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2024-04-16

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精选11篇)

篇1: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2010年高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中学历史组

王焰明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早已尘埃落定,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回首过去,特别是反思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参照下的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之得失,对于我们应对历史学科来年之高考,更有效地组织2011届高三的历史教学工作,其意义不言而喻。本文结合2010年高考历史教学工作试从五个方面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谈点个人的认识。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把准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范围之主体内容。认真反思我校2009年历史学科高考之得失,充分吸取这一届的惨痛教训——由于首次参加新课程高考,经验不足,本分地遵守新课程理念,对于在高考中仅仅约占10%的四本选修历史教材内容投入过多,浪费了大量宝贵时间,严重影响了对于高考之主体内容三本必修历史教材之复习教学,学生历史高考成绩因之受到很大影响——克服教条主义的照搬新课程理念,大胆取舍,确立以三本必修历史教材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主体内容,对于四本选修历史教材搁置不问,待高考《考试说明》下来之后,再安排时间上选修中高考所规定的必考内容。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反思及其指导下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2010年我校高考历史科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把准了2010年历史高考考试范围之主体内容。这一宝贵财富也将指导着我们今后高三历史教学工作乃至影响着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显然,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即使在高一、二阶段,安排过多的时间去教学历史选修教材,也都不是很现实的做法。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有兴趣去阅读,特别是选修

三、选修四;有些可以在上完必修后,对必修进行复习时,联系相关的选修内容做一些学习,特别是选修

一、选修二部分。当然,当年高考选定的选修内容还是需要认认真真组织教学的。

其次,也是每届必须的,制定高三历史特别是对于三本历史必修教材的复习教学思路。虽然面对的是新课程,虽然高考在不断地改革,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其如何改,不管其如何变,不管其怎么新,教育教学自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是不能被改变的;受教育教学规律影响或支配的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方法,也是需要继承而不需要加以改变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思路。既参照以往之经验做法,又根据新的变化做适度之调整。该届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安排,像往年一样也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只不过现教材是专题模块形式,因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复习较往年不一样的是,第一阶段是专题模式复习,第二阶段则为通史模式复习。第一阶段约需4个月的时间,即从暑期开始补课的8月到当年11月,以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为指挥棒,系统地按照教材单元、课目之顺序深入细致而扎实地复习三本必修教材内容、全面落实相关考试内容,这一阶段最为重要,是按照课本的专题模式夯实历史基础知识的最重要阶段——历史基础知识是该学科之根本,同时通过月考及相关的一系列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第二阶段,大致也需要4个月时间,即从2009年12月到4月(除去2010年2月放寒假),这一阶段我们逐渐以2010年高考《考试说明》为指挥棒,采取打乱教材单元、课目顺序,将三本必修教材相应的以纵向联系为主的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整合成横向联系的通史式知识结构体系,并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教学选修教材的必考内容,这一阶段在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月考、半月考、周末文综考及相关的一系列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特别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无疑,这个阶段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第三阶段,即高考前三十五天时间,是综合提升阶段,通过对《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内容予以多角度的归纳,构建纵横联系、网络化的 1 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突出主干知识,并关注热点、冷点、焦点;特别注意对高三历次月考、半月考及文综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诊断,并通过若干考前的一些适应性心理培训与辅导,这样使得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践证明,正确的复习思路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本届高三学生历史学科优异成绩的取得无疑与此密不可分。

第三,也许是值得商榷的,是更加注重对高三历史课的自评反思而非突出集体教研。由于我校历史教师少(四名专职、两名兼带),工作量大(每人每周15—18节课,另有大量自习及周末加班课),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四名专职中又有两人带班主任),开展频繁的集体教研活动很不现实,流于形式的教研活动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切实的教学研究对于我们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我校历史组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虽然,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多多参与集体备课及听评课。这个方面固然重要,但是我想,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更应该重视对我们自身课堂教学进行认真评价与反思。参与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毕竟是有次数的、是有限的,只有时时刻刻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比照听评别人课中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每一节课进行认真评价与反思,这样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可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就可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我们每上一节历史课下来,经过一番辛勤的劳动之后就到了收获阶段,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即教学行为结束后的教学行为(过程)的自评阶段——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自我评价与反思首先必须带有批判性,要认真思考教学设计存在的哪些不足、教学目标是否完全达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相关课程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整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意义、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欠缺、学生上课时出现哪些未曾预料的问题特别是因知识储备不足或课前准备不足或情急生智不够而引起的尴尬即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妥当地进行了处理等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深入的再思考、再认识。一节历史课后为了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进行认真自评,写好教学反思,将教学经验理论化,使得播种、耕耘之后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更是提高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教学能力的必要与必须过程,不但利于我们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进一步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每课必有所得”,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后认真进行自评与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教学过程本身的一种备课,这比参与听评别人公开课显得更为重要。在高三阶段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确实太多了。因此,我们主张校内集体教研活动少而精,取消流于形式的不必要的教研活动;主张多一些个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读读一些教学刊物(诸如《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上面的文章与教学实录,看看一些优质公开课实况录像;特别是主张注重教师个人的自评与反思。这样,效果也许更好。

