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一轮复习

2023-02-21

第一篇:世界的物质性一轮复习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十一讲: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 知识网络

二、复习要点

1.宇宙是由 组成的, 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

2.物厦是由 组成的, 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 和 构成,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

3.物质通常以 、 或 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性质。

4.物体所含 的多少叫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物体的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它不随其 、 、 和 位置变化而变化。

5.一只鸡蛋的质量约6×104mg= g= kg。地球的质量为6.0×1021t= kg= g。

6.天平是测量 的工具,使用天平的正确方法: (1)天平应放在 的桌面上;

(2)把天平的游码移到标尺的 调节横梁的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这时横梁 ;

(3)把被测物体放在 里,用镊子向 里加减 ,并调节 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 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 。

7.小李同学用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有50 g、,20 g、10 g各一个,游码的位置如图11-l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 g,若物体放在天平右盘内,砝码放在天平左盘内,则物体的质量为 。

8.使用天平时应注意:(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 ;(2)弄清游码在标尺上移动时的 值;(3)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 夹取,不能用 ; (4) 的物体和有腐蚀性的 ,不能 放到天平的盘中,必须用 或

承接;(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 。

9.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它不随物质的 、 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种类物质的密度一般 。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它表示 ,将它切去一半后,剩余部分的体积 ,质量 ,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0.在ρ、m、V三个物理量中知道任意两个量,可以利用公式ρ=m/V ,求出第三个量,从公式ρ=m/V,变形得m= ,V= 。因此,密度公式有三种应用: (1)

;(2) ;(3) 。

1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 。常规测量的方法中主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一般用 进行测量,其中密度小于水的物体的体积可用“针压法”、“助沉法”等进行测量。

三、考点分析

中考重点、热点:(1)天平的正确使用;(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3)密度知识的应用;(4)密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5)密度与压强、浮力、功等相关知识点综合;(6)与密度相关的开放性、探讨性、设计性问题。

四、经典题解

【例l】(安徽省)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若把一只最小的砝码加人右盘时嫌多,而取出这只最小的砝码时又嫌少,这时应通过 使天平平衡,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天平砝码的认识和使用,识记游码相当于砝码的一部分(更小的砝码),所以调节天平时应将其移动到零刻度线上,测量时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的右盘中加减砝码。答案:移动游码。

启迪:(1)理解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时,移动横梁上游码的作用;(2)掌握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肘,使天平恢复平衡的方法。【例2】 (北京宣武区)甲、乙两个物体,其密度之比为6﹕5,体积之为5﹕2则甲、 乙两个物体质量之比为( )。

A.3 ﹕l B.1﹕3 C.12﹕25 D.25 :12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有关质量、体积、密度三个量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应用比例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

启迪: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① 待求量的数学表达式;② 已知量的比例表达式;③ 待求量与已知量的比例式并代人数据。这样既解题思路清晰,又可避免因比值混乱造成错误。

【例3】(常州市)由于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导致黄河水中含沙量增加,为了及时监测,现在某河段中间捞取体积为5×10-3m3的黄河水,测得其质量为5.6 kg,问该河段每立方米黄河水(指纯水和沙的总体积为1m3 )中的含沙量为多少千克?(ρ沙=2.5×103kg/m3)

解析:黄河水样的质量等于其中的水的质量和沙的质量之和 m=m水+m沙。黄河水样的体积V等于其中水的体积和沙的体积之和V=V水+V沙 ,

启迪:有关合金(如碳钢等)、混合物(含沙河水等)与密度相关问题,都应灵活运用,它们体积、质量和密度关系,即

问便可迎刃而解。

【例4】(江西省)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玻璃瓶、细线和适量的水,简易地测出牛奶的密度。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瓶重G0; (2)将空瓶盛满水,测出它们的总重G1;

(3)把瓶中的水全部倒出,再盛满牛奶,测出它们的总重G2; 由此可得:牛奶质量m= ;牛奶密度ρ= 。

解析:本题考查测定物质的密度方法与技能。只有弹簧测力计而缺少量筒,牛奶的体积无法直接进行测出,可采用“等效体积法”间接地测出牛奶的体积。解本题的关键是牛奶和水都装满玻璃瓶,测出水的体积,即可得出牛奶的体积为(G1-G0)/ρ正确答案为牛奶质量m奶=(G2-G0)/g,牛奶的密度

g。其

启迪:常规测物质密度的原理ρ=m/V,这是解题的出发点,采用“等效体积法”,借助于水的密度已知的特点,间接测出另一液体(如牛奶)的体积,这是常用的方法与技能。

【例5】(广州市)一个重为43 N 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33.2N,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 m 。

