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僖

2022-09-11

徐僖

他, 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塑料厂, 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塑料专业, 撰写了我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四川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的徐僖。

徐僖, 1921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我国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全国人大代表, 原成都科技大学副校长、原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特邀顾问专家。

国土沦丧多磨难, 海外学成当即归

徐僖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四。父亲学徒出身, 靠勤劳起家。母亲心地善良。徐僖继承了父亲奋发倔强的个性, 自幼勤奋好学, 成绩优异, 又继承了母亲善良的美德, 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1933年徐僖离家到上海, 寄居姐姐家。姐夫张祖培曾是“五·卅”惨案时期圣约翰大学反帝斗争的一位学生领袖, 满怀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 给予他很大的影响。1937年徐僖初中毕业后从上海回到南京, 就读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7年12月, 日寇侵占南京前3天, 徐父关了家里的照相馆, 带着全家十余口人加入到逃难大军, 徐僖来到四川后, 就读于内迁到四川万县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后来从幸存者口中得知, 南京沦陷后, 徐僖的外公、外婆以及很多亲戚, 全部被日寇杀害。国仇家恨, 让徐僖立下坚定志向, 一定要学好本领, 建设国家, 使中国富强, 不再受列强欺侮。1938年夏考入重庆南开中学, 1940年夏毕业, 继而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竺可桢校长要求学生以“求是”为校训, 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不忘追求真理。徐僖深受感动, 决定和同学们用便宜的松香提炼柴油, 让不开张的电影院焕发生机, 全校的墨水、肥皂、鞋油、雪花膏也来自徐僖的土作坊。不久, 母亲和大哥病逝, 他将两个侄子带到小作坊一起劳作, 叔侄三人常常要瞒住同学师长去城里吃“两头望”, 也就是剩饭剩菜以果腹度日。

1944年, 徐僖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获工学学士学位, 同时考取本校研究生, 在染料专家侯毓汾的指导下研究五棓子染料。1944年12月, 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 学校被迫停课, 徐僖随侯毓汾到内迁四川永川县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化学基础课程助教。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战争期间, 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 阅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 使他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 徐僖回到上海。1947年初, 已断断续续30年的“庚子赔款”资助的留学, 给他带来良机。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 他参加考试并提交了以五棓子制塑料的论文, 一举考中, 于1947年9月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 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 他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 通过1, 2, 3-苯三酚与糠醛的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 出色地取得了硕士学位。徐僖念念不忘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 为了深入生产实际, 掌握有关技术, 丰富实践经验, 回国实现他的愿望, 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到纽约州诺切斯特城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 学习设备和工艺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他与黄子卿、黄涉清等人于1949年5月同乘美国“威尔逊号”轮船回国。途经香港时, 受到刁难和阻挠, 幸得侯德榜和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董事长任鸿隽帮助, 最后舍弃所有行李, 随身只带一小箱笔记资料及一台小打字机飞赴重庆, 投奔父兄。1949年冬重庆解放时, 由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曾向海内外报导了徐僖回国的消息。1949年冬, 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别开蹊径, 成功开发五棓子塑料

世界上传统的塑料制法, 是用煤炭和石油提取物为原料。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 石油缺乏, 石油化工一片空白, 祖国西南工业基础更是十分薄弱, 塑料制品奇缺, 甚至连衣服钮扣和一般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都很难买到。

五棓子是漆树科盐肤木的虫瘿, 是中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 含有的大量五棓子单宁, 加工后用作制取塑料的原料。徐僖希望从利用五棓子这一丰富的土产资源入手, 逐步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1951年春, 他向人民政府积极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 不到一个星期即得到西南财经委员会批准。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 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 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 利用国产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 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试验过程充满危险。一次, 他们在进行脱羧反应时, 由于没有掌握好反应速度, 过快冲出的气体使反应釜的铁盖挣脱了卡子的束缚, “嘭”的一声冲上了天, 又“哗”的一声落在重大工学院大楼前的大路上。但危险没有使研究小组停步, 他们最终成功制得五棓子塑料。

1952年初, 中试成功, 徐僖受命主持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 (后更名为重庆合成化工厂) , 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他和干部工人一起劳动, 拉板车、抬机器、安装设备, 无所不干。1953年5月3日, 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徐僖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 在西方敌对势力封锁禁运的时代, 为中华民族争了气。

身残志更坚, 高分子学领域建奇功

1957年以后, 徐僖在政治上多次遭受冲击, 在工作中也遇到重重阻力, 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他始终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将全部精力投入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工作。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 他在下放劳动期间, 编著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文化大革命”中, 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饱受折磨, 右眼因此成疾, 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 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1970年, 在他还没有获得重返实验大楼搞科研的权利时, 重庆等地的一些军工单位陆续派人来请他前往协助解决重要技术问题。他十分珍视这些联系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机会, 不辞辛劳, 立即深入工厂、车间、实验室及野外试验现场, 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试制新产品, 搞技术革新。到1976年, 这些单位在徐僖主持或指导下, 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其中“高分子固体润滑剂”和“金属冷挤压工艺的应用”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徐僖还应邀出席了大会。“枪弹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获得1981年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和1983年国家发明奖。1985年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联合授予徐僖“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

