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2024-04-08

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共9篇)

篇1: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xx市中医医院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多部门、多科室协调机制

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伤残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的健康和社会问题。如何缩短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患者的院内紧急救治在国内尚无规范和标准可循,但医院多部门、多科室协调联动机制为广大医务人员所认同。我们通过强化管理、制定流程、统一指挥、规范操作,基于多学科医师组成的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急救队伍,制定了多发伤、复合伤院内紧急救治协调机制。

一、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院内多部门、多科室紧急救治协调领导小组。

组长由医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副院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护理、院感办、药剂、设备、总务及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担任。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挥、决策,组织医疗救护,协调抢救设备、药品、救护人员的调配,紧急情况下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请求支援,负责信息发布及秩序维护和后勤保障。

2、专业分组及职责:

(1)分管医疗、护理业务副院长牵头,由医务科、院感办、护理部负责人主要职责:负责全院应急人员的调配;对外协调,组织院内、院外专家会诊,负责各项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导。

(2)分管医疗、护理业务副院长牵头,由医务科、护理部、各

临床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主要职责:负责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抢救的组织实施、转诊,对危重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手术。

(3)分管院感、公共卫生的副院长牵头,由护理部、院感办负责人主要职责负责院内感染管理及疫情上报;

(4)分管总务、保卫、药械的副院长牵头,总务科、保卫科、药械科、总务科负责各种后勤物质及防护用品的供应及其它后勤保障工作;药剂、设备科负责各种急救所需的医疗器械及急救药品的供应;保卫科负责院内安全保卫工作。在抢救工作的过程中保障医院的工作秩序,保障工作人员及医院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篇2: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xxx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院内外卫生应急工作协调配合,加大联防联控力度,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以下协调机制。

一、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秘书长:xxx

成员:xxx

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科主任、护士长

办公室设在医务处

二、具体分工

1、应急管理具体负责部门:医务处

负责人:xxx2、院内外协调:xxx负责,必要时院领导协助

3、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协调:

(1)医疗护理组:由医务处、护理部部牵头、各临床科主任及护士长负责

(2)感染管理: 由医务处、护理部、院感办及疾控中心负责

人组成。

(3)后勤保障组:由后勤服务中心、药学部、保卫科、设

备科、工会负责人组成。

三、医院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责:

1、负责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各种灾情,向医院救灾指挥

部及上级救灾指挥部报告并及时传达、贯彻、落实上级救灾部门和医院救灾指挥部的决策;

2、负责指挥协调及时向上级政府、组织报告灾情及救灾应

急方案和救灾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并贯彻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命令;

3、指导抢险救灾,协调解决各种灾害事件的应急和救灾中

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掌握灾情、震情、火情、险情、及其发展趋势。

4、统一把震情、火情及各种灾情报道口径;协调临近区域的救灾工作和灾害预报应急事项

5、组织有关会议、接待和协调工作,安排指挥部人员值班

及处理灾害信息咨询等事宜。

四、协调的方式方法:

不得相互推诿或拖而不办。当出现交叉与重叠时,或某项申请需要多个科室负责协调时,医务处应牵头与其他科室共同协办管理,必要时由医务处负责各科之间的管理协调。在管理协调出现困难时,由协调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在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重要的是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互通信息,加强联系,遇到困难时应及时向医务处或协调机制领导小组

篇3: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征地冲突问题日益突出, 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严重损害, 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这为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村民征地冲突中枪身亡———或因抗拒违法强拆 (1) 、山西一农民被四蒙面人入室砍死疑与征地有关 (2) , 广西苍梧县强行征地发生流血冲突 (3) , 峨山征地冲突传唤10人 (4) 。征地冲突在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研究表明, 农村社会矛盾绝大多数为征地过程中所发生的农民与土地征收单位之间的矛盾。在农用地被征收过程当中, 征地补偿费得多少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在这一过程中极其容易激起土地征收单位与农民的矛盾冲突, 而这一矛盾冲突与征地补偿费的多少密切相关。补偿费给予的越多, 农民对征地结果越满意, 则发生冲突的机率越小, 或者冲突的严重程度越轻微, 反之则越严重。如果将这一过程用函数表示, 则冲突严重程度与农民满意度呈反比关系, 如图1。

