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盱眙县》古诗翻译及赏析

2024-04-14

《夕次盱眙县》古诗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篇1:《夕次盱眙县》古诗翻译及赏析

夕次盱眙县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3篇

夕次盱眙县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夕次盱眙县

唐代: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译文: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

落帆逗淮(huái)镇,停舫(fǎng)临孤驿(yì)。

次:停泊。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舫:船。临:靠近。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

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眼见人们回家尽享家的温馨以解一天的疲惫,鸟儿们也有温暖的巢得一晚的安眠,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无限酸楚顿上心头,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味。此处精选意象,运用色彩明暗对比渲染了凄冷的意境,景中寓情(借景抒情),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

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写出乡思客愁之深。

韦应物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很多意境。如“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如出一辙。

夕次盱眙县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翻译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

1.次:停泊。

2.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3.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4.舫:船。

5.临:靠近。

6.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7.“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8.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9.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10.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赏析: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评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动情。读来颇为动人。

夕次盱眙县原文翻译及赏析3

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译文及注释

汉译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

次:停泊。

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舫:船。

临:靠近。

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日: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日地而得名。

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评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 段,是写傍晚因路途**,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 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 令动情。读来颇为动人。

篇2:《夕次盱眙县》古诗翻译及赏析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赏析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

译文及注释

汉译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

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

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

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

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

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

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

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注释

次:停泊。

盱眙(xū yí):今属江苏,地处淮水南岸。

逗:停留。淮镇:淮水旁的市镇,指盱眙。

舫:船。

临:靠近。

驿: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

“人归”句:意为日落城暗,人也回去休息了。

芦洲:芦苇丛生的水洲。

日: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日地而得名。

客:诗人自称。此句意为孤独之夜,怀念家乡。?

评析

这是一首写楫旅**,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 段,是写傍晚因路途**,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 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

篇3:《夕次盱眙县》古诗翻译及赏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翻译教学,中国古诗词翻译赏析教学

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提出的翻译教学,其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自1996年1月翻译测试首次进入CET-4,翻译应势成为高等院校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旨在成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的翻译教学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却被忽视了,甚至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薄弱的环节1。从考试内容的局限、教材内容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一,到学生自身的不重视,能力不足2,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已成为不争事实。然而,一味地究其不足不如探讨改变此种状况具体实施之法3。笔者以开设中国古诗词赏析课时为例,佐证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之翻译教学来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教学进行初步方法论的探索。

1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促进英语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

翻译,首先是跨语码的转换。两种语码间的相对等效离不开两种语码语言修养程度的近似等同。这种近似等同虽由于文化差异难以完全达到,但其直接或间接地对原文理解和翻译的正确性有着深刻影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论及母语对翻译的作用曾这样写道:翻译几乎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从本质上说,翻译应该无异于用母语进行写作。(Eugene.A.Nida,1993:147)当然,这对于翻译者来说已无疑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具有良好的汉、英双语修养之能人无法企及。在此,我们并非提倡把非专业的大学生以翻译专业的要求塑之,而是想从某种意义上强调,提高汉语表达能力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正如翻译家张培基先生曾经指出:“人们可能认为,汉译英要理解的是母语不会太困难,事实并非如此。学生在汉译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不是外语表达能力差,而是汉语水平不高。”(朱曼华,1996)不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单纯依靠英语句法的掌握是没有办法提高翻译质量的。那么,英语课就是英语课,想要将汉语能力提高那应该是中文教学的目标,英语课是否可以达到同样的功能,即在提高汉语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古诗词翻译鉴赏在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可以为此目的的实现打开一扇窗。

在英译汉实践中,培养汉语素养及其重要。毕竟,语码之间的转换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如果没有很好的中文功力,就很难把原文用贴切、准确、通顺的中文表达出来。积极帮助、引导和鼓励他们多读一些汉语文学作品,不断提高他们的汉语修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这不是仅仅是语文课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目标,英语课同样能做到。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开设古诗词翻译鉴赏课就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古诗词翻译鉴赏必先以古诗词鉴赏为先,通过对诗词的了解,对用词用句的琢磨,对效果的主旨体现的学习,都能对文字的敏感度加强;不仅如此,在对比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译作,通过对字词及其用法的讨论,直至最后的“牛刀小试”—自己或小组的尝试性翻译,达到提高语言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提升自我文学素养及促进翻译学科发展的目的。

