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2024-05-07

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通用12篇)

篇1: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作手法赏析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此为列锦修辞格。列锦,即由几个名词或定名结构组合在一起,没有谓语,构成一种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经过读者对其语义的联想和补充形成一个画面,能起到写景、叙事、抒情的作用。碧,摹绘云色。黄,摹绘叶色。“碧”“黄”二字,总括秋色,读之便觉气象万千,心胸开阔。翠,摹绘水波色,翠绿。“波,波”句间顶针。“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用典修辞,典化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

“山映斜阳天接水。”此句摹状夕阳照着山头,远处水天相接的景象。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无情,拟人。(故乡)更在斜阳外,省略“故乡”。“芳草”用典,典化《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更”,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含着深深的感情。蕙风词话:“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到这里已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也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外”字在这里有一直向远处延伸,直至苍茫不见的感觉,也体现出意境的高远。

“黯乡魂,追旅思。”黯乡魂,想念家乡,黯然销魂。化用典故。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黯,摹状。心情沉郁。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乡魂”与“旅思”是避复修辞。都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并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用典修辞,典出《草堂诗余正集》引明人沈际飞评云:“人但言睡不得尔,除非好梦。”迭字“夜夜”,意为每夜。“除非”为排除修辞,使“反言愈切”(沈际飞评语),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夜夜除非”,“除非夜夜”的倒装。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

“明月楼高休独倚。”休,不要,表否定。“明月”承上片的“斜阳”,时间已经从傍晚挨至夜晚。“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这里关键一个“独”字。明月倚楼,固然可以远望,但再望也望不到家乡和所思念的人;何况一个人“独倚”,会更增加惆怅。更深一层写出了乡思之苦。“明月楼高“也顺承上文的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摹绘思乡心切的情态。同时也是用典修辞,典化李白诗“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又突发奇想,用一段“愁肠”把“酒”与“泪”巧妙联系起来,弥漫着苍凉之悲。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意新语工,设想奇特。

范仲淹这首《苏幕遮·怀旧》词艺术手法特点鲜明,写景则是层层有序,由上而下,由近而远,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引出乡思离情;抒情却是迂曲往复,曲折多变。乡思离情,始终无法排解。清邹祇谟《远志斋词衷》云:“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这首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影响。元曲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直接化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碧云天,黄叶地”,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衍为曲子,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

篇2: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篇3:苏幕遮范仲淹写作手法

一、词的内容特点

(一) 上阙写景, 意境开阔

全词词文上阙借助写景, 渲染出一份开阔却尽显凄清萧瑟的气氛。碧天之外, 白云点点, “碧云天”虽采用了明亮之色, 蓝天白云, 却让人读不出丝毫秋高气爽的喜悦之感, 倒是增添了几许丝丝寒意;秋色冷清, 边塞之处, 寒风凄凄, 伴着片片黄叶簌簌而落, 远处江水连天, 就连水烟也愈发碧绿。“黄”“翠”此刻再没有暖意, 更多的是一种萧肃之感, 这里, 没有大漠孤烟, 没有古道西风瘦马, 但夕阳西下, 余晖斜照远处的荒山, 天水之间, 依旧芳草萋萋。

上阙对情只字未提, 天地之间, 远近之中, 让人顿感背景壮阔浑厚, 诗人全方位描绘了所见之景, 起伏跌宕, 就连萋萋芳草也延展至斜阳之外, 更加勾勒出气势宏大的边塞秋色图。然而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 秋本就是一个让人伤感, 流行离别的季节, 而全词则以秋季为基调, 以视觉的角度由上至下, 由近及远先后描写碧天、地、黄叶、秋波、翠烟、远山、斜阳、芳草、虚实结合, 交相辉映, 最终有机的被作者勾入画中, 融为一体。

(二) 下阙抒情, 苦渗愁肠

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 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不得不承认, 原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始终遵循着这一原则。全词下阕直抒胸臆, 将情愁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思乡之情, 黯然伤神, 每每追忆羁旅, 枕戈待旦, 思不能寐, 夜夜如此, 只有做归乡之梦方可入睡, 而对于此时此刻的范仲淹来说恐怕也是奢侈了!对于此人而言, 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时代, 没有发达的科技, 就连鸿雁传书也怕是极难的, 他无法将思乡寄托。