随着社会的进步, 关于土地征收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 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国家统计局披露, 2011年全国开发商购置土地共花费8049亿元, 购置了4.0973亿平方米土地, 每平方米平均单价1964元, 折合每亩的平均价格是131万元。虽然没有分类统计, 但即使按均价的一半计算, 也有65万元/亩。按照现行的30倍上限估算, 最高可获得4.5万元/亩左右。分配比例不足十分之一。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表示, 从补偿标准看, “30倍上限”规定过死, 不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各地不同情况。2012年2月, 河南省省委就新乡市延津县征地补偿款问题回复网友提问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处理 (5) 。

然而, 对于云贵高原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来说, 由于地处偏远, 信息流通不畅等, 在土地被征收过程中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同时, 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民风、村规民约等, 其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土地问题, 例如, 习惯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一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特殊用地的存在意义, 这些土地是否可以改变其权利、用途及其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的特殊法则和仪式 (如庙宇、祠堂、墓地等) 。如何在尊重及保留各民族优秀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明的普及和推广, 协助多民族地区废除阻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土地制度, 成为预警及协调多民族地区征地冲突的重要问题。

1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 城镇化进程中愈演愈烈的土地冲突事件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 学界也已经开始对土地冲突问题予以关注。李红波在征地过程中土地权益分配博弈关系研究中指出, 征地过程是土地权益关系调整的过程, 征地矛盾冲突现象的实质是土地所承载的权益问题激化后的表现形式[1]。齐睿、谭术魁提出了征地冲突预警的功能: (1) 监测功能; (2) 分析功能; (3) 预测功能[2,3]。祝国超指出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剖析了影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加强政治、经济、文化、人才、法律等诸方面机制建设, 是实现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4]。金淼, 郭玺表示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需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预警防范机制、加强危机防范意识以及建立科学的信息传递机制等四个方面入手, 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民族地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害, 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5]。木永跃, 杨文顺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保障问题分析中指出加强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研究, 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社会保障体系, 既是适应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基本生活的迫切需要, 也是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综合看来, 多民族地区的征地冲突问题不仅与利益分配相关, 同时, 与当地民族特征密切相关。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将现行土地征收政策与多民族地区自治政策结合起来建立多民族征地冲突预警及协调机制。

2 多民族地区征地冲突的特征

2.1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引发冲突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往往处于深山老林之中, 相对于发达地区, 其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一些山区农村至今仍没有通电, 因此他们对于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闭塞。这就导致当地农民对于征地目的、范围、安置补偿方案等信息了解不清楚, 因此, 在征地过程中, 部分官员、征地单位在面对利益的诱惑时会失贞, 瞒报、错报信息, 最终引发农民与政府及征地单位之间的冲突事件。同时, 由于教育比较落后, 农民的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 对于信息的理解及反馈通常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滞后性, 容易造成对征地信息的误解及理解偏差。再加上部分相关责任人的有意误导, 最终导致实际情况与原定方案有一定的偏差出入, 使得民众情绪激动, 冲突爆发。

2.2 征地范围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地区, 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及传承。习惯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一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特殊用地的存在意义, 这些土地是否可以改变其权利、用途及其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的特殊法则和仪式, 这些都是民族地区所特有的。河南周口12年平坟200多万座, 复耕近三万亩, 然而部分少数民族的墓地、祠堂、宗庙等是其祭祀先祖的场所, 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 其中一些并未成为保护单位。所以在征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这些地点, 此时, 由于民族传承的不同, 当地居民会认为是对他们祖先的侮辱, 导致征地冲突的发生。而一旦引发此类冲突, 就会引起当地这一民族的整体参与, 冲突的规模扩大, 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 冲突预警及协调机制