解析:本题是考查密度、浮力的综合题。利用密度、浮力的相关知识点建立关系式求解。

启迪:(1)领悟力学综合题的解法;(2)体验运用“顺推(已知-未知)”思维方法建立物理量关系,从而顺利解题

五、能力训练 【基础训练】

1.(北京)下列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滴水的密度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B.因为铝比铁轻,所以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 C.液体的密度一定小于固体的密度 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征

2.(黑龙江省)小明用一个最多能装5 kg水的塑料桶装满豆油,则桶内豆油的质量( )。

A.大于5 kg B.小于5 kg C.一定等于5 kg D.可能等于5 kg 3.(十堰市)学习密度知识后,某同学提出如下猜想,你认为正确的是( )。 A.一块砖均分成两块后,质量减半,密度减半 B.一桶油用去一半后,体积减半,密度减半 C.一块铁加热后,体积不变,密度不变 D.医用氧气瓶补充氧气后,瓶内氧气密度增加

4.有游码的托盘天平,如果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忘了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而是放在“0.2 g”处,把天平调好后实验时按正常方法测量一物体的质量,在右盘放了30 g砝码,游码的读数为1.9 g,这个物体的质量应为 kg。

5.实验室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量度范围和最小刻度。要一次较准确地量 100 g密度为0.8×1 0 kg/m3的酒精则应选用的量筒是( )。

A.500 mL,1O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 L,2 mL

6.在调节托盘天平的横梁平衡时,如发现左盘下沉,应调节横梁右端的螺母向 移动;你在称物体质量时,发现左盘下沉下,应取措施是 。

【提高训练】

7.在能装1 kg水的容器中,如果能装0.9 kg某种液体,则这种液体的密度是 kg/m 3。

8.用密度是1.5×10 kg/m3的沙子铺路,沙子厚度5 mm,用载重量为3 t的汽车运沙,每一车沙子能铺路 m3。

9.一种钢材规格为长6 m,横截面积为1.5 m2,则一根这样的钢棒质量为 kg。如果一辆汽车的限载量为5 t,它一次最多可以运载钢棒 根。(ρ钢=7.8×103 kg/m3)

1O.一个表面是银的实心汤勺,质量为52.5 g,把它放到装有水的量筒中,水面由30 mL标记处升到35 mL标记处,问此汤勺是否由纯银制成。已知银的密度为10.5×10 kg3/m3。

11.甲、乙、丙是三个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今将质量相等的硫酸、水和煤油分别注入三个容器内,液面恰好相平,如图11—2所示。已知 ρkg/m3,ρ煤油

硫酸

=1.8×103

=0.8×103kg/m3,由此可知盛硫酸、水和煤油的容器分别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2.朋盐水选种,需配制密度为1.1×103 kg/m3的盐水。现配制了5×10-3 m3的盐水,其质最为6 kg。问这样的盐水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应加盐还是加水?加多少?

13.一个质量为232 g的铜铝合金球,其中含铝54 g,铜的密度为 ρ铜=8.9 g/cm3,铝的密度ρ铝=2.7 g/cm3,求合金球的密度。

【适应性训练】

14.有6个外形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只有一个轻一些,其余质量相同。请你用天平把这个球找出来,要求称的次数最少,说说你的做法。

15.一块蜡质量是18 g,现有 5.4 g铝线绕在这块蜡上,投入量筒的盐水中,结果它悬浮,如图l1—3所示。所用盐水的密度是= kg/m3,量筒里这些盐水的体积是 m3。(蜡的密度ρ蜡=0.9×103 kg/m3,铝的密度ρ铝=2.7×103 kg/m3)

16.(盐城 )小勇同学的表弟拿着喝完的 AD钙奶塑料瓶,问小勇:你知道这个瓶子能装多少酸奶吗?现请你自选实验器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小勇测出上述塑料瓶的容积。

