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写景抒情散文

2024-05-07

雪的写景抒情散文(精选9篇)

篇1:雪的写景抒情散文

又是一场雪。冰晶轻盈的雪花摇曳在天地间。天空透着湛蓝,静谧中满目安祥。大地白茫茫的,一直延伸到遥远,世界仿佛只剩蓝白两种颜色,惬意之至。我扑入雪的怀抱,于这般洁净里寻找着心的履痕。

春夏秋冬,美景无限,而我却偏偏对夏日的海和冬季的雪情有独钟。浑浊的红尘被无瑕的雪漂白了,俗世的孽缘被纯洁的雪凝结了,只剩下一片幽静,一场安逸,一缕祥和。

一颗颗翩跹的小精灵落在我的眉间,眨眼的刹那便融进了我的灵魂深处。年轮一圈圈在滚动着,时光亦悄无声息地更迭。思绪,便缓缓走进这冰雪皑皑的世界,碎落成一片片雪花,与满目的纯白融为一体,把一份怡恬静悄悄的填满整个心海。

即便是最模糊的记忆,也会在飘雪的季节里变得清晰无比。情如水,爱如云,愁如烟,多少缱绻已成往事。我整理着那些难以割舍的回忆,感受着一份空灵的遐思,享受着一份释然的情怀。对人生的感悟,对明天的憧憬,是否一如昨天那般唯美唯真?

眼前的雪景,兴许是这个冬季最后的一抹纯白。黎明悄悄撕开了夜幕的一角,也将我的睡意驱散的无影无踪。写点什么吧,哪怕是一丝心绪,一点感悟。一直萦绕的心事,此刻又慢慢弥散开来:如果有一天,网路间没有了是非恩怨,生活中没有了琐碎缠绕,人际间没有了流言蜚语,世界只有一片安静与祥和,该多好!

我是会经常沉浸在如此这般的意境里,放飞遐想的翅膀,让心情漫步于自我的空间,任文字轻松翱翔,任梦颖自由倘佯。喜欢有梦想有期待的感觉,充实而悠闲的日子毕竟是美好的。寒冷的冬季令我愈加渴盼温暖的春光。人们总是憧憬即将到来的另一季景色。而我期盼季节的更迭,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些日后用以追念的记忆,让一个个昨天走的无怨无悔。

我珍惜那些与雪相伴的.日子。春花秋月,冬雪夏荷,每个季节都有我们憧憬的美景,何不放下沉重的行囊,轻松释然地经营自己的生活?逝者如斯,可以用来憧憬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我欣赏冬天里的雪,虽然生命短暂,却用一片洁净的纯白覆盖荒芜的大地,每当春季来临,总是溶化自己,滋润大地的血脉,让春天的花,开的更加鲜艳......

篇2:雪的写景抒情散文

站在窗前细细的看雪,雪在天地间从容的飘,在风中翻飞着,霎那间洁白了面前的整个世界。

冬去春来今才雪,曾在整个冬日都渴望一场雪飘,都没有等到,而在已经没有期望时,雪却下的如此的壮观。

真如人生,深深的渴望不遇,在即将放弃时也会悄然而至。

在雪中,悄然又旋起了一种相忆,远方的远方,我曾经一心相系的朋友,你还好吗?

烟花点点,怒放在雪后的天空,此时的你,也在看花开天空瞬又逝吗?曾经灿烂的记忆,也已经飘渺成暗夜的风,如烟花一样骤逝在天际,雪飞凝目却成空。

就这样行走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看雪飞风舞,无所挂系,又一个朋友对自己说着要微笑转身了,转去何方呢?笑笑,无语。能转就转吧,总比转不过去又回不到起点要好的多。

雪和烟花原是不搭界的,却在这样的日子相映成趣。人世间,网络上,谁和谁相遇,相伴,也是偶然莫强问吧。

又一束烟花升上天空,在雪后的睛空里是那样的耀眼,夺目,一年后最后疯狂啊,错过了十五,烟花还有多少绚丽的机会?就在这样一个雪夜里,尽情的演绎自己的壮丽吧?