这几年间, 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进一步损害了徐僖的健康, 他经常带病工作。1980年5月, 因咯血不止, 住院治疗, 切除了左下肺。2个月后, 他不顾医生劝阻, 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在科学的春天里, 他更加意气风发, 积极从事教学工作, 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高分子成型理论、高分子力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在高分子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和性能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 徐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使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 主动为生产建设服务, 开展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以及扎根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1981年, 石油部在他负责的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 徐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国内大部分油田, 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与油田职工合作, 取得了堵水、防垢、降凝、减阻等多项研究成果。1991年, 这个研究室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原石油部) 重奖, 徐僖受聘为该公司“八五”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课题的学术指导人。多年来, 徐僖还先后走访了齐鲁、大庆、燕山、扬子、兰州等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现场和研究院, 与石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相继于1985年和1987年与徐僖签订合同, 分别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站, 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工业。

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

1953年春, 徐僖接受高教部下达的任务, 负责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组织师资队伍的同时, 亲自拟订教学大纲, 编写教材, 筹集仪器设备。这年夏季, 即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徐僖率先主讲了主修课程“高分子化学原理”。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又举办高分子材料进修班, 同原苏联塑料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等人合作培养了来自兄弟高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十人, 推动了中国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学科的发展。

1959年, 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撰写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该书成为当时国内各校高分子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 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结束了该专业全部采用国外书籍, 没有中文书可阅读的局面。1964年, 他创办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 他被评为中国首批博士导师。1987年, 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重点学科点。1989年经批准在该重点实验室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徐僖为研究生开设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 “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表征”, “高分子化学流变学”等课程。他创新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注意观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 积极创新。他随时用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就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他拟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大多数是当代高分子材料学科中的热点, 完成的论文一般都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 刊登在国内外有关学科的重要期刊上。

徐僖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要求极其严格。他对学生的作业逐字逐句审阅, 对实验数据仔细查核。他常用自己的老师、高分子科学家王葆仁的话教导学生:“要做学问, 先要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要饮水思源, 实事求是, 绝对不能弄虚做假。他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他说:“生为中国人, 永远不能背离祖国, 要为她工作, 使她早日富强起来。”他胸怀宽阔, 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传授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见解, 不知疲倦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选择课题、争取项目、解决难点, 引导他们占领学术制高点。

徐僖在指导研究生

身教重于言教, 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通过将近50年的辛勤耕耘, 徐僖主持的学科点累计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7000余名, 可谓桃李满天下。为表彰徐僖的突出贡献, 1989年, 国家教委授予他“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奖”。中国化学会授予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

承担社会责任, 促进学术交流

文化大革命”后, 徐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担任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和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这两卷已相继于1987年和1989年出版。他还主译出版了《聚合物降解过程化学》和《聚合物加工流变学》。1988年他受聘担任美国Hanser出版社《国际聚合物丛书》顾问编委。1984年和1985年, 他受石油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委托, 先后创办了《油田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两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杂志, 且担任主编。

为活跃学术交流, 徐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在国内参加有关学术会议, 到有关单位讲学外, 还常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及瑞典、荷兰、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 还邀请许多国外同行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会议。他每年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来华讲学。通过互访和学术交流, 他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院、多伦多大学、拉瓦尔大学、美国罗威尔大学、美国杜邦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生, 进行科研合作, 交流科技信息。据不完全统计, 1982年至1992年间, 徐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发表论文40余篇, 9次担任这些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和会议组织委员。

1991年10月, 徐僖受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委托, 在上海举办了亚澳地区国际聚合物加工学术会议, 并担任大会主席。亚澳地区及北美、欧洲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160多位中国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充分发挥了在国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淡泊名利, 正直无私

徐僖院士的简朴是出了名的。大约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 一个老式办公桌上一个有着长长裂口的玻板——据说这个裂口还是老先生自己用胶布粘上的, 玻板上放着一部老式电话、旧订书机、涂改液、钢尺子和一个放大镜;一套已经有些塌陷的老式沙发;一面墙摆放着里面装满了书的书柜, 地上还摆放着不少书籍。那些书柜都是25年前徐僖让人用包装仪器的箱子改装成的, 后来搬办公室也一直不愿意换, 坚决不准给他配老板桌。环顾办公室, 唯一的家电就是一台已经旧的微波炉了。

他为人正直, 崇奉清廉, 痛恨以权谋私。他发表文章的稿费, 一般都全数交给合作者。有些不便推掉的稿费和评审费, 他全部存在所在的工作单位。徐僖也是上海交大聘任的教授, 但他自受聘起就没有领取过一分钱的工资——按规定他是可以领取不菲的薪酬的, 而且连上海交大按规定分配给他的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一套住房也退还给了学校。虽然他兼职非常多, 但他从来不领取兼职薪酬, 实在推不掉的也交到单位, 利用这笔“存款”设立了“攀登奖 (助) 学金”, 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们。1991年夏, 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水灾, 他立即捐助1万元, 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尽管已经90多岁了, 徐僖一直坚持着每天上午到办公室工作, 中午休息一下后, 如果精力尚可, 就又坚持工作。在同事们的眼中, “工作就是他最大的爱好”。平时, 他即使生病也不愿意去医院, 因为他多年来已经养成了工作的习惯, 总愿意处于工作状态。据介绍, 春节前徐僖都每天到办公室工作, 直到2013年2月8日除夕前一天才“放假”。春节期间徐僖也还在处理工作信件。春节后, 徐僖15日和16日都准备去办公室上班, 但因故没有去成, 没想到竟成了永远的遗憾。徐僖去世后, 川大曾打算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但徐僖的儿女们表示, 遵从父亲遗愿, 丧事从简。

“人生的乐趣在于无私奉献, 饮水思源, 助人为乐”是他的人生格言;“中国人能在世界上普遍受到尊重”是他的最大心愿。这就是徐僖对共和国院士崇高品德的最好诠释!

上一篇:使用UTM投影坐标系国家的施工测量下一篇:浅谈国有企业如何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