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作文写景抒情

2024-04-22

秋作文写景抒情(通用14篇)

篇1:秋作文写景抒情

只要睁大你们的小眼睛认真的观察,仔细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1.秋作文写景抒情

篇2:秋作文写景抒情

篇一:秋写景抒情散文

或许是因为生在秋天,我对秋天总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与眷恋。哲人说。秋天是死亡与新生交替的季节。秋果和秋叶,似乎是秋的代表作,也是秋的象征。盛秋时节,气候宜人,是很受人喜爱的。

然而我最爱的还是深秋。孟浩然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王唯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媛。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都是寒秋佳作。读来不免有一层淡淡的凉意。那是秋特有的幽冷与寂静。也为凉秋蒙上了轻纱般朦胧的诗意。

天凉了,这时秋叶的枯黄逼退了翠绿,如果说盛秋的枯黄色还尤抱琵琶半遮面的话。这时它便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要是恰巧一阵风吹过,一经树梢,枯叶便如一只只黄蝶轻巧地悠悠落地,树下便如铺上了一幅百蝶图,倒给这萧瑟的气氛以一点凄美的慰藉。多美呀,叶儿象树的第二批果实,完整地奉献给了大地。

天凉了,晨起经常与秋雾打个照面。这秋雾可跟别的雾不一样,是秋姑娘在给大自然化妆呢。雾很清凉,恰到好处使人感受到深秋的寒冷意味。英美的诗人认为,雾很轻,附在小猫的足上。我还觉得,秋雾还总比别的雾湿润些,象牛奶的蒸气一样,雾中迷蒙的湿气钻进眼睛里,凉凉的象刚洗过眼一样。

江南的深秋是一半阴一半阳的。这是因为阴天总和晴天平分每个日子。晨暮的秋意,在正午热量稀薄的阳光映衬下。是更加明显了。

去翻翻古往今来的名家名篇,每一个都吟咏过这寒秋。也许寒秋本身就是一种意境,且先不管她各种各样冷艳的体态和谜一样的面容,单是她清冷的气质,就能醉了人的心,夺了人的魂。

现在的生活节奏可是越来越快了。热闹的春天,喧燥的夏天,冬天倒是不错,又总让人带着些许懒惰和倦意。秋无疑是最让人清醒而沉着的季节,而深秋则是其中最富于哲理的一段。我沉醉与这一段凄冷的日子。凉了,凉了,越来越富于凉意,给冬以一个完美的连接和过渡,给浮躁的心灵以冷静和沉思。无怪乎郁达夫先生要特特地赞一番秋景了。

篇二:秋写景抒情散文

春夏秋冬,尽显绝代风华。在尘世中流连的我们是否应该驻足,体味人生

——题记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夏末,荷花疏懒地进入梦乡,花田间似乎不再蝶影纷飞。一片枯黄的叶子无奈的随风而落,是的,秋天还是来了。

事物总是两极化,兴奋活跃的夏天过后必然是悲情千古的秋,并如千年冰封般永恒不变。而我们,也只能望叶哀叹。

秋天是伤,是岁月的割痕。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在秋天的压抑下躲躲藏藏;沧桑百年的枯枝上泪迹漫漫;已入暮年的老者唯有摇曳着蒲扇轻点茶几,回忆着年少的痴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亦是木,亦会经历叶落的残年,经历秋风的无情压迫,亦会心怀恐惧地面对严寒冬季。然,我们,是否如同随风飘曳的枯叶顺水长流?是否延续千古的惆怅?我不能作出回答,因为路在自己脚下。

逢秋悲寂寥。在厦门,春天不暖,夏天不热,冬天不寒。但是秋天却一如既往的令人伤感,空中的气息麻痹着每个人的思绪,天气萧索而令人不悦。独自漫步期间,带来的是令人彻骨的寒意,这种时候并不冷,是自己的心冷了。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豪情千丈的汉武大帝亦有感于斯。而最负深情的柳三变却是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纵横古今,秋天的伤悲淹没了豪情亦掩盖了深情,为之换上了迷惘的外衣。

一叶知秋,陶潜榈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早已诠释。但叶落悲秋却已持续万年,这份伤感,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蔓延呢?

