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保护

2024-04-23

社区环境保护(共6篇)

篇1:社区环境保护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社区为落脚点,积极引导社区所有居民广泛参与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让居民群众成为活动的主体,开展创绿色社区活动和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使社区居民融合到活动中,着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明确创建目标,全面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统一思想,提高对创建绿色社区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创建绿色社区,旨在树立一批社会文明昌盛、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生活舒适便捷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以进一步推进社区的环保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创建绿色社区活动,有利于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关心和支持环保工作,有利于逐步建立健全社区环保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一些环保重点和热点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加快社区环境基础建设,有利于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更有利于推动全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和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建设。因此,社区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广大社区群众迫切愿望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发动,落实责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迅速掀起创建热潮。

三 领导重视

我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要在各级领导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开展创建工作,创建工作由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协调。 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为群众办的一件实事,各级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把健全机制、宣传发动、综合整治、长效管理等各个环节和相应措施都落实到位。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

社区群众参与创建绿色社区活动。要引导社区群众接受爱护环境、节水节能、绿色消费等理念, 要加大创建的资金投入,完善绿色社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三 领导重视

成立由社区书记主任为组长,其他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并把创建工作摆上日常工作会议议程。为使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两委成员要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对各项指标实行分类指导,加强目标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对社区环境卫生、环境面貌的指导、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类工作例会,形成例会制度,通报情况,检查进度。

四、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切实解决社区内存在的环境问题

创建环保型绿色社区工作是改善社区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创建文明社区的重要环节。要抓住创建绿色社区为契机,排查出社区在创建中的污染物排放、环境基础设施和社区区容区貌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一些重点环境问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对个别突出的重点、难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充分履行职能,密切协作,积极支持和配合上级的工作。通过创建活动,真正解决一批社区市民周围的环境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工作思路,吸引广大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共同参与,更主动、更广泛、更积极地投身创建活动,发挥整体效应,充分体现创建环保型工作的根本目的,让群众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实惠,从而进一步推动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和健康地开展。

五、创建工作及完成时限

1、开展环保型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

成立志愿者队伍,设立垃圾箱,社区主要活动场所设立固定环保宣传栏;成立一支绿色环保文化宣传队,深入社区宣传绿色环保知识;4月份在义成辖区内主干道进行绿化;5月份在义成辖区内次干道铺设绿草坪;6月份在义成辖区内角地带种树;7月份完善辖区排水排污工程;8月份到10月份配合市政工程,改造周边整治工作;10月份至12月份片区进行规范停车管理。

2、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常年组织社区两委、义成公寓、计生中心户长、小组长、居民对社区公共场所、主户、绿地、公厕、污水沟等场所各片区进行消毒、灭蚊、防非典、防霍乱、防禽流感消毒工作。保持道路整洁畅通、排水排污顺畅、庭院有序规整、居家安全卫生、长效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6月份组织进行灭四害活动,并动员社区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的创建活动。

篇2:社区环境保护

一、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域

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区域指县城辖区临街的单位、店铺、住户门前垂直至街道、路面侧石边的台阶、空旷地、人行道路等区域。

二、临街单位、店铺、住户在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应履行的责任

(一)搞好外墙立面、天面、阳台的市容环境卫生。对门前台阶、空旷地、人行道路,“三车”修理点、饮食档店每天清洗一次,其他商铺每周清洗一次。

(二)门前不得占道经营、占道施工作业、占道堆放杂物,店铺柜台货物摆放不超出门槛。

(三)门前招牌应保持清晰整洁、无明显陈旧或破损,文字要规范,无错字、缺字。

(四)沿街墙面应保持洁净、美观,无乱张贴、乱涂写、乱拉挂。

(五)不得乱倒污水,自备垃圾容器并放置在门槛以内,垃圾分类袋装存放,严禁将垃圾扫地出门。

(六)门前不得私自设置檐篷、遮阳布,凡设置檐篷、遮阳布的,必须经城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用料,要保持整洁完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七)门前按照城管部门的规划布置的要求种植、管护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禁止并制止攀折树木,依树搭棚,践踏草坪损坏树木和绿化设施及擅自占用绿地等行为。