3.1 完善多民族地区相关法律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民族发展的要求, 对民族地区的许多优惠政策的法律条款已失效;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在实践中还难以得到落实和保障;一些地方由于法制观念不强或执行政策不当, 在实际工作中违反自治法的现象时有发生[7]。这就造成了自治权本身与保障少数民族应有权利一定程度的差距, 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应用习惯法解决其纠纷, 是因为从小到大耳闻目睹的都是本民族的习惯, 国家法对他们来说是新生事物。由于语言、文化教育的差异, 要让他们了解法律、运用法律的前提就是普法宣传。法律和习惯两者互相补充, 互利双赢。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与习惯法调适, 通过吸收认可其精华, 通过宣传教育剔除其中糟粕, 使其放弃落后的习惯法, 认同现代国家法。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民族区域自治变通条例和单行条例, 完善各种行政规章, 开展普法教育和执法检查, 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保护少数民族人民权益提供重要法律依据和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 是促进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经验。

3.2 地方政府要引导和疏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方式及渠道, 建立全民参与体系

在征地之初, 要将与之相关的各项文件资料传达给当地居民。由于多民族地区多位于深山密林之中, 山高路险, 信息流通不畅, 因此要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为当事人讲解各项条款, 务必使其理解通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网络宣传, 建立信息展示平台的, 将信息传达给当地居民;对于相对落后地区, 可以组建专门的负责小组, 深入基层, 以点带面, 为民众构建信息渠道。

同时要建立申诉渠道, 当民众出现疑问或不满情绪时, 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可以说话的相关部门, 以表达民众的不同意见。当然, 相关部门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为民众解决问题, 适当的要求要为当事双方进行调节, 对于因理解不清等引起的不适当要求, 要尽可能的为其讲解相关法律、条款等, 将不必要发生的矛盾冲突遏制在摇篮之中。

3.3 对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土地建立征收评估系统, 对征收这部分土地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有特殊国情。各民族有其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些风俗传统的存在对维护民族和谐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在征地过程中涉及到少数民族特殊用地 (宗庙、祠堂等) 时, 需要构建征地公共议事机构, 成员可以由征地机关代表、用地单位代表、被征地农民代表、无利害关系的社会公正人士、新闻媒体、相关领域 (法律、经济、土地管理、规划等) 的学者和专家组成, 对涉及到的特殊用地进行综合评估, 包括其存在的正面和负面意义;一旦征收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征收的方式及补偿费给予的参考标准等。最终达成是各方当事人尽可能满意的征收方案。

3.4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尽可能降低征地对农民权益的损害

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对农地流转效应也有较大的影响,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降低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消除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 对促进农地流转, 提高农地流转率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要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

由于多民族聚集区所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经济基础、社会发展水平等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建立适合于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促使各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和祖国边疆的社会稳定、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可以采取“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的原则, 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兴办养老、医疗、生育、伤残等保险。先通过建立“承包地+社会保险”的双重社会保障制度, 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 承包地的保障体制逐步退出, 即将“承包地+社会保险”的双重保障体制向单纯的“社会保险”式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化, 弱化土地的社会政治稳定功能, 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3.5 加快多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步伐, 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 从根本上解决多民族地区落后的面貌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 全国56个民族中, 云南就有52个, 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 除汉族外, 少数民族有25个, 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些地区多处于大山深处,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没有读过书、没有走出过大山, 他们的思想观念非常落后, 文化素质也相当落后, 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更强。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才有可能促使他们走出去, 寻求除了农业外的其他生存方式, 要认识这一点, 就必须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知识改变命运, 在当地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 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 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以提高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预期收入, 还可以增强未转移的劳动力获得城市就业信息的能力以及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心理成本。

