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一直不曾忘记范文

2024-04-17

那些事一直不曾忘记范文(共16篇)

篇1:那些事一直不曾忘记范文

岁月易逝,人易老,只是内心深处那份柔软的记忆从来不曾忘记。

离校不过半载,生锈的栏杆外,香樟开始落叶,门口的青松似乎都不算绿得生机。推开许久不会的门,教室里已坐满了,人头攒动。依依惜别的我们,眼角的泪似乎没有断过,没有人说话,抽泣声不再难听,此时无声胜有声,倒希望还能再听老师上一节不曾珍惜过的课。墙角的那株常青藤,心疼的落下了片片“眼泪”,我们懂,是不是懂得太早了呢?豆蔻年华的我们应不应该品尝分离,不知道,再嘴馋的怕是也没心思去囫囵吞枣了。下一个夏天,这个教室依旧坐满了人,可惜不再是我们。老师,我们是否还有缘再见,三年的教导,被三张卷子撕的支离破碎,那场试卷雪,不仅仅是我们的压力,还有愤恨。既然要遇见,为什么要分开,还这么早!只有彼此不曾忘记,那些年曾经疯过的我们来过,“高喊着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的我们……

那片操场,一批一批无数青年人为其挥尽了汗水,咬牙坚持的,其中不免有我们。一星期来这里的次数屈指可数,吃不得苦对这里谈不上喜欢,却不知这里才是最可贵的地方。与好友顶着烈日炎炎,并肩跑去,热浪拍打着背脊,惊涛拍岸似的汹涌。耳边的呼吸声不断,分不清是你的,还是我的,不分你我的听着,夹杂着你的声声加油和急促的呼吸跑过了一圈又一圈。腿越来越软,头顶的汗珠掉的厉害,衣领湿透了,发丝不再飘逸的粘在脸上,嗓子燃满了烈火。还好有你,拍拍肩,跑在了我的前面,叫我拉住你那双瘦骨嶙峋的手,没有汗味的手被肉嘟嘟的手粘湿了,满是汗味。此刻,阳光不再那么毒,整个操场洋溢的不汗味,是我们的笑声。就这样,我们互相追赶着,只为了为同伴多遮挡一丝炎热的阳光,留下的是一份凉意!并肩冲过终点,哪怕最后一名要被罚,也要共同承担。总有一个气喘吁吁的人递来一杯半温的白开水,冒着微微热气的手握住了的被子,在我看来,散发的满是友情的魅力。互相用纸巾擦着红彤彤的脸蛋,手都是抖的,哪在意呢,只要心到了,就够了,满满的是友情我又怎能把这一切都忘记?

那片树荫下,爬山虎长的茂盛的秋千上,我们互相分享着小秘密,用嘴轻轻诉说,用心把秘密锁上,只有另一个人的心,才能打开,字字句句都是诺言。微风吹过,你总会把外套分我一半,脚麻了也一动不动,为的是共同呵护并享受着着一份小小的温暖。秋日的心暖风却冷,总会把刘海吹乱,一边互相小心地替对方整理着,一边半开着玩笑,还要张牙舞爪地吓唬这对方,自己还傻乐着,不仅仅是怜爱。落叶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落,总会有一只小手轻轻扑落别人身上的落叶。偶尔遇见一只枯叶蝶,扑腾着却无济于事,最后都是一样,无奈的回到原地看一副幸灾乐祸的嘴脸。阳光晒得人犯困,总有一个人静静的睡着,另一个静静的看着。其实,睡的人不一定困,看的人,可能困了,一场演技不够的哑剧,都有心离场,可总被些什么牵挂着,可能大家都不愿意去打扰这样一份安静的快乐,难得的,可贵的。这样一份同伴的友情,我怎能忘记?

正确的时间、地点,我遇见了可能不算最正确你,开始了一场梦的旅程,一路走向灵魂的尽头,这样一份友情,我不曾忘记,不论是我还是为了你,都会深深的埋藏在心里,珍藏一辈子!

篇2:那些事一直不曾忘记范文

纵观人类文明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已经走过了数千载的光阴。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民族它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虽饱经沧桑,却屹立不倒,她就是中华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黄河这条母亲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龙的传人”„„

上古时期,炎帝部落击败蚩尤,并与黄帝部落日渐融合,开创了中华文化,自此之后,英雄辈出,古老的的中华大地渐渐换发出绚丽的光彩。

东周时期,天下纷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时势造英雄,就在这乱世之中,一位英雄问世了!他雄才大略,志在天下;他有勇有谋,征讨四方。灭六国,熄战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大秦帝国!他自称:始皇帝!从此名垂青史。他在位期间,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今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与大团结。纵观他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卓越才能使他的人生烨烨生晖,成为世界史上一颗不可多得的巨星。他,我们从来不曾忘记。在经历了时光的考验之后,封建制度开始显露出缺点。制度日渐腐朽,国家日渐衰弱。终于,在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已经成为风中残烛的清政府霎时土崩瓦解。这一壮举,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民主,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功劳。

时至近代,在经历了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纷纷简历起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两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迅速崛起,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各国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殖民地,曾经傲视一时的东方强国中华帝国也未能幸免。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次次的战争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这只猛虎背上。中华人民开始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于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犹如一位天神般地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这位胸怀天下,志在天下的伟人一生不凡。十七岁离开家乡,踏上慢慢人生之路,并赋诗于父,海尔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其雄心壮志不言而明。

之后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毛泽东逐渐成为了共产党的领导人。在他的领导下,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有事实错误

长征的是 红军 抗日的主要是 八路军与新四军 解放全国的是解放军

建议改成人民军队)。他建立起了疆域960万平方公里之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摆脱了百余年的屈辱,真正的站了起来,成为我大中国的主人。他,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开天辟地,救人民于水生火热之中,救中国于危难之际;他,执政一时,政绩惊人,人民称颂,捍卫了伟大祖国的主权,彰显了大中华的国威;他,将星已陨,精神不灭,激励后人,他那顶天立地的形象为人永铭,他那豪情壮志流芳千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实现转回今天,我们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两年之内,遍访各国,在国际上为我国树立起一个友好而负责的大国形象。他还提倡节俭,要求开展“光盘行动”,一时间国内节俭之风盛行,广大使命自觉参与该项活动,浪费现象骤减。

从古至今,历代中国贪污腐败的现象屡治不绝。然而,他自执政来就开展了一批又一批反腐活动,沉重打击了腐败官员们的嚣张气焰,社会上逐渐呈现出一番安定和谐,欣欣向荣的景象。

古语云:“一言能兴邦,一言能丧国;一人之辩重九鼎之宝,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习主席凭借过人的都猜遍访各国,也下巡多次。他提出的“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令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燃起了奋斗热情,我能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子不远了!

习近平,这位中国改革关键阶段的国家领导人,开明政治,振兴教育,发展经济,相信他的功劳肯定会为人永记,我们绝不会忘记!

