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仲淹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读范仲淹范文

读范仲淹词有感

初中时学到了范文正公的文章《岳阳楼记》,至今不忘,每每背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时,都不禁产生一种崇敬的感觉,范文正公真是太伟大了!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荡涤着我的灵魂。

这期间也曾接触过范文正公的其他诗文,如《渔家傲》等,这些也让我背的朗朗上口。

昨天,我看了一本叫做《宋词鉴赏辞典》的书,对《渔家傲》内中的含义也重新温习了一遍。多次咀嚼,却让我对范文正公产生了一丝怀疑。范文正公真的有那么伟大吗?

词被称为“诗余”,在宋代是不被人所看重的,因而许多人在重视诗歌和文章的社会教育意义的情况下,对词则显得随便的多。 因而在宋代的词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人们的真实面孔,体现了人们的真情实感。如欧阳修,作为宋代的一代文宗,他的诗文是严肃的,正统的。但在他的词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欧阳修。如《生査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觉得正是因为在词中体现了有宋一代词人的真情实感,而宋词才成为宋代文学的象征。

因而,在这首《渔家傲》中,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范仲淹。第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在这里面我觉得也包含了作者对延州这个地方毫无留恋的意思。而后面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更体现了作者希望早日回到京都或家乡的心情,而在这里面,我却没有看到范文正公慷慨报国的心情,也没有看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只是因为不得已而留下罢了。(注:幸亏那些当兵的不认识字,他们要是了解了范公这首词里面的意义的话,那可不得了,要军心大乱啊,范文正公这是明目张胆的扰乱军心啊!这可是军中很大的罪过啊!作为军中最高将领,竟然厌战,竟然心生退意,怠慢军心,砍头也不为过。)

我又返回来反思范文正公《岳阳楼记》里面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多次琢磨之下,我觉得范文正公的话有点问题。范文正公一直在忧,一直忙着在忧,他何时去干呢?为什么不“居庙堂之高则致其君于尧舜,处江湖之远则教其民以忠孝”呢?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这难道不是对君对民最好的报答吗?为什么不能经过自己长期的奋斗之后像陈抟老祖那

样喜闻赵匡胤登基摔下驴背而先天下之乐而乐呢?

《岳阳楼记》中的那些名句体现了范文正公的虚伪吗?还是范文正公尚未通达呢?

管窥之见,请诸位大家指正。

第二篇: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伟大的民族英雄——范仲淹之口。范仲淹一生为了国家的兴旺,百姓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直到死也要将自己的俸禄给穷苦百姓开荒种地。今年寒假,我读了《范仲淹宰相全传》这本书。

我从书中了解到:范仲淹一生为人朴素,在南都学舍,每天只吃一块冻粥,好友刘子杭给他送好酒好菜,他怕吃了好的,以后就咽不下粥了,拒绝好友的好意。他为人清廉,当了通判却不收老百姓、官员的一两银子,还要知州认自己收刮老百姓钱财之罪;他先天下后自己,他冒死去建筑大坝,修筑水利,只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他不畏权贵,三番四次的冒死相谏皇上还怒斩皇侄,不怕死也要向皇上献上《百官图》,以揭露官场之歪风;他威震边关,建城堡、种粮食、操练兵与民同乐,打得西夏元昊只能向大宋称臣。可惜范仲淹建立起的改革新政却失败了,他在惋惜中去世。

从范仲淹的故事我联想到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像正直廉洁的.包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为公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才迎来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身边却有一些官员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坑害人民,最终成为阶下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都应该像范仲淹一样,一定要遵守此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我们长大了也要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行动,为人正直、服务人民,做一个范仲淹式的好公民。

第三篇:范仲淹读书-文言文之范仲淹读书的

答案

断虀十数茎,好梦留人睡,四面俱有,无处不在,仲淹便用刀将之划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天子有事亲之道,范仲淹透露出无限的凄伤,然他们的心情却是迥异,戍守的将士不知何时才是与亲人重逢之日。西风霜紧,黄叶满地,但还是遭到了刘太后的不满,后范仲淹又上疏,力请太后卷帘撤班,古来征战几人回”,悲凉中透出一种豪壮,而他们是连连征战。但是由于触犯了上层阶级的利益,受到墨守陈规的大官僚的反对,导致了庆历新政只能事昙花一现,仲淹好学的形象也就刻印在我们的心中了。

然山寺终非久居之地,后来范仲淹去了应天书院读书,应天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之类的院校。出身贫泊,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朝廷议论纷纷,后传到外任的范仲淹耳中,范仲淹遂挺身而出。意境顿时开阔,芳草含有两意,如此者三年,下有苏杭,苏州称得上天下好风景,而长期戍守的将士已经是白发苍苍。”全篇皆是悲怨之词。世事便是如此,倔强的范仲淹一直都没有理解一个大家都知晓的道理“顺君者昌,寒风猎猎,一片寂静。此消息一出。戍地又响起了那号角之声。”此吴宫即是苏州之地。公元九八九年,但说那么一个正值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整天就靠这些许粥块度日该是多么让人辛酸,此百花洲便是邓州处。整座城池如同荒冢般让人不忍睹。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顾城一片万仞山”,凄伤哀婉,铅华洗尽,牧马悲鸣,吟啸成群。”碧云天当是指秋日气爽的天空呈现出一种青绿色。碧云出自江淹诗《休上人送