夜尽处,烟花散去,风声簌簌。起风了,吹离了落地的雪花漫天,在风中无助的翻滚着。

究竟雪是风的使者,还是风是雪的主宰?风为雪舞,雪为风恸。

点点记忆都在风中,随风风干的是谁的记忆?冬去春来忆从头。

我仿佛看到了那最真的眸子,在风吹的惊慌中,没了自己的主宰,在夜半的雪中。

风声厉厉的无法入眠,却见狂风骤起,风卷着雪花,在漫天的翻滚。静静的,我看的呆了,原来雪也的命运也不是由已的,于是,我看到了雪的泪,滴滴晶莹如玉,在月的映照下,舞成了一幅月下风雪图。

篇3:雪的写景抒情散文

一析景悟情, 景异情不移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 其重点是能够析景悟情。在同一篇散文里面, 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出很多幅图景, 作者在散文中抒发的感情也不可能是一潭死水, 而是一条有灵性的河流!因此, 教师应当练就自己在散文中捕捉多幅图景以感悟作者所潜伏的情思的能力。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就是“景异情不移”。

例如,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文中描绘了很多幅图景, 但是每一幅图景所潜伏的作者的情思并没有因为图景的不同就发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景异情不移”。《故都的秋》一共描绘了五幅秋景, 每一幅都是表达清净和悲凉的意境, 体现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的强烈热爱、眷恋。如果将这五幅秋景图像合起来看、合起来想, 我们就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非但没有转移, 而且还将情感寄予秋景一层一层地深入表达, 更加浓烈地表述出自己对于故都的秋的那种深深的热爱和眷恋, 将秋味渲染得更加浓烈、更加无处不在。

二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

为了能够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这一有效途径, 在学生面前展示教学的具体内容。一方面, 通过实物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展示实物的样本抑或原形, 组织教学性质的参观活动等。另一方面, 是通过物象实现直观感受。譬如, 可以通过对各种模型、图片及声像等资料的合理运用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 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明快性。后一种途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为常用的, 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对多种素材进行综合, 赋予语文课堂极大的感染力及生动性。例如, 针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笔者将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满月夜, 笔者带领学生们一起赏月, 与他们一起观赏月光照在操场边的大树上, 以及洒在宽阔的操场上的斑驳与皎洁。到了课堂之后, 当读到《荷塘月色》中描写月色的地方时, 学生们的脑海里自然会出现晚上观赏月色的景象。譬如, 课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 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们通常都不能理解“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树影, 这次学生们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很容易地“触摸”到了课文与实景之间的那种真切、自然, 最大限度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这个案例中的直观情境创设, 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其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有不小的作用;更为可贵的是, 直观情境唤起了学生们求知的欲望,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发现与成功的快乐。

三归纳阅读方法, 延伸阅读教学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细细体味散文所描写的景色, 以及作者所寄托的情感。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 还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教师还应当针对所学散文的写景抒情的特征对阅读进行延伸教学, 促使学生在更多的散文里更加熟悉阅读技巧,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培养学生自主读懂、读透散文的能力。因此, 在通过上述途径开展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著名散文的教学之后, 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篇著名散文的延伸阅读, 以实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巩固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篇是作家吕锦华的著名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 文中一共对四种不同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即立于夕阳下的左公柳、生活于沙海中的民勤人、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以及茫茫的戈壁石。为了归纳借助图画等资料创设直观情境这一教学阅读方式, 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搜集与这几幅景象相关的图画资料, 在情境里感受作者的情思。作者写柳、写人、写树、写石的目的都在于刻画人的精神, 赞扬生存在恶劣环境之下的西北人民 (即文中的民勤人) 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正是前文提及的“景异情不移”。另一篇是著名女作家陆星儿的散文《小鸟, 你好》, 也具备很强的阅读价值。在文中, 作者在清晨的鸟语花香里描绘了三幅图景, 分别是冬青吐翠、小花初放、小鸟啼啭。作者在散文里面描绘这三幅独具活力与生机的春景图, 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大病初愈时那种强烈的生命感。所以《小鸟, 你好》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属于“景异情不移”的范畴。《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分别是《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最前面的两篇课文, 教学时正值初春, 教师在这个时候积极地进行《小鸟, 你好》的阅读延伸, 能够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通过上述三幅图景体验作者对生命的情思, 与作者一起感悟生命的美好。

四结束语

在新教育理念的普及下, 高中语文教育依然面临很多的困境, 需要教师持续地总结教学经验, 改革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法。只有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写景抒情散文里面的作者的“情”, 才能够使他们透彻理解整篇文章, 实现教学的有效和学习的有效。