三、管理责任

(一)城管部门要积极向市民进行市容环境卫生宣传,并对临街单位、店铺、住户的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的巡查督促。

(二)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城管部门有权督促其整改,对不及时按要求落实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将由城管综合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及相关法规进行处罚。

(三)环卫所按规定做好辖内环卫保洁工作,并将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及时清运。

篇3:社区环境保护

一、川维生活区电气线路现状

川维厂生活区共有不同类型房屋189栋, 住宅8421套, 建筑面积约为48.27万平方米, 分布在九个生活区。川维厂生活区是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建造年代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80、90年代及21世纪都有, 其中70年代开始建造的有37栋, 80年代建造的有91栋, 90年代以后建造的有61栋。由于大部分房屋建造时间较久, 电气线路、电器元件维护不及时, 特别是占社区房屋比例近70%的70、80年代建造的房屋电气线路经常发生事故, 造成住户用电不安全。

川维生活区电气线路维修保运工作主要有建安公司和维丰公司承接。建安公司承担变压器到单元总空开部分线路的维修, 维丰公司承担单元内干线至住户电表部分线路的维修。由于建安承接的部分线路设计负荷较大, 到每个单元总空开的线路为50/70mm2铝芯线, 基本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本文就不谈生活区变压器到单元总空开部分的线路, 只根据我公司保运的实际情况, 主要谈谈单元内线路需改造的情况。

70、80年代建造的房屋单元内干线及住户支线电气线路设计负荷较小, 以援建村15栋为例做分析。援建村15栋有两个单元, 楼高6层, 每层有2家住户;每个单元内干线为4×16mm2铝芯线, 住户支线为2×2.5mm2铝芯线。根据住户家中实际使用电气情况, 用电高峰季节每户功率一般在4.5KW以上;而住户支线为2.5mm2铝芯线, 根据经验2.5mm2铝芯线正常承载的负荷为3.5~4KW, 因此无法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

二、生活区住户电器使用情况变化

(一) 家庭电器使用的变化

上世纪7、80年代, 住户家用电器种类主要有:白炽灯 (1~2盏) 、有线广播喇叭一个, 荧光灯 (光管) 、收音机, 电风扇, 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就比较少。家中平均每月用电量一般10度左右吧, 不会高于30度。

随着社会发展、住户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住户家中的电器设备也越来越多, 空调、微波炉、电炒锅、电饭煲、电脑、冰箱等陆陆续续走进了千家万户。特别是空调、微波炉、电炒锅、电饭锅等大功率电器设备的使用, 使用电总负荷越来越大, 导致电气线路越来越不能承受。

(二) 家庭用电功率的变化

在川维社区房屋刚建好的7、80年代, 一家所有的电器一起用功率都没有1KW, 而现在很多电气都不能同时使用, 同时使用就容易跳闸、甚至出现电气安全事故。家用电器1.5P空调功率在1KW左右, 微波炉功率为700~1000W, 电饭煲功率为500~1000W, 电脑功率为200~300W等等。目前, 每家空调就2~3台, 还有微波炉、电炒锅、电饭煲、电脑、冰箱等, 如果一起使用功率在5KW以上了, 严重超负荷了。

三、生活区电气线路改造的必要性

我公司在负责川维生活区房屋的水电气日常维修工作。每到夏季用电高峰期间, 川维生活区就会引发数起电气失火事故, 主要原因是住户使用空调、微波炉等家庭大功率电器增多。很多家庭常常是几种电器同时使用, 一旦用电不慎或电器超负荷运转, 线路过热, 很容易造成电线短路引发火灾;其次由于住户家中电器老化, 使用时间过长, 加上通风条件不好, 积热难散致使电器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再次就是乱拉线路严重, 造成短路而引发火灾;还有一些居民家电源插头不使用时不习惯拔除, 加之家中无人, 长时间通电后很容易发热引发火灾。

