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

2024-05-16

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通用14篇)

篇1: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

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象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课文原文:

篇2: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

一、读课文五遍,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自行解决。

二、字词:

1、比一比,再组词。

损( ) 莱( ) 销( ) 杭( )

捐( ) 菜( ) 锁( ) 抗( )

2、比一比,选合适的词语填空。

留恋 流连

①假日里,我们在北海公园划船,( )在绿树红墙之中。

②游人们依依不合地离开了桂林,心中还( )着漓江山水。

损失 损害

①这幢大楼设计和施工都不符合要求,要推倒重建,( )很大。

②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做( )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

3、照样子,用关联词写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也是……

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不仅……还……

4、按课文内容填空。

漫步园内,有如( )流连其间,仿佛( )。

1860年1 O月6日,英法联军( )北京, ( )圆明园。他们( )。

5、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珑( ) 剔( ) 莱( ) 瑶( ) 宏( ) 烬( ) 损( )

皇( ) 杭( ) 宋( ) 侵( ) 统( ) 销( ) 瑰( )

6、按要求写出下列词语:

近义词:

珍贵( ) 销毁( ) 笼罩( ) 宏伟( )

反义词:

毁灭( ) 损失( ) 热闹( )

三、课文理解:

1、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重现它昔日的辉煌;有人主不修复,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你的看法怎样?

2、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读课文第5段。

篇3: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

一、第一次研究课课

堂教学设计概要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殿堂”、“瑰宝”等词语。 (2) 能把握文章情感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环节共有五步: (1) 揭题导入, 激发情感; (2) 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3) 读首尾段, 深化情感; (4) 精读课文, 深化感悟; (5) 回读全文, 抒发感受。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亮点

1. 情感体会教学到位。

作为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教师整堂课都在引领学生体会圆明园的美和英法联军的残暴, 情感铺垫感悟教学到位。比如在揭题的时候, 教师问:“毁灭”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坏的事物被彻底消灭, 二是指好的东西被彻底破坏, 在文中指哪一种? (学生回答是第二种) ——就先在学生心里打下了“圆明园的毁灭是好的东西被彻底破坏”的情感基调。在初读课文之后, 教师又问:读了这篇课文, 大家心里是什么滋味?——又在学生心里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在读首尾段的时候, 对三个“不可估量”的体会;在精读课文的时候, 对圆明园昔日辉煌和今日被毁的对比中, 学生更是纷纷抒发自己的情感:英法联军太可恶了!当时的政府太无能了!圆明园被毁实在太可惜了!……情感体会教学非常到位。

2. 句式教学生动扎实。

对从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引出的句式: () 是 () , 也是 () 的教学, 采用了五个步骤, 层层深入。第一步, 画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句;第二步, 交流之后出示这个句子读正确;第三步, 换成:“圆明园的毁灭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比较异同;第四步, 把自己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的感情加进这个句子中去, 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第五步, 迁移, 用句式“ () 是 () , 也是 () ”说一句话。从理解到运用, 层次清晰, 扎实有效。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考虑课程特点。《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记载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帮助学生体会这些情感非常重要。但是作为一篇教材, 从课程的层面看, 既要关注人文体会的一面, 还应该关注情感背后的东西, 即这些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就像本文, 作者采用的是“反衬”的方法, 先写圆明园如何如何地辉煌, 再写圆明园如何被毁灭。很辉煌, 但被毁灭了, 毁灭它的人就越罪恶。运用反衬,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是本文一个很鲜明的写作特点。但是很可惜在教学中没有相关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定位没有考虑学生的特点。五年级, 句式教学已不是重点, 但是本堂课花了很多的时间在句式“ () 是 () , 也是 () ”的教学上, 甚至在学生已经说得很好的情况下, 还继续让学生说, 让学生无法“跳一跳, 摘桃子”。教学内容的定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3.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偏离。

教学中有10分钟的时间在进行句式教学, 可见句式教学在本课的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是在教学目标当中却没有关于此类的描述。课堂上教学的内容, 却不是教学目标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偏离。

二、第二次研究课

课堂教学设计概要

目标的变化:定位更加清晰。把第三点改成:能知道“反衬”的写法,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运用“反衬”的好处。