摘要: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形散”能够促使作者在思接千载的同时做到心游万仞。散文的特征能够将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呈现给读者, 而且这种情感的载体往往不止一幅风景。在高中语文课堂里, 教师应当怎样开展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了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散文,写景抒情

参考文献

[1]牛福文.让“道”在语文教学中彰显树人的威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篇4: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篇5:雪的意蕴抒情散文

刀郞那首《的那一场雪》响彻大街小巷时,我正漫步在校园,一首歌,一场雪令我温暖了好一阵子,浪漫好些日子。一个轮回,十二年的时光像指尖划过流水轻轻地逝去。如今,我不仅会目睹雪的洁白,还会体会雪的透彻。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是的第一场雪,岁月并未改变它的容颜,因为,它未被世俗吞噬过,它还是最初的模样,那么纯,那么白,那么晶莹剔透。

才气横溢的美女谢道韫称飘雪是“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犹如着笔描写迎面而来的一位端庄,秀美,自然而真实的女子。自古“苗条淑女君子好求,”何况雪花如江南雨巷驻留在巷口,手执油布伞,着一身青衣的素雅女子,这样一处优美的风景,又有哪位多情才子不执意一睹其风姿呢?

谈起雪,人们总会将其与隆冬紧密相联。尤其在北方,无雪不隆冬,只要是冬天便有大雪飘飘,雪花飞舞。南方的天,冬天可能不会下雪,但下雪绝对是冬天,这是季节的律动和地域的差异。我们中部地区,下雪也通常在冬季,只有,全年未见雪花。

谁又曾想到,迈过,走进时,却破天荒的迎来一场春雪。

纳兰词中声称雪花是“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是说它生群芳尽绝的寒冷地带,在其它地方全然不见。我们换个角度想想,雪花在它的寒冷世界里也一样看不见其他的花儿。所以,它是孤独的,难以与群芳和谐共处的花儿。

然而,在这个春季,雪花却与桃花、杏花,梨花……合群共舞,它天生是孤独存在的吗?谁又能说它不幸福呢?显然不是。

你看那飘扬的雪花像在弹奏一曲人生乐咏叹调,激情高昂,它扣紧了我们生活的旋律,踏着音乐的节拍灵动着。十二年,是一串音符,说长不长,谈短也不短,雪花会普曲,它在乐符间跳动,过往的时光只是弹指间。它踏着幸福的节拍,至2014就在我回眸转身刹那间。迎着欢乐的节拍,我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那一掬雪的暖,那些青葱岁月对理想的呼唤;那漫步在校园丛林间;那份用树叶做的`书签;那女生宿舍的故事还在视线里泛滥;那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我积蓄的观点还没来得及呈现;那一位在校园认识的兄弟,我还未同他说声再见;我还没去过新交朋友的音乐学院;我还没有完成最后几功课的本课学院;我们说好毕业后在一起,这些年,你在西安,我却在武汉,所有的过往,都在成长中暗淡。我不再去想我是人间里哪一朵花;不再去眷恋,你给我掬一捧雪的温暖;我不会去承认“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错误观点。有时欣赏,未必要茫目追随,我的心目中,我只承认的雪的纯粹。

十二年来,那曾在报社附庸风雅,在幼儿园陪过孩子们玩耍……那些过往的职业生涯,可我还是没有平衡我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现实与理想;家乡或者天涯,我也曾迷茫,时而幻想,进行一场时光穿梭,回到一个不可考的远古世纪,或者是一个遥远不知的美好未来。这场雪令我明白,我应该和我天性中那个真正的我在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雪是有灵魂的天使,如果不是,它为什么能融化,再融化,一鼓作气的飘飘洒洒。它妆饰着大地,它亮化了人间,这就是它美丽而素雅的容颜。欣赏雪花,是喜欢它的纯洁,简单。才女薛涛《牡丹》中一句“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令薛涛睹物思人,借物抒情。我也如此,爱雪,爱它的那份潇洒,它的纷扬总能令我想起人生过往。