因此, 为适应住户用电需要, 满足人们生活环境提供的需求, 需对住户线路和单元干线进行改造。

四、生活区单元内电气改造的内容

川维生活区的房屋每个单元的电气供电线路是分开的, 为不影响住户生活, 可采取每栋每单元分批次逐步改造。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25.4.3康居住宅的用电负荷标准:基本型 (1A) :4k W/户;提高型 (2A) :6k W/户;先进型 (3A) :8k W/户, 对川维社区住宅住户电气用电负荷按提高型 (2A) :6k W/户计算。

1) 住户支线的改造。目前, 住户支线多为2.5 mm2铝芯线, 2.5 m m2铝芯线能够承载的负荷为3.5~4KW, 根据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每户需要负荷按6KW计算, 可将2.5mm2铝芯线升级改造为6/10mm2铜芯线。现在, 每层2户由一个32A的刀闸只控制火线, 改造为每户由一个40A2P空气开关分别控制火线和零线。

2) 单元干线的改造。根据援建村15栋计算, 每根相线供电户数为4家, 按《民用建筑设计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25.4.7住宅用电负荷计算, 按单相配电时所连接的基本户数为4时, 住宅用电负荷需系数为0.95, 计算出每根相线的负荷为:F=F4×0.95=4户×6KW×0.95=22.8 KW, 电流I=100A。同时考虑到重庆地区实际情况, 可选用35mm2铜芯线。根据各单元楼层高度的实际情况 (除查家湾18、19栋高层建筑外, 社区其他建筑最高为9层, 大部分是5、6层高的多层建筑, 高层建筑2000年修建可不改造) , 将6层及以下的住宅单元干线由4×16mm2铝芯线 (无接地线) 升级改造为 (3×35+2×16) mm2;将6层以上的住宅单元干线由4×25 mm2铝芯线 (无接地线) 升级改造为 (3×50+2×25) mm2铜芯线。将单元内63A的3P总空气开关更换为125A的3P总空气开关。

五、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庭生活用的电器设备的越来越多, 势必造成用电负荷越来越大。为满足人们品质生活的需求, 打造川维社区安全用电的环境, 对川维社区电气线路进行更新改造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篇4: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2;F0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60-04

Social capit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

SONG Yan-qi

(Institute of Sociology,Soochow University,Jiangsu 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Social capital is the basefor preservation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can break Prisoners Dilemmain eclol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ake the people follow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an solve the interests disputes of the people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an resist the shift of foreign pollution. Currently,because of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capacity of marketand government penetrating into the communities,social capital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is facing the risk of loss,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However,the loss of social capital is a temporary phenomenon,and social capital can be reconstructed and restructured in rural communities,and this reconstruction and restructure follow the path in combination of tool logos with value logos.

Key words:social capital;rural commun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整村“公害病”的现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向我们提出严肃思考:我们究竟依靠什么保护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必不可少,但完全依赖政府管理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目前农村呈面源污染状况,政府管理难以应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机构。大多数农村环保管理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而且农村社区距离城市越远,政府管理的辐射作用就越弱。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而言,环境管理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村民利益共同体)应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保护好自己的碧水蓝天。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下文就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加以缕析。

一、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对社会资本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布坎南的定义。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组织,本文采用的是布坎南的定义,即从社会组织角度加以阐释的定义。在《让民主有效运转》一书中,布坎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包含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张文宏,2003)。运用布坎南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

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最大难题主要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拓扑论中的范例,用来说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放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的现象。两个囚徒被分开审讯,选择不认罪是二者的最优选择,每人将得到最轻的惩罚。但由于彼此缺乏信息,加之不信任心理,每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最优选择:认罪,结果放弃了整体最优选择,每个人得到了较重的惩罚。“囚徒困境”常用来解释公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社会资本是打破“囚徒困境”,促使人们合作的有效工具。首先,信任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作的纽带,“相信你能遵守规则,我也就会遵守规则”,是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的普遍心理,而这其中的基础就是信任,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不可能,就是成本很高。其次,规范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社区长远利益的方向演进。尽管社区的规范大都不像国家法律法规那样正式性,但正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代代相传,沉淀到成员的心理,内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再次,农村社区联系人们的纽带是血缘以及地缘,社区人际网络重叠率很高,人际网络具有全面性与实名性特点,不像城市社会中那样片面性与匿名性,人们之间易于合作,这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的。

