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长城的中国古代现代名言

2024-04-10

描写长城的中国古代现代名言(共12篇)

篇1:描写长城的中国古代现代名言

描写长城的中国古代现代名言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张说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藉马黄花塞,搜兵白狼水。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贯休 【杂曲歌辞·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 【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李白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王建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常建 【塞下曲四首】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李益 【塞下曲】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李益 【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陆畅 【题悟公禅堂】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张祜 【听筝(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赵嘏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汪遵 【杞梁墓】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汪遵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褚载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贺知章 【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高适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刘方平【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卢纶 【送刘判官赴丰州(一作赴天德军)】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李端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张籍 【送流人】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姚合 【送邢郎中赴太原】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许棠 【失题(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第二首)】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许棠 【雕阴道中作】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周朴 【秋深(一作塞上行)】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周朴 【塞上行】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苏拯 【古塞下】 百战已休兵,寒云愁未歇。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始知髦头星,不在弯弓没。

万楚 【骢马】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杜牧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罗邺 【新安城】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谩兴他役悲荒垒,何似从今实取兵。圣德便应同险固,人心自不向忠贞。但将死节酬尧禹,版筑无劳寇已平。

无名氏 【秦家行】 彗孛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鬼哭声声怨赵高,宫花滴尽扶苏泪。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篇2:描写长城的中国古代现代名言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崔湜 【同李员外春闺】 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卷帘双燕入,披幌百花惊。陇上寒应晚,闺中织未成。管弦愁不意,梳洗懒无情。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

崔湜 【早春边城怀归】 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山川凌玉嶂,旌节下金微。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乡关摇别思,风雪散戎衣。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

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

张说 【送李侍郎迥秀薛长史季昶同赋得水字】 汉郡接胡庭,幽并对烽垒。旌旗按部曲,文武惟卿士。薛公善筹画,李相威边鄙。中冀分两河,长城各万里。藉马黄花塞,搜兵白狼水。胜敌在安人,为君汗青史。

郑愔 【塞外三首】 塞外萧条望,征人此路赊。边声乱朔马,秋色引胡笳。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断蓬飞古戍,连雁聚寒沙。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

子兰 【饮马长城窟】 游客长城下,饮马长城窟。马嘶闻水腥,为浸征人骨。岂不是流泉,终不成潺湲。洗尽骨上土,不洗骨中冤。骨若比流水,四海有还魂。空流呜咽声,声中疑是言。

顾况 【梁司马画马歌】 画精神,画筋骨,一团旋风瞥灭没。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此马昂然独此群,阿爷是龙飞入云。黄沙枯碛无寸草,一日行过千里道。展处把笔欲描时,司马一騧赛倾倒。

贯休 【杂曲歌辞·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 【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李白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苻坚百万众,遥阻八公山。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战夫若熊虎,破敌有馀闲。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王建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征人饮马愁不回,长城变作望乡堆。蹄迹未干人去近,续后马来泥污尽。枕弓睡著待水生,不见阴山在前阵。马蹄足脱装马头,健儿战死谁封侯。

名人名言网温馨提示你:本文经典名言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现代描写长城的`名言

袁朗 【赋饮马长城窟】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负荷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地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服践狼居,凯歌旋马邑。山响传凤吹,霜华藻琼钑。属国拥节归,单于款关入。日落寒风起,惊蓬被原隰。零落叶已寒,河流清且急。四时徭役尽,千载干戈戢。太平今若斯,汗马竟无施。唯当事笔砚,归去草封禅。

刘禹锡 【经檀道济故垒】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陈陶 【续古二十九首】 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王昌龄 【相和歌辞·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常建 【塞下曲四首】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李益 【塞下曲】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李益 【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武元衡 【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李涉 【邠州词献高尚书三首】 将家难立是威声,不见多传卫霍名。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陆畅 【题悟公禅堂】 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芸阁少年应不识,南山钞主是前身。

张祜 【听筝(一作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赵嘏 【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六首】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汪遵 【杞梁墓】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汪遵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卢汝弼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褚载 【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焉知万里连云色,不及尧阶三尺高。

贺知章 【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高适 【杂曲歌辞·蓟门行五首】 茫茫长城外,日没更烟尘。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名人名言网温馨提示你:本文经典名言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现代描写长城的名言(3)

