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2024-04-09

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通用11篇)

篇1: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英特网未来教育培训总结

在我校领导的关怀下,我参加了2011年郑州市英特尔未来教

育的暑期培训,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理解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先进理念,都力争把所学应该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去,现将此次培训做一总结。

在参加培训之前,我对“英特尔未来教育”基本没什么了解,以为就是一般的电脑技术方面的学习。甚至在参加培训的第一天不知道到底学的什么?头脑中没有清晰的思路,都带着种种疑问在学习。直到通过第二天经过老师不断地讲解,我的认识才逐渐明朗。原来“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以教法革新为特色,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研究型学习、反思型学习、面向作品的评价等特点。它在通过对教师的培训,使我们获得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技能与方法。“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培训教师如何实施研究性课程和问题导向式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革新的教学观念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能力。现今的教育强调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强调学科和学科的整合,这是趋势,也是未来的需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让我们更好的审视我们的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彻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师资培训观念和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是美国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师

资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培训使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学习和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它的最终目标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和他所教的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总结、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技能、团队合作精神和研究能力。教育理念的改变是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这一教育思想,能给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课程中的渗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从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材中可以看出,单元计划设计是贯穿在培训过程始终的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它包括了比较规范的格式、内容、支持材料到实施策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系统。同时,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是基于美国微软公司的Office软件套件下进行,用到的软件主要有Word(字处理软件)、IE(因特网浏览

器)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软件)和FrontPage(网页设计软件),此外,资料光盘和互联网给学员提供了大量制作素材和资料。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会经常处于“教师—自己的学生—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在培训班里,是一个学员,认真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去精心设计自己的单元计划,把自己所理解的教育思想和所掌握的教育方法融入自己的单元计划中去;作为一名学生,带着老师给自己安排的任务,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制作出演示文稿或网站展示出来,与大家交流共享。这样有利于教师

去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好地来修改自己的单元计划,使它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革命”。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特色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重视过程、体现从做中学。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调查、搜索、收集、处理信息后获得的成果时品味到成功的愉悦,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情感基础。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以独立学习的能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也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这次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的理念。培训是用未来教育的先进思想武装每一位学员的头脑,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训练每一位学员的技能,从

而达到使思想和技术融为一体,使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理念的具体操作,是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这种教育方式所包含的教育思想追求教育理念必将改写人类教育思想的新篇章。

紧张而有序的培训结束了,回想这些天的培训生活能使教师们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新的理论,所有的辛苦和忙碌现在感觉起来的确很值。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的认真做好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活动,不断的总结和创新培训经验。

姚晓敏

2011.8.27

篇2: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今天,我和三个一中同事一起来到教师进修培训学院学习,第一次上课,觉得很新奇,也很兴奋,又可以当回学生了!虽然做了40分钟的车,又累又饿,但是,吃好早餐,我们马上精力充沛。

来到教室,发现我们来的挺早,只有两个老师在里面,一会儿,大家都到了,我们这个班的老师都是来自不同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大家先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我们就开始进入了课程的学习!

我个人觉得,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真的比较与时俱进,书中意在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学会把计算机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工具,吸引并激励学生,我很欣慰,我现在就在运用计算机,不断的把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我相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效果会更加明显!

我一直觉得在课堂上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专研,更多时候,上课的时候没有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深思,学生学习也比较被动,而现在,英特尔教育提出,要把问题还给学生。正如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溉,而是点燃火焰”。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策划者,实践者。大家平等互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一种实践的成就感和交流的快乐。尽管一整天的培训过程比较非常辛苦,而且我们要从很远坐车过来学习,但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还是值得的。培训中,它使我们小组的成员多了一份信任,多了一份友谊,多了凝聚力,它使我感觉到了团队的重要,团队团结一致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充实自己,以后,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我们还是要积极争取!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和学生一同进步!

