扬佛教文化,加快建设石空大佛寺旅游景区。以石空寺佛教文化及石空神秘的埋藏文物为核心吸引力,开发宗教探秘旅游,体验以石空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及佛家养生哲学。依托“沙漠、窟寺、长城、村庄、果林”相生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鲜明佛教文化主题和乡村游旅品牌,建设引景廊道、生态停车场、天桥游客接待中心、牌坊、牌楼、七宝池、波罗岸等。深度挖掘佛教文化,打造以石空大佛寺为代表的佛教主体旅游,神秘石窟之旅,以及由佛教哲学所衍生的养生旅游产品。

(四)弘扬伊斯兰文化,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红色旅游景区。以红岗子拱北建筑群为核心,扩大景区范围,增加各项功能,将其打造为全面展示伊斯兰文化以及中国北方穆斯林文化的旅游聚落,形成一个大景区;开展以宗教旅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活动,通过举行伊斯兰教中的各项宗教仪式,吸引信徒朝拜,可参照麦加朝觐的管理方式由拱北的工作人员实施朝拜的各项管理;逐步拓展拱北的接待功能,不仅要具有大型节事活动的应急能力,更要满足在宗教盛事期间大量信徒涌入,与之配套的各项餐饮接待、住宿等服务;未来,红岗子拱北将逐

步开放,以吸引更多非信徒的游客观光游览;在开发的过程中,应积极研究伊斯兰文化及哲学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更应深入研究伊斯兰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北方回族文化中关于养生康体、修身养性的内容该如何转变为旅游产品;红岗子拱北是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红岗子拱北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自己光辉的一页,1936年红军西征时期,洪寿林先生、大义掩护营救红军代表、积极动员回族群众奋勇支持红军革命,成为人们世代传颂的佳话。红军赠送给洪老先生“爱民如天”的大锦旗,传承着人民军队对广大回族人民群众支持革命事业义举的深情厚谊,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民族间友好关系的见证,更是红军与回族团结的真实写照。因此,要深度开发红岗子拱北文化旅游资源,以伊斯兰文化和红色旅游带动红岗子拱北周边农户参与到旅游接待中来,实现剩余劳动力就业。

上一篇:挽回爱情的三个技巧下一篇:文化节开幕式发言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