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

2024-05-04

写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精选8篇)

篇1:写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

·学了圆明园的毁灭后,我的心中充满了跟作者一样的感情:痛惜愤怒,圆明园的毁灭作文。实在忍不住想把那些侵略者痛骂一顿,即使骂痛快了。可是,那座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圆明园再也回不来了。

一想起圆明园,我就又想起了让我痛恨的侵略者。原有圆明园时,中华民族是多么强大。可如今,圆明园被毁灭了。中华民族还要强大。因为,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有句俗话说的话:“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有受欺凌”。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兴旺,才不受别的国家欺负。所以,我们的国家就要强大,不能当弱小的国家。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圆明园的毁灭?就是因为想要人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加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应该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都不应该忘记圆明园曾有的辉煌和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所造成的永久伤痛。用我们的手,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一个不被别的国家受欺负的强大国家!

篇2:写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

都会感到心灵震撼

一座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

曾经百花盛开辉煌灿烂

亭台楼阁精致美丽

大水法喷射出珍珠串串

无数建筑

汇集着祖先的智慧

坐落在西山风景之巅

清朝后主的无能

丧失了祖国主权

八国联军的铁蹄

践踏.掠夺.焚烧

无数的珍贵国宝失去

豪华无比的建筑

被践踏的只剩下断壁残垣

这是耻辱的见证

万代子孙牢记心间

看那一座座楼宇的基石

看那只剩下的石栏杆

抚摸着伤痕累累的断壁

心灵在颤抖在震撼

如果没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

这里的图画将是多么灿烂

全身的血液沸腾着

奔涌着一个呐喊

篇3:写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

一、关联表递进

为了强化表达效果, 全文多处运用了关联词。文章开篇便运用“是……也是”一组关联词, 利用递进句式, 描述圆明园毁灭的损失程度, 强调圆明园在祖国及世界文化史的地位, 语言简洁, 掷地有声, 使读者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情基调, 激活阅读期待。

【教学片段1】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 () 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请填词。 (生填毕, 谈体会)

生1:这是一组关联词, 作者不仅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更强调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2:作者用“是……也是”这一组关联词告诉我们圆明园的地位十分重要。

生3:我想用朗读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 还有西洋景观。)

师:你能仿造句子用“不仅……还有”说一句话吗?并告诉大家你想强调句子的哪部分。

(师配乐并出示圆明园西洋景观的图片)

师:光有民族建筑还不算什么, 有西洋景观就非常了不得了。当时, 圆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建筑的园林。

二、对比表递进

圆明园内景点琳琅满目, 作者又如何让读者体会其辉煌呢?课文第三段连续用了两组关联词表现园内建筑的众多, 巧妙地将“金碧辉煌的殿堂”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与“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产生递进的表达效果, 让读者感受其建筑的美轮美奂。

【教学片段2】

出示: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男同学读前半句, 女同学读后半句。仔细听, 男女同学抢着读, 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圆明园中的建筑真的很多。

生2:这句话虽然只介绍了四处建筑, 但读后我仿佛看到了数不胜数的建筑群。

三、变化语序表递进

为了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作者在课文结尾处简要叙述了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文章虽然没有详细描写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但读者读后, 挥之不去的却是英法联军肆意破坏的画面, 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的场景, 文本又是如何达到这一表达效果的呢?细读文本, 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序的变化, 增强表达效果:作者由轻到重, 先写“能拿走的东西”, 再说“拿不动的”, 最后说“实在拿不动的”, 层层递进, 侵略者行径跃然纸上。

【教学片段3】

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既然这些东西都是英法联军掠走的, 搬走的, 毁掉的, 老师觉得把这段话的写作顺序调换一下也无所谓, 你怎么看?

生1:我体会到:侵略者实在太可恶了!你拿走就算了, 干嘛要任意破坏、毁掉呢!这些文物可是世界文化瑰宝啊!

生2:我仿佛看到了英法联军抢夺时那狰狞的嘴脸!

生3:我从“掠、搬、毁”中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与蛮横!

