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2022-11-11

第一篇: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我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机,而且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逐渐强化,将社会思想和社会责任放在首要位置,也逐渐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并深化自己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改革开放中,我们大学生确立奋斗目标,并为社会主义事业逐渐奉献自己,也在为社会共同理想不断努力,将社会价值放在个人价值之前。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在改革开放中普遍多见,从而使得大学生个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得以确立。而我们也从自身的利益要求出发,选择自己的行为,也学会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价值理念的发展与弘扬。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大学生先解放思想,积极服务大众,唱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从学雷锋活动到文明礼貌月,从手拉手结对服务到青年志愿者活动,从植树造林到保护母亲河活动。。。。。。。无不记录着大学生的理想和追求,无不彰显着大学生的努力与奋斗,无不铭刻着大学生的光荣与辉煌,广大大学生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勇力新功。

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也为我们大学生施展才干,大显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台,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然成为最活跃的闪光点,不仅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轻松愉快,自由烂漫,更时刻思考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年龄,知识,创新等优势及这个群体对自身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这个群体能将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具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大学生群体受最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水平。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革命的飞速前进,经济政治的竞争较量,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面对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从个人层面上讲,我的感觉是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引入了新的体制,激发了我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以更快的脚步前进。

从我们身上可以体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和不足,我们是改革开放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未来的决策者。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要牢牢地把握新时期模范作用的时代特征,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于改革,乐于奉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中,保持先锋本色,推动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并不是说个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对社会,对个人以及个人和社会对改革开放的一种相互作用。

第二篇: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中国科协所属各级学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依托力量。我们要切实把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力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新思路、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有新进展,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激发科技社团活力,稳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主办者向主导者转变、公共事务由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在社会发展领域,应按照《决定》提出的“三个解放”的要求,切实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让社会组织承担各种社会化职能。这些方面改革的推进,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激发科技社团活力,明确“突破口”,选好“突击队”。在科技领域,可以将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和科技社会奖励等内容作为转变政府科技职能的主攻方向。在这些领域,科技社团都可以大有作为。中国科协是我国管理科技社团最多的组织系统,所属学会是我国科技社团的中坚力量。这些学会历史悠久、组织健全、活动规范、业绩显著,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学会具备独立社团法人身份,能够承担科技评价的法律责任,落实“能负责、能问责”的要求;学会独立于项目委托方(政府)和被委托方(科研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坚持价值取向而不是利益取向,相对客观超脱,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作为高层次的科学共同体,学会具备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广泛认可的专业权威性;学会独特的网络组织结构,具有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和跨学科优势,整体利益代表性较强。这些组织特征,使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在改革攻坚战中具备担任“突击队”的优势。

激发科技社团活力,用好“经验值”,提升“作用力”。在长期实践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在承担政府转移或委托职能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2012年,各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开展科技评价6798项,科技人才评价12238人。根据调查,在学会举办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中,被认证者总体满意率达92%。已有71%的国家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工作由学会承担。102个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了142种科技奖项,成为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的主体,有些奖项已成为业内最高奖。目前,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初步取得双赢结果:政府部门理顺了职能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改善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质量;科技社团获得了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提高了社会公信力,拓展了活动空间,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一系列有利于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政策密集出台。已有众多政府部门明确表示,拟将一批社会化职能逐步转移或委托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担。

充分发挥科技社团重要作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整体协同机制。在我国科技队伍中,科技社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广辟学术交流之道。世界科技史表明,科技发展需求促进了科技社团的诞生和发展,而科技社团对推动科技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术交流是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交流学术信息、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社团具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络组织、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这些有利于孕育创新的组织特征是其他社会机构难以比拟的。近年来,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为重点,以打造学术品牌为途径,搭建了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了全面、持续的学术交流格局。2013年,各级科协及两级学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26693次,交流论文近93万篇。

拓宽期刊发展之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金属学及材料专家师昌绪院士说,“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则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科技社团和科技期刊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科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个主要发力点。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交流传播的基本渠道,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首发权的主要平台,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中国科协是我国拥有学术期刊数量最多的组织系统,两级科协及所属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约占全国科技期刊的42%。中国科协期刊(指所属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期刊)在全国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中占74.3%,在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中占62.0%,在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中占72.6%。多年来,中国科协先后实施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国际科技期刊计划等项目,着力提高期刊质量和水平。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启动,力争到2020年形成名列学科前列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群。

全面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

回顾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科学强国”是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长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上下求索,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与汗水,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交汇点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腾飞。历史再一次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报效祖国、大展宏图的良好机遇。