篇3: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高集成度

什么样的芯片有如此魅力吸引众多重量级的嘉宾呢?答案是:NuSmart 2816——全球首款集成了2 GHz双核ARM Cortex-A9处理器、多核2D/3D图形处理器、64位DDR2/3-1066存储控制器、1080 p多格式视频引擎、SATA2控制器、USB2、Ethernet和通用I/O控制器的芯片。这是通过新岸线独创的多层次复合总线互联架构和多模式功耗管理技术来实现的。NuSmart 2816的高集成度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工艺,它采用配置了NuSmart 2816的电脑玩游戏实效图用40 nm工艺,由台湾TSMC生产。

发布会上,新岸线总经理周文先生阐述了该芯片的特点和发展前景。NuSmart 2816芯片集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度、低成本四大优势于一身,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计算机芯片相比,NuSmart 2816的整体性能毫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的性能(如高清视频播放)甚至更胜一筹,而功耗仅相当于它们的1/10~1/5。这款芯片的目标市场是超薄笔记本和一体式台式机市场,以及上网本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计算市场,也可应用于智能电视和家庭媒体中心等领域。安装NuSmart2816芯片的首款产品预计在2011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正式展出。记者在会上看到,配置了NuS-mart 2816的电脑玩3D游戏、看3D电影的效果确实很不错。

周文表示:最近几年Ubuntu、Android、Chrome Os等开源操作系统高速发展,开放的架构和合作的产业模式推动了低功耗芯片技术向高性能快速发展,这些都将推动NuS-mart 2816芯片的产业化进程。新岸线将抓住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契机,在明年推出另外几款NuSmart芯片。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年下旬,将推出针对服务器和台式机市场的采用28 nm工艺、基于2.5 G四核ARM Cortex-A9的NuSmart 4820,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与ARM—起挑战Intel

说到这里,大家都会有疑虑:这不是要挑战“老大哥”英特尔吗?没错,确实如此!而记者认为,在这个时机推出NuSmart 2816还有一层含义。英特尔此前一段时间通过收购等手段已经很明确把触角伸向了ARM所占领的领域,这次ARM助力新岸线,也算是一种反击方式吧。这场发布会有一个嘉宾值得注意——微软公司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先生,他的出席让我们再次质疑WinTel联盟(Microsoft与Intel的商业联盟)是否已经面临瓦解。此前微软的Windows 7操作系统不支持ARM,而现在微软正在开发基于ARM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对于ARM和新岸线都是个好消息,这也预示着这场战斗将会更加精彩。

中国半导体的希望

篇4: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该系统名为“天河二号”(Milky Way 2),配备了48000颗英特尔至强融核协处理器和32000颗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峰值性能可达54.9PFLOPS。与2012年11月发布的上一届TOP500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名的系统相比,其性能提升达两倍以上。这也是自1997年以来第一款登顶TOP500榜单的、完全基于英特尔技术的系统。

英特尔公司同时还宣布扩展英特尔至强融核协处理器产品组合,并透露了第二代英特尔至强融核产品(代号“Knights Landing”)的详细信息。这些全新的产品和技术将继续大幅提升全球超级计算机的能效和性能。

全球高性能计算(HPC)服务器市场的年收入预计将于未来4年增长36%,从110亿美元增至150亿美元。各个行业和领域对快速计算、模拟和制定更明智决策的需求持续推动着超级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超级计算机现在被用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帮助探索更高效的能源、研究疾病的治愈方法、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及大数据分析等工作。

英特尔公司数据中心及互联系统事业部副总裁兼技术计算部门总经理Raj Hazra表示:“英特尔制定了超级计算愿景和产品蓝图,致力于帮助客户不断推陈出新,发现新商机,同时大幅提升竞争力。用户对于更高计算力和更高能效水平的需求永无止境。借助现有的和未来的英特尔至强融核协处理器、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英特尔TrueScale互连技术及软件,英特尔将能够为客户带来完备的解决方案,全面满足其需求。”