其实,人自多愁善感。闻秋之际,借景宣泄不也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自然而悲或许是秋天能给人的一种别样的享受,我们大可将一年的伤苦尽数抛弃。

这也是一种美,一种感伤的美。叶的飘落不会停止,我们也不会因悲秋而遗世。

篇三:秋写景抒情散文

因为矛盾,秋有了遐想,有了希望......——题记

萧瑟的秋风弹奏着一曲长恨歌,哀怨地长裙扫地,泪洒大地。无尽飘落的叶,旋转、飞舞,最后无奈地落地。

不知已几次这样品秋了。我似乎很欣赏文人墨客们的悲秋情怀,总是模仿着,一个人,走到楼梯口,用痴痴的双眸看鸿雁南飞,看秋风卷叶,心中也不免凄凉。尝试着,去感受所谓悲秋,让我对秋的认识有所不同。

秋在笔下似乎总是悲的,就像一条规律一样。我欣赏那不同的风骚,领略不同的秋韵。“银烛秋光冷画屏”的落寞,“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断肠人在天涯”的孤苦。历史的轮回,在秋风中回荡,曾经的哭泣,欢笑,呐喊,远古的马蹄声,黄尘中的战斗,叹息,在秋风中远去,被几度春秋淹没,销声匿迹。

回忆小时侯,同是写秋,当时不懂怎么写,老师列举了一大片写秋的“经典”,当然是什么丰收,什么吃水果。当时,我“聪明的”随大流写了“农民伯伯高高兴兴的丰收”,结果一个A+还被当范文。童年的我幼稚的认为,这就是秋吧!

经历了十几回秋的我,在陌生的初中,又一次迎来了这个矛盾的季节。风,依然凛冽,雨,依然斜飞,叶,依然飘落,雁,依然南飞。不同的,是我,我不再是那个幼稚的男孩,我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然而,花开花落,岁月流去,我所面对的,仍是那个矛盾的秋,是那把双刃剑,一刃悲,一刃喜。有人说,悲,有人说,喜。或许,两样都是。

我所面对的,仍是这样一个秋。那么别致精巧的秋月,那么别有情趣的秋雨,那么充满诗意的落叶,那么美丽如画的秋日风情。在秋风中,我思绪万千,以往的事,浮现,刻下一道道秋痕......篇四:秋写景抒情散文

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舞,曼妙绝伦的舞姿,是在感恩滋养它的大地;鲜花褪尽芳华,花瓣枯黄殒落,化为明朝的春泥,清香犹存于秋风。没有春的繁花似锦,没有夏的火热激情,秋是安静的,宁谧的,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生命的点点滴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再美丽的团扇也终于要等到秋天,如霜似雪,形如满月的团扇,在秋这个落寞的季节里,要么被收起,要么被弃置,发黄的扇面早已不复初见时的皎洁团圆。若秋不来得这般匆匆,时光能驻留在初见时海棠花畔,团扇怀袖的美好时刻,那该有多好。然而,即便是销魂的芳华,经历过秋的洗礼,一切都只是曾经的昙花一现。

秋意渐浓,乍暖还寒,放眼四望,苍老的梧桐落寞地静立于绵绵秋雨中,满地堆积的黄花,憔悴损,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旖旎与芳华;古道西风下的瘦马,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落寞的身影与漫天秋色融为一体。

秋,总能那么轻易地勾起人的哀思与愁情,让人为之伤怀。秋,就似毁灭梦幻的魔王,汲取芳华,仅留下失却生命气息的枯叶与凄清苍茫的芦苇,静静地叹息着秋的落寞。

然而,秋,并非总是单调的,凄清的,它也有明丽的色彩,豪迈的底蕴。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而上,飞过杨柳堆烟的庭院,飞过忧伤的雨丝与明媚的山河,将无限诗情引到九天碧霄。自古多少文人雅客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却独树一帜,偏言秋日远胜今朝。诚然,秋以其独特的色彩点染四季的画卷;秋风吹熟了累累硕果;淅淅沥沥的秋雨也为平淡无奇的生活添了几分韵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秋也是豪迈的,意气风发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也是简约中泛着明丽,绿意盎然的青叶固然惹人喜爱;而秋叶也是别具风情的,红艳似火的枫叶燃起如火如荼的激情,即便是满地堆积的枯叶,静静地踩过,也有一种舒心的感觉。秋天的颜色,火红的,金黄的,都会带给人沉甸甸的喜悦。