《决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全面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根本职责和历史使命。截至2013年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和省级学会所属个人会员达1067万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各个领域,荟萃了各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激发改革动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集中力量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高地。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是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要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呼唤科学激情,使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成为科技工作者毕生追求的光荣与梦想,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鼓励科技工作者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科技工作者要迈开双脚、深入基层,切实了解市场、企业和农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据此选择研发方向和项目。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已面向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活动,建立企业专家工作站2686个。应进一步加强学会与企业的联系,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生产第一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推动技术创新要素向基层集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倡导科技工作者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视为神圣使命。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进一步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与科技相关的重大公共事件,为公众解疑释惑。尤其应注重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形成科学传播新格局。

加强科技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建设科技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科技工作者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应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汇聚强大正能量。目前,中国科协系统已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207场次。各级学会还应进一步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功能,引导科技工作者明确价值取向,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深入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技工作者是科协和学会的立会之本。各级科协和学会应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音乐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就中学音乐课常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用实例提出了见解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及课堂教学观,是每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问题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指导下音乐课的常态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及在音乐新课程实践。

一、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国家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各地方的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的课程标准具有发展性,适合学生新时期发展的不同需要。那末具体怎样实施,就是要通过基层教育者反复思考--实践-修正-再实践的过程。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歌曲的二部合唱如何处理没有了,启发学生怎样唱出优美的声音不见了,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几乎消失了,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和各种音乐活动,给人感觉像在做秀。每节课的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新课程改革难道只是教学形式的改革?难道常态教学都这样上?

音乐教育需要改革,但并不意味着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要准确地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以前更高,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并且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并非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借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就可以完全代替教师的范唱、范奏,只要学生高兴、有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其实不然,教学活动没有了知识的支撑,就谈不上对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这是音乐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体现不是用各种高级先进的设备变着花样得让学生去听,而是要在唱歌、演奏、创作等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

“音乐教学要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的面貌,如果运用得当,会大大扩展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如果使用不当,会课堂时间,出现画蛇添足的效果。如范唱,教师范唱可以给学生直接的、较容易效仿的感受,就比放不熟悉人唱的光盘的效果好,感觉目标离学生自己较近,当然,在适当的时候作为欣赏可以放。再如伴奏,录制好的伴奏听起来可能会感觉效果很好,但是它有死板、不灵活的缺点,当学生在练习学唱时,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可以灵活的随着学生走,并能够通过变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比伴奏带更有感染力。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些都是音乐教学大纲中没有阐述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必须更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必须把握的依据和支撑。新世纪我们的音乐教育需要进步需要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去其糟帛,取其精华,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音乐新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一)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发现不管课堂教学内容多精彩,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始终不好,甚至会出现正常教学无法进行的情况。新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于是我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酝酿合适的导入方法,由于方法得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越来越好。例如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一课中学生进教室时给放迈克的歌曲,用音像图画式和提问描述式引导学生: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是什么歌曲?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呀?想了解一下?随即给学生播放电影杰克逊的片段,学生聚精会神的观看后,不仅对此歌的创作背景有了深刻的了解,而且对片中的音乐也逐渐熟悉了,因此,再学习这首歌曲就比较容易而且也学的很投入。因为在播放电影杰克逊音乐视频片段时,已经出现所要学的这首歌曲的旋律,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记住了主题旋律,都听会了,那教师只要在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上进行启发和引导就可以了。 又如在欣赏《夜莺》这一课,以往的教学当中我采用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导入——作品简介——作品欣赏——谈体会或唱奏主题音乐,这种教学方式只重教师讲授,忽视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感到茫然,久而久之就对欣赏课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欣赏课。于是根据新授内容认真研究,精心构思,采用清唱与有伴奏及视频的演唱中逐渐导入:选择的是《童年》这首歌,同学们也喜欢唱,本身这节课就是讲电声乐对,同学们兴趣极高,友欣赏了五月天的视频表演,整节课学生的精神及高,同样账务了很多的知识,不用死记,就都能够记住。

