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统战工作新形势与新对策研究

2022-09-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尤其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 高校统战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 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把高校统战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确保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如期实现。

一、高校统战工作新变化

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中国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 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向了人力资源强国。目前, 高校统战工作出现新变化。

(一) 统战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 教师规模同步扩大, 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外聘教师大量增加, 高校知识分子间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人员交往日益活跃。一方面, 随着市场国际化、一体化以及技术的市场化, 打破了地区间、行业间、甚至国际间的人才封闭和垄断, 人才通过市场进行合理配置。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一个人身兼数职, 交叉各种社会角色, 使得他们的社会活动面、接触面、联系面更加广泛。高校知识分子流动性日益明显。流动的总趋势是基础性教育院校向综合性院校流动, 中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动, 内地向沿海流动, 办学效益差的向办学效益好的流动, 国内向国外流动。还有一些高校知识分子流出教育领域, 成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家、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同时, 校外兼职的在校知识分子人群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 我国一些高校合并重组后, 形成了一大批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 使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形成了学校、各院系、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附属单位等多层面的工作状态。随着校校、校企之间的频繁交流, 通过“共建、合作、合并”等办学形式的改革, 一些高校的校区和分院是跨省、市、区的, 有的还与国外联合办学。这些新形势、新情况都丰富着高校统战工作的层面, 扩大了高校统战工作的范围。

(二) 统战对象进一步增多。

中央统战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 ([2004]62号) 首次明确了高校统战工作的对象, 即统战工作的对象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 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有宗教信仰的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港澳同胞及在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台湾同胞及其家属 (包括在大陆定居的台胞和就读的台湾学生) 、海外侨胞和归侨侨誊、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高校统战工作对象显著增多:一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 并且在年龄、职称等方面呈现明显的层次性。二是高校中归国华人、华侨和留学人员人数大量增加。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海外留学人员在国内外的流动日益频繁, 持有“绿卡”的留学人员踊跃回国工作, 其中很大一批人回到高校, 成为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新群体、新成员。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 同比增长56.2%, 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占整体比例同比有所提高。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各类访问研究学者留学回国人员所占比例由2008年的24.9%, 上升为2009年的27.3%, 回国前在外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就职的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同比增长39.8%。据统计, 1978年到2009年底,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49.74万人, 有62.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我国每年的留学回国人员数量持续增长,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增速更加明显, 留学回国人数年平均增长率几乎每3年翻一番, 尤其是近两年, 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率超过了50%, 这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得益于国家鼓励回国和吸引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 也得益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春晖计划等项目和基金的支持和推动, 回国创业和工作对于广大学生留学人员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些人不仅是高校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佼佼者, 更是做好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三是各民主党派成员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趋势。以辽宁省为例, 各民主党派都在高校建立了基层组织, 中国民主同盟、九三学社、中国民主促进会这三个民主党派的成员数量, 在绝大多数高校都位居前3位。

(三) 统战难度进一步加大。

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加深,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社会生活多样化深入发展, 人民内部各种矛盾日益凸显,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复杂性不断增强, 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特别是网络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网络在传播文明的同时, 把许多西化社会的思想垃圾、文化垃圾也带给了人们。他们把互联网作为夺取意识形态阵地的工具, 大肆宣扬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大肆鼓吹西方的民主、自由以及人权等思想, 借以达到“分化”和“西化”的目的。这不仅会影响和谐世界的建设, 同时, 也会对关系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对学校的稳定、复杂也将产生不良影响。新时期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和深入进行的国内改革发展现状, 难度进一步加大, 可谓任重道远。

二、高校统战对象新情况

高校统战工作对象繁杂, 重点是专业领域有显著成就、政治上有代表性、社会上有影响的党外人士。在高校, 党外人士的主体是党外知识分子, 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知识分子。目前, 高校统战对象出现许多新情况。

(一) 思想观念多元化。

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 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 始终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率, 投向我国的外资越来越多, 到我国创业的海外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越来越多, 来国内高校留学的国外学生也越来越多, 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文教专家到高校讲学、访问、任教。大量海外人士的流入给高校带来了一系列新观念、新思维, 这些新观念、新思维有的可以直接运用于市场中, 有利于市场经济更新、经济进步、社会发展;而有的则对变革中的中国带来了冲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 出国的机会大为增多, 许多人到国外学习考察、讲学访问、学术交流、合作交流、洽谈义务、旅游探亲。随着经济全球化, 网络的出现又使“地球越来越小”, 资讯已然全球化、同步化, 党外知识分子获知国外的信息比一般人要快要准, 接触的国外信息越来越多。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中国特色政治思想文化的冲突, 交汇在他们心际, 使他们深受影响。他们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内核, 也往往容易接受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他们熟悉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运作的过程和方式, 他们往往将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我国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相比较, 个别党外知识分子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对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感兴趣, 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偏差。他们在外来思想与现实的影响下学会用全球眼光来审视中国, 当这种审视没有着眼于不同社会的历史差异时, 便会得出偏激的结论, 成为西方思潮的代言人。

