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尽坎坷艰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雨露下,如老树逢春,生机盎然,据1992年的统计,中华职业教育社现有地方组织33个,团体社员62个,个人社员7000余人;自办和联办的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3万余人,历届毕业生26万余人;编辑出版《教育与职业》语文学习讲座丛书》《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刊,累计发行400多万册。

第一篇:中华教育论文范文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中華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该文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外延、传统美德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还阐述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高校学生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身心素质发展的促进意义和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社会意义,指出了目前高校存在问题,通过倡导国家要加强制度保障、社会加强积极正面引导、高校加强传统美德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自主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高校 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教育 对策

1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历史悠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传统文化,而传统美德则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王泽应在《中华传统美德通论》中提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是传统道德中那些比较好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集体之间以及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关系的本质要求的优秀道德原则、规范、范畴和道德品质等的总和[1]。”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和民族品质的凝练,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2]。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多个方面。

2 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指从中国悠久历史中流传下来的, 具有时代影响的, 可继承传播的, 有利于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有益于下一代成长和发展的优秀道德文化遗产[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4]。”当代大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高校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熔炉,所以在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可以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高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现状分析

3.1 国家缺少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是从制度层面缺少建章立制,地方教育部门没有制定当地的弘扬传统美德的办法和细则,导致纲领性文件不能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也就无从谈起。

3.2 社会缺少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正面引导

很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学历、成绩等为选人的标准,很少会去重点考察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水平,这就导致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往往重视成绩忽视对学生道德的培养。随着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就导致传统道德被边缘化。

3.3 高校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建设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教育课程,相关教材也较少。传统美德教育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其中涉及的传统美德教育方式单一,所占比重较小,内容更新不及时,所以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深入性。

3.4 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认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传统美德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大学生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和重视程度不够,对自身道德水平缺少客观的认识,没有主动增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主动性,没有意识到道德修养对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当代大学生缺少弘扬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4 高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策

4.1 要从制度层面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保障

法制和德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5]。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人类本能中的劣根性将导致传统美德的不复存在,所以说弘扬传统美德必须要依靠法制的强制手段,国家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将弘扬传统美德上升到制度约束层面,通过制定规范的准绳,加强传统美德的法治保障。地方要按照国家政策制定配套的方案和办法,建立弘扬传统美德的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弘扬正能量,并常抓不懈。

4.2 社会要积极正面引导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主流媒体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生动诠释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通过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的好人好事,促进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在人才招聘的时候要着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特别是道德素养的评价,只有客观评价一个人才,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进而促进高校加强对人才传统道德的培养。

4.3 高校要加强中华传统美德课程建设

一是要全面加强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全面提升必修课建设水平,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价值观教育,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二是要立足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结合学校情况,开发校本课程,将传统道德课程纳入到课程当中,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之处。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课程建设,并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三是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开展教学,寓教于乐,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校外调研实训等展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四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传统美德教育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弘扬传统美德最直接的传播者,要通过提高教师传道受业解惑能力,通过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4.4 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大学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肩负着继承与弘扬传统美德的重任,大学生要主动提高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加强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提高个人修养将提高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抵制西方不良思想侵蚀的重要武器,通过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公益服务等手段加强自身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大学生要将践行传统美德运用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要自觉担负起弘扬传统美德的重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主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正能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动身边人员改正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 王泽应.中华传统美德通论[J].南通大学学报,2005(3):1.

[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8-29.

[3] 巨浪.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今传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5/0702/c117092 -27241457.html.

[5]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www.wenming.cn/ll_pd/shzyhxjztx/201312/t20131223_1654835.shtml.

作者:余淼

第二篇: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职业教育

历尽坎坷艰辛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雨露下,如老树逢春,生机盎然,据1992年的统计,中华职业教育社现有地方组织33个,团体社员62个,个人社员7000余人;自办和联办的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3万余人,历届毕业生26万余人;编辑出版《教育与职业》语文学习讲座丛书》《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书刊,累计发行400多万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历史上又记下新的篇章。

中国近代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发生火并,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一时的经济繁荣迫切需要各种专业人才,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严重地脱离社会生产和人民生计。致力于教育改革的黄炎培自1912年起,到国内10多个省、市调查职业界和教育界的现狀,又赴日本、美国、朝鲜和东南亚考察教育,从而萌生了沟通教育与职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1917年5月,黄炎培同教育界、实业界的蔡元培、严修、张謇、沈恩孚、宋汉章、聂云台、穆藕初和南洋侨领陈嘉庚等48人在上海联名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

立社之初,该社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之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实现此目的,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1,创办职业学校。

