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质性认识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世界物质性认识范文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 设置情境:最近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传得挺热也挺神,他叫王林。怎么神呢?据说他会“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等绝活。平时交往的也非富即贵。那么他的神功是真的吗? 神秘面纱后面,大师的真面目又到底如何呢?

展示课件录像:王林“大师”的神功绝技;王林“大师”变蛇自述 小组讨论:

1.王林“大师”说,它是靠意念从野外把蛇抓来的,你信吗?人用意念真的能够“隔空移物”、随心所欲吗?

2.如果认为:人的意念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万事万物,从哲学上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不像那些“大师”、“大仙”们说的那样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那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归纳:世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过渡: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的?

探究提示:要想知道什么是物质?就必须找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就必须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要有一个抽象的概括。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的三个特点: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

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师生互动:

请问: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吗?

2.那些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 3.它们有什么共性? 教师归纳总结: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选一选: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DEFG)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G、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知识辨析: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请问:桌子、椅子是物质吗? 学生回答:

师总结:不准确,桌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属于物质范畴,是一种物质现象。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发展和存在着的,不是什么人一个意念、一个想法就能改变的。

展示课件:资料链接

无独有偶, 近年来,我国所谓的各类“大师”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前倒后继”。

“发功灭掉大兴安岭大火”的严新;号称包治百病,”神水“治癌的“盖世华佗”胡万林“大师”;著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宣称每天用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疑难杂

症的“中医食疗专家”、 “神医”张悟本;号称 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知觉的“养生教母”马悦凌;

教师启发点拨:从“气功大师”严新到“盖世华佗”胡万林,再从“食疗专家”张悟本、“养生教母”马悦凌到“大师”王林,我们身边的所谓“大师”似乎从未间断。如果这些“大师”宣称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但事实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无所不能的“大师”、„“神仙”,“大师”们宣称的奇迹,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笑话,剥去神圣的外衣,“大师”所追逐的,也不过“名利”二字。我们每个人要想不被假象迷了双眼,就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摒弃唯心主义世界观,坚信自然界的物质性,坚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打着“大师”、„“神仙”旗号的,不是欺世盗名,就是骗子。

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好理解,而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有意识,那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好多人预言世界末日的来临,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成功,世界末日也从未来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篇: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哲学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什么是正确的,学生尚未形成价值认同。第四课就从理论上解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问题,同时,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的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请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那么: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探究世界的本质。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明确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提纲: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学生:认真浏览教材,找出相应知识点。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针对性的提问,进行知识的讲解。 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讲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区别与其它事物的特有属性,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

解释“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区别: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这种抽象的概念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是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物质概念则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他只承认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永恒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2.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物质 ≠ 物质的(具体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

教师讲解: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

1、自然界的物质性

活动探究:镜头一:自然界是不是上帝/盘古创造的?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镜头二:镜头二中,宇宙开始于宇宙的大爆炸,据我们最远的星球有360亿光年,太阳形成约50亿年,我们的地球也46亿岁了,第三幅图中,同学们在高一生物中也有所了解,生命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蛋白质和核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进化和演变而来。 学生活动:谈论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即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讨论:镜头三:展示相关图片

问题: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地铁„„ 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人类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必须依据自然物本来的属性。不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还是人类诞生后,自然界都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探究活动:镜头四:展示相关图片 文字资料:

我们呼吸的空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糟糕过。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过。在浓重雾霾控制的城市里,人们几近窒息,微尘大肆地入侵人们脆弱的肺部并在里面扎根,微尘携带的细菌进入身体的各部位引发病变。 雾霾与沙尘暴是大自然的痛苦反映,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后,大自然释放给我们的信号与警告。

探究问题:谈谈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归纳: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探究活动:视频《亿年的演化》 图片:人类的进化过程

问题:从视频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师:在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回到:劳动。

教师归纳说明劳动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来说明:从构成基本要素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构成要素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到第十一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部分内容第五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五、课堂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六、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食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是哲学的物质概念,重点问题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这节课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提前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本课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本课的难点问题物质的概念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详细讲解物质的概念,然后设问: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习题进行巩固。 关于本课的重点问题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小恒星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并且通过探究“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物质的,人类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其次,播放《亿年的演化》来说明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思考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疑答惑。