方法一: ; 方法二: 。

六、课本拓展题

有一个体积 30 cm

3、质量为178 g的查心铜球,若在其空心部分铸满铝,则铝的质量是 g。(ρ铝=2.7×103 kg/m3,ρ蜡=0.9×103 kg/m3)

说明:这是课本关于密度知识应用的拓展。

2.(南通市)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1—4所示,矿石的质量是 g。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11-5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m3

(3)矿石的密度是 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4)本实验中测 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 。 说明:本题是改变条件下进行课本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对实验作评价和更广的应用。

参考答案及提示

第二篇:2012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高考专题复习-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高考专题复习《世界区域地理》

(四)

知识点四: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恰恰代表其时代标志的政治格局的完整变化过程,即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或两大集团、两个体系的形成、发展、分化与瓦解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发展的长期存在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垮台,在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人民获得解放,建立自己的国家,走向世界舞台。在经济方面,工业化已从西方发达国家向广大亚、非、拉地区转移,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已取得很大进展。联合国的建立,世界性、地区性跨国组织建立,经济与文化的交往,旅游事业的发展,都使世界各国及人民彼此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程度达到空前规模。

2.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表解

3.综合国力竞争知识体系表解

4.联系地理环境因素,分析世界热点问题

纵观多年来出现在中东、东南亚、南亚、中美洲、非洲等地的世界热点,它们的形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地理条件:(1)地理区位优越。例如,中东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东南亚是“东方十字路口”,中美洲是西半球的“十字路口”,南非是西方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些地区最富有政治、经济价值,是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是形成热点的基本前提。(2)自然资源丰富。例如,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资源的宝库”,南非是“矿产波斯湾”,中亚是“当今世界最后一片尚未开发的油气丰富蕴藏地”。这些地区对某些发达国家来说,是廉价的原料、燃料仓库,维系着经济命脉,必须取得对它们的控制权和支配权。(3)自然环境分隔。例如,中东和中亚高原山地和沙漠广布,东南亚和中美洲峰谷相间、山高林密或海岛孤立。这些破碎、复杂的环境一方面不利于居民的交往融合,使其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分裂势力的生存和外来势力的渗透。(4)人文地理复杂。例如,种族隔离政策曾使南非长期动荡;近年发生在非洲之角及西非的“第一次非洲大战”也主要包含了种族、民族仇视的因素;巴尔干半岛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历来就是欧洲的“火药桶”;中东是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并分化出许多派系,矛盾错综复杂,战乱丛生;南亚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历史遗留问题及价值观问题正成为霸权主义挑起地区战争、干涉别国内政的借口。(5)地缘战略位置重要。例如,在冷战时期,东南亚被北约、华约这两大集团长期统管对抗;中东是前苏联南下路线与西方集团维持东西联系路线的战略冲突区;中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它坚决地排斥了前苏联的渗透并与古巴敌对至今。现在,东南欧、东亚、中亚的战略地位正在上升,已成为国际势力争夺的重点,这些地区一旦“有事”,就容易引来大国的介入,进而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国际化。北约为实现东扩在科索沃问题上做文章就是明证。

5.探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的影响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个成员。12月19日,中国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世

贸组织总理事会议。2002年3月14日,中国首次动用世贸争端解决机制,应对美国筑起的钢铁贸易壁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它将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究入世对中国各产业带来的影响。

【例1】(2005年广东地理)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科技进步

B.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C.经济全球化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D.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答案:AB

解析: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能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市场范围,另外科学技术可改进货物运输和信息交流的工具,从而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的战略,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资本、人员的最优配置,促进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

【例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综合国力研究组”的研究评估结果表明,美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一,以下依次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在经济领域,中国处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罗斯,但是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科教领域,中国的分值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法、英、德的五分之一,不到俄罗斯的二分之一。在军事领域,中国的分值相当于美国的九分之一,俄罗斯的三分之一,英、法的二分之一,与日、德大致接近。在资源方面,俄罗斯第一中国第

二、美国第三。据此回答问题。

1.从分值看,中国与各国相比最弱的两个领域是()