……

(师出示园内奇珍异宝图片, 引导学生补白)

生4:他们将园内唐伯虎的《小桥流水扇画》、祝允明的《手扎》、文徵明的《七言律诗》统统掠走;他们将安佑宫龙云石、漆器、青山玉子、海晏河清尊瓷、数不尽的绫罗绸缎, 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他们将亭台楼阁、山乡村野、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任意破坏、毁掉。

(师引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拿不动的, ……实在远不走的……”)

师:是的, 这一课, 作者正是通过反复使用这种递进关系的句式, 很好地体现了帝国主义掠夺时的贪婪与野蛮……

篇4:《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詞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篇5:圆明园的毁灭阅读心得怎么写

1860年怀着狼子野心的侵略者们,杀我国人夺我国宝,这样还不罢休,还放火烧了圆明园。只为我们留下了几根残柱见证着他们罪恶的行径,未毁灭前的圆明园有些建筑我们后人是根本仿造不出来的,这是侵略着给了我们重重一巴掌,这一巴掌使我们中国受到了莫大的耻辱,我们要永远记得,那是古人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现在睡狮已经觉醒,中国又将强大昌盛,国家有钱了,就把那些国外的珍奇异宝再用高价买回来。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东西,我们理应拿回来,现在我们却用昂贵的价钱买回来,这都是侵略者的罪恶。中国现在一片欢腾,但我们可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痛啊!

简评:警钟长鸣!中国人一定要争气!

以下是好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揭开了英法联军的残暴面目。课文讲述了一八六零年,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破坏圆明园的美丽容貌,他们进入圆明园后,抢的抢,拿的拿,带不走的,就任意的破坏,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最后还放火给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这只小羊羔就这样被一群狼给宰杀了,如今只剩下一些残柱了。

读后我感到了无比的愤怒和往昔,无比美丽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残忍的大火烧成了灰烬,当时的清政府又是那么的无能竟然让英法联军抢走了圆明园的一切辉煌,如今要买会圆明园当时的奇珍异宝或名人书画都要花几亿甚至几百亿的金钱从拍卖店里买了的,这都是侵略者的罪恶。

篇6:写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

从小到大,我看过很多书,我在《海的女儿》中感动,在《笑猫日记》中幻想,在《古文观止》中震撼,但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感到无比的愤怒。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占地有350多公顷,总面积等于85个紫禁城!圆明园中有民族建筑,也有西洋景观,它浓缩了各地风景名胜的精华,里面还珍藏了许多珍奇异宝,是一座宏伟的建筑。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这帮强盗把圆明园内的奇异珍宝抢夺一空后,10月18日和19日,30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圆明园中,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了。

这群强盗,这群恶魔,竟不惜一切手段毁坏圆明园。那么美的皇家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他们这样做,不仅让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而且破坏了中华民族多少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在我们的领土上无恶不作,横行霸道。这真是个惨痛的教训啊!我们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篇7:圆明园的毁灭的读后感怎么写

读完这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几个强盗给毁灭了。那些强盗就是英法联军,他们实在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掉,毁灭罪证,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

圆明园建于清朝,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驰名的皇家园林。园内金碧光辉,布满了奇珍奇宝,散步其中,好象置身于一片梦幻的`境界里。可是,好景不长,就在1810月6日那天,英法联军侵进北京城,闯进了圆明园。他们把园内的奇珍奇宝洗劫一空,运不走的,就任意损坏。这群禽兽不如的强盗一把大火炬标记中国历史的文化毁于一旦了,圆明园就这样不复存在了。 散步在圆明园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就像跋涉在历史繁重的沼泽里,像人们诉说着当年羞辱。圆明园,你是一个宏大的感慨号,鲜血淋漓,触目惊心!你残暴将中国人连绵千年的帝国金梦扯得支离破碎。像垃圾一样无情地抛进黄河里。你挣扎着,忍耐着,忍受着从你身上碾过的英吉祥钢炮车和法兰西雪亮的皮鞋。在冲天的炎火声中你枯萎了,缄默了;凝固了 羽绒服;圆明圆啊,你让多少中国人操碎了心,惋惜当时清政府太无能了。当年昏庸的满清政府,看到这些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的英法联军们 回力鞋,也是无能为力。圆明园呀,你蒙受火的洗礼,雨的冲洗和冰雪的严冷,在惨淡的天宇下长眠;你把刻骨铭心的羞辱印在一方方汉白玉的残恒断壁上,凝看着,等待着。圆明园啊,你让多少炎黄子孙撕裂了自己的胸膛,手捧一腔热血责问苍天:国魂何在?! 中国曾有过这一段百年的噩梦,那是中国人受屈辱的历史。

篇8:写圆明园的毁灭的教案

一、第一次研究课课

堂教学设计概要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殿堂”、“瑰宝”等词语。 (2) 能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环节共有五步: (1) 揭题导入, 激发情感; (2) 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3) 读首尾段, 深化情感; (4) 精读课文, 深化感悟; (5) 回读全文, 抒发感受。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亮点

