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家庭农业生态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效应研究 ——以西北生态严重退化休耕试点区为例

摘要:在面临生态退化、地下水超采、面源污染加重和土壤重金属超标等严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现实背景下,通过试点实施农地休耕政策以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地休耕制度,对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恢复、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农户作为农地休耕落实的主要参与者及关键利益群体,稳定并改善其休耕期间就业、收入以及幸福感等民生福祉是确保休耕取得良好生态效益、政策实施可持续和制度构建形成的重要前提。当前中国第一、第二轮休耕试点已经结束,但农地休耕的实施现状与问题尚不清晰,休耕是否能实现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恢复的目标也不明确,以及参与农地休耕是否对农户就业、收入以及幸福感等造成消极影响也不明朗。虽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已开始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但当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缺少对中国农地休耕实施现状与问题的系统梳理,就参与农地休耕影响农户的效应分析也鲜见。鉴于此,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实施农地休耕的背景、现状与问题;其次,以西北生态严重退化休耕试点区(甘肃省)为例,在阐述该区农地休耕试点进展的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了农户的休耕参与行为、耕地生态环境状况、非农就业、家庭收入以及幸福感等特征;再次,在依据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影响评价理论等构建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效应产生机理分析框架和效应评价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利用1240个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PSM、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分组回归、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分别实证分析了参与农地休耕对农户的耕地生态环境、非农就业、家庭收入以及幸福感的影响,并检验了影响效应的作用机制与异质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休耕政策和促进中国休耕制度构建形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阶段中国各试点区农地休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生态效果初步显现,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明朗的民生福祉影响可能制约政策发展与完善。农地休耕是中国在面临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为转变耕地利用方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现实途径。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农地休耕实施较晚,自试点启动以来,政策推进迅速,整体呈现出覆盖区域广、试点规模逐年扩大的特点。当前中国各典型试点区农地休耕的技术模式各具特点且趋于成熟,组织实施形式多样,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完善,休耕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农业生态成效初步显现,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总体较高。但是,农地休耕也临着宣传不到位,补偿类型单一、补偿不均衡,科技支撑不足,管理水平偏低、护监督成本较高等现实困境,以及其实施对民生福祉的影响尚不明朗等问题,共同阻碍着当前休耕政策的发展与完善。(2)农户参与农地休耕总体上已取得较好的生态效应,但受地理气候因素、管护资金不足与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影响,生态效应的全面发挥受到制约。对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生态效应评价发现:首先,总体上,农地休耕试点政策能够实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目标,参与农地休耕使西北地区农户耕地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提升了4.40%,说明试点政策在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休耕制度的构建形成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效益保证。其次,参与农地休耕显著改善了耕地板结盐渍化、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耕地污染和耕地肥力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但受当地常年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条件影响和管护中机械作业常对田间基础设施造成损坏而缺乏资金修缮等原因制约,农地休耕对改善耕地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耕作条件并无显著效果。因此,尽管农地休耕能取得一定的生态成效,但其生态效应的全面发挥尚需进一步完善休耕政策。(3)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具有促进其非农就业的社会效应,且主要促进增加了非农就业时间和就业收入,对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和人数作用有限。促进休耕期间农户非农转移就业是保障休耕地区农村社会稳定和农地休耕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也可作为推动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非农部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对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非农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表明:首先,农地休耕能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可能性,但作用空间十分有限,从具体就业决策选择来看,农地休耕仅有助于提高农户选择非农经营的概率,对选择对选择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无显著影响。其次,农地休耕对非农就业强度的影响主要是挤出了农户非农就业时间而非就业人数,具体是挤出了外地务工时间和非农经营时间,而非农就业人数中外地务工人数的增加是休耕促使农户家庭内部非农劳动力由本地务工转向外地务工的结果。最后,农地休耕有利于增加农户非农总收入、外地务工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且是通过挤出相应的就业时间来实现。(4)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具备促进增收的显著经济效应,但同时也存在拉大农户间收入差距的消极经济影响。稳定并改善休耕农户收入状况,对防止其复耕行为、保障休耕有效开展,进而促进农户对农地休耕形成良好收入和生态效果预期,激励其后续参与和休耕制度构建形成意义重大。从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双视角评估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经济效应表明:试点区农户家庭以非农收入为主,相互间不存在严重收入不平等问题,参与农地休耕不会改变其主要收入来源,对其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收入水平(增幅为8.09%),但同时也拉大了收入差距(增幅为3.56%)。进一步,作用机制分析显示,参与农地休耕不会影响农户资产性收入,但显著减少了农业收入,它主要通过给予休耕补贴以提高转移收入和促进农户非农就业以提高非农收入共同促进该西北休耕试点区农户增收,但同时由此拉大了农户间的转移性收入差距和非农收入差距,进而加剧了该地区农户间的总收入不平等。(5)参与农地休耕总体有助于提高农户幸福感,这主要源于农地休耕带来的生态改善与收入提高,尽管收入差距存在负面影响但不及前两者正向作用。幸福感是作为体现民生福祉的重要综合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与衡量农户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对参与农地休耕影响农户幸福感的实证分析表明:首先,参与农地休耕能显著提升农户家庭幸福感(增幅为6.301%),且通过调整变量和更换检验方法,结果依然稳健。故当前西北休耕试点政策对农户的民生状况总体上产生积极影响,农地休耕的实施与可持续已具备良好的农户福祉保障。其次,参与农地休耕具有促进农户非农就业时间的社会效应,但不会以此提升农户幸福感,促进耕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户家庭增收是其提升农户家庭幸福感的两条重要间接途径。尽管农地休耕通过拉大农户间收入差距而抑制了农户幸福感提升,但其负向影响效应远不及由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户增收带来的积极幸福效应。(6)参与农地休耕的生态效应、非农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幸福效应在农户休耕参与程度和政策实施上均存在异质性。从非农就业效应来看,只有将耕地全部休耕才能有效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概率,只有将家庭一半以上耕地休耕才能有效提高非农就业强度和收入;农地休耕主要促进纯农户和I兼农户非农就业并提高非农收入,对II兼农户无显著促进作用;农地休耕显著提高了劳动力高年龄组农户非农就业强度与收入,对低年龄组无影响,且高教育组非农就业效果明显高于低教育组。从增收效应来看,政策增收效果仅在农地休耕比例高于50%农户群体显著,且随着参与程度的提高呈现倒“U”关系;高补偿标准的增收效果大于低补偿标准;有管护机会的增收效果高于无管护机会。从幸福效应来看,农户幸福感随着参与农地休耕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获高补偿标准组比低补偿标准的明显幸福,有管护机会比没有管护机会的更幸福。根据以上结论,本文从应对农地休耕实施中所存在问题、促进农地休耕生态效应发挥、促进休耕农户非农转移就业、改善休耕农户收入状况、提升休耕农户幸福感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农地休耕政策与政策实施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地休耕;农户参与;影响效应;政策评价;西北休耕试点区

