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2024-05-02

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共8篇)

篇1: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在本次疫情的志愿服务中,锻炼了自己心性,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培养了自己的耐心,自己的精神与心灵更是得到了满足,感受到了“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这是在做志愿服务后才获得和理解的。

懂得了志愿服务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一种方式,是传递爱心的一个过程。深刻的认识到:奉献也会带给我许多快乐,更能让我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存在的意义。

哪怕只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做一些琐碎的小事,也会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满足,因为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会收获到更多的社会经验。最后很感激能有这次志愿服务的机会,教会了我看待人生的态度,收获了满足收获了快乐。

篇2: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新冠肺炎再次席卷而来,作为一名大学生,今年寒假回家后,我做了一名志愿者。同时我也很荣幸作为志愿者为本次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寒假这次疫情中我村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率先做出反应,有条不紊地安排起防疫工作。一方面对从外地回家的村民进行精准的摸底和排查,并且对他们进行14天的居家隔离,并且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对人流密集的区域进行及时管控,在主要路口都设置了卡点并且一天24小时都有相关人员进守护,并对全村人员进行多次核酸检测。

在做志愿者期间我的工作任务主要负责协助村民进行核酸检测前的登记和填表情况,并且在检测结束后对各个村的核酸检测人员信息进行上传,还有要维持乡镇村民在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时的秩序做到一人一米线,在不做核酸检测的时候也会到主要路段设置的卡点去值班。我认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在美好的年华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与担当,同时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和国家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感到无比的光荣。

篇3: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一、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历程

香港志愿服务活动在其特殊的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历史背景下, 按照志愿服务活动发起力量的变化, 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初期的民间救济活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明确了社会福利的责任;九十年代后, 多方合作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 民间救济活动

初期, 香港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以救济性为主的, 志愿者是从事宗教活动的传道士和修女, 他们本着宗教的信条, 无偿地为贫苦人群提供救济活动, 很多的富商也自发提供无偿的救济, 如资金、药品等, 并且创办了东华三院等慈善机构。初期的慈善机构服务人员也都是志愿性的, 为贫苦人群提供无偿服务, 后期逐渐招聘了受薪人员, 不断发展扩大, 成为了有一定规模的慈善机构。香港救济联会于1937年成立, 监管香港福利机构的工作。

(二) 政府明确社会福利责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香港政府明确了社会福利责任, 成立了大批社会福利机构。1958年, 香港政府成立“社会福利署”。1967年, 成立社区中心、社区福利大厦及社区会堂。1968年,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成立服务咨询委员会及下属志愿者服务部。1970年, 香港义务工作协会成立。各机构本着提供志愿服务的宗旨, 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的发展, 积极调动各界人士的参与, 使香港的志愿服务活动发展更进一步。

(三) 多方合作的志愿服务活动

九十年代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志愿服务的大部分活动由非政府组织承担, 政府负责提供经费、对各项活动进行监督。1998年, 香港社会福利署成立义务工作统筹局, 开始主动参与推动志愿服务活动。

二、香港地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

(一) “小政府, 大社会”模式

尽管香港政府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香港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源于民间, 由志愿组织承担着大量的志愿服务事物, 向政府反映民众的需求, 推动各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政府资金下拨到各个志愿组织后, 得到资助的组织要及时向政府汇报工作及经费使用情况, 政府会每隔三年对其进行考察。

但是, 在这里“小政府”并非“弱政府”。政府的重要作用从财政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香港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是以政府的资助为主。而政府与志愿组织之间也保持着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所谓伙伴关系, 即政府和志愿组织共同策划志愿活动, 由政府提供支持, 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合作关系, 即政府同志愿组织制定合约, 政府策划对受助者的服务, 志愿组织根据政府的策划提供志愿服务。

(二) 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非政府组织是指不是由政府所举办的机构, 在这些机构中, 他们有自己的人员, 有自己的资产, 当然, 政府也会给他们相应的资助。主要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义务工作发展局、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香港公益金会。

