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基础检测

2024-05-06

单元基础检测(共6篇)

篇1:单元基础检测

八下语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记忆检测

班级

姓名

成绩

基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34分)即物起兴(xīng)龙吟凤哕(huì)喧嚣(xiāo)鞭挞(tà)....苋菜(xiàn)招徕(lái)荸荠(qí)譬喻(pì)酬和(hâ).....门楣(mãi)家醅(pēi)囿于(yîu)络子(lào)发蔫(niān).....迤西(yí)枸杞(qǐ)脸颊(jiá)... 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补全短语。(36分)

xī(熹)微 打chù(怵)看风使duî(舵)jí(籍)贯 隔hã(阂)kōu(扣)门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随(机)应变 引经(据)典(漠)不关心

合(辙)押韵 莫(名)其妙 走(投)无路 如法(炮)制 全神(贯)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D)A.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B.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C.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D.目前,广大群众的环保观念比较淡薄,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4.指出对每组表达方式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B)

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记叙)

B.她生着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描写)

C.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说明)

D.这篇文章语言既简洁又生动。(抒情)

文学常识.(8分)5.《云南的歌会》,原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作者是现代作家__沈从文__该文节选自《沈从文散文选 》 6.《春酒》的作者琦君,是台湾_______(国籍)作家,本文是一篇_散文_______.(文体)

7.现代作家萧乾带给我们一篇北京味十足的《吆喝 》,该文选自《北京城杂忆 》.8.《端午的鸭蛋》的作者是江苏作家_汪曾祺_______..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6分)

①住校的女儿要放暑假了,被褥要拿回家拆洗。运输的任务当然归我这个做父亲的了。

②女儿上午听期末考试讲评,十一点以后才能结束。到校后,我便在学校里随便走走消磨时光。

③坐了一会儿,只见一位和我差不多年龄的男子匆匆走来。他的白头发比我还多,身体也比我发福。手里提着一个包,也比我的好不了多少。包里似乎没有其他东西,只有一个瓶口露在外面。我想和我一样,瓶里装的是他喝的饮料一不过也可能只是白开水或者茶水。他上了学生宿舍楼,一会儿又下来了,向一个人打听。那人可能告诉他学生都在教学楼里搞活动,他向教学楼的方向看了看,才似乎松了一口气,慢慢走到我所在的阴凉处。先是东张西望了一会儿,忽然想到了什么,把包放在一块石头上,走到停放一大堆自行车的地方,找来找去,最后走进车堆里,艰难地把一辆小轱辘自行车搬出来。自行车锁着,他提着后座,推到阴凉下,然后到远处的堆放垃圾的地方拣了一大块破布,又进宿舍楼里的洗手间洗了洗,出来仔细地擦起自行车来。先是车把、大梁、后座,接着是车轱辘、车轴、链条,再接着是辐条、脚蹬子,最后连有些地方的包装纸也轻轻揭下来,把里面擦干净,又原封不动地包好。他每擦一个地方,就进楼去“投”一次抹布,每擦一会儿,就从包里取出瓶子喝几口饮料,饮料无色透明,我想八成是白开水。汗从他的额头流下来。当他低头擦车时,有汗珠掉在地上。我从背后看他,他脖子的肉褶里都是汗水。原来满是灰尘和污垢的自行车此刻焕然一新。他满意地左看看,右看看,眼里放出光彩。终于,我们的眼光相遇了。我问:“是孩子的车?”他说:“是女儿的车。”我笑笑。他问:“也来接孩子?”我说:“接女儿。”他也笑笑。我们的笑心照不宣。

④这时,教学楼那边一片喧闹,孩子们的活动结束了。一群少男少女从楼里走了出来。灿烂的阳光下,他们也是那么灿烂。我和他都站起来,向那边张望,在人群中寻找各自的女儿。

9.为文中的加粗字注音。(3分)

被褥(rù)轱辘(gū lu)焕然一新(huàn)10.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4分)

_本文写两位父亲在学校的邂逅,侧重写其中一位父亲为女儿搬车擦车的过程。11.第③节中那位父亲“才似乎松了一口气”的原因是(2分)___知道女儿没走,放心了。_________________ 12.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突出了父亲在大热天里汗流满面为女儿擦车的细致和辛苦,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何理解第③节结尾“我们的笑心照不宣”?(3分)

两位父亲都是在为自己的女儿尽心尽力,所以彼此能相互理解,无须多言。

参考答案

(二)1.rù gū lu huàn 2.本文写两位父亲在学校的邂逅,侧重写其中一位父亲为女儿搬车擦车的过程。3.知道女儿没走,放心了。4.突出了父亲在大热天里汗流满面为女儿擦车的细致和辛苦,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5.两位父亲都是在为自己的女儿尽心尽力,所以彼此能相互理解,无须多言。

