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成长感悟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它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给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第一篇:成长感悟论文范文

在品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理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悟”是积累和运用的前提,是与学生的心灵撞击后产生的共鸣。小学阶段的重点是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知和感悟,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品读;感悟;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就让我们了解到阅读是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进行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准确地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潜意识中爱上阅读,并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进一步去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文章,为学生提供“读”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在阅读中享受生活。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到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呢?

一、读有目标,引导有效品读

(一)研读文本,抓住特点

研读文本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象力而披文入情的独特的精神活动。研读文本不但要研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比如《狮子和鹿》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既有对学生理性的思想教育,又是感性的语文课。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文章中“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这个重点句,先让学生找出“美丽”与“难看”这对反义词,然后再紧紧抓住小鹿为什么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自己的腿,但是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小鹿改变了这一看法,进一步深化这个点,让学生从中感悟道理。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板书,把重要的线索和知识点都简单凝练地写出来,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文章内容,逐步理性化地去认识寓言故事。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促进了相互交流。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次对话。先分角色朗读,再相互讨论它们的笑各有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青蛙笑小鸟错了,自己是对的。”有的学生说:“青蛙觉得自己坐在井里看天,最了解天的大小,不会弄错的,小鸟居然和它争论,实在可笑。”又有学生说:“小鸟笑青蛙确实弄错了,还自以为是。”也有学生说:“小鸟笑青蛙听不进别人的正确意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讨论。将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更有激情,更有兴趣地广泛阅读。

(三)赏读文本,感悟内涵

自主感悟文本是语文課程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教学方法。相对来说,这一形式的有效运用最需要的是安静的环境,只有静下来阅读,思考,才能全身心投入,主动地感悟探索。教师还需要注意,这种“赏读”不但要精准,还要有效率,不论是初读还是整体感知,都要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敞开心扉地去阅读,读的过程中大脑要运转,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读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从文中所感悟到的观点,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逐步掌握一项读书本领——自读自悟。

如《从现在开始》一文富有儿童情趣,叙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是朗读指导的重点,所以在读狮子的话时,要根据狮子的身份,用帝王的语气读出至高无上的感觉,以此突出人物特点;反之,在读袋鼠的话时,要用比较激动的语气。文字是无法用任何一种语言去形容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来感悟,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领会文字的奥妙。

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感悟-品读”的学法中产生新的体验,品味语言的精妙。

二、读有层次,感悟文本真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体验文章的丰富内涵,学生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如听觉、视觉、触觉甚至触觉等,来共同体会文章的美妙。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动用声音、录像、画面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文章的内涵。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深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海底的岩石上有各式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异常美丽……有的像美丽的鹿角……”颜色绮丽、异常美丽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这些景物在学生的生活中很少见,都是学生感悟朗读的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把握好课堂进度,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通过PPT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西沙群岛”。这样学生在读文章时,仿佛真的能看到西沙群岛的景物,更觉得自己就置身于西沙群岛观赏美景,入境入情,一边欣赏海水的奇异、珊瑚的多样,一边放声朗读,自然把领略到的美融入朗读当中。

(二)精心引导,以读悟情

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学生阅读《雪孩子》的时候,教师围绕文章设置了两个题目:①雪孩子第一次帮助的是谁,他是怎样帮助的?②雪孩子一共帮了几个人?问题一出,学生阅读的劲头好像更高了,个个捧着书入神地阅读。学生之所以会积极地投入学习,是以兴趣为前提的,学生每次自己读书找到问题的答案时,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穷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学生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同时培养了探索与创新精神。

(三)细读感悟,悟中明理

在阅读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例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蘆》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细读的,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后,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细读。①当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时,他心里想什么?②当邻居劝他治一治蚜虫时,他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书上圈,点,画,读,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交流。然后提问学生,并随机板书: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法,笔者采用了对比读,如①“有几个虫子怕什么!”②“有几个虫子不用怕。”③“叶子上的虫还用治?”④“叶子的虫不用治。”让学生训练读,读后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读。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明白不同的句子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总之,课堂是学生平等共同学习的地方,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生学得自主,学得愉快,学得扎实。