(三) 规范化管理

现在, 香港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 继续以服务范围广、参与度高、对社会发展帮助显著的特点持续发展, 这与香港地区的规范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培训是分不开的。规范、专业化的培训, 不仅提高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更深刻的认识, 而且也提高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技能的专业化, 专业知识的掌握, 从而保证了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更保证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 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

1.认证制度。在香港, 只要你想参加志愿活动, 无论是小孩、老人还是身体有残疾的人都可以加入志愿者的行列。通过向不同的机构进行申请, 如香港红十字会、香港青年协会等, 申请通过之后, 就可以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志愿组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与社会各个阶层、各界人士建立合作发展的伙伴关系, 鼓励团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和提供无偿的志愿服务。

2.培训制度。成为志愿者之后, 并不是马上就可以参与志愿活动, 由于志愿服务机构特别重视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会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其中, 通识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志愿服务的概念、服务方式、服务机构的情况、需要具备的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的宗旨和原则。内容大多为浅显易懂的基本常识知识。技能培训不同于通识培训, 它主要是培训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所要掌握的不同的志愿服务的技能。通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是志愿服务中最基本的培训内容, 对于这两项内容的培训有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 多采用交流会、专题活动等形式。

3.评价制度。为了推广志愿活动, 香港政府每年都会为在志愿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颁发奖项。政府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肯定志愿者的工作与付出, 同样在社会上, 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在就业等各个方面企业或机构都会优先考虑。

三、启示与借鉴

香港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组织化, 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

(一) 明确政府社会福利责任

政府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支持, 可以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对志愿活动所带来的问题。在各项资源都较为充分的条件下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志愿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对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当然, 单靠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是对志愿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因此志愿服务组织还可以在社会中进行多方融资, 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 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志愿服务活动往往是由团队展开, 更加注重团队的合作, 不仅要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专业的志愿服务水平, 高效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是志愿服务活动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 完善志愿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对志愿服务活动给予最大的制度保障, 使志愿者的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法律的制定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规范:一是对志愿者有明确的界定, 怎样才算受法律保护的志愿者。二是对志愿者权利和义务的界定。三是对资金来源的明确, 合法的资金来源是进行合法志愿活动的保证。四是确保志愿活动的公开性、透明性, 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五是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 加强理念宣传

很多人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并不深刻, 同时还可能对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着一些误区, 对志愿服务不予认可, 这就导致了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甚至拒绝参加。面对种种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问题和误解, 要积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如电视、广播、网络等, 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 普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知识,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参考文献

[1]孟削.香港志愿机构及义工制度对内地社会保障的启示[J].新疆中西南亚财富周刊, 2007, (4) .

篇4: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关键词:澳大利亚 国家图书馆 志愿者 图书馆事业

中图分类号: G279.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1-0027-04

The Volunteer Service Practice in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volunteer activities of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whole practice in details, including service content and time, volunteer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evaluation and agreements and so on, then points out that China should carry forward volunteer culture actively, establishing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olunteers and libraries.

Keywords Australia; national library; volunteer; librarianship

一般来说,志愿是指在没有强制的前提下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1]。通过志愿者(Volunteer)这个词的来源,即拉丁文VALO或VELLE,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带有强烈的希望与决心,愿意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此,我们认为,图书馆志愿者就是自愿无偿为图书馆提供相关义务服务的人。

在国外,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随处可见,并且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系。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开放程度的加大,国内少数图书馆也开始尝试引入志愿者服务机制。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对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认识不足,即使引入也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政策,缺乏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措施,这些问题将阻碍我国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通过搜集国外志愿服务的案例,了解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自1989年起,就开展了“志愿者服务项目”(The Volunteer Program),该项目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支持和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机会。自启动以来,已有23年的历史,无论在图书馆日常服务中还是在临时性的活动中,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运作模式。据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官方网站显示,2009年至2010年,共有77位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占当年馆员人数的15.68%,协助工作人员回复约2000位图书馆注册会员的提问,并帮助接待了国内外大约54万的到馆读者[2]。本文拟就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为例,详细介绍其高效的志愿者管理与保障机制,试为我国图书馆进行志愿者管理与运作提供参考。