①经济②科教③军事④资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据你分析,日本的综合国力虽然高于中国,但在下列哪些方面不如中国() ①基本实体②农业生产规模③科技水平④外交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②与法、德、俄结盟,对抗美国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④重视环境保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表现在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外交、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一些时事和案例进一步理解综合国力竞争的原因和现状。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2问日本综合国力虽然高于中国,但基本实体(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等)、农业生产规模小于中国;第3问为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应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称霸,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壮大世界和平与安定的力量 答案:1.B2.A3.D

【例3】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5年《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全球化分化成三个集团》的文章,世界正缓慢地但持续地向三个分开的经济和货币区发展:美元区、欧元区、日元、人民币区。 材料二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家落户中国。在新世

纪,中国已加入WTO,这些有经济“巨无霸”之称的跨国公司,铆足了劲,进一步调整对华投资战略,试图站稳脚跟,谋求长远发展。

(1)写出材料一反映的三大区内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的名称、、。

(2)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外向的性,另一方面具有内向的性,加强区域内部经济联系,是我国走向阶梯。

(3)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

(4)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出,在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或地区越来越,这主要表现在: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中所起到的作用;跨国公司进军我国将有利于我国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势必对我国的传统工业造成严重冲击。

答案:(1)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2)竞争保护经济全球化

(3)利: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接轨; 弊:对我国的传统工业造成冲击(4)相互渗透,相互依存①在政府积极参与下,区域经济集团正加速形成。②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的力量。③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经济力量逐渐提高。④跨国公司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综合检测

下图是四个国家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四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丙国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D.丁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2.关于四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B.首都都是最大城市

C.最大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3.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径流量稳定D.丁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读下图,完成4—5题。

4.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5.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面积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部分资料”,做6—8题。

6.各国人均森林面积从多到少排列依次是()

A.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中国

B.加拿大、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美国、中国

C.巴西、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中国

D.加拿大、巴西、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中国

7.各国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存在显著差异,关于其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美国因境内无高大山脉而比重较高 B.巴西、中国因境内多山而比重较低

C.澳大利亚因气候温和湿润而比重高D.俄罗斯、加拿大因纬度高而比重低

8.巴西和澳大利亚的人口都集中分布在本国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影响其分布的原因中相同的是()

A.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广阔B.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气候

C.海上交通便利D.两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读下图,回答9—11题。

9.造成该地河口附近著名古迹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是()

A.海水及海浪的侵作用 B.河流水的冲蚀作用

C.物理风化和风蚀作用D.人类的活动

10.图中B、C两地面积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人类的围海造田

C.气候变迁,河水减少D.沙漠浸吞水面缩小

11.A地农业特色与我国下列哪一地区相同 ()

A.新疆的绿洲灌溉农业 B.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C.珠江三角洲的生态农业 D.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农业

位于中亚地区的里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比较可靠的估测,该地区石油最终可开采的总储量为250亿—350亿桶,可与英国的北海油田相媲美,接近世界储量的3%。读“里海周边地区图”,回答12—13题。

12.里海沿岸共有五个国家,图中序号①和②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A.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 B.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

C.土库曼斯坦、乌克兰D.乌兹别克斯坦、伊朗

13.长期以来,关于里海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里海的战略地位问题

B.里海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里海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

D.里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际距离约为QR的一半。据此,完成14--15题。

14.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的实际范围是乙的四分之一

B.在乙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时,白昼时间增长

C.甲区域等温线的分布,7月较1月稀疏

D.乙区域的气温年较差比甲区域大

15.M、H两地所在国家()

A.铁、煤、石油、水能、森林等资源丰富

B.光热充足、耕地比重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C.最大的工业基地均位于其国土西部

D.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16.图甲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图乙、图丙分别是“气温降水玫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是,(海洋名称)③是。(湖泊名称)目前③海海平

面每年下降1米左右,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乙、图丙中反映该区域气候类型的是图,(填数字代号)另一图所表示的气候特点与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其所属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4)目前,图甲区域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是什么?简述其成因。(至少答出三条)

17.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季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2)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3)请分析O、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18. 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12分)

资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居世界之首,大约每年占世界GDP的1/4,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美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经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调整已实现了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美国经济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已达8万亿美元之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商品吸收器,金融变压器和技术增高器的作用。

资料二:美国的科研和开发费用占GDP的比例和绝对值均高于欧洲、日本;在科技人员的数量上也领先,同时还有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的机制。到1997年为止,美国科学家约占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总人数的1/3 。

资料三:从人类历史进程考察,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潮流不可逆转。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考察,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并行发展,这是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有人估计,到2l世纪中叶,当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卞降至15%以下时,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终将形成。

(1)结合阅读材料和你已有的知识评价美国的综合国力。

(2)你认为美国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内部的动力是什么?