1. 情感体会教学到位。

作为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教师整堂课都在引领学生体会圆明园的美和英法联军的残暴, 情感铺垫感悟教学到位。比如在揭题的时候, 教师问:“毁灭”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坏的事物被彻底消灭, 二是指好的东西被彻底破坏, 在文中指哪一种? (学生回答是第二种) ——就先在学生心里打下了“圆明园的毁灭是好的东西被彻底破坏”的情感基调。在初读课文之后, 教师又问:读了这篇课文, 大家心里是什么滋味?——又在学生心里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在读首尾段的时候, 对三个“不可估量”的体会;在精读课文的时候, 对圆明园昔日辉煌和今日被毁的对比中, 学生更是纷纷抒发自己的情感:英法联军太可恶了!当时的政府太无能了!圆明园被毁实在太可惜了!……情感体会教学非常到位。

2. 句式教学生动扎实。

对从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引出的句式: () 是 () , 也是 () 的教学, 采用了五个步骤, 层层深入。第一步, 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句;第二步, 交流之后出示这个句子读正确;第三步, 换成:“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比较异同;第四步, 把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感情加进这个句子中去, 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第五步, 迁移, 用句式“ () 是 () , 也是 () ”说一句话。从理解到运用, 层次清晰, 扎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考虑课程特点。《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记载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帮助学生体会这些情感非常重要。但是作为一篇教材, 从课程的层面看, 既要关注人文体会的一面, 还应该关注情感背后的东西, 即这些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就像本文, 作者采用的是“反衬”的方法, 先写圆明园如何如何地辉煌, 再写圆明园如何被毁灭。很辉煌, 但被毁灭了, 毁灭它的人就越罪恶。运用反衬,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是本文一个很鲜明的写作特点。但是很可惜在教学中没有相关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定位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五年级, 句式教学已不是重点, 但是本堂课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句式“ () 是 () , 也是 () ”的教学上, 甚至在学生已经说得很好的情况下, 还继续让学生说, 让学生无法“跳一跳, 摘桃子”。教学内容的定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3.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偏离。

教学中有10分钟的时间在进行句式教学, 可见句式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是在教学目标当中却没有关于此类的描述。课堂上教学的内容, 却不是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偏离。

二、第二次研究课

课堂教学设计概要

目标的变化:定位更加清晰。把第三点改成:能知道“反衬”的写法,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运用“反衬”的好处。

课堂发生的变化

1. 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考虑学生的特点。

把“ () 是 () , 也是 () ”的句式教学省去, 而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教学走到第四步就结束, 不再进行迁移说话。把对这句话的理解定位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感情朗读上, 不再定位在句式的学习上。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考虑课程的特点。

一是把“反衬”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把第五个教学步骤改成:回读全文, 感悟写法。具体操作如下: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而文章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描绘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 根据学生的交流, 教师进行总结:对呀, 越辉煌, 毁灭后就越愤怒。同学们, 像这样的方法就是反衬。 (3) 深化迁移:你觉得运用反衬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你还学过哪些课文也是用反衬的?引导学生交流。

二是减少学生抒发感受的环节。初读课文之后, 不再问:读完课文之后, 你有什么感受?而是结合在具体的朗读中体现。

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的选择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衬”是本文的特点,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却发现对学生的学习很难, 学生只是知道这篇课文当中写圆明园的辉煌是为了衬托圆明园毁灭的罪恶, 但是不知道迁移到别的课文中去, 更不会运用“反衬”, 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反衬”这一方法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 没有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举一反三。二是朗读指导上的缺失, 教师只是简单地示范读, 没有引领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学内容过多, 教学时间不够。

一个课时很仓促, 有些环节时间不够充分, 特别是学生初读课文的时间很少, 不到1分钟。这篇课文长句和多音字很多, 而学生原有的朗读基础不是很好, 读的时间又不够, 结果60%的学生无法达到“正确、流利”, 错字、漏字情况严重。

三、第三次研究课

课堂教学设计概要

目标的变化: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特点的了解, 把第三点目标改成:能对教师提供的材料, 恰当运用“同一类不同面”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的变化:从一个课时变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三个步骤: (1) 揭题导入, 激发情感; (2) 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3) 读首尾段, 深化情感。第一课时主要实现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下面三个步骤: (1) 感悟辉煌, 了解方法; (2) 补充辉煌, 迁移方法; (3) 回读全文, 总结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实现目标3。

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

1. 充分考虑文本和学生的特点。

一是将初读时间延长到3分钟,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且安排检查读课文环节, 强调多音字“量”、“拱”的读法。