1 志愿者服务内容与服务时间

澳大利亚每隔几年都会针对本馆实际情况,更新“志愿者项目政策”(Volunteer Program Policy),不断完善其管理体系[3]。一般来说,志愿者会被分配到3个区域开展服务:一个是展览区域(Exhibition Gallery);一个是馆藏区域(Pictures,Asian,Manuscript and Ephemera Collections),此外还有其他服务区域(Imaging Services and Technical Services)[4]。经过不断摸索,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按照服务期限的长短,将志愿者服务项目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期的、需要定期确认的,被称为“前台服务”(Front of House),另一种是相对长期的、半年确认一次的,被称为“后区服务”(Behind the Scenes)[5]。两种服务项目分别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1.1 前台服务

志愿者参与前台服务需要定期进行确认。这类项目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信息咨询类服务(Foyer Information Desk),参与咨询服务的志愿者主要利用周末和公共假日向读者提供有关图书馆服务和设施的信息,这种服务持续时间较短,主要是业余休息时间;第二种是志愿者向导(Volunteer Guides),参与该服务的志愿者主要为到馆读者提供馆内展览的参观路线及相关信息。由于面对的服务对象结构复杂,因此这种服务对志愿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既要明确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职能与角色,又要熟知图书馆馆藏、服务与展览信息,并能够较好地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图书馆的各种问题。志愿者只有熟练掌握上述几项内容,才能真正起到“向导与指引”的作用。

1.2 后区服务

志愿者参与这类项目需要半年或一年的再次确认,而且通常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一般会被安排到多个区域开展服务工作,如馆藏管理(Collection management)、地图阅览区(Maps)、图片阅览区(Pictures)、亚洲文献馆藏(Asian Collections)、手稿阅览区(Manuscripts)等部门。不同区域对应不同需求的读者。为了使服务收到实效,图书馆往往会指派一些“管理者”(Supervisor)在各个服务区对志愿者进行指导与协助,一方面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监督他们的工作,反馈服务效果。可以看出,这类志愿者需要针对具体部门提供专业、深入的服务,要求较高。

1.3 服务时间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于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并未规定最低限制,相反,却明确指出一周之内志愿服务时长不得超过16个小时,这主要是从志愿者的身体健康角度出发。如果从事短期的(1周到4周)和某些特殊的志愿服务项目需要延长服务时间,须经过志愿者管理部门的批准,方可超过16个小时。除此之外,还规定志愿者日常服务(周一到周五)的时间范围是早9点到晚5点,周末和公众假期的服务时间不得随意安排,须由志愿者管理部门的批准才能执行。

从规定中我们可以发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完全从志愿者角度出发,对于其延长服务时间是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的,这样就杜绝了随意安排志愿者参加某些图书馆工作的现象,维护了志愿者权利。

2 志愿者招募与培训

2.1 招募方式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于志愿者招募主要通过3种途径:媒体广告、网上申请以及直接联系志愿者管理部门。图书馆通常会在其网站上,将志愿者招募信息及需要提交的个人申请表(Volunteer Application Form)放到醒目位置,感兴趣的人可以按照网页提示,依次填写个人兴趣、技能等信息并提交。

nlc202309020825

申请表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住址和联系方式,参与志愿服务的想法,志愿服务经历、技能、兴趣和爱好,目前所在单位信息,是否在其他志愿者组织服务,语言水平,拟计划服务的项目,预计服务的时长,身体条件及能够联系上申请者的其他人信息。

之所以要求填写如此详细的信息,是为了图书馆高效地筛选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志愿者,便于开展后续招募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于报名人员的个人信息并未马上删除,而是采取相关安全和保密措施将其保留12个月,从而避免今后的重复申请,提高了管理效率。

2.2 岗位分配

申请者提交个人信息后,志愿者管理部门将随时关注报名人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初步筛选。一般来说,志愿者岗位会分布在“前台服务”和“后区服务”。志愿者管理部门根据申请者技能、申请的服务项目以及图书馆需求,统筹分配相关岗位。图书馆在确定合适的服务任务、初审申请者信息并通知有关人员后,会组织招募面试,重点考察申请者技能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对于服务内容是否有较高兴趣和热情等。一旦被确认录取后,管理部门将会安排一个工作人员协助其后续工作的开展,并确保对于服务项目的定期反馈,以提升志愿服务效果。