篇2:单元基础检测

1.D解析:源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经过加工的产品不是自然资源。

2.B解析:①追求计算机的更新换代、④农田灌溉采用大水漫灌,这两种做法都是浪费资源的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3.B解析:可再生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或可循环使用,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利用合理,注意保护和培育,就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也可能变为非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目前有些自然物质和能量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如雷电、海啸等。

4.D解析:人类开发利用后,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选项中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5.D解析:我国有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故我国仍然存在资源压力。没有哪一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算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不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也会变成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应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6.B7.C解析:6.认真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7.由上题可知,我国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长江三峡工程主要是治理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工程;淮河治理工程是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

8.B解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少;难利用的土地占15.72%,比可利用的土地少。

9.B解析: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其中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山地,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难以利用的土地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较广。

10.D解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的平原、盆地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11.B解析:从图示判断出①地坡度较陡,②地坡度较缓,③地地势低平。①地适宜发展林业,②地适宜发展经济林,③地适宜用作耕地。

12.D解析:土地是立国之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为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A14.C解析:13.由图可知,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都存在较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其中新疆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14.土地荒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主要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A项全球降水量减少属于自然原因,B项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与土地荒漠化没有直接关系,D项农民进城、土地抛荒也不是主要原因。

15.B16.D解析:由表格可知,该地区地形类型多样,有平原,丘陵,中、低山和高山,其中丘陵占到60%,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形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图表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按地形类型来说,该地应该大力发展林业。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可能是由陡坡开荒引起的,因此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7.B解析:第一幅漫画,山坡上植被繁茂,平原处植被也较多,山清水秀,环境良好;第二幅漫画,山坡植被遭到大规模砍伐,平原处改建为居民住房,山坡没有了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流沉积,河道逐渐变浅;第三幅漫画,降水强度增大,河道淤积严重,人类的栖息地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通过判读三幅漫画,这种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可以定义为“自毁家园”。故本题选B。

18.C解析:我国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耕地资源约占全国的60%,南方耕地资源仅占全国的40%左右。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这里耕地占到全国耕地的23%左右,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8%左右,属于典型的地多水少地区。

19.D解析:山区地形崎岖,不适宜耕作,应该发展林业;内蒙古草原降水较少,应该发展畜牧业;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业的发展,但由于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

20.A解析:跨流域调水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同时题干中指出“绵延德州境内166千米的水带,带来的不仅仅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有30万亩(1公顷=15亩)良田的灌溉,近2亿立方米的地下水的补充,润泽了德州这座缺水的城市”,这句话表明,这次调水补充和改善了德州的地下水环境、生态和农业环境。

21.D解析:该题通过生活实际考查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水调到缺水的西北和华北地区,从而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22.C解析:本题较全面地考查导致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其中①②属于自然原因,且②并非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如此;③④⑤属于人为原因。

23.C解析: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草场广布,适宜畜牧业的发展,因此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

24.A25.D解析:24.我国东部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极易造成水旱灾害。25.“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这句话表明当地缺少储水设施,因此为了有效解决江河的水白白流走这个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

26.(1)人口迅速增加,耕地短缺,环境问题突出。(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3)存在。人口增多,建设用地增加,乱占耕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等。(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解析:(1)本题在漫画“愁”中,形象地把地球比做“母亲”,“母亲”发愁的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对该漫画揭示的主题给予了进一步的延伸,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其内涵更丰富。(3)我国也同样存在以上这些问题,原因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多地少,特别是耕地更少,并且还存在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4)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突出重点,说法合理即可。

27.(1)森林资源(2)城市搞绿化是好事情,但是要注意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材料二中从外地移植“成年”树木,进行“快速”绿化,打造城市“森林带”,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又造成树木很难成活。辽宁省某学校高价从海南岛买来两棵椰子树,栽种在校园的绿化广场上,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椰子树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树种,挪到北方地区不易成活。(3)鸟儿的家以后安在哪里?(沙漠离我们还会远吗?)