秋,没有春夏的灿烂,倒更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更有深沉韵味。秋,并不总是落寞单调的,怀着豁达的心境,我们就能尽情领略秋景的豪迈与内在底蕴。

篇3:秋作文写景抒情

一、审清题意,突出文眼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形式,至今仍存有特殊的价值,具有客观性、统一性和限制性等特点。大千世界精彩纷呈,写景作文取材广泛。教师应指导学生审题时要紧扣题意,抓住重点词语;写作时突出习作重点,确定写作中心,明确写作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写《早晨》,四季的早晨、城市和乡村的早晨各具特色。又如写《美丽富饶的家乡》,就要突出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也可以写党的富民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只有根据题意确立写作中心,才能使文章立意深远、主题鲜明。

二、贴近生活,慧眼捕捉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观察是生活的前提,是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洞察人生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常见的观察方法有:定点观察法、移位观察法和移步观察法。观察自然景物时,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可以以位置的移动或空间的变换为序,也可以以时间为序。其次,根据时间、地点、季节的变化重点观察,突出自然景致与人文景观的统一,彰显地方特色。另外,要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细致观察,求新觅奇,发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精心选材,巧妙构思

写作就是将收集到的素材加工提炼,进而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写作前积累材料。自然界的景物千姿百态,不能一一罗列、简单堆砌,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线安排和组织材料;写作时根据游览路线、观察顺序、时间推移、季节变换或景物类别来合理安排材料;还要根据景物特征和中心思想安排段落层次,对那些最能突出中心思想的景物进行重点描写。好的开头和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文章的开头可以直接点题,结尾要直抒胸臆、自然流畅,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也可以开头总述全文,然后按照“总—分—总”的形式自然结尾,令文章一气呵成,如《桂林山水》;还可以开头巧设悬念,结尾照应开头,自然点题、意味深长,如《迷人的张家界》;等等。

四、生动描绘,借景抒情

好的写景作文不仅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更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精美图画。写景文章不仅要语言美,更要意境美。因此,写作时要抓住景物特点,运用精练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使作文妙趣横生、如诗如画。在表情达意上,还应多运用比拟、比喻、联想等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此外,写景作文还要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文质兼美、形神俱备。

五、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文章不厌百回改。贾岛“推敲”的故事留下了千古佳话,许多“一字师”美名远扬。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文章态度严谨、文风务实,值得学生学习。写作时,学生应在布局谋篇后不断推敲,可以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小组评改、旧文新作等形式,不仅从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立意构思、材料选择、主次详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修改,还要从标点符号、表现手法、情感抒发上反复推敲,力争使文章精练简洁、情真意切、独具匠心。

篇4:如何写景抒情

一、注重使用含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在写景散文中,作者非常注重用词,尤其喜欢使用一些形容词、动词和一些富有诗意的名词等。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但使文章的文采斐然,而且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于描写中,增加了文章的层次感和深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中的“钻”字,写出了春天到来后小草的萌发滋长以及生命力的旺盛,“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小草的质地、色泽。寥寥数语就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它蕴涵的希望。作者通过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领悟到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二、注重使用多种修辞手法

写景散文中,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可使描写的景物富有形象感,真实而动人。

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这样描写济南的雪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在写山腰的薄雪的时候“好像忽然害了羞”,写岸边的垂柳时“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把济南冬天的雪景描绘得形象逼真,深深的吸引了读者,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更有甚者想到此一游,领略一下此地的雪景,同时也使作者的内心情感得以体现。

三、注重创造优美的意境、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

在写景散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该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而创设优美的意境,以吸引读者的想象力,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以求达到写作的最高境界。

如《平塘作家》一书中的《村口丁香树》一文中“闭了眼,让我感到花瓣在半空中旋舞,且很温柔,轻而慢地飘落在地上,散发着紫色的香味”。作者把空中飘落的花瓣比作舞动的窈窕少女,把花香说成是“紫色的香味”。她在这里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让人读来意味深长,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总之,写出优美的写景散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只有在自己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佳句;只有在习作中不断练笔,充分发挥想象;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才可能逐渐写好写景抒情的好文章,愉悦读者的心情,提升自己的层次,陶冶自己的情操。