刘方平【梅花落】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卢纶 【送刘判官赴丰州(一作赴天德军)】 衔杯吹急管,满眼起风砂。大漠山沈雪,长城草发花。策行须耻战,虏在莫言家。余亦祈勋者,如何别左车。

李端 【度关山】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傍长城。拂剑金星出,弯弧玉羽鸣。谁知系虏者,贾谊是书生。

张籍 【送流人】 独向长城北,黄云暗塞天。流名属边将,旧业作公田。拥雪添军垒,收冰当井泉。知君住应老,须记别乡年。

姚合 【送邢郎中赴太原】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许棠 【失题(一作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第二首)】 独夜长城下,孤吟近北辰。半天初去雁,穷碛远来人。月黯氛埃积,风膻帐幕邻。惟闻防虏寇,不语暗伤神。

许棠 【雕阴道中作】 五月绥州北,途程少郁蒸。马依膻草聚,人抱浊河澄。迹固长城垒,冤深太子陵。往来经此地,悲苦有谁能。

周朴 【秋深(一作塞上行)】 柳色尚沈沈,风吹秋更深。山河空远道,乡国自鸣砧。巷有千家月,人无万里心。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

周朴 【塞上行】 秦筑长城在,连云碛气侵。风吹边草急,角绝塞鸿沈。世世征人往,年年战骨深。辽天望乡者,回首尽沾襟。

苏拯 【古塞下】 百战已休兵,寒云愁未歇。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始知髦头星,不在弯弓没。

万楚 【骢马】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杜牧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圣敬文思业太平,海寰天下唱歌行。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君王若悟治安论,安史何人敢弄兵。

罗邺 【新安城】 若算防边久远名,新安岂更胜长城。谩兴他役悲荒垒,何似从今实取兵。圣德便应同险固,人心自不向忠贞。但将死节酬尧禹,版筑无劳寇已平。

无名氏 【秦家行】 彗孛飞光照天地,九天瓦裂屯冤气。鬼哭声声怨赵高,宫花滴尽扶苏泪。祸起萧墙不知戢,羽书催筑长城急。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

篇3:描写长城的中国古代现代名言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 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 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 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 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 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 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 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 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 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 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 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 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 对人生的审视, 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 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 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 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 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 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 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 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 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 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 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 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 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 体会到“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 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 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 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 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 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 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 有人曾质疑:21世纪, 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 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 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 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 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 给予它们新的理解, 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 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 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 细细品味, 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 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 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 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 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并非是一种倒退, 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 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 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 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 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 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 便放松了自己, 对未来感到很渺茫, 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 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 取得荣誉, 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 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将自己定位于何处, 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 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 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 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 人无论在何时, 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保持自身的操守, 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 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 庄子认为:“名止于实, 义设于适, 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 善行与能力相适应, 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 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 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 健全人格,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脚踏实地地学习, 老老实实地做人,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 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 在义利问题上, 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 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 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 误入传销组织, 为不法分子所利用, 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 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 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 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 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 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 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 名利富贵皆烟云, “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 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 在社会主义社会, 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 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 个人应以大局为重, 必要时, 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 这无可厚非, 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不择手段谋取利益, 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 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 追求人际关系

的和谐, 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 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 远离父母, 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凡事只考虑自己, 那么, 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 强调要“推己及人”, 关心他人, 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 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 提出了“兼相爱, 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 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 强调社会和谐, 讲求和睦相处, 倡导团结互助, 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 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 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 凡事多做换位思考, 平等待人, 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 倡导言行一致, 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 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 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 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 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 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 当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 并要身体力行, 做到言行一致, 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下, 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 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 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属于糟粕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 并根据现实, 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 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 为我们自身的发展, 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对于中国古代哲学, 人们应该持正确的态度,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 这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篇4:古代中国——早熟的现代国家