解析:炭火烧烤破坏的主要资源是森林资源。材料二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因地制宜,材料三主要说明了人类对森林的肆意破坏。

28.(1)B(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年降水量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指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北”指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利用现有的河道——京杭运河作为输水线路,降低成本。(3)我国水资源缺乏,人均占有量少,并且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水资源更加紧缺,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把“节水”思想放在第一位都是正确的。

解析:(1)(2)我国东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受海陆位置和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水北调中的“南”和“北”,广义上是指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这里应该是指淡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和我国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东线方案最大的优势是利用了京杭运河向北输水。(3)从世界上来看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缺水现象全国普遍存在,并且日益加剧,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中把“节水”放在指导思想的第一位是正确的。

29.(1)化石能源比重过大。(2)破坏耕地;污染环境(3)太阳(4)大力发展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等。(5)随手关灯、少使用一次性物品、乘坐公交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等。

篇3:“动量”单元检测试题

1.两木块A、B质量之比为2:1,在水平地面上滑行时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A、B在开始滑行到停止运动的过程中,滑行的时间之比和距离之比为()

(A)初动能相同时分别为1:2,1:2

(B)初动能相同时分别为1:2,1:4

(C)初动量相同时分别为1:2,1:2

(D)初动量相同时分别为1:2,1:4

2.水平抛出的物体在空中飞行时,不计空气阻力,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动量的变化相同

(B)在任何时间内,动量变化的方向一定竖直向下

(C)在任何时间内,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恒定

(D)在刚抛出的瞬间,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为零

3.A球的质量是mA,以某一速度v0沿光滑水平面向静止的B球运动,B球的质量是mB,A与B发生正碰,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损失,当mA和v0不变,而B球质量取不同值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mB=mA时,碰撞后B球的速度最大

(B)mB=mA时,碰撞后B球的动能最大

(C)mB

(D) mB>,mA时,mB越大,碰撞后B球动量越大

4.质量为m的均匀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块左、右两侧各有一位拿着完全相同步枪和子弹的射击手.首先左侧射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1,然后右侧射手开枪,子弹水平射入木块的最大深度为d2,如图1所示,设子弹均未射穿木块,且两颗子弹与木块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均相同.当两颗子弹均相对于木块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木块静止,d1=d2

(B)木块向右运动,d1

(C)木块静止,d1

(D)木块向左运动,d1=d2

5.如图2所示,材料不同,但是质量相等的A、B两个球,原来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球的速度是6 m/s,B球的速度是-2 m/s,不久A、B两球发生了对心碰撞.对于该碰撞之后的A、B两球的速度可能值,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做了很多种猜测,下面的哪一种猜测结果一定无法实现()

6.水力采煤是利用高速水流冲击煤层而进行的,假如煤层受到3.6×106 N/m2的压强冲击即可被破碎,若高速水流沿水平方向冲击煤层,不考虑水的反向溅射作用,则冲击煤层的水流速度至少应为()

(A) 30 m/s (B) 40 m/s

(C) 45 m/s (D) 60 m/s

7.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子弹A、B从木块两侧同时射入木块,最终都停在木块中,这一过程中木块始终保持静止.现知道子弹A射入深度dA大于子弹B射入的深度dB,则可判断()

(A)子弹在木块中运动时间tA>tB

(B)子弹入射时的初动能EkA>EkB

(C)子弹入射时的初速度vA>vB

(D)子弹质量mA

8.如图3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比mA:mB=3:2,它们原来静止在平板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A、B与长平板车的上表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很短的时间内有()

(A)A、B系统动量守恒

(B)A、B、C系统动量守恒

(C)小车向左运动

(D)小车向右运动

9.如图4所示,一根轻弹簧下端固定,竖立在水平面上.其正上方A位置有一只小球.小球从静止开始下落,在B位置接触弹簧的上端,在C位置小球所受弹力大小等于重力,在D位置小球速度减小到零,小球下降阶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B位置小球动量最大

(B)在C位置小球动量最大

(C)从A→C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大于小球动能的增加

(D)从A→D位置小球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

二、实验题

10.在实验室里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一般采用如图5甲、乙两种装置:

(1)若入射小球质量为m,半径为r1;被碰小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则()

(2)若采用乙装置进行实验,以下所提供的测量工具中必需的是______.

(A)直尺(B)游标卡尺(C)天平

(D)弹簧秤(E)秒表

(3)设入射小球的质量为m1,被碰小球的质量为m2,则在用甲装置实验时(P为碰前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所得“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为(用装置图中的字母表示).

(4)在实验装置乙中,若斜槽轨道是光滑的,则可以利用一个小球验证小球在斜槽上、下滑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这时需要测是的物理量有:小球释放初位置到斜槽末端的高度差h1,小球从斜槽末端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s、竖直高度h2,则所需验证的关系式为______.

三、计算题

11.如图6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长为L的木板B,上表面粗糙,在其左端有一光滑的圆弧槽C,与长木板接触但不相连,圆弧槽的下端与木板上表面相平,B、C静止在水平面上.现有滑块A以初速度v0从右端滑上B,并以滑离B,恰好能到达C的最高点.A、B、C的质量均为m,试求:

(1)木板B上表面的动摩擦因数μ;

(2)圆弧槽C的半径R;

(3)当A滑离C时,C的速度.