(3)为什么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潮流不可逆转并终将形成?

(4)你认为我国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的全球化?

19.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

(2)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有何影响?

(3)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三者之间的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影响?

20.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美国学者克莱因在1980年提出了一个国力方程,即P=(C+E+M)×(S+W)。并对1978年世界一些国家国力计算结果如下(P代表国力,C代表基本实体,E代表经济能力,M代表军事力量,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科学技术):

(1)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资源贫乏,但其国力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其原因是。

(2)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力明显下降,已难与美国抗衡,原因是。

(3)以色列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均无法跟印度比,但其国力比印度强,原因是。 参考答案

1、B

2、A

3、D4 、C

5、D

6、B

7、D

8、C

9、C

10、A

11、 A

12、

A

13、B

14、C

15、A

16. (1)地中海死海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 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地壳运动引起岩 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

(3)11图12表示区域雨热同期水稻种植业

(4)巴以冲突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17.(1)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影响

(2)O>Q>P

(3)O地位于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所以气温最高。Q地位于40°—60°地大陆东岸;受高纬寒冷气流影响;但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P高。P地位于大陆中部的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最低。

18.(1)美国面积居世界第四,人口居第三,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口素质高。美国有吸引世界人才的机制,科技人才数量在世界上领先,从而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美国经济发达,GDP居世界之首,占世界的1/4,经济规模居世界之首。美国军事力量强大,战略核武器均具有高科技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特点,是世界头号军事大国。

(2)吸引人才的机制,崇尚竞争和创新的机制:多元化的基础。

(3)从世界经济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欧盟和日本已能在经济上与美国抗衡,俄、中的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世界多极化的格局终将形成。

(4)我国以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多极化趋势格局中占一极,但与美、日、欧盟、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应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创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机制和环境。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

19.(1)高、低收入的国家的经济都在增长

(2)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3)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格局: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1)工业和经济力量强大,科技发达(2)苏联解体后,其基本实体削弱,军事力量下降,加之国内民族矛盾重重,经济滑坡;而美国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政治和军事实力相对增强(3)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均强于印度

版权信息:本文来源于4567软件园 , 网址:http://

第三篇: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 设置情境:最近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传得挺热也挺神,他叫王林。怎么神呢?据说他会“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等绝活。平时交往的也非富即贵。那么他的神功是真的吗? 神秘面纱后面,大师的真面目又到底如何呢?

展示课件录像:王林“大师”的神功绝技;王林“大师”变蛇自述 小组讨论:

1.王林“大师”说,它是靠意念从野外把蛇抓来的,你信吗?人用意念真的能够“隔空移物”、随心所欲吗?

2.如果认为:人的意念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万事万物,从哲学上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不像那些“大师”、“大仙”们说的那样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那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归纳:世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过渡: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的?

探究提示:要想知道什么是物质?就必须找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就必须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要有一个抽象的概括。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的三个特点: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

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师生互动:

请问: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吗?

2.那些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 3.它们有什么共性? 教师归纳总结: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选一选: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DEFG)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G、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知识辨析: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请问:桌子、椅子是物质吗? 学生回答:

师总结:不准确,桌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属于物质范畴,是一种物质现象。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发展和存在着的,不是什么人一个意念、一个想法就能改变的。

展示课件:资料链接

无独有偶, 近年来,我国所谓的各类“大师”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前倒后继”。

“发功灭掉大兴安岭大火”的严新;号称包治百病,”神水“治癌的“盖世华佗”胡万林“大师”;著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宣称每天用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疑难杂

症的“中医食疗专家”、 “神医”张悟本;号称 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知觉的“养生教母”马悦凌;