篇5:因特网与万维网(范文模版)

因特网最早来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s Agency,DARPA)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最初的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1972 年,ARPAnet首次与公众见面,由此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 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因特网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计算机网络之间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同时,局域网和其他广域网的产生和发展对因特网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最有 影响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 基金网NSFnet。它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因特网的主干网,但NSFnet对因特 网的最大贡献是使因特网向全社会开放。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

立了先进网络与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Science,Inc)。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 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 展,人们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视,强烈刺激着因特网的发展。在因特网上,按从 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2、什么叫万维网?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又称环球网。万维网的历史很短,1989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的需要,希望能开发出一种共享资源的远程访问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1990年各种人员完成了最早期的浏览器产品,1991年开始在内部发行WWW,这就是万维网的开始。目前,大多数知名公司都在Internet上建立了自己的万维网站。

3、区别:因特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最初名为“阿帕网(”ARPAnet)是一个军用研究系统,后来又成为连接大学及高等院校计算机的学术

系统,现在则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五大洲150多个国家的开放型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许多服务商。普通电脑用户只需要一台个人计算机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服务商连接,便可进入因特网。但因特网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互联网络。例如在欧洲,跨国的互联网络就有“欧盟网”(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在美国还有“国际学术网”(BITNET),世界范围的还有“飞多网”(全球性的BBS系统)等

篇6:英特尔5500系列瞄准云计算

至强5500以卓越性能引领变革之路

这次新发布的产品为一场更大的变革掀开了新的一页,此次变革可以追溯到英特尔在1995年发布的英特尔奔腾Pro处理器。据记者了解现在市场上80%的服务器是基于英特尔技术构建的。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具有多项突破性功能,将彻底改变原有的技术格局。与前代基于英特尔至强5400系列处理器的系统相比,新系统在各应用领域均有70%到125%的性能提升。IT168评测实验室主编李琪说:“初步的测试结果显示,与前代产品相比,新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系统在微软SQL数据库应用测试性能提升接近1倍!”。

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还具有自适应的能效增强特性,支持用户更好地控制能耗成本。凭借多达15种自适应的运行状态,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将智能节能特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中一款处理器的闲置功耗仅为10W,比前代产品降低了50%。

智能技术打造至强5500出色适应能力

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采用了多项技术,可有效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能够运行更多不同的应用。得益于英特尔智能加速技术(Intel Turbo Boost Technology)、英特尔超线程技术、功率门限(Power Gating)、扩展页表(Extended Page Table)等技术,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在并行计算或主频敏感型应用、虚拟化运算或本地处理、关键性运算或低能耗应用等各类工作负载中表现出色。“基于英特尔至强5500处理器的浪潮5系服务器产品,性能提升1.5倍,将为客户提供智能高效新体验,实现IT基础资源与业务系统的精准对接。”浪潮公司表示。

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产品通过其出色的适应性将在两个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是发现与发明领域。作为小规模或大规模高性能计算解决方案的基础,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将被广泛用于诸多领域,如帮助科研人员探索宇宙奥秘,或是加快制造商新品上市速度。

其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联网设备的数量将会达到英特尔曾预言的150亿个。在此过程中,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将同样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变革的基础。业界共同的目标是“云计算”,它的实现是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的适应性、功能和智能特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篇7:英特尔应战云计算

终端方面,以超级本为突破口,英特尔正在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早在去年就已经在积极酝酿的手机战略的回归。昔日的坚定盟友微软将会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发布Windows 8,已经在事实上解体的“Wintel”联盟,恐怕会以一种更加灵活和松散的方式回归。

而在服务器端,除了像全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E5系列等按传统节奏推出的产品之外,英特尔的目光依然紧紧地盯在了云计算上。早在前年年底,英特尔就提出了一个2015年云愿景,主要包括“数据和应用的互通性、自动化以及客户端自适应”三个特点。“对于云计算,几年前有一句套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任何内容,这实际上就是云计算,”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叙说,“而现在,这句话已经实现了,不再是每次发言时都会照着PPT念一遍的套话了。”