可见,对于岗位分配,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既考虑申请者的服务意向与个人能力,又结合本馆的实际需要,使人员分配趋于科学、合理,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图书馆志愿服务水平的提高。

2.3 培训内容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通过本馆的人力资源部门,为招募的志愿者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所有志愿者都被要求参加导论课(Induction Course),主要是普及一些基本知识,包括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员工构成、图书馆参观路线等,也包括对志愿者个人安全意识、紧急情况处置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针对某类特殊的服务项目,还要进行一些具体培训。对于志愿者来说,必须参加所有相关培训课程,并按时出席每月例会,以确保志愿者培训与发展有序进行。

可以看出,对于志愿者参加岗位培训,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使志愿者尽快适应环境、熟悉工作,能够较为独立地开展服务活动。

3 志愿者权利与义务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在“志愿者项目政策”(Volunteer Program Policy)中单独列出一章专门介绍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对其进行了明确规定[6]。

3.1 权利

总体来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赋予志愿者较多的权利。在个人身份方面,图书馆将志愿者视为其合作贡献者和成员之一,把在图书馆服务的志愿者当作本馆员工并赋予其较多权利,同时也提出了与馆员同样的工作要求。在志愿者获知信息方面,他们有权了解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相关政策和规程,获取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相关的信息,以便开展工作。此外,志愿者还有权质疑管理者对自身的反馈与评价,并为自己的志愿服务工作寻求支持与帮助。针对具体服务工作,志愿者有权利接受系统培训与指导,并根据自身兴趣与意向接受相对应的岗位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人保障方面,志愿者会享受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提供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个人保险、舒适的工作空间、馆内通讯设备及其他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发现这些权利基本上可以满足志愿者的正常服务工作,并为其提供支持与保障。

3.2 义务

志愿者除了享有权利以外,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在规章制度方面,志愿者有义务依照《公共服务法案1999》(Public Service Act 1999)中《澳大利亚公共服务价值》(APS Value)和《澳大利亚公共服务行为准则》(APS Code of Conduct)两项规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规范主要是要求志愿者服务时须体现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同时,他们的行为还须与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政策、实践及其他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如《联邦职业健康与安全法案》(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ct 1991)等。在信息沟通方面,志愿者须事先告知图书馆有关个人的身体条件信息,以确保图书馆掌握志愿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如需要支持、反馈、监督和汇报,志愿者可以与上级部门负责人取得及时沟通。当遇到突发事件或发现潜在的隐患,也须及时告知志愿者管理部门。此外,志愿者须具有岗位要求的相应技能和服务经验,并要为图书馆保守有关秘密。

4 志愿者评价与协议

4.1 评价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志愿者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管理者”(Supervisor)对志愿者进行跟踪考察,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例会等多个方面评价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对于工作有何看法、存在哪些不足等,以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虽然评判体系较为局限,但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明确表示高度重视志愿者评价工作,要求以科学、公正的态度对其服务工作进行评定。

4.2 保障与监督协议

为了更好地对志愿者进行管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制定并应用了相关协议,比如说除了要提交个人申请表之外,还要签订志愿者协议(Volunteer Agreement)、法律声明(Statutory Declaration)、澳大利亚国家安全检查协议(AFP National Police Check)等,这些协议的目的是使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明确自身条件是否完全符合标准,以保证各项服务工作安全、顺利、有序进行。

志愿者协议(Volunteer Agreement)对志愿者各种行为进行了规范并对其进行长期监督。志愿者在工作中违反相关规定,如未能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举止行为不得体、长期缺勤等,管理部门有权发布书面通告,立即中止相关服务合作协议,取消其志愿者资格,并要求志愿者填写反馈表(Volunteer Feedback Form)。

可以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应用的协议文本比较全面地对志愿者管理进行了系统规范,从法律层面上避免了管理混乱、分工不明、要求不严等问题。这些协议构成了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总体规范文本,既起到指导、规范作用,又起到了评估、考察作用。