第四,也是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新课程理念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我们反对历史课堂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形式新颖、思想内容毫无新意尤其是实际上淡化甚至削弱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有些历史课堂甚至一些省优质历史课,都存在着这种问题。表面来看,这些省优质历史课课堂热热闹闹,显得很民主、很平等、很和谐,既非教师的一言堂,亦非学生被动与孤立的情形,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仿佛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但是实际状况恰恰不是这样,其课堂效果没有使学生的质疑与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课堂上,学生会不会质疑、敢不敢质疑,关键在教师是否愿意真正能够创建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害怕“出乱子”驾驭不了课堂、担心回答不上学生问题时的尴尬,这样的教师是做不到让学生去质疑的,他们备课时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在自己所设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如何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自己所设定的圈套,在自己所设定的范 2 围及圈套内,学生的想象力是放飞不起来的、质疑精神是能够被控制的。其实,课堂上有些尴尬、出现些意外——孔子在教学中也碰到回答不上学生问题的时候——这纯属正常,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没有出现任何异常,师生配合默契,环环相扣,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过于完美,这本身恰恰就是一个大大的问题。让人产生怀疑,是否经过了反复演练,是否是多次彩排而形成的花架子。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由于学生思想一开始就可能被教师引入其预设的圈套之中,所以课堂上可能难以给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想难以有较大的作为,只能是附和着教师,至多不过是在教师严格指导之下(其实是一种循循诱导之下的指令),做了一些所谓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学习(讨论),意义不大,本质上与新课程理念相差甚远。我们主张课堂上应以创新为灵魂,教师既要积极“有为”,又要善于“无为”—— “有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无为”放飞学生尽情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知识源于创新,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晶,但知识不等于创新,知识的积累本身并非是创造性思维。在当今信息时代,每天产生的知识是如此之多,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知识又是如此浩如烟海,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去完全拥有这些知识,但我们却有必要掌握运用无限丰富的知识的能力和学习、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学海无涯,虽然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力又是创造力的基础,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而质疑能力的培养又对学生的想象力的放飞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历史教师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有为”绝不可以仅仅停留在一遍一遍地讲授教材知识这个简单层面——高三阶段学生学习时间极其宝贵,因而更重要的是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质疑,要善待质疑,更要启发质疑,要创设放飞想象的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最终达到清静“无为”之高妙境界,以实现学生的积极“有为”的学习与创造这一终极目标;同时,教师的有为还要体现在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特别是对于月考试卷之得失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精讲深讲。这样高三历史教师也不至于累而无功,历史复习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

第五,也是最为现实的,是努力精选精练试题,逐步提高学生应试高考的能力。高三学生一个不可回避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高考了。就当下中国而言,高考不仅仅对于高三学生乃至于对于我们农村整个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最为现实和最大的利益。从高考应试这个角度来看,历史学科的所有各种能力不外乎就是一个应试能力而已,不过是一种应试技巧罢了。因而,在牢固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培养我们高三学生的应试技巧、提升其解题能力,是高三教师及每一个高三学生所要面对的共同问题。高考既然是一个技巧,那么要想提高应试能力,必不可少的当然就是反复的强化训练了,熟能生巧么。面对海量试题,避免题海战术,精选海练试题。我们不但有月考、半月考、月末文综考这种大幅度统一而集中的训练,而且有单元测试、每节课渗透的几道典型题的训练。这几年高考试题题型及能力要求基本稳定了下来,只是试题材料情景更加新颖,设问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因此,我们精选精练试题时,围绕高考《考试说明》,突出主干知识,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将理论观点、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巧妙渗透,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基本素养。通过大量训练,使学生在审题思路、解题技巧、解答条理、答卷速度、语言表述及规整卷面等方面逐渐养成优良之习惯。事实已经表明,这种努力,成效显著。