二、词的意境、意象

(一) 书词写意, 环境难离

我们从不曾质疑过范仲淹先生的一腔热血, 然而纵使《岳阳楼记》唱遍豪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却依旧阻挡不了他“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自我愤懑排解。《苏幕遮》的完成正值庆历三年, 庆历新政, 开始了他短暂又艰辛的政治改革, 此时的他, 正出任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 直白的说便是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二) 意象典籍, 虽淡尤真

中国的古文学中向来不少思乡的意象, 而词人借用的也极其普通, 有些诗词甚至可以说毫无新意, “秋”“黄叶”“寒烟”“芳草”“明月”“酒”唐诗宋词中随处可见。但是这普通自然的意象堆叠在一起, 加上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却将其有机结合, 写景却不忘抒情, 抒情中仍有景色。例: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残阳斜照, 远山交叠, 眺望之处, 水天交接, 萋萋芳草, 艾艾无情。词人借“秋日残阳”早已褪去的炙热奠定了凄冷的基调, 然而天连水, 水连山, 山连芳草。崇山峻岭之中。

同时, 本词简单的意向选择却不乏经典诗词的借用, 全词共借用两处词句, 分别是。首先, “碧云天”出自南朝诗人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有“日暮碧云合”, “碧云”本是无情之景, 色彩亮丽, 令人愉悦, 而在本词中, 开篇便渲染出了开阔苍广的意境, 水天相接之处借助“寒烟”尽显苍凉, 颜色的鲜明对比恰有韵味的反衬出词人此时孤苦寂寥的愁苦心情, 也算的上借娱人之景写出愁苦之情;其次, “黯乡魂”出自江淹《别赋》有“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 作者借用江淹的“黯然销魂”道出了自己离乡别亲的多少无奈与痛苦, “乡魂”一词直言思乡情之深, 意之切。

范仲淹的《苏幕遮》全词既承接了范仲淹一贯的豪放之风, 也真实展现了他内心情深婉约的另一个自己, 他的愁肠既是自我的, 更是戍守边关战士的, 更重要的是, 同时这首词也是历史的一个真实记录, 它所展现的的已不再是某个人的浓重情思, 而是在那段硝烟不绝的北宋时代中, 多少人在因为动荡不安, 连年战乱而遭受着漂泊游荡, 背井离乡之苦。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D].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

[2]杨秀彦.苏幕遮·碧云天赏析[J].初中生辅导, 2008.

篇4: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关键词】 范仲淹;苏幕遮;词作;赏析

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表达思乡之情的词作,这首词作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作者对于借景抒情、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的娴熟应用,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深刻的情感表达。这首词作是作者身处边塞、无比思念家乡时内心的情感宣泄,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也很好的表达了那种羁旅思乡之情。这篇词作不仅情感真切,在写景状物上也非常出色。本文将对于这首词作展开深度剖析,让我们更深入的感受到作品的画面美与意境美。

一、词作写作背景分析

《苏幕遮》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写的是去国之忧、离乡之愁的旧题材,然而却写得率直真挚、有情有泪;下笔气势阔大,意境开阔而深沉。通过恨芳草、黯乡魂、追旅思、恋好梦、畏倚楼、饮愁酒、洒热泪等情节,把那种天涯游子的离愁别绪自然真挚、强烈有节奏地抒发出来,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荡气回肠的感人艺术境界。

二、对于词作的深入解读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秋色,下阕抒离愁。

1.上阕文本解读。上阕一开始,作者就以非凡的气势,如椽大笔勾勒出一幅幅画面:“碧云天”,清澈碧蓝的天空中飘悠着几缕如纱似絮的白云;“黄叶地”,秋风萧瑟,黄叶凋落,飘沉满地。这两句一写“天”,一写“地”,境界空阔清冷,不仅点出了季节是肃秋,还暗寓了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心情。清人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说景即是说情。”美学家罗丹说:“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种心情。”此词一开首就写景象的广漠,就暗衬了游子心境的空漠,而写黄叶的飘落就暗透了悲凉肃杀之意,极易引起游子的身世飘零之感、去国怀乡之思。《淮南子·说山训》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更何况是黄叶遍地呢?故游子不能不猛然惊觉:秋天又来了,“岁之将暮”,而自己却还像一片落叶飘零在外,不得归根,心头怎能不袭上淡淡的惆怅与缕缕愁思呢?所以,这两句写的虽是景,但景中寓情,情因景见,画面开阔鲜明,是历来被称道的咏秋名句。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就是从这两句点化而来的。