(二) 价值目标利益化。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 当知识分子在困惑中重新审视自己唯一的财富——知识时, 终于发现:既然知识是财富, 是资源, 就应该成为商品, 进入市场, 通过等价交换带来现实的功利。既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 那么, 贫穷也不代表知识分子的价值。于是, 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不再恪守“重义轻利”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而是理直气壮地讲功利、追功利。趋向功利成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所选择的价值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 需要知识分子贡献聪明才智, 所以,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目标趋向功利性, 其转变是识实务、顺潮流之举, 符合人的本质和人类的奋斗目标。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积极进取, 把自己的教学、科研同现实生产力结合起来,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功利主义是有阶级性的。当前, 确有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成了“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他们摆不正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 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淡薄。有些知识分子对“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行为准则越来越淡漠, 对眼前的名、利、权的追逐却乐此不疲, 表现为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对此, 应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使其自觉践行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 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个纯粹的人, —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三) 职业选择自主化。

自有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以来, 职业活动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上, 由于“官本位”“官文化”的传统, 知识分子在职业上别无选择, 终极目标只有做官, 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最好的写照, 科举考试制度才得以延续1300年。由于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发生了重叠, 他们以“学也, 禄也在其中矣”为追求的价值目标, 以“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为己任, 遵循“以吏为师”的行为准则, 进行“君子思不出其位”的自我约束, 这就使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人格, 长期处于一种“工具人”的地位。建国后, 在短短二三十年间, 我国就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为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 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知识分子没有选择职业的自主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许多新的生产领域、行业相继出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增强, 高科技产业蓬勃兴起, 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教育、科技、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所有这一切, 都为知识分子直接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提高了广阔的途径和政策保障。特别是科技、知识、信息可以作为资产进入市场, 知识分子有了用武之地, 从而使他们择业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高校统战工作新对策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统一战线人才的重要“源头”, 也是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适应新变化、新情况做好高校的统战工作, 对于增进团结、发扬民主、维护稳定、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至关重要。为使高校的统一战线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不断增强, 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特提出如下对策:

(一)

坚持党对民主党派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尊重民主党派的组织独立性, 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 支持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作用。坚持“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和“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的方针, 贯彻“政治上一视同仁, 工作上放手使用, 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政策, 加大培养和选拔高素质党外干部的力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坚决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活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下转第62页) 相适应, 坚决反对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一国两制”方针, 坚决反对“台独”, 反对分裂, 切实保护台胞、侨胞、港澳同胞的合法权益, 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二) 定期向党外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

高校党委每学期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 邀请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参加, 就国内外形势、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以及学校教学科研、改革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情况进行通报。每年定期召开座谈会, 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改革重点, 充分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就学校工作和统战工作中的问题交换意见。各党总支根据实际需要, 可采用召开座谈会或个别交谈的形式, 听取本单位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三) 邀请党外人士参加学校有关会议。

学校召开党代会、教代会以及举行全校性庆典活动, 邀请在学校的各级人大、政协常委、委员和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列席或出席。召开有关全局性工作的中层干部会议, 一般应邀请在校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负责人参加。

(四) 创设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处理制度。校内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无党派人士可就学校有关问题向党委或统战部提出书面意见或建议, 也可直接约请学校领导交谈。统战部对党外人士提交的意见和建议, 呈送学校主管统战工作的领导阅批。学校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收到意见、建议处理单后, 要认真办理, 及时回音, 并将办理结果或处理意见报统战部, 由统战部转告有关团体或个人。

(五) 积极培养选拔和推荐党外干部。

统战部要全面掌握党外知识分子情况, 建立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为他们学习培训创造条件。统战部在选拔推荐党外干部时, 要认真进行考察, 并听取党委组织部和本人所在党总支的意见。举荐到校外任职的名单, 经党委审定后上报。高校应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党外人士担任二级院 (系、所) 、学术机构的领导职务, 注意从民主党派成员中推荐校内特邀审计员、监察员和党风廉政监督员。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主力军。高校统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值得全面分析、深入研究, 并提出新对策。促使高校统战工作永葆青春活力, 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校统战,新形势,新对策

参考文献

[1] 刘志超.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1) .

[2] 杨应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改进高校统战工作[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1) .

[3] 朱纪刚.努力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高校统战工作[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3) .

[4] 蔡虹.教育体制改革对高校统战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 (6) .

[5] 武敏中.当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透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0, (5) .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中内容运营的核心要素研究下一篇:中国文化品牌建构的策略研究——以卡通文化品牌建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