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复习资料

2024-04-25

科社复习资料(共6篇)

篇1:科社复习资料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及研究对象。

2.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

3.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4.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5.《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历史意义。

7.十月革命的胜利及世界意义。

8.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

9.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光辉理论。

10.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11.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伟大历史意义。

12.毛泽东“以苏为戒”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

13.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发展阶段。

14.苏联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1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9.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意义。

21.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22.邓小平对列宁晚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3.你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什么重要意义?

篇2:科社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略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想到现实、由传统到当代)答:就广义而言,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其历史进程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即由空想到科学时期,由理想到现实时期和由传统到当代时期。

1、由空想到科学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2、由理想到现实时期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以十月革命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但各种错踪复杂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像俄国这样较为落后的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单独一国建成典型的社会主义。

3、由传统到当代时期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一大四小”(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结合各国的实际,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修正。改革模式:A、朝鲜—古巴模式:接近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坚持计划经济;决策集中;国家的开放度较小(发展比较缓慢)。B、中国—越南模式: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发展速度快)。

二、试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两大基石

1848年《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系统的纲领性的社会主义著作,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式,也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一次飞跃。要科学地说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首先就要通晓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此,马克思、思格斯悉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马克思,思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层次的理论。

其次,他们进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揭示了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主题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层次的理论。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三、马克思对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

马克思关于“俄国可以跃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向人类社会未来形态过渡的理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1881年2月到3月马克思给俄国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在马克思看来,所谓“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为取得建设社会主义必需的物质前提所付出的代价,而不是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不是指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可以肯定的成就”。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只有在革命的社会实践中对农村公社生产方式,对旧的社会结构和旧的生产关系,对被超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影响加以改造,才能吸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即生产力,才能为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才能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说,这是马克思“跨越论”的精髓。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的研究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放弃或脱离了物质资料生产的普遍决定作用和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普遍道路的理论。

(未完待续)

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

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根据19世纪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而是要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和陆续取得胜利。恩格斯还在1847年所著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思想,即是“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列宁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其含义是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而最可能是在一个国家中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具体概括为三个基本条件:

其一,要看它是不是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反动势力是否已经不能照旧地统治下去了;

其二,要看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是否异乎寻常的加剧,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其三,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是不是已经极大的提高,并已表现为革命行动。

五、略论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1、就社会制度的发展演进而言,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的胜利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十月革命震撼了帝国主义后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并推动了这一斗争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而言,其“最大的作用是启蒙,是给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先进世界观,指示了一个发展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

3、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

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六、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计划”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是为了应付当时的各种困难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也与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思想有很大关系。主要内容:

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全部工业、工商业不论大小一律收归国家所有,国家对生产和经营实行经营管理。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国家垄断。除必要的口粮之外的所有余粮全部由国家统一征收。禁止私人自由贸易,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主要日用品配售制度。2、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大,作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主要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确定自由贸易的原则,允许进行小工业商品和农产品的私人贸易。

③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改为部分工业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④改革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货、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

七、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提出了哪些加强执政党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新思想?

1、加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

必须大力精简国家机构。机构庞大、人员过多,容易造成互相推诿的坏风气。在这些人中,“英勇肯干的人可能只有几十个,而游手好闲、怠工或半怠工、钻在公文堆里的人却有几百个,这种对比往往使我们生气勃勃的事业断送在文牍的汪洋大海里。”

2、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共产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要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党的建设,揭露和批判工人运动内部和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

八、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和严重弊端是什么?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苏联社会上义模式以及斯大林的理论观点,在国际上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第二,苏联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拯救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拯救了人类文明。第一,在落后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

第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影响波及资本主义世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

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统得太死”,缺乏活力,地方和企业积极性受到扼制,职工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更主要的是违背经济自身发 展的规律

首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上级部门统得过死,经济决策不合实际,经济指令缺乏灵活性的缺陷

其次,斯大林模式走的是牺牲农业、轻工业,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这势必造成国民经济格局的不合理。

再次,工业生产效益低,投入产出比不佳。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发展速度很快。

最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很难调动,劳动者的主人翁精神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在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不够健全。

其一,高度集中的党内外体制,使权力过分集中,各级政府机关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党政机关容易脱离群众。

其二,由于实行实际上的干部委任制和干部终身制,党和苏维埃缺乏罢免不称职领导的机制,极容易滋长官僚主义。

其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党和国家监督机关被削弱,而专政机关被赋予特殊的权力

第三,在思想文化领域管理模式的简单化和公式化,政治过多干预学术的行为,影响了文化和学术的正常发展。

其一,文化体制由高度集中逐渐向简单化、公式化方向发展,领导决策单向化,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机制。