我踏着雪,沿着单车的车辙追寻友情,那一掬雪的暖,如今是如雪一般融化掉。

我冒着雪,携子带夫回家的激情,才是我以后岁月的追随。

就像三毛所说:“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

我也不求深刻,只求简单,如这雪一般。

雪充盈着时光的空白,在这空旷的世界里,我渺小得犹如一粒尘埃。我的人生不再是一片空白,我能从网络中摄取生活中的暖,可与书籍和文字做伴。

过往能成为回忆,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纯粹,那些友谊,那些快乐于我显得太弥足珍贵。今天,我仅能用文字追随,就这么简单。

今天,早春的第一场雪,它漫舞这个世界,是那样冰晶洁白。它令我明白,我也是人间花,我要做回我自己。我的根扎在网络,有这个地方,我们会感觉去哪儿,也不会是流浪。那指尖键盘下的字符,犹如这雪花飞舞,那是我们最真切的心语,琢磨着这串串的字节,就像看到人最初的善根,那是一种美好。前行着,也许是一天,也许是一秒,也许是又一个轮回,人可能就回归到善良的本性。我会在这网络的纯文学世界里竞相开放。

我很享受午后,蹲在庭院,从地上,或空中抓一掬雪,凝视着它,任思绪畅游。

篇6:描写雪的抒情散文

寒冷的冬天,在丰润赏雪,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片片随风舞,点点寒梅笑。站立在冬天的风雪中,仰首时白雪满眉眼,低头时飞絮盈白头,那种混沌了天地,浪漫了人间的意境,令我满心飞舞着遐想。我喜欢雪舞九天的那份风流与洒脱,更钟爱雪白世界不染千尘的纯净。雪,是大自然的馈赠,雪舞梅花香,瑞雪兆丰年,原本就很普通的自然景观,却包涵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期许啊……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雪,每当看到满天飞舞的雪花时,心境就填满了各种各样奇妙的幻想,但时间很短,不待我理出头绪,所有的幻想转眼就没了踪影,很是令我扫兴。因为我的家在南方,是一个冬天都很少下雪的地方,偶尔下那么一次两次的,也是少得可怜,我希望有一天能在茫茫雪原上去真正体验一下白雪纯净的世界,感受那种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风光。我是个很幸运的人,当我步入青春门槛的时候,命运给了我实现愿望的机会。我来到了铁道兵部队,来到了军营,来到了巴山脚下,来到了陡河之滨,来到了丰润,终于圆了我儿时的雪原之梦。

落雪之夜,风吼雪舞。地里的庄稼在落雪之前已收进家里了,就连包米杆和豆秧子也当作燃料收进了农户的院子里,平原上只有腊黄的土地。落光叶子的树木稀疏的立在公路边或田间地头,几片闪射着黄色光晕的树叶不愿离开母体,孤零零地在风雪中愰动,凄美的身影令人感叹!寒鸦悲鸣,风雪夜归,只有潺弱的`路灯仍在飞雪里闪着有气无力的光源。那些参差不齐,錯落有致的房屋,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让人分不清方位。夜越来越深,雪越下越大,呼呼的风伴着落雪单调重复的音律在夜空传递,伴着洁白的心亊堆积在山川,堆积在田野,堆积在院落里。

雪舞时分,或围炉煮酒,或倚门听雪,听春天走来的脚步,听麦苗呼吸的韵律。飞雪迎春,预兆丰年的来临。无数折伏在冬天的生灵,等待着,盼望着苏醒的日子。我是个俗人,用不着隔窗赏雪,也用不着象诗人那样文雅,可以大大方方地坐在屋檐下,一边烤着炉火,一边品着"老白干",一边静听落雪倾诉心曲。看她优雅的舞姿,看她鹅毛般的身影,在白色的氛围里回忆曾经的过往。甚或是独步庭院,任由雪花的侵扰,慢慢品味这来自遥远天际的冰凉与舒爽。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心爱的恋人作一次愉快的冰雪之旅,让爱的小屋多一点浪漫的因子。我赞美诗人"风随山形雪随意,寒绕树冠披冰晶"的冷傲,更崇拜政治家"看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济世情怀……

落雪千片,寒冷浸天。我多么希望自己也化作那满天的飞雪,天幕中任意翻飞,苍穹下自由行走,潇潇洒洒,层出不穷,变化不尽。可我是个凡人,肩负着保疆卫国的责任,当风停雪止,红霞染空的时候,我们就该踏雪出行了。沿着通古铁路的蓝图,去找寻它的座标,去定位它的走向,去探测它的数据,去丈量它的方量。欣尉的是,在玉树琼枝,银蛇绕山的美丽雪景中,在茫茫的白色世界里,留下了我和战友们前行的印痕。大自然的施予和恩宠是公平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满足。

