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美国侨报网】美国教育部(U.S.DepartmentofEducation)数据显示,2012-2013学年,全美境内47.2万商学院的学生中,大约13%的人来自海外。国际教育协会报告指出,2012-2013学年,商业与管理专业成为留学生最热门的选择,22%的留学生选择该专业。其中,来自中国、印度与韩国的学生在留学生中占比最大。

第一篇:管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试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合理流向问题

[摘要]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新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以使毕业研究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合理流向 政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教委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分配制度进行了“计划分配”转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的改革。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新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识并逐步加以解决。如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以使毕业研究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毕业研究生的流向

近几年,我国对研究生的分配就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过去的统包统配的分配体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中介,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研究生直接进行“双向选择”。这一改革,使培养研究生与社会需求日趋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促进了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培养工作,又较好地满足了国家用人的要求。但近几年,在“特区热”、“沿海热”的冲击下,内地大批人才涌向“特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据了解,这种现象不是某一学校的特有现象,而是全国范围内研究生分配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的知识层次相对较高,专业特点较明显,是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照此下去,高知识结构劳动力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将出现地区、行业布局上的不合理流向问题,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知识结构人才匮缺,将使内地的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等教育以及基层单位因人才匮缺而缺乏发展后劲,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影响。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研究生毕业流向不平衡的客观基础原因。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内地与之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吸引人才上势必在积极性、政策、渠道等方面形成差距,致使近几年来,毕业生流向一般都过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较少,就连这些地区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千方百计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着眼,形成这种局面就构成了不合理的流动。

2.新的分配制度和办法尚需完善,全国人才市场发育不均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人才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在计划管理制度上,缺乏有力的宏观调配手段;在政策方面,吸引知识分子在中西部地区,在基层单位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政策不系统、影响小,落实工作跟不上。致使毕业研究生忧心忡忡,使合理流向受到制约。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尚需加强。过去,毕业研究生择业比较注重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单位的知名度,考虑较多的是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成才环境,以及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发挥专业特长等。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全民经商”的风气和“无商不富”的现象对在校研究生,特别是对毕业班同学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至在毕业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向“钱”看的现象。一些研究生注重眼前利益,注重工作的物质条件,不愿到艰苦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因此,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的研究生就日趋减少,这也是形成毕业研究生不合理流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业研究生分配合理流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科学合理输送人才、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此,我们不仅要分析其原因,还要就可能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关于促使毕业研究生流向逐步合理的对策

1.强化国家培养和分配研究生的宏观调控职能

(1)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宏观调控。在加强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及其规律对高知识结构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分地区、分专业的预测,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做好按需招生,按需培养,实现毕业研究生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对毕业研究生的分配,要做到总体平衡和布局上的均衡协调。对出现的严重不平衡和不均衡问题,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如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使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高校师资配备得到加强。培养单位要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之后,其余毕业研究生均可纳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内进行分配。切实做到国家调控能够保重点,保总体合理。

2.制定和完善促进全理流向的政策

(1)通过完善加强计划调控手段,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范围内,可在国家计划部分内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以及国防建设、高科技、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等方面专业的需求,充分考虑少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定向培养,以确定合理的服务范围,为合理的流向打下基础。这部分仍要基本实行统招统分。还可相对加大计划外部分,开通自费招生,这部分人由用人单位和研究生自己承担学费,毕业后亦可实行有偿分配,可侧重于应用类、技术类等适应性较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商品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对委培生的培养专业范围应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定,但基本应以工科、应用性、技术性专业为主。这样适当分工、互相协作,既能保证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又能满足当前社会市场急需,保证用人单位有专业后备力量,其结构比较完整合理。同时对研究生可以产生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转变择业取向,以求培养出更多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制定与完善鼓励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如国家任务招生计划的毕业生,原则上由国家负责安排分配,实行“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落实毕业生分配方案;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按合同分配;自筹经费者(包括自费生)“自主择业”。国家教委直属院校的研究生面向全国分配;中央各部委所属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主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分配;地方所属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由地方自行分配。对来自边远地区的研究生分配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以及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方针和原则。

3.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其思想态度,鼓励到艰苦的地方去挑重担,锻炼自己,走上成才之路,使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到祖国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西部地区、为基层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通过加强国家必要的调控力度,制定完善有利于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下功夫做好毕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等等,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肯定会逐步得到解决,毕业研究生定将在四化建設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作者:周洁敏

第二篇:美国:外国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生难以立足

【美国侨报网】美国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数据显示,2012-2013学年,全美境内47.2万商学院的学生中,大约13%的人来自海外。