篇3:那些温暖,我一直不曾忘怀

那是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寒冷冬夜,县城的商铺都已打烊,路上只有昏黄的街灯兀自闪烁。我裹紧棉衣,使劲儿蹬着自行车,穿行在寒风中。破旧的街道坑坑洼洼,我一个俯冲,自行车撞到一块石头。石头不大,却让我连人带车重重地摔倒在地,已经冻僵的手掌擦破了皮,渗出血来,裤子膝盖处也磨破了。

我艰难地站起来,搓着破皮流血的手掌,又弯腰轻揉摔痛的膝盖。寒风刺骨,自行车链子也断了,我难过得号啕大哭。周围没有人,夜色越来越深,我心中充满了恐惧和难过。我抹去泪水,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走着走着,泪水又落下来。

我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平时没干过什么重活儿,没走多远已累得气喘吁吁,肩膀疼痛,挪不开步。可是,我不能丢下自行车不管,那是父亲送给我的礼物,也是我每天上、下学的交通工具,我一定要把它扛回家!

无人的街,寒冷的冬夜,一个女孩子扛着自行车泪流满面——这幅画面,在很多年后,依然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那一夜,如果不是遇见吴阿姨,如果不是她伸手相助,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把自行车扛回家,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当成偷车贼送到派出所……

那天夜里,吴阿姨在医院照顾她生病的婆婆,她的丈夫替换她后,她才从医院出来。她看见一个人扛着一辆自行车从远处走来,刚开始以为那是个偷车贼,走近后才看清扛车的是个女孩儿,于是她上前来询问。

我哽咽着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她疼惜地望着我,说:“我家就在附近,如果你相信我,先把自行车扛到我家来吧!你骑我的自行车回家,我明天找人帮你把车链子修好,你放学了再过来换车。”

我犹豫不决,吴阿姨善解人意地说:“要不这样,你现在就骑我的车回去,你的车我先扛回去,明天你中午放学后在这条街上等我,我们再换车……”

听到她这么说,我脸红了,原来我的担心她都理解。我鼓起勇气说:“没事,先把车扛到你家吧,我相信你。”就这样,我重新扛起车跟她回家。吴阿姨一手扶车一手帮我托着车把,让我不那么辛苦。她家真的就在附近,不到十分钟我们就到了她家。进屋后,她泡了一碗热热的红糖水给我喝,还找来碘酒和红药水帮我清洗擦破皮的手掌,连淤青的膝盖也抹了药膏。弄完这些,吴阿姨说:“放心吧,明天中午放学后,你就来把车换回去!”

出了门,我骑着吴阿姨的自行车回家,一路上感动得又想流泪。

第二天中午放学,我骑着吴阿姨的自行车去找她时,她已经找人把我的车链子弄好了。我很感激她,一再道谢。她笑着说:“没什么,一点儿小事而已。我家闺女只比你大几岁,她在外地读书,也得到过很多好心人的帮助……”

篇4:从来不曾忘记作文

再一次路过小学校门,再一次将目光从铁栅栏中透过去,再一次满怀期待地寻找她的身影……

小学六年,换过许多个老师。只知道有时在校园中偶尔碰到哪个老师,乍一看好像很面熟,仔细一想,脑子里却又空洞洞的一片,好像很陌生。朱老师从五年级开始教我们班数学,直到我们毕业。粗略一算,她应该是教我们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了。

在这之前,每一次换数学老师时都很紧张。在我印象中,似乎整日和数字打交道的人都很严肃,不是那么好惹的`。同样,第一次看见朱老师时也揣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当她迈进教室的第一步时,我就释然了。披肩的长发,快要充盈整个脸庞的笑容,让她看起来是那么的具有亲和力。之后,现实也依旧没有打破我的猜想。数学课上的妙语连珠,时不时的幽默笑话,使她的数学课变得无比精彩。

一次体育课过后,大家大汗淋漓,偏在这时候学校停电了。一杯杯凉水早已不足以盖去身上的燥热。没有电风扇,身旁的空气似乎纹丝不动,以至于使偌大的教室一点风气都没有。正当大家燥热之时,朱老师进来了。体育课后的课是所有老师一致认为最难上的,又停电,这堂课恐怕起不到任何效果。无奈小学时数学课每天只有一节,大家只得硬着头皮看着朱老师黑板上的笔走龙蛇,数学课从来没有这么寂静过。老师似乎发现了不对,停下了课,直接说道:“你们趴下去休息会吧,课明天再上,随后搬了把凳子坐了下来。碰巧电又来了,风扇开始了转动,凉丝丝的风吹在身上,更吹在心里……

篇5:从来不曾忘记作文

你长得小却精致,可爱得有想让人冲上去掐一把的感觉,开学第一天,你我就是同桌,蓝色的书包,蓝色的笔盒,一盒的蓝笔,让我一下记住了你,你说你喜欢微蓝,你如此便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微蓝”。你性格温柔和顺,可谓“性行淑均”。我们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午休时间你总会故作神秘地把我拉去溜达,在校园小而窄花坛上蹿跃,拨开草丛,找到狗尾巴草,偶尔还能看见小花在静谧安详的开放,你喜欢把狗尾巴草一把抓下,在我不注意的时候,一把拉住我,将毛茸茸的草塞入我的脖子里,我便惊得大叫,而你却总是倚着大树偷笑,阳光透过树枝间的缝隙照下来,在那片田地上投下的片片光斑,我大叫着“微蓝”,就这样厮打,快乐。

就这样,无限的快乐充满我的校园生活,但就在我沉于幸福中时,你转走了,后来我听说你是要举家南迁到成都。我们的最后一面是在你家的门口,还是一身淡蓝的衣服,拿着中性笔在我的手上留下了一串浅蓝色的电话号码,我知道,再次相见已不知道是何时。

可惜,你刚到成都,便是四川的大地震,我没有等到你的平安电话,我只能默默看着新闻,直到看到那梦寐以求的一行黑字“成都无一人死亡”,想听你的声音,可电话拨过去只是默默的忙音和冷酷无情的女声“对不起,您所拨打的电话……”坐在沙发上,便回忆起我们曾经的嬉戏打闹,我生病时递上的热水杯,一切似乎历历在目。

再过去了几个月,虽有了新伙伴,但你我却一直没有忘,一日闲下来,再打了你的电话,却已经成了空号。直至没有一丝希望的时刻,一个陌生的号码打入手机,是那个熟悉的像极了你的声音,你告诉我你是蔚蓝的那一刻,似乎有了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想一吐为快,说了些现况,便草草挂断了,那段友情便一直留在心中,不曾忘记。

篇6:从来不曾忘记作文

雨后天晴,午后的阳光很刺眼,有些庸懒的照在那露珠的身上,闪闪发亮,像钻石那样闪耀着。一切都好似焕然一新了似的。那些躲藏在草丛的昆虫,也一定在享受着那片刻的清新与宁静吧?那些争奇斗艳的花朵,也一定在感受那肥沃与湿润吧?美好极了,美好得让人不忍眨眼。

偶然垂下眼眸,一株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小草,偷偷地穿过石缝,探出头,感受那光明与舒适,它是那样的平凡,可却仿佛留在我的眼里,刻进我的脑海。带着那惊奇的目光,我有些震惊,有些诧异。在它埋进土里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面对磨练。在舒适的短少和生命中,它选择了后者,它必须长大!只有前进,没有退缩!除了黑暗,它一无所有。它觉得,阳光似乎已经渗透石头,穿过来,带给了它温暖,那石头又算得了什么?穿过那石头,不需要多么大的力气,只需要顽强不屈的信念!一年又一年,它终于达到了黑暗!赢得了生命,生命才刚刚开始……

再看看那一株草,绿得发亮,刺痛了我的双眼。在那石缝中犹如一个胜利者,傲然挺立着,再也无法忽视……生命如此顽强,死亡只是玩笑!