5 对我国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启示

纵观海外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尤其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开展的有关工作,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图书馆志愿服务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将图书馆发展与公民的成长和社会奉献相结合;二是寻找志愿者与图书馆两者的交集,并以此来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三是逐步形成图书馆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在志愿者服务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已相当丰富,这对于我国图书馆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5.1 积极弘扬志愿者服务文化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较早且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一方面与其自身高效的管理体系有关,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本国有着良好的群众志愿服务基础。仅2010年,澳大利亚成年人口的38%,即640万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18~24岁之间的青少年也有约60万人参与志愿活动,占志愿者总数的9.4%,他们的服务领域基本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7]。据《2010澳大利亚全国志愿者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Volunteering Issues 2010)显示,在被问及为何要做志愿者时,最多的回答是“参与志愿服务会创造很大的价值”,而个人特定的公益服务理念也是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他们愿意参与公益事业,整个社会存在一种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nlc202309020825

反观我国志愿者服务活动,虽然近几年有较多的服务项目可以提供,也有大量的志愿者投入其中,但是志愿者参与的服务动机、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仍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志愿服务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对于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均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公民对于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形式,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5.2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于志愿者招募、培训、岗位分配、考评标准、保障协议、权责分配等方面均进行了科学、系统、有效的设计与安排,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细致入微。

在招募与培训方面,它有着一套科学的选拔和培养体系,能够选拔、培训出符合自身事业发展的“助理人员”;在志愿者签订的系列协议中,严格按照国内相关法律、志愿者法规及本馆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使馆内各项志愿服务活动能有章可循、有序开展,起到协助、促进图书馆发展的作用;在考评标准、权责分配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指标,这些评价体系对于志愿者服务工作反馈、考察其服务水平与绩效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对于参与服务的志愿者在身体健康、安全保护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将其视为图书馆员工和重要的人力资源,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关心志愿者的态度,不仅有利于为志愿者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条件,也有助于提升本馆志愿者的整体服务层次。

目前我国图书馆志愿服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专家团队和社会志愿者两类。专家团队是由一些业界专家学者组成,为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而社会志愿者占据着我国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主要部分,如福建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深圳宝安区图书馆等都已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就总体而言,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图书馆数量仍然较少,对于服务的志愿者往往只有一些简单的规章,并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体系,所以志愿服务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准备开展或已经开展志愿服务的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制定、完善本馆志愿者管理机制,使之早日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5.3 重视与志愿者的多角度互动

本馆馆员需要互动交流,志愿者也是如此。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将志愿者视为自己员工的一部分,重视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即双方的互动。一方面,图书馆为每个志愿者分配了一个“管理者”,他的职责既是指导其具体服务工作,又是接受其服务的反馈,这样就会使志愿者时刻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保持密切交流,保证每个人所从事的服务工作正常开展;另一方面,成立了类似工会组织的“好友俱乐部”(Friends membership),这个组织主要是保障志愿者的权益,但同时也给他们内部交流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我国图书馆在此方面的观念较淡薄,还没有建立类似图书馆与志愿者双向交流的机制,因此他们对于内部的了解也不是很深入,没有形成较为强烈的团队协作意识,凝聚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的水平。因此,应重视志愿者与图书馆的双向互动交流,定期举办活动加深了解,分享志愿服务经验,增强团队意识,从而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效果。

6 结语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多年来的志愿者服务实践证明,志愿者是促进图书馆良性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可以实现其自身价值,也为图书馆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而在当前,我国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服务意识淡薄、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可持续性差,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积极借鉴国外图书馆志愿者管理模式,结合国内实际加以创新,是解决我国图书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7.

[2]Facts and figures[EB/OL].[2011-12-16].http://www.nla.gov.au/facts-and-figures.

[3][6]Volunteer Program Policy September 2010[EB/OL].[2011-12-16].http://www.nla.gov.au/volun/documents/Volunteer-Program-Policy-September-2010.pdf.