2010-10-29 3

篇2: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

11、中国思想发展史;

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教学工作计划《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一)复习时注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篇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一、上复习课, 千万不能翻来覆去, 要新字当头

每节课前, 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两个“新”的东西。这里的新, 我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是在上复习课时, 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联系和比较, 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在上新课时确实没有听到过, 从而感到有收获, 愿意听。还有一种“新”跟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 纯粹是“调味品”, 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种情况中, 我较多地运用了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1. 相似历史事物的不同特点或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的比较。

如 (1) 同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同。 (2) 同是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特点、影响不同。 (3) 同是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性质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2. 不同历史事物的相同本质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

如 (1) 同在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结果不同。 (2) 同在1644年国内局势动荡, 中国与英国发展结果性质及影响不同。 (3) 同是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 中国与欧洲的规模、影响不同。 (4) 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 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不同, 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的内容也不同。

3. 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

如区域经济集团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全球化下的各国对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及作用与各国利用市场的经验教训间的关系分析。

4. 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与比较。

如欧洲思想解放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反恐怖主义联合阵线与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时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分析。

通过联系与比较, 就能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 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多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 达到了学科间的渗透, 并通过不断地追寻现实和时事的历史渊源, 加深对现实和时事的理解。

在第二种“新”的情况中, 我较多地运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在讲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时, 我就联系到北京老山汉墓挖掘的现场视频, 向学生介绍古代墓室的结构, 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摆放, 如何来判断墓主生前的官职、爵位等等。同时向学生介绍, 由于多年来, 盗墓者的猖獗, 很多有价值的古墓已被挖掘, 致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散失, 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让学生明白盗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同时, 还可转到墓葬里的古钱币, 根据自己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介绍, 向学生讲述哪些古钱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下学生, 家里是否也有, 否则的话, 还可发一笔小财。讲到这里学生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 这样, 调味品的效果就达到了。

还有, 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 中国的低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美国, 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只需5000美元, 而在中国买一两却要10到20万元, 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关税。如果没有我们的关税, 那么我们的民族工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但是, 为了尽快融入世界我们又不得不放低关税, 加入WTO, 这样对我们的民族工业肯定又是一个打击, 还可以联系关贸总协定的知识。

通过以上一些例子, 使学生感到,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 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 而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 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平时教学的及时反馈

我始终觉得历史课是一门不能忽略背、记的学科, 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关键性的事件、时间, 及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结论, 学生必须要准确掌握, 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去背。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要比重点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要差些。所以我为了督促学生去看书, 就采取了每隔一个半星期默写一次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写前, 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学生默写的范围、内容, 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 在默写那天, 出好一张以填空题为主的试题卷, (注意要存盘, 以便下次可再用) , 让学生默写, 收上来以后, 大致看一下, 如果学生80%能做出来, 就算通过, 如果做出不到50%, 那就要重新默写过, 试卷还是那一张。这样一来, 使学生在上课轻松的同时又感到有压力, 有了压力后, 才会有动力, 平时才会花时间去看书, 几次下来, 也就养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以上这些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的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不一定全对, 但我觉得还算相对管用, 故写出来让同事们一起批评、指正。

篇4: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反思

一、上复习课,千万不能翻来覆去,要新字当头

每节课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两个“新”的东西。这里的新,我主要指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是在上复习课时,对已学知识点进行挖掘、联系和比较,使学生感到这些知识在上新课时确实没有听到过,从而感到有收获,愿意听。还有一种“新”跟考试没有必然的联系,纯粹是“调味品”,目的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种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联系和比较的方法:

1.相似历史事物的不同特点或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的比较。如(1)同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不同。(2)同是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的二月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特点、影响不同。(3)同是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性质及对世界的影响不同。

2.不同历史事物的相同本质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如(1)同在14-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与欧洲的发展结果不同。(2)同在1644年国内局势动荡,中国与英国发展结果性质及影响不同。(3)同是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中国与欧洲的规模、影响不同。(4)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相同,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内容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的内容也不同。

3.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历史事物的联系比较。如区域经济集团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全球化下的各国对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间的关系分析;市场的本质特征及作用与各国利用市场的经验教训间的关系分析。

4.与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事物的联系与比较。如欧洲思想解放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联系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反恐怖主义联合阵线与20世纪30年代反法西斯斗争时形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分析。