(二)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相关规则。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就存在缺陷。在我国当前,不少污染企业都和政府管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白天冒白烟,黑天冒黑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就是被发现概率低以及违规成本低,遵守规则的激励不足。与市场机制相比,农村社区中由于饱含社会资本,在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农村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互动频繁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很多情况下,监督只是一种“顺便”的事情,就像奥斯特罗姆所引案例那样,在旱年取水,每人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当一人在取水时,下一个人就在他后面排队,多取水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是工作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监督,并且成本极低,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极高,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奥斯特罗姆,2000)。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资本牵涉其中,违规成本是很重的。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违规者所受到的惩罚很少涉及法律与物质利益层面,大多涉及道德与精神层面,这种成本看起来似乎很轻,实则不然。因为在乡土社会,信用与声望等是“社会货币”,失去了信用与声望,也就失去了社会资源,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利益受损。在互动性强的乡土社会,违规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也能够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三)社会资本可以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

生态环境问题表象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本质特征不在人与自然之间,而在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针对自然环境的利益博弈问题。人与人之间关于自然环境利用、分配以及成本摊派等的博弈构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旋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中,冲突与摩擦无处不在,由此需付出巨大的摩擦成本与磨合成本。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资源环境利用中的利益冲突,降低摩擦成本。与政府管理相比,社会资本体现为身份承诺、信任、关系等非正式调控手段,依赖情感、默契、理解等维系关系。在小规模群体中,依赖社会资本调节,要比依赖正式手段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与更有灵活性,同时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协调冲突。

(四)社会资本可以抵御外来污染转嫁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是外界社会诱发与转嫁的。这里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村社区在外来经济诱惑的情况下,急于发展经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碧水青山。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城乡之间生态不平等,社区遭受外界污染转移之苦。无论哪种情况,破解的关键都在于社会资本。在第一种情况中,由于社区资源环境是社区所有人共同的“命根子”,而且子孙后代的福利都与此息息相关,同时由于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机制的存在,使社区成员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可能。这使得不少社区能够抵制市场机制的诱惑,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我国不少农村社区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仍然保护好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机理正源于此,反之则亦然。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共同的利益,以及固有的信任格局,使社区成员面临外界污染转嫁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呼百应,予以反抗,极少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在我国一些农村社区集体反抗外界污染的环境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这里没有发生。

二、社会资本流失: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本恒久甚至增值。关于这一点,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给出了极好的阐释。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者集团的利益”(奥尔森,2004)。二是历史沿革。一个群体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否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由于社会资本需要时间浸润,一个社区在历史上社会资本生成的状况,对以后社会资本的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人员固定性。信任、规范以及网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社区人员相对固定。人口流动过于频繁,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就会失去载体,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四是社会结构状况。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社会资本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社会资本,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仍从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趋势。其一,农村社区群体的规模正日益增大。传统的社区是自然村,当前农村社区是行政村,甚至一些农村社区已经演变成“超级村庄”,社区群体规模的增大,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二,社区历史沿革的影响日见微弱。随着国家政权向社区的渗透,冲击了社区历史沿革的传承性,尤其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如人民公社、文革等,对社区历史沿革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现代教育造成农村社区中“代沟”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社区历史沿革的延续,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其三,人员流动性加快。目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尤其在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个缺乏人员稳定的社区中,居民对社区公共资源的贴现率是非常高的。“我遵守规则,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于我替别人作了牺牲”,信任机制在这里将大打折扣,而且外来人口不一定认同社区生成的规则,规范开始失效,人际网络也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松动,社会资本易于丧失。其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社区社会分化,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传统农村社区人们有着利益一致性,这是建立在人口相对同质性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削弱了人们对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会受到影响。

