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的研究

2024-05-18

幸福感的研究(通用8篇)

篇1:幸福感的研究

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摘要】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详细阐述了幸福的结构,从描述比较阶段、理论构建阶段和测量发展阶段总结了幸福的研究进程,最后提出幸福感的研究不足和展望。

【关键词】幸福感 结构 研究进程

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主题。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正因为如此,人类才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和荣光。然而,幸福是什么,却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神秘的古今难题。由于幸福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现象,涵盖范围很广,许多学者也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幸福做了不同的研究,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些思想和研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探索幸福的道路。但是,这些学科对幸福的研究都还只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推测和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思辩活动。因此,这些研究都未能得到令众人满意和信服的答案。而心理学家试图从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理解幸福,特别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幸福”这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话题进人到科学实证的领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幸福侧重于解释什么是美好的生活,以及美好生活的衡量标准和为人们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有效的途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的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到现在已是硕果累累。

1幸福感的结构及界定

1.1快乐论的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中,普遍把幸福感定义为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主观的概念。因此,心理学中研究的幸福感是自我体验的幸福,被称为“主观幸福感”,总的来说,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有多么幸福的评价。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1]。因此,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组成。

1.2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哲学中的快乐主义,侧重于强调个体主观快乐体验。而实现论的幸福感则从发展的角度认为个体在个人领域面对生活挑战时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称为“心理幸福感”。它关注个人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因此,Ryff等人认为心理幸福感的核心要素是自主性、掌控环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自我接纳六个方面[2]。

1.3综合幸福感

随着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某种程度相互补充,两者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认知性与情感性、享乐性和发展性、状态性和倾向性)的整合,也已成为新的研究趋势。例如,苗元江(2003)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综合幸福感”,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进行整合,提出了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友好关系、利他行为、自我价值、人格成长构成[3]。

由此可见,不管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还是综合幸福感,都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幸福感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对其评定主要依赖个体设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一个人幸福与否只有他自己体验得最真实,因此,幸福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2幸福感的研究进程

在这过去的四十年中,可以把幸福感研究概括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Diener,1997)。

2.1描述比较阶段

这是幸福感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是人口学统计方面对幸福的影响,主要采取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Diener,1984)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描述与测量;即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2.1.1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与幸福相关的环境。与幸福相关的环境研究包括(1)国家、地理、个人居住的文化地区;(2)个人历史、生活事件,如彩票中大奖、不幸的车祸等;(3)人口统计学因素和生活状态变量,如性别、年龄、种族、婚姻状况、职业状况、工作保障,收入健康和宗教依附等。这些环境变量对人们的幸福有很大的影响。以往的横向研究表明,环境变量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相联系,经验证明中产阶级个体比工作阶级更幸福;结婚比单身、离婚更幸福;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幸福[4]。2.1.2影响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影响个人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Heady发现人格影响生活事件,进而影响幸福感。Costa等人发现,两个主要的人格特质: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有关,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部分研究还发现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具有“幸福图式”的人,对生活事件和环境倾向予以正面的方式来看待和处理,拥有更甜美的回忆和更乐观的期望,其幸福感水平较高[5]。2.2理论建构阶段

第二阶段的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范式,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这一阶段形成了许多的理论,例如,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理论、认知理论、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进行理论解释,促使幸福感研究的深化。

2.2.1判断一认知理论

把适应理论、自我理论、认知理论、比较理论进行归纳,形成了判断一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是相对的,关键取决于判断的标准。当判断标准与其他个体做横向比较时,这就是“社会比较理论”,Wood认为人格为社会比较涂上“个性色彩”,它影响比较的方式,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下也作向上比较,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而悲观抑郁者却相反;当判断的标准是以自己的过去处境做纵向比较,这就是“适应理论”,人们一开始会对生活事件或环境产生强烈的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积极与消极事件,使其不至于总是狂喜或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反应,适应与习惯又会回到基线水平;当判断标准是以自我的理想概念做比较,这就是“自我理论”,Higgins认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会导致抑郁、沮丧,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而自我和谐的人幸福感较高。2.2.2目标与期望理论