接着,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秋水碧透、烟雾笼江、金风徐来、波光动荡、日暮关山、残阳如血的画面,并着重以“水”和“斜阳”进一步点染秋色,渲染情思。因为,这离人的眼中之景暗示了诗人袭上心头的乡思离愁越来越强烈,终于追随着面前的满眼秋色,一直向前,朝着家乡方向延伸、延伸。在茫茫天际,这种情思与江水浑融起来,真是秋水溶溶、乡思邈邈。同时,一个“寒”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试想,在暮色朦胧的江面上抹上一层空翠的寒烟,不正是给游子心头涂上一层悲凉凄冷的色彩么?“斜阳”点明是傍晚时分,但这种秋天“夕阳西下”之景,更增“断肠人在天涯”之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意思是在这满目秋色、斜晖之外,却是那无情的芳草远接天涯。“芳草”是可乐之景,为什么用它来渲染离愁呢?诗人这里化用了《楚辞》的话,“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南唐后主李煜在《清平乐》一词中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芳草无情”一句采用的就是拟人化手法,以景物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诗人一直主张改革弊政,希望富国强兵,可是现在却远离家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极目眺望,远处斜阳尚可看见,而那斜阳外、萋萋芳草尽头的家乡却望不到。触景生情,那离乡之愁、去国之忧怎能不油然而生呢?

2.下阕文本解读。在上阕的景物描写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副宁静而萧瑟的画面,言语中并没有直接表达作者内心的思乡情怀,但是,从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这种情愫却已经非常浓厚。下阕则直抒胸臆,作者用更为直接的笔触清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思乡愁苦。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全作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这也是大部分思乡作品的常规表达模式。

首先来看“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在满目苍凉的秋景的映衬下,难免勾起作者心里的思乡情怀。这两句读起来便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助,下阕的这两句也非常清晰的点明了全作的主旨,读到这里时我们已经能够非常明确的得知,这首词是一首表达乡愁的作品。随后的两句“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则写的更为出彩。从“除非”中我们看到,作者能够安然入睡,能够度过漫漫长夜的唯一前提是有一个好梦,但是,好梦不常有,大部分的夜晚作者还是会在浓浓的乡愁的伴随下难以入眠。这不禁让我们想到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描述,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这里乡愁在整首词中已经越来越深的弥漫开来,我们也能够进一步感知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愁苦。“明月高楼休独倚”,月明夜正是可以椅在高楼上默默凝思的时刻,但独自一人对着朗朗皓月,作者内心的那种凄苦则又添加了几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愁苦与哀叹。纵观唐诗宋词的很多经典之作中,椅高楼,望明月,这是经常会出现的场景,在这样的场景的伴随下又会经常让我们想到思乡的情愫。此处对于这一场景的应用,很好的避免了行文结构上的平直,并且使得上阕的写景能够很好的和下阕的抒情相呼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是全词的最后一句,也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这一句再次深刻揭示了全作的主旨,也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让行文中流露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由于常常夜不能寐,于是,作者才会经常借酒浇愁,然而,酒入愁肠后并没有让心中积郁的情感得到消解,而是化成了相思的泪水。作者心里的愁苦和相思之情在这两句中得到了高度凝结,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深刻隽永,让全作很好的实现情景交融的写照。

纵观全词,虽说从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表达模式,然而,在这首作品中则有着一定程度的突破。从这首词作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情景间自然而流畅的融合,写景中能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营造的那种意境,能够处处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抒情时则是很大程度用情景作为衬托,在具体的情境下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且情感的表达深刻感人。这种情境间完美的融合正是范仲淹所擅长的,这一特点也在这首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如此,词作在结构上也有着一些别致的构思,并且写景时有着丰富的想象。此外,这首词作还很好的实现了虚实的有机结合,这一手法让作品在语言上非常精炼,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为浓厚,这些都使得这首作品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词作赏析与审美探讨

1.景物的画面美。在对于这首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不得不说其中一些很经典的审美要素。首先,作为一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很有必要对于其中景物的描写做出相关剖析。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经典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上阕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短短六个字给我们呈现了一副辽阔苍茫的画面,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沉郁的基调。“波上寒烟翠”则是一个细节描写,给我们非常灵动的呈现了水波上寒烟袅袅升起的画面。“山映斜阳天接水”这一句同样非常出彩,“映”和“接”两个字很好的将这幅画面写活,天水相接的那种美好景象也生动呈现在我们面前。随后我们看到“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两句的写景中则有了很明显的抒情的意蕴,尤其是芳草的“无情”,其实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空洞,这一直延续到斜阳外的“无情”的“芳草”也直观的映射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心绪。整首词抑郁、悲凉的基调恰恰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作者心里的哀愁。