[4]Volunteers Treasured by the Library[EB/OL].[2011-12-16].http://www.nla.gov.au/pub/gateways/issues/82/story02.html.

[5]Volunteers[EB/OL].[2011-12-16].http://www.nla.gov.au/support-us/volunteers.

[7]The latest picture of volunteering in Australia[EB/OL].[2011-12-16].http://www.volunteeringaustralia.org/Volunteering-Facts/-Statistics/-The-latest-picture-of-volunteering-in-Australia.asp.

作者简介:刘通(1989—),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篇5: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不仅要有克服寒冬腊月天气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奉献的坚定信念,在每天至少11小时的志愿工作中,我更加体会到疫情面前一线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在志愿工作时我总能想起入党誓词中的那一句“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也是激励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志愿过程中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相互体谅的人和事,相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相信河南一定能够早日渡过难关!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返乡后我积极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我的工作没有难度,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众志成城之下,没有一个寒冬不可以逾越。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在这个关键时刻更应该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经受住考验,河南加油!

篇6: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通过参加的这几次志愿服务活动,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通过直播所获得收益去帮助困境青少年儿童,去走访脱贫包保户,为寒冷的冬季增添阵阵暖意,去守护青少年茁壮成长。

正如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滴水之恩万心暖,、寸草之心三春晖。在团拜会志愿服务当中,作为一名志愿者维持会场秩序,配合防疫工作人员进行扫码测温,也深有体会。

我们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不可以时刻松懈防疫工作。这几次的志愿服务也让我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要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要有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无私奉献。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篇7:防疫志愿者收获及启示

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持续大量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是否有传染力?无症状感染者增多,是不是更难防控了?3月28日,科技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请教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比例高是本轮疫情的明显特点。”张伯礼解释,这一特点不仅与病毒本身有关,也与及时筛查、尽早发现感染相关,更与疫苗接种密切相关。

无症状者居多因为这三点

首先与奥密克戎变异株自身特点有关。“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染力增强,物极必反,其毒性也相对减弱。”张伯礼解释,病毒毒性减弱的临床表现就是临床症状会较轻一些,很多感染者感染后短时间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

来自其他国家的奥密克戎毒株与德尔塔毒株的病死率分析结果显示,奥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间的病死率下降,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性不及其他毒株强。

“尽管如此,无症状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张伯礼提醒:一是虽然无症状,但是仍然有传染性且隐匿性更强;另外今天是无症状,明天也许就有症状了。

“尤其对重点人群来说,例如老年人、患基础疾病的人群,还有体弱、肥胖及严重吸烟者,他们存在病情出现并急转直下的风险,需要格外关注。”张伯礼说,对一般无症状者重点在隔离观察,主张使用中成药早期干预,一是控制其不出现症状,尤其是不转为普通型;二是促其核酸早日转阴。

无症状者多,也与早期筛查、早发现有关系。

“疫情出现后各地均进行了大范围筛查,由于早发现,不少患者尚在感染初期,未出现感染症状。”张伯礼说。

随着我国各地早发现能力的加强,我国核酸检测的目标是达成在24小时内完成划定区域的核酸检测任务。核酸筛查的最新工作部署,使我国各地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尽早发现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因此,与以往因发烧、干咳前往哨点医疗机构就诊被发现相比,很多感染者在发现时间上大大提前。

篇8:CAS理论对森林收获调整的启示

关键词:森林收获调整,复杂适应性,CAS,机制

森林作为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开始,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人类对森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对森林进行乱砍乱伐。据调查,当代社会面临着的能源和污染这两种危机与森林减少有直接关系,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森林收获调整通过预定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的采伐量,合理调整森林结构,使人类获得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的同时,保障林业持续发展和森林永续利用。森林收获调整的理论和技术,历来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1],因此进一步研究森林收获调整对于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文明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1 复杂适应系统(CAS)概述