目标与期望值理论认为,幸福感产生于需要是否满足和目标是否现实。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人的幸福感,是人们获得与维持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不同。与目标理论相似的还有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幸福感决定于个体期望值与现实情况的对比,如果现实成就大于期望值则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情感。总之,主观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是人们朝着基于自身价值观所建立的生活目标前进过程中而形成的心理平衡或失衡的内在体验。

以上各种理论解释模型从不同侧面理解幸福感,均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释了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但都存在不足与缺陷。已有研究表明,幸福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绝非某种内在或外在因素单独作用的成果。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正确把握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条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机制,更加深入地研究认知与人格、环境因素在主观幸福感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建构一个维度更多、层次更高、解释面更广的理论模型,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

2.3测量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则进入对幸福感测量技术的完善与发展,主要对幸福感的测量范式进行比较分析,建构了多种理论支持的幸福感整合模型,提出了幸福感测量的多种指标。由于人们对幸福这一词非常熟悉,因此许多调查研究要求人们直接回答他们有多幸福。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中,用的最多的是整体幸福感单题测量工具,例如:

Fordyce(1988)编制的文字单题量表,Cantril(1965)的梯形量表和山形量表、Andrews和Withy(1976)的脸形量表等图形量表。多题量表种类繁多,例如: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Mpbel编制《幸福感指数量表》、由Diener等人编制《国际大学调查表》、Carol 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量表》。

3.幸福感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对于幸福感的心理学探讨己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有力的推动了人类对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探索的过程,但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3.1幸福感研究的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标准相分离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关注的是个人内部的心理体验,这意味着他人认可的幸福感标准不一定拥有主观幸福感。如果幸福仅仅具有主观属性,而没有任何客观标准可以检验,纯粹主观的判断可能会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相反结论,以幸福生活为终极目的和检验尺度的理论便无法成立,所有关于快乐指数、主观幸福感、满意度的调查便无意义,并最终导致幸福的“不可知论”。因此,要全面理解幸福感,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幸福是一种具有相当客观基础的主体体验即其幸福的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现实生活中,美味的食物、洁净的环境、宽敞的居所,绝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感到快乐和幸福;古语说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人们对这些环境和事件体验都是建立在人们具有相对接近的幸福体验与评价的基础上的,这说明了人类快乐具有的客观标准和公众认同性。因此,满足幸福的对象客观性和人们对相同对象具有的比较接近的认同感,表明了人类幸福具有客观基础。

由此可见,一方面,幸福感不能脱离幸福的生活状态而存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只有被自我觉知的时候,才对个人有意义,它又是主观的。

3.2幸福感的研究关注消极事件对幸福感的影响

目前许多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一般说,良性事件与积极情感相关,负性事件与消极情感相关,大量研究显示,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更能影响人们的快乐,一项由社会心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作出的重要调查表明,与积极事件相比,人们生来就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更加强烈。

由于消极事件对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生活事件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消极的生活事件上。作为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Cui等人(1996)发表了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消极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精神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研究也验证了这一结论,Huebner发现,急性生活事件和慢性生活事件均与青少年的学校生活满意感呈中等程度的相关,国内也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个体体验到的负性事件愈多,则愈感到不幸福。王极盛[5]等通过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4项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幸福感总分显著负相关,其中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还依次进入对幸福感的回归方程,对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从上述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研究者单方面从消极的生活事件和幸福感的关系中得出消极事件作为压力和应激源,却很少关注积极的生活事件对幸福的影响,国外有研究显示,积极的日常经历对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国内学者邢占军也认为,当年发生的大事或者政府决策,对民众的幸福感影响颇大,例如,2004年的“神五”发射成功则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因此,研究积极的生活事情对幸福感的影响对提高幸福感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3.3幸福感的研究仅仅关注个体幸福感