国际教育协会报告指出,2012-2013学年,商业与管理专业成为留学生最热门的选择,22%的留学生选择该专业。其中,来自中国、印度与韩国的学生在留学生中占比最大。这些留学生使商学院受益匪浅。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在美国商学院求学的留学生中,87%的人希望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能够在美国就业。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会失望。外国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生是申请H-1B签证(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類别,发放给美国公司雇佣的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的最大群体,然而每年美国向普通人员发放65000份H-1B签证,另给高级学位人员发放20000份H-1B签证。移民局(CIS)数据显示,2014年已有一半申请H-1B签证的人被拒。

http://www.usqiaobao.com

第三篇:硕士毕业生就业倾向及对策调查研究

摘要: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择业,了解其择业观念和就业困难,从而据此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调节和就业指导,是高校、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做好的工作。根据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硕士毕业生注意强化自身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并对就业质量保持适度关注,充分认知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其次,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既要在就业促进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又要以人为本,引导硕士生自我定位;再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做好自我调控、自我管理;最后,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科研实践与训练的机会,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就业技能。

关键词:硕士毕业生;就业倾向;择业观念;就业困难;对策

一、引 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围绕其进行的研究也十分普遍。相对本科生的就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相关研究明显较少,而进行实际调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就更为少见。自研究生2009年扩招后,到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倍多。但是,从2009年到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择业,洞察并把握其就业倾向,从而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调节和就业指导,是高校、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做好的工作。

为此,笔者以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为例进行就业倾向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以下情况:(1)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什么问题?(2)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困难有哪些?(3)如何应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013年3月5日到3月15日,笔者在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届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发放的45份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32份。笔者又于2013年3月24日到3月30日对这32名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这32名参加者中,女生28人,男生4人;年龄最大3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25.5岁;工龄最长11年,最短0年,平均工龄0.8年;职业背景方面,24人本科毕业直接读研,8人工作后读研。本研究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验方法,并运用Spss统计程序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客观题统计结果及分析

1.择业观念方面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想去城市”、“首选行业”、“希望岗位”、“工作要求”四项代表择业观念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题目为1-4,结果如表1-4所示。

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想去城市(题目1)统计如下:

其中排在对工作要求第一条的项目情况如表5所示。

排在对工作要求最后一条的项目情况如表6所示。

硕士研究生倾向于留在沿海中小城市,做出此选择的毕业生有25人,占到78.1%(这可能与鲁东大学位于烟台有很大关系)。

根据以上统计,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高而且稳定,有住房。“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等表明,研究生较为关注就业质量,而非仅仅以收入高低来衡量就业机会。

然而,硕士研究生存在过高强调就业质量的现象。通过对“首选行业”和“希望岗位”的统计,以及此后的访谈获知,硕士毕业生对高校和教学科研岗位的选择比重最大,其次则是公务员,而对于中学、市场等行业和岗位却不多关注,包括对就业地点选择上,内陆中小城市也几乎无人问津,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更为常见。

2.就业困难方面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信息渠道”、“专业前景”、“了解形势”三项能反映就业难度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题目为5-7,结果见表7-9。

获得就业信息方面,尽管40.6%的硕士毕业生能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此外的40.6%能够认为各地、学校和省教育厅就业网是有效的渠道,即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做到主动寻找就业信息,但仍能看到有18.8%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仅通过学校公告、招聘会等方式被动获取。

对专业前景的了解程度,仅有5人,即15.6%的硕士毕业生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并保持关注最新动态发展,而其余84.4%则了解一般,甚至仍存在根本不了解的情况。

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中,有50%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很难”,28.1%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就业较难,只有5人,即15.6%对“大部分人可以正常就业”有信心。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尽管日益严峻,却并未到绝大多数人无法就业的程度,虽然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增长很快,但社会的招聘需求却并未饱和。统计结果中绝大多数人(84.4%)对就业没有信心,认为就业困难,这一方面与前文“择业观念”调查中硕士生就业过高强调就业质量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通過上文对专业前景了解情况的统计也能看出,这与大多数硕士生对自己专业前景不了解、不能保持关注最新动态发展也有关。

3.学生、社会应采取应对措施方面

题目8:影响就业的自身缺点(1—语言表达能力不好,2—语言读写技能不强,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4—讲课能力不强,5—人际沟通能力不强,6—缺乏面试技巧和相关就业知识,7—缺乏吃苦耐劳精神,8—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9—缺乏克服困难精神,10—实践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11—不能正视严酷的社会现实,就业期望值高,12—文凭不够高,不够硬,13—在专业、兴趣及薪酬方面不知如何取舍,14—其他),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