2.语言的音律美。音律美是唐诗宋词中的一个普遍特征,讲究节奏、韵律也是一般诗词作品在创作时会考虑的一个重要元素。音律美在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直观的体现。首先我们来看“碧云天,黄叶地”,开篇的这两句不仅结构非常规整,从语言层面来看也非常简洁与齐整,带给我们一定的音律美。“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两句中有平到仄,景色的勾勒基本得以实现,短短十来字已经将一副生动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随后我们看到的是“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几句中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的音律美,这一句中国不仅有借代,还能够和上一句形成对偶,读起来非常有韵律,带给人美的享受。随后进入到下阕,首先看到的是“黯乡魂,追旅思”,这两句和上阕的“碧云天,黄叶地”形成很好的对照与呼应,语言上规则齐整,写景与抒情也很好的得到了呼应。“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一句则十分别致,在断句上也很有特点。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一句首先在节奏与音律上和上阕形成严格呼应,在平仄上也很有规律,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神韵。

3.结构的规整美。这首词作在结构上和大部分词作相似,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常见的结构设置方法。然而,从这首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全作在结构上的规整凝练,并且能够带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宋词中非常常见的结构布置手法,在这首作品中也能够很好的得到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写景还是抒情时,作者都做到了表达的由浅入深,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上阕在写景上前一句是对于整个画面的呈现,并且是一种气氛的烘托;后一句则层层深入,对于当时的情境有了更为细致与深刻的描摹,并且已经能够让读者很直接的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下阕的抒情中同样很好的达到了这种效果,第一句是作者心绪与情感的表达,第二句则是强烈的情感宣泄,思乡之情在末尾得到了非常浓重的写照。这种结构规整、由浅入深,且写景与抒情能够整齐对照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这也是这篇词作堪称经典的一个原因。

4.情感的诚挚美。情感的诚挚美则是这篇词作之所以能够如此触动人的原因,这也是非常值得剖析的一点。或许初读这篇作品时我们会简单的觉得这是一首典型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词作,并且很好的实现了情境交融、相互辉映的写作效果。如果再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种认识并不是太准确。我们几乎可以认为,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上阕的写景中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看到的,作者之所以会看到那样的景象,这显然受到他内心情绪的影响,所以那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才会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下阕的抒情中情感表达则更为直接与深切,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让大家为之动容。

总之,范仲淹的《苏幕遮》是表达羁旅相思之情的一首经典作品,这首作品中也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剖析与鉴赏的地方。首先,这首词作的景物描写有很多出色的地方,这也是使得整首作品意境悠远,情感深厚的一个基础。这首词作也非常讲解节奏、韵律,全作在结构的设置上也非常规则,这不仅使得整首作品节奏松紧有致、韵散结合,这也使得整首作品很有韵味。情感表达则是这首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情感的表达渗透在作品的始终,并且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诚挚而感人的。无论是上阕的写景还是下阕的抒情,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情绪与情怀,作者由浅入深的宣泄了他内心强烈的思乡情感,这种情感也触动着每一个读者,让人动容。

【参考文献】

[1]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2]姜波.范仲淹边塞词浅论[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3]刘志强.绮丽柔绵 苍凉悲壮——范仲淹词《苏幕遮》、《渔家傲》欣赏[J].克山师专学报.2002(02)

[4]韩富军.“志”与“情”──浅谈范仲淹的词[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篇5: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4分)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羁旅之思。

8、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8、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1分)

9、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1分)

篇6: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苏幕遮·怀古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阅读训练

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 、 、 ,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

3.“芳萆”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萆,更行更远还生”。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无情,其实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4.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篇7:苏幕遮翻译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篇8: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真情流溢大笔振迅──范仲淹《苏幕遮》词赏析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篇9:苏幕遮阅读答案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1、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1分)

2、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1分)

拓展阅读: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篇10:范仲淹苏幕遮翻译

苏幕遮·怀旧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指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就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是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创作背景

篇11:苏幕遮范仲淹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

2、感受词中营造的清新淡远的意境,品味诗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吟咏,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获得审美体验。