篇7:他们只是忘记了那些事

走失的母亲

母亲83岁生日那天,我们一家都来给她过生日。生日宴上,母亲竟然拿筷子指着我、大姐和我的妻子说:“你们今儿个也来给我过生日,一定都是我蛋儿(我的乳名)的好朋友,吃吃,都拣好的吃……”母亲对我们说完客气话,就回头招呼孙子孙女让他们俩坐到她的身边,她把我们夹给她的菜几乎全部夹给了孙子孙女,还高兴地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宝贝儿子和闺女,他们野得很,那年冬天,蛋儿在学校做错了事,老师罚站,在雪地上站了一个钟头,小屁屁被冻成青柿子……”

母亲的话,使一家人回到了从前,我们都禁不住落泪。一个不好的预感也袭上我的心头。我明白,母亲是得了真正的“痴呆症”了。

日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慢慢流逝着。我们无法改变人生的法则,无法阻挡母亲慢慢老去,眼看着她变成一个忘掉现实的老人。

直到有一天,我正在外地出差,突然接到姨妈的电话,说接进城里来住的母亲找不到了。失去母亲的日子,是我一生最最痛苦难耐的时候。我们一家昼夜寻找母亲,喊哑了嗓子,哭红了眼睛……

就在我们一家极度绝望的时候,电视台的一个电话打过来说,在距城五十公里外发现一个老太太……结果在那个村子里真的找到了我的母亲。

为了让母亲在“从前境况中感到幸福”,我们一家人商定后,把母亲送回老家,把老家的院子整理好,特别是那个漆黑而印着皱巴巴“忠”字的老门,保持了原来的模样,让母亲和我们一起居住。

这样一来,母亲的幸福生活好像一下子就来到了脸上。她每天都很“听话”,不管我们给她吃什么都说好吃,还经常摸着孙子孙女的头儿说:“儿子女儿真孝顺!”

邻居家玉米熟了,母亲不停地掰开了人家的玉米。没有力气掰时,就命令“儿子”帮忙。那天,母亲掰到第83穗玉米的时候,突然说累了要歇歇,就躺到玉米堆上睡着了。儿子后来说,奶奶在睡着时还说着一个字——“忠”。

母亲就那样驾鹤远行了,可是儿子女儿们从来不知道母亲口中的那个“忠’字。我对他们讲:他们的爷爷名字里就有一个“忠”字,孩子们终于忍受不住,哇地哭开了……

上帝最恶毒的诅咒

190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爱罗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1864年6月14日-1915年12月19日)在法兰克福精神病院参与观察并治疗一位叫做Auguste D (Auguste Deter) 夫人的患者。阿尔茨海默注意到:这位51岁的患者有奇怪的行为症状,丧失了短期记忆。1906年4月,D夫人去世,阿尔茨海默将病历和患者脑组织送往他工作的慕尼黑克雷佩林实验室。其后的研究发现,病患的神经原纤维发生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同年11月,阿尔茨海默发表了关于此症的病理学和临床症状演说——这种病症从此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氏症”。疾病的成因,医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世界上大多数被确诊病例,从确诊到脑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平均只有7年时间。在这7年的时间里,病患从渐进性痴呆直至生活不能自理,患者与家属将承担着无法想象的痛苦与经济上的负担。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世界上“最贵的疾病”之一,2003年全球花费在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金钱就达1560亿美金,相当于一个中小国家一年GDP的总和。

“老年痴呆”——这种病的中文名字从某种程度上给社会造成了误解,它让我们感觉这种疾病距离我们很遥远,可事实是,罹患这种病的患者可能并不老(家族遗传性阿尔茨海默氏症在中年即可发病),又远远不止于痴呆那么简单。

根据报道,2007年,英国患病人数达到70万人,每88人中便有一人罹患此症,为此每年支付的药物以及护理费用高达170亿英镑。专家预测,到2051年英国将有170万人患上此症,社会将为此每年负担数百亿英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亿7百万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3年,全球以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为主的痴呆症患者总数约为3560万,并以每年770万的速度增长。《201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氏症报告》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6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13%的人需要长期护理;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中,约有一半的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全世界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照护的费用超过了6000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1%。

2007年,中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显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痴呆症(阿尔茨海默氏症)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为5%,每5个80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一个患者。201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人数近600万。2013年,专家估计中国约有800万至1000万老年痴呆症患者,其中大部分为阿尔茨海默氏症。

《201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氏症报告》指出,2010至2050年間,世界范围内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数量将从1.01亿增加到2.77亿,增加近两倍。这个问题在中国显得尤其突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2013年底已达到2亿,比法国和德国全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

沉默的800万

当卡里•史密斯决定用录音机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记录下来时,他讲话已经含混不清了,好像嘴里藏着颗核桃。这个男人从55岁那年开始,慢慢失去了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这些东西一起悄悄溜走的,还有这位历史学教授的记忆。他沮丧地对着录音机说,“由于一些奇怪的原因,我总是记不住我现在的年龄。”不过更多时候,他正在说话,却突然发现,“见鬼,我忘了我想要说什么。”

1985年,史密斯被诊断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作为唯一一位将自己的病程作记录并公布于众的病人,史密斯的音频记录至今仍是研究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重要资料。

25年过去了,这场“没有幸存者”的疾病战争依在继续。

在中国,这是一群沉默的病人,人们将其称为老年痴呆病患者。“中国政府和公众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认知程度十分低,大概比美国晚几十年。”阿尔茨海默氏症中国委员会秘书长王虹峥对此十分担心。

一个巨大的反差或者可以代表这个现状:这个由科技部批准加入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委员会,只有一间朴素得近乎简陋的办公室;一共有4名专职工作人员的委员会,代表着中国至少800万名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这是一个饱受折磨的病人群体,却从未获得过应有的重视。

2000年,委员会副主席王军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神经变性疾病中心回国。这位曾经就职于世界顶级阿尔茨海默氏症实验室的科学家发现,国内的医护人员几乎都不了解这种病。一位医学生物副教授竟然问她,阿尔茨海默本人究竟是个医生,还是个病人。

这几乎可以表现在与疾病相关的一切方面。医院里没有阿尔茨海默氏症专科,神经内科、老年科、精神科和心理科都有可能“兼职看这种病”。甚至没有专业的研究所,大学里也没有针对这种疾病的教学。在国家立项的大型课题中,阿尔茨海默氏症从未单独立项。

甚至连最基本的发病人数都成为“悬案”。2010年,一场17国科学家举行的电话会议中,当王军提出“中国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约为600万到800万”时,一位美国科学家毫不客气地反驳,美国老年人口3500万,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为500万人,“中国老年人口超过1.5亿,怎么可能患病人数却只多出100万?难道这是中美生活方式不同吗?”