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关系很大。这从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反映出来。一种情况是社区的生态公共地遭到破坏。由于社会资本的流失,人们对生态公共地的心理预期变差,公共资源的贴现率变高,个体争先恐后的透支公共资源,“如果现在不用,等想用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了”,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公共地悲剧被造出来,公共湖泊、公共山林、公共草场,都在演绎着这方面的悲剧。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社会资本流失的后果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来:某些案例中,社区中一些“精英”通过出卖社区公共资源,从外界污染中获得大量实利。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由社区全体成员买单,成本与收益被严重割裂。如果社会资本雄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社区有着严格的公共地资源使用规范,这方面的悲剧本应当可以避免。另外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社会资本,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在抵制外来污染转嫁中的作用——当一个群体面临与外群体冲突中,该群体如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已经构建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群体整合的较好,就有可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反之,在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群体要么反映冷漠,要么加快分歧,要么走向解体。

三、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再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传统农村社区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许多农村社区利用社会资本进行“自组织”,较好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的运用,是农村生态环境得以合理保护的关键。但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中有日益流失的危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囿,目前就我国大多农村社区而言,我们难以复制传统的社会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社会资本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农村社区的过渡阶段,社会资本的流失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可以得到重构与再生(当然在一些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并没有失去),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重构与再生,沿袭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路径。我们详细解读与缕析其中的路径,大体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雄厚。第二阶段是过渡农村社区阶段,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尚未成为人们合作的纽带,特征是社会资本衰弱。第三阶段是现代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重构。第四阶段是未来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得以积累并日益雄厚。

现代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起点是工具理性,即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理性选择的。也就是自私的理性人,为了私利得以实现,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选择了合作,因为合作要比不合作有利,这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囚徒困境”模式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也要比不合作有利。自私的理性人之间,只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完全可以打破“囚徒困境”。奥斯特罗姆将这些条件归纳为八点。一是清晰界定边界;二是占用和供应规则和当地条件保持一致;三是集体选择的安排;四是监督;五是分级制裁;六是冲突解决机制;七是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八是分权制企业。而阿科瑟尔罗德以及沃塔纳波等人以计算机模拟环境“博弈”,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自私的理性人之间也可以合作。在重复进行的无数次“博弈”中,首先违规不合作的人总是被淘汰,“一报还一报”(你不合作,我也不合作;你合作,我就合作)的人获利最大。

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应是人们合作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终点。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社会资本能够得以培育与再生,从而使人们的合作成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即人们在环保中的合作,一是处于私利,二是本身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价值理念,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人们也会产生情感上的反映(信任与交流),之后这种情感上的反映又固化了原有的合作,社会资本由此得以重生。在之后的合作中,社会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积累,在社区环保以及其他公共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也随之升华为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理性)。

当然,以上过程并不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还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如制度设计、组织建设等。良好的制度设计是生成与积累规范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为社会网络的扩大提供了保障。组织建设是现代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土壤与基石。社区中各种组织(尤其是基于共同利益建构起来的组织),为社区居民交流提供了平台,大量的互动与情感付出,孕育了信任、强化了规范以及丰富扩大了人际网络,使社会资本得以积累与增值。

参考文献:

[1]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

[3]保罗·R·伯特尼.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陶传进.环境治理:以社区为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篇5:保护社区环境倡议书

谁不渴望那郁郁葱葱的草地?谁不愿自己的校园变成花城一样?谁不希望在温馨洁净的校园内读书?现在学校给大家提供了一切,可是,大风偶尔吹起的是那白色的垃圾,这是谁的错?