课堂发生的变化

1. 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考虑学生的特点。

把“ () 是 () , 也是 () ”的句式教学省去, 而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教学走到第四步就结束, 不再进行迁移说话。把对这句话的理解定位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及感情朗读上, 不再定位在句式的学习上。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考虑课程的特点。

一是把“反衬”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把第五个教学步骤改成:回读全文, 感悟写法。具体操作如下: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而文章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描绘昔日圆明园的辉煌, 你觉得这样写合适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 根据学生的交流, 教师进行总结:对呀, 越辉煌, 毁灭后就越愤怒。同学们, 像这样的方法就是反衬。 (3) 深化迁移:你觉得运用反衬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你还学过哪些课文也是用反衬的?引导学生交流。

二是减少学生抒发感受的环节。初读课文之后, 不再问:读完课文之后, 你有什么感受?而是结合在具体的朗读中体现。

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的选择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衬”是本文的特点,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却发现对学生的学习很难, 学生只是知道这篇课文当中写圆明园的辉煌是为了衬托圆明园毁灭的罪恶, 但是不知道迁移到别的课文中去, 更不会运用“反衬”, 无法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反衬”这一方法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 没有通过大量的例子进行举一反三。二是朗读指导上的缺失, 教师只是简单地示范读, 没有引领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学内容过多, 教学时间不够。

一个课时很仓促, 有些环节时间不够充分, 特别是学生初读课文的时间很少, 不到1分钟。这篇课文长句和多音字很多, 而学生原有的朗读基础不是很好, 读的时间又不够, 结果60%的学生无法达到“正确、流利”, 错字、漏字情况严重。

三、第三次研究课

课堂教学设计概要

目标的变化: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特点的了解, 把第三点目标改成:能对教师提供的材料, 恰当运用“同一类不同面”的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的变化:从一个课时变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三个步骤: (1) 揭题导入, 激发情感; (2) 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3) 读首尾段, 深化情感。第一课时主要实现目标1、2。第二课时完成下面三个步骤: (1) 感悟辉煌, 了解方法; (2) 补充辉煌, 迁移方法; (3) 回读全文, 总结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实现目标3。

课堂教学发生的变化

1. 充分考虑文本和学生的特点。

一是将初读时间延长到3分钟, 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且安排检查读课文环节, 强调多音字“量”、“拱”的读法。

二是舍弃“反衬”方法的教学, 变成“同一类不同面”的写作手法的教学。

2. 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一是在教师泛读上作了改进, 不只是简单地示范读, 而是注重了方法的指导。

二是对“同一类不同面”的教学以课文为例子, 树立概念, 再在课文中运用, 练习检测表明效果很好, 90%的学生都掌握了这种写法。

例:“同一类不同面”的教学程序。

(1) 学习第三自然段, 习得概念

师:圆明园建筑宏伟, 那么到底写了哪些建筑呢?请你用笔快速地在文中画出。

学生画好后交流: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根据古代诗人诗情画意建造的、民族建筑、西洋景观。

(根据学生交流, 出示这些词。)

师:这么多的东西, 文中是怎么连起来的?

生:用关联词“有, 也有”。

师:你能用上这个关联词, 根据板书说一说圆明园建筑宏伟吗?

学生练说1分钟, 然后教师叫3个学生站起来交流, 最后一齐说。

师:圆明园中有这么多不同的建筑, 那我能这样写吗?内容也是一样的。

(出示对比的句子: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物, 也有民族建筑;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 也有西洋景观。)

(学生沉默了一会。)

生:不行的, 不能这样写。因为殿堂是很高贵的, 不能和山乡村野在一起。

……

生:殿堂好像属于高贵的一面, 亭台楼阁好像属于普通一面;“买卖街”是热闹的一面, 山乡村野是安静的一面;下面仿的一面, 造的一面;中的一面, 西的一面。

师:对呀, 课文就是这样用“同一类不同面”的写法把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写活了, 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一段话吧!