福山这部巨著内容十分庞杂,并非一篇文章所能概括。笔者这第一篇文章仅就古代中国的国家形成谈些粗浅的理解。

中国人究竟在为何骄傲

由于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缘故,中国人无不为中国历史长久、文化延绵而自豪,但究其实质,我们自豪的到底是什么呢?有人会说“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人会说“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传承唯独中华文明得以保存等等,实质上都在无意中承认了一个前提,即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中华帝国在古代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中华帝国的长期存在意味着帝国的稳定,尽管更换了数朝数代,但中央王朝所代表的政治结构保持稳定,并持续完善;其次,中华文明具有的同化能力(或者用现代流行词汇,即为“软实力”)使帝国得以长存,并将周边各民族、各国家融为一体,不论是被中央王朝武力征服的政治实体,还是征服中央王朝的政治力量,最终都成为了文明意义上的被征服者。俏皮却不失正确地说,在同化和传播价值观方面,古代中国是美国人的先生。

福山在研究古代中国形成统一国家的历史后,高度评价了秦朝。这是人类历史上已知最早的几乎可以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政治机构。笔者窃喜,这或许才是中国人最应该感到自豪的内容,而并非那笼统而言的“五千年”历史,更非充满争议的“文化完整性”等等。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家为何物?目前比较公认的经典说法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的强制性机构。其形式特征包括:立法权控制下的行政管理与法律秩序、属人及属地的管辖权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国家是惟一宣称拥有使用武力的垄断权的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秦以来的中国即便没有全部的现代国家特征,至少也有相当一部分。

中国的独一无二

中国的政治发展脉络与印度、与西方世界不同,在逐渐从部落制过渡为国家的过程中,政治权力的绝对集中完成得最为彻底。中国的国家形成在很多方面几乎为一千年以后的欧洲历程树立了先例。中国自周以来的贵族,从未建立与中古乃至近代欧洲领主一样巨大的地方权力,而且植根于宗族的中国贵族,其权力往往分散于各地,并且纠缠于其他血缘团体,而在漫长的春秋战国分裂过程中,中国贵族的数量急剧消耗。另外,中国的贵族得不到法律和特权的庇佑,皇帝的权力自秦开始就异常强大,直至汉武帝时几乎彻底铲除了皇亲国戚可以用来谋反的能力。与此相比,近代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庶民、贵族与领主之间的交叉斗争则从未出现。看过著名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的读者都知道,汉景帝一生都在努力扫平各个封建割据势力,平定七王之乱,随后又消除了梁王的兵权。汉武帝在北拒匈奴的同时,也把诸如淮南王等各地贵族的威胁彻底消除。随后他颁布《推恩令》,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这样,诸侯的土地越分越少,日渐式微。在价值观上,刘彻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从贵族到庶民的“愚忠”倾向稳定而长久。

反观近代欧洲,在王权与贵族权力的争夺中,前者往往处于下风,最典型的就是英国《大宪章》的签订: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被迫签署了一份宪法性文件,该文件规定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究其原因就是“无地王”约翰持续征战,对庶民横征暴敛,庶民因此支持贵族抗衡国王的权力,使得国王、贵族、庶民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几百年以后,都铎王朝的第一位君主亨利七世终结了玫瑰之战,王权在代表新教势力的市民的支持下得以暂时压制代表天主教会的封建贵族,绝对君主制最终在伊莉莎白一世时期出现。两者相较,福山的结论是:中国是这样一个早熟的现代集权国家,一开始就打败所有的潜在对手。

国家起源之谜

在得到这一令人自豪的结论的同时,恐怕又会有新的问题: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为何首先出现在中国,国家为何出现。

实际上,国家起源是政治学从未得到统一答案的问题,中国的大众教育似乎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马克思的阶级与国家形成理论,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但是随着近年来更多社会学理论的传播,人们认识的马克思的理论只是一家之言,而且社会发展的逻辑也远未如他所言,世界上很多相对封闭的社会至今仍然没有出现过国家,更未出现所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如此这般的递进形态,而所谓阶级对立更难以成为国家出现的标志。

契约论的死穴

自古以来,那些最伟大的政治学者们,从霍布斯到洛克,再到卢梭,均有类似的结论。即人类从自然状态步入部落乃至国家形态是由于契约的出现,通过权力的转让与交付,实现自身的永久安全。这一点其实十分可疑,如果自然状态完全存在过,那么为什么比人类原始得多的群居动物却学会了合作。如果人类或者动物合作完全是基于理性的计算和无奈的选择的话,那么如此脆弱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在选择之前即有可能灭绝了。作为动物的人类很自然地会存在家庭合作,而基于狡诈的行为也会受到家族成员的唾弃乃至惩罚,这在与人类DNA99%相似的灵长目动物黑猩猩的族群生活试验中一再得到验证。