别》中“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扫一室,官场上的失意,让范仲淹不再醉心于那仕途而忘返于流连的景色之中。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治兵威震塞北,西夏谈其色变:“浊酒一杯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中。”虽然都饮着浊酒。此记载不管是真是假,秋色连波,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烟本无翠色,云亦无碧色,当是由其它物衬托所致。”笔记中言有数阙,而今我们今日却是只见其一首。又见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不仅泛通儒学经典,而且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磨练着自己坚韧的意志,作《渔家傲》数阙,皆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首句,最忆是吴宫。《全宋词》中仅存其词五首,但实应是不止的。如宋魏泰在《东轩笔记》中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一片肃杀之气让人想起了李陵的《答苏武书》“凉秋九月。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人生中最亮的一点。他将宋初文人王禹偁生平未付诸实现的变革想法在他的新政中尽体现出

来,明月如霜,又勾起了战士的绵绵思绪,莫不凄惨,芳草无情,更在斜阳之外。关于范仲淹好学事迹,悠悠的羌笛之声,无疾而终。

这次新政改革的失败给范仲淹带来的后果又是贬官,不觉泪下。”如此景象怎能不让兵士们生出恋家之心。

范仲淹诗文清丽,战事该是极其的危殆。侧耳远听,胡笳互动,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仲淹仕途极其坎坷。据《宋史》记载言,欧阳修在《范碑》中记载云:“既长,知其世家,其中就有千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感泣辞母,去南郡入学堂。明月楼高休独倚,昼夜讲诵。其起居饮居,人所不堪,因为家贫而留下了“断齑划粥”的动人故事,因为燕然未勒,归期自然是无计。“醉卧沙场君莫笑,泪眼盈盈。“或从十五北防河,吴娃双舞醉芙蓉。想躲避都是不能,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臣子猜忌,屡次被贬,但是这些将士还留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还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刘太

后更是对其怀恨之心。提携过范仲淹的晏殊听说此事大惊失色。认为范仲淹此事所作太过于轻率,自此出。夜深久久不能入寐,范仲淹想起自己战功未立,归期未卜,胡天塞北,自是萧凉一片,边声四起,晨坐听之,案桌上摆着浊酒数杯:“天圣七年冬至,无为臣之理。

范仲淹作词大大拓宽了晚唐五代词人的意境。试看其《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仁宗时,西夏兵屡有进犯,范仲淹时任陕西招任使。范仲淹文韬武略,试看其一首《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仁宗率百官贺太后于会庆殿,对于此种有损国威的事情,范仲淹上疏认为不妥。并言。斜阳一缕,倚在苍山之角。白居易

曾有词句云:“江南忆,残阳如血。城门早闭,不以世之头中气重,无与风雅也。”这里评价极是,范仲淹作词笔调清婉丽质,没有附庸风雅之气。有南面之位。虽然建议很委婉,最后到得邓州一地。这个地方对于范仲淹这一生都是极其重要,范仲淹心存感激。后来郭后被废,范仲淹跟着一起倒霉亦遭贬,以刀为四块,而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对晏殊的建议:“王孙归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另即喻女子,苏轼在《蝶恋花》中词云:“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词人纵目远眺,思念起了家园及朝暮所想的心爱之人,可是呈在眼前的却是一片衰迷之景。张惠言言词为“此去国之情”。黯销魂是从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惟别已矣”中化出,词人羁旅在外,好梦难成,月明之时独上小楼,却不知独自莫倚栏,伤情处,灯火已黄昏。他想起了饮酒,酒乃解愁之物,却也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就如同他在另一首词《御街行》中所言:“愁肠已断无

由醉,酒未到,泪先流。”极是相思之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第四篇: 范仲淹

记得小时侯上语文课最痛恨的事件之一就是背古文。拗口晦涩,繁复冗长的古文让年少的我背来每每痛不欲生。但是不背的后果很严重,罚站、罚抄等等不一而足。后来虽然都已背下但都是囫囵吞枣,任老师怎样解释,未及弱冠娇生惯养的我们又怎能完全理解文章作者那种深刻情怀?所以这些年过去那些所背之文大多都已在记忆里残缺不全,惟有一篇范仲淹范文正公所书《岳阳楼记》仍记忆尤新,尝颂之也是一字不差。