2 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的难点

大学生毕竟非专业译者,对于作品的鉴赏也肯定不能像翻译评论家们那样一语中的,而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鉴赏古诗词翻译。此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着难点。

以教师在翻译教学中的教法为例来说明翻译教学所面临的窘境。大学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翻译教学“基本上处在一种无序而随意的状态”(张喜永,2007)。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文的讲解多集中于语言语法点和词语搭配等,至于译文的提供,仅在于对某些难句或段落。对于所提供译文的完全性与准确性的讨论、鉴赏与再创造实在无从谈起。许多学生也因为手握教参,对于教师提供的译文更是采取可听可不听得状态。于是乎,从教学效果上看,译文的提供成了“多余”的教学环节以致在不少课堂上逐渐淡化角色。

就所教的文理班级,笔者曾作过调查,问及他们对翻译讲解与翻译练习的看法。文科班的同学着重于语言与语言点的学习,而理科班的同学着重于语言交际运用的学习。但大多数同学认为,课后的翻译作业收获不大。原因有三:一是翻译的句子多提供可参考的课内短语与词组,做翻译练习不像做翻译练习,倒像是另一种方式的语言点练习,压根想不到需要用什么翻译技巧,可变性不大,创造性不高;二是测试的翻译题型多从课文相类似的用法上出,只要把答案记住,就算一知半解,考试时候也能马马虎虎过得去;三是教师布置翻译作业,但由于课堂讲评时间不多,就事论事,也没特别提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而上升到理论与技巧的高度。于是乎,作业虽做了,但收获不大。

对以上三种原因,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从第一点上看,可见学生将翻译练习当成一种任务在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并未体会翻译的技巧甚至是翻译的本质,而是当作对语言点的一次练习作业来对待。这就说明需要提高学生对于翻译的正确态度来促进翻译教学的发展。从第二点上看,不少学生在完成翻译练习时,以一种应付式的心理来对待。也正是因此,在做翻译题时总感到不得要领,不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惯用表达。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其在完成翻译测试时“另辟蹊径”,想当然地译。写作练习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也间接地反映学生们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句型和结构掌握得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这种平时学习中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对于翻译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恶性循环。试想,翻译实践(尤其是英译汉)不同于一般的阅读理解,没有对原文作更为准确和透切地理解,如何能恰当地表述。故而,翻译成为他们的难项,翻译能力低下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从第三点上来看,学生是有了解翻译技巧和理论的期待的。只是由于翻译的作业量大,批改需费时,而课堂讲评又不可占时太多,故教师也只能“蜻蜓点水”,不能去条分缕析得讲授一番。

3 古诗词翻译鉴赏的教学重点

对以上提到的翻译教学上的难点,古诗词翻译鉴赏是否能攻克呢?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古诗词翻译鉴赏的教学重点该放于何处。

论及诗歌,肯定离不开音韵。确实,中国古诗词也正是因其独有的可吟可诵之特点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尽折腰;中国古诗词也好,外国诗歌也好,没了音律音韵的赏析,便少了对诗歌领悟的一番乐趣。然而,音韵的掌握是古诗词鉴赏的重中之重的同时,亦是难中之难。在大学英语教学这块,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可根据学生特点,尽量淡化对音韵的专业要求,而寻求一种更深入浅出的教学。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重点原则可有三:

1)音韵音律为诗歌之本,求有所悉即可。何谓有所悉?以元代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为例

【原文】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译文1(翁译)4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译文2(节选)5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ea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

译文3(Schlepp译)6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By Ma Zhiyuan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 running,cottages,

Anx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学生需要了解的首先是“曲”,知道其属于可以合乐歌唱的长短句;而其与诗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字数限制而后者有字数限制。其次是了解句式结构的特点,如曲与诗的句式都多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的结构,而很少使用简单句或复合句。再来便是对韵的感受。散曲用韵密,几乎句句押韵,而且一韵到底。正是其韵密及用词口语化的朴素使其易于吟唱。