篇7:梦里江南雪的抒情散文

昨夜有梦,梦里江南下雪了。

似是上苍钟爱这灵秀的江南,用洁白的音符在谱写着一曲《千树万树梨花开》,抑或是江南哪家莲妹用灵巧的手儿,采摘了千树万枝的梨花,织成洁白的纱巾轻披于江南少女般秀丽的面孔。

梦里江南是梨花的世界。

雪落枝头,似停息飞舞的蝴蝶,熟睡着一个昨日的梦;雪卧田野,一望无垠的洁白,等待春风的轻抚;雪笼村庄,装扮素裹的新娘,翘首幸福花儿开放。

似晶莹的诗句,缀成一首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的诗;似纯情的旋律,谱成沁人心脾的`《春江花月夜》;似洁白的花朵,绽放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冰封河面,舟泊渡口。一岸的杨柳翘首温暖的春风,在纷飞的柳絮中吹响清脆的柳笛。

春之江南从漫天飞舞的雪花中走来,清风冷袖抖落我一地的相思。

多情的江南雪,淹没我酣甜的梦。“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夜的春风竟不能苏醒我的梦,莫非我沉醉于你的怀中:我的江南雪?

梦醒时分,朝阳喷薄而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你吗,我可爱的江南雪?

风花雪月,你怎舍我相思而去,我梦中的江南雪?

篇8:雪的写景抒情散文

关键词:散文教学,写景抒情,写作方法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正如《前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我们沉浸于自然之美, 于万般喜悦中发现与感受。我们在自然中找到与万物相处的方式, 同时发掘更为本真的自我。“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 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

自然的美是广阔而丰富的, 而人感受到的美却是细微而独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观看自然景物的同时, 都会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抒情类散文是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大类, 但却是目前学生习作中的一处短缺。究其原因, 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作文一般只会出现在小作文这一项中, 所占分值不大, 看上去难度也不大;另一方面, 觉得这样的文章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 无非是尽量多地运用几处修辞增加文彩而已。

事实上, 真正能够体现出一个人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的, 恰恰就是这样一种文体。记叙文写人叙事、娓娓道来, 却往往显得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议论文论证说理、旁征博引, 却往往人云亦云、故作深沉;而写景抒情类的散文, 却轻灵自由、独抒胸臆, 是最能表达自我的一种文体。

要写好这类文章, 也绝非易事。虽然学生在习作中已经能掌握这类文章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 比如注重写景角度的变化以及各类修辞的简单运用等, 但是要真正把这类文章写出彩, 笔力往往不够。本文将致力于探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能够出彩的一些写作手法。

一、腹有诗书, 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

在古典诗文中存在很多写景抒情的佳句以及种种浪漫的情怀, 在散文写作中常常可以借用。除此之外, 古典诗文中有很多常见的意象, 即那些能表达特定情感内涵的景物, 在写作中合理运用, 往往有助于更恰当地进行抒情。

比如流水往往带有时间的流逝感, 写青春渐老、韶华已逝, 可携“落红满地”这一意象入境。再比如要写一场雨, 同样的一种景物, 在不同的情感天空下, 显示出的内涵却大不同:有人从中看出温柔滋润, 万物萌生, 正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有人却从中酿出了淡淡的愁绪, 缱绻低回, 柔肠百结,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更有人独辟蹊径, 硬是在雨中炼出一份洒脱之意:“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又或者“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情”。古典诗词中那些浪漫优美的情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 依然能与今人产生共鸣。而当你人在景中, 心中有情, 那些古典的情愫纷至沓来, 锦言佳句往往也由此产生。

诗人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万物立言, 他们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也就是通常所言的意境。古诗词中文人写景, 常与画意相通, 是为“点染”之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一层层古朴萧然的秋意随着作者撷取的景物洇于纸上, 末了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表面上虽然是写人在景中, 实则写情, 全篇则点化为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的诗境。这样的一种笔法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仍然可以运用, 景在情先, 以情驭景;情在景后, 画龙点睛。