因此政治学最基本的逻辑起点之一 ——“自然状态”可能需要修正,而问题在于如果这个假定被修改,那么国家起源的主流理论则可能被颠覆。契约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从部落向国家迈进的关键一步与自然状态向部落迈进的关键一步在某种程度上相似,即契约作用。但是部落作为松散的机构,依靠权威而不是权力,依靠长老威严而不是暴力机器,而部落的成员将业已获得的安全和权利完全交付于国家,却仅仅换来严酷的律法和极端的权力集中和等级制,尤其是古代中国的集权官僚制是如此霸道,谁会自愿套上如此沉重的枷锁呢?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战争与国家形成

国家是等级制的组织,笔者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未必是经济的,而可能是政治的。有著名学者曾经指出,欧洲君主推动的战争需求,驱动了欧洲的国家建设。这一解释符合欧洲历史,在不断征兵和征税的过程中,欧洲的各级机构逐渐走向严密,同时战争也有利于国家凝聚力的提升和大贵族实力的削弱,另外,国王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与市民紧密结合。

这一解释也很可能适用于中华帝国的形成。从公元前770年的东周初期到前221年的秦朝统一,中国经历了连绵不绝的战事,从分散的封建国家到统一的帝国的过渡可以说全凭武力征服。有学者计算,春秋时期的294年,中国的诸侯国之间共计进行了1211场战争,和平年代仅有38年,超过110个政治实体成为历史尘埃。而在战国的254年中,共计进行了468场战争,战国七雄灭亡其余十六国,而秦国又灭掉了其余六国。军事化的社会首先锻炼了统治者的动员能力,有数据表明,秦成功动员其总人口的8%~20%,而在囊括地中海的古罗马时期,这个数字不过1%。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余万人,即便这个数据过于夸张,相对于世界的其他角落也足够振聋发聩了。军队人数的增长则进一步催生出成熟且严密的官僚机构,同时随着战争的发展,各国更加主动地革新技术,增加劳动生产率以使后勤补给充足和在军事装备上领先。最终权力集于皇帝一身,这也正是为备战而进行的商鞅变法的实质结果。

大繁华的背后总是真落寞,古代中国得以形成现代国家的代价十分巨大。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由鲜血书写,江山亦由白骨堆砌。时至今日,在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面前,也当寄一份哀思。

篇5:古代现代描写春天的诗句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篇6:中国古代的警世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3、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6、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

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

8、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0、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庄周)

11、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

13、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4、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6、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礼记)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9、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论语)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23、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2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2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

2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孔子)

28、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29、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30、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2、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周)

33、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3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35、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3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38、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3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子)

4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1、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

4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4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45、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

46、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4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48、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49、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

5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5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54、听其言,观其行。(论语)

5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56、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

58、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5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6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6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

6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64、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

6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66、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6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6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69、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7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71、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7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7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74、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7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

76、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7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

7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7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0、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8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83、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8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8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8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87、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孔子)

8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

8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90、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9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92、士可杀不可辱。(孔子)

93、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9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95、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

96、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9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9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99、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

篇7:中国古代学习的名言

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3)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5)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佚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7)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8)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0)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1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5)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篇8: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

1. 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

井田制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最早出现于商代, 在周朝时得到全面的推广, 是周朝主要的土地制度, 在西周时期井田制是以周王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 是一种中央与地方分级所有的土地国有制度。

西周时期井田制下的土地国有制,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推动了西周的农业经济发展, 恢复了由于战乱造成的农业生产力的破坏, 促进了人口的增殖。但是井田制度的实施是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保障的, 西周中期由于地方诸侯力量的兴起, 中央政权力量的削弱, 致使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 终于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2. 春秋战国时期的授田制