通过联系与比较,就能使学生不断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多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达到了学科间的渗透,并通过不断地追寻现实和时事的历史渊源,加深对现实和时事的理解。

在第二种“新”的情况中,我较多地运用了贴近生活的例子。在讲到古代史中“古墓陪葬文物出土”时,我就联系到北京老山汉墓挖掘的现场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墓室的结构,一般墓室里物品的摆放,如何来判断墓主生前的官职、爵位等等。同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多年来,盗墓者的猖獗,很多有价值的古墓已被挖掘,致使很多有价值的文物流落、散失,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让学生明白盗墓的违法性和危害性。同时,还可转到墓葬里的古钱币,根据自己以前在书本中看到的介绍,向学生讲述哪些古钱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并不失时机地问一下学生,家里是否也有,否则的话,还可发一笔小财。讲到这里学生往往会引起哄堂大笑,这样,调味品的效果就达到了。

还有,在讲到中国近现代史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中国的低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在美国,买一辆桑塔纳轿车只需5000美元,而在中国买一两却要10到20万元,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关税。如果没有我们的关税,那么我们的民族工业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为了尽快融入世界 我们又不得不放低关税,加入WTO,这样对我们的民族工业肯定又是一个打击,还可以联系关贸总协定的知识。

通过以上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从而对历史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基础,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平时教学的及时反馈

我始终觉得历史课是一门不能忽略背、记的学科,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关键性的事件、时间,及一些课本中重要的结论,学生必须要准确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平时花一定的时间去记去背。而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方面相对要比重点中学的学生自觉性要差些。所以我为了督促学生去看书,就采取了每隔一个半星期默写一次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每次在默写前,首先提前2到3天通知学生默写的范围、内容,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在默写那天,出好一张以填空题为主的试题卷,(注意要存盘,以便下次可再用),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以后,大致看一下,如果学生80%能做出来,就算通过,如果做出不到50%,那就要重新默写过,试卷还是那一张。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上课轻松的同时又感到有压力,有了压力后,才会有动力,平时才会花时间去看书,几次下来,也就养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一半。

以上这些是我在几年的历史教学中的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全对,但我觉得还算相对管用,故写出来让同事们一起批评、指正。

最后,我觉得要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及认真的程度,所以,事无巨细,只要事先准备充分,研究透彻,不管上什么课,我认为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

篇5: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复习方案

备课组长:杨卫丽

一、高考题的特点及命题趋势:

(一)历史学科的高考要求,(《考试大纲》对历史学科考查的能力要求

历史高考题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历年的历史试题,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知识点的考核,都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整套试卷侧重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不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集中思维,非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发散思维。

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

(二)考查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展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进入当前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最炙手可热的研究主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课程的奠基石,也是学科教学和高考改革推进与深化的重要“风向标”。随着课改的推进,历史高考也有了新的命题思路,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引导,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主导,素养立意”已成为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导向。而高考历史第41题开放性试题作为历史学科高考改革的“试验田”,则是最能体现高考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趋势的题型,值得深入研究。

1、命题从基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考查侧重点转变。考纲明确“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实测情况看,命题者多在非选择题上强化了对考生“问题意识”的考查;而在选择题上则多考查基于对历史事实与现象的历史理解与解释。
  2、坚持学术性、专业性引领的方向不变。以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考查为落点,注重历史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考查指向更为直接、明确。可见,市面流行的所谓“高考必考点”作为知识立意的产物,已严重滞后于高考现实。
  3、强调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不完全依托考纲考点,而以隐形考点或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为重要的题材,蕴含和强化德育的导向功能。

二、应对与落实复习

1.把握命题特点和方向,突出重点考点,落实能力要求

要吃透把握近三年高考命题的新思路、新考点、新题型、新样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和练习,突出重点考点和高考的能力要求,通过月考和随堂练习,反复做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把能力要求落实到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着重解构历史概念,强化历史理解与解释等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训练。

3、关注并整理与考点有所关联的学术焦点、现实热点,以及党史、中国现代史的相关题材,强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问题发现、讨论与解决中的体现。(如: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国关系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反腐倡廉从严治党;民生问题: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保障;中国生态文明)
4、把提高教与学的成效有效转化率,作为提升历史学科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突破点。改换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陈旧教学范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精讲与指导方式,总结有关知识框架、重要概念、常用方法等,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多想、多说、多做,使之在不断“试错”中理解、掌握知识、能力和方法。