有所悉即是有所了解。就指定诗词,了解该中国古诗词中基本的用韵用律,了解译者在翻译时的用韵用律,并学习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段,能根据自己诵读时的感受谈对译品语调语音,谈自己对诗词的体会及对译品的喜恶即可。教师可以提供英语诗歌中押韵方式的大体介绍。如上述三译,除译文1外,其余两首皆有较为可循的押韵规律,这些规律的发现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容易发现的。以此为切入,增加对音美的认识和赏析,进而深化译诗三美原则中对“音”的翻译知识的认识。

2)文化渊源为诗歌之脊,求有见地即可

何谓有见地?外语学习者皆知,“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即使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Kramsch,1999:Preface)而翻译教育家王佐良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王佐良,1997:34)从原诗词字句的运用,可知文化渊源;加之译作中字句的使用对比,可知翻译中的理论技巧。同样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老树”的“老”,在三篇译文中,都有不同的译法。译文1的“rugged”,译文2的“olden”与译文3的“old”。根据Collins cobuild词典,rugged的意思是a rugged area of land is uneven and covered with rocks,with few trees or plants;If you describe a man as rugged,you mean that he has strong masculine features;if you describe someone's character as rugged,you mean that they are strong and determined,and hav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a rugged piece of equipment is strong and is designed to last a long time,even if it is treated roughly.由以上4项定义,我们可以发现,rugged用来形容人的时候表示结实,意志坚强等意象。但此意象与原曲中提供的古老苍茫的昏黄意象不协调。Olden一词,Collins cobuild给出的定义是a period in the past,经常被用于in the olden days或者in olden days来表示in the past.此外,从词典中给出的例子可见,这种表达是比较书面的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书面语。这与原曲口语化表达的风格不相符。而Old一词无论在意义或是风格上都是较为符合原曲特点的翻译。

有见地并不是指要有对文化渊源的了如指掌进而能侃侃而谈,而是对于在浩瀚的文化大海中能淘出可供寻味,可供参考,可供学习的知识。这种见地不同于普通语法书或者是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众所周知,而是通过各种众所周知的材料得到通过自己大浪淘沙淘出的属于自己的知识。通过究字查句的对比,在学习如何做翻译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明白字后面更多的意义的同时,也了解不同文化下不同字词有不同的背景,增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3)鉴赏能力为诗歌之源,求有悟即可

何谓有所悟?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悟句,如“流水”为“流动的水”,是一个“定语+中心语”的结构。译文1“a sparkling stream”与译文2“flowing brook”都是较为形式对应的译法;译文3“stream running”为“中心语+定语”的结构。这两种结构哪种较为符合形式美呢?如果学生可以将平时学习的V-ing结构作定语时的知识并增加诗歌中经常前置的内容,便能让他们有所领悟。除悟句,悟音,悟意皆是使鉴赏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有所悟并不是要求学生领悟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世之语,而是期望学生即通过集体阅读、小组讨论和自我吸收消化,得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原创的想法,但即便是有参考的意见,不管这看法是否高深是否到位,教师或以接受或以开放的给与肯定。

其四,鼓励创作新品为诗歌翻译鉴赏教学重中之重。前三点原则从诵-读-悟不同层面但同一主体对大学古诗鉴赏做出基本要求,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对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国文程度提高及翻译能力精进都有着重要作用,而鼓励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译品并让更多地人欣赏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既提供熟悉的古诗词及不同的译文可使学生将看翻译与做翻译融合一体,体会翻译技巧,提高体现创造性;在对比翻译鉴赏中学习实践中可运用的语言点和知识点,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应付心理,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又满足了学生了解翻译的期望值,进而克服了翻译教学中前述难点。

4 古诗词翻译鉴赏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可行性

难点虽有攻破的可能,但大学生通过古诗词翻译鉴赏来提高外语综合能力是否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可由以下几点来尝试论证其可行性。

首先,教学大纲对“译”的能力要求是方向性指导。新的《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里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显然包括听、说、读、写、译这5个能力(《课程要求》中对这5方面都有明确而具体的量化要求)。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认真执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全面发展的要求,把翻译教学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其与其它四项基本技能同时发展,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更优秀的跨世纪人才。“译”在教学工作中要有所体现,而这种体现必然或多或少引起学生注意。