这位中国科学家当时感到尴尬极了。事实上,这项唯一可以引用的数据,也仅仅基于2009年的一个会议报道,中国没有任何机构曾经就此进行过专门统計,“也许更多”。

很多家庭也不善待病人。在民间,因该病而带来的痴呆症状,常让家人以为“老糊涂了”,从而被视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就医。一些“对老年痴呆病稍有了解的家庭”,却总是“羞于启齿”。

王虹峥每天都会接到大量患者家属求助的电子邮件。其中大部分都没有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这位曾经也是一名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家属的教授推测,可能因为这种病的遗传性及其对它的误解,导致这些人“羞于启齿”。

事实是,这种疾病的遗传致病概率并不高。2010年4月初,澳大利亚人丽贝卡•道格就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婴。这位母亲由于“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中罕见的一种”,记不清生产过程,甚至认不出女儿的模样。即便身上带有这种基因,“也有可能并不发作”,王虹峥解释说。

一种代价巨大的死亡方式

开始时,一切看起来和在老年人中普遍发生的记忆力下降没什么区别。但渐渐的,真正的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的“失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一边笑着一边忘记了自己为什么笑出声”。一个重庆病人曾经指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家里又来客人了。”

他们的空间辨析能力也在渐渐丧失,这群病人出门后很难找到回家的路。

更让亲友们难以忍受的或许是人格改变。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老人突然变得极度自私、易怒,常常幻想家里有人偷他的东西,或者将粪便涂满整面墙壁。夜晚,甚至可能把全部衣服脱掉在街上乱跑。一位曾经温文尔雅的老翻译家,晚年突然迷上了“捡破烂”。家里堆满了来历不明的垃圾,臭气熏天,如果家人想要扔掉他的“收藏”,他就会破口大骂,“他原来不是这样的人啊。”他的妻子绝望地哭出声来。每个家庭都会被这个性情大变的人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实际上,“他只是生病了。”

最后,病人甚至不如一个婴儿,连吞咽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忘记了。因为不能吃饭,只能长期靠输液和鼻饲为生。尽管阿尔茨海默氏症不能直接导致病人死亡,但这些年老的患者往往因此而失去免疫能力,最终死于各种感染。因此,在美国阿尔茨海默氏症被称为继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疾病之后的生命第六大杀手。

不仅如此,一项来自美国的数据表明这种疾病有着愈演愈烈的杀伤力。从2000年至2006年,美国心脏病死亡率下降11%,中风死亡率下降18%,但与这些数字截然相反,阿尔茨海默氏症死亡率上升46%。

世界上根本没有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合适可靠的药物”,因为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研究透彻其发病机理。

一度,大脑灰质外的一些积聚的斑块被认为是罪魁祸首。那是一种名为Aβ的蛋白肽,它们的大量聚集形成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脑中常见的斑块,加上神经细胞内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发生了大量记忆性神经元数目减少。现在,科学家们开始觉得凶手另有其人。“Aβ蛋白沉积成斑块或许只是病变的结果之一,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种种不断被后人推翻的研究面前,只有一个未曾改变的事实——阿尔茨海默氏症仍是不治之症。现在,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已经能够确诊阿尔茨海默氏症,但“一旦确诊,就不可能再康复,只有慢慢走向死亡”。

每个患者的病程可达5年到17年,“最后不但病人自己垮了,也可能把整个家庭拖垮。”阿尔茨海默氏症中国委员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每个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平均治疗成本约为112万元人民币。而将近一半的照料者后来也引发了功能性紊乱及其他相关疾病。

一些医生甚至在中年时就请律师写好遗嘱,声明“如果不幸患有此病,子女必须将我的全部财产用于治疗”。

认识阿尔茨海默氏症

美国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把它们归为七个阶段:

阶段一:无症状,病人表现一切正常

对,别奇怪,当我们的身体细胞开始出现功能异常时,并不是马上就显现在行为上的。这个阶段神经细胞只是异常,还没开始成群结队地坏死,因此病人的认知功能还不受影响。

阶段二:非常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

这个阶段病人开始忘记一些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细节,比如熟人的名字、熟悉的地名,自己的眼镜、钥匙之类。都是比较轻微的健忘,周围人不会觉得病人有多异常。

阶段三:轻度认知功能下降

有一些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患者在这个阶段被诊断出来。健忘已经到了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步,包括很明显的忘记人名地名或者日常物品的名称,没法记住陌生的人名,阅读出现障碍,弄丢贵重物品或把它们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做事变得无计划、无条理性等。值得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异常,但并不是出现症状的人都被诊断出阿尔茨海默氏症。

阶段四:中度认知功能下降

这个阶段的症状可以成为医生诊断的依据,属于轻度或早期阿尔茨海默氏症。例如,病人对最近发生过的事没有印象,不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心算,忘记一些个人经历,性格变得不积极不主动,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的社交场面或者很需要脑力去做的事的时候显得很畏惧等等。

阶段五:中偏重度认知功能下降

有这些症状的人通常被诊断为中度或中期阿尔茨海默氏症,他们的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出现大的障碍,开始需要人陪护。病人有可能忘记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记不得在哪读的小学和中学,搞不清现在是哪个月份或什么季节,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需要人帮着挑选合适的衣着出门。但他们通常还是记得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吃饭如厕也能自理。

阶段六:重度认知功能下降

这些症状属于中偏重度或中期(对,仍属于中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的记忆力变得更差,性格变化开始明显,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可能完全忽略周围的人和事,出现睡眠障碍,吞咽困难,频繁大小便,幻听幻视,神经质地重复某个动作,无目的地闲逛并迷路。在此阶段病人仍知道自己是谁,可能叫不出家人名字,但还能分辨熟人和陌生人。

阶段七:极重度认知功能下降

这是最后的阶段,属于重度或晚期阿尔茨海默氏症。病人失去了对环境的感知力,说话和行动都有困难。他们可能念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句子碎片,大小便失禁,要人喂饭,走路要人扶,甚至坐不稳、不能抬头或微笑、肌肉僵硬、出现不正常的条件反射等等。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渐进过程。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出现那些列举的症状,症状出现的时间也有个体差异。如果怀疑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氏症,切忌仅凭网上的信息自行对号入座,而要去医院找医生,让医生根据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标准来诊断。平均来说,被确诊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病人存活时间是四到六年,但个体差异很大,从三年到二十年不等。

(摘自“科学松鼠会”安婆婆《概说阿尔茨海默氏症》)