英特尔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预计全球互联设备的数量将会超过150亿台,联网用户数量将会超过30亿。同时,全球数据中心IP流量也将以每年33%的幅度持续增长,在2015年时将达到每年4.8 ZB,是2011年的3倍以上。届时,每个联网用户每天将会生成超过4GB的数据流量。为满足这些数据增长的需要,到2015年,全球云服务器的总量将会是现在的3倍以上。

“计算永远是要达到平衡的。应用光有需求,没有技术手段也实现不了。服务器端强大,终端很差不行;服务器端很差,终端强大也不行。”杨叙这样解读英特尔的时机选择,“所以技术准备好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的体验效果才会呈现出来。”

终端驱动力

记者:近两三年来,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家公司似乎都在大力宣讲或是推进云计算,很多新型数据中心陆续兴建起来,而且规模比以前大很多,计算效率等各方面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您如何看待这股潮流?对服务器端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杨叙:这个问题要在两年前问我,估计还不能像现在这样能回答清楚。过去一两年间的产业变化,让英特尔看得越来越清楚了。特别是苹果推出iPad、iPhone以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互联网的应用和体验越来越个性化。为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很多个性化的设备开始涌现,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产品形态,新的智能终端越来越多,甚至车载设备也开始越来越智能化。

围绕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需求。所以现在大家从服务器端到终端共同来看这个问题。服务器端就是建一个非常强的数据中心,在云端把所有的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整合在一起,然后把应用整合在一起,通过应用商店将计算应用起来。人们由此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不同地点,更方便地获取个性化所需要的东西。

这样的变化引起产业方方面面的变化。终端产品的体验效果,要考虑硬件、软件的集成,走垂直整合的方向;服务器端的产品,虚拟化、能耗管理等技术也在发生变化。

云计算,实际上代表的是端到端的概念。此时传统的服务器已经变成了更加垂直的整合形态,比如以前需要非常专业的通信设备做的工作,现在用通用性的服务器,加上软件虚拟技术就可以完成。所以,技术的演进、性能的提高、成本和功耗的降低,使整个服务器、数据库、基础设施等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产业链带来了更大的机会。

记者:对于企业内部,“私有云”的出现带来了哪些改变?

杨叙:很多企业以前的管理模式是所有内容在服务器端,大家用不同的电脑连接服务器进行管理、分享和传输内容。现在很多企业中的应用都变成了各种小的应用,把这些应用推到不同的智能终端,这些智能终端大多是消费类产品的体验方式。例如英特尔内部的“带着自己的电脑上班”的活动,员工可以把公司的很多应用装到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各个公司、各个行业推进的速度不一样,提供的服务完整性和方式也不太一样,但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记者:这样的变化对英特尔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比如在产品设计、战略制订和布局上会不会带来一些新的改变?

杨叙:改变很大。最大的影响是我们要彻底地从端到端来重新看这个问题。我相信英特尔是今天唯一一家半导体厂商,能够提供一种大跨度的计算能力,从超级计算机到一般的服务器、数据库、中心服务器,再到台式机、笔记本、平板电脑。

大家现都在谈用户体验,但是要达体验的效果,是需要计算能力来支撑的。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晶体管加到芯片里,用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制造出来;我们在从32纳米向22纳米演进,明年年底到后年还会推进到14纳米。英特尔以后还会做系统芯片(SOC),里面各种不同的功能模块(计算、通信、图形处理等)各自分开。另外,我们一定要确保在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功耗,这样才能满足用户对体验越来越高的追求。

云的挑战

记者:云计算走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两者的关系其实相辅相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与云相关的事情,可能对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一个新的带动,两者会不断交错前行。但是这场热闹的大戏,在之前似乎和英特尔的关系并不太大。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相互激荡,对英特尔带来了哪些挑战?