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2) 学习第四自然段, 辨别概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子, 请学生找找“同一类不同面”的地方及辨别不是这种写法的地方。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运用概念

对第五自然段进行迁移练写, 运用“同一类不同面”的方法写一写英法联军的残暴:英法联军闯进了圆明园, 他们 () 。

四、思考

第一次, 立足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 体会文章情感, 增强历史使命感。第二次, 既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了解这段历史, 又帮助学生学习“反衬”这种布局谋篇的手段。第三次, 主要帮助学生学习“同一类不同面”的表达方式, 在学习这种表达方式的过程中, 体会文章情感。在连续三次课堂教学探索实践当中, 我们得出, 要真正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行之有效的路径如下:

1. 对教学内容做准确选择

“文选型”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 以及文本背后隐藏着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一篇课文可以教的东西实在很多, 如何从中选择、确定乃至开发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 是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关键一步。

(1) 教学内容来自课程

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两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语文知识能力的教学, 这才是从课程中获得的课堂教学的主要要求也是主要内容。就像《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 如果只让学生获得“英法联军是残暴的”、“圆明园的毁灭是可惜的”这样的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

(2) 教学内容来自教材

王荣生教授把教材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类, 不同的分类定位也决定了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定篇主要在于欣赏, 例文主要作为例子, 样本主要作为标准, 用件主要作为话题。《圆明园的毁灭》不是一篇历史性的经典名著, 连作者是谁都不清楚。因此它的功能定位应该是例文, 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凭借这个语例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某项知识或技能, 而不是欣赏、体验。因此在第三次的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学习“同一类不同面”的表达方式为主, 体会文章情感为辅的定位是正确的。

(3) 教学内容来自学生

学生的原有知识决定着新知识的接受程度, 学生的接受水平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效度。比如在第二次的教学中, “反衬”对于学生太难, 因此教学效果比较差。经过调整, 第三次教学“同一类不同面”, 结果90%的学生都能掌握,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过难, 往往无效。过于简单, 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会无效。因此, 教学内容的准确选择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原有基础。

2. 对教学过程做恰当制定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 就需要制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恰当, 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1) 应该围绕目标展开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因此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脱离目标的教学过程是无效的。比如第三次教学中, 第一课时的三个步骤的教学完全是为了实现目标1、2, 第二课时的三个步骤的教学则是为了实现目标3。这些步骤中没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 也没有一个步骤是脱离目标而存在的, 非常紧凑、高效。

(2) 应该围绕课时特点展开

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是有不同特点的, 因为第一课时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 因此主要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读通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而第二课时学生已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不需要再对课文内容做分析了, 应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考虑到课时的特点, 在制定教学环节的时候能更清晰和恰当。

3. 对教学方法做科学设计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可以把学生学得的知识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五类, 而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 不同知识的学习心理机制是不同的, 因此不同知识的教学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正确、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别, 前者属于动作技能, 主要由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反馈习得, 后者则属于智慧技能, 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情动而辞发”;“同一类不同面”则是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的学习, 主要是在例子中习得概念, 再在例子中辨别概念, 最后在练习中运用概念, 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要想实现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 需要对教学方法做科学的设计。

篇4:《圆明园的毁灭》课后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感情。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詞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篇5:《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课件出示插图)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地方?

是的,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根据个人感受答:美丽、举世闻名等)

可以说:(指名说,并出示: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听到这么高的评价,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地自豪啊!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二)朗读感受,体味辉煌。

那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能让人们如此地赞美它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感受那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吧!

1、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园林和建筑呢?

(根据朗读板书:有 -----也有-----)

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慨“漫步园内------”

2、 除了这些精美而宏伟的建筑,圆明园里还有什么?

(1)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指那些文物?

(2) 理解“上自——下至”

从先秦到清代,你知道有多少年吗?(2500)

(3) 这2500多年中,这圆明园内所拥有的文物能有多少?

(出示资料:舍卫城,自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高达数十万尊。)

而这只是圆明园中的一座小城,而这只是一些佛像。想想圆明园中那么多的珍宝啊,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4)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让你们开开眼界吧!

(出示图片,最后定格在铜首上)

这是圆明园那140多个景点内的一个小小的十二生肖喷水池上的3个铜首,的国际市场拍卖价就高达9000多万人民币啊!而这只是圆明园众多宝物中的一点点啊!你觉得这些宝物除了数量众多,还可以怎样形容?

(5) 谁能用关联词说一说?