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类个体具有的天赋权力。大量的幸福感研究都集中于个体。这主要是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然而,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影响着幸福感。文化的内涵是一种价值体系,包括行为习惯、道德标准、风俗制度等内容。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幸福生活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例如:集体主义文化重视集体团结和目标,而个人主义文化则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及情绪、动机等。研究发现,集体主义文化中人的幸福感总是涉及关系和谐、责任的完成和期望的实现,而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的幸福感往往包括自豪和个人目标的达成[6]。因此,在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幸福感幸福感应包括个人幸福感和集体幸福感。而我国是集体主义国家,在这种文化影响下的幸福感必定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幸福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幸福感的机构。而且,目前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般生活环境的主观感知,不同的群体对幸福的感知不同,纵观对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偏重对个人幸福感,忽视了研究集体幸福。因此,以后的研究也要关注集体幸福感。

4.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感应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集体,形成未来幸福感研究的脉络,这样可以全面地了解幸福感全貌,促进幸福感理论的深化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著, 郑雪等译.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8.[2] 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4-139.[3]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05.[4] Chu Kim-Prieto, Ed Dinener, Maya Tamir.Integrating the diverse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a time-sequential framework of subjev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5, 06:261–300.[5]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l(2):96—99.[6] 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8(3):632—633.

篇2:幸福感的研究

宜城二中 申红琴

关注和了解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及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是履行教师职业的使命。

教师是学生幸福的教育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的学。因此,教育课程改革在关注学生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启动职业幸福的按钮,构建属于自己的幸福。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师是否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与教师的思想境界、人生目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教育需要幸福,幸福需要教育。如果我们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可以享受课堂带来的亲切感,感知学生目光中的求知欲,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学生成才的光荣感,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级。就如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有一种安全的幸福感、有一种舒适生活的幸福感、有一种自我成就的幸福感。教师应用自己的精神来影响学生,把这种“幸福感”传染给学生,那么,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幸福的,这种“幸福感”的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教育是以人生价值实现为宗旨,是培养人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变得美好、更幸福,是唤醒探索真理和追求幸福的生命力量,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幸福。反思我们的教育,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却处处散发忽视生命,扭曲生命,窒息生命的气息,被功利迷惑了视线,忘却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的实现,迷失了自我,遮敝了灵魂,失去了真谛。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就必须走出异化状态,关注生命,认识生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

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构建属于教师自己的幸福体系。教师幸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对职业和生命的热爱,离不开校内外生活的充实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教师的专业生活是教师感受和创造职业幸福的基础和源泉。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是一项充满理想的事业,理想源自自身规划的实现,飞翔源自事业成就的超越。”一个没有规划的教育生涯,就像一只在玻璃窗上团团转的苍蝇,前途光明磊落,但是没有出路。对于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来说,都有必要设计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幸福的奋斗目标。对自己要合理定位,科学、合理、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又不断在动态变化提升的目标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前提,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过高的目标定位容易让人因体验不到经常的成功而沮丧。

教育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加剂。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教师要通过对自身角色的反思,对学校课程的反思对学校文化的反思,对教材的反思,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反思,同时与同事们分享知识、分享理解、分享多元文化。在现在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流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经验世界。只有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性劳动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多地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就像只结婚不生育的妇女,乃人生一大憾事。临到退休,说不出几十个印象深刻的学生名字,想不起自己在教师生涯中几件大快人心、余味犹存、开心浪漫、充满智慧的轶事,那算是白活了一回。尤其逢年过节的时候,没有十几个、几十个学生给你短信、问候,你说是不是索然寡味?