当大家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漫步时,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当大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读书时,哪能不全神贯注?当大家在整洁优雅的环境中学习时,定会倍感心情舒畅。优美的环境,让大家懂得珍惜,学会爱护;优美的环境,让大家知书达礼,更加文明;优美的环境,让大家学习进步 ,道德高尚;优美的环境让大家学会谦让,学会做人。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大家沐浴着阳光收获,吸取着营养成长。

学校是大家的家,大家是学校的主人,建设靠的是大家。在大家新一届同学刚入住新校区,大家的家更需要大家的爱,大家倡议全校师生 “爱我校园,从我做起”的校园文明行动。

大家向全校师生发出以下倡议:

一、校师生一齐来保护现有草木,全不践踏绿地草坪,不攀摘树枝花朵; 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株幼苗。

二、节约用水,不乱扔废纸、果皮纸屑,使用过的塑料瓶等废品不要随手丢弃,不 随地吐痰,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不在墙壁、树木上乱写、乱画、乱刻,不磨损墙壁;

四、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等杂物,要主动拣起并监督;勇于同破坏公物的不良现象作斗争。

篇6: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摘 要:社会资本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它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以及抵御外来污染转嫁。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我国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这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社会资本流失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它可以在现代农村社区中得以重构与再生,这种重构与再生,沿袭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

Abstract:Social capital is the basefor preservation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rural communities and can break Prisoner’s Dilemmain eclol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make the people follow the related regulatio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an solve the interests disputes of the people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an resist the shift of foreign pollution.Currently,because of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capacity of marketand government penetrating into the communities,social capital in rural communities in China is facing the risk of loss,which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However,the loss of social capital is a temporary phenomenon,and social capital can be reconstructed and restructured in rural communities,and this reconstruction and restructure follow the path in combination of tool logos with value logos.Key words:social capital;rural commun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国目前农村中土地污染、水污染、垃圾问题等均十分严重,甚至出现整村“公害病”的现象。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向我们提出严肃思考:我们究竟依靠什么保护农村社区的生态环境?政府管理必不可少,但完全依赖政府管理也是不现实的。我国目前农村呈面源污染状况,政府管理难以应付。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机构。大多数农村环保管理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而且农村社区距离城市越远,政府管理的辐射作用就越弱。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社区而言,环境管理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区(村民利益共同体)应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自我组织”与“自我管理”,保护好自己的碧水蓝天。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意义重大,下文就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加以缕析。

一、社会资本: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石

社会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的一种资本形式,是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对社会资本给出的定义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作者见智。比较公认的是布迪厄、科尔曼以及布坎南的定义。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社会组织,本文采用的是布坎南的定义,即从社会组织角度加以阐释的定义。在《让民主有效运转》一书中,布坎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其中包含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它们能够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张文宏,2003)。运用布坎南的定义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能够起到基石的作用。

(一)社会资本可以打破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囚徒困境”

生态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最大难题主要在“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拓扑论中的范例,用来说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放弃通过合作实现最优目标的现象。两个囚徒被分开审讯,选择不认罪是二者的最优选择,每人将得到最轻的惩罚。但由于彼此缺乏信息,加之不信任心理,每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的最优选择:认罪,结果放弃了整体最优选择,每个人得到了较重的惩罚。“囚徒困境”常用来解释公共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个体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而社会资本是打破“囚徒困境”,促使人们合作的有效工具。首先,信任是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合作的纽带,“相信你能遵守规则,我也就会遵守规则”,是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人们的普遍心理,而这其中的基础就是信任,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合作不是不可能,就是成本很高。其次,规范制约着人们之间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社区长远利益的方向演进。尽管社区的规范大都不像国家法律法规那样正式性,但正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代代相传,沉淀到成员的心理,内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再次,农村社区联系人们的纽带是血缘以及地缘,社区人际网络重叠率很高,人际网络具有全面性与实名性特点,不像城市社会中那样片面性与匿名性,人们之间易于合作,这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是有利的。