教师启发点拨:从“气功大师”严新到“盖世华佗”胡万林,再从“食疗专家”张悟本、“养生教母”马悦凌到“大师”王林,我们身边的所谓“大师”似乎从未间断。如果这些“大师”宣称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但事实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无所不能的“大师”、„“神仙”,“大师”们宣称的奇迹,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笑话,剥去神圣的外衣,“大师”所追逐的,也不过“名利”二字。我们每个人要想不被假象迷了双眼,就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摒弃唯心主义世界观,坚信自然界的物质性,坚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打着“大师”、„“神仙”旗号的,不是欺世盗名,就是骗子。

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好理解,而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有意识,那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好多人预言世界末日的来临,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成功,世界末日也从未来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四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规范练36求索真理的历程新人教版必修420170821222

考点规范练36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选择题

1.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这是因为( )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③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2.一直以来,杂交育种都是人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技术,而杂交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雌雄配子体的有效识别。中国科研工作者经过多年研究,首次发现植物雌雄识别的分子机制,为杂交育种开辟了新天地。由此可见

( ) 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②研究中获得的正确认识促进了实践水平的提高 ③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 ④认识和把握真理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3.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A.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B.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2016年3月4日,两会特别访谈栏目《企业家说》访问了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宗庆后说:“从87年创办娃哈哈集团,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企业在发展中走了不少弯路错路。我坚信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熬过一次次难关,如今这些错路和弯路都和成功的经验一起,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这启示我们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水平不能超越当时的历史条件 B.在一定条件下,过去上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

C.过去的失误、错误和成功经验,都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

( ) 1 D.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曾经的谬误到后世就会转化为新的真理 〛

〚导学号149201225.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求同存异。该观点( ) 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 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联系是客观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6.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营造宽松的创业氛围。鼓励创业,更要容许失败。主张“鼓励创业的同时也要宽容失败”的合理性在于( ) ①受实践的对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观规律的制约,创业过程中出现失败在所难免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创业过程中的失败 ③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创业必须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取得成功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经过多次检验 A.①③ C.①② B.②④ D.③④

7.黑洞是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奇异天体,在其视界内,即使光子也无法逃脱它的引力束缚,它完全不发射和反射任何电磁波,仪器和肉眼都无法直接观测到,但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因高热而放出紫外线和X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 ) ①任何认识都是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②人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水平 ③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接近真理 ④空间科学实验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发展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8.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 ) 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2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9.2016年4月6日我国发射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把6 000余枚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经过数天的太空旅行传来好消息:小鼠早期胚胎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从2细胞到囊胚的全程发育。这次实验的成功,为解开人类能否在太空繁衍等众多谜团迈出了划时代的第一步。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 ①人类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逐步解开世界之谜 ②服务和指导实践是人类太空繁衍谜团逐步解开的目的 ③通过科学实验人们可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④人类实践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导学号14920123〛

10.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列选项中与之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不矜细行 终累大德 ②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②③

11.《元史》中记载:“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可见,古人认为雾霾是天神之怒,试图通过祭天驱散雾霾。现代科技告诉我们,雾霾是一种因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现象,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②真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12.“十三五”的规划过程,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最终成文公布。这一过程表明( ) ①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过程是一个推翻原有认识获得新的

3 认识的过程 ③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④编制流程的完整性能够验证并保障认识的准确性 A.①③ C.②③

二、非选择题

13.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2016年端午节前,中国内地微信朋友圈却传开一则消息: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这则消息是以“普及知识”名义开始的。因为端午节是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所以某非遗专家说:“不是所有节日都适宜互助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端午节和清明节确实有约定俗成的主题,但这些传统节日的设立还和民间注重时令节气相关,并在千年演变进程中衍生出许多娱乐性活动,被赋予了更多喜庆色彩。在纪念先人之余,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祝快乐又有什么不可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分歧的原因。

14.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4 B.①④ D.③④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导学号14920124〛

5

考点规范练36 求索真理的历程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特点的相关知识。③表述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④表述错误,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根据题目的表述可以看出,我国的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能动性,①②符合题意。故A项入选。 2.A 解析:杂交育种实践中遇到障碍,是推动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的动力,故①正确;新的发现为杂交育种开辟了新天地,体现了科学认识对提高实践水平的积极意义,故②正确;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③错误;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项。

3.A 解析:题干中的做法表明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A项符合题意;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B项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项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项不选。