4 结论

近年来, 许多学者就征地冲突问题进行研究, 也取得了相应成果, 国家也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出台了多项条款。而对于多民族聚集区的征地冲突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需要各位专家学者探索出适宜多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理论方法。作者本人也就这一问题提出浅见:首先, 政府部门要制定出适宜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促进其和谐稳定的优惠措施。其次, 国家权力要协调好各部门在农地流转中的关系, 使各部门融洽相处, 不至于产生权力及利益纠纷, 并能相得益彰地发挥出各自应尽的职责。最终达到上至国土资源部, 下至农村集体都要为保护各民族土地权益保驾护航, 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再次, 要组织力量提高多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一方面, 对农村青少年做好基础教育,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让他们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走向大城市。而对于农村劳动力, 则对其进行各种技术、能力的传授, 使其逐步掌握除土地外的其他谋生技能。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绝大多数为小面积的家庭式经营方式,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其最终出路必将是大面积、机械化的农场式耕作, 而目前我国农民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及技术及其缺乏。因此, 要组织农业高科技尖端人才深入农村, 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 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 以保障国民生存的物质需求。最后, 逐步完善多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逐步将社会保障由依靠土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 最终消除农民对于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综上所述, 多民族地区征地冲突问题是一个有多方参与, 涉及到多人利益的综合性社会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发动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 集思广益, 寻求出一条多民族地区和谐征地的康庄大道。

摘要:目前, 许多学者已针对广泛的征地冲突问题进行了研究探析, 然而对于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征地冲突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促进多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土地征收问题时, 需要因地制宜, 充分考虑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处的问题, 在尊重及保留各民族优秀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明的普及和推广, 协助多民族地区废除阻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土地制度, 并最终建立适宜的征地冲突预警及协调机制。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征地冲突,冲突预警,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红波著.征地过程中土地权益分配博弈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8.

[2]齐睿.我国征地冲突治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5月.

[3]谭术魁, 齐睿.中国征地冲突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0, (3) :25-29

[4]祝国超.西南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机制研究[J].求索, 2011 (, 2) :78-80.

[5]金淼, 郭玺.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 :100-102.

[6]木永跃, 杨文顺.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保障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11) :124-129.

篇4: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一、行政管理协同机制不完善

对物业管理种种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往往需要规土、房管、城管、公安和工商等众多职能部门以及各街道(镇)和村(居)组织的协调配合。但由于各部门、各组织职责交叉,部分区(县)在执法过程中相互推诿,效果不够理想。

在小区管理中,物业企业是为业主提供房屋及其附属设施公用部分管理服务的市场主体,有些政府部门却把很多社会管理的责任强加在物业企业身上,对其指导少、批评多、要求高。有些街道办事处(乡镇)、居委会在业主委员会组建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组建工作中众多要求、过程和环节缺少基层群众工作组织适时引领等不足之处,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难以平衡。

目前,仍有一些部门的行政管理止步于小区之外,综合管理工作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违法搭建、“群租”、“居改非”等难点问题只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将矛盾降低到最小限度以致彻底化解。

以“居改非”为例,“居改非”审批和相关经营证照审批分属规划、工商、劳动、卫生、公安等部门,但是,由于管理衔接不够,对擅自“居改非”执法没有形成合力,难以从源头上予以控制。另外,执法成本较高,违法成本较低,流动性大,取缔后的“回潮率”较高。

对违法建筑的管理同样涉及多部门和组织,然而目前大量存在的现实情况是,各职能部门在社区层面的协同机制尚未能有效运作,基层管理力量难以整合。有的部门只审批不进行事后监管,有的执法部门又由于从审批部门那里得不到任何信息资料而无法实施有效监管,而有的部门根本不与综合执法部门配合,造成工作脱节,各自为阵,协同作战的运行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给违法搭建行为留下了大量的管理真空区。

二、健全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综合治理合力

1.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条块结合的协作机制

物业纠纷的综合性较强,除涉及到房管、规划、市政、城管、工商、公安、环卫、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外,还与属地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以及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相关。上海市已于201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修订后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结合总结近两年的实践经验,应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物业管理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力量建设,夯实物业管理工作基础,既为依法处理物业事务提供职能保障,又有利于从源头上避免因公权力不作为、乱作为而引发的矛盾。