其二,这种简单化的文化体制,缺乏对错误决策作出纠正的能动机制,不仅难以对错误现象进行纠偏,还反而助长了错误

其三,简单化的文化体制与过分的政治干预两者兼攻齐下,造成了对学术研究的巨大破坏。

九、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一)苏东演变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

1.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对苏东剧变起了催化、促进作用。

2.苏东改革的停滞与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困难与诸种问题,为敌对势力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经济方面,东欧国家长期追求高速度、高积累,并向西方国家大举借债,由此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通货膨胀、外债危机。

在政治方面,苏东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也很滞后,暴露出严重问题。

3.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及其代表人物占据党和国家的领导地位,是导致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 4.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苏东变化和解体的思想原因

(二)苏东改革和演变的教训

1.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必须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2.必须注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使人们从切身利益中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关键是要抓好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使人民真正拥护党。4.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积极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十、浅谈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就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就是合,“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阐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时形成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总概念。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位一体”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革命;只有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毛泽东特别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3.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十一、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我们新时代的产物,它适时地回答 了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地解答了我们时代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到了成功的道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创新性更是其理论的内在灵魂。

一、邓小平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中的具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对今天知识经济的正确预言

三、邓小平的创新思想还体现在对当代世界主题和我国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基本经验

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从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十三、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内核和主题;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

十四、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知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等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创新成果的高度概括。

十五、略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l、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2、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 :“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的理论总结,该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十六、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邓小平“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后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经济建设经验教训,于80年代提出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赶超战略。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邓小平同志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前两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量变阶段,是我国经济规模由小变大、国民经济由弱变强的过程。“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我国国

民经济实现质的飞跃的阶段,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实现全面的现代化。“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前两步的发展为第三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三步的发展则巩固了前两步发展的成果并把其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在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框架内,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三步”战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现在,我们在胡锦涛总书记的领导下,正在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相信2010年和2020年的现代化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这一重大理论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更深的层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和实践上的源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篇3: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概况

1 概述

目前的世界趋势是减少以住院方式护理精神病患者, 改而发展社区精神科服务。近年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已引起关注[1~3]。这种趋势由多个因素促成, 包括新药的面世, 医疗观念的改变———正常化理念:相信精神科患者可以有尊严地生活, 对自己的生活有发言权, 当他们能够与社会保持联系时, 对他们的治疗更有帮助。根据张明兰等人的研究提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不加干预, 精神症状易复发, 并加重社会功能的缺损, 同时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4]。顺应上述国际趋势, 香港医管局近年陆续加强与地区团体合作, 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精神科服务, 目的是要增进市民的精神健康, 为他们提供全面、多元化的预防、治疗及康复服务。强调把家居和社区作为治疗环境, 令患者及早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

2 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1 8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82年, 香港发生了一起精神患者砍人血案, 造成6死44伤。这一惨剧引起公众对精神病患者危险性的恐惧。同年, 香港医管局开展了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开始的十年里, 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医疗为导向, 护理的重点是患者的病情, 唯一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1983年建立了高危患者监察系统优先跟进类别 (Priority-follow up, PFU) , 主要目标患者为重性精神病患者, 如一些病发频密的, 或因为曾经有高危行为而被列入“优先随访系统”中的患者。此类住院患者要在资深精神科医生领导下的跨专业小组评估并要接受有条件地出院后方可以出院, “有条件地出院”是指要住在特定的地方, 定时到指定地方复诊, 一定要服精神科药物, 并接受社工或精神科社康护士的探访。

2.2 9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1994年, 青山医院成立了精神健康社区服务组, 由医生、护士、职业治疗师、社工及心理专家组成, 定期上门探访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让患者在家居及社区环境接受治疗。通过这些服务, 患者的住院天数、暴力及企图自杀和非自愿入院的数字都有所下降。

2.3 2000年代香港精神科社区服务

2001年, 精神健康社区外展服务已扩展至全港九龙新界七个联网, 并在同一年开始推行思觉失调服务计划, 计划旨在及早发现和诊治患有精神病的青少年, 把严重精神病病发和患者求诊时间缩短。同年也推行了毅置安居计划, 为长期住院的精神科患者提供康复训练, 以协助他们重返社区生活。2002年推行防止老人自杀计划, 为怀疑有自杀倾向或抑郁症的长者提供速治服务。2008年在九龙西及新界东医院联网成立社区精神科支持小组, 为经常入院的患者提供出院后的社区支持, 并加强老人精神科外展服务, 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2009年开始以个案管理的模式为有复杂需要的出院患者提供复元支持服务, 协助他们康复和融入社区。