适应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今时之社会所需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何业,必一一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合其要求”。根据这一原则,中华职教社在立社的第二年就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当时校址选在陆家浜,因为“这一带贫苦无业者多”。学校先设铁工、木工、机械制图等科,是为了“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到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准备”。工科附设工场,商科附设商店、银行储蓄所,课堂学习与工场实习并重,师生共同劳动,教师结合实际讲授专业基础理论,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校管理实行学生自治,组织各种委员会,由学生管理学习、伙食,卫生、文娱和治安。学生修业期满,规定“先发修业期满证明书,在外服务或升学一年,取得成绩优良证明,始正式授予毕业证书”。这在“五四”运动时期,确是“敢为天下先"的改革行动。

中华职业学校培养出一大批适合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著名电影演员陈述说他终身受益的是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华罗庚教授把他的经验归为“骨干得之于本社的艰苦精神,血肉得之于清华的图书馆"。

除中华职业学校外,还创办了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实习学校、函授学校、“伤残重建处”、“劳工自治区”和引入职业教育因素的比乐中学。

2,研究职业教育。

为开展研究工作,中华职教社先后成立了研究部和中等学校职业教育研究会、农业教育研究会、商业补习教育研究会,并开展了关于女子职业教育和军人职业教育的研究。1921年发起成立了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以后演变为职业教育讨论会,每年举行一次专家会议。

研究工作十分注意实际调查,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职教界、职业界、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社会企业供求等状况,调查无不涉及。1932年在总结15年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一书,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概况、我国职业教育的简史,对职业教育的类型、课程、设施等进行了探讨,这是一本较全面地论述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活动和问题的专著。

40年代初,发表了《中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建立》。1942年提出并经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通过《职业教育实施纲领》,指出实施职业教育的目的和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重要地位,并将职业指导纳入职业教育体系。

3,推行职业指导。

192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职业指导部,编辑出版关于职业指导的书籍。1927年首创我国第一个职业指导的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主要业务为职业咨询、职业调查、职业训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

以后又增设海外职业介绍部,介绍专门人才去海外就业。

推行职业指导,调查职业种类、职工人数、职工代谢、未来职工及工商企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及数量、学生的学业和志愿等,了解和研究人才的供需,这是30年代“人才预测”的尝试。

抗日战争期间,在重庆、桂林、贵阳、昆明相继成立了职业指导所。据1943年第198期《社务简报》统计,历年各地受到职业指导和介绍就业的累计有11万余人。老社员方知达(原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项南(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职教社第六届理小会副理事长)青少年时,就是分别经上海职业指导所,桂林职业指导所介绍到呢绒厂和苗圃就业的。

4,试验农村改进。

1920年职教社成立农业教育研究会,对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产及生活做了实际考察,深感我国农村贫穷落后,产生改进农村的思想。自1926年起,先后在江苏昆山徐公桥、镇江黄墟、吴县善人桥、泰县顾高店,浙江余姚诸家桥设立“农村改进试验区"抗日战争初期,在云南开远设立“莫坝新村”。

农村改进以“富教合一”为方针,以“提高农村生产力”为主旨,在一村或数村成立“试验区”。区内组织乡村改进会,开展劝学运动,开办民众夜校、补习学校、妇女识字班;举办“家事讲习会”、“农友参观团”;建立合作社、新农具推行所,推广农业机械和优良品种,提倡科学种田,修建公共仓库、公墓、托儿所、体育场、游乐园;成立“长寿会”、“济贫会”、“儿童幸福会”;进行“扩大爱乡之心以爱国”的教育,每天向农民讲“国事要闻”。

为了壮大农村改进的工作队伍,职教社先后设立“徐公桥乡村改进讲习所”、“漕河泾农学团”,采取实地工作、教师讲习、开会讨论的学习方式,培训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人才。

5,试验和推广函授教育。

1950年,中华职教社开办了函授师范学校,主要编写教材和自学指导,先后在原察哈尔省蔚县、河北省新乐县、山东省泰安县试验和推行函授师范教育。1954年和1957年先后召开了“函授师范教学经验座谈会”和“函授师范教育问题研究会”,探讨函授师范教育的任务、对象、教学计划、教学基本形式和一般方式,进行经验交流。

为贯彻党在文教事业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适应广大群众业余学习的需要,1962年在完成函授师范教育的试验任务以后,职教社又创办了中华函授学校,开设语文学习讲座,聘请叶圣陶、赵朴初、谢冰心、王力、吕叔湘诸先生讲课,集40多位专家、学者于一堂,给学员讲授语文,批改作业,可谓我国语文教学史上的创举。经过4年实践,总结出“讲课一播放录音和印发讲义一通讯教学三结合”的形式,这是一种在群众中开展业余学习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形式,对帮助学员通过;自学提高使用语文这一工具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华职业教育杜社务全部停顿,机构解体。