12.如图7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木块A与B并排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A、B的质量均为0.4 kg,一颗质量0.1kg的子弹以140 m/s的水平速度从左边飞来,射穿A后射进B并留在B中,子弹射穿A的过程中,A与B始终并排挨着,测得A、B落地点距桌边的水平距离之比为1:2,求:

(1)子弹射穿A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A;

(2)子弹射进B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B.(g取10 m/s2)

13.如图8所示,光滑半圆轨道竖直放置,半径为R,一水平轨道与圆轨道相切,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停着一个质量为M=0.99 kg的木块,一颗质量为m=0.01 kg的子弹,以v0=400 m/s的水平速度射入木块中,然后一起运动到轨道最高点水平抛出.试分析当圆轨道半径R多大时,平抛的水平位移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14.光滑水平面上放着质量mA=1 kg的物块A与质量mB=2 kg的物块B,A与B均可视为质点,A靠在竖直墙壁上,A、B间夹一个被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A、B均不拴接),用手挡住B不动,此时弹簧弹性势能Ep=49 J.在A、B间系一轻质细绳,细绳长度大于弹簧的自然长度,如图9所示.放手后B向右运动,绳在短暂时间内被拉断,之后B冲上与水平面相切的竖直半圆光滑轨道,其半径R=0.5 m,B恰能到达最高点C.取g=10 ms2,求:

(1)绳拉断后瞬间B的速度vB的大小;

(2)绳拉断过程绳对B的冲量I的大小;

(3)绳拉断过程绳对A所做的功W.

参考答案

一、1.(A)、(D) 2.(D) 3.(A) 4.(C) 5.(D) 6.(D) 7..(B)、(C)、(D)8.(B)、(C) 9.(B)、(C)、(D)

二、10.(1)(C)(2)(A)、(C)

12.(1)QA=760 J (2)QB=80 J

13.当R=0.2 m时,smax=0.8 m.

篇4:《电场》单元检测题

1.关于点电荷、元电荷、检验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B.点电荷所带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C.点电荷所带电荷量一定很小

D.点电荷、元电荷、检验电荷是同一种物理模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与固体之间相互摩擦,才会摩擦起电

B.把A物体和B物体摩擦,结果A物体带负电,B物体带正电.由此可以断定它们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一定是A比B强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一个用细线吊起的塑料小球,小球被排开,小球一定带正电

D.分别用丝线吊起甲、乙两小球,互相靠近时若互相吸引,则它们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3.图1中金属平板P的中垂线上放置正点电荷Q,比较金属平板边缘上a、b、c三点场强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点场强方向都相同

B.三点场强方向不相同

C.三点中有两点场强相同

D.只有b点场强与表面垂直

4.如图2所示,把一带正电小球放在光滑绝缘斜面上,欲使小球a能静止在斜面上,需在MN间放一带电小球b,则b应( )

A.带负电,放在A点

B.带正电,放在B点

C.带负电,放在C点

D.带正电,放在C点

5.如图3所示,在电场强度为E、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A、B为一竖直线上的两点,相距为L,外力F将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的粒子从A点匀速移到B点,重力不能忽略,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力的方向水平

B.外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C.外力的大小等于qE+mg

6.如图4所示,A、B为两个固定的等量的同种正电荷,在它们连线的中点处有一个可以自由运动的正电荷C,现给电荷C一个垂直于连线的初速度v0,若不计电荷C所受的重力,则关于电荷C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速度始终增大

B.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C.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速度始终增大

7.如图5所示,在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中,一根细线一端系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O点。现在让细线水平绷直,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摆下,小球能达到并通过最低点B。则小球在最低点B处细线的拉力可能是( )

A.0.5mg B.1.5mg

C.2.5mg D.3.5mg

8.A、B两导体板平行放置,在t=0时将电子从A板附近由静止释放。则在A、B两板间加上下列如图6所示的哪个电压时,有可能使电子到不了B板 :( )

9.一个劲度系数为k、由绝缘材料制成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质量为m、带正电荷q的小球相连,静止在光滑绝缘水平面上,当加入如图7所示的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后,小球开始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的速度为零时,弹簧伸长qE/k

B.球做简谐运动,振幅为qE/k

C.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D.运动过程中,小球的电势能、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10.如图8所示,A、B为平行金属板,两板间相距d,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两板的中央各有一个小孔M和N。今有一带电油滴,质量为m,从A板的上方距A板为d的P点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P、M、N在同一竖直线上),空气阻力忽略不计,带电油滴通过N孔时的动能Ek<2mgd。若将极板A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到图中虚线所示位置,则带电油滴通过N孔时的动能E′k和油滴所带电荷的种类是( )