2.4 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根据香港医管局《2010~2015年成年人精神健康服务计划》, 在未来的五年里, 会进一步发展及扩展社区精神健康医护团队, 在所有医院联网聘请个案经理, 为所有适合在社区接受治疗的严重精神病患者推行综合个案管理计划, 并由经适当训练的人员透过医管局24h精神健康热线提供支持;发展个案管理模式, 并遵照个人数据私隐指引应用个人电子健康记录, 加强住院及社区护理服务的融合及互通;试行跨专业社区精神健康专科服务团队, 并与社会福利署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联系, 在社区提供全面的精神科及精神健康服务。

3 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内容

3.1 社康服务部

精神科社康护理服务是由一群受过特别训练的护士组成, 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向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护理, 将医院的护理服务伸延至病者家中, 使其可以在家居环境中康复。每位社康护士大约要分管80~100名患者, 主要工作是跟进患者出院后的情况, 每月要上门1~2次, 通过家访、面谈或电话与患者取得联系, 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教导患者和他的家人有关精神健康与正确服用药物的知识, 指导患者家属如何与患者相处, 协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 以减低患者病情恶化或者旧病复发的机会。患者病情稳定后, 社康护士可以将患者转介到社区的庇护工场、辅助就业部、康复中心参加适当的工作和活动。家人发现患者在家有意外情况也可以随时打电话与社康护士联系, 以获得帮助。患者接受这些服务是免费的。

3.2 外展服务队

在社区生活的精神病患者特别是住在私营安老院舍内的老人精神科患者, 复诊率很低, 据港岛东医院联网2008年6月的调查发现, 52%受访的私营安老院舍, 只有少于10名院友会到精神科门诊部复诊, 复诊率偏低。因此医管局辖下各大联网在2008年推出老人精神科外展探访服务, 增加的服务涵盖50间私营安老院舍。派出由医生及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 前往各私营安老院, 向长者提供及早介入、复核服药情况等服务。社区外展队透过家访, 为有需要精神科服务的人士提供评估、诊治、转介和治疗。患者也可以利用电话热线, 在有需要时获得有效的危机处理。此外, 外展队会定期到社区精神复康机构进行会诊服务, 为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支持。这些服务能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病况, 亦能减低精神科门诊的患者求诊率及再度入院率。

3.3 中途宿舍与长期护理院

中途宿舍主要是为15岁以上的精神状况稳定、能自我照顾的精神病康复患者提供过渡期的社区住宿及健康服务, 是出院后的精神患者免费或廉价 (以青山医院中途宿舍康恩园为例, 其膳宿费及杂费每月不到港币1500元) 的临时住处, 期限为2年。主要功能是协助康复者改善人际关系、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及工作能力。工作人员根据舍友的能力安排其白天到辅助就业部或去庇护工场工作, 通过劳动让患者自食其力, 增强患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另外会提供服药训练, 职业技能训练, 独立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认识社区资源、复诊预约、紧急求助、援助金申请方法等) 。工作人员会定期组织舍友外出活动, 教他们如何使用社区资源, 如带患者外出郊游, 教患者如何使用八达通乘地铁坐巴士;带患者去超市购物, 教患者一些简单的理财办法;教患者如何应付公共的社交场合。通过上述现实的模拟活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及使用公共设施的技能。若患者的自我照顾能力较差, 则转入长期护理院。长期护理院着重于患者自理能力的训练, 以减缓患者的进一步衰退。中途宿舍和长期护理院均有专职的精神科护士关心患者的服药情况、康复情况,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况, 定期向医生汇报及安排随访患者。

3.4 庇护工场

庇护工场主旨乃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工作的训练, 以便日后能从事一般工作。除庇护工场外, 新生精神康复会还于本港未有庇护工场前, 已在青山医院邻设新生农场。庇护工场为康复期的精神患者提供既受照顾又具康复作用的工作环境。通过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工作中学习与人相处, 为重返社会打下基础。香港共有50家庇护工场, 分工业性质和农业性质2种。在工业性庇护工场根据工友的能力将其分入不同的工作小组, 如包装组、木工组、缝衣组、零售组等;新生农场是香港唯一的农业性庇护工场, 主要安排患者从事种花种菜、蔬菜加工、零售等工作, 目前可收纳140名工友。庇护工场有导师负责指导工友, 工场要求工友按时上班, 并计件算工资, 多劳多得, 促使工友能积极地投入工作[5]。