二、调动所有感官, 寄予景物细腻的情感特征

真正的美文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平常的景物之中, 于人人可见之处, 写出新意和独特来, 这样的文章才足够出彩。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一文, 北平的皇城人海之中那么多身在秋中的人不知真正的秋意, 唯独他, 一椽破屋之下, 在院子里那么随便一坐, 手捧一碗浓茶, 就在那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 就在那些驯鸽的飞声中, 在那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里, 在那蓝白色的牵牛花前, 也在那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前, 感觉到了十分的秋意。他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在故都的秋天里都张开了细细的触角, 否则他又如何能写出那样的槐树落蕊, 写出它被脚踏上去的那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更写不出树影下那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里, 隐藏着的那份细腻、清闲以及落寞之感。而这些, 都是属于秋的质感, 秋的情绪。当你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去感受, 方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和呼吸。

曾在文摘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夜是怎样黑下来的》:学生写文章, 写下“夜幕降临了”这样的句子, 并为之沾沾自喜, 但却没想到被教语文的老先生批道:“滥语, 不动脑筋。为什么你不老老实实看一看天到底是怎样黑下来的, 然后把它写出来?”我因为这样的一句批语而对这位语文老师肃然起敬。而他的学生经此教育之后, 在后来漫长的人生中, 一直都很在意“天是怎样黑下来的”这回事。于是他惊讶地发现:“不同的时间地点, 不同的心境, 天黑下来的方式不一样, 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有时候, 天黑得很慢, 从容优雅, 层次分明, 像走T台的模特, 不停地换装……有时候, 天黑得生猛, 像一个沉沉的黑色渔网, ‘哐’的一声铺天盖地落下来, 天就黑了。有时候天黑得那么温柔, 真像小猫的脚步, 一点一点地挪到你的身边来。”

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文学的态度去避免那些“滥语”, 运用细腻的感受去描摹, 我们的生命就会得到真正的扩展。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也说过, 自然之景纯然以它动人的外观, 不掺杂任何物质的利益而令我们感到愉悦。那每一阵轻柔的晨风, 每一个无语的黄昏, 都会在你的笔端浸染上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

三、写出“理趣”, 赋予文章深刻的内涵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是主体, 抒情是目的, 哲理是内在, 三者缺一不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一般抒情散文中的情感不同。后者大都是作者一时一地的情感, 前者则与景物本身关系密切, 是作者见到景物后, 参照自己的人生阅历直接抒发出的人生感悟。因此, 写景抒情散文中的抒情往往自然真挚, 有感而发, 多运用象征手法来寄寓人生感悟, 字里行间处处是情。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中, 真正写景的文字并不多, 但却历来为人所称道:“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写景背后的一份“理趣”。一群文人墨客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聚集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饮酒作诗, 畅谈人生, 本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但是这样的快乐却引出人无端的伤怀, 人生中的一切“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诚如张爱玲所言:“细节是和美畅快的, 而主题永远悲观, 对人生一切笼统的观察都指向虚无。”这样的兴尽悲凉之感, 千古如一。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 生命感悟的理趣, 能够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 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又比如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风》中有这么一小段文字:“风, 随处飘然而来, 随处飘然而去。不详其初起, 不知其终结, 萧萧而过, 令人肠断。风是已逝人生的声音。‘人’不知风打哪里来, 又向哪里去, 闻此声而伤悲。古人已经说过:‘夏秋夕昏寒凉气, 皆自飒飒风里来。’”这段文字, 于描写上是寥寥数笔, 但却将最常见不过的风写出了人生的况味。阅读这样的文字, 仿佛与如风的人生擦肩而过, 红尘之中的跌宕一生, 有谁去认真思索过我们的来路和去路呢?风萧然, 意飘零, 人间种种秋意生, 这样的一种文章意境, 正是写景抒情散文中所透出的“理趣”。而这样的“理趣”, 令文章有了厚度和重量, 不再流于空泛的写景与抒情。