A.油滴带正电,E′k=Ek

B.油滴带正电,E′kk

C.油滴带负电,E′k=Ek

D.油滴带负电,E′kk

11.A、B是某电场中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一正电荷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电场线从A点运动到B点,速率图象如图9所示. 下列关于A、B两点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电势 的高低的判断,正确的是( )

A.EA>EB

B.EA<EB

C.φA<φB

D.φA>φB

12.竖直墙面光滑且绝缘,地面粗糙也绝缘,小球AB带有同种电荷,用指向墙面的水平力F作用于小球B。两球分别静止在竖直墙面和水平地面上,如图10所示,若将小球B向左推动少许,当两球重新达到平均时,作用于B的水平力仍为F,与原来的平衡状态相比较( )

A.地面对B球摩擦力变大

B.地面对B球支持力不变

C.竖直墙面对小球A的弹力变大

D.AB两球之间距离变大

二、填空题

13.(1)在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描绘电场等势线的实验中,给出下列器材,应选用是______(用字母表示)。

A.6V的交流电源

B.6V的直流电源

C.100V的直流电源

D.量程0~0.5V,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压表

E.量程0~300μA,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流表

(2)该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如果以a、b两个电极的连线为x轴,以a、b连线的中垂线为y轴,并将一个探针固定置于y轴上的某一点,合上开关S,而将另一探针由O点左侧沿x轴正方向移到O点右侧的过程中,灵敏电流表G的指针与零刻度夹角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4. 如图12所示,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用长为L的绝缘线悬挂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开始时把悬线拉到水平,小球在位置A点。然后将小球由静止释放,球沿弧线下摆到α=60°的B点时小球速度恰好为零.则匀强电场的场强的大小E=_________。

15.如图13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的B板接地,A、B两板间的电势差为+U,两板间为匀强电场,间距为d。在两板之间有一长为l的绝缘轻杆,且l1和m2,且m12,它们的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1和q2,小球1带负电,小球2带正电。设两球运动过程中极板上的电荷分布情况不变。当杆由图示水平位置从静止开始转到竖直位置时两球的总动能为________。

16.如图14所示,ABCD为匀强电场中相邻的四个等势面,一个电子垂直经过等势面D时动能为20eV,经过等势面C时的电势能为-10eV,到达等势面B时速度恰好为零,已知相邻等势面间距离为5cm,则: A等势面的电势为____V;匀强电场的场强为____V/m。

17.如图15所示,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两端,垂直于斜面方向固定两个弹性板,两板相距d=2m,质量为m=10g,带电量为q=+1×10-7C的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物体从斜面中点以大小为v0=10m/s的速度沿斜面开始运动.若物体与弹性板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损失,电量也不变,匀强电场(方向与斜面平行)的场强E=2×106N/C,则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总路程S=_______。(g取10m/s2sin37°=0.6cos37°=0.8)

三、计算题

18.如图16所示,用长L=0.50m的绝缘轻质细线,把一个质量m=1.0g带电小球悬挂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之间,平行金属板间的距离d=5.0cm,两板间电压U=1.0×103V。静止时,绝缘线偏离竖直方向θ角,小球偏离竖直距离a=1.0cm。(θ角很小,为计算方便可认为tanθ≈sinθ,取g=10m/s2,需要求出具体数值,不能用θ角表示)求:

(1)两板间电场强度的大小;

(2)小球带的电荷量。

(3)若细线突然被剪断,小球在板间如何运动?

19.如图17所示,将平行板电容器极板竖直放置,两板间距离d=0.1m,电势差U=1000V,一个质量m=0.2g,带正电q=10-7C的小球(球大小可忽略不计),用l=0.01m长的丝线悬于电容器极板间的O点。现将小球拉到丝线呈水平伸直的位置A,然后放开。假如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B点处时,线突然断开。

(1)求小球运动到O点正下方B点处刚要断时线的拉力

(2)以后发现小球恰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求B、C两点间的距离。(g取10m/s2

20.如图18所示,一质量为1×10-4kg,带电量为5×10-6C的带电粒子在一加速电压为1×105V的电场中,从静止开始加速,飞出电场后水平击中静止在光滑圆弧底端的小木块,并随小木块一起以5m/ s的速度向前滑行,已知水平轨道AB=10m,与木块的动摩擦因素μ=0.5,BC是半径R=300m的光滑圆弧轨道。试求:

(1)带电粒子经加速电场加速后的速度大小;

篇5: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检测卷

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20分)

要塞

锐不可当

星宿

寒噤 疟子 瓦砾 劫掠 .......悼念 惊骇 蹿 白洋淀 仄歪 飒飒 .....转弯抹角 拂晓 迫击炮 瞥见 荒谬 屹立 憧憬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15分)

dí港 xiâ气 kuì退 jiān灭 qǐ图 阻 â qiǘ水 suíjìng 消hào 管xiá jiū 正 yāng告 地jiào 偷xí 精疲力jiã chànwēiwēi yâ窝 jū躬 肃mù zāng物 箱qiâ jiăn影 耗feì 晨xī 纳cuì wānyán huǎnghū 杀lù mãng誓 liáo绕