3.5 日间医院

3.5.1日间医院主要接收的患者:定期在门诊复诊, 精神状况不大稳定, 但又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刚出院, 未能立刻适应社会的患者。

3.5.2 日间医院每天为患者提供8 h服务, 来这里的患者必须有医生的转介, 并进行预先登记, 每次收费55港元。

3.5.3日间医院有专职精神科护士为患者提供服药管理, 观察患者病情, 为患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康复活动。日间医院设有患者图书馆, 患者可以自行前来借书;娱乐室, 患者可以打麻将、打台球等;小影院可让患者观赏电影;音体治疗室为患者提供演唱的机会和体能锻炼的健身器;职业治疗部提供职业训练、工艺制作、电脑培训、家居料理训练等, 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康乐活动将社区的患者有效地组织起来, 充实患者的余暇生活, 并在活动中培养患者的自立能力和互助精神。

3.5.4日间医院 (Day Hospital/Day Centre) 的优点在于患者没有被长期性禁锢或消极性的隔离感觉, 不单如此, 患者仍可保持其在家中的位置, 履行在家庭中的角色, 经常与家人接触, 更可享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减少依赖和退缩的心理, 有助他们康复及早日回归社会。若以提供服务者的立场来说, 日间医院让患者家庭分担了部分照顾和经费的责任。此外, 患者亦可享有如全日住院的治疗护理服务。

3.6 社区辅导就业服务中心

辅助就业部的患者要求病情稳定, 工作能力较强并适合外出工作, 他们主要来源于医院、中途宿舍、家庭, 由社工和社康护士根据患者的能力转介到此。以新生精神康复会屯门辅助就业部为例, 目前有145位患者, 分为擦车组、除草组、环保清洁组等外出工作小组, 另外还有患者经营的菜档、水果档、便利店和餐厅。每位工作组均有导师指导患者的工作, 一般一个导师负责20位患者。每位患者有一底薪, 每日记工资, 并根据患者的表现予以适当奖励, 外出工作的患者每月约有3000港币的收入, 足以支付日常开销。通过持续训练、辅导及跟进使精神病康复者能公开就业, 发挥工作潜能, 融入社会。

3.7 续顾服务

含有外展与跟进性质的续顾服务, 主要是关顾到将离院的精神患者或中途宿舍的舍友在生活、住宿、工作和家庭适应上的进展, 以便提供适当的服务。患者会先接受适当的社交技巧和职业技能训练, 包括出现病征时的自我处理方法, 如何处理与服用药物相关的问题, 预备膳食、理财, 以及使用现有社区设施等技能, 然后才安排将他们由精神科病房转往家庭式宿舍。参加这项计划的患者会由所属医院的精神科人员照顾, 在这些辅助家庭式宿舍接受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 并透过参与特别患者设计的日间活动, 学习独立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在完成为期一年的重点治疗计划后, 会安排这些精神病康复者重投社会, 而精神科社康护士会继续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 令他们在社区安居。相信这项计划可以和地区上其它活动相辅相成, 发挥最大的效益。

4 小结

香港社区精神科服务是建基于一个已发展完备的社会福利系统及公营的医疗系统, 这些服务对一般市民来说是容易接触到和能负担的。香港政府对精神卫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 已受到全社会的认同, 其服务形式多样, 体系完善, 由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 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 得到更多的关心与照顾, 减少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缺乏正确及时的疾病指导而导致的病情复发及肇事肇祸的事故。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方便。

参考文献

[1]王延祜, 唐济生, 柴新生, 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 (4) :244~246.

[2]张喜梅, 肖春玲, 朱凤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4, 31:150~152.

[3]施季华, 曾祥莉.医院、街道联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1) :143.

[4]张明兰, 温从美, 程兆萍, 等.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0, 12:55.