(6)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当之无愧地说——(齐读)

(三) 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可如今,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博物馆、这艺术馆、这瑰宝、这精华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

那是因为——(齐读最后一段)

圆明园被彻底地毁灭了。

(补充课题)

1、 谁能告诉大家英法联军当年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篇6: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材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材理解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的毁灭,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史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从课题可见,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们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体现“五主”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原则。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创新意识。

三、基本模式

自读- 导疑- 精讲- 巧练- 激情。

1.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

阅读课以读为主。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安排自读书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以学定教,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梳理归纳疑问,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读、思、议、练贯穿其中。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重视体现训练过程。

如讲解“众星拱月”一词,用以图示词的手法,由部分到整体,由形象到抽象,展示由生疑到释疑的训练过程。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释疑、解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师:你读哪段知道的?

生:我是读课文第三段知道的。

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景观很美。

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这课书中,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读,开始吧!(学生速读课文)

生甲:“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篇7: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建议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

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是前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在本组教材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训练。

“分清文章的主次”首先应该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知道课文每部分写的是什么,使学生能了解介绍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3.在阅读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按照上一单元就词、就句、就段质疑的方法进行质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完成对文章重点内容,也是难点的理解。

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及“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等词加以理解。方法可以多样,如:联系上下文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播放的媒体资料来理解。)如“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这是殿堂的特点。“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抓住关键句理解,出示“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凡是”“统统”是说全部,表示一个不剩。从中看出侵略者的贪婪。“任意”,想怎样就怎样,说明侵略者的野蛮,不讲道理。紧接着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或圆明园遗址图片,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最后以“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问题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教学本课要注意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要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然后再使学生初步了解,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要重视朗读训练。

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全文背诵有一定难度,应分散难点,讲求方法。第二自然段的背诵可用图示法,抓住“众星拱月”帮助记忆;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概括出几种建筑风格;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进行背诵。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

一、引入课题,引导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北京西北郊,曾经有一座被人们称为“万园之园”“人间天堂”的园林,它就是圆明园。可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垣断壁。因为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它?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没被毁时是怎么样的?

二、创设情境,教会方法

师:你们真会提问题。现在有一个旅行团来到了北京,他们要去的一个地方就是圆明园。你愿意当他们的导游吗?

师:好,请先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2-4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准备导游词。

师:提示(一般导游介绍一个景点的时候总是先介绍它的具体位置,然后介绍它的整体布局,即它由哪几部分组成;最后具体介绍的是这个景点的建筑特色和主要景观。)你们能按照这样的/顷序向各位游客介绍一下圆明园吗?

生: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北郊,它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旁边还有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的景观多而美,有的金碧辉煌,有的玲珑剔透,有的热闹非凡,有的显得非常幽静。圆明园内还收藏着许多奇珍异宝,不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请大家细细观赏!

[点评:“请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把选择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师:听了导游们的介绍,你对圆明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生:我们对圆明园的景点最感兴趣。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我知道了圆明园的景观很多。

生:写游览时的感受。

师:让我们齐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景观多)

师: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生自由阅读)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师: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具体说说。

生:殿堂的特点是“金碧辉煌”;亭台楼阁的特点是“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特点是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师:你们看,他眼睛多亮!一看就知道他特善于思考。圆明园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真可以说是风格迥异。

师:接下来作者具体地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快速浏览,然后告诉大家。(学生浏览课文)

师: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不能抓住其中的一个景点,结合搜集的资料,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

[点评:通过让学生结合资料想象说话,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初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生:我仿佛看到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湖面上,多迷人的.景色呀!

生:我仿佛看见乾隆皇帝正在安澜园里赏花呢!

篇8: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

一、关联表递进

为了强化表达效果, 全文多处运用了关联词。文章开篇便运用“是……也是”一组关联词, 利用递进句式, 描述圆明园毁灭的损失程度, 强调圆明园在祖国及世界文化史的地位, 语言简洁, 掷地有声, 使读者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情基调, 激活阅读期待。

【教学片段1】

出示:圆明园的毁灭 () 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请填词。 (生填毕, 谈体会)

生1:这是一组关联词, 作者不仅强调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更强调了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生2:作者用“是……也是”这一组关联词告诉我们圆明园的地位十分重要。

生3:我想用朗读表达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 还有西洋景观。)

师:你能仿造句子用“不仅……还有”说一句话吗?并告诉大家你想强调句子的哪部分。

(师配乐并出示圆明园西洋景观的图片)

师:光有民族建筑还不算什么, 有西洋景观就非常了不得了。当时, 圆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建筑的园林。