5、回归教材,夯实基础,升华认识

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要概念,重要史学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对现实的启示等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特别重要的知识,必须做到讲授透彻准确,理解深刻全面,认识升华到位,打牢双基。

6、以基于史料的问题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打破原有的教材知识结构,以教材与课外材料为载体,以若干问题为纲重建知识结构,着眼于应用所学知识在问题解决中重构知识结构。

7、重视历史知识体系的交叉和综合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考查历史知识的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已十分明显,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整体上、宏观上、长时段把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做到专题基础上的通史,通史基础上的专题,专题史和通史交叉综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交叉综合,会总结一个历史发展时段内历史发展的主体线索和阶段特征,学会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

8、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阐释历史

结合教材教学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和史学观,如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了新认识、新观点;如对历史研究中产生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引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9、重视书写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尽量做到审题准确,观点明确,书写整洁,语言规范,层次清楚,简明扼要;按分值设计答案要点,不重复啰嗦;答案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对于选做题上,如果学生做了,但不明确是做哪一题,没涂题号的,我们改卷时都是按零分为记。

10、历史试题测试

在进行一轮专题复习及二轮通史复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自己命题进行月考,(按通史复习及高考考纲、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题型、结构、考点命题)。认真讲解试卷,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不仅仅靠课堂上去培养,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通过讲解试卷,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然后再组织答案。针对学生所考的每一套试题,历史备课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具体说来,对只是部分学生做错的选择题,只做个性化处理;而对大部分学生都做错的选择题,教师会仔细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材料,然后将备选项与材料靠拢,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错选的答案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非选择题着重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粗读、细读和精读,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最后再来组织答案。

三、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和高考复习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1.以《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把握新课程特点,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转述和概括材料及文字表达的能力。

2.整合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成通史体例,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以便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和理解知识,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3.讲练结合,精讲精练,通过练习和考试培养学生答题的准备率和思考问题的思路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备考工作。

(二)教学进度安排1、2019年8月---2019年9月前,完成一轮复习工作。

一轮复习按课本编排的内容进行专题史的复习(外加通史),是从纵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状况。这一轮复习花费的时间较多,做到认真过每一个知识点,对核心主干知识讲清、讲透,该提升的内容一定进行提升,因为光靠二轮和三轮复习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时间太短,也太过仓促。由于此前的一轮复习是和州上组织考的内容相挂钩,到2019年6月份复习过于仓促,所以在开学后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整体的、框架性的复习。

2、2019年9月中旬---2020年1月底,进行二轮复习,构建起立体的学科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主要是进行通史复习(外加专题史),是从横向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主要抓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完成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阶段的发展状况、阶段特征。通过接触综合学科命题,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2020年3--5月,进行三轮复习、主要是查缺补漏、强化训练及对热点问题的关注。

(1)强化练习主要是选用全国各地的历年高考题,强化学生对每一类题的做题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考的难度。

篇6: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实验中学 袁训利

一、内容解析

近代几百年潮流,要说最为惹人瞩目,莫过于西方工业技术掀起的滔天巨浪。但若是朝那浪底探寻,却见得还有一脉文化伏流曼妙舞动着。追根溯源,这股文脉的老家就在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就等于探访欧洲现代文化之根,就等于进入欧洲的精神家园。因此文艺复兴有资格独立享受专题复习的待遇。

况且,现在我们明白,欧洲崛起的要害就出在这股隐蔽的潮流上。所以,我们当有兴趣再去掬一捧那欧罗巴的智慧之水,来赏一赏她的光泽,访一访她的故事。

其三,文艺复兴包揽万象,教科书充其量只绘出了一鳞半爪。又兼史家争论不休,甚至有人大喊“文艺复兴”是谎言。故此,我们有十分的必要去用学术的眼光打量一番。

1.重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东西历史经验为据;文化建设的镜鉴——欧洲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原因。

2.难点:文化建设的镜鉴——欧洲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原因。

二、教学支持条件 1.手段:多媒体。

2.教法:启发式教学,讲解、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思维活动剧烈,有深度,贴近”最近发展区”的极限。对此,可以通过给出足够时间,先“试错”后“反思”来提高能力。

出于思维训练的需要,第三组探究中,对现象类史料信息进行升华作者本意、“以教学为中心”的深挖释读。

四、教学目标:

1.总体设计:两环两线

【1】两环节:主题探究环节、学术瞭望环节

【2】两线:以思维管理训练为主线,以整合旧知识和引入新知识为辅线和依托,以阐述表达的控制和概括意识训练贯穿全过程。

a.思维管理线:

第一环节重在体验如何通过选定辅助步骤来确保思维过程的有序性并降低思维难度。将通过三组讨论,分别体验一个辅助步骤、两个辅助步骤和多个辅助步骤。

第二环节的思维训练,重在打破思维惯性,认识到文艺复兴还有另一面。b.知识线:

第一环节:①两种美术作品的特点;②14-18世纪东西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③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原因;全面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的筑辩证关系。

第二环节:①了解文艺复兴中世纪色彩的一面②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和时间观③了解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2.三维目标:

【1】第一环节 “主题探究”。通过“什么是先进文化”、“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先进文化”三组探究,深入体验“问题引领史料”情境下的回忆迁移、比较分析和阐述表达过程。一方面组合旧知识、拓展新知识,另一方面逐步强化表达阐述的控制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管理意识。

在“什么是先进文化”环节,通过两幅绘画的对比,拓展美术赏析的有关知识,学会通过辅助步骤降低思维难度。认识到先进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在“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环节,通过史料阅读,扩展物质活动与文化活动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知识,增强提取信息的能力。在东西历史经验的对比中将相关知识进行大跨度组合,锤炼知识的调取与概括能力。并在比较分析中,提高信息的对比与表达能力。认识到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如何建设先进文化”环节,通过史料阅读,从宏观上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特点。特别通过第二则史料认识到经济基础并非文化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打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维惯性。在原因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西方早期文化发展的背景知识。认识到,经济基础并非上层建筑的唯一决定因素,不同的传统和国情会造就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尊重传统和国情。

【2】第二环节 “学术瞭望”

通过课堂练习扩展有关文艺复兴“另一面”的知识。通过了解有关文艺复兴的不同学术观点,形成敢于依据史料冲破旧知识的牵绊、得出新结论,打破思维惯性的意识,即开放意识、创新意识。

通过“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一练习题,体验运用心理史视角探究历史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六课 文艺复兴

第一环节:主题探究——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说一说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世纪圣母 西斯廷圣母局部

1.请结合两幅作品的不同特点谈一谈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

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请同学们结合14-18世纪东西方历史的经验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2.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三、谈谈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材料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

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们该如何搞好先进文化的建设?

四、作业:

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我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倾向。

第二环节——学术瞭望

一、有关文艺复兴的两种不同评价:

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1.彼特拉克在他的《登上文图克斯山》的信件中,说道 “我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们仍然赞美尘世之物,虽然我很久以前就从教徒哲学家哪里得知‘比较而言,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什么值得赞赏,如果灵魂是伟大的,那么其余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见()A.彼特拉克不是赞美尘世的人文主义者 B.彼特拉克对宗教来世观痴迷不悟 C.他与教徒哲学家保持着密切交流 D.彼特拉克的人文思想具有矛盾性 2.亚·沃尔夫在《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写道:“开普勒的看法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他的态度不仅是宗教的,而且还极其神秘。它的伟大的天文学发现主要出于宗教动机。它从寻找上帝之路出发,结果发现了星星的路径。”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文主义者不注重理性 B.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自然科学观 C.开普勒在探索天文方面仍有浓厚的宗教动机D.开普勒天文成就令人敬佩 提示:不要因为了解了中世纪色彩的一面,而否认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化存在本质区别。3.据统计,采用圣徒的名字为自己取名的人在意大利也很多,1099-1199年,有11.72%的意大利人采用圣徒的名字,到1200-1299年间增至23.33%,到1300-1401年间更增到66.66%。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主义思想提升了宗教热情 B.人们的信仰比以往更加虔诚 C.世俗伦理观念没有得到市民认可 D.基督教会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生活视角下的文艺复兴: 1.(2014浙江)“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第一家每次运转一昼夜、每小时敲打一次的机械钟,以后这种钟相继出现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和各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上。这从本质上说明()

A.意大利是最早使用时钟的国家 B.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C.意大利钟表行业发达