篇4:如何正确使用高三数学复习资料

关键词:高三数学;复习资料;高考

学生进入高三,数学学习压力加大,数学复习资料也名目繁多,而每一个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复习资料,以达到强化知识查漏补缺的目标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面。

一、把复习资料和《考试说明》相结合,打好基础

在高三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把使用复习资料和《考试说明》结合起来,熟悉研读考试大纲,了解不同考点的重要程度,把大纲里面的内容都搞明白。以大纲为导向,覆盖式学习,确保运用的复习资料涵盖到大纲中的每一个考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夯实学习基础。

二、把复习资料和错题本相结合,提升能力

错题本是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易错或知识网缺陷的部分知识点的集合,是学生在平时学习或考试中知识网缺陷的查漏补缺,是每个高三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在这里,学生在数学复习中,要把复习资料和自己的错题本相结合,把错题本上易错的、搞不明白的知识点或者题型在复习资料中进行重复的训练和总结,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果,从而攻克各自的难题,提升学生的数学

能力。

三、把专题复习资料和历年高考真题相结合,攻克难题

在数学二轮复习中,学生应注重把二轮专项复习资料和历年的高考真题相结合,对每套真题中同一类型题目的错误点进行总结的同时,运用好专项复习资料中专项训练的总结部分。把此种易错类型集中强化训练,运用专项复习资料不断训练该种题型的不同考查角度,了解这种题型的考点的不同考查方面是否都掌握牢固,不断查漏补缺,分析总结,以达到对这种题型的难点突破。

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应该运用专题训练时期,进行不同的训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题目选择上有所侧重,同时,学生也应该有选择地对复习资料的题目进行删减。而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则应重点进行夯实基础和一部分的能力提升训练,放弃一部分较难的题目。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时间的付出收获最大限度的回报。

综上所述,在高三数学复习资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基礎,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并勤于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做题能力,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谢平.继承 改革 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三课程复习课[J].发展,2010(04).

篇5:科社论文 医患关系现状[精选]

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的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会关系。医患关系在医疗活动中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两大部分组成。非技术性关系是指求医过程中医务人员与病员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

近日医患关系成为我们谈论的焦点。在这短短一个月内已有数名医务人员死伤于患者刀下,患者在没有详细了解病程发展经过的情况下,就要求医生对各种不可治愈的病痛负责,使得一起起本不该属于医患纠纷的事件升级成为暴力流血事件。医患关系,你到底是怎么了?

一、在深入了解这一起起恶性伤人事件的详细情况之后,我认为这些主要可以归结为医患沟通不畅所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原因一:引起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现在一部分患者来到医院看病,总以为医生是在赚他的钱,是在骗他做检查,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导致对医生的不满。

原因二:引起医患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对医疗诊疗工作和医学知识不了解,缺乏预防医学知识,不能认识到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对医疗诊疗的期望值过高,普遍认为治不好就是医院的过错,是医生没有尽其所能。当他花了钱,受了罪,最后又没有把病治好的时候,会产生比较大的不平衡感,引发纠纷、冲突。

原因三:医疗机制的不合理,从医生角度讲,每天门诊上都有大量的患者,医生负担极重,不可能做到详细查体,病史采集做的也不好,加上维持患者看病秩序,每个患者多说20分钟时间用来看病,这不但要求医生有极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求医生有精湛的医务水平。患者角度讲,我花钱看病,医生询问几句就对付去做几百块钱的检查,出来结果可能还不能确诊,难免心生不满。医生与病人沟通时间减少,也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统计表示,在已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足而致不和谐的纠纷占总量的三分之二。

原因四:发展中国家“钱”的问题。医疗费用中自付比例增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全民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是医患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据资料表明:许多国家由于有健全的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不会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很少有医患间的冲突。在我国部分病人看病花的是自己的钱,心疼,加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有可能引发纠纷。

另外在医疗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医生看病只看到了“病”,没看到“人”,加剧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在这里不得不说重要一点,媒体导向问题,刺杀医生事件发生后舆论和媒体的报道偏重于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后果。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个人看法:

观点一:应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医与患之间的信任,以社会效益为准则,打造诚信医院。西方医生特鲁多曾说“Sometimes cure;Usually help;Always comfort”,这段名言穿越时空流传总括了医学之功,它告诉人们医学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各级医疗机构要坚持以人民效益为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努力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建立医疗费用阳光制度,认真做好收费咨询工作,让患者和家属随时查询花费情况,让患者放心;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患者就诊过程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监督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提供精湛、优质的技术服务,让患者放心。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病人着想,诚心实意地为病人服务,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让患者充分信任医生。