为爱正名

当她拿起电话不断输入号码,却怎么也想不起要打给谁的时候……如果你的妈妈忘记了如何吃饭、忘了你是谁,你会称呼她“痴呆”吗?我的妈妈没有痴呆,她只是忘了那些故事。这种疾病叫做“阿尔茨海默氏症”,在中国大陆被称为“老年痴呆症”,如果你也认为“痴呆”是歧视性的称谓,请投上你的一票,“为爱正名”。

——公益广告“为爱正名”

你知道吗,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氏症日”。2012年9月,央视联合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为“老年痴呆”正名,引发社会广泛参与。

与专业拗口的“阿尔茨海默氏症”相比,“老年痴呆”看似通俗易懂,却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该病的概念,更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容易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心理压力。调查显示,我国100名老年痴呆症患者中仅一人会主动找医生看病,很多病人因为对这个病名很排斥,就不承认自己得病,也不愿意去医院,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与名称上的有形贬义相比,现实中的无形歧视更加可怕。国际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40%的痴呆患者和25%的痴呆照料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排斥。有60%的痴呆患者表示,他们被诊断为痴呆后,最可能疏远或者失去联系的是朋友,其次是家人。因此,更名只是消除歧视的开始。

关怀,尤其是家人的关怀和理解,是陪伴这些不幸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最为重要的支持。

北京女孩凌漠就是这样一位孝顺的孙女。随着对阿尔茨海默氏症从陌生、了解、到深入,她开始默默地为普及阿尔茨海默氏症知识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大约三年前,凌漠的奶奶不小心把脚划伤了,化了脓,于是她和家人把奶奶送到医院。在医院,医生无意间指着凌漠母亲询问她:“这是您女儿吗,叫什么名字?”老太太犹豫着,答不出来。当时凌漠和家人只觉得是老人记忆力减退,并没有在意。

在家养病期间,奶奶做出越来越多“不合理”的行为——说话开始结巴,说不清楚;经常在家里找不存在的东西;有时会指着枕头说那是白菜。

“奶奶90多岁了,在她那个年代,她是少数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她平常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性格一下子变成难以沟通、不讲道理,我们都觉得很奇怪。从此开始寻找她变化的原因、治疗办法和相关护理的知识。”凌漠在悉心照料奶奶的同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系统了解和学习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知识。

平常喜欢画画、设计小广告,加上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关心,凌漠将自己了解的信息和小知识做成宣传册、传单,在博览会和科技周上分发。她还有一个微博,专门用来转发她收集到的国外宣传阿爾茨海默氏症的公益广告。她的微博上有这样一个事例:外国有一些超市,每个月会故意选一天将货架上所有的物品全部打乱,让客人在原来的地方找不到商品。客人很生气到总服务台询问,工作人员就会给客人发一张传单,上面写着“今天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体验日”。他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人切身体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感受,更好地从心里理解和接受这些患者。“能够对一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挺难得的,我想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继续坚持下去。”这是凌漠很朴实的心愿。

奶奶的病从发展到末期,不能自主进食,需要戴鼻饲管,吃流食。老人经常趁人不备拔出鼻饲管,导致危险发生。每一次重新插管的过程又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奶奶住院的时候,同屋有一个老太太插着呼吸机。白天我还跟她聊天说话,晚上过去的时候就听别人说,她因为比较固执,拔掉了她带的呼吸机,导致严重缺氧,进了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无奈之下,也为了不伤害老人,只能选择用宽布条把老人的手绑在床的两侧。这让凌漠看着十分难受。于是她开始寻找一种能约束老人拔管的装置。

五金店、杂货市场、网上购物……凌漠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几种约束手套,但这些手套不是限制了老人双手活动的自由,就是材质过软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最后,她决定自己动手为奶奶做一个专门用于自我保护的手套。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验,她发明了透明约束手套。

透明约束手套是一个类似透明球的装置,球的一角连着用柔软的布做成的袖筒。患者的手通过袖筒套在手臂上固定,并被约束在“透明球”手套中。球面有孔,用于透气和保证手套内的湿度和温度,开孔控制在刚好不卡住手指的大小。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透明球面随时观察患者手部的情况,患者也能在手套内进行手部活动。

透明球内部有一定空间,有的老人喜欢玩珠子、核桃,就能放在手套中给他玩;活动能力弱一点的,也能在里面垫个棉垫,让老人舒服一点。

凌漠一边演示一边说:“一方面,是为了解决老人拔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缓老人的感知能力退化。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人,跟别人交流的能力在慢慢减弱,如果过于限制他本人的活动、减少自己跟自己交流的机会,我觉得会越发加速他能力的退化。”

透明约束手套的背后,是凌漠对奶奶沉甸甸的爱。

本文主要根据以下文章编写:

宋殿儒《母亲走失的那扇门》

安婆婆《概说阿尔茨海默氏症》

赵涵漠《“老年痴呆病”患者:

沉默的600万》

人民网《记忆的力量,没有消失的爱》

篇8:从来不曾忘记作文

家里有十分节俭的外公外婆,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我走到阳台上,见没人,伸手想去关灯,却被一人拦住,我抬头一看,是刚才在房间里陪着我写作业的妈妈。

“别关。”妈妈说。“向下看。”我向楼下望去,见楼下有两位环卫工人。一位是经常看见在小区打扫卫生的老爷爷,另一位应该是他的老伴。那位老奶奶拎了一个红色的布袋,她从布袋里拿出一个铁饭盒,把盖子打开后将饭盒递给那位老爷爷。老爷爷坐在花坛上,将扫地用的竹扫把斜靠在花坛边,两只手捧着饭盒吃了起来。借助灯光,依稀可以看到饭还冒着热气,应该是刚做好的饭。老爷爷一直埋头吃饭,吃得很香。

“你慢点。”老奶奶看着老爷爷吃饭,笑着说。“诶。”老爷爷笑着应答。原本寂静的夜晚因为这一问一答似乎变得生气起来。两人不时地也会有几句交谈,唠唠家常,也不时的传来他们的笑声。过了一会儿,老爷爷吃完了,将饭盒又递给了老奶奶,老奶奶将盖子盖好,放回了原来的那个红色的布袋。老爷爷先行起身,拿起刚才靠在花坛上的扫把,又转过身来扶起老奶奶。两位老人互相搀扶着向前走,皎洁的月光照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构成了一幅很美的画卷。两人慢慢消失在灯光的尽头。

“你看,提供一盏灯,给别人带来方便,不是很好吗?”“可他们并不知道你在帮他们呀?”“这有什么关系?帮助别人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帮助别人是不一定要对方知道,也不一定要受帮助的人报答的。”我点了点头。从此以后,我都会在阳台上留一盏灯,渐渐的就成了习惯。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篇9:不曾忘记作文

有没有一场相遇,让你悲喜交加,难以抗拒?

有没有一个故人,让你念念不忘,魂牵梦萦?

有没有一份爱情,让你一辈子向往?

且行且念,空留满腹惆怅。

也许,本就不曾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一望无际的天空下,如今的你是怎番模样?

身边的风景,是否已经符合你曾经的期望?