受田制最明显的特征是:按户籍记口授田的同时按军功大小分封不同爵位和不同数量的土地, 并且土地可以买卖。受田规定“按户籍记口”作用不仅在于控制人口而且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课之以税, 保证了国家税源的稳定和丰足。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背景下, 按“军功封地”无疑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这也是国最后赢得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时按军功分地也打破了原来的世袭特权, 形成了大批的军功地主。

受田制的实施开创了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先河, 也为秦最终统一六国提供了制度保证, 奠定了经济基础, 但是受田制发展到后期土地买卖之风盛行, 土地兼并问题也逐渐严重起来

3. 均田制

均田制是在北魏亟需进一步发展农业、稳定政权的要求下出现的。魏孝文帝太和九年 (498) 年, “下诏均给民田”颁布均田令。北魏均田制将土地分为露田、麻田、桑田及宅地等, 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受二十亩;成年男子给桑田二十亩“初授田时, 原无桑田者, 依制受田。原有桑田者国家不予触动, 不足者可依制补足, 多余者将其抵免田和在倍之田, 仍有多余也不能充作露田。”;露田麻田均不准买卖, 桑田只能买卖定额二十亩的不足或有余部分;地广人稀的地方, 若有移民则按均田法分配土地。均田制还有关于受田和还田的规定, 如:规定了“身没”和“老免”必须还田。

北魏的均田制是在政府掌握有大量荒田的基础上实行的一种国家土地分配制度, 隋唐时期均田制有了进一步发展, 均田制的实行对于发展封建经济, 缓和阶级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均田制的施行没有解决封建土地的兼并问题,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被废止。

4. 租佃制

宋朝建国初开始采取土地“不抑兼并”政策, 这种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 并致使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封建地主官僚的手中, 地主官僚成为最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宋代的土地买卖是相对自由的, 不论是买者或是卖者来看, 土地买卖都不受限制, 作为土地买者, 只要有钱就可以买田, 没有身份的限制, 而作为卖者只要其对土地所有权是合法的都可以出卖土地, 只是规定了亲邻有优先购买的权利, 这样土地规模越来越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 地主官僚无法自己耕种土地, 就将土地租给佃农耕作, 期满后佃农按照规定上交地租。并可以自由决定离开或继续签订新的契约, 由此形成了租佃制。租佃制在明清两代有进一步发展, 表现为永佃权的出现。“所谓永佃权是指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 这种对土地的使用权是田面权和属于土地权的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且相当彻底。”

租佃制下土地所有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农民处于无产状态, 历史发展到清朝, 由于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工工业在沿海的出现, 这些无产农民慢慢演变为中国早期的工人, 因此从历史发展来看, 租佃制无疑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一般发展规律

1. 土地制度具有时代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对于封建经济而言, 土地制度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核心, 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因此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废除取决于当时生产里发展状况。我国古代土地制度, 从井田制、受田制、均田制再到后来租佃制的沿革, 无不反映特定时代封建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时代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决定了不同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充分反应出土地制度的时代特征。当一种土地制度不能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时, 就必将为另一种土地制度所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生产力水平出于较低阶段时出现了井田制, 而到封建社会后期则出现了租佃制。

2. 封建经济发展伴随着土地的兼并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发展到中后期往往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而这种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跟中央集权的削弱密切相关。一个朝代发展的初期由于中央政权对地方控制力较强, 土地兼并现象较弱, 而到了中后期由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对原有的土地制度构成威胁, 他们通过土地的兼并, 土地日益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使得他们的实力日益增强, 中央政权控制力被削弱, 权利的不平衡逐渐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内部矛盾, 甚至引发地方叛乱现象。土地兼并构成了封建经济发展的障碍, 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 农民大量失地, 土地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最终以农民起义或封建王朝自身的土地改革以另一种土地制度代替现有土地制度以此缓和危机。

三、中国现代土地制度改革思考

1. 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上对古代土地制度的评述主要是为现代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一个参考, 土地制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对土地问题的研究应该将其放在一个历史阶段上, 从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考察, 才能得出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 更好的指导实践。目前我国农地改革不仅应该从横向比较观察国外土地改革的一些先进经验, 也要从纵向上把握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同时应该在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