二、对比表递进

圆明园内景点琳琅满目, 作者又如何让读者体会其辉煌呢?课文第三段连续用了两组关联词表现园内建筑的众多, 巧妙地将“金碧辉煌的殿堂”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与“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产生递进的表达效果, 让读者感受其建筑的美轮美奂。

【教学片段2】

出示:圆明园中, 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男同学读前半句, 女同学读后半句。仔细听, 男女同学抢着读, 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生1:我感受到圆明园中的建筑真的很多。

生2:这句话虽然只介绍了四处建筑, 但读后我仿佛看到了数不胜数的建筑群。

三、变化语序表递进

为了控诉侵略者的罪行, 作者在课文结尾处简要叙述了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文章虽然没有详细描写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但读者读后, 挥之不去的却是英法联军肆意破坏的画面, 是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的场景, 文本又是如何达到这一表达效果的呢?细读文本, 不难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语序的变化, 增强表达效果:作者由轻到重, 先写“能拿走的东西”, 再说“拿不动的”, 最后说“实在拿不动的”, 层层递进, 侵略者行径跃然纸上。

【教学片段3】

出示: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 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既然这些东西都是英法联军掠走的, 搬走的, 毁掉的, 老师觉得把这段话的写作顺序调换一下也无所谓, 你怎么看?

生1:我体会到:侵略者实在太可恶了!你拿走就算了, 干嘛要任意破坏、毁掉呢!这些文物可是世界文化瑰宝啊!

生2:我仿佛看到了英法联军抢夺时那狰狞的嘴脸!

生3:我从“掠、搬、毁”中感受到侵略者的贪婪与蛮横!

……

(师出示园内奇珍异宝图片, 引导学生补白)

生4:他们将园内唐伯虎的《小桥流水扇画》、祝允明的《手扎》、文徵明的《七言律诗》统统掠走;他们将安佑宫龙云石、漆器、青山玉子、海晏河清尊瓷、数不尽的绫罗绸缎, 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他们将亭台楼阁、山乡村野、蓬莱瑶台、武陵春色任意破坏、毁掉。

(师引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拿不动的, ……实在远不走的……”)

师:是的, 这一课, 作者正是通过反复使用这种递进关系的句式, 很好地体现了帝国主义掠夺时的贪婪与野蛮……

篇9:《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a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0-0151-02

1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3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

3.1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3人一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

3.2針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3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配得上是联军吗?是什么?强盗!)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抽读:“这样”是怎样?

3.3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3.3.1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还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板书:举世闻名)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哪个字解释“全”?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宏伟建筑)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珍贵文物)

3.3.2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自由读——指读第三自然段)

(2)仔细数一数,这段话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7个)

(3)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抽生读。从这7处“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从大家的感受中,这一段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学生自由再读——抽生读重点句。

(5)感悟重点句:“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播放课件,师配乐诵读)漫步园内,你还想出来吗?(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6)(将3个词语用圆圈圈起来)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对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了!早已烟消云散了!(课堂中有短暂的寂静)

4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说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读后交流,通过追问了解学生的动机,如: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破坏这样的世间奇迹?圆明园的设计者是谁?圆明园除了书本上描述的,到底有多美?圆明园花了多少财力和时间才建造起来的?我想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大?

我还想知道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清朝的军队到哪里去了?(是啊!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难道就没人把守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2)这里有篇短文,是老师从网上搜集以后整理出来的。它能解决你想知道的部分问题。默读补充资料:《圆明园之最》。读后交流:读完这篇短文,你的心震撼吗?圆明园的什么深深地震撼了你?我被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规模宏大震撼。(640个足球场,十分宏伟。)

我被圆明园的建造时间震撼了。(为什么?)

我被圆明园的珍奇异宝震撼了。(你一定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个数据,是哪个?)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出来了吗?

5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呈现:英法强盗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

(1)配“二泉映月”,学生动笔写句:“这把火,烧毁了_____。烧毁了______。烧毁了 __________。(交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这把火,烧毁了……。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Old Summer Palace’s Deconstruction” the Teaching Designs

Ma Guo

Abstract: This article narrated “Old Summer Palace’s Deconstruction” a class teaching design, divides into: Uncovers the topic to induct, establishes the main key——overall sensation, the sensitization feeling becomes aware——leads the text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 stimulation emotion——development background, deepens understanding——the fervor to write the words, surges the sentiment.