一是依法理顺“条与条”间的差别管理权限、构建有效联动的工作机制。针对经常发生的用水、用电、用气物业服务纠纷,依法明确市政公共服务部门、物业服务企业与房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公用设施产权界定清晰、物业纠纷预防到位、部门间沟通高效、依法稳妥处置的良性局面。

二是依法加强“条块结合”的沟通、协调,落实既分工明确又配合顺畅的职责权限。建议上海市房管局加强与区(县)政府、区(县)房管局,与街镇之间的沟通、协调力度,明确各方对住宅物业工作的监督、指导与管理的分工、协作内容与方式。

三是工作层面上进一步发挥“以块为主”的属地管理综合优势,及时、妥善地化解物业矛盾。建议区(县)房管部门、街镇、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之间要在工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属地协调与管理机制,加大对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指导、监督力度。建议居民委员会,在街镇和区(县)房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居民区内的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及社区民间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引导业主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增强自治功能、化解自我管理中的矛盾。

2.明确具体主管部门,健全联动执法机制

一是在治理“群租”的工作中,由市政府明确一个具体的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赋予具体的执法权,建立专业的执法队伍、执法力量,使规范和治理“群租”问题既有法律法规支撑,又有具体的主管部门,还有专业的执法力量。特别要防止以“属地管理”为名推诿、失职和不作为,严肃查处失职行为。规范和治理“群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履行职责。

二是在整治“居改非”问题上,主要责任部门在区(县)房管部门,但单靠区房管主管部门显然力量比较单薄,而且工商、规划等部门又是平级部门,再加上职责互相交叉,响应速度显然不够,有时还会出现互相推诿现象,所以建议各区(县)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层面组建联合执法小组,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由区领导统一指挥,明确房管、规划、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的职责,做到对物业及时报告发现的“居改非”行为及时查处。

三是在整治违法建筑中,进一步加强市、区(县)政府对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职工作人员、专项工作经费、专门执法装备和专有工作场所,实现“拆违办”实体运作。明确街道(镇)为区域内违法建筑整治工作责任主体,负责辖区内违法建筑的日常巡查、发现和举报;负责拆违中帮困安置、居民就业、矛盾化解、宣传教育等托底工作;负责重点、难点拆违案件联动整治的牵头协调工作。建议各区(县)政府逐步建立拆违工作“联网、联勤、联审、联动”四联机制。建立拆违工作信息平台,在违法建筑查处过程中,与相关协同配合部门进行及时、准确的沟通,实现平台联网。落实规土、房管、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派驻专职人员充实各区(县)“拆违办”,进行合署办公,实现部门联勤。区(县)“拆违办”应介入工商、环保、消防、卫生、文化、烟草、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审核(验收)环节,对利用违法建筑从事经营活动的,不予办理相关经营证照,实现证照联审。对正在搭建的违法建筑,由三大主体同时到场,进行现场认定、取证并发出“当场拆除违法建筑决定书”,进行快速处置,实现执法联动。

3.整合管理模式,完善物业纠纷处理机制

一是整合纠纷来源渠道,提高处理效率。当前,市房屋局收到的物业纠纷主要通过信访、962121物业服务热线、媒体等不同途径反映。三者并行处置的模式,极可能造成处理程序上的重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三种纠纷来源途径进行整合,共享不同渠道信息,建立统一的处理平台,即:收到通过信访、962121热线、媒体不同途径反映的物业纠纷后,由统一的处理平台合并派单、处置、回访、督办、统计,再分别反馈,以减少重复处理,达到行业监督和行政监督效果。

二是坚持分类处理,充分发挥962121热线的快速服务与处置作用。应发挥行政程序、司法程序等的优势,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厘清物业信访事项的受理范围。对物业服务类事项纳入962121热线平台处理程序,按照快速处置原则进行办理,为小区居民提供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对在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中产生的民事争议,协调不成,通过协商、民事诉讼等途径解决;对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的行为,通过行政处罚或刑事程序处理。

篇5:消毒隔离工作多部门协调机制

为更好地落实医院消毒、隔离各项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院内部门科室之间的管理协调机制:

一、成立消毒隔离领导小组: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立消毒隔离领导小组。组 长: 副主任: 组 员:

办公室设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成立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感控小组),形成医院消毒隔离小组—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管理网络。

二、消毒隔离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制定全院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

2.定期对全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3.监督指导医护人员认真落实各项消毒隔离、防护制度,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追踪评价。

4.每季度召开一次小组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小组的领导、决策与协调能力。

三、各部门职责: 1.护理部职责

(1)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消毒、灭菌、隔离、职业防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2)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3)各护理单元设立医院内感染监控护士,检查督促本部门消毒隔离工作;(4)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2.医务科职责:

(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参加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职业防护的管理制度;(3)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控制

3.科室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小组(院感管理小组)职责:(1)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2)负责监督本科室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4)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5)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6)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

(7)护理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灭菌,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4.检验科职责

(1)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2)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5.医疗设备、耗材科职责:

(1)负责消毒器械的维护管理;

(2)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消毒药品与防护用品,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6.总务科职责:

负责组织医院废弃物的规范收集、运送、登记、暂时保存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医院

篇6: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为加强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因消毒隔离工作执行不力造成医院感染事件,保障患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医院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院内多部门与科室之间的管理协作机制如下:

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下设立消毒隔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工作职责:

1、负责制定全院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及保洁制度;

2、定期对全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3、监督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监督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规范执行;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4、一旦发生感染暴发,应迅速到达发病,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改进消毒灭菌方法和隔离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5、至少每季度召开会议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消毒隔离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小组的领导、决策与协调能力。

二、医院消毒隔离的管理主要由院感科牵头,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设备科、总务科及各临床科室协作进行。

1、院感科职责:(1)负责制定全院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及保洁制度;(2)定期对全院各类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的教育培训及考核;

(3)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并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与职能科室和临床科室沟通,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4)对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的购入、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2、护理部职责:

(1)负责监督、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消毒、灭菌、隔离、职业防护、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2)各护理单元设立医院内感染监控护士,检查督促本部门消毒隔离工作。

(3)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控制;(4)对全院的保洁员进行正确管理,并协助感染管理科加强对该人群的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指导、监督其做好防护。

3、医务科职责:

(1)协助组织医师和医技人员参加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

(2)监督、指导医师和医技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职业防护等管理制度;

(3)协助医院消毒隔离小组开展多重耐药菌控制。

4、总务科职责:

负责组织医院废弃物的规范收集、运送、登记、暂时保存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

5、检验科职责

(1)负责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的采样监测;(2)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监测;

(3)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

6、药剂科:

(1)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消毒药品与防护用品,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2)采购消毒器械、一次性物品时,按照相关规范索取和保存证件

7、设备科

(1)负责消毒器械的维护管理;

(2)负责对本科维修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

三、各科室成立医院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感控小组),形成医院消毒隔离工作小组—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工作职责:

1、结合实际,制定本科室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并落实到位;

2、负责监督本科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

3、负责监督护理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适当方法进行灭菌;

4、按规定进行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5、组织本科室人员积极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6、保持病房整洁,做好病人、陪客、探视人员的管理。

篇7: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为保障我院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由分管院长负责,对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和医技科室。在部署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时统筹运作和协调联动,医院制定了此协调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由医务科统一协调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的监督控制和管理工作。

2、医务科以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全院医疗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对病历书写规范性及时性、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用药以及临床用血、知情告知、处方规范等重点环节加大质量管理,对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研究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和对策。

3、医院每季度召开一次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各部门对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经验进行交流总结,对医疗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评估落实效果。

4、各职能部门对医院医疗质量工作要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质量分析,做好各种记录,以医疗质量简报的形式下发到各科室。同时,负责做好质控工作中相关问题的答疑。

5、各质控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范,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实行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并考核上报。

6、每月由分管院长负责全院的业务大查房,对各种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及时反馈到科室。同时作为下次打查房的重点内容检查。