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农地休耕研究进展与述评

1.3.1 农地休耕的概念与类型研究

1.3.2 农地休耕的政策目标与模式研究

1.3.3 农地休耕的空间布局与规模测算研究

1.3.4 农地休耕的生态补偿相关研究

1.3.5 农地休耕的农户响应相关研究

1.3.6 农地休耕的政策效应评价研究

1.3.7 农地休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3.8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的内涵界定

2.1.2 农地与农地休耕的内涵界定

2.1.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及其效应的内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农户经济行为理论

2.2.4 影响评价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效应产生机理分析框架

2.3.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效应分析维度与评价概念框架

2.3.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效应产生机制的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地休耕的中国实施概况与研究区试点进展

3.1 中国农地休耕实施概况

3.1.1 中国农地休耕实施背景

3.1.2 中国农地休耕实施进程

3.1.3 中国农地休耕实施现状

3.1.4 中国农地休耕实施存在的问题

3.2 研究区选择及其概况

3.2.1 研究区选择

3.2.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3 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3.2.4 研究区农地休耕试点概况

3.3 研究区农地休耕试点进展

3.3.1 农地休耕组织方式

3.3.2 农地休耕实施模式

3.3.3 农地休耕技术模式

3.3.4 农地休耕补偿:标准、范围与方式

3.3.5 农地休耕生态与社会经济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农地休耕参与及其效应变量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说明

4.1.1 数据来源与抽样设计

4.1.2 调研实施与数据说明

4.2 农户个体及农户休耕参与特征分析

4.2.1 户主个体及家庭特征分析

4.2.2 农户承包地及休耕参与特征分析

4.3 农户农地休耕参与效应变量特征分析

4.3.1 农户耕地生态环境水平测度与特征分析

4.3.2 农户非农就业特征分析

4.3.3 农户收入状况特征分析

4.3.4 农户幸福感测度与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生态效应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西北地区农地休耕生态效益体现与研究假设

5.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耕地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实证设计

5.3.2 共同支撑与平衡性检验

5.3.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影响其耕地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的结果分析

5.3.4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影响其耕地生态环境指标水平的结果分析

5.3.5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生态效应异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非农就业效应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实证设计

6.2.1 变量选择与说明

6.2.2 回归方程设定

6.2.3 内生性分析

6.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非农就业决策与选择影响的结果分析

6.3.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非农就业强度影响的结果分析

6.3.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非农就业收入影响的结果分析

6.3.4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非农就业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收入效应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影响的研究假设

7.2.1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水平影响的研究假设

7.2.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假设

7.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7.3.1 实证设计

7.3.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水平影响的基准结果分析

7.3.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水平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7.3.4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水平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3.5 稳健性检验

7.4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实证设计

7.4.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差距影响的基准结果分析

7.4.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收入差距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7.4.4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的幸福效应分析

8.1 问题的提出

8.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假设

8.2.1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通过生态效应影响其幸福感的研究假设

8.2.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通过收入效应影响其幸福感的研究假设

8.2.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通过非农就业效应影响其幸福感的研究假设

8.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幸福感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实证设计

8.3.2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幸福感影响的基准结果分析

8.3.3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幸福感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8.3.4 农户参与农地休耕对其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8.3.5 稳健性检验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对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我国社会救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有线电视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