篇5:秋抒情作文

秋天,一段动听、优美的旋律;一个收获、丰收的好日子;一首由大自然而演唱的歌曲;一片接着一片的落叶飘在空中的那一瞬间。

秋天没有春的温暖、没有夏的闷热、也没有冬的寒冷、只会给人一种爽意。秋天的风不是狂风,而是微微的轻风,它使柳枝轻轻摇摆,吹着小溪里的水缓缓流动,让落叶在空中翩翩起舞,使小姑娘的长发微微飘起。

秋天的雨如牛毛、如细丝、如花针密密地斜织着。他几乎每次都是在人们睡梦时、不知道的时候来拜访。它瞧人们都入睡了于是自各儿到那处洗洗柳枝,到这处冲冲房顶上的泥土,直到他把整个地区都清洗干净了之后才肯离开。到第二天人们走出家门看到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还闪着发光时,就已知到晚上雨儿来过这,还总是感叹着:雨儿总是轻轻地来又悄悄地去啊!这就是秋天的雨,它总是来无影去无踪。

秋天等家家户户一丰收完就是一片宁静了!没有很多人在路上行走、没有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了,独自徘徊在周边都飘落着落叶、只有枫叶还昂的挺拔在枝上就会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诗。落叶只有在它飘在空中的那一刻很美,很美,这一刻过去它便无人知晓了!这就是秋天的落叶,它虽只为人们呈现那一刻的美但它的影子已刻在那空中了!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到秋天,稻子、麦子都成熟了人们就高兴的拿着工具欢欢喜喜的到地里,连忙干起活来了!虽然秋天丰收干活的时候也会很累,和春、夏天一样,但秋天是他们干的最高兴、最愿意的时刻了!这就是秋天、农民露出笑脸的时光!

秋天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一个节日,这天月亮是一年中最圆的时候了,向征着团圆,几乎每家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团圆!

秋天的落叶,小雨、圆月都是那么唯美。秋天是给予农民最美好的回报了!秋天不悲伤它永远沉醉在那田园中,栖息在农家里。

篇6:秋之美写景作文

秋天的天空是美的。湛蓝湛蓝的天空,宛如被水洗过一样洁白。天空中的许多飘飘悠悠的云朵,就像一架架顶小的飞机。

秋天的田园是美的。火红火红的高粱把背挺的直直的,还用魔法要把整个天空给染红;看啊!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棉花白白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让我不忍不住也想踩上去一脚,感觉舒服极了;稻子金黄金黄的,像一层闪闪发光的金子;大豆粒粒饱,一阵微风吹来,大豆们都很凉爽,“哗哗哗”的乐开了脸。

秋天的枫树林是美的。高大的枫树上有许许多多的红通通和金灿灿的枫叶,风从我们的身边掠过,又从枫叶旁边掠过,一片片枫叶从树上坠下,似一位位翩翩起舞的舞蹈家,又似一个个喝醉了酒的醉汉,摇摇晃晃的走起路来... ...落到了地上,任性的我脱下了鞋,走在枫叶上,“咔嚓,咔嚓”的,脚有点疼,但是又疼又乐,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篇7:秋写景作文

耳边早已没有了春风的叮咛,夏日的酷热也在片片黄叶的凋零中难觅芳踪,池塘中亭亭玉立的荷叶,小河边婀娜多姿的杨柳,渐渐地逝去了往日绿色的生机,有时一阵凉爽的秋风拂过,吹起了衰败的枝条,透露出一丝苍桑。

秋来了,每一个脚步都代表着绿色渐去,金色已来。来到公园,我想在这满是植物的地方去寻找一丝夏日最后的踪迹,去回味那一夏快乐的情怀。然而满目盛开的菊花,似乎在提醒了我夏季已走得好远。一丝伤感和失望不禁的袭上我的心头。走在公园的小路上,我默默无语,也无心游览景致。然而沿路盛开的菊花却总是时不时的就映入我的眼帘,使我不得不注意到了它们,黄的,白的……真可谓是美不胜收,花儿总是美的,然而菊花的这种美,却让我感觉到了别样的风情。它们不如春天的花朵那样吸收了一冬的精华后那般洗净千华,争奇斗艳,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也不如夏花那般展现出勃勃的生机。它们在经历了两季的成长后,似乎在以一种更成熟的姿态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是那么的不经意,却又是那么的让人眼前一亮。它们的美是含蓄的,却又是动人的。两季已过,繁华和绚烂已经退场,满目尽是凋零和枯萎,让人的心情也为之低落,而这时含蓄的菊花却热烈绽放,给人一种没落的凄凉。