通过这种互相联通、互相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导入的目的是教师有意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十分巧妙地把学生带进新的教学内容中去,所以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内容联系紧密,具有关联性,因此,在备课时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课题内容,然后再去酝酿合适的导入内容,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起着诱导、铺垫和衔接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只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归纳,定会总结出更加完善的设计,为每一节音乐课设计出一个优秀的导入。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非常丰富,各领域的知识有可能比老师懂的多。要将新的精神和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方式。一定不要再一成不变的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厌学,使一堂生动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启用情感教学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多寻求些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要以情感人,这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恰当。例如:在欣赏京剧时,拿一些脸谱和服饰,采用分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们每组选一个人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教师:“现在问题开始,刚才看到的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很平常,但若教师变换形式来进行,就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没被选中的其他学生兴趣也都很浓厚,甚至都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完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学到课外知识,而且对音乐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老师采用一些接近生活、接近社会的形式以及多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且对音乐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产生了,而学生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较容易进入状态,也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体验,将学生的内心情感转换到外在情感,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将情感进一步陶冶与升华。再次是气氛渲染,让会唱京剧的学生演唱熟悉曲目,虽然水平不高,可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从而更好地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之处,这就激发起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及热爱。这节课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京剧的基本知识,还通过学生演唱激起了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激发了学生热爱京剧并将我国国粹发扬光大的热情。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轻松体验音乐情感。音乐其实就是体验,音乐欣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既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意识,又为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多变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 1.避免器乐教学枯燥的问题。

在器乐教学的基本练习中,反复的音阶练习学生掌握得很快,但是显得枯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和声形式及不同节奏训练:例如:学习半音、全音。用夹心饼干来做例子,中间有夹心的就称之为夹心饼干,没有的当然就不算,所以称不上全音。这样运用多种形势新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自始至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目的,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 2.调整唱歌教学的发声练习。

过去唱歌教学程序中首先是发声练习: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到了演唱歌曲时声音质量却没有提高,这不禁引起思考:唱歌教学前的发声练习还有必要?这些音乐标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是太“专业”?怎样解决发声练习与演唱歌曲相结合?在唱歌教学过程中摸索不再单一做发声练习,而是在演唱过程中随时随地引导学生,例如学唱《七子之歌》时用a母音随琴演唱歌曲旋律,提醒学生的坐姿、背挺直、鼻腔打开,嘴撅起来,体会歌曲意境以情带声,并随时给学生做歌曲演唱示范,加上灵活多变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把演唱方法融入其中。学生演唱声音经过调整后非常好,效果是单一的发声练习所不可比拟的。经过大量实践,事实证明音乐的基本技能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强调的“关注音乐——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内涵。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大众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识谱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有的学生基础差,根本对识谱没有兴趣。不教识谱,的确降低了知识难度,唱会歌曲也一样能体验音乐情感;教识谱,学生兴趣不大也很枯燥。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因为有了一定知识和技能后,学生才有可能对音乐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音乐素养。例如:中小学的竖笛教学如果没有识谱简直就无法吹奏,反过来也因有了器乐教学才加快了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样在歌曲教学中,识谱也起着更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会利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小猫钓鱼等,坚持联系过不了多久基本消灭了不会识谱的现象。

这些都是在实施课改后教学体会及感受,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要用一切美的手段来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塑造美。共同努力,使音乐如磁铁般吸引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爱好吧!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苌池联校 王文豪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各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人类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中以信息传输为主要功能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始终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远程通讯与卫星传播的大力推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GSI技术等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而现代教育技术集成了以上各种科学技术与有关教学的设计、开发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优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之所以加“现代”二字,旨在强调吸取教育技术的成果、理论和方法,使其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时代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前沿性,强调最新的科学成果具有的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应该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目前教育改革中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一般以老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主宰着教学,学生属于教学中的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主动性。为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教育工作者按照先进的教育思

想、理论、方法,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要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培养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创造性的人才,强调学生要学会发现知识、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急剧增长与科学的迅猛发展,如果学生不会学习、缺乏创造性,那么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部分会很快过时。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关键的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即现代教育技术是新型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这是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与突破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基本理论基础就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师由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设计教学过程,学生由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这种观念在教师和学生中逐渐形成。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使教学的最终成果得到实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实质上是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重能力和素质培养,忽视学生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设计受

行为主义影响等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教育改革。为此,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授予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使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促进学生学习。

3.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技术手段,可以从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传播途径等多个方面实现革命性变革,可以事半功倍地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的重要举措。21世纪信息时代所需的是具有创造性的新型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同时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等方面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一要求只有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才能实现。所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4.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信息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可重复性强,多媒体教学传递和展示的信息是经过教师的优化选择。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节省了老师板书、作图的时间,因此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有效信息量,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利用电子媒介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与传统的纸介质信息载体相比,当今电子媒介有着惊人的密度。一张光盘可以装入一部百科全书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信息时代,由于电子媒体计算机能存储大量的信息,学生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计算机,就等于步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学生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各时期、各阶段的资料可以随时调用,教学内容可以重复展现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的解放,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