影响硕士生就业的自身缺点方面,频率的统计较为分散,相对比较集中的有:缺乏面试技巧和相关就业知识(43.8%),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40.6%),讲课能力不强(37.5%),人际沟通能力不强(34.4%),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34%)等。本题的设置除了做調研所用之外,也意在使硕士毕业生审视自己,正视缺点。以上统计可见,毕业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缺点有所了解,却对选项7(缺乏吃苦耐劳精神)、9(缺乏克服困难精神)、10(实践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较少涉及,而此三项却正是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硕士生所存在的显著缺点。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文中对“择业观念”和“就业困难”的统计结果,硕士生期待就业质量,却缺乏就业信心。

题目9:影响硕士生就业的外在因素(外因1—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就业岗位不足,外因2—扩招造成应届毕业研究生达到历史新高,外因3—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外因4—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外因5—就业政策的不利因素,外因6—招聘单位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歧视,外因7—父母社会关系的缺乏,外因8—其他),统计结果见表11。

影响硕士生就业的外在因素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统计较为集中的三项是:扩招造成应届硕士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1.9%),招聘单位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歧视(65.6%),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59.4%)。第一项确实存在,近年来硕士生连续扩招,然而另外两项的较高频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调查者带有主观偏见的看法。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却未到对就业影响如此之大的程度。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应届硕士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充分。

(二)主观题统计结果分析

题目10:你是否比同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你比他们具有哪些具体优势,请详述。

客观来讲,与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毕业生在学历、科研能力、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等几个方面更具优势,然而相应的劣势就是年龄较大,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务实态度较弱等。尤其作为非211、985院校的硕士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度更大,一方面用人单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院校歧视现象,而另一方面,硕士生自身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也并不乐观。

对该题作出回答的硕士毕业生尽管大多数认为其比本科生“具备优势”,但所谓的“优势”,即前文中的“学历、科研能力、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却不能充分在求职中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作出“不具备优势”的少数人的答案切中要害,篇幅虽小,却不乏客观、理性。

对本题的回答情况,与前文客观题目7“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的统计结果所体现出的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人(84.4%)对就业没有信心,认为就业困难”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印证了另一客观题“影响硕士生就业的自身缺点方面”统计结果的分析:硕士毕业生对自身优缺点审视程度不够,带有主观偏见,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期待就业质量,却缺乏就业信心,而又一定程度上盲目乐观。

题目11:如果未能找到工作,你是否会选择自主创业?为什么?

选择“会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很容易理解,因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自主创业。从选择“会自主创业”的几个回答来看,自主创业更多的是未能顺利就业后的无奈之选。

绝大多数人选择“不会”或“不确定”,原因有“对个人要求较高,风险太大,缺乏资金、经验、胆识,无经商头脑,太操劳、不稳定,未做好心理准备,不了解国家相应的支持政策”等等。诚然,的确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与前文客观题目4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高而且稳定,有住房”遥相呼应,也再次折射出硕士毕业生在就业中寻求稳定、安逸的心态。而从另一个方面还能看出:学校对硕士生的创业指导、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扶持力度的教育都较为欠缺。

题目12:你希望学校完善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学生回答反映出:高校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十分欠缺。由于多年来研究生总体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无论在制度建设、岗位设置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方面都尚显不足,大多是照搬本科生就业指导的经验,没有形成针对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就业工作体系。

硕士研究生仍非常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讲解,乃至创业指导,等等。

某些回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许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对 策

通过对被试进行的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对“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什么问题,面临的就业困难有哪些?”做出了回答。就“如何应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首先对硕士毕业生的建议是:应当正视自身优缺点,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既不要悲观消极,又不能盲目乐观,要注意强化自身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应当对就业质量保持适度关注,而不要过度强调,并克服就业中寻求稳定、安逸的心态。充分认知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其最新发展变化保持密切关注,了解并把握就业形势,从而把握就业机会。此外,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既要在就业信息提供、优秀人才推介、往届校友交流、见习实习机会,以及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又要基于学生秉赋、学习目的及学习需要各不相同的事实,以人为本,引导硕士生自我定位。导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意愿,帮助其树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正确观念,尽量避免“随波逐流”和“逃避就业”式的读硕取向。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做好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这不仅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择业心态、寻找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对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科研实践与训练的机会。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较为单一,大多强调理论建树,却忽视其他能力培养,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必定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因此,亟待革新当前“知识型”、“应试型”、“被动型”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参与为核心,充分调动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训活动。唯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高度的认同,才可能提高研究生个体的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就业技能。

当今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就业倾向问题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以问卷、访谈和Spss统计程序作为实证研究工具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进行调研,初步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有继续探索的广阔空间。在未来的调研中,笔者将进一步遴选研究对象,丰富研究方法,精炼研究思路,以期对硕士毕业生就业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 牛楠森.两年制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6).

作者:李宁 刘媛媛

上一篇:护理毕业生毕业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