秋来了,一听不见夏的脚步,只有萧瑟的秋风打着旋儿吹过……

篇8:秋作文写景抒情

摄物组景

景是物构成的, 物是景的主体。当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时, 我们要想恰如其分地选景, 用摄物法很有必要。此法在美术上叫构图, 在摄影上叫摄物。也就是我们要把眼前的一幅景或一幅景的某个局部锁定。在锁定的景中, 以物为主, 找出此景中的物。找出景中物也就抓住了景中的主要元素, 就廓清了此景与彼景的区别, 学生就有景可写。景中物也不能随意堆砌, 一幅美景的景中物之间的位置、布局都是协调搭配的。物与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有主次、有重点地排列、组合, 从而初步勾勒了景之骨。简单的摄物,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景之源, 也引导学生走上了通向审美大门的台阶。

审质探美

景中物是撑起景的主体框架, 而想要表现景之美, 就要审视物的质感, 探究物的美感, 有形有色的物才能构成美景。探究物之美, 就要抓住物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包括物的形状、颜色、态势以及质感, 这需要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内在美其实就是把人的思想、感情、精神渗透在物中。比如, 冬天的白杨树枝, 没有春天时的妩媚, 夏天时的繁茂, 却有直指天空、努力向上的神韵。指导学生抓住物之特质、景之美感, 学生才能写出景的特点。写景作文, 难在挖掘景之美, 因而探美是必要的。

积累绘美

在物与美的支配下, 绘美是很重要的。干瘪的词语, 呆板的语句, 只能描绘出一幅灰色的图画,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积累。积累分平时的积累和有目的的积累。对平时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佳词妙句, 要要求学生加以分类, 如分为写花、写草、写建筑物等。当要写作时, 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有目的的积累, 让学生整理、积累与作文中景物相关的词语、句子。然后, 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运用。

如, 我在指导学生写题目为《家乡的田野》的作文时, 先让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积累, 然后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学生就小草一物, 写得活灵活现。如, 在春风的吹拂下, 小草打了个哈欠, 直起了腰, 钻出了地面;小草撩开了土地妈妈的臂膀, 伸出了头……。平凡的小草, 在学生笔下犹如一个小孩, 健康、活泼, 让人喜爱。可见, 给景中物置形、设色、拟态是写景的关键。

整体把握

有形有色的物构成一个景色后, 还需要进行整体布局, 把物与物之间的那种协调性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理清景中物的主次、位置和相互的联系, 充分发挥想象力, 纵横联系, 合理搭配, 表现一种和谐之美。联系与搭配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把个人的情感渗透进去, 从而勾画出一幅精美的图画, 使读者也会为之一动。

篇9: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策略浅探

[关键词]写景抒情 教学策略 散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26

小学语文教材在中高年级选编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这类文本语言清新优美,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真实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深切的情感,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相融相合。教学这类文章,怎样紧扣它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创设意境,铺设鲜活画面

(一)想象中再现画面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的思维沉入文本的画面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将语言所承载、凸显出来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二自然段时,可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想象,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在想象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其中,以自己的心境观照文本情境,有效缩短了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为体悟作品的精妙境界奠定基础。

(二)联想中感受画面

儿童是凭借形象、色彩和声音思维的。写景抒情类文本中的很多词语都具有鲜明的画面感。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鲜活的词语,并用直观化的语言将这种画面呈现出来,这样更易于学生沉入意境中。如,教学《田园诗情》的第三自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赛马》的乐曲,并以激情的语言渲染,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万马奔腾的情境中。乐曲的旋律、教师语言,让学生与骏马融为一体,享受到体验的愉悦。

二、体悟情意,品析语言神韵

(一)品原味,感受神韵之概貌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命体验,不要将教师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时,教师要将学生带入文本中,让他们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感知内容。如,教学《九寨沟》一课,教师先揭示课题,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学生展开文本初读,感受课文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形成对文本的粗浅认知;接着,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梳理文本的写作顺序;最后,在概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文本内容浓缩成标题,使他们形成对九寨沟的整体认知,同时将文本的内在神韵根植在他们的意识中。