四、妙用“物我合一”, 达成最佳的抒情效果

“物我合一”这一充满玄妙的概念, 用在写景抒情类散文中, 其侧重点在于审美。这是一种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融不分的心理状态, 即审美主体忘怀得失, 感到自身化为对象, 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心境。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把我的情感移到物里, 去分享物的生命。”所以, 人若是以“物我本为一体”的心态来欣赏大自然, 山川草木便成为人自由心灵的寄托所在, 不正体现出大道之至美至乐了吗?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庄周梦蝶”这一典故中的境界, 即“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一典型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简而言之, 就是在审美与写作的过程中, 将自己化为景物的一部分来写, 常常能取得最佳的抒情效果。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有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多少直接写景的文字都比不上这一句的分量。这要是怎样的一份美, 怎样的一份眷念和痴缠, 才能使作者心甘情愿化身为景中的一部分?其抒情意味不言而喻。又曾经读到过一位女作家写“阳光”, 她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亦可以作为“物我合一”手法的典范:

“如果我可以留下阳光的片刻, 我愿意是舒展的, 柔软的叶片, 你抬头仰望, 就会看见一叶颤动的、清晰的、透明的绿;我也愿是向上翻卷的花瓣, 环绕着花心, 在天晴的日子, 花儿盛满一杯杯阳光, 微风吹过, 花儿醉了, 摇晃着闪亮的花影, 铺洒你的来路;我还愿意是微笑的尘粒, 在浓荫的树林, 蜿蜒的小径, 飞舞在一柱阳光之中, 两旁有青草和雏菊……”

为了写那捧阳光, 作者的心都醉了, 化身为叶片、花瓣乃至尘粒, 与阳光亲近无邪, 那是生命中最美妙的一种沉沦与分享, 在这里, 一草一木都是活泼有情的, 而人完全融于景中, 一丝呼吸, 一丝颤动, 都在抒写着自然间的美与感动。

篇9:雪的写景抒情散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同学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展示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从而陶冶同学们爱美的心灵,锻炼其发现美的眼力。这单元有散文大家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诗人何其芳的《秋天》,这四篇文章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是四篇经典写景美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艺的工匠,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到位,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因此教师想要上好此单元写景抒情散文的课,就应先要掌握教学的方法,才能把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做好。以下是笔者对本单元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习和阅读写景抒情的散文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每一篇的散文中,作者往往会着力描绘多幅图景,每幅图景如一条灵性的河流,将作者的情感贯穿始终。早在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提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神与物游”[1]作为创作主体的“神”作为创作主体的“物”相融合统一,是艺术构思活动的基本美学原则。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总是和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的四篇散文都有十分清晰的思路,都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描绘四个季节的图景,如下图所示: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理清思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训练点,这是一项基本功。叶圣陶先生曾说:“我相信用这个办法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首先要求达到真正的理解,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是重要方法之一。”[2]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叶圣陶先生认为“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3]他把“遵路”放在“潜心会本文”的第一位,可见,他认为理解课文首要从理清思路入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阅读”部分的要求为“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与此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进一步提出“理清作者思路”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都是极有意义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实际上也进入了作者的思路,随着作者的思路走,遇到个别生字词不理解并不要紧,还是能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只要遵循着作者的思路,利用思路的连贯性,就可以解读文中难懂的词句。同时理清思路对于学生的背诵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美文是学生写作的借鉴,很多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背诵下来。而理清文章的思路犹如透视,中间的条理脉络一清二楚,这样文章就了然于胸,将其背诵下来就不在话下。然而如果对文章思路的理解不清晰,自然背诵起来有时会“卡壳”,会一时想不起来。理清文章思路,大大有利于文章的背诵,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二、品味优美语言

在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中,文学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新课标中对于阅读的要求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同时中考阅读要求为:1.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鉴赏文学作品所运用的写作特点、表现手法;3.感受评价作品的形象或主题;4.能从作品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掌握以下品味精美语言的方法:

首先要确定角度。这些角度包括:语言表达方面的句式、用词、修辞、词语的搭配等;表现手法方面的先抑后扬、寓情于景、侧面烘托、动静结合等;还有文章主题等方面。

其次分析作用。这些作用有一般作用,比如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是:比喻的一般作用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体。如《春》中描写春雨润春图:像牛毛、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运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春雨细、密、润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看。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情意,增强感染力。如春花闹春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赋予了桃、杏、梨争奇斗艳的动人的情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一个“闹”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如文章的结尾:“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读来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琅琅上口。还有对比,突出强调;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乐美等等。句式的一般作用是:长句,语势连绵起伏;短句,活泼轻快、铿锵有力;整句,整齐而朗朗上口;散句,错落有致,灵动多姿。词语的一般作用是:动词,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叠词,使节奏舒缓,具有音韵之美;褒义词和贬义词,表达了鲜明的爱憎;四字词语,整齐而具有强烈的气势,如此等等。