杨叙:两年前如果有人来问我云计算,我还蛮反感的。因为那个时候我确实不太明白云计算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更多的是讲套话。特别是一些学术会议,很多的时候陷入了无休止的哲学争论,而根本没有讲清楚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的变化趋势。在学术界,有关云计算的争论其实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现在我的理解是,云计算意味着一种个性化的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甚至设备的限制。云计算的背景是智能终端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个性化互联网的演变速度。

云对英特尔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要把英特尔的传统优势芯片产品,以前只能在电脑和服务器里面用的高性能芯片,把它的性能提供给不断演变和创新的新产品形态。在这方面,功耗的降低是大问题,意味着从设计到制造工艺的革命性变化。

第二,英特尔在PC时代有着非常明显的横向化产业特征,做标准化的产业链,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应用,不管是哪个厂商做什么样的产品,只要集成在一起就能运行。但现在的云时代要求各个厂商要从上到下垂直整合,考验的是硬件、软件、应用、服务等方方面面的整体实力,这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创建和强化,是很大的挑战。

记者:对这两方面的挑战,英特尔如何应对?

杨叙:对英特尔来讲,芯片设计和制造相比而言要容易得多,因为这方面是英特尔最强的能力。但是对我们也面临一个简单的问题:取和舍。取什么?舍什么?以前在制造通用芯片的时候,我们永远会选择把晶体管加到最多,把晶体管频率调到最高,这样来完成芯片性能的提高,然后用先进的制造工艺把它制造出来。因为在通用计算时代,芯片性能就能体现整个产业的计算能力。但现在不一样了。从22纳米以后英特尔不再做通用芯片了,而是朝着SOC的方向调整。SOC本身就意味着做取舍。

其实更具挑战性的是硬件、软件的集成,要从横向产业朝纵向产业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特尔一个人把所有东西做完,和新的产业链合作至关重要。现在与PC时代不同,有多个操作系统供选择,上面的应用软件开发也很多,中间件还有集成,甚至还涉及运营商在里面服务的搭建模式、未来新的服务方式等等,都在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所以对英特尔而言,路比以前显得复杂,但毕竟是变宽了。

记者:英特尔之前公布了一个2015年云愿景,在这三年内,英特尔具体的行动节奏大概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更加具体的目标?

杨叙:英特尔的云愿景不是一个简单量化的概念,不是说到那时世界上会有多少台服务器,多少个数据中心。英特尔是想把我们的理念和未来的技术趋势、产业变化的趋势讲清楚。现在大家都在非常狂热地追逐云计算的概念,但是针对云计算的来临,相关的产业、用户甚至政府在做决定的时候,大家如何排兵布阵,做什么样的战略部署,需要一些非常理性的思考。简单而言,英特尔赞成开放性的云、智能的云、安全的云、互动性的云,这就是我们云愿景。人们应该依据这些原则来搭建数据中心,迎接云计算时代的来临。

篇8: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一、因特网走进课堂是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凭借教材、黑板、粉笔、挂图等媒体以口授的方式给学生讲授知识,学生靠耳听、笔记的方法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学习的资源仅限于一两本教材及老师知识的经验的积累。后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虽然在教学手段上有很大改进,也起到一定辅助教学的作用,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所突破,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种教学模式中虽然也借助了网络资源,但大部分时间是老师通过网络筛选教学资源,并把各种优秀的资源搬至课堂灌输给学生,学生学习缺乏探索性的过程,当学生遇到疑问的时候仍然不知如何去很好地解决。

2、因特网资源的丰富性

因特网是知识的海洋。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书籍,比我们传统的纸质书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很多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观看简单、直观的视频教程的是再好不过的了。对于计算机语言类的课程来说,网络上的真实项目的案例和源代码是很好的学习资源。网络上各种专业的论坛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必去之处,在那里他们可以共享学习资源,可以相互讨论,可以向高手和专家请教。