不足之处: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是物质时,学生很迷茫。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理解的要学会寻求书本、老师、网络的帮助。

2、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篇:《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 2.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突破方法:通过播放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突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难点,引用“狼孩”和甲骨文等案例得出认得意识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设计理念】

1、兴趣激发,情感升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通过视频和提问的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嫦娥二号升空》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满怀对祖国的自豪感的同时,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养成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

2、发挥近因,加深记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现场讲评,加深记忆。在下课之前利用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进行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的记忆。

3、双主互动,三联开放。双主互动,即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视频和教材引发学生主体对生活案例的思考,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枯燥乏味的框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举例子的同时,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掌握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三联开放。同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加以概括总结和强调,使其顺利掌握本课重点。

【教学方法】

1. 教法: 情境创设法 讲解法 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2. 学法: 自主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最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过学程】

一、“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情境创设,导入新课:(8分钟)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第二单元的新内容,为了更多地去探索月球甚至宇宙,我们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主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 2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得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开始,只有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下面我们就先一起来看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先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生活,把握重点:(10分钟)

教师: 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是从星云开始经过几亿年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起源的一个理解,但是关于宇宙或者地球的来源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关于宇宙或者地球起源的说法也有很多,同学们听说过的有哪些呢?

学生:有盘古、女娲、上帝等等。

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很有典型性。 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分别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造世界”等,提问形式完成以下问题:(1)你认为世界是神灵所创造的么?(2)这些说法与视频中的宇宙生成说有什么区别?

学生:不赞同神创说。 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大多数同学都是不赞成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观点,事实也证明了自然界中,世界包括地球的产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它和神创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引导学生查阅课本,划下重点。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空,首先,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毫无疑问是客观的物质的,那么有同学要问了,人类产生之后呢,出现了这么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还是客观的么?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反季节蔬菜,原本在冬天我们吃不到黄瓜、西瓜,现在都可以在超市买到,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冬天的西瓜是不是物质的?

学生:„„

教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马克思也说过:“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正如冬天的西瓜也需要种子、泥土、阳光、水分一样,正好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客观的、物质的,不是意识的。

教学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三、“社会、意识皆客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18分钟)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起源的进程》并讨论人类社会的产生。

教师:正如视频中播放的那样,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学生:劳动。 教师:为什么?

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 教师:是的,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既然已经产生,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有那几方面组成呢?

学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是的,那么地理因素不难理解,包括了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详细解说的应该是生产方式,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客观的,正如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火车一样,是与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的。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地位关系和分配结构这些都是物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来看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海报,就会觉得不切实际,很可笑,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低下的,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

教学过渡:“人类社会这些客观的事物具有物质性,相信大家不难理解,那么人的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么?”

2、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学生:„„

教师:这一点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首先人的意识的主体人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思考的器官大脑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得出人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具体我们将在第五课中具体讲解。

四、“何谓物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7分钟)

教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由此得出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既然世界具有物质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

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具体概念,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很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物质是可知的。那么我们哲学上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领域所讲到的“物质”意义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是的,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共性,不是只具体的某一具体形态。正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鸡鸭猫狗等,把他们的共性抽象出来那它们就都是动物。所以说物质是一个概念上的共性即客观性,而不指具体某一具体形态。希望同学们能分辨清楚,同时也养成一种哲学眼光,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抽丝剥茧,归纳出最本质最一般的共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的三方面,从而得出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下面我们来做一张练习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四篇: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导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以下是小编整理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

2.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程标准】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教材助读】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的一部分。

(2)物质的定义:

(1)物质是 ,并能为人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

而不是指某一种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

3.世界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

人的意识是一开始就是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独学自测】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6.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A.语言 B.意识 C.物质 D.社会劳动

7.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8,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胡安·科勒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迹象。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1) 这里的暗物质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3)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课堂总结

三、我的知识网络——归结总结、串联整合

第五篇: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

23、224页。

(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 (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3)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一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80页。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2)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注)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4)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5)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1)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3)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4)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5)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6)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1)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o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上一篇:三讲三提升方案范文下一篇:数据库优化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