最后在掌握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语句在形象的刻画、意境的营造和主题的表现上的具体作用。

1.品味语言的准确、严密

答题格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这个词语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这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时的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情。“嫩嫩的,绿绿的”这两个叠词上,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让人感到了春天特有的气息。endprint

2.品味朴素语言的表现力

答题格式:“xx”词表明……(解释词语本身的意义),表现了……(结合语境具体作答)。

如《济南的冬天》: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如《夏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而夏呢,总是在苦涩的汗水里”,非常简朴,又形象生动。

3.品味精美语言的表达效果

精美语言指运用灵活多样的修辞方法、丰富多彩的句式或者不同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如《秋天》中“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发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露珠“满披”写出清晨时间之早,同时体现一种景观美。“飘”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其中“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这里运用倒装句;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三、朗读把握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十分关注,对于各个学段都有其不同要求,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其实学生念单字、词语情况还不错,但读句子的能力却不十分理想。首先,从节奏、停顿来说,停顿前的一个字的声调大部分同学处理不当。比如:“春天的脚步近了”,正常的节奏是×× × ×× ××,可学生们总爱读成× ×× ×× ××,而且“步”的调值应是51,一般学生常会读成54或541,听起来总是比较别扭。其次,很多学生重音处理不当。他们喜欢用较为夸张的音调来读句子的重音,特别是五言诗中的第三个字,他们常常用重音来朗读,使诗歌朗读听起来不够流畅,同时影响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句中的“青”“绿”,他们都爱用拖长的声音来读。此外,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也常被都成重音,如:“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中的“其”“之”,往往被读成重音。针对这些朗读上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需要找出朗读教学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找出朗读中错误,并能够举一反三,把握朗读中的情感。与此同时,能够不断地训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同时,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正确的朗读是其领略课文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对课文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课文朗读的指导,读出情感,读出韵律,读出意境。如《春》第一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指导学生用期盼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期盼。第二段:“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长”“红”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作者一样沉浸在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中。

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说:“运用声音朗读文章是两个合拢,一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的合拢,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朗读者思想感情的合拢。”可见朗读必须掌握情感,要在领悟原作者的感情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情,传达出来新的情感。如果说优美动听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加上恰当的情感发挥则更能给人心灵上的震撼,这或许是朗读的艺术魁力所在。“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再创造。朗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朗读感情培养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见朗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朗读训练,采取有效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朗读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摘抄积累材料

关于语文的摘抄积累。郭沫若先生曾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游刃有余,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积累呢?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老师认为摘抄是语文课外学习的一项任务,其实何必舍近求远,课内这些文章都是经过国学大师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文章,特别是这些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摘抄积累的经典之作。所以摘抄积累首先可以从课内开始,一方面能够熟悉内容,激发学生摘抄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春》这篇经典美文,作者用词十分丰富。在整体感知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如描写春草的、春花的、春风的、春雨的等词。通过这样的积累,既初步感知了春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春》一文中两次出现描写春草色彩的词,“绿绿的”与“青得逼你的眼”,通过比较分析,就能体会到,词语“绿绿的”是描写刚出土的小草嫩绿非常讨人喜爱之态,而“青得逼你的眼”则强调了雨后小草绿得滋润、绿得鲜亮的特点。通过对课文相关内容的摘抄,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同时在学习结束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四至六个相关的词语如春意盎然、烘托、繁花嫩叶、花枝招展等词语来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学生通过摘抄积累和仿写训练,既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能力。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摘抄,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如荀子《劝学》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摘抄时,要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在内容、形式、时间、容量上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摘抄,可以读杂志、读书报;可边读边抄,也可以读后再抄;可以在校快速阅读摘录,也可以在家品味抄写。让摘抄积累成为学生的一种乐趣和需要,真正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积累。总之,指导学生进行摘抄,同时还要督促其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之逐步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好习惯,使每个学生读好书,勤积累,在不断地内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注释:

[1]刘勰著,王利器校笺:《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人民教育,1962年,第6期。

上一篇:护理专升本自我鉴定下一篇:两学一做微型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