篇10: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材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这一点,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让阅读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媒体设计思路】

依托电教媒体教学,充分体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借助媒体集“声,色,画”于一体,烘托渲染,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的与作者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

⑵能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在读中体会,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培养学生感悟,想象能力,激发爱国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

2、收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情景创设法,读中感悟法等。

【教学流程】

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1860年,因为当时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欣赏这万园之园的精华吧!

板书:

圆明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以“带同学们去游玩圆明园”为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上课伊始处于积极兴奋状态。

二、美景再现,感悟体会

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谈谈感受。请同学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

⑴如果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谈感受:

课件展示,重点理解“众星拱月”。

⑵如果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谈感受:

这一段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引导学生读得慢些,想象圆明园是何等的宏伟。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美景。

篇11:《圆明园的毁灭》课文优质教案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更能激起了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整体感知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4、细读课文2、3、4节,抓重点词句了解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重点词句了解圆明园的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预设:

一、名句引出

出示句子: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法国作家雨果

(1)指名读这段话。

(2)引出——圆明园

(设计意图:语文课上无处不激情,但都应该以朗读为本,一个导入,通过读读大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我国的`圆明园是很了不起的,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第二自然段导入

出示圆明园图和第二自然段。

(1)仔细读读这段话,找出一个词来概括圆明园。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理解这两个词语

(2)1860年10月6日那一天,他的命运完全改变了,北京城里来了一批强盗,点燃起一把熊熊大火,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将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给毁灭了,化为了一片灰烬。(补全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3)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第二自然段的两个重点词语“举世闻名”和“众星拱月”入手,既理解了词语,又丰厚了情感——圆明园很了不起。接着引入“毁灭”,学生心中的愤怒、惋惜之情就迸发出来了。)

三、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度的词、句就多读几遍。

(2).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3).想一想,课文除了写圆明园的毁灭,还写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检查预习情况

A、检查字词

出示:

举世闻名 建筑宏伟 蓬莱瑶台 玲珑剔透 金碧辉煌 众星拱月

一片灰烬 不可估量 烟云笼罩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任意破坏

注意:“剔”和“量”的读音

B、比较两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概括地写了圆明园的价值以及毁灭后所带来的损失。)

(设计意图:两组词语的排列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四、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昔日的圆明园里到底有些什么?他的价值何在?读第三自然段,在书上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巡视)

交流:圆明园里有什么呢?

(2)交流

A、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金碧辉煌的殿堂 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板书有……也有……)

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有……也有……)

指导朗读

B、圆明园中还有些什么?

模仿各地的风景名胜

诗情画意的建筑 (还有……)

西洋建筑 (不仅……还有……)

齐读这两句话,赞美圆明园建筑之多!

小结:用连词介绍得更条理。

(出示组图)

C、当你走进这样宏伟,这样精美的皇家园林,你怎能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出示句子: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图片和重点句朗读的指导,充分让学生理解园内景观的风格各异、千姿百态,从而接受思想美和语言美的熏陶。)

(3)补充资料:圆明园里著名的景点有四十处,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圆明园内。

课件出示正大光明、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碧桐书院、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学生自由读)

难怪作者这样说:

出示句子: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设计意图:昔日的圆明园巳不复存在,它的宏伟壮观只能通过文中的文字去品味、去想象,适当地拓展课外的资料,可以丰富文本的内涵,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的宏伟景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产生对圆明园的喜爱之情。)

(4)指导背诵:选择其中一句背下来。

2、学习第四自然段:

A、其实,圆明园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来看看句话。

(出示句子: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生读)(看图片)

B、写话:用上一些连词向大家介绍这些历史文物,并且写出这些文物的特点?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在书本的旁边。(学生试着写)

C、段落比较:

师小结:所以说我们写文章并不是越详细就越好,应该有详有略,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部分。

(设计意图:将第三自然段中学到写作方法运用到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平时的写作并不是把每一部分都写得越详细越好,巧妙地进行了写法的指导。)

五、总结

法国的大作家雨果要这样说:

(出示句子:“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黄金,施以脂粉。……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设计意图:用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结尾,将学生对圆明园的赞叹、喜爱之情进一步升华,下节课再学圆明园的毁灭就水到渠成了,更能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

拓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赏析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篇12: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为《圆明园的毁灭》,学完后,带给我的感受很深,它主要是讲:

十九世纪左右,我们建了一座皇家园林,非常宏大也非常壮观,里面有很多花花草草和历史文物,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非常美丽。可是后来英法联军看上了我们的财富,来抢夺圆明园的珍宝,并把圆明园烧了,给我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里的建筑雄伟壮观,亭台楼阁玲珑剔透,还有许多景点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圆明园里还有许多奇珍异宝。可是那么美的园林,竟在短短的三天内,就被英法联军用残忍的手段毁掉了。在这三天内,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摧毁下变的不堪入目:他们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这已经够可恶的了,但是,英法联军为了烧毁罪证,用火把我国花了2个世纪的时间建造好的圆明园给烧毁了,英法联军任意的摧毁圆明园,可腐化无能的清朝政府非但不去制止它,而且还去当他们的走狗!我觉得英法联军很霸道、野蛮,他们不择手段的毁了圆明园,圆明园的毁灭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烧毁圆明园的最好罪证。

我很恨那些英法联军,他们残暴,贪婪,自己国家那么富有还来抢夺我们的财物,从课文里的那句“统统掠走”体现出了他们的贪婪,而且他们不仅抢走了我们的东西,还把圆明园烧了,这多么残暴啊!我觉得这些英法联军实在太坏了。可这不仅是英法联军的错,这里面还有我们中国的错。

我们中国以前如果不为了办太后的生日而把大量钱财用在宴会上,那就可以给军队,让他们去痛击那些英法联军,就因为我们没有去阻止他们,他们才这样大胆,得寸进尺。如果我们去阻止了他们,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了,因此,我们的腐化,也是中国的政府懦弱,无能的错,他们不把钱财用在正确的地方,导致我们失败。

英法联军烧掉的不仅是一园林的瑰宝精华,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我们中国人被他们看成胆小如鼠的民族。

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在那场大火后没了,圆明园没有重建,还是那几根剩下的残柱,我们要铭记国耻,记住圆明园是怎么被轻而易举得毁灭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为明天的祖国争一脸光!

篇13: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预习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单元导读的要求入手, 通过查阅资料信息, 让学生看到圆明园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辉煌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篇课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 把圆明园的美写得令人心醉, 更能突出圆明园的毁灭令人心碎, 以喜衬悲悲更悲。这就是结构的力量、布局谋篇的重大价值, 也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最重要的生长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时曾学过《颐和园》一文, 对祖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成就已有初步了解, 再加上四年多的阅读训练, 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方法理解关键词句, 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微课程教学法实验学校的学生, 经过两年多翻转课堂的学习,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能够自觉地学习微视频,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能够大胆质疑, 愿意与组员分享交流, 学习主动性强。

教学环境与准备

班级有微信群、QQ群, 学校有开放的电子书包云平台, 为学生下载微视频,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实现师生、生生在线交流提供了多种有效渠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课文对比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画思维导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配QQ表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凭借“思维导图”“QQ表情”, 读好描写圆明园辉煌和毁灭的相关段落, 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引入学习

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 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播放相关视频) 然而, 就是这样一座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皇家园林, 一群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 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 (播放相关视频图片)

2.任务驱动, 自主学习

(1) 学画思维导图, 说说圆明园毁灭前后的不同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和惨遭毁灭,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的呢?我们可以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习。

这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 (如图1) 。通过抓住几个关键词, 我们能对课文的内容一目了然。请你从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两个方面也画一张思维导图, 说说圆明园毁灭前后的不同。

同学们, 这是老师画的思维导图 (如图2) , 请你对照一下, 可以在学习单上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机, 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教学和学习的共赢。

(2) 配QQ表情, 读好圆明园辉煌和毁灭的相关段落

师:你们已经找到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不同之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它们的不同吗?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 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 会画上自己喜欢的QQ表情 (如图3) , 这样读起来会更好地表达情感 (出示文字配QQ表情, 老师范读) 。

现在, 你来找找描写圆明园毁灭前后不同的句子, 画上QQ表情读一读, 并可以录下来通过电子书包云平台发送给老师。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不是理性地分析课文的表达方法, 而是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 若有所悟, 真切感受对比写作手法的魅力所在。同时, 让学生把录音发给教师, 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 也能为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指导学生提供最真实的学情。