4.B 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娃哈哈以前走过弯路错路,但如今这些弯路错路都成为娃哈哈未来发展中宝贵的历史教材,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过去的失误、错误能对后世有积极作用,B项符合题意;成功经验对当时的实践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过去的失误、错误如果没有很好地吸取经验教训是不能对实践发展起推动作用的,C项错误;真理和谬误具有明显的界限,D项错误。

5.D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同时立场、观点、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观点,③错误,④正确。

6.C 解析:创业受实践的对象、手段、水平以及客观规律的制约,以及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出现失败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故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因为创业成功并不是必然经历多次失败,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重要标准,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项。

7.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①③是错误的;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这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水平取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水

6 平,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项。

8.C 解析:“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和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检验认识正确与否,D项不符合题意。 9.B 解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动力,故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④说法夸大了实践的作用,观点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项。

10.D 解析:材料中强调文艺创作必须“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哲理。②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符合题意;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符合题意;①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不符合题意;④体现了意识的作用原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项。

11.A 解析:材料描述了古代对雾霾的一种错误认识,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实践水平的提高,才真正认识到雾霾的本质原因,这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①符合题意;同时说明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②符合题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③错误;材料并未描述正确的认识如何指导实践,如何指导改造世界,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A项。

12.A 解析:“十三五”规划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不断的实践和论证才形成,这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等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符合题意;也表明认识在实践中形成并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得到完善,③符合题意;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继承了原有认识中合理的成分,因此②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项。

13.答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人对于端午节和清明节的问候语的使用出现分歧。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部分人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待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被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所以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

解析:本题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在分析说明时,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认识论的角度,也要注意本题设问中的上述分歧是指什么。在此基础上,从人们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

14.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

7 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标准和目的。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解析:本题限定的答题知识范围是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首先,需要答出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我国科学家在发现疟疾新疗法的过程中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其次,需要答出我国科学家能够不断攻克难关、反复试验最后取得胜利,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再次,需要答出疟疾的新疗法,以前没有发现,现在有所发现,说明了实践的特点即社会历史性。最后,需要答出这种认识还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第五篇: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哲学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什么是正确的,学生尚未形成价值认同。第四课就从理论上解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问题,同时,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的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请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那么: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探究世界的本质。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明确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提纲: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学生:认真浏览教材,找出相应知识点。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针对性的提问,进行知识的讲解。 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讲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区别与其它事物的特有属性,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

解释“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区别: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这种抽象的概念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是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物质概念则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他只承认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永恒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2.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物质 ≠ 物质的(具体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

教师讲解: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

1、自然界的物质性

活动探究:镜头一:自然界是不是上帝/盘古创造的?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镜头二:镜头二中,宇宙开始于宇宙的大爆炸,据我们最远的星球有360亿光年,太阳形成约50亿年,我们的地球也46亿岁了,第三幅图中,同学们在高一生物中也有所了解,生命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蛋白质和核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进化和演变而来。 学生活动:谈论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即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讨论:镜头三:展示相关图片

问题: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地铁„„ 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人类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必须依据自然物本来的属性。不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还是人类诞生后,自然界都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探究活动:镜头四:展示相关图片 文字资料:

我们呼吸的空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糟糕过。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过。在浓重雾霾控制的城市里,人们几近窒息,微尘大肆地入侵人们脆弱的肺部并在里面扎根,微尘携带的细菌进入身体的各部位引发病变。 雾霾与沙尘暴是大自然的痛苦反映,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后,大自然释放给我们的信号与警告。

探究问题:谈谈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归纳: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探究活动:视频《亿年的演化》 图片:人类的进化过程

问题:从视频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师:在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回到:劳动。

教师归纳说明劳动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来说明:从构成基本要素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构成要素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到第十一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部分内容第五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五、课堂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六、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 )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食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是哲学的物质概念,重点问题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这节课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提前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本课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本课的难点问题物质的概念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详细讲解物质的概念,然后设问: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习题进行巩固。 关于本课的重点问题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小恒星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并且通过探究“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物质的,人类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其次,播放《亿年的演化》来说明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思考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疑答惑。

不足之处: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是物质时,学生很迷茫。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理解的要学会寻求书本、老师、网络的帮助。

2、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设计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下一篇:手机短信怎么群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