二是舍弃“反衬”方法的教学, 变成“同一类不同面”的写作手法的教学。

2. 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一是在教师泛读上作了改进, 不只是简单地示范读, 而是注重了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同一类不同面”的教学以课文为例子, 树立概念, 再在课文中运用, 练习检测表明效果很好, 90%的学生都掌握了这种写法。

例:“同一类不同面”的教学程序。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习得概念

师:圆明园建筑宏伟, 那么到底写了哪些建筑呢?请你用笔快速地在文中画出。

学生画好后交流: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民族建筑、西洋景观。

(根据学生交流, 出示这些词。)

师:这么多的东西, 文中是怎么连起来的?

生:用关联词“有, 也有”。

师:你能用上这个关联词, 根据板书说一说圆明园建筑宏伟吗?

学生练说1分钟, 然后教师叫3个学生站起来交流, 最后一齐说。

师:圆明园中有这么多不同的建筑, 那我能这样写吗?内容也是一样的。

(出示对比的句子: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 也有民族建筑;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 也有西洋景观。)

(学生沉默了一会。)

生:不行的, 不能这样写。因为殿堂是很高贵的, 不能和山乡村野在一起。

……

生:殿堂好像属于高贵的一面, 亭台楼阁好像属于普通一面;“买卖街”是热闹的一面, 山乡村野是安静的一面;下面仿的一面, 造的一面;中的一面, 西的一面。

师:对呀, 课文就是这样用“同一类不同面”的写法把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写活了, 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一段话吧!

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2) 学习第四自然段, 辨别概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子, 请学生找找“同一类不同面”的地方及辨别不是这种写法的地方。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运用概念

对第五自然段进行迁移练写, 运用“同一类不同面”的方法写一写英法联军的残暴:英法联军闯进了圆明园, 他们 () 。

四、思考

第一次, 立足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 体会文章情感, 增强历史使命感。第二次, 既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了解这段历史, 又帮助学生学习“反衬”这种布局谋篇的手段。第三次, 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同一类不同面”的表达方式, 在学习这种表达方式的过程中, 体会文章情感。在连续三次课堂教学探索实践当中, 我们得出, 要真正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行之有效的路径如下:

1. 对教学内容做准确选择

“文选型”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 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实在很多, 如何从中选择、确定乃至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 是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关键一步。

(1) 教学内容来自课程

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两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语文知识能力的教学, 这才是从课程中获得的课堂教学的主要要求也是主要内容。就像《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 如果只让学生获得“英法联军是残暴的”、“圆明园的毁灭是可惜的”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

(2) 教学内容来自教材

王荣生教授把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 不同的分类定位也决定了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定篇主要在于欣赏, 例文主要作为例子, 样本主要作为标准, 用件主要作为话题。《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一篇历史性的经典名著, 连作者是谁都不清楚。因此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例文, 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凭借这个语例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某项知识或技能, 而不是欣赏、体验。因此在第三次的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学习“同一类不同面”的表达方式为主, 体会文章情感为辅的定位是正确的。

(3) 教学内容来自学生

学生的原有知识决定着新知识的接受程度, 学生的接受水平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效度。比如在第二次的教学中, “反衬”对于学生太难, 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差。经过调整, 第三次教学“同一类不同面”, 结果90%的学生都能掌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过难, 往往无效。过于简单, 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无效。因此, 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原有基础。

2. 对教学过程做恰当制定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就需要制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恰当, 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1) 应该围绕目标展开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因此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脱离目标的教学过程是无效的。比如第三次教学中, 第一课时的三个步骤的教学完全是为了实现目标1、2, 第二课时的三个步骤的教学则是为了实现目标3。这些步骤中没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 也没有一个步骤是脱离目标而存在的, 非常紧凑、高效。

(2) 应该围绕课时特点展开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是有不同特点的, 因为第一课时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 因此主要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而第二课时学生已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不需要再对课文内容做分析了, 应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考虑到课时的特点, 在制定教学环节的时候能更清晰和恰当。

3. 对教学方法做科学设计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可以把学生学得的知识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五类, 而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不同知识的学习心理机制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知识的教学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正确、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别, 前者属于动作技能, 主要由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反馈习得, 后者则属于智慧技能, 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情动而辞发”;“同一类不同面”则是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的学习, 主要是在例子中习得概念, 再在例子中辨别概念, 最后在练习中运用概念, 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要想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需要对教学方法做科学的设计。

上一篇:6区新一届区委领导班子下一篇:航空面试英文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