其次,教学活动日趋多元化是内驱动力。从教学方法来看,大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中出现的难句,或用课文中所学的单词、短语完成课后练习中的汉译英。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听说领先,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教学法转变为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重视的语言的信息量及口语交际训练,忽视了传统教学法中语法分析的教学地位,忽视了翻译在考查理解程度方面的合理应用。为了解决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差问题,重视翻译教学必然是另一个可寻求的有效途径。

最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化是催化剂。随着中国在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社会对既懂外语又掌握某个或几个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的需求增。在很大程度上,多重性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并不能靠有专业局限的外语系来满足,而要靠各类院校来培养。而现实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中总是要自觉地进行英汉之间的对比,借助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于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外语最终的落脚主要还是外译汉,汉译外。

5 古诗词翻译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此上述三点皆可称得上外部客观条件允许了此可行性的出现,那我们现有的学生是否具备了实施翻译教学的主观条件呢?

孔玉华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一文中就学校近几届学生考试试卷与平时作业中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语感,不能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最佳词义,只能用自己所掌握的词义生搬硬套,造成译文不准确,甚至出现谬误;不能把握语句、语篇的结构,语法概念模糊导致理解和翻译上的错误;没有语境认识,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原文;死译、硬译造成汉语译文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猜词能力差,不能根据上下文正确判断生词,胡乱猜乱译,造成错误的译文;其它方面的错误,如,汉语错别字,语序颠倒,漏译,添词,以及标点符号等。”(孔玉华;2007)如果说这是学生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可想而知,在翻译学习能力上就会出现种种障碍,造成想译但不能译的结果。这不就不能对大学生实施古诗词翻译鉴赏了吗?毕竟连基本翻译都没有能够完成,何德何能达到鉴赏的高度?

笔者认为,这些存在的问题不仅不会变成无法进行古诗词翻译鉴赏的阻碍,反而能成为古诗词翻译鉴赏需要紧紧围绕的重点并最后攻克的目标。如果说,初中生不能进行翻译鉴赏,那是小瞧了他们的。毕竟他们学习的鉴赏不是高中生的鉴赏,不是大学生的鉴赏,更不是专家们的鉴赏,而是在理解能力范围内提高自我认识和素质修养。为何以初中生为例?因为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要求就应该以此为参照。比起小学生的诵读,初中生要求要理解全诗,要掌握必要的词句,要初步领会作者用词造词的用意,要有自己的读后感,要有自己的初步尝试性写作。而大学生在基本的文学知识及惯用的文学鉴赏下,用不熟悉的语言来对比鉴赏之前,必不可少的功课便是此类基本功。而孔先生提到的种种问题,都是基础不牢靠所致。于是,回归基础未尝不可行。此外,正如胡春洞先生所说,“在许多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首要或唯一教学目的情况下,语法翻译法这种仅能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常常被当作最佳方法。因此,在师资和教学设备较差、班级规模大、教师工作量较大或积极性较差的条件下,语法翻译法往往受到青睐。”(胡春洞,1990)

6 教师实施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如果说,从主客观方面都具有可行性,那教师在古诗词翻译鉴赏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此提供五点不成熟意见仅供参考。

1)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融于阅读教学之中,进行点式翻译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尽管已知原文大意,但准确地译其内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阅读教学的要求(正确理解率达70%)使部分学生不求甚解,对难句、关键句或难度较大的段落的内涵有时不甚了了。在古诗词翻译鉴赏课时中,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尽量达100%,即要求学生尽可能加深对原文理解,通过诵———读———悟———作,达到完全吸收消化的程度。

2)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应以理解准确为主,表达通顺为辅。对翻译而言,理解与表达同等重要。表达水平直接反映对原文理解的程度和翻译的质量。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表达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基本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即是成功的,在语言形式上(主要是修辞层面上)要求不能太高。学生翻译的作品以欣赏为主,避免过多的批评指正。