三、成语填空(15分)

高屋建 月明风 然无存 张 失 眼花 伟绩 富丽 不可 其实 转弯 角 气势磅 感人肺 惊心动 头发 白 响彻云

三、课文词语、句子填空。(20分)

1、国民党的______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__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______,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_________的,_______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中,我已 及 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长江。3、1947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和 了稳固的根据地,了 七个军区,并极大地 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

4、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 在水里,而且要 下来的样子。

5、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6、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 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奔着东南去了。

7、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得像老了的。可是那晒得 的脸,的花白胡子却特别,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

8、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 一样。

9、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

10、在被毁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坟堆上的一支蜡烛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被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1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

12、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巴黎有,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

四、正确使用标点。(15分)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 2 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4、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

5、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

6、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7、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8、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位苏联年轻士兵的坟头。

9、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10、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文学常识填空。(15分)

1、新闻,又叫,主要包括标题、_、_、背景和结语等几部分。

2、《芦花荡》的作者是,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3、《蜡烛》讲述了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 冒着生命危险像母亲一样埋葬一位红军战士,并把自己珍藏 年的结婚喜烛点在战士的坟头的故事,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深厚情谊。

篇6:单元基础检测

■ 江苏大丰三中 袁建林

第一部分:积累·运用

1.下列每组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镌刻/隽永 笼罩/猪笼 B.颤动/颤抖 害臊/暴躁 ........C.执拗/拗口 挪步/婀娜 D.鸟喙/讳忌 呜咽/哽咽 ........2.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郭老描绘白鹭的文字,“如幽林曲间,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hú之鸣而入寥廓”;.小媳妇不断向房里chǒu着,好像在惦量着什么,半晌转身去抱被子;从门kǎn下流进的的.月光,让人误以为是shǔ光,从睡梦中乍然醒来,诗人.对黎明的期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填写在空格内。(2)给加点字注音。

寥廓()半晌()乍然()...(3)找出段中两个错别字并修改。改为 ; 改为 3.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形容词。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

4.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1)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2)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3)(通讯员)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 ..(4)它经受过战斗的洗礼的诗人的纯净、乐观的心 ..5.填写在下列语句横线上的一组合适词语是()

(1)《白鹭》用极其 的文字,巧妙地描绘出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2)通讯员的手已经冰凉,小媳 拿着针线,默默缝补着。

(3)《百合花》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A.简练 依然 但是 B.简单 毅然 而且 C.简单 依然 但是 D.简练 毅然 而且

6.为横线上选择合适语句。其序号依次为()()

他独自面对大地,他感动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语,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时代最敏感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

A.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 B.他盼望黎明最迫切 C.至少还包括其他诗人 D.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 7.诗文、文学常识填空。

(1)余光中《乡愁》中揭示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请再写一句表达“乡愁”的古诗“,”。

充满着

(2)郭沫若,原名,他是我国 的奠基人,是继 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3)茅盾所著的《蚀》三部曲包括《 》《动摇》和《 》;“农村三部曲”包括《 》《秋收》《 》。

8.阅读《格列佛游记》片段,回答问题。

我在我主人家旁边的一个大池塘里试航了一下我的小船,把不要的地方改造了一番,再用“A”的油脂把裂缝堵好。当我尽力将一切都准备完毕之后,我就让“A”把小船放到一辆车上,在栗色小马和另一名仆人的引导下,由“A”慢慢地拖到了海边。一切都准备好了,行期已到,我向我的主人、主妇和它们全家告别。我的眼里涌出泪水,感到心情十分沉痛。

(1)段中A和“我的主人”分别是什么?

(2)“我”为什么舍不得离开这个国家?

9.新浪网:济南航空兵某师冯思广和张德山驾机在连续起飞训练的过程中,上升到50米高度,发动机骤然停车,为避开前方济南人口稠密地区,飞行员将驾驶杆前推44毫米,飞机由仰角12.3度迅速推至俯角9.8度,由此改变了飞行轨迹。28岁的冯思广却因错过这1.1秒宝贵跳伞时间,英勇牺牲。

【评论英雄】这个消息刊发后,网友纷纷留言,表达敬意。请你就此写一段评论,记住给自己取个网名。(50字左右)

我的网名:

【悼念英雄】请和晓铭一起完成下列挽联。上联:蓝天勇士为人民 下联:

【传唱英雄】班级航空小组,为进一步宣传英雄冯思广的事迹,广泛收集资料,准备出一期专题板报。请为板报设计主题词,然后策划两个栏目并做简介。

主题词:

栏目名称1: 栏目简介: 栏目名称2: 栏目简介: 我的评论:

第二部分:阅读·欣赏

(一)阅读《简单的故事 精致的情节》选段,回答第10-14题。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作者把这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尽量让读者通过故事发展的细节描写获得人物的印象;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作者写团部的十九岁的通讯员带引“我”到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从“我”的眼中看这小伙子的外形时,有这么一笔:“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后来(在小说里,这是隔开一大段的故事发展,差不多快到故事的后半截的时候),作者写这位通讯员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而自己回前线时,又描下

这么一笔:“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闲闲的两笔,前后呼应;这两笔之间有两千多字写故事的发展也写这位通讯员的风貌和性格,然而有了这前后呼应的闲闲的两笔,可就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天真、纯洁、面临战斗而不紧张、爱好自然等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

10.画线句独立成段有何好处?

11.“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的自然和巧妙”,作者在下文议论中,如何体现其“自然”与“巧妙”的?

12.列举“野菊花”这个细节后,作者是如何就这个细节进行评论的?

13.引用原文有助于增强评论的说服力与可信度。探究在评论中引用原文的一般要求是什么?

14.下列文段和课文选段的评论角度有何不同?

材料:作者选择“我”这个观察点,是颇见匠心的,作品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由远而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员的人物形象,小通迅员那天真淳朴的性格和羞涩腼腆的情态只须在“我”这个大姐面前才被揭示得更鲜明突出,因此,“我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了”!

(二)阅读散文诗短评,回答第15-19题。

他在企图消灭语言的定性规则

王青

这是一章很短的散文诗,而我惊诧于作者极其独特的语言个性与驾驭技巧。起首一句“暮色渡我以一片霜叶”,我们眼前便出现了一片苍茫的晚霞,我们都要揣测这里的“渡”字所传达的作者情绪,他那面对“暮色”时产生的意识中的“渡我”之恍惚,很自然地,我们也就跟随着作者涉着岁月之河,缓缓走进某一个记忆的深处。而“云”、“雨”二字。名词当动词用,超乎常规的自由和大胆,却不做作,情景交融恰到好处。

“在两岸相望久了,总会把手伸出去。有人在另一方拥抱你吗?而这边的季节已经起风了。”明明是要写情却并不直接写情,只是通过“相望”、“把手伸出”、“拥抱”这几个动作来传达一种深深的眷念和面对现实的平静接受。接着以现实中的“起风”来提醒自己回归现实,从而引领我们进入他对季节的奇谲直觉: “隔冬隔夏隔秋隔春”。其实这句很有灵焚的散文诗语言驾驭特色,以“冬夏秋春”四个排比的小节展现心情的急促迫切,由此映衬出后边一个长句像一声叹息格外悠长。而下面一句又以同样的、稍长的句式作了一次加强与反复,使整章散文诗在韵律上产生由急到缓、由近及远,然后再由远而近的荡气回肠的音乐效果。

而“危崖高挂的脸”也同样,并未直接描摹具体的表情,却有一种抽象的冷峻在蔓延着,“欲语又止的一眠残月”弥漫着无声的压抑,“一眠残月”,很随意地创造了一个优美的量词,便使“落水者的呼救”拥有了一种隐喻的暗示。

每每读到灵焚的散文诗,都会为他那奇特的语言技巧而惊叹。他的语言都是一些出乎意料的印象,他习惯于把那些四平八稳的铺垫和衔接统统pass掉,犹如印象派画家对于光的感觉,只选取自己脑海中印象最强烈的部分(色彩或语言)来表象,以此构成全诗对于读者思维的巨大冲击力。我觉得他在企图消灭语言的定性规则,甚至企图消灭我们一般所认知的语言的意义。

附原文

向晚时分

灵焚

那暮色渡我以一片霜叶的时候,说云就云的天空,又雨了。在两岸相望久了,总会把手伸出去。有人在另一方拥抱你吗? 而这边的季节已经起风了。

隔冬隔夏隔秋隔春,隔那张危崖高挂的脸以及那欲语又止的一眠残月。

我说你总是横渡我以蝶影走向我以回声啊!在有风有浪有晴有阴有雨有风的相望中,落水者的呼救白夜茫茫。

15.王青认为《向晚时分》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

16.“暮色渡我以一片霜叶”,王青认为这句诗是如何“消灭语言的定性规则”? 17.“其实这句很有灵焚的散文诗语言驾驭特色”,王青认为灵焚散文诗语言驾驭的主要特色是什么?在本文中作者认为这样的特色带来了什么效果?(请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8.“拥有了一种隐喻的暗示”,你认为这种“隐喻的暗示”指什么? 19.阅读《向晚时分》,回答问题。