(二)入其里,感受神韵之真

写景类散文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将主人公自身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阅读这类文本,就需要寻其形、入其里,在“活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画的意境。如,教学《黄果树瀑布》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相机聚焦文本中的核心词语,激活他们的原始经验,并进行拓展补充,这样使文本蕴藏的内在神韵丰满、厚实。

三、迁移训练,促进语言生长

(一)传神语词中探寻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精妙、传神、妥帖,值得学生深入品味、辨析,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教学这类文本要将品析的重点放在一些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中,让学生感受这类词语对描摹客观事物、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教学《槐乡五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然后体会“浸”字形成的多种独特的韵味。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意识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适切、准确的动词往往使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最后,教师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填写具体传神的动词。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形神链接处探寻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在形式上自由活泼,不受表达方式的限制。 在这种表达形式下,散文的语言显得韵味十足。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点,我们可以确定语言学习和练笔的价值点。还以《田园诗情》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的语言灵巧工整,在对称之中又富有节奏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美,还要学会运用这种表达特点,把它作为本课语言的生长点。同时,通过运用,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到荷兰的悠闲、自在,真正达到“言”“意”双得的目的。

总而言之,依据文体特点展开教学是走进文本内核的最佳路径。教学写景抒情类文本,就要紧扣文本之景和作者之情的链接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迁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篇10:秋写景作文

晨曦透过高大的梧桐斑斑驳驳地落在校园,一两片巴掌大的叶子随风从空中飘然落下。几只悠闲的雀儿从树枝中倏地钻出来,轻轻地落在步行道的石阶上,时而翘首,时而啄食,又悄然消失在长长的甬道尽头。

月季花败了再开,紫了又红,零星的三两朵悬在秋天的枝头依偎着院墙,别有风情。如茵的浅草也蠢蠢了,它把领地铺成一张诗情画意般的毡子,和着初长成的银杏在风中恣意荡漾。

一簇一簇的蝴蝶兰扁长泛黄的叶梢,打着卷地翩翩起舞,洒脱地昭示着秋天纯真的本色。雪松愈发遒劲,凝重翠绿的松针上沉淀着三中百年的沧桑。

花园里的红叶矮石楠也不甘寂寞,透过古色古香的木栅栏不停地向过往的路人招手。挤过紫荆花、腊梅花、海棠花稀疏叶子的缝隙,初升的阳光把银色洒落在花园的每条小径。小径两旁娇羞的喇叭花、红的紫的苜蓿花藏在角落,暗自绽放着幽静的美。

一对对恩爱的桂花树,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一株株孑然独立的棕榈树英姿飒爽,似男儿般护着花园。一行行亭亭如盖的红叶石楠在和煦的阳光映衬下,优雅地彰显着别致的尊贵。一排排白杨不忘初心,坚守着校园最偏远的地方。唯有那棵百岁黑古槐如淡定的老者,默默向人诉说着校园一个世纪来的风雨变迁。

校园上空弥散着浓郁的丹桂芳香,雨后泥土的清新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不远处,隐约看到几位工匠忙碌的身影,他们正在小花园修整,小径的轮廓已经清晰,不多时,这里将为校园增添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

早有结伴而来的孩童在这里捉迷藏,任父母再三吆喝,也不舍离去。也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来这里轻轻拾起刚刚落下的红枫叶子,或者坐在石凳上痴痴地望着蓝天苦思冥想。

当然,校园最壮观的风景要数运动场了!暖暖的下午时分,一群群学子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有的躺在足球场偌大的草坪上,枕着余晖,还有的打滚嬉戏。篮球场上更是热闹非凡,你追我赶,好一个潇洒地跨步投篮,看,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信与刚强!此时晚练散步的师生三五成群地出现在跑道上了,洋溢着青春激扬的魅力,整个运动场奏起了欢快的乐章。

这就是三中校园的秋,一派欣欣向荣。

篇11:秋_写景作文

谭千秋是何人?他的行为为何震撼了中国大地?