三、读有方法,升华文本情感

真正用心地去写一篇文章,能用的句子有千千万万,只需能抓住文章的主题,拟好题目,构建一篇好文章不在话下。阅读也是一样,只要明确目标就能达到目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言感悟能力的首要工作就是找关键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先理清头绪,找出关键词句并仔细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再逐步感悟,提高阅读水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上尊重学生的思维个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这种教学形式的根本目的。

例如在《狮子和鹿》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各种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读感受鹿对美丽的角和细长的腿的不同态度。通过找、读相关的语句和几个语气词的不同运用,体会鹿对角的尽情欣赏和对腿的鄙视,为下文反衬做了铺垫。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笔者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

二读感受鹿遭遇到狮子时的紧张场面,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渲染气氛,想象感受美丽的鹿角和细长的腿在此时带给它的不同经历。再次在音乐的氛围中朗读,感受此时小鹿的紧张恐惧、拼命挣脱的情境,体会小鹿的内心活动。

三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让学生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教师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为什么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前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最后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去为这篇文章续写一个结尾,如鹿锯掉自己的角行不行?鹿会怎么做呢?根据鹿最终的决定,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把感受写下来,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引导点评,进一步悟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当然,教学无定法,要体现“品读理解,读中感悟”,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文学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只有把“读”作为教与学的主要活动,充分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快快乐乐、饶有趣味地学习,在读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亚西,张国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 陈晓春

第二篇: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之一,它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给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为此,中学政治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感悟、反思、总结,与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体验 感悟 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多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两年多时间里,既有和学生共同体验和成长的喜悦,也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经验、能力、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严重的挑战。下面针对案例,笔者谈谈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选好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从问题开始的,活动主题的选择和确定至关重要。活动主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从身边的生活中提出问题。由于中学生身心特点、生活阅历、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方面都与成人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很少,学生选题时经常会出现要么课题太大,研究无从下手;要么课题太小,无事可做,深究不下去。这时,教师必须给予指导,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①选题要小,涉及面太广,很难考虑周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片面性,在研究过程中就会“大海捞针”,难定目标和方向;②选题要实,即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尽可能贴近政治学科教材内容。一方面可以让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感到此项活动能有助于自身学习成绩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和学科的优势,以便实施有效指导;③选题要新,即新颖,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做到研究有新发现、新认识、新见解、新举措;此外,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去考虑活动实施的可行性。如笔者指导学生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活动时,首先把自己在校园拍摄到的浪费现象的画面制成课件展现给学生看:食堂里吃了一口就丢掉的馒头、包子,大半盘吃剩的米饭扔在餐桌上,人走灯不灭,洗衣水常流,垃圾堆里数不清的一次性餐具和书本、作业本……其目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诱发探究的动机。学生原定了两个主题:“环境保护,你我的责任”,“我们身边的浪费现象”。经过师生讨论,认为研究的范围太大,超出中学生的研究能力,于是将研究主题改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和“关爱地球,校园拒绝一次性用品”。这样学生调查研究的范围小了,课外活动的时间、空间有了保障,同时也能得到学校领导、总务处、校团委、学生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有选择了切实可行的主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探究。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改变旧课程实施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评价体制和高考升学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一步到位的去完成这个转变,难度相当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找到了突破口,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在笔者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主题研究是自己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有学生说,“平时上课时,无论有什么问题,老师都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引导你往正确答案上靠,而在课题研究中,老师几乎不给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让我们自己走,一时真是难以适应”。如在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活动中,从主题提出、活动方案设计、制订采访调查提纲、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的过程中,都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述活动中,活动分成四个小组:文献组、访谈组、实地调查组、问卷调查组,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收集大量校园浪费现象的资料后,我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趁机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造成浪费的原因,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很多困难,会迷茫,甚至打退堂鼓,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鼓励,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应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充分开发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和自主成长的能力,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是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从书本和课堂引向了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近生活,关注社会,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引领,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外进行的,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活动目标的确定、任务的分配、进程的安排、方法的选择、材料的收集分析整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诸多环节,都关系活动开展的顺利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参与上述环节的设计,才能减少活动的盲目性。为此,教师必须注意自身的角色转换,要作为一个活动的开发者、实施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身份来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和监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感到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要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还要振振有词地说。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做研究,教师不能干预太多,致使学生在活动中盲从、茫然无助,活动流于形式;要么越俎代庖,从选题到各种资料、表格设计和统计都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亲历一次造假体验。