从低谷中重新起步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名存,实亡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得以复苏。1986年4月,中共中央统战部明确中华职业教育社“既区别于一般教育团体,又不同于民主党派,是一个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职业教育团体”。1987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通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指导职教社地方组织的工作,理顺了职教社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根据本社历史悠久和社会联系广泛的条件,中华职教杜于1983年先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然后召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讨论建立统,的职业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和在适当的时间召开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建议;1985年又组织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地区的有关人士举行第二届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交流论文,并重提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建议;在第三次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座谈会上,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教育与同步改革劳动人事制度”、“鼓励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办学"和有关“经费”、“师资"等6个专题及相应措施,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了贡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华职业教育杜恢复工作以后,明确为振兴农村经济服务是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重点。1988年该社承担了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老少山边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与实验》,选定云南省泸西县、安徽省金寨县、休宁县、重庆市壁山县、江北县和福建省晋江县为实验区。在当地党政部门统一领导下,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验,总结出“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的经验,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10年来,该社的地方组织恢复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昆明中华业余学校、新中华实验学校,并先后兴办和联办了一批初、中、高各个层次的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完全建筑在社会需要之上。”为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连续举办英、日、德、法语种外语班,培养既会外语,又有专业知识和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员参加GRE和TOEFL统考,连年获得高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400名毕业生,在日商投资的花园饭店就业,饭店经理说:“400名经过中华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是‘花园’最宝贵的财富。”安徽安庆中华职业学校与家庭、社会三方面配套,形成基地网络,通过网络发挥辐射功能,在本市8个县推广蚕桑业,促进了皖江地区的经济开发。河南郑州中华职业大学开设多种适应当地经济建设的专业,8年来,共招收1,9万名学员,就业率大专占65%,中专占85%。

这些职业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办学传统,白手起家,艰苦创业,采取横向联合、厂校挂钩、送教上门、按需施教等办学方式,学校办得很有成效。安徽阜阳中华卫生职业学校、郑州中华职业大学、上海中华职业进修学院等一些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省、市社会力量办学的红旗单位、先进集体。

“无职业界相当之联络,则教育仍与社会两橛。”福建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企事业单位、普通高校联合,优势互补。1985年,逐步建设起一所拥有教学大楼、实习工厂、电子计算机室、语音教学室、电化教学实验室和教工、学生宿舍的初具规模的福建中华职业大学。

除上述工作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近几年来,还开展了以下工作:根据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的建议,与河北省联合在廊坊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试点,在此基础上配合部分省、市、中国民用航空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开展职业道德建设的试点;参加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组织的职业教育调研;为新疆培训少数民族职业中学管理干部;承担国家“八五”科研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验》;参加职业教育立法工作;与国家教委、劳动部联合主办全国职业技术学校校办企业产品展销会。

10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总社和上海、云南、深圳、,福建、广东、黑龙江等地方组织分别接待了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代表团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数百人次,并应邀赴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考察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民间性国际交流活动。

光照后人的宝贵财富

在旧中国,中华职业教育社由提倡实业教育到倡导职业教育:又由“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走向“大职业教育主义”,活动面由学校推向社会,由城市推向农村,然而,国难当头,职业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最困难、最要的生计问题”,也不可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杜会里求得发展。正如黄炎培先生慨叹的那样,他们所抱“教育救国”的愿望,“努力无成成亦少”。因此,中华职教社发生了从“教育而外,匪我思存”到“担负起解除国难、复兴民族的责任”的转变,投入到抗日爱国民主运动的洪流中。为了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黄炎培两度不当教育总长,杨卫玉、江问渔分别辞去中国银行秘书长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为职业教育服务了数十年,历尽艰难,未尝稍懈。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新一代,继承发扬了社的奉献精神,艰苦兴业。昆明中华业余学校先后开设140个学科,工作人员和学员的人数比为1:500;上海中华业余补习学校复校,第一次报名的有4367人,所有招生,考试、评卷、开班等工作,全由自动结合起来的100多位社员、校友义务完成;郑州中华职业大学建校以前,许抱忠校长自费跋山涉水,到40多个县、市进行社会调查……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理想、为事业奉献的忠诚。