谭千秋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他平时十分爱护学生们,非常平易近人,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有不懂的问题可随时去问他。每天吃午饭时,不和学生们争挤,等学生生打完饭后,再打最后的饭。走在校园里,远远看见地上一块石头或玻璃,都要走过去捡起来,害怕学生们玩时踩到。谭老师对待学生就像一位慈父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常常用自己的工资支助他们。

最让人感动的是5.12地震发生时,谭老师正在给高二(1)班的学生们上思想政治课,这堂课上了28分钟时,大地强烈地抖动,山崩地裂,谭老师猛然意识是地震。同时,教学楼也强烈地晃动起来,教学楼快塌了。谭老师没有先跑,而是镇定有序地指挥惊慌失措的同学们先撤离,在教学楼即将要倒塌时,还有4名学生没有撤离,已经来不及了。谭老师在这千钧一发的瞬间,不假思索,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护在讲台下边,用自己的身体去保护学生们。轰,教学楼塌了,水泥预制板无情地砸在了谭老师的头上,砸出了一个深深的凹陷。当救援人员到来时,他的手还死死地护住讲台,扳也扳不开。四个孩子得救了,谭老师却献出了他那51岁的生命,永远离开了人间,永远离开了学生。

篇12:踏秋写景作文

早上,走进学校,喧哗一片,很是热闹,因为今天我们要去良渚博物院秋游。大家都非常兴奋,大巴车上满是叽叽喳喳的像麻雀群一样的叫唤声、讨论声……

期盼着,我们很快到达目的地——良渚博物院。首先游览了良渚博物院的第一展厅——发现求真。“哇,没想到古杭州没有现在的先进工具,可是有许多古文物却是如此美丽而精致啊!”我惊叹道。走到中间,突然,我感觉脚下一空,不觉吓了一跳。原来,地上是透明玻璃。我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地上是杭州地图,而那右边是良渚地图呢?”原来,这个地方寓意着“站在杭州看良渚”。

我们穿越了时空隧道,一块大玉壁散发着奇异的光芒,它渐渐将我们带回到久远的从前……时空坐标是用彩色的泥土和不同的陶器制成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个时代,同时也展示考古学家发现良渚遗址、认识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七十年考古历程。还有复原的良渚古国城墙,在延伸油画的衬托下,延伸,延伸……

转眼间,我们浏览完了许多关于良渚文化的知识,体会到了好些乐趣呢!这时,班级队伍里时不时地听见有人肚子“咕、咕……”叫的声音。也许,老师也察觉到了此事,就带着大家走到了野餐营地。我们组的组长余峥,就马上在一片空地铺上了垫子。然后,大家把自己的零食都拿出来跟同学们分享。

原来,与同学在一起,再孤单也不会寂寞。

吃完了“午餐”,许多同学开始或互相玩游戏,或排练节目,我则当起了预演的“小评审”,来点评每个节目。过了好久好久呀,吴老师把五(4)班的同学全部聚在了一起,围成一个大大的圈。欣赏着同学们的表演,现场的气氛欢乐开心又温馨。表演完了节目,同学们仍然闲不下来,又玩起了“丢手绢”游戏,我们欢乐的气氛感染了其他班的众多同学,他们都来看我们的游戏啦!我满怀期待地希望丢手绢的`人能丢给我,没想到,大家都丢给了身体不舒服的张逸博,我失望极了。吴老师一声令下:“下次再玩了,先回去收拾收拾吧。”“只能等下次再说了。”我垂头丧气地说。

最后,就是集体照的环节了,我们大家排成4、5排,在斜坡上一起拍了温馨又值得纪念的集体照。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不知不觉“踏”秋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心中仍对良渚恋恋不舍……

篇13:秋作文写景抒情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发情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发情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菊花》《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菊花,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菊花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摘要:<正>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是我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和应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它们都具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可是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无法分清二者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形式较为相似,致使学生经常把二者混淆在一起。它们虽然都是通过一些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只要细心分析和探究,还是很容易将二者区分开。一、写景抒情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篇14:写景抒情诗《词、曲》教学三步曲

关键词:写景;抒情;诗词

诗歌教学,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由于诗歌体裁固有的特点——思维的灵动性、内容的跳跃性、内涵的朦胧性和句式的复杂性,它通常是“发纤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诗集后》),让多少语文教学者产生“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无奈,无怪古人有“诗无达诂”之叹。我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写景抒情诗的教学略有感悟,兹简谈心得教于大家。

詩歌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实质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的外壳——语音、语意而深入到诗的内核,登堂入室,直接领悟诗人透露出的信息:对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生命之旅的沉思、对博大胸襟的抒发……实现与诗人思绪的对接,从而获得审美的快感和情操的陶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如此境界,应是有规律可循的。我认为,须奏写景抒情诗《词曲》教学的三步曲。