(二)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社会资本可以促使人们遵守相关规则。市场机制在这方面就存在缺陷。在我国当前,不少污染企业都和政府管理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白天冒白烟,黑天冒黑烟”的情况比比皆是。主要原因就是被发现概率低以及违规成本低,遵守规则的激励不足。与市场机制相比,农村社区中由于饱含社会资本,在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在农村社区中,人们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互动频繁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很多情况下,监督只是一种“顺便”的事情,就像奥斯特罗姆所引案例那样,在旱年取水,每人分配一定比例的水,当一人在取水时,下一个人就在他后面排队,多取水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是工作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监督,并且成本极低,而违规被发现的概率极高,促使人们遵守规则(奥斯特罗姆,2000)。其次,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社会资本牵涉其中,违规成本是很重的。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中,违规者所受到的惩罚很少涉及法律与物质利益层面,大多涉及道德与精神层面,这种成本看起来似乎很轻,实则不然。因为在乡土社会,信用与声望等是“社会货币”,失去了信用与声望,也就失去了社会资源,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利益受损。在互动性强的乡土社会,违规的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也能够促使人们遵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则。

(三)社会资本可以解决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利益冲突

生态环境问题表象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本质特征不在人与自然之间,而在人与人之间,是人与人之间针对自然环境的利益博弈问题。人与人之间关于自然环境利用、分配以及成本摊派等的博弈构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旋律。在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中,冲突与摩擦无处不在,由此需付出巨大的摩擦成本与磨合成本。而社会资本可以有效解决人们在资源环境利用中的利益冲突,降低摩擦成本。与政府管理相比,社会资本体现为身份承诺、信任、关系等非正式调控手段,依赖情感、默契、理解等维系关系。在小规模群体中,依赖社会资本调节,要比依赖正式手段的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更人性化与更有灵活性,同时能够减少摩擦成本,协调冲突。

(四)社会资本可以抵御外来污染转嫁

当前在我国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大部分是外界社会诱发与转嫁的。这里面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农村社区在外来经济诱惑的情况下,急于发展经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碧水青山。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城乡之间生态不平等,社区遭受外界污染转移之苦。无论哪种情况,破解的关键都在于社会资本。在第一种情况中,由于社区资源环境是社区所有人共同的“命根子”,而且子孙后代的福利都与此息息相关,同时由于信任、规范以及网络机制的存在,使社区成员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成为可能。这使得不少社区能够抵制市场机制的诱惑,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我国不少农村社区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仍然保护好了自身的生态环境,机理正源于此,反之则亦然。在第二种情况中,由于共同的利益,以及固有的信任格局,使社区成员面临外界污染转嫁时保持高度的一致,一呼百应,予以反抗,极少出现机会主义“搭便车”行为。在我国一些农村社区集体反抗外界污染的环境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奥尔森“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这里没有发生。

二、社会资本流失: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资本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资本能否恒久甚至增值,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人们之间就形成了匿名性,匿名性使信任丧失,使规范失效,同时也难以保持良好的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也就难以形成与维持。反之,群体规模适中,人们之间保持很强的互动性,有利于社会资本恒久甚至增值。关于这一点,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给出了极好的阐释。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者集团的利益”(奥尔森,2004)。二是历史沿革。一个群体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能否增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形成的路径依赖。由于社会资本需要时间浸润,一个社区在历史上社会资本生成的状况,对以后社会资本的走势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人员固定性。信任、规范以及网络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生成,这其中一个重要前提是社区人员相对固定。人口流动过于频繁,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就会失去载体,社会资本将大打折扣。四是社会结构状况。社会资本与社会结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传统农村社区中人口相对同质,导致社会资本雄厚。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增值需要一定的条件,传统农村社区存在着良好的社会资本,与以上条件关系很大。但是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政府力量等向社区的渗透,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正面临流失的危险。仍从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以下趋势。其一,农村社区群体的规模正日益增大。传统的社区是自然村,当前农村社区是行政村,甚至一些农村社区已经演变成“超级村庄”,社区群体规模的增大,对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构成一定的威胁。其二,社区历史沿革的影响日见微弱。随着国家政权向社区的渗透,冲击了社区历史沿革的传承性,尤其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如人民公社、文革等,对社区历史沿革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现代教育造成农村社区中“代沟”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割裂了社区历史沿革的延续,影响了社会资本的积累。其三,人员流动性加快。目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少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尤其在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个缺乏人员稳定的社区中,居民对社区公共资源的贴现率是非常高的。“我遵守规则,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于我替别人作了牺牲”,信任机制在这里将大打折扣,而且外来人口不一定认同社区生成的规则,规范开始失效,人际网络也随着人员的变动而松动,社会资本易于丧失。其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社区社会分化,出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传统农村社区人们有着利益一致性,这是建立在人口相对同质性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结构的复杂,带来了利益需求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削弱了人们对社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人们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都会受到影响。