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有效方法;在探究中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在辩论中,调节和疏导学生因争执而发生的矛盾;在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上,协助和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在调查中,帮助学生解决具体操作中的困难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情感上的激励和支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尤其在指导学生收集、统计、分析、整理各类信息和资料得出研究结果和结论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平时很少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怎样才能让一大堆原始资料和数据“摇身一变”成为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呢?我告诉学生,数据收集后,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的工作才能得到研究结果。①质量检测: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清晰性和正确性进行检查,确保收集到的数据都是有效的;②数据编码:将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并确定数字代码,这样可以提高统计的效率;③数据录入:设计一张能把所有数据集中起来的汇总表,将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和登记;④制表和统计分析:找出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结论。教师的指导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个人风格,同时也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智慧。理性的组织者和积极的参与者、促进者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能否富有成效的关键。

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的和谐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界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目标”。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运用,更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应该说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国家乃至世界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知道浪费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但往往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如何把认知通过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实到行动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建设节约型校园初探”和“关爱地球,校园拒绝一次性用品”活动,学生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明显增强和改善。同学们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数百份的问卷调查,几十个人的口头访问,一个个浪费问题浮出水面,它们让我们意识到,浪费问题已相当严重,浪费现象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我们把雪白的米饭、馒头丢弃在泔水桶里时,有没有想到非洲还有多少人因为饥饿而死亡;当我们开大水龙头冲洗碗筷,用一满盘水洗一双手,又换一桶水洗一双脚,洗澡时用满满的一桶水从头顶冲下来,也许有无限惬意吧!可这对于那些住在干旱地区的人民来说恐怕要记上一笔严重的罪过吧!浪费就是犯罪”。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唤起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坚定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所学的德育知识内化为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一次活动的体验,比任何语言上的德育教育来得更直接、深刻和有效,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融入社会,提高自我,不断获得知识、能力、素质、品德的发展!

五、多元评价和多主体评价方式相结合

卡罗汤姆林森说过:“评价应该是永远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这比把学生进行错误地归类更重要”。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常常借助于终结性测验或水平考试,过于关注结果,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测试的结果显然无法全面反映教学质量的好坏,更无从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思想道德状态和行为表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要改变过去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重体验而非结果,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一定要达到有所创新的目标,其实绝大多数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显得稚嫩,只要学生亲身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都可以给他一个满意的分数,以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激励学生的进步。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如论文、设计方案、口头汇报、答辩等。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对于长期沉浸于单一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是给他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教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受益者,它打开了教师视野,引发了教师继续学习的需求,为教师进一步提高素养和发挥潜能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巨大空间。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与新课程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动员》〔M〕.南昌:21世纪出版社,2007(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马彦平.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8).

作者简介:黄丽英(1968~)女,中学高级教师,江西师大政法学院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硕士,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第二中学

作者:黄丽英

第三篇:旋转中的感悟

刘意,湖北省武汉市人,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造型艺术系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从事美术教育及艺术创作多年,曾多次参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其画一时期一种新探究新突破,与时俱进,饱满的精神境界令创作灵感更超脱,积淀的学识使创作态度更严谨,深沉的审美情感更激越,艺术的深层趋向更老到,多才艺的修养使其造诣更深邃。创作中张扬的自我审美个性,使作品透射出蓬勃的人格力量与魅力,形成清劲、秀逸、润厚、鲜明、博大深远,格调蕴籍而典雅的神韵,其综合素质在美学的深切感悟中得以尽情渲泻,其美学价值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责编 许佳乐)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成长感悟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成长感悟范文05-15

感悟成长范文05-16

大爷成长感悟范文04-21

成长的感悟范文05-18

人生成长感悟范文05-31

暑假成长感悟范文05-31

学生成长感悟范文06-03

成长感悟论文提纲11-15

对成长的感悟范文05-24

思修成长感悟范文06-01

上一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人际沟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