一、高声朗诵,捕捉关键字词

诗,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歌结成了连理,所以,早先之诗一般可入乐,即可歌,乃至于诗、歌不分家,故此,“诗”本身就具备了“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而此特质,非放声吟诵不可体验,所以,古人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经验之谈。在诵读的基础上,逐步地锻炼学生敏锐地捕捉诗句中关键字词的能力,把音韵义转化为字义或把音韵义和字词义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思想情感就能顺着由优美悦耳的韵律和内韵丰厚的字义搭建的隧道,步入诗歌那多彩的殿堂。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高声诵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然后再点评。整首词从头至尾都押“i”韵,一韵到底。“飞”为阴平,“肥”为阳平,“笠”为去声〈仄〉,“衣”、“归”复归阴平,韵律一上一下、一高一底,起伏变化,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在如此轻快变化的乐曲音律中,一种悠闲、怡然的情调,自然流淌出来,再抓关键字词“白鹭、桃花〈粉红〉、流水〈碧蓝〉、鳜鱼、箬笠〈青〉、蓑衣〈绿〉、风〈斜〉、雨〈细〉。找准景点,看清景色,诗词所流露的自然之美、郊野之趣渐显,再将此与诵读的感受结合起来,其诗情画意几呼之欲出了。

二、组合景点〈色〉,构筑画面,接受信息,调动积累,感受意境

把关键字词抓住后,得拼缀组合,使其成为完整感人的画面。如上的景点,可将其组合为这样的画面:葱茏的西塞山前:一行白鹭展翅高翔;一树树桃花灿若云霞;弯曲的河流,碧蓝的水波,漂着瓣般粉红的桃花,清澈的水中那肥美可人的鳜鱼在追逐嬉戏;河岸上,一位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钓翁,在斜风细雨中乐不思归。画面有人有物,有静有动,以动为主,色彩有白、粉红〈桃花〉、碧蓝〈流水〉、青、绿,绚丽和谐,明快动人。再把画面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相结合,启动想象翅膀,展开联想,于是,画面在记忆的天幕上得到延伸、扩展:仿佛哪次春游时,就曾置身过如此美丽的画卷,因景、因事、因起情而令人流连忘返;似乎,在哪部电影、电视剧里,也目睹过类似美妙情景,曾为之心驰神往。这样一想,一个个呆板的方块汉字便灵动起来了,幻化出有线条、有色彩、有生活情景的场面,于是,词人寓在词中的形象,就被读者接收过来,而且,这一形象,被读者用想象和联想的画笔在外延和内涵上再作进一步描绘后,当更精彩,更富情味、更感人。画面鲜活起来后,便浮动着缕缕的生活气息,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因此感而愉悦了身心,此时,通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出现了。

三、感受意境,能摸诗词主旨,捕住词人思想感情

古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语》<卷上>中说,“然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杨哉?”景物只是情的载体罢了。虽刘勰有“文情难鉴”之言,但是,通过以上途径,是能顺着藤(诗词的内容)摸得到瓜(词人通过诗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的。在张词中,由青山、绿水、桃花、鳜鱼、钓翁构筑的画面,闪动着一股鲜活的气息,吸引着画中的钓翁,吸引着作者,也吸引和感染着读者,人的感情在此境界中徜徉漫步,多么恬适,多么惬意。由此,词人寄情山水,专近自然之意,已尽显无遗。再捡一首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看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从单纯角度看,藤、树、鸦、桥、水……道、马、夕阳等,本身并不含情,但作者用一“情”字把它们聚在一起,犹如一高明的山水画家,随手几笔,意趣毕现。“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道”是古的,“马”是瘦的,枯萎衰败的景致,营造出惨淡凄凉的气氛,在此背景上,推出一位憔悴疲惫的游子,再衬以“小桥流水人家”,面对此景,谁不被画中人那满肚的愁肠所动?你真要“问君能有几多愁”?那只能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了。到此,对作者着力渲染的氛围,抒发的浓郁感情,还有谁不能领悟呢?

总之,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如上三步,诗歌的教学也就有一种章可循了,既可免去一般诗词教学的枯燥乏味,又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学生在今后也就愿意走进古典诗歌的学习中来,从而, 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思想感情, 又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上一篇:德国求职教练亲授面试绝技下一篇:雨声雨意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