因此,面对年复一年的工作,如果只是一味重复,再香醇的美酒也会被冲得淡如白水,再强烈的激情也会消失殆尽,保鲜的方法只有不懈地研究教育和教学,寻求自我的发展与提高。

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和谐的课堂是教师幸福感的基本源泉,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而每天,我们都有这样的课堂。有一位校长这样说道:“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和学生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正如窦桂梅老师说的:把课堂变成梦想开花的地方。抓住课堂,让学生“信其师”,才“亲其道”,课堂上老师的酣畅淋漓,风趣幽默,流畅高效,学生自然积极应答,小手如林。每节课能有这样的“高峰体验”,随着铃声响起老师的身心是充实和愉悦的。

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有一年到北京,想见一下几个学生,结果来了很多学生。有部长、有教授、有将军等。吕先生感慨:“谁能一个电话,召开一百多人?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像父母爱孩子一样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你的人格,或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学生的堕落,你便在学生心目中“永垂不朽”,尤其是对特别“犟、痞、差”的学生更有效。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三、拥有良好的心态,美好的理想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延续。“别拿名利绳索束缚自己”。我们教师追求名利无外乎为了工资提升,但这有多大差别?一月不过二三百块钱而已!一年也就二三千,十年也就二三万,三十年也不过十万。如果我们心态平和,再注意锻炼,多活五六年,就比别人多拿十来万。哪个更划算?“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呀!任尔争先恐后,我自巍然不动,只要我干了,该来的名利只是早晚的事,只是不必斤斤计较,朝思暮想。君子爱名利,取之亦有道。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在汗水里播种,在耕耘中收获,不是幸福的吗?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好才快乐、幸福、健康。教育所“弥漫着的那种美”还可以化作一种理想,指引我们向幸福的彼岸驶去。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过:“生活的理想就是拥有理想的生活。”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备课、上课、博览群书。从今天起,关心学生和自己,我有一方讲台,面对学生,快乐教学。从今天起,和每一个学生微笑,和他们一起幸福地成长,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从今天起,快乐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告诉学生生活的美好,告诉家人工作的幸福,我有一腔热情,投身教育,桃李天下。亲爱的老师们,试着感觉一下,你是不是正被幸福包围着呢?你是不是正拥有幸福的理想呢?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自己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扬起理想的风帆,这样,一定会驶向幸福的彼岸„„

篇3:幸福感的研究

一、心理幸福感的内涵

(一) 心理幸福感的含义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Aristotle提出的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基础上的, 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在对心理幸福感结构的探讨中,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理论出发, 分别建构了自己认为最有代表幸福感的结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一是Waterman的“个人展观”, Waterman认为, 快乐是享乐主义的定义, 而幸福则涉及人们与真实的自我协调一致, 他认为幸福发生在人们从事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中, 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个人依据“真实自我”努力生活, 实现自身的种种潜能 (自我实现) , 由此产生了一种状态, Waterman称这种状态为“个人表现”, 因此将幸福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人表现的幸福, 另一种是尽情享乐的幸福;二是Ryff的六因素结构, Ryff等人总结各种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六个维度, 将幸福感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对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界定;三是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它是一个以实现论作为幸福感中心概念的理论模型, 其定义一方面包括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试图指明自我实现的意义及途径。

(二) 心理幸福感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主观幸福感 (简称SWB) 是从快乐论发展而来, 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 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 拥有多的积极情感和少的消极情感。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由实现论演化而来的, 认为幸福并不是只是情感上的体验, 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基础不同, 前者从快乐论出发, 后者则是从实现论出发;二是研究模式上, 即对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研究起点等也存在差异。具体来说, 在评价指标方面, 主观幸福感, 主要包括三个经典的评价指标, 即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总体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的指标体系则涉及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独立自主、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一系列维度。在评价标准方面, 主观幸福感是从自我评价的角度, 以个人主观的标准来评定其幸福状态, 包括自我的情感体验及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调整评估;心理幸福感则是基于心理学家的价值体系, 以客观标准来评定个人的幸福。在研究起点方面, 主观幸福感从经验研究出发, 注重实证经验和操作研究;心理幸福感则重视理论依据与理论建构, 从理论探索幸福, 其结构的提出和验证, 均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 其理论指导性更强。