我国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与社区社会资本的流失关系很大。这从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反映出来。一种情况是社区的生态公共地遭到破坏。由于社会资本的流失,人们对生态公共地的心理预期变差,公共资源的贴现率变高,个体争先恐后的透支公共资源,“如果现在不用,等想用的时候,也许就没有了”,在这种心理预期下,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一个公共地悲剧被造出来,公共湖泊、公共山林、公共草场,都在演绎着这方面的悲剧。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来污染摧毁了社区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社会资本流失的后果可以更清楚地体现出来:某些案例中,社区中一些“精英”通过出卖社区公共资源,从外界污染中获得大量实利。而为此付出的成本,却由社区全体成员买单,成本与收益被严重割裂。如果社会资本雄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社区有着严格的公共地资源使用规范,这方面的悲剧本应当可以避免。另外一些案例中,在面临着外来污染威胁之时,社区没有运用社会资本,进行抗争。尽管抗争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在这里,我们运用科塞的冲突理论,可以解释社会资本在抵制外来污染转嫁中的作用——当一个群体面临与外群体冲突中,该群体如果有雄厚的社会资本,已经构建起维护自己结构的核心价值并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群体整合的较好,就有可能动用更多的资源;反之,在外部威胁的情况下,群体要么反映冷漠,要么加快分歧,要么走向解体。

三、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再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综上所述,传统农村社区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本,对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历史上,许多农村社区利用社会资本进行“自组织”,较好地保护了社区的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的运用,是农村生态环境得以合理保护的关键。但目

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中有日益流失的危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所囿,目前就我国大多农村社区而言,我们难以复制传统的社会资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利用社会资本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传统农村社区与现代农村社区的过渡阶段,社会资本的流失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社会资本在农村社区可以得到重构与再生(当然在一些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并没有失去),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重构与再生,沿袭的是一种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结合的路径。我们详细解读与缕析其中的路径,大体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雄厚。第二阶段是过渡农村社区阶段,价值理性丧失、工具理性尚未成为人们合作的纽带,特征是社会资本衰弱。第三阶段是现代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重构。第四阶段是未来农村社区阶段,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合作,特征是社会资本得以积累并日益雄厚。

现代农村社区社会资本重构的起点是工具理性,即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人们之间的合作是基于理性选择的。也就是自私的理性人,为了私利得以实现,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选择了合作,因为合作要比不合作有利,这是基于理性的判断。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是有可能的,即使在“囚徒困境”模式中,人们之间的合作也要比不合作有利。自私的理性人之间,只要满足一些条件,也完全可以打破“囚徒困境”。奥斯特罗姆将这些条件归纳为八点。一是清晰界定边界;二是占用和供应规则和当地条件保持一致;三是集体选择的安排;四是监督;五是分级制裁;六是冲突解决机制;七是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八是分权制企业。而阿科瑟尔罗德以及沃塔纳波等人以计算机模拟环境“博弈”,其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自私的理性人之间也可以合作。在重复进行的无数次“博弈”中,首先违规不合作的人总是被淘汰,“一报还一报”(你不合作,我也不合作;你合作,我就合作)的人获利最大。

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应是人们合作的逻辑起点,但并不是终点。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社会资本能够得以培育与再生,从而使人们的合作成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即人们在环保中的合作,一是处于私利,二是本身把环境保护当作一种价值理念,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在基于工具理性的合作中,人们也会产生情感上的反映(信任与交流),之后这种情感上的反映又固化了原有的合作,社会资本由此得以重生。在之后的合作中,社会资本可以得到不断积累,在社区环保以及其他公共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护生态环境也随之升华为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理性)。

上一篇: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班级座位调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