二、因特网在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准备工作与因特网

备课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又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真正备好一堂计算机课,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计算机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中发展极快、更新周期最短的学科,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材往往严重滞后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所以教师仅仅依靠教材来备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因特网,网络上很多优秀的电子教材,包括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丰富的视频教材和该学科最前沿的资讯和文章。作为计算机课程的老师,首先自己要了最新的知识的技术,同时要对这些知识和技术进行筛选和过滤,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料补充至课堂教学中。另外教师要做出精美的课件,也离不开因特网,我们需要上网找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动画素材,经过加工处理,插入到课件中。

2、课堂教学与因特网

计算机课程利用因特网教学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因为现在大部分的计算机课程都是在机房上课,而机房一般都能连上因特网。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教师应该要给同学讲述的这门课程地位和性质,同时我们可以连接上因特网,引领同学们到一些权威的招聘网站查看该专业相关的一些招聘信息,了解招聘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对以后就业的影响,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以往我们通常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现在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网资源,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进行探索性地学习。对于程序设计等类型的课程,学生在编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不应该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和方法,而是启发或指导学生借助因特网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课堂之外的教学与因特网

教师课后作业布置,学生作业的收取,都可以借助因特网。计算机大部分课程的作业并不能写在作业本上,而是操作题。学生可以把自己写的程序或者作品发至老师的邮箱或者其他的网络平台上。另外通过教师还以通过因特网学生给答疑,和学生进行交流,加强师生的友谊。

三、借助因特网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借助因特网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拥有更强的教学设计的能力及用先进的方法、手段进行施教的能力;借助因特网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监控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索取有用的信息资源;借助因特网进行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不断的在自己头脑中建构新的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因特网为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老师应游刃有余地用好因特网这把“宝剑”,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在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因特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本文指出了利用因特网进行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如何利用因特网资源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并分析了借助因特网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因特网

参考文献

[1]朱樱.因特网学习环境下英语教学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李佳潼、罗维治.谈谈备课和写教案[J].教学研究,2011(1).

篇9:英特尔全面助力行业计算创新

以在能源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石油企业为例。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研究院数据中心目前就部署了基于英特尔架构的整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依赖英特尔的至强、至强融核、固态盘、高速互联技术,及它们与Lustre、Hadoop等软件的有力结合,石油勘探能效明显提升。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总中心总工程师赖能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IT技术创新与油气勘探的主要结合点在于地震波勘探法,它可以对人工制造和收集回的地震波进行处理,并将之转化成可视化的油藏模拟图像,帮助准确定位油气田的储藏。这一过程不仅要依赖能精准收集数据的前端传感探测设备,而且其产生的TB级、PB级海量数据,也需要借助高性能计算技术进行快速处理,获取洞察。”

从2011年开始,赖能和团队发现数据量开始快速增长,而且随着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的数据量比2013年增长了3倍。在谈到HPC下一步在石油行业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时,赖能和总结了以下几点趋势:“一、基于多核CPU+协处理器模式会成为主要的应用平台。二、高速网络,主要是基于万兆、4万兆和10万兆的网络会成为主流。三、存储方面,主要会在高性能、高可用性、可管理性、稳定性这块的挑战会更大。四、数据传输时间方面要求更高。五、绿色机房建设技术,主要是在节能制冷方面会有新技术出现。”而这其中,赖能和认为还需同步解决更高要求HPC的配置问题,需要更加稳定的大规模的并行处理系统。

密度海量数据处理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趋势,大数据成为常态,所以需要更大规模的计算资源。对此,龚毅敏表示:“英特尔在大数据方面已经具备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之前英特尔中国研发了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平台Hadoop的产品IDH,并且在今年年初又与Hadoop的服务和软件供应商Cloudera达成战略合作,并面向中国用户开发推出了针对客户推广了融合版本Hadoop产品CDH。但是结合到具体不同的行业,我们会与合作伙伴一起,针对用户的具体它的应用场景做更多深度合作和技术的合作点的挖掘。”