3)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可结合课程实际给予选材,以作业与组讨论为主。对鉴赏材料的选择,可以依据课程话题设置,或以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话题选择;不管如何,至少要为学生准备三篇译文。作业可安排学生对作者与译者的相关情况,写诗与译诗风格的相关情况、对涉及到的相关翻译技巧等要求学生作一初步资料收集。课堂上可安排1课时给学生小组讨论,而另1课时给大家分享。再以小组报告或小组作品创作比赛等形式作教学评估。

4)古诗词翻译鉴赏教学要将排除学生为难情绪,培养学习兴趣为主。教师在开始上述第三点建议前开设1或2课时,列举若干篇古诗词英、汉对照的范文,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精彩优雅的译笔,边做些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尤其是要让他们看一看其中的一些长难句和不同于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地方是如何处理的,从而打消他们的畏难情结合所授技巧做针对性的讲评;也可将不错的译作做成文档,让学生下载后安排1课时进行讨论赏析。读周边同学的译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趣味性。

7 结束语

篇4:韦应物《夕次盱眙县》阅读答案

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动情。读来颇为动人。

诗人完全运用白描手法,对晚暮江野的苍凉凄清着意渲染,抒写了风尘漂泊的羁旅愁思。全诗意境悲郁苍茫。次,停留。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地处淮水南岸。

篇5: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

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

冲破峡谷若雷霆在滚动,无数的瀑布喷涌而出。

断枝枯草没有可以停泊的地方,只好随着寒冷的碧水独自流浪。

随着流水想找到溪流的源头,到了溪流的出水处却迷惑了。

才相信真的源头是找不到的,还是柱着手杖欣赏随遇的潺潺美泉吧。

注释:

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东观汉纪鲍永仁》:“更始役,永与冯钦共罢兵,幅巾而居。”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②不道:犹不知。李白《幽州胡马客歌》:“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底处:何处。

③擘开:冲开。

④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⑤萦回:徘徊荡漾。

⑥筇(qió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唐李咸用《苔》:“每忆东行径,移筇独自还。”

赏析:

朱熹的《偶题三首》约作于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年间。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这《偶题三首》正是此类的诗篇。第一首说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第二首诗通过对水在山中的奔涌,最终形成一川江水的过程,启示人们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第三首诗通过“探寻水源,寻求真源”的事例,表明寻求真理之道,如探真源,需融会贯通,真理始能朗然在目。倘若执其一端,认定真理就在这里,必如管中窥豹,是不能见到真相的。

篇6: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馨香饼饵,新鲜瓜果,乞巧千门万户。到头人事控抟难,与拙底、无多来去。

痴儿妄想,夜看银汉,要待云车飞度。谁知牛女已尊年,又那得、欢娱意绪。

赏析:

宦海沉浮,恰如海的潮涨潮落,永无停息。尤其是在调迁频繁却无法担当大任、壮志难酬时,其落寞的心情更为沉重。此词抒写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起笔三句叙事:扁舟昨天刚停泊,今天就来到高亭上,极目远望千里闲云。“闲云”也显出一股轻松之感。但是,他毕竟是来散心的,以解胸中郁闷,“孤”字见出他的孤独感,“目断闲云千里”也隐约透出念远、怀乡之意。作者的心情并不那么闲适,而较为复杂,有如夏末秋初的黄昏那和着凉意的热燥,使人并不好受。

篇7: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译文

天风浩荡,将我吹落到这湖山之间,西湖的风景果然秀丽无匹。曾在北京渡过少年时代,此时回忆起在京华的生活,只觉得茫茫无际,感慨万端。那点微末的功名职位,岂是我平生志向所在?要是我的老乡苏小小知道了,一定会笑话我生计安排失当。

在西湖游赏,只见斜阳半坠,湖堤上春草如茵,这般景色顿时惹起了我的愁思。我的理想何处可以觅得呢?徒然对着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心中涌起愁思时以箫声寄托愁怨,心中涌起狂侠之气时则以谈沦兵法来寄托豪情,这两种情感都令人消魂。这两种思绪都如春天的幻梦,随着咿呀的摇橹声,在云水之间消散。

注释

①湘月: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平仄。

②壬申:指嘉庆十七年(18)。

③天风:即风,风行天空,故称。

④果然清丽:真的是美丽极了。

⑤“曾是”句:谓作者从小随父居北京。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生小:从小,自幼。

⑥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指汉初的樊哙。《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樊哙屠狗为业,《后汉书》亦载中兴二十八将中有屠狗者。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