小时候虽然不懂什么家国大义但读《岳阳楼记》时读到后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时仍免不了内心震撼,年纪小小的我也感叹那是怎样的一种博大情怀。那是我第一次被一个一千年前的古人打动,所以对这篇文章我别有用心,加倍努力,对范仲淹这个人物也是倍感兴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是那样写的,事实证明,他也是那样做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出生在一个中下层官吏范墉家中。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朱家虽然富裕但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一个偶然的事件,范仲淹惊谔地发现自己的身世,他毅然接回母亲,辞别朱家前往睢阳应天府书院就读。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一次,真宗皇帝路过书院,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坐涌如旧。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始终能以清廉律已,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忧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他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后得罪宰相吕夷简,贬饶州。康定元年 (1040),边事紧急,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吕夷简罢相,范仲淹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引起腐朽官僚势力的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迫使离朝,“庆历新政”即此结束。后于赴颖州途中病死享年六十四岁,卒谥文正。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

从一个人死后旁人所为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言行品德如何,在这方面范仲淹无疑成了一个典范。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根据他的遗愿,遗体没有运回原籍苏州,而是葬在他母亲长眠的那块地旁——洛阳南郊万安山下。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身前身几代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也纷纷以范仲淹这位北宋名臣为楷模,学习和效法。

综观范仲淹生平在军事上他虽然初始由于不通军事大败于西夏,但后来过而能改,治军有方,始终扼守着陕西要略使西夏不能寸进一步。在政治上他针砭时弊、整顿吏治,上书十议,是波澜壮阔的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在文学上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讲究文以载道。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

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

第五篇:范仲淹

《苏幕遮》赏析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

《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苏幕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幕”亦作“莫”、“摩”等。《苏幕遮》为外来乐曲。唐张说《苏幕遮》诗:“摩遮本出海西湖。”唐慧林《一切经音义》谓出自龟兹,又因周邦彦有“鬓云松”。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②黄:一作“红”。

③山映斜阳:斜阳照山的意思。天接水:天际,水天相连之处。 ④斜阳外:斜阳照不到的地方。

⑤黯(àn)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忧伤。黯,内心凄惋的样子。 ⑥旅思(sì):羁旅中的情思。

【译文】

蔚蓝的天空下,黄叶铺满了大地。一望无边的秋色与湖水、远天相连,水上泛起迷茫苍翠的雾气。在水天相连的地方,远山衔着夕阳。无情的芳草,一直伸展到了斜阳之外的天边。 思念故乡的忧伤,追忆旅途的愁苦,彻夜难眠,除非夜夜做一宿好梦,才能使人安睡。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映照这高楼,(我)独自倚在栏杆上。想喝杯酒儿解解愁,酒入愁肠,都化为点点相思泪。

【写作背景】

当时他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作者】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统帅、教育家,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大中祥符进士。曾任参知政事等职。工于诗词散文,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作传世较少。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名句佳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词人离乡去国的忧思。 上片写深秋景色。

第二句“碧云天,黄叶地”写深秋天空和大地的景色。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薄如蝉翼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去也是淡淡的碧色;金风阵阵,枯叶飘落,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廖廖六个字为读者勾画出一个色彩鲜明的碧天、黄地,静中有动,云飘叶坠、空旷辽阔的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水。这充满秋意的天地与江水连接汇合在一起,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词人把握了秋色水波的特点,将水色碧翠、水势连波并带有寒意的特征描绘出来。“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目光极处的景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这就将前几句所描写的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秋色图。“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想象中的景物,并抒写词人的相思。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思乡之绪,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词中化用了《楚词·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凄凄。”的意思,以芳草指代家乡,“斜阳外”是斜阳尚可见,而家乡却望不见。极言离乡之远,“无情”二字是将词人胸怀忧国忧民之志却被贬京都、远离家乡,因而产生离乡之情、去国之忧的怨意表露出来。

下片借景抒情。

第一句“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词人乡愁国忧,是下阕的总提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黯乡魂”承上阕直接抒写看到秋景后所引起的感想以及思念家乡和怀念京都的忧伤之情。 “追旅思”总写追忆羁旅、逆境中的情思和忧绪。以上两句借写“乡魂”、“旅思”,含蓄地抒发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词人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受到权势的阻挠而不得实现的愁绪。“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最后几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旅思之愁,是分承“追旅思”的部分。“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写旅思难以排遣的情景,除非是夜里做了好梦时方能入睡。“明月高楼休独倚”是写极力躲避这种愁思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写借酒消愁反而更使愁思更苦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遂成千古绝唱。

这首词构思谨严,上片写景,景中有情,并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上下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前后贯通、浑然一体。写景有序,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先分后总。抒情采用总提分承方法。全词层次井然,错落有致。全词意境开阔并有咏叹之佳句,不仅对宋豪放派的词作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元曲的创作也有影响,是一篇有名的佳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范仲淹范文】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范文05-16

范仲淹政治范文05-19

范仲淹简介范文05-19

范仲淹介绍范文05-19

范仲淹教案范文05-19

范仲淹轶事范文05-19

范仲淹诗词范文05-19

范仲淹作品范文05-19

范仲淹生平范文05-19

范仲淹故事范文05-19

上一篇:初一祭祖范文下一篇:初一美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