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策略

1.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设好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才能有力地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才能转变传统教育不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地方,才能促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适合于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用的多媒体综合教室。教室中拥有电视、录音机、电脑和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多媒体综合教室的建设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增强教师授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更加丰富多彩;适合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适合于资源共享的开放式的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地区性内联网络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学系统等。加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室的建设,能有效的丰富教育信息资源,增大信息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

有常规音像教材、数字化音像资料(CD、VCD、DVD、LD等音像材料)、CAI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基于网络的软件等。电子媒介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的知识内容和资源,使学生们可以接触更多想要了解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国家及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努力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教学目标,为办好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而共同努力。

2.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强教师队伍素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化,要求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要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首先应当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竞赛活动,使他们尽快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生力军,能够为搞好现代教育教学贡献一份力量。在增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师教学的观念和态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使教师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增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将职能由“教”转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和知识

体系,激发学生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3.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方法、手段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上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教育改革,更好地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把最前沿的现代科学技术用到教育中来。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2)关于远程教育技术的研究。(3)关于现代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的研究。(4)关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5)关于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的研究。(6)关于教学评价制度、评价准则的研究。(7)关于教学管理及考核办法的研究。

第五篇:多媒体教学在生物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随着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是不断形象化的具体化的让学生理解生物内容,而有些生物体内的复杂生理变化仅靠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很难弄透彻,也使得生物课枯燥无味。多媒体技术把生动逼真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集于一体,动态、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生物结构及各种复杂的生理变化,将学生带进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达到了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甚至不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且由于它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容易接受,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高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比其他的课程有更多的概念需要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的方式去体现。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这门课程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1 应用多媒体,创设生物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生物教学光靠教师的口说模仿以及简单的挂图和模型,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成绩低。生物教学是关于一个个活生生的生物,如果将相关教学内容以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展示出来,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符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视频、图片及文字说明,在适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接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知识体系。教师除了自己收集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或者从网上收集,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比如,多数家庭拥有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可以鼓励学生去拍摄相关生物的图片,录制某种生物的生活片段,激发学生参与生物小组活动的兴趣,增加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从知识和品德双方面得到提升。

2 应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教师单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部教科书向学生传授知识。一边板书,一边口若悬河,常常是累得声嘶力竭,学生仍蔫蔫不懂。即便出示几张挂图或模型,学生仍似懂非懂,学习状态长期低迷。而使用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声像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睁大眼睛,细心观察,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多媒体缩短了学生理解的时间,可以加快教学进度。多媒体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各种与上课重点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让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课堂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学校在几个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液晶投影,购置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VCD光盘,生物科是得益最多的,因为自然、生物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没有国界的、语言的障碍。就像《动物世界》这个众所周知的节目,笔者把它搬进课堂,讲生物的多样性,可把介绍非洲草原的片段放出来;讲生物的适应性,可以放上一段“地球的南极”,让学生了解南极,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自然的,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什么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3 应用多媒体,增加演示实验可视性,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生物教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课堂有很多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过程,理解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而限于课堂所处位置,并不是每名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此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致使演示实验流于形式,并不能起到 很好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就能克服这个障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实物或演示实验,全体学生就能通过屏幕观察到整个演示实验,观察效果明显增强。教师也可以将演示实验提前做好课件,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能够随时调控实验进度,随时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把握重点知识要领,避免观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更加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将录制好的课件到多个班级进行放映,既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又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就像高二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一节,笔者在电脑上给学生演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过程,使课本上一个个平面图变成一个连续进行的生理过程,然后由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再加以总结。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变得容易、有趣。还有在“植物的水分代谢”这一节,笔者也是借助于多媒体电脑,把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演示出来,一边是升高了的液面,一边是半透膜两边水分子的运动状况。看完之后,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出:半透膜两边的水分子都在运动,只是单位时间内从高浓度一边向低浓度一边运动的水分子多,所以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充分展现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可以变枯燥的理论分析为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 应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可以有目的地突出教材的重点知识,突破教材中的难点概念。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较难的内容,需要学生想象理解的,可以借助多媒体,也就是有目的、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如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工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噬菌体侵染过程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能使学生看得清楚,理解得透彻,效果特别好。因为多媒体课件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的辅助教学软件,它突破了传统的媒体限制,以其随机、灵活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增强了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对学生而言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5 应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运动,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易于理解

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强的能力,利用这个特有的强大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场面处理,对于瞬间变化过程作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极大地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再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染色体一节可以说是非常抽象,如果制作成Flash动画,就能让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其中的关系,利于学生记忆。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各有千秋,相互间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在生物教学中,既要看到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又应认识到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把它们融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只有明确多媒体在行形势下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上一篇:党组工作条例学习心得下一篇:党组书记安全生产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