继1990年钱学森提出开放复杂巨系统概念后,美国圣菲研究所的Holland(霍兰)于1994年在以“隐藏的秩序”(hidden order)为主题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复杂适应系统(CAS)概念,CAS的提出,引起了各界学者的极大关注,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该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社会、经济、管理、军事等领域复杂性问题的研究。Holland将复杂适应系统定义为[2]:一个系统经过一定时间后表现出一致性,并且在没有任何其他实体有意识地控制和管理下能够自我组织以适应环境。系统中的成员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主体。围绕主体这个核心概念Holland研究了CAS的特征指出了7个基本点,包括聚集(Aggregation)、多样性(Diversity)、非线性(Non-linearity)、流(Flows)4个基本特性和标识(Tagging)、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积木(Building Block)3个基本机制等[3,4,5]。复杂适应系统具有不同于一般复杂系统的特点[6]:(1)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各层之间界线分明,层与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2)个体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系统中的个体可以自动调整自身的状态、参数以适应环境,或与其它个体进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这种自发的协作和竞争正是自然界生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根源。(3)个体具有并发性。系统中的个体并行地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反应,进行演化。

2 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开放性;(2)复杂性;(3)多样性;(4)非线性(动态变化);(5)循环再生性;(6)适应性等特点,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7]。复杂适应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主动性、适应性,并且主体与环境是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特征体现在:

2.1 聚集

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及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以特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多主体的聚集体———群落结构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如森林中,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种类特别多。

2.2 多样性

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适应性的过程中,差别分化、差距拉大,最终形成多样性。多样性是系统进化的基础,也是主体和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适应的结果。从森林生态系统系统自身来看,多样性主要有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如岩石上的地衣)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等;从系统外在表现来看,主要有森林类型多样性、功能多样性、森林资源分布的多样性等。

2.3 非线性

主体具有适应性,这是非线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系统中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变化,涌现出独看,一个物种的数量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它物种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改变系统的组成。

2.4 流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们的主体在进行物质交换时同时存在着能量的转换;食物链中的很多捕食者在发现食物时都能以它们特定的方式发送信息通知其它成员。这都是主体与环境之间,以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表现。

2.5 机制

标识、内部模型和积木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时的三个基本机制。(1)标识:如由于我国从南到北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5个主要气候带,因而形成了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叶林与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等多种主要的森林类型,这就是森林生态系统主体适应环境的形成的一种标识。(2)内部模型:森林的多种树木,繁殖更新能力很强,而且繁殖的方式随着树种的不同而有多种多样,有用种子繁殖的,有用根茎繁殖的。这是因为每个主体都有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内部机制,主体将外界的变化转化给内部结构的变化来提升适应能力,不同的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结果。(3)积木:如果把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看成积木,则森林生态系统就是由这些积木组合成的,组合方式不同,系统功能就不同。如大多数森林都能提供木材,而所有的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系统整体涌现性的形成是由积木的组合呈现出来的。

3 CAS理论对森林收获调整的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确是一个具有适应性的复杂系统。由于它是“活”的,具有主动性,因此做森林收获调整时不仅要考虑到森林资源自身的复杂性,还要研究由于人类活动的介入给系统带来的非线性变化。从CAS的角度来看,森林资源的收获调整正是森林资源系统不同层次上的主体不断学习、适应和协调的结果,这使得森林资源的收获调整非常复杂。下面就森林生态系统的几个复杂特性对森林收获调整的启示进行探讨。

3.1 聚集和多样性的启示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是多主体的聚集体,我们在对森林进行采伐前,应考察树木这个主体数量的减少给系统带来的非线性变化,原系统的其它主体适应环境变化后重新聚集而成的新系统是否更具有适应性,对于人类是否更具有价值性,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聚集都能产生涌现。针对系统的多样性,做森林收获调整这项工作应激发多样性和差异性,抑制稳定性和一致性,这样才能提高收获调整的适应性。另外,森林收获调整需要众多人员(如规划人员和采伐人员)的参与,个体员性的概念。

3.2 非线性的启示

根据非线性原理,个体以及它们的属性在发生变化时,并非遵从简单的线性关系。森林收获调整结果并不仅仅由获得资源多少决定,对森林进行采伐后,系统主体因其适应性会发生非线性变化,一般来说起决定作用的是结构效应,合理的结构方式会产生正的结构效应,整体将大于部分之和;不合理的结构方式会产生负的结构效应,整体将小于部分之和[8]。因此森林收获调整的好坏是它们非线性作用、有机整合的结果。