可有一人,爱你如命,不弃不离?

这些问题,有人也许永远不会说出口,至于答案,也只能在心底游荡,暗无天日。

到最后,终于学会放弃。

素年锦时,莫负韶光。

午后时分,缕缕阳光穿越走廊层层玻璃窗洒下一地金黄,透着朦朦胧胧的温暖。

压抑了一天的爆动,似乎在这一刻全部化为乌有,只留满满的舒适。

追忆似水年华,茫茫然,寻寻觅觅。

纠缠,徘徊,释然,终究要面对现实,坚定地走下去。

篇10:从不曾忘记…作文

那是我不曾忘记的童年。

童年时的天空,曾经是那样绚丽,可现在不会,不会再躺在草地上,想着月亮里的桂花树,不会望着流星许下愿望,希望它能带来美好的事情。

月亮上,没有丝毫空气,也就没有生命存在。

而流星,只不过是落入大气层的倒霉石头而已。

童年年的溪流,曾经是那样充满了趣,可现在不会,不会与同伴肆意泼水,不会为了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子去弄湿裤子。

也许,那样实在没什么意义。

一切的美好都变成曾经。

独自一人靠在窗边,百般无聊的数着点点星辰,那最隐秘的童心不禁悸动。

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这般……

也许吧,我不曾忘记童年,也不曾失去童心。

在人潮涌动的城市里,人与人都带上了一层虚伪的面纱,我也自以为成熟的与人交流。曾经多么想一起那些孩子气?可又有谁知道,在灵魂最深处的角落,它早已深根、发芽,只知道那些繁琐的小事是如此深刻的记忆?

那星、那溪、那时的自己。

童年不在乎财富与利益,它追崇着灵魂中那最桀骜不驯的影子,冲破一切的束缚,飞上云际。

自由,童真最宝贵的部分。

现在却无从寻迹。

也许,我们需要暂时忘记。

篇11:但愿我不曾忘记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

I wish I could remember that first day

First hour, first moment of your meeting me

If bright or dim the season

It might be Summer or Winter for aught I can say

So unrecorded did it slip away

So blind was I to see and to foresee

So dull to mark the budding of my tree

That would not blossom for many a May

If only I could recollect it

Such a day of days

I let it come and go

As traceless as a thaw of bygone snow

It seemed to mean so little, meant so much

If only now I could recall that touch

First touch of hand in hand—Did one but know

但愿我不曾忘记遇到你的第一天

第一个小时、第一个瞬间

季节是明亮还是幽暗

是夏天冬天或者其他

记忆中你已消失不见

踪影无处可以找寻

似乎在我生命里看不到任何线索

而我生命也因此错过很多花期

但愿能够再回忆起与你相遇

那个很多天中的一天

当你在我生命中擦肩而过

像冰雪消融不留痕迹

看来微不足道,原来却意义重大

但愿我不曾忘记那最初的相遇

那时是否我曾经牵过你的手

Christina Rossetti与Elizabeth Browning、Emily Brote并称Victorian时代英国三大女诗人。她出生在天主教家庭,诗风含蓄而多情,又不乏理性,被Woolf称为“英格兰的夜莺”。

篇12:从不曾忘记…作文

从不曾忘记你,

我亲爱的老师!

――――题记

秋风吹过,夹着阵阵寒风。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昏暗的灯光悠悠的照着。我拉拉衣襟,快步走向学校……

班门刚开,只有数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瘫坐在座位上,无力的打开书包,继续昨夜的题海战术。忽的,“嗖”一阵冷风灌入,不情愿地抬起头,怎么又是他!

他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那似乎戴了几十年,老掉牙的“厚瓶底”几乎覆盖了他大半个脸,一袭黑色更突出他的严肃。紧接着,变传来他半阴不阳的普通话:“大家好好学!”又是这句……

老实说,他讲课真的很一般,甚至有些死板,把本来就无几丝生气的语文课上的更加乏味了。但是,很少有同学对他不敬;很少有同学批判他的课。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我们的老师,还因为那件事……

记得刚升入初中,上他的第一堂课,他就是这身打扮。怀着期待,也掺杂着几多好奇,我直了直身子,全神贯注的望着他……但是,他居然用土话上课!他居然不用普通话!同学们尖叫,起哄,嚷嚷……他感到眩晕,无奈,之后便是失落……他教了那么多年书,今天,居然落到这个局面……或许,时代真的进步的他都有所不适应了……

他开始学习普通话。年过半百的他逐字逐句,如刚进学堂的小孩子,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一次,到他办公室,他忙拉我们到身旁,问这个字应该怎么的读,那个音应该怎么发。又仔细琢磨,默念了好几遍。为了给十四班的同学辅导早读,记忆力逐渐减退的他竟学起了英语……我们都被的打动了。泪,在眼眶中打转,继而,是深深的自责……

之后,我们不再故意为难老师,也不在乎他那不标准甚至有点离谱的普通话。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普通话”,他那独一无二的“普通话”……

但,他终究还是走了,不在带我们。因为他的病,他长年累月积累起来的病。

他走那天,大家都哭了。他说了很多,鼓励了我们很多。最后,他终于按萘不住不住了:我们分明看到他湿润的双眼;我们分明听到他的声音在颤抖!他说,艾青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篇13:初二作文不曾忘记

那一天您给我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种.种罪行,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后一星期的周六。

我在外公家门口的院落里扔着小西瓜皮球,我一扔,外公家的小黑狗就横飞着四腿冲了出去,它的爪子很长,没来得及修剪,疾跳在青石板上蹦出“啪嗒”“啪嗒”的声儿,就好似一匹乌亮的骏马,踏水奔驰在原野上,引得我驻足痴望。但下一秒它将衔来的球吐在我的脚跟前,呼哧的喘息声与犬牙垂涎的唾液藕断丝连着,闪亮亮的眼睛溜圆地期待着下一个指令。我只得蹲下抚顺它的毛发,安慰他也安慰着自己。

几声咳嗽,拍了拍我的肩,唤我过去。您问了我近来的学习情况,我含糊的应付着,用脚步轻推小黑,小黑呜呜地委屈着。您似点非点地转了转头,满头的银丝像一棵松了的螺丝上发霉的菌。您抬起浑浊的眼眸钉着我,我心里刺喇喇的疼,我瞥见一面明镜从那污泥中浮出来,却是“出淤泥而不染”,直勾勾地盯着我的心虚。

“我老咯,不懂你们年轻人的心思都在哪,只怪我没那读书的命……唉,想当年南京大屠杀时,学校都停课了,那些个‘萝卜头’冲进我家里,哇,当时把我吓的哟!”