在数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了“职业教育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和“要替国家做一番增加生产的准备功夫”及“敬业乐群”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职业陶冶、职业训练、职业补习、职业指导、农村改进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培养“一面探路、一面筑路”的创业精神、“鞠躬从未识艰难”的奋斗精神、“呕尽心肝一杜团”的奉献精神。这一切,无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社的实际结合起来,在结合上下功夫,向结合求贯彻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效,向结合求事业的发展和创新。”199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作用。1992年12月,社的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如何走改革、发展、繁荣职业教育的新路子,根据其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点,广泛联系教育界、经济界和科技界,开展理论研究,兴办职教事业,积极献计献策,主动适应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作者:吴长翼

第三篇: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对我国人民的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言一行之间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近些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且把其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下面本文将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校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

【中圖分类号】G711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成果,可以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正是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泱泱中华大国。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给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须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知识与德行并重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集言谈习惯、品行举止以及思想情感等为一体的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对于价值取向、思想本质以及道德行为规范都提出了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培养了中华儿女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崇高思想,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仍然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为了把这宝贵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下去,就必须把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教给学生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1]。

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

(一)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除了对现代化建设的在意,国家也开始重视起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加大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而且也完善了相关的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地方。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把传统文化列入了大学必学课程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希望能帮助大学生塑造出更完美的品格,使他们拥有更美好的心灵。但是就目前的成果来看,这一举措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很多高校还没有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导致学生还只是学习浅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人们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在高校中大学生更加注重的还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学习也更多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忽略了对于自身品行的修养和提高,学生总会觉得只要专业技术过硬,在社会中不愁没有立足之地,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2]。

(三)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不断的拓宽,东西方文化也在不断的交替,相互融入。西方文化 在我国的发展可以说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体验,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文化思想荼毒着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学生更加忽略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给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四)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而且接受信息的速度也十分得快,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广泛。而且网络上的信息各式各样,有利有弊,由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很多学生已经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更不要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甚至有些人已经不再具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网络文化严重地冲击了传统文化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不断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大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那么就需要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把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编入高校教材,并且把它变成高校必学课程,并且聘请能够胜任该课程教师的优秀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3]。

(二)以互联网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为支撑点

既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网上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建立一个公众号在里面上传有关传统文化的视频、故事以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其背景和含义。还可以在网上开展论坛讨论、在线答疑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知识。线上线下共同作用必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团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只有教师具有足够专业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所以教师自身也应该提高能力。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培训、进修的机会,教师也应该创新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互相学习长处,分享有效的经验,共同努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掌握程度,提升自身的理论基础,进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想要了解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教师不能局限于目前自身已知的相关内容,应当在此之上进行提升,不断地吸收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量。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其次,学校应当重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政水平,高校应当定期针对素质较好的骨干教师展开传统文化培训,帮助其在培训过程中拓展自身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这部分教师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而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4]。由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等内容都有着较强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保证能够严格遵守职业规范,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四)开展多样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讲座、辩论以及知识竞答等活动,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展开教学,还应当将传统文化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一理念,全面地发挥出传统文化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走到课堂之外,进入社会感受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除此之外,大学生需要在思想政治实践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担负起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志愿者活动当中,进而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校内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以及支教活动的方式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带给乡村孩子。

(五)提升意识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文化认同不仅是将本民族共同体结合在一起的共同纽带,也是帮助这个民族共同体更好地发展的精神基础。身处于多元化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產生冲击,因此,提升青少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仅是国家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帮助国家更好地在国际社会立足的基础。文化认同属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基础,高校应当提升自身的引导力度,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高校在开展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在校园内举办读国学经典、传统文化讲座、书法竞赛、传统手工艺展览等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蕴含在其中的魅力,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

(六)创新传播载体,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展开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首先需要找到二者最佳的融合点和最为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通过思政教学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创新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展开一系列的新型教学活动,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积极地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帮助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5]。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通过推陈出新的方式更好地保证传统文化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帮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获得相应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下获得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高校应当提升校内教师的自身素质,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是高校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力量,必须承担起的立德树人这一重要责任,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展开思政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自身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需要严格规范自身言行,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具有珍贵的精神内涵,要发扬和继承。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政府、高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应该更加努力,共同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王茹,周鸿.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6):98-102.

[2]程丹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智库时代,2019(44):91-92.

[3]周岚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2-105.

[4]刘琳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智库时代,2019(47):58-59.

[5]许倪倪,刘利华.文化自信视域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9):79-80+82.

作者:王微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华教育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中华美德教育范文06-05

中华护理论文范文05-10

中华医学论文范文05-10

中华文化论文范文05-11

复兴中华范文05-16

中华灯谜范文05-18

中华茶艺范文05-18

筑梦中华范文05-18

诵中华经典范文05-21

中华灯谜库范文05-22

上一篇:金融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