二、对心理幸福感的评价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发展, 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测量上的种种局限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先于心理幸福感, 发展也较为成熟, 拥有较为一致的结构和测量方法, 但是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观幸福感仅仅从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总体评价来定义幸福感, 难免会有所偏颇, 情感是带有即时性的, 往往会随着生活事件的改变而变化, 总体的生活评价只是一个大概的把握, 不能完全细致地反映出个体的生活状态, 此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验的, 而心理幸福感不仅仅注重人们的情感体验是如何的, 更重要的是注意到人们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从另一个侧面来界定和诠释心理幸福感, 恰好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测量上的种种局限。

(二) 心理幸福感同主观幸福感整合, 更有利于深刻全面地把握和研究幸福感

近几年来, 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整合的趋势,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整合, 为更全面地认识人们的幸福感提供了新的平台, 两种幸福感有着相同的影响因素,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两种幸福感的影响也是类似的, 神经质性、外向型都可以有效地预测两种幸福感的水平。Ryff等人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虽然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一点细微的不同, 但是心理幸福感的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 Waterman也认为, 幸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个人展观的幸福, 是自我实现的幸福, 另一种是尽情享乐的幸福, 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应该看到两种幸福感整合的同时, 其内部的作用机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当代情绪心理学家提出假设, 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 即不同的心理幸福感导致不同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在以往的研究中 (Keyes, 2002) , 已经确认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是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究竟如何, 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参考文献

[1]Aristotle著, 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Waterman A S.Two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contrasts of personal expres-sivenessand hedonic enjoy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3]Ryff C D.H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4]Ryan R M, Deci E L.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篇4:公共雕塑的公众幸福感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市民的自由度在逐步提高,对于精神的需求也在逐步加大,公众作为公共艺术的直接受益者,可以成为城市雕塑的发起者和决策者,直接参与到城市雕塑的决策、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但“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支配下,政府包揽一切,单位负责一切 ” 的传统模式对公众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一方面公众对于参与公共艺术建设的意识依然薄弱,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那是政府的事。另一方面,部分公众虽然已经意识到普通民众具有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发言权,但是由于参与素质不高,意见难免偏激,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致使参与的意义打大折扣。孙振华曾说过“我国是一个公共艺术起步很晚的国家,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最困难的并不是创作人能力,也不是创作经费,而是全民的公共艺术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素质”可为中肯。

城市公共雕塑是地方文明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文化民生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在营造文化景观,在形成特色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但事实中,人文景观文化创意不足,反而影响城市特色发展。作为公共艺术,应该强调大众在文化层面的一些审美和一些文化趋向。公共雕塑作为—项公共事业,不单单是政府主导.更要满足民众的审美文化需要,更应该主动地与社会大众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

既然雕塑可以完全融入社会空间中,一个新的问题就会迅速凸显出来——什么是雕塑艺术的公共性呢?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雕塑要体现公众精神。虽然城市雕塑不能全由公众来决定,但公众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雕塑艺术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创作者对公众进行很好的了解与把握。公共雕塑的公共性:并不是把一件雕塑放在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小区等地方,它就能成为一件公共雕塑。当下大量的波普化、媚俗化、装饰化的城雕,不但没有考虑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且成为了充斥在公共空间中的视觉垃圾。城市雕塑不仅要体现公共空间的独立性,还要在审美与思想层面对既有的僵化的审美趣味与文化权力话语展开批判。 显然,公共雕塑艺术的公众幸福感,是建立在便利公众生活的基础之上的。

以当今非常火热的幸福感作为研究主题,将雕塑的创作立足于公众幸福感是一个新想法,从公众角度还原公共雕塑的意义是该项目的创新之处。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知觉。理解知觉可以分为三部分: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有学者提出知觉属于精神范畴,而非物理世界当中的,把知觉分为外在知觉和内在知觉,即指公共的物理事件和个体的心理活动,内在知觉存在于外在知觉中,只有通过内在知觉,外在知觉才成为可能。不同的民族,文化,个体有不同的知觉呈现。客观现实,既往经验,认识的构成对事物感知的整合就形成了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进一步对事物各个部分整体的整合过程,表现人的主观因素和知识结构的介入,公共主体能够知觉雕塑形象反映文化,才能够使雕塑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好的公共雕塑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通过公众的注意,观看,知识的梳理整合知觉成形象。

