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因生制宜

2022-09-12

“同课异构”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 目前我区进行的“同课异构”实际上是指基于相同教学课题的不同教学实施。高三复习中, 我校曾邀请巴蜀中学刘畅老师来献课《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基本实验仪器及使用》。刘畅老师是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学校安排我和她进行同课异构。

一、课前思考

(一) 复习内容的选择

实验基础知识又多又杂, 很是重要。我选择哪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呢?最初我把课题拟定为“化学基本仪器的创新应用”, 向我校化学研究员吴俊红老师请教, 吴老师指出:仪器的创新应用可以讲, 但不是重点, 重点仍然是“常用基本仪器与基本操作”。我重新阅读了本节内容的考试说明, 弄清了高考命题趋势:化学实验基础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实验安全常识、试剂的存放和使用、仪器的使用、溶液的配制、试纸的使用、装置气密性检查以及沉淀的洗涤等。为此我罗列出考纲要求, 再围绕考纲选择复习内容。

(二) 教学对象的选择

我任教了两个层次的班级, 有平行班和实验班。我觉得应该先确定好班级再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选择。同组老师都建议公开课当然选择在实验班进行。但由我担任班主任的平行班的同学们主动请缨, 积极性很高, 我决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

(三) 教学形式的选择

实验基础知识多而杂, 我想自己讲起来肯定啰嗦又无效, 学生听起更无趣。怎么办呢?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为此我准备采用猜词语、自主归纳、学生讲评、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前准备与课堂实践

(一) 我的课前准备

1.“猜词语”进行基础扫描。由于“化学实验的常用仪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存放、实验安全”这部分基础知识较多但比较简单, 学生的记忆量大, 上课依次复习占用大量时间估计效率不高。我准备了“酸式滴定管”、“分液”、“防倒吸”等几十个词语, 这些词语涵盖了实验基础知识的所有内容, 让同学们自己组织在班会课上进行“猜词语”比赛 (两人一组, 一人比划或口述, 另一个同学猜词, 口述的同学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不能提到所猜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

2.预习学案。

(二) 两位老师的课堂实践

我首先采用“猜词语”和“练习”方式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练习主要由学生讲评, 老师补充。再让同学们根据练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三个“自主归纳”, 小组展示。最后对“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试纸的使用”等几个重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表述进行规范性训练, 这部分内容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文字表达的关键词, 再口述。

刘畅老师的学案分为正反两面:正面为实验基础知识, 设空让学生填写, 背面为“探究课题”的内容。她用“关于菠菜和豆腐最好不要同时食用”的视频引出探究课题:菠菜中草酸含量的测定。给出实验步骤, (此处只实录步骤一) 步骤一“称取菠菜可食部分100g, 用榨汁机压碎菠菜, 加入50ml蒸馏水, 置于70-80℃的水浴中加热30分钟, 然后过滤得到含草酸及草酸盐的溶液”。刘老师让学生找出步骤中涉及的仪器, 再按学案正面提示梳理仪器及操作的注意事项, 使同学们在探究情景中复习, 最后挑战高考试题。

三、课后反思

(一) 考试说明, 复习课备课的核心依据

最初我把课题拟定为“化学基本仪器的创新应用”主要是想追求这节公开课的新颖有趣。吴俊红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 实验基础复习的重点是什么?考纲要求为 (1) 知道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能识别药品安全使用标识。 (3) 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我不差点本末倒置吗?可见复习课的准备一定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二) 同课异构, 因材施教, 因生制宜

“同课异构”可以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任何有意义的教学都要因材施教, 都是以学生的特点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为依据的, 我们这次“同课异构”主要是“因生制宜”。我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学情学生参与度高, 受到了大家的肯定。而刘畅老师的课堂教学显然更有大家风范, 她的教学设计针对综合能力稍好的学生, 设计很有深度让我们很受启发。“同课异构教无定法”, 对于听课者而言, 名师授课让我们耳目一新, 普通老师的课也可以给我们一定启发。这种教研活动会促进我们对复习课的有效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 名师引领,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 专家认为在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促进成长时应该考虑与课堂教学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公开课上, 我们总是想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一般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内容, 最好驾驭的组织形式。而“同课异构”规定了课题, 迫使执教者花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 研究学生, 挖掘自己的潜力。一堂教研课, 在获得肯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听到批判的声音, “课前准备占的时间是否过多?”“进度太快!”这些声音能够促进我的反思。与名师“同课异构”, 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在比照中找差距, 在评价中知不足, 在备课、上课、评课、反思的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绳彩飞扬欢乐相伴——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在路上下一篇:对山西省大学生排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