除此之外,在端到端中新兴的物联网端,英特尔提供了在性能、功耗和功能上具备多样化特点的产品组合,包括了至强、酷睿和凌动产品线,既有传统的处理器,也有集成了更多功能的系统芯片(SoC)。还有去年发布的以Quark为代表的开放微架构,将有望大大提升能源行业专用智能物联网设备开发和应用的速度。

而在能源之外更为广泛的行业,英特尔端到端解决方案也大有用武之地。例如面向医疗行业,英特尔与相关软件和解决方案开发商协作,正在努力构建前端到后台的信息化支持,并建立与各应用系统协同集成的临床数据中心,帮助完善医疗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篇10:计算机英特网论文范文

根据Gartner的报告, 到2020年全球连接到网络的设备将达到约208亿台, 移动端应用将迫切需要一个更有竞争力、可扩展同时又安全和智能的接入网。移动边缘计算将提供一个强大的平台, 解决未来网络的延迟、拥塞和容量等问题。除此之外, 根据各大设备厂商、运营商最近发布的报告, 5G将是一个集合了计算和通信技术的平台。英特尔认为, 移动边缘计算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5G时代, MEC的应用将伸展至交通运输系统、智能驾驶、实时触觉控制、增强现实等领域。

作为行业重要参与者, 英特尔在边缘计算MEC领域都做了哪些工作?早在2014年的时候, 英特尔和其他业界的一些厂家, 包括华为、诺基亚、AT&T、Do Co Mo等多家厂家, 通过ETSI标准化协会成立了MEC。

在今年, 针对通信行业热切关注的5G以及VR视频传输的时延和部署问题, 英特尔发布了《无人机搭载LTE小基站360度视频实时直播解决方案》白皮书。该白皮书全面介绍了英特尔与佰才邦 (Baicells) 合作推出的、基于移动边缘计算 (MEC) 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对通信行业解决VR视频传输业务相关问题并实现“商业正循环”有重要意义。

篇11:英特尔的云计算蓝图

事实上英特尔作为一家最底层核心硬件——CPU的提供商,要说它有会有什么完整的,面向最终用户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实在让人难以相信。然而通过开放数据中心联盟(ODCA)了解用户的未来需求,再通过云构建计划(Cloud Builders )的厂商伙伴来满足用户需求,英特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自己的云计算蓝图。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厂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一家芯片级平台的供应商,英特尔在云时代扮演比以往都更加重要的角色。

云愿景和云构建计划

从概念开始逐渐转为应用落地,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潮,而是各国政府、各大IT巨头争先圈地的新蓝海。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公司之一,英特尔的云计算战略可谓姗姗来迟,然而其“2015云愿景”横空出世后,迅速成为云计算领域最“不安分”的因素,搅动着由亚马逊、微软、IBM以及Saleforce、等企业拔得头筹的云市场。

2010年10月发布的英特尔“2015云愿景”,可视其为英特尔正式进入云计算领域的标志,其中包括了三个关键的元素:一个能够允许企业能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共享数据的“互通云”,一个能自够动地帮助不同的应用和资源安全运行、提高数据中心的能耗表现自动化的“计算云”,以及一个决定命令和处理运行位置的设备感知客户端“自适应云”。这三个元素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是涉及数据中心计算存储、用户客户端多样化服务需求和应用开发平台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也就是说,英特尔“云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芯片,还需要创新的软硬件技术,不仅需要底层IaaS的安全、嵌入式通信、设备互联、大数据和业务分析,还需要上层应用和服务支撑——这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

不过提出愿景终究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条切实可行的开放之路来通往云计算。长期以来,英特尔都是IT行业内开放标准的领导者,它主导的x86平台一度成为业界的标准,而在云时代,英特尔抛出了云构建计划——一个集合了业界云计算的软硬件厂商,力求联手为客户打造其需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开放式云计算联盟。