7、本院医疗质量与安全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发现问题互相协调解决。

8、各职能部门要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9、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10、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总结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馈,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篇8: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消防联席会议制度及火灾隐患情报信息机制作用, 及时发现、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构筑多部门安全信息联合联动平台, 全面提升全市城乡抗御火灾能力, 漳州市公安消防支队与漳州市建设局、旅游局、工商局、教育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质监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8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多部门消防安全联合监督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增强全民消防信用意识建立和不断完善部门间的互动平台与联合监管机制, 规范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行为, 增强社会火灾防控整体能力。该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消防工作职责, 通过搭建互联网多部门消防安全联合监管平台, 各部门齐力配合, 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消防安全联合监督管理机制, 实现消防安全信息互通、资源互补。

(1) 建立信息平台互动机制。

消防部门依托互联网平台研发“多部门消防安全联合监督管理系统”, 对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均录入到此系统, 并通过系统发送至其他部门, 达到信息共享。各部门通过系统将消防部门抄送的涉及本行业的违法行为按相关职责予以查处, 并反馈至消防部门。同时, 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将发现到的消防违法行为通过此系统发送给消防部门, 消防部门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并将查处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由此通过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信息互通、互动联动, 布设全方位消防安全监管网络。目前, 通过这一平台已相互共享消防违法行为信息200余条, 有力消除了火灾隐患。

(2) 建立信用积分制度。

消防部门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全市社会单位消防信用数据库, 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实行信用积分制度, 逐步满足社会大众对消防安全信用服务的需求。具体按照单位实际火灾隐患的危险情况、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扣分, 通过设定不同分值的等级, 综合运用各种奖惩措施, 提高单位自身消防安全水平。

(3) 建立定期公示制度。

将社会单位消防信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 并报送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予以通报。同时, 在市政府网站、行政服务窗口、电视台、广播等予以公告, 向群众发送预警短信, 发动全社会力量监督社会单位消防安全情况。对长期守法诚信、消防安全信用高的单位给予表彰;对消防安全信用等级低的单位向其主管部门通报情况, 并根据信用级次给予提示、警示、曝光。

(4) 建立定期会商制度。

各部门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指定专人负责, 充分利用联合监管平台, 科学整合执法资源, 加强信息互通共享, 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各级消防安全联席会议的作用, 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和多部门参加的协调会议, 共同解决阶段性问题。对于一些老大难, 适时采取联合执法, 共同营造消除火灾隐患的强大声势。

(5) 建立市场化运用机制。

消防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将单位消防违法情况联合抄送本市银行、保监会等部门并建立信息链接, 实现交换共享, 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企业消防信用记录作为审查和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因素, 保险公司对有不良消防信用记录的企业, 将上调保费费率。确定单位消防安全等级对应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费率系数, 实行差别费率。保险机构可以在承保前根据单位消防安全等级确定保费浮动系数。

篇9:医院多部门协调机制

【关键词】多校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运行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18-02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向多校区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随之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很多困难。近年来,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加大对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力度,探索我国高校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和时效性。随着研究深入,高校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一、高校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多校区办学已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必然选择,然而,这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少挑战。

第一,校园文化和精神缺失。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是高校育人的基本环境,是校园稳定有序的制度保障和精神依靠。在多校区管理上,由于新老校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和校园精神在校区间有一定的差异。新校区校园活动场所设施虽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氛围、历史内涵和历经沧桑的文化底蕴,老校区文化优良传统在新校区传承需要一个过程。笔者在某些高校新校区调查发现,一些学生感到精神空虚,觉得校园缺少文化氛围。这说明,新校区的文化和精神建设实属当务之急。