D.工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四、作业:结合史料从心理角度分析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大陆有2500万人口死亡。历经此疫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也留下了记录:“不知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端的人类的惩罚……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有时零零落落,向天主一再做过祈祷了;可是到了……灾难的状况李可严重起来”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人们必须不断忏悔,并压抑自己的欲望,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其中包括道德高尚的修士和修女。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卡斯提尔王国(属西班牙)的国王阿尔丰沙十一世丧命于黑死病,邻国阿拉贡(属西班牙)的国王佩德罗在六个月内失去了妻子、女儿和一个侄女,拜占庭皇帝约翰〃坎特库欣失去了儿子,法兰西往后让娜和……

在黑死病期间,一些村民跟着古典和喇叭的旋律跳起舞来。他们相信,“凭着心中的欢 3 乐”,能拒瘟疫于村外。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歌颂人生、申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

问:请结合材料从心理角度分析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板书:

1.拓展知识:

【1】 两种作品的特点;整合教材知识;唯物史观、欧洲文化发展的特点 【2】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2.思维管理:

【1】选定一个辅助步骤;两个辅助步骤;多个辅助步骤

篇7:五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

所谓“学案导学”复习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先复习,教师再教,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等几个环节所构成的一种方法系统,它也是一种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教学模式。

首先,学案导学复习法适应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学案导学复习法,教师用学案引导学生把握好复习的方向,自主复习,并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演员”型教师变成了“导演”型教师,学生也由原来的“听众”变成了“演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案导学复习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案导学复习,教师把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复习,通过提前复习,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等。学生通过学案事先已经知道一节课的复习内容和步骤,事先做好复习工作,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历史课由老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从而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再次,学案导学复习法也适应历史复习课的现实需要。通过高一高二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历史的基本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学生对于教师设计的学案中的问题基本上能够解决,“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那些不能解决的或者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和重视,带着“疑”而学,从而达到历史复习课的效果。在学案导学复习法的尝试中,笔者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历史复习的。

第一,设计好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编制学案前,教师要了解好新课标的要求和高考要求,清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认真钻研教材,达到学案编制的有效性。

第二,上好复习课,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编纂学案时,学习目标的确立,上课时的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的讲解,都应伴随着学法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主的学习、分析,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全球史观与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全球史观”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随着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历史观, 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全球史观已形成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体系, 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历史研究, 而且影响到高考命题。

二、用全球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必要性

1. 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其内容包罗万象, 是由无数个看似互不相关而实则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的, 有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若离开整体观, 就无法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历史也就会变成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

2. 是高考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都重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这一特点。这种情况在今后高考命题中还会出现。既然高考命题者用全球史观指导命题, 那么用全球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3.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标准以小专题形式, 强调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既然新课程标准用全球观来指导, 那么我们用新课程标准来指导具体教学时, 就更应贯彻全球史观的意识。

4. 是由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 由民族历史发展为全球历史的过程。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人类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开展全球的合作, 就需要建立一种全球史观。

三、运用全球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策略

1. 用全球史观重新整合高中历史教材。

世界史不仅要研究世界各国各自发展的历史, 而且要研究世界整体结构演进的历史。根据全球史观, 我们将整个世界史整合为以下三个阶段。

(1) 从远古到十五、十六世纪。此时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散发展。

(2) 从十五、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 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 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 我们又可将之分为两个小阶段: (1) 从十五、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新航路的开辟, 打破了原本各地区彼此隔离的状态, 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 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也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中, 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垄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 使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3)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世界在更高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 (1) 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通过二战, 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整体进行调整, 从而推动这个整体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 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到现在。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展, 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国竞争与大国合作相辅相成, 人类交往空前方便和频繁。

2. 更新史学观念, 树立全球史观。

要用全球史观来指导高三复习教学, 教师首先要树立全球史观, 加强全球史观的理论学习。只有了解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 我们才能用全球史观来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3. 用全球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主线。

过去史学界长期盛行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发展主线, 这存在着许多弊端。现在“全球史观”极有创意地提出了历史上存在两条发展主线的构想。

一条主线是:世界从分散走向聚合的一体化进程, 这是历史发展的主线, 代表历史前进的主流。重点讲授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向全球扩张的历史。但人类在取得巨大历史进步的同时也饱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西方的奴役、资本的剥削、殖民主义等。为了纠正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中出现的这些不合理、不平等的因素, 世界史上层出不穷地涌现出反抗奴役、争取自由平等的斗争, 从而形成与一体化进程相逆的另一条发展主线——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进程。