风摇晃着龙眼树的叶,您的肩同叶抖成了一片。您蜡黄的脸就像是行星背过太阳的阴暗面,却怎也转过来,深陷的眼睛如同黑洞一般,无边的黑暗,除了恐慌还是恐慌。

“他们拿枪指着我的头,我只好蹲下。他们翻箱倒柜,拿走了一切可以拿的。万幸的是,他们后来走了……我从来不曾忘记过。”

您的目光像把梯子似的架在我的肩上,翻了过去,浑浊的泪被石闸般的眼皮重重的压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您哭,我无法想象是多大的痛楚,才能让坚忍了一辈子的您落泪。是多么锋利的回忆,您才会久久地合上眼。我意识到,历史的悲痛是人类世世代代都无法抹去的。我会努力学习,了解历史,与您一同分担那份无法承受之重。当然不只我一人,而是每位青少年都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中国梦而奋斗,才能义正言辞地揭露那些“匪徒”的罪证,洗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屈辱。

我听着您掩木门时“吱呀”般暗哑的喃喃,沙沙的声响,像是风吹在贴着纸的墙上那样。逐渐暗下来的日光嗞喇喇地烧糊了您的脸,模糊不清了。

篇14:不曾忘记散文

与你第一次的相遇是是在高中一年级的下学期

简单的招呼你走进了我的世界

他们问我对你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

我也不知道

那也许是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吧

因为你的一件粉色的外套

春去秋来好几度

我还会错把路人认成你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那时的年纪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

那样的年纪里对于接近最好的办法

做了同桌

你说有缘无分

后来也只是成了朋友

时间依旧不停

没有开始的故事当然也没有结局

幻想的所有都没有出现

只是记忆里的你永远挺留在记忆里

篇15:不曾忘记的中国

中国,我想对您说,我不曾遗忘过,祖国的传统文化与习俗。我学习的是汉语,那干锤百炼的语言,学之不尽的辞海。我吃饭时,用的也是来自中国的碗筷。我不断地摸索着,中华的一切,打中国结、练书法、学华乐......

中国,我想对您说,我不曾遗忘过,虽然身在充满非华文化的社会,但也与祖国欢度中华节日。农历新年,长辈们不忘穿新衣、发红包,虽不在中国,也充满着农历新年的气氛,不停围绕着甲子年公转。端午节,裹粽子,吃粽子,却不禁想起屈原的爱国情操,以及一些赛龙舟之类的端午节活动。中秋节,张灯结彩,手提灯笼,吃月饼,花好月圆,家家团圆。还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我都也是快乐的与全球华人共度。您的历史文化,时时与我们同在,可不是吗?

中国,我想对您说,我不曾遗忘过,中国的信仰,佛教、道教。还有许多人信仰着,吃斋念佛上香。流传了不知多么的长久,只为了守护那“永远不灭的香火”。

中国,我想对您说,我不曾遗忘过,那优良的德操。德智体劳美,以德为先的道德观。就如我所就读的中学——銮中,也以“礼义廉耻”作为校训,培训学生成人成才。此外,《三字经》、《弟子规》等等的著作也被大力灌输给中华后浪们。由此可见,华族文化的传承,无论何时,都不曾中断过。

中国,我想对您说,我不曾遗忘过,那里发生的点滴,时不时注意着,“您还好吗?”前些日子发生的四川大地震,许多华侨子弟都深感痛惜,不断地发挥友爱的精神,援助同乡们度过困难。慈济,是我居住的地方,一个最大力帮助四川灾民筹募的机构。附加一句对四川灾民们说的话:“你们要加油!”

中国,我想对您说,我不曾遗忘过,中国那宏伟的历史长廊与古迹。我非常崇拜中国的文学,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诗句运用得非常精湛。历史伟人,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爱国情操令我不觉竖起大拇指, 历史古迹,万里长城,凭着当时的人力,建起了长达千年的防线。丝绸之路,张赛出使西域所开辟,他所带来的贡献,又岂能用单位来衡量呢?这么多的历史,仍然让后辈们津津乐道。

篇16:不曾忘记散文

像所有煽情的故事一样,我们识于微时。迄今已有8年之久。他是班长,我只是打杂的生活委员。彼此没有任何交集。但也许,冥冥中,似有注定。默契,除了默契,我想不出其他的辞藻来形容我们之间细微的关联。那时,我14岁。刚上高中。当真懵懂无知的岁月。

军训完时,有个胖胖的男生开口说喜欢我。那时,小女孩的心思多么单纯。他喜欢我便罢,我便着意躲着他。因我本就对他不甚上心。倒是我一些交好的姐妹以此为胁找他蹭吃蹭喝。倒是他,纯净、爽朗。那时,不敢正视他,只躲在暗处,偷偷地瞧着。我记得某天,他开玩笑似地说,你瞧那谁多喜欢你。我羞红了脸,作势不理他。说到骨子里,这些都不过是我胆小所找的伪证罢了。

我们不坐在一块,他1组,我3组。隔着海一样的距离。他很忙,总要管着班里大大小小的事物。开班会、维持纪律、出海报。这些琐碎的小事在他的掌控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他的眼里,压根就没有我这号人物。那时,我很胖。大致是婴儿肥的缘故。我留着细碎的齐耳短发,跟男生一样爱蹦蹦跳跳。我很安静,很内向。也许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不大合群的孩子。但,于他,不是。一直以为自己很薄凉,其实骨子里却不是。只是这细微的温度不值得与外人说道罢了。

因着某个契机,我们渐行渐近。那时的每个孩子都有厚厚的笔记本,上课踮起脚跟抄笔记、有时上课没吵完或者视力不好的学生,下了课便借来其他人的继续抄。某天,一女生拿着我的笔记本笑着说,快看,快看。我当是看着了什么有趣的事儿,却原来。他们真相传阅的是我搁在首页的那二行小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不知当时是受了什么打击,才有意在它的扉页写下这些字。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女生起哄说,班长的笔记本也写了这句诗,你们可真是心有灵犀啊。我年少的心,咯噔一下,跳得厉害。

心有灵犀?也许吧。我笑着。每当晚自习我拿着水杯去接水时,只差一步的工夫,他便率先去了。同桌女孩朝我嘿嘿地笑,仿佛我俩商量好了般,其实不然。于是,渐渐地,开始有了谣言。

我装作若无其事。但却从此默默关注着他。他今天迟到了、请假了、笑了、睡着了、受伤了。一举一动,丝毫不曾落过我的眼。我仿佛藏着一个偌大的秘密般,日日欢喜不已。可惜,我们始终离得太远。当时,我们一个星期换一次座位,而我们那二组能碰到一起的概率少之又少。有时,我微微斜着眼便能瞥见他。看着他跟不同的女生说说笑笑。他那么轻松健谈,但我就是没有勇气跟他说话。只一直保持着这一种似远而近的距离。直到再一次的座位编排。

我们成了同桌。当然,是某个男生自认为的好心“成人之美”。我很紧张地坐在那个位上。桌旁的女生似笑非笑地要跟我换座位。当时,我们中间只隔了她一个人。她说她不想做绊脚石。我说,不。天知道,也许我只是害怕。我害怕离他太远,而又不想离他太近。而事实上,他对我这个新同桌的到来,丝毫不曾介意。他依旧同不同的女生嬉笑,但是,从不敢对我逾越半分。