十一届三中中全会后我国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土地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 规模经济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实现形式有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的, 实行的是一种分散经营, 实质是一种小农经济, 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小农经济的低效率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一方面使得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为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另一方面, 农地被大量闲置, 农村经济日益凋辟, 严重威胁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 产权不清晰导致的寻租行为的发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 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村干部作为村集体的代表实际上享有农村土地的处分权, 因此农村土地往往成为村以权牟利的对象, 有些地方出现的房地产开发商与村干部相互勾结, 在没有经过农户同意的情况下强行占有土地, 而土地租金却大部分流入村干部手中, 导致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正说明了这一点。

2. 关于土地改革的理论思考

目前我国理论界关于土地改革方向问题形成以下两种观点:

(1) 私有化

私有化论者认为应该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应该允许土地的自由流转, 这样才能解决农地利用效率损失问题,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土地收益。土地私有化论点是危险的, 它忽略了土地私有化可能引起的土地兼并问题, 从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可以看出土地私有化极有可能引起土地兼并运动,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今天, 实行土地是私有化是极有可能出现土地兼并的, 我们不难想象一旦农户需要大笔开支, 而自有积累资金无法进行支付时, 就会出现卖地现像, 而且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土地观念的弱化也极易出现土地买卖行为。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 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 这种保障作用就越发明显。所以无论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从农户经济的弱质性角度看, 土地私有化无助于解决目前的农村土地问题

(2) 国有化

土地国有化论者认为实行土地国家所有是不违背社会主义要求的, 是与社会主义性质相适应的。土地的国家所有显然是行不通的,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土地国家化面临的转制成本

土地国有化面临着巨额的转制成本问题, 土地有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转变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 一通过国家赎买的方式, 国家动用财政赎买集体土地, 但是赎买土地需要支付巨大费用, 政府财力无法支撑, 二是通过国家强制征地, 利用国家强制力实现土地由集体所有向国家所有的转化, 这种国家强制性征地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问题, 一旦激化矛盾将对社会稳定构成极大威胁。

2土地国有化面临的管理成本

土地国有化使得土地成为一项国有资产, 作为国有资产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管理成本问题, 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等依然是个难题, 因此目前贸然实现土地国有化, 这些因素不得不去考虑。

3土地国有化面临的政府失灵问题

土地国有化可能面临的政府失灵问题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的失灵问题, 如果实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级土地所有, 古代土地制度演变规律就极易重演, 即一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地方政府就很有可能通过土地出售获得财政收入, 由此也将出现土地兼并现象, 在监督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情况还可能因为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而造成土地的私有化。二是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的低效率也同样会导致土地的闲置问题, 导致效率的损失。

四、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解决我国目前土地问题的关键

无论从古代土地制度演变规律上看, 还是目前对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的两种思考角度分析, 无论是施行国家土地所有制还是实行土地私有制都不能真正解决目前的土地问题。因此目前土地改革必须走即走新型农业合作社道路。新型农业合作化道路至少在三方面规避以上两种道路引发的问题:

1. 通过规模化经营,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很关键的作用在于它避免了一种小农经济,

2. 防止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 从而维护农户利益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是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晓雷.中国经济思想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0.

[2]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12.

[3]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4]何伟民.中国土地制度的现代启示[J].新东方2009.5

篇9:中国古代官德的现代启示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官德,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这在历朝历代的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中,保留着大量相关论述。古人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对今天亦有参考价值,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有益启示。

通常说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代官德即中国古人为官的行为准则,是古代官吏的素质修养,反映了古人从政的道德要求。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根据对典籍记载的梳理,我们能看到的中国古代官德,不仅仅是古代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其内容涵盖了道、德、法三方面的问题。道,是为官的原则;德,是为官的修养道德;法,是对为官者权力的规制。古代官德不仅包括古人居官从政的具体道德准则,同时还体现着古人的治国方略和制度设计,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如果只是将古代官德简单地归入从政素养或道德领域,则不仅轻视了古人的政治智慧,更低估了古代官德的巨大思想价值。

因此,若从狭义上看,中国古代官德是古代各级官吏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具体行为准则,可以视为古人居官从政的职业道德。若从广义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官德的内涵,则它不仅仅是具体规制,还是抽象的执政指导思想。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从不同角度论述官德之内涵。西周时期,周公旦提出“明德慎罚”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以实现“保民”,统治者要通过修德性、行德政、施德教,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提出“宽猛相济”思想,认为应针对社会形势的需要,灵活确定统治策略,让强硬的治理措施与宽仁的统治策略相互补充;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思想,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些向世人展示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于“德”的深刻理解,而作为一个明智的历史文化继承者,我们对古代官德内涵的界定及解读也需要放宽视野。