4 基于CAS理论的森林收获调整研究方向

4.1 森林收获调整理论

森林收获调整经过了经典的法正林、完全调整林和广义法正林等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是针对经营单位内森林资源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来揭示实现永续利用应具备的龄级结构[9]。它们主要追求森林经营单位内龄级结构的合理性,忽视了林种、树种结构的合理性。森林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单独研究任一层次的结构及调整是不够的,追求单一层次结构的合理而调整的结果是令人担忧的。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理论的研究中,应考虑根据非线性原理确定影响森林收获调整结果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寻求一种合理和具有适应性的森林收获调整理论。

4.2 森林收获调整方法及模型的求解

传统的森林收获调整方法有材积配分法、平分法、龄级法、生长量法等,以法正林理论为基础,主要考虑林地和林木因子,即内部条件,对外界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即外部条件缺乏考虑。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主体适应性,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己的内部模型对变化做出反应,系统进行演化和发展。因此传统的森林收获调整法反映的因子单一且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具有不合理性。

应用现代数学的调整方法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序列法等。线性规划方法只能将一个主要目标函数列为目标,而在林业实际生产中,由于森林系统的复杂特性,规划人员往往要涉及到多层次多目标决策问题,按这种仅考虑单目标的方法对森林进行收获调整,可能会给系统带来不良的后果。张良富等在分析了多种森林收获调整方法后,认为规划人员在引进现代数学方法进行森林收获调整时,出现了盲目追求数学化和模型化的倾向,提出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如目标规划法、层次序列法等),分别经营单位进行森林收获调整。本文作者认为,该思想体现了森林收获调整方法的多样性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决定了调整方法的多样性,这是做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模型建成后,需要运用好的算法求得其最优解。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霍兰教授于1975年首先提出的一类借鉴生物界的进化规律(适者生存,优胜劣汰遗传机制)演化而来的随机搜索算法。该算法把反映规则表达成染色体,用适应度表示反应规则与环境相符合的程度,适应值越大表示适应能力越强,是判断个体生存能力的唯一标准。遗传算法在解决离散、非线性等大规模优化问题上充分显示了优越性,但目前在森林收获调整模型的求解上运用很少。

4.3 SWARM软件的应用

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决定了它是一个无法重现、不可计算的系统,为做好森林收获调整工作,在研究该系统时有必要采用系统仿真手段。圣菲研究所基于CAS理论开发了SWARM的软件平台,Swarm的建模思想就是让一系列独立的主体通过独立事件进行交互,帮助研究由多个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的行为[10]。Swarm有7个核心库:Defobj、Collection、Random、Tkobjc、Activity、Swarmobject和Simtools,Swarm还为建模提供3个与领域相关的库:space、ga和neuro,还可以将自行编写的库文件加入到其中,为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模拟的方法。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森林收获调整问题时,可调用平台中提供的GA类库进行模拟仿真,这是十分可行且有意义的。

5 结语

CAS理论是当今复杂性学科最有优越代表性的系统理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系统,本文从系统的4个基本特性和机制出发研究其复杂适应性,解决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本文只是用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对森林收获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至于如何处理好森林收更为有效的模型,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02.

[2]肖凡平,唐小我,张明善.供应链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及其仿真实现[J].管理学报,2005,2[5]:532-535.

[3]赵建世.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整体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26.

[4]龚小庆.关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思考[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19[5]:8-12.

[5]顾小清.知识管理:复杂适应系统的生存和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2[5]:53-54.

[6]王文芳.复杂适应系统演化探究-基于Agent技术的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5.

[7]徐国祯.试论森林生态系统是一类复杂适应性系统[A]//中国林业系统工程暨江苏省农林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180-186.

[8]齐庆祝.企业能力的维度、层次及层次演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9]张良富,秦安臣,康日兰,等.同龄林收获调整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J].林业资源管理,1996[2]:19-22.

上一篇: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建议下一篇:去俄罗斯留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