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高密度计算业务总经理Jason Waxman表示:“与行业领袖合作,共同将业经验证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分享出来,用于满足现今IT所面临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参与云计算的重要方式。”今年4月10日,英特尔云构建计划的参与厂商和它们提供的云计算参考架构分别达到52家和93个,这些厂商包括思科、EMC、VMware、华为、戴尔、富士通、微软等一系列顶级IT企业,成为整个云计算大生态圈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开放数据中心联盟

英特尔的云愿景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开放的云计算生态系统,而这一系统则是以开放数据中心(ODCA)为基石的。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和确认自身云计算需求、构建、部署和优化云平台仍然是一大难题。事实上,各种各样的“云”之所以面临落地难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技术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用户虽认同云计算的愿景和目标,但对自身具体的云计算应用需求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ODCA的提出正式从这点出发——ODCA由广泛的行业代表用户组成,由用户自己来定义所需的开放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模型,并向供应商提供参考,推动云数据中心标准化进程,也避免了一直以来由供应商单方面来定义用户数据中心应用模型的缺陷。事实上,这些汇集了众多各界精英信息而最终实现的云计算路线图以及最终产出的应用模型,正是ODCA的最大价值。

近两年来,ODCA联盟成员已经由最初的75家发展到超过300家,包括了诸多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每年掌握超过千亿美元IT预算,国内的主要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阿里巴巴、百度等。不过ODCA的目前的成员列表依然没有一家IT硬件设备厂商,这是ODCA它的一大特色——英特尔并不是ODCA的成员,它的身份是技术顾问。在这个应用模式蓝图中,由于可以中立的倾听用户声音,英特尔的角色非常有助于其掌握客户的第一手需求信息,从而为日后提出应对方案奠定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推动行业标准化

由“云愿景”出发勾画出云计算目标,到通过开放数据中心联盟ODCA召集企业用户提需求,继而由“云构建计划”反馈给IT厂商进行应用模型建设,最后再反哺开放数据中心联盟成员——如果进展顺利,英特尔将通过这样一条简朴至极的商业模型,完成从一家最底层硬件厂商进军云计算浪潮远景目标,与此同时,它还将成为从云计算设计开发到应用维护整条生态链上行业标准制定和推动的核心受益者。

今年3月,英特尔发布了针对数据中心的处理器产品:至强处理器E5产品家族。良好的性能、上佳的数据中心性能功耗比、突破性的I/O创新技术、革新的网络技术以及可信赖的硬件级安全特性,使得该产品家族不仅可以用于提升服务器的应用价值,还可为下一代存储及网络通信系统的开发注入强劲动力,进而为构建云计算适用于的数据中心铺就坦途。

据悉,英特尔云构建计划的参与者在云计算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的速度、质量上都实现了大幅提升——现有参考架构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根据英特尔至强处理器E5产品家族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这些产品的发布,有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推动数据中心的标准化进程。英特尔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中国区总监凌琦表示,“无论是计算、存储还是网络技术,数据中心市场一直会坚持采用行业标准的解决方案寻求发展并减少成本,英特尔提供的业界领先的基础构件始终都是加速数据中心标准化、构建开放云计算平台不可缺少的基础。”

有趣的是,英特尔的“生死冤家”AMD推崇的“价值云”,也能看到英特尔云战略的影子——AMD大中华区总裁邓元?表示,AMD的“价值云”意味着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云;同时与合作伙伴进行紧密的协同创新,为客户“量身打造”云应用,最终实现全产业链的“云价值”,构筑云计算的“价值生态系统”——如此看来,芯片厂商面临云计算浪潮或许真的没有更多选择,而是只能谋求多方合作的基础上,推进行业标准化向自己期望的方面发展。

上一篇:精选建筑设计院实习周记下一篇:悠长的思念的情感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