雕塑作品需要与欣赏者之间对话,对话的最佳效果就是传达与接受,在艺术接受和欣赏阶段,知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主客体变得有意义。最佳的知觉者应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正确的价值观,探求真理的态度。

要想要公共雕塑形象产生幸福感,首先要建立在注意,感知和经验加工的基础上,再进行整体的知觉活动,一件具有观赏性的雕塑作品能够引起人们注意,是客体特征的初步输入,使公众能够驻足观看并品读其外在形象的雕塑作品构成了感知,从其外在的感知刺激公众,并引起既往经历和文化的梳理形成了对客体的再认识。

公共雕塑以物化的方式来呈现,并受到社会大众的检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雕塑作品必然与社会时代相联系,致使雕塑作品不是冰冷的物质,而是承载社会与文化等一切的美好与愿望,带给公众幸福感。

公共雕塑在公共环境中不仅要考虑到公共环境的文化特征,其本身的观赏性,公众的解读和需求更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最需要的是公众的解读,公众的参与,是创造与需求的关系。

情感表达是雕塑创作乃至所有艺术创作最初始,最本质,也是最终极的目的。是人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表达自然的基础上,讲个人的情感,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促使真情的流露。情感的物化形式会唤起人们的思考共鸣,使人心灵激荡。从中获得审美的熏陶。,这也是公共雕塑所能给公众带来的一种幸福感觉。

公共雕塑的形成對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形象建构,对公众的认识和艺术陶冶有重要影响,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命感。通过公共雕塑的形象体会城市的人文气息,历史传统,道德价值,使城市更具有文化与艺术结合的个性魅力,从而带给公众以幸福感。

雕塑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些雕塑很难让大家读懂,并且人们意识不到雕塑已经给他们带来幸福感,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大家去传播雕塑的文化,并且认识到雕塑真的会给他们带来幸福感。与此同时,雕塑家的作品不光要有艺术性,更要为大众生活提供便利,能够贴合大众的内心感受去进行创作。公共雕塑与幸福感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我们一起去传播雕塑的多重含义。

篇5:幸福感的研究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并讨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展望,旨在为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拟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

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2] [3]。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4]。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5]。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依据这些维度和特点,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

二、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情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 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量表”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评定主观幸福感。另一种情况下,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彼此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主观幸福感评估指标趋于整合。

有一项研究从几种常用的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进行试用,这几种量表尽管存在诸多缺憾,但还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的,特别表现在内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方面。这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8]。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量表往往只是从认知、或情感等孤立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加以测量,很难揭示出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因而这种评估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但对个体诊断则需要参照多种评估指标。有的研究者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应当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指标日[2]。这些说法正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测量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整合问题。

(二)主观幸福感评估方法走向多样。

自50年代以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用自评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其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被试反应倾向以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是未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样本测量方法通过搜集被试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出现的心境、情感以及其它感受的样本,来评价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偏差对经验报告的影响,因而被认为可以提供比自陈量表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另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4]刑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2,25(3)。

篇6:幸福感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概述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声称,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上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20世纪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弗洛姆认为,快乐和幸福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快乐与某一个别行为有关,而幸福可以称为是某种持续和一体化的`快乐经历.到了现代,学者们采用更理性的视角和更科学的方法再次掀起了人类幸福的研究热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呢?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研究者们是如何探讨自尊、自我同一性、人格和文化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

作 者:万民钢 杨俊龙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刊 名:科技成果纵横 英文刊名: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7:幸福感的研究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工作中,班主任要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幸福,保持创新性的工作。当看到学生的进步,班主任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学生的进步让其体验到了幸福的感觉。每个学生都有可爱之处,即使他学习不好,但他可能语言能力突出,虽然喜欢打架,但他正义、为人厚道。也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好,但他不喜欢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