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德规定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如:西周有智、仁、圣、义、中、和“六德”,以及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等等。总体上看这些规定既反映了古代从政者的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也确定并引导着从政者职业操守的具体准则。

以上关于官吏职业道德操守的具体规定,大多是关乎道德修养的范畴。

从中可以看出,首先,古人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其次,古人认为清廉勤谨是最重要的官德,“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这一点受到普遍认同。清朝名臣陈宏谋曾明确地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在他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还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纵观历史资料和文献的记载,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大多强调公、善、慎、廉等方面,这四个字形成了对古人为官的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

对古代官德要求的归纳整理,不仅能够体会古人政治智慧的传统魅力,也能够将其中部分内容适应时代需要进行转化应用,促进“现代官德”的确立及构筑,继而提升现代政府官员的执政道德观,有益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

其一,官德维系着为官者的仕途升迁和政绩评价。中国古代官德蕴含了丰富内容,作为古人在长期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历史财富,无论其“修身、爱民、纳谏、尊贤”的归纳,还是“公、廉、慎、勤”的具体准则的总结,都是后世可以传承延续的宝贵遗产,更是现代执政者从政道德的有益借鉴。

其二,官德引导着政府官员的从政道德风气和整体社会风气。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通过执政者官德思想、官德意识的培养,官德修养、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政者,正也,子帅(率)以正,孰敢不正”的效果。如孔子所言,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一样对社会产生着重大影响,官德不仅事关执政者安身立命之基,更是关乎民风、国风的大事。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仅是对领导干部执政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社会能否清正廉洁、和谐有序的重要因素。

其三,官德关系到权力法规的运行和具体执政效果。春秋时管子说过,官职“授有德则国安,授无德则国乱”,汉代王符进一步直言“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为官者的才能固然重要,但是官德更重要,否则其才越大其害越大。从官德的法律规制而言,法规对权力的限制,是古代官德中常常被忽略的內容。其实,中国古代的“德”与“法”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但古人相信“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无德者执政无德政,无德者立法无善法,这种对于德与法的辩证看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其四,官德体现了治国方略的价值取舍,反映了执政措施对形势的适用判断。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博大精深,古代官德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是古人在长期政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历史财富,不仅仅是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针对不同社会形势需要,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其中因形势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理方法、选择任用不同官员等有效做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篇10:中国古代的名言警句摘抄

2)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汉书董仲舒传》

3)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诗经小雅蓼莪》

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论语卫灵公》

5)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

6) 实事求是。 ——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

8)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9)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 《战国策魏策》

10) 公生明,偏生暗。 —— 《荀子不苟》

11)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13)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 《荀子非相》

14) 谨于言而慎于行。 —— 《礼记缁衣》

15)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 《管子牧民》

16)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史记高祖本纪》

17)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论语》

18)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19)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篇11:中国古代关于学习的名言

2)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3)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5)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6)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8) 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0)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6)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8)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9)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篇12:孝的中国古代名言警句

2、这位绅士没有东西吃,没有东西住,也没有东西住。

3、持德不弘,信不笃,我们怎能拥有,我们怎能死去。

4、你不可题到别人,也不可废去人的言语。

5、公义是君子之质,礼之举,日之行,信之达。

6、没有远见,一个人注定会在事后遇到麻烦。

7、在三个人的公司,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好的和跟随它,选择它不好的和改变它。

8、想把工作做好,就得把工具磨利。

9、有德者必有德,有德者无德。

10、人的一生也是正直的,人生的迷茫也是幸运的避免。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

12、君子使人美丽,但不使人邪恶。小个子男人是。

13、君子有德,小人有土;君子带着惩罚,小人带着利益。

14、如果你看到一个圣人,试着和他平起平坐;如果没有,那就向内看。

15、一个绅士的名字必须被提起,他说什么必须做什么。

上一篇:我旗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票据管理使用情况说明下一篇:外场特卖活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