四、全球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积极作用

1. 全球史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历史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 本应对中学生有吸引力, 而实际上历史课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学生学习历史不够积极主动。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 而中学历史教学固守传统模式, 脱离现实, 脱离社会需要, 脱离学生实际, 是重要原因。引入全球史观就可以大大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现实生活提出的各种问题, 让他们更实际、更具体地感受到学习历史是非常有益的。

2. 全球史观为历史评价提供了新的评价体系。

历史评价是历史认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全球史观为我们提供的评价体系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 有利于现代生产力发展者, 肯定之;反之, 则应否定。这具有根本性。其二是从历史发展、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综合评价。凡是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律化, 思想的理智化和科学化的, 肯定之;反之, 应予否定。这具有全面性。

3. 全球史观为历史学科内部和跨学科的综合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综合化是当代教育的一大趋势。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高度重视课程的综合化。高考科目改革, “3+文综”模式的推出, 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一趋势。全球史观之所以能为学科综合提供广阔天地, 是因为全球史观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史学观, 它包括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中所包括的其他方面。它本身就是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多重产物。

参考文献

[1]汤文曙, 房玫.唯物史观与全球化.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4.

[2]魏凤莲译.新全球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0.

篇9:问题教学与高三历史复习

一、教学目标问题化

将教学目标问题化、情境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而且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在不知不觉的思考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培养了能力。如:教学《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我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设计问题如下:

1.1500年以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是哪些西方人率先发现了新的航路,他们是怎样打破世界之间的隔绝状态的?请通过列表的形式整理迪亚士等人开辟新航路的史实。

2.根据材料进一步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并说说它对人类社会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段材料和图片)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二、学生自学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教学的基本顺序从传统的“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亦即把学生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在已有发展区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先行解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独自解决的内容(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由于高三历史复习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初步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一般通过自学,学生就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比如第一、二问涉及的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所以让学生自学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自学反馈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为主,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发现和理解不了的概念和难点。从内容上看,自学反馈主要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为主,即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自学反馈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主要有问答式、板演、书面练习等方式。问答式反馈对师生都有一定的要求:①教师提问的学生要具有层次性,依次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最后教师点拨解惑。②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插嘴打断学生的思路。③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坚决不允许看书回答,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但表述要规范。④自学反馈环节由于回答的问题都比较简单,因此不主张用讨论的方式进行,防止讨论流于形式。⑤教师在学生回答结束之后,可以就某个概念和难点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笔者主要对第一、二问由学生自主反馈自学情况:(1)对于第一问教师可以让三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板演存在的问题由其他成绩中等及优秀的学生进行纠正和补充。(2)对于第二问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由学生一一加以概括,并形成笔记。(3)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西欧会掀起“寻金热”这个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可让学生进一步辨析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两个概念。

四、释疑解惑

所谓释疑解惑实际上是指单凭学生个体很难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涉及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理论观点和历史规律的归纳概括。这时往往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集全班的智慧加以解决。学生讨论便是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广泛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对主要问题进行点拨,就关键地方进行指点,拨开迷雾,让学生深入进去,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作用。

比如第三问,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全球史观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联系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由隔绝到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总之,问题教学要注重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而有效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l)从课标来看,有效问题应该能反映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2)从提问的对象来看,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3)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看,问题必须有足够的内驱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动机。(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答案会更有个性。

篇10: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一、夯实基础。复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复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平时学习新知识时,应按正常的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打好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要全部理解和掌握。绝不能在学新知识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成为“夹生饭”,指望到复习时进行弥补,那样会为全面掌握知识设下障碍。

二、自学归纳。复习开始时,首先按教材分单元看书研究,系统复习,并归纳整理,做好笔记。归纳的内容一般包括:1.本单元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2.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出知识网络,写成提纲或画出图表;3.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点、考点和热点;4.本单元中的实验掌握得如何;5.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

三、查漏补缺。复习时,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弄懂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

篇11:高三历史复习提纲

一.背景:⑴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制订了大陆政策。

⑵主要:日本爆发经济危机,政局不稳,日本政府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挽救危机。

⑶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中日关系破裂)。

二.经过:了解

三.结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见前

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

①割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便于列强利用贷款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同时,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

③开埠: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伸向内地;

④设厂:外国资本的积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从此,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影响:

1.对中国:

⑴政治: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双半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⑵经济:促进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⑶思想:掀起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热潮。

⑷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进行现代军事改革。

⑸为挽救民族危机,各阶级民众和知识界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中华民族开始觉醒。

上一篇:村部建设申请报告范文下一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实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