跟我说话时,他总是很拘谨。似乎一直都是他在说,而我权当听客。他说,他们今天去打球了。他说,他觉得念书很辛苦。他说,他周末要去溜冰。他说,他看了一个多么好笑的电视剧。亲近,是如此的轻而易举。我们之间平淡而真挚。直到后来,他喜欢上同班级的一个女生,一切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

他对我似乎淡了些许,不再对我侃侃而谈,不再给我带早餐,不再在我午休睡着时,将他的衣裳盖在我的身上。不再悉心听我说话。我终于知道,他怕是变了。果然,男追女,虽是隔重山,但他不下数日,便已赢得该女生的欢心。那个女生坐我后边。我记得当时我很不开心,当我看到他每每上课往回看或传纸条时,我就很反感。而今一想,这大概就是嫉妒吧。我装作很大方地主动给那女孩让位子。让他俩可以坐在一块。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很单纯。我坐在他的身后,看他们俩窃窃私语。时而欢笑、时而怒骂。我看着他如此欢心。酸涩过后,心,却忽地开始释然。

女孩跟我玩的还算不错,有时,我们一块打羽毛球,他就在一旁看着。我弯下身子捡球的时候,瞧见他在和其他男生指着我们说着什么,至于说了什么,我听不清,当然也没问。我听说,他每晚都会给女生宿舍打电话。他在电话中给她唱歌。他有了好吃的好玩的,都尽数送给她。当然,这些,我都是听说的。他从来不告诉我这些。我们依旧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同坐一排,但已然是形同陌路。

直到某天,他给我写字条说,不想念书了,想离开这儿。我问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不念书。他说,失恋了。他们分手了。他想去流浪。他在我跟前流了泪。我不知说什么,只好就那么默默地看着他。我想说,过去了就过去了。我还想说,下一站,也许会有更好的姑娘呢。这些,我都没说出口。因为我一直是内敛而沉默的。而且,事件的发展,本不受我们控制。他很快生龙活虎起来,就连我也不知所起。最后他终于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他们又复合了。是吗?我冷冷地说道。果然,他只不过把我当做寂寞时兴起的玩偶是不是。

他们很快又如胶似漆起来。而沉默着的我,似乎看起来有些碍眼。这时,那个军训时说喜欢我的男生又约我出去玩,我愁眉紧锁。那时,我还没想过恋爱这件事,只道是寻常的游玩罢了。他终于看出我的不自然。他给我传纸条问我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我将这件事和盘托出。其实是想试探下他对我的心意。熟料,他说,去吧。为什么不去。有人请客吃饭看电影多棒啊。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原来,他对我,从未上过半点心。他很快便笑了,立即给我写来好几张纸条说,放心,我会拿根棍子在你后面保护你的。他不敢对你乱来。我笑了,一丝感动弥散开来。

他说,我没有妹妹。不如你做我妹妹好不好?我说,好。其实,他说什么,都好。那天我跟着那个胖胖的男生走过了好几条街。唯留他一个人跟在身后。我故意跟那个男生熟稔地交谈,熟稔地嬉笑,偶一回头,却见他被落在老后边。莫名地横生出一丝悲凉。

次日,发觉他神色不对。细问,他才淡淡地说,昨天见你们相谈甚欢的模样,才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我愣了愣,终别过脸去,我的心,如此脆弱,经受不了这番感动。傻瓜,我笑着骂着,心,却是欢喜着的。

那年冬天,他尤其爱穿着那一件黑色的薄风衣。我记得,我穿着那一件肥重的牛仔褂。细想想,还真是俗套。我就像个灰姑娘般,凭空生出无限的自卑。每天一早,他如风般推开教室的门,我就那样怔怔地望着。我想,也许是因于这个缘故,以至我多年以后依旧对黑色风衣有着独特的感情。他是双子座,我是天秤座。他看着那些小测试书一个一个地对着。然后笑着说,你瞧,双子座和天秤座毫无交集呢。我不服,便一条一条地找过。发誓一定要找出双子座和天秤座所有的共通点。以至于至今,我仍记得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虽然从未送过生日礼物。但有些事,又岂会说忘就忘呢?

他给我写地理作业,我给他写历史作业。有时,他会抱怨,说,为什么地理老师老布置那么那么多作业,而历史老师却总也偷懒,只布置那么一点点。我便笑了。我是贪懒之人,那个学期,我的作业本上,基本上都是他的字迹。时过境迁,这些曾经珍贵的记忆,早已不复存在。就如他,早已消失十年的光阴。

学期末,他将我的座位搬到他的跟前,当然还有他的小女友。他趴在桌上,悠悠地说,以后就分开了。见不到了怎么办。然后他叫我写下我的电话号码。我将家里的电话号码端端正正地写在他的英语课本上。那个晚自习,他糊里糊涂地对着我说了很久很久。我笑着说,你该跟她道道别的。他不置可否。依旧跟我唠着琐碎至极的小事儿。我埋着头听着。第一次觉得他很陌生。为什么他说的话我都听不懂。

寒假如期而至。我高高兴兴地背着包回了乡下爷爷奶奶家。一呆就是半个月。待我回到家时,弟弟说,有个男生经常打电话找你。我知是他。心想着,待回校时便能见到了。却不曾想,有消息说,他辍学了。辍学就意味着不来了。那,我们的联系是不是就断了。我郁郁寡欢了好久,直到窗外又响起他的笑声。他和一群男生相拥着走进教室。我瞧见他新换了发型、穿了新衣裳。但为什么,却不再是我从前见他的那种亲近的感觉。他很自然地朝我打招呼。我想问他,你打电话找我是不是有事。但见他如此生疏的阵势,几次想问出的话都哽在喉间。罢了罢了,想说便说罢。渐渐地,间隙终是越来越大。最后,居然到了形同陌路的地步。

他不再主动找我说话、不再关心我心情的好坏、不再给我传纸条。我们虽同在一个教室,但早已是老死不相往来。后来,他又和另一个女生交好。认她为妹妹。他们之间的好明目张胆。我想大抵是将我忘了。直到他真正辍学时,也是其他人告诉我的。很奇怪,经历了那么多,咋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很淡定。没有难过、没有不开心。只是记忆中,这个人似乎还一直存在着,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一年后的某个深夜,我接到一个电话。

是他。

他说,怎么是你。

我说,这是我家电话,当然是我。你是不是找错人了。

他说,嗯,是。很奇怪,为什么会打到你这来了。

我说,你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码?

他说,我从课本的第一页找到的。都不知道是你家的电话。

我说,哦。没事。

说完,我便挂了。我抬头看了看钟,深夜12点半。瞬间,暗夜中,有丝酸楚说不清,道不明。

就这样,过了8年。

不是没想过找他。但,人海茫茫,怎么找?身边的所有人都与他失去了联络。这个人,仿若空气般,飘忽不定。于是,终于是放弃。有时,我甚至想,为什么要再见呢?再见了又能如何?其实,我们错过的又岂是这8年?岁月忽老,我们早已物是人非。

上一篇:抗癌宣传周活动汇报下一篇:写茶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