第二,老校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新校区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过程。在多年的办学和管理过程中,老校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多校区办学以后,新校区的管理更多是受老校区的影响,管理方法上可能更注重现成的模式,用现有和一贯的思维方式管理教育新校区的学生群体,容易忽视新校区新环境对学生产生的新影响和新要求。特别是对于新校区首批学生来说,新校区教育管理缺少前车之鉴,新老校区间缺少应有的交流极易造成新校区大学生出现思想迷失。同时,新校区面临着新的学生管理的问题,教育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和特色都面临再确立的问题,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第三,新老校区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差异性大,整合力弱。新老校区间由于其区位上的距离和学生层次的差别,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条件和可用资源的差异,这必然需要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与之有效衔接。而目前部分高校忽略了新老校区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强,甚至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第四,新校区远离城市,管理难度增加。新校区多是刚刚建设不久的新建筑,再加上校园文化娱乐设施没有完全到位,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空虚,于是总是试图追求新奇事物,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学生离校外出的借口增多,以满足物质、精神等方面的追求,这样必然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加大,同时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二、构建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运行机制

(一)健全管理制度,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鉴于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协调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各高校关注的工作重点。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运行需要选择适应本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首先,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同属一所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高校多校区虽然在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城市,但整体上已经是同属一所学校,再加上新老校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历史、传统以及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倡导全体教师和学生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克服思想上的抵触情绪,从学校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思想上尽快树立“同属一所学校”的大局理念,以确保新老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选择适应多校区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法。一是明确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职能。一所高校不管有多少个分校区,学生工作部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全校的学生工作进行全盘筹划和指导协调,要在全校的学生工作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二是学生工作部的主要作用是从整体上对各校区的学生工作起指导作用,而不是上传下达,对其下指令,新老校区应保留其对各自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具体事务管理的决定权。由于新老校区之间各自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各不相同,特点各异,对其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手段和内容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新老校区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具体事务管理的决定权。

(二)建立畅通的思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新老校区的交流。新校区远离市区,校区间在地理位置上比较分散,如何有效地管理新老校区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是目前多校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难题。由于新老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性,多校区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强与新老校区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因此,建立畅通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加强新老校区间交流的关键平台。

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多校区高校而言,利用网络资源,加大新老校区综合校园网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实现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管理,是协调新老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借助新校区建设、吐故纳新,构建新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建设中,逐渐形成的适合高校自身发展,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文化。各高校校园文化有其各自的渊源、发展历程,是白成一体的整体。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环境,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形教育载体。但在高校多校区建设中,新建校区往往与老校区距离较远、联系不便,导致校园文化传承困难,新校区缺少老校区的文化底蕴,严重破坏了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加大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第一,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将新老校区的不同文化简单地整合,或者是直接照搬老校区原有的校园文化,而是在继承和保留老校区原有文化中适应新校区的发展,并在原有不同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提炼积极的、有益的成分,建立多校区高校统一的思想文化、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最终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校园文化。第二,新校区文化底蕴不足,校园文化的传承环节薄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校园文化教育。另外,新老校区间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跨校区的文艺活动、体育比赛、学术交流等,增加各校区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各校区学生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学习、学术和娱乐文艺活动,营造出积极丰富的多校区高校校园文化。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加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为他们提升职业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型、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拓宽他们的工作思路,使他们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工作能力。

其次,建立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特点的绩效考评及考核机制,提高工作者的工作责任心。完善的绩效考评和考核机制,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产生一定约束作用,激励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职业素养和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五)构建学生干部优良传统传承机制。学生干部是在学生群体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有较好的专业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干部在整体学生当中起到以身立教,为人楷模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多校区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优良传统的传承工作。

首先,优化学生干部传承优良传统的内在动力驱动机制。一是优化学生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机制,帮助学生干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为建设母校和发扬母校的精神而服务的信心,激发学生干部深层次的传承需要;二是针对学生干部的特点,改进传承的方式方法,提高传承方式方法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干部传承优良传统的积极性;三是教育学生干部科学正确认识学校的发展,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培养学生干部良好的传承情感。

其次,优化舆论导向机制。积极向学生干部宣传学校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和学生干部的良好形象,为广大学生干部传承优良传统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高校多校区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多校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对多校区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尝试和总结、提炼,反思工作中不合时宜的刻板思维,与时俱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才能探索形成高校多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运行机制。

上一篇:防不胜防的购房合同陷阱下一篇: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调研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