观点二: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调控药品价格。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总体来说,国家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投入相对过少,从而使“以药养医”以及“过度医疗”现象普遍存在,医院只能借此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严重限制了医疗机构的发展,而且对于医生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操守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考验,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加大政府的逐年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降低药品价格是缓解百姓经济负担,缓和医患矛盾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完善药品流通机制减低药品成本。药品进入医院透明化,加价率透明化,进而消除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思想误区,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观点三:提高医疗人员的素质,加强医患之间沟通。首先要从医学生开始做起,增加医学人文课程学习。其次,要注重对在职医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化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大医德医风的建设,医护人员的心里素质建设,医生的自身修养建设以保障医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加强医患沟通是确保医疗质量极其重要的条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医务人员的理解,病人的理解和配合是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条件,只有医生与患者就疾病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沟通交流,才能确保诊疗过程的顺利完成。进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和对医生的信任感。

观点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医疗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快实现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使贫困人口及弱势全体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及提高。医患关系做为特殊社会关系,需要用成熟法律来调节,目前我们急需完善的法律法规保护医生的人身安全,必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让医患双方能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利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另外我认为还应当适当普及常见病、慢性病的医学知识,让患者对医学有基本的了解,这也能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避免带来医患不必要的麻烦。维护医患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这里引用一则有趣的民间传说可引来借鉴。唐朝药王孙思邈外出采药,遇一只母虎张口拦路,随从以为虎欲噬人而逃,孙思邈却看出虎有难言之疾。原来这母虎被一长骨卡住了喉咙,是来拦路求医。孙思邈为其将异物取出,虎欣然离去。数日后孙思邈在返程中途经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这个故事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野兽患病,孙思邈仍本着仁义之心为它治疗,何况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对于为它解除病痛的医生也怀有感恩之心,有礼貌地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

依存正是医患关系的最基本特点。

总结:医患关系何以至如今现状,医疗体质、医生、患者都有责任。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放平心态,努力沟通,才有希望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篇6:科社复习资料

讲授基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500年6个阶段

重点讲授:

1.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

历史贡献: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根本局限:脱离实际,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2.马恩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历史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创立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两大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问题的探索,列宁突破了社会主义社会同商品交换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提出了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

第一;列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法,使他得以从“书本的公式”走 向“生活的公式”,注重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书本理论同特殊国情相结合。第二;列宁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辩证法、目的和手段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必须通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一形式和途径。历史条件:面对外国侵略,镇压反革命叛乱。

十月革命道路:工人武装起义夺取中心城市,革命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4.斯大林模式: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历史成因 : a.客观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b.主观条件:(1)革命力量不断壮大;(2)革命性较强;(3)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4)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主要弊端及其影响: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

5.戈尔巴乔夫“改革新思维”

主要观点:必须“结束社会科学的僵化状态”,“彻底消除垄断理论的后果”,“使社会政治思维发生急剧的转折”。

前苏联改革的错误定位: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脱离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他用民主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使无产阶级脱离了政权,引起了人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丑化共产党,否定十月革命的严重后果。

民主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类似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社会主义。

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教训:

失败原因:(1)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路线;(2)对斯大林的态度评介的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3)改革并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对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赫鲁晓夫首先采取了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的措施;(4)改革缺乏事实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5)独断专行,搞个人崇拜。

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把经济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必须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3)必须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4)在坚定不移地实行开放的同时,必须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探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发表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

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经验:

(1)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

(2)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在改革开放的方式上,我们采取的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渐进式推进的策略模式;(4)坚持把农村的改革开放作为重中之重;

(5)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

美好前景 中国梦的世界意义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注:注意参考北京电视台五十集电视专题片《社会主义五百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重点讲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1.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中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五位一体格局,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总任务实现中国梦,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人民主体(2)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坚持改革开放(4)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坚持共同富裕(6)坚持社会和谐(7)坚持和平发展(8)坚持党的领导。

注:参阅十八大报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之路,就是走向文化强国之路。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确定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原则,提出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提出并确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在确立物质文明建设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概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发展;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范畴;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提出在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重要方针。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大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强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将之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理念,将之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命题,将之作为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和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的新论断;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目标;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将文化区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别形成不同发展思路。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1)全面把握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2)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3)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4.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1)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2)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3)提高传播能力(4)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5)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讲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2)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3)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国民经济体系;

(4)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5)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1)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2)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3)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总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措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4.应对重大环境问题挑战 全球气候问题。

说明: 以上讲述内容为期末考试的范围

上一篇:大学生读书情况下一篇:平院电台新闻纵横2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