(3) 读后思考, 平台提问交流, 领悟课文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通过朗读, 你一定发现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可是更多的笔墨却是在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胜景, 这是为什么呢?请按下暂停键, 到电子书包云平台来交流你的看法。

刚才老师看到了你们的交流, 你们很会思考。其实, 作者就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曾经的美好和恢宏, 以此来衬托如今荒凉的废墟。这样鲜明的对比, 是不是让你更为祖国文化自豪呢?你肯定也对保护和振兴祖国文化多了一份使命感。

设计意图:学习是层层叠加的过程。三个部分, 直指对比, 遵循学习规律, 螺旋上升, 逐渐深入。此时,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可谓水到渠成, 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对比、运用对比做好了铺垫。

3.归纳评价, 总结学习

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和配QQ表情, 让学生读好了描写圆明园辉煌和毁灭的相关段落, 学习了课文对比的写作手法。并通过电子书包云平台提交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自己录制的课文朗读音频, 然后教师将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情况评星 (五星、四星、三星) ;根据朗读音频评选“赛鞠萍姐姐”“盖董浩叔叔”等。

教学反思

1.让学生“翻转”为主人

《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但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填鸭式学习模式依然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微课程教学法变先“教”为先“学”,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一切的“教”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使课堂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让师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改变,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 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 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 在线生生、师生交流, 了解圆明园辉煌和毁灭的经过, 通过思维导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配QQ表情读好课文, 初步学习对比写作手法的知识, 训练对比写作手法的能力。

2.让低效“翻转”为高效

传统的教学也布置预习, 但是没有具体任务的要求, 没有给予学习的支架, 使得学生预习往往比较盲目, 遇到困难也没有方法的指点。运用微课程教学法, 让一个教学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 为学生的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本课教学视频紧扣对比的写作手法, 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写作手法, 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 配以自主学习任务单, 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 让学生明确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果某个知识点没懂, 不仅可以倒退、反复观看, 停下来仔细思考, 还可以与其他同学、教师在线交流。灵活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空间、轻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变低效为高效。

3.让一元“翻转”为多元

传统的教学, 学习方式是一元化的, 即教师传授知识, 学生学习接受。微课程教学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了学生学习上的多元化。在微课程教学法模式下, 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 参与到学习小组, 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同时, 家长可与学生一起观看视频, 一起讨论, 这样家长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互助者, 而且能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另外, 学生在看视频时, 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与同学开展讨论, 使思考更有深度, 能更好地开启思维能力。

设计亮点

1.目标定位, 精准恰当

《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对比的写作手法是其最大的特点。针对五年级的学习要求, 《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 微课程教学设计以对比的写作手法为知识点, 既符合文本的特征, 也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习策略, 有趣有效

(1) 学画思维导图

通过播放圆明园辉煌和毁灭的视频图片, 初步感受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变化。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维导图为例, 讲解思维导图的画法, 再要求学生从辉煌和毁灭两个方面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并说说圆明园毁灭前后的不同。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整合读、写、思、说, 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 配QQ表情朗读

微视频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面,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字下面配上相应的QQ表情, 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捷径。

3.测验评价, 多元开放

篇14:预习课文的四个点子

新学期开始了,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你是不是有既爱不释手,又抓不住头绪的感觉?没关系,认真读完下面一篇文章吧!相信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启示,让自己新学期的语文之旅有一个好的开始!

预习可以提高自学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我们该怎样进行预习呢?下面教你四招。

一、读。预习,读是关键。读可分三步。(1)粗读:快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2)细读: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查字典,还要想想课后练习中的问题,有时对某一段、某一节、某一句要反复读,以求更好地理解课文;(3)朗读:按正常速度读,正确流利、清楚响亮地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画。“把字变成画。”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章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变成活生生的图画。不求画得像,只求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不求别人看懂,只要自己理解。

三、问。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价值”。预习时,发现疑问,便说明已经读进去了。问题可以自己想办法通过工具书来解答,也可以求助于老师同学。怎样提出问题?(1)深入钻研课文,发现问题。(2)联系过去学过的知识,加深和拓展对课文的理解,发现问题。(3)联系相同体裁的课文看课文的写作特点,发现问题。久而久之,阅读便“悟”到点子上去了。

上一篇:当我们变成“计算机”作文1000字下一篇:西游记 《三妖伏诛》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