(1)“说云就云的天空,又雨了”,王青是从哪个角度分析的?请从另个角度简析这句诗。

(2)“而这边的季节已经起风了”,体会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第三部分:写作·表达

20.下列语段层次结构不够合理,试作修改。

①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难得,但在我看来,知人却更可贵。

②人贵有知人之明。如果在你自己的心底挖到金子,在别人的心底,就有可能探出钻石。③有知人之明,可以传递善良。这样的人,让人温暖。因为知人,也可以解释成对别人的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个护士,知道用哪种打针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一个老师,知道在其他人走掉之后才去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警察,知道在给一个小窃

贼扣手铐之前套上他的手套……有知人之明的人,探知别人的寒冷,会送去一盆炭火;有知人之明的人,探知别人的疼,会递过一块柔软的手帕。

(1)三段话顺序有误,可调整为:

(2)第②段画线句,与上文过渡不自然,其修改意见:。

(3)第③段有句位置不当,请用符号在原文修改。21.请从下列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个片段。

(一)从本册书中选取任一小说形象,如“闰土”“于勒”“祥子”等,完成一篇300字左右人物评论。

(二)阅读小诗,完成一篇200字左右评论。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 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选自:冰心《春水》)

《苏教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检测》参考答案

1.D【huì yâ A.juān/juàn lǒnɡ/lónɡ B.chàn sào/zào C.niù/ào nuó】 2.(1)鹄 瞅 槛 曙(2)liáo shǎnɡ zhà(3)间 涧 惦 掂 3.长 短 白 黑

4.(1)恭敬而有诚意。(2)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3)语言迟钝,不善讲话。(4)比喻重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

5.A【简练/简单,都含有简单之义,“简练”还包括精练之义。毅然是形容词,是刚强坚韧而果断的样子,一般形容意志品质的;而“依然”是副词,是照旧、和原先一样。“但是”表转折,“而且”表递进。】

6.A(根据上句中“是„„的人”的形式来选择)D(“至少”是从最低限度上揭示,c答案中已经包括了除了诗人的所有,不合句意。)

7.(1)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示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郭开贞 新诗 鲁迅(3)幻灭 追求 春蚕 残冬

8.(1)A指野胡(或“耶胡”)“我的主人”是“慧骃”(2)因为“我”与主人结下深厚友情,更是因为喜欢这个国家可贵的理智、仁慈、友谊的人性。(意思对即可)

9.【我的评论】示例:碧空长剑 青春起跃,您永远定格在那条没有划完的曲线上。飞机无法转弯,您让自己的生命改变了航向;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挽联纪念】示例:万里长空铸忠魂 【传唱英雄】示例:忠魂舞长空 蓝色梦想,介绍冯思广一生的航空梦想,选一两个典型故事。亲友追思,介绍亲朋好友、人民组织等对冯思广人生的追忆。

10.这是一个祈使句,提示了下文文章的中心内容:茅盾是从哪两方面评论小说的。也起着引起读者注意的作用。

11.“自然”表现在初看“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巧妙”体现在细节“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12.结构上看:细节前后呼应;表现人物(内容)上看:表现了小通讯员的天真、纯洁、爱好自然等品性,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

13.引用的原文需要切合作者的评论对象与目的;引用的原文需要准确、精练。14.材料主要从“我”对通讯员的观察角度来分析评论的;而课文选段是从对人物细节描写的角度评论的。

15.《向晚时分》的主要特色是作者的极其独特的语言个性与驾驭技巧,企图消灭语言的定性规则。

16.“我”度暮色,诗人一反常理,说“暮色渡我以一片霜叶”,让暮色成为了引导诗人视线、感觉的主体,读者就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面对“暮色”时产生的意识中的“渡我”之恍惚,很自然地,也就跟随着作者涉着岁月之河,缓缓走进某一个记忆的深处。

17.运用整齐的排比、反复句式,展现人物的心情,形成内在的韵律美。以“冬夏秋春”四个排比的小节展现心情的急促迫切„„由远而近的荡气回肠的音乐效果。

18.这首诗中“落水者的呼救”暗示着,诗人为不能见到自己朝思暮想亲人的内心焦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心灵渴望。

19.(1)作者是从灵焚活用词语的角度分析的。示例:“云”转“雨”的天气快速变化,渲染了阴暗、凄迷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对亲人的深切眷念之情。(2)又过了一个季节,但仍然没有能够与亲人相见团聚。(意思对即可)

20.(1)①③②(2)在“在别人的心底”前加上“那么”。(3)把“这样的人,让人温暖”调至段末。

上一篇:五下《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下一篇:早安心语女人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