4、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作者的抒情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涵咏写景佳句,把握本词的意境。2、感受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讨论、比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然意境深远。词人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描写景物,清新优美;抒发的乡愁,如薄雾轻烟。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这一特点。2、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动词的妙用以及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来把握本词的意境也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因为它淡淡的清香、美妙的形态和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而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他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诗篇。同学们也已经学了不少,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哪些。(学生回答,展示图片,提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由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千古,经久不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荷花的名作《苏幕遮》。

二、了解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中之冠”、“词中老杜”之称。周邦彦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羁旅愁思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杨柳等都是他吟咏的对象。周词能将羁旅愁思和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苏幕遮》就是一首将荷花的风姿与思乡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佳作。作品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全词,说说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

(上阕写景,下阕抒发怀乡之情。)

2、诵读指导:

上阕写景,格调活泼,应读出欢快之感。一、二句低沉,稍慢;三、四句转为欢快;五、六、七句连贯,中速;“风荷举”三字重读。

下阕抒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前四句慢速,读出喃喃自语的.感觉;后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读出梦幻的感觉。

3、放录音,范读。

4、学生齐读,读准节奏;再读,把握情感,读出韵味。

四、品味鉴赏

1、上阕写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先写室内活动,再写檐间鸟雀的叫声,最后描绘荷塘美景。按照由室内到室外,由所闻到所见,由近景、特写到远观全景的顺序来写。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静结合,静中有动。

2、开头两句写词人的室内活动,暗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燎沉香,消溽暑。”连绵的阴雨,使得房间里又潮湿又闷热,人的心情也是沉闷的,焚香既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驱散心中的烦闷。这两句暗示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写久客思乡伏下了一笔。

3、品味动词,赏析名句

(学生品味、讨论,得出结论)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动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这两句写作者所闻,静中有噪。词人在室内就听到屋檐间传来鸟儿清脆的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象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一“呼”字,极为传神,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一“窥”字,则把鸟儿们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生动而有风致。

(2)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能令你想起谁的诗句?

参考:这三句描写词人信步走到室外,看到的荷塘美景。“叶上初阳干宿雨”,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珠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地被晒干,这是近景,特写镜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形象地描绘出水面上的荷叶像玉盘一样清新润泽,出水的荷叶,则一片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轻轻摇摆的美妙风姿。清新美丽,动态可拘,有着鲜明的画面感和简约的构图美。在写法上与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不同。前者清新活泼,后者雄浑苍凉),其中“一一”写出荷叶在水面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风”勾勒出荷花随风轻摇的姿态。“举”表现出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

4、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景与情之间联系的纽带是哪个意象?又有哪个意象与之照应?

下片抒发思乡之情。景与情联系的纽带是“风荷”这个意象。词人触景生情,眼前的荷花令他想起有荷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芙蓉浦”。

5、下阕抒情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故乡遥,何日去” 言离家之远,归乡无期;“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久客京华,身不由己,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读至此,才发现,首句的“燎沉香”就暗含着久客他乡的羁旅愁思了。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说自己思念家乡朋友,却写家乡的旧友是否思念自己,使抒情有层次。

这种抒情的方法你还在哪些古诗中见过?如杜甫的《月夜》诗中用过。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却不写自己在长安思念妻儿,而设想妻子在富州独自望月思念自己,以及小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细腻复杂的感情。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也是用这种抒情手法。“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家人深夜谈论离家在外的自己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着一叶轻舟驶入莲花塘中。梦中飞度,可见思乡情切。“芙蓉浦”的梦境与上片中“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全词以如梦似幻的乡愁乡梦做结,余韵袅袅。

整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目眩。”(《宋四家词选》)

【小结】这首《苏幕遮》清新雅淡,浑若天成,于周词中别具一格。全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并由此引入故乡归梦。上下阕连成一片,融情入景,不着痕迹。而写荷数语和轻舟归梦处,更是全词的神来之笔。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远,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以虚构的梦景作结,余韵无穷。

五、熟读成诵。

学生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并背诵。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咏荷诗,说说他们各描绘了荷花怎样的形态,比较它们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何异同。(姿态、颜色、香气;比喻、对比、衬托)

多 叶 红 莲 莲 花

洪适 杨万里

步有凌波袜,掌为承露盘。 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

尚嫌花片少,千叶映朱栏。 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七、课外作业

1、阅读周邦彦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

篇12:苏幕遮范仲淹文言文教案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上一篇:船厂个人年终工作报告下一篇:信贷员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