⑦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齐人曰:谈天衍,雕龙奭。”

⑧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作者称其为乡亲。

⑨堤:指西湖白堤

⑩顿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

罗袜音尘:美人的音容、脚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指美人步履轻逸。

“渺渺”句:《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极目远视。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吹箫可解怨愤,说剑可寄托狂气,两种做法都可以使人神思飞扬。

两般春梦:功名与文名都如春梦。

橹(lǔ):拨水使船前进之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当时作者年仅二十岁。这一年春天,龚自珍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三月,其父龚丽正由京城出任徽州知府(治所在今安徽歙县),自珍随侍还乡。四月,龚自珍陪同母亲到苏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并在舅家与表妹段美贞结为伉俪。这一年夏天,龚自珍携新婚夫人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杭州,泛舟西湖时,作《湘月》一词抒怀。

赏析

常人写这类题材,大致是先叙湖上景致,然后因景抒情。而作者却不循常套,起笔不谈游湖,而先从身世感慨人手。首三句“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气势宏大,姿态超迈。作者不说自己出生杭州,却说自己是被天风吹落于此的。他是天上的谪仙,身在人间,神在天表,只不过西湖风光的清丽令他满意,他才不想返回天界。这三句,才写到作者的诞生,但却已将他的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绝俗之态写出,一种豪迈飞扬的气概,跃然纸上。有这三句定下基调,下面几句就看似惊人而实无足惊奇了。“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天际”,之所以说他只是北京城中一个客居的弱冠少年,却不说仕途不得志之苦、不抒少年意气,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有无限苍凉迷茫,就是因为他是谪仙,胸襟广、目光远,所思者大。“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像樊哙那样建功立业、像驺奭那样立言传世,乃是无数古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他却说那些都不是他的平生之志,也因为他是谪仙,来到人间乃是为了大济苍生、重振乾坤。战场上的一刀一枪,书堆中的寻章摘句,他当然是夷然不屑的。不过,他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常人是不会懂得。“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就连坟地在西湖边的苏小小地下有知,也肯定会笑作者全然打错了算盘。阅尽人世的小小尚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论了。

词至上片末尾,豪情已转为孤独之感。过片才写到游湖。“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但他笔下的西湖,乃是与他心境相合拍的西湖,他满怀清愁,所以刚刚看到“一抹”斜阳、“半堤”春草,这愁怀就顿时被惹逗起来了。斜阳芳草,自古都是伤心物,作者在此并未超越前人,但连用了“一抹”、“半堤”、“才见”、“顿惹”,词情便有无限含蓄,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接下“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者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之典,后者语本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歌。既是泛舟湖上,自不免极目远望,但作者所望也不同凡俗,他望的是“美人”——理想的化身。然而,“何处觅”、“予怀孤寄”,他未能望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吐泄。

词至此,已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经此几番情感转折,终于唤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怨”,是指他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无处施展的怨愤;“狂”,是指他心中汹涌澎湃的狂潮,这狂潮中有高超的见识、有宏大的构想、有急切的愿望,包含之多,实难尽言。欲怨之去,就吹上一曲缠绵悠远的箫乐,让那怨愤随风飘逝;狂来奈何,就舞出一派熠熠生辉的剑光,让心潮在浩荡剑气中暂趋平伏。这一箫一剑,其中包蕴了作者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兴奋;抚起箫、挥起剑,这中间的滋味,令作者魂为之销。相形之下,功名、文名的“两般春梦”算不得什么,就让它们随着橹声飘荡进云水之间。

篇8: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赏析: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梦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篇9:古诗听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

tīnɡ tán qín

听弹琴

liú chánɡ qīnɡ

刘长卿

línɡ línɡ qī sī shànɡ

泠泠七丝上,

jìnɡ tīnɡ sōnɡ fēnɡ hán

静听松风寒。

ɡǔ diào suī zì ài

古调虽自爱,

jīn rén duō bù tán

篇10:古诗听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

⑴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风入松》的调名。

翻译

七弦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静静地听着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上一篇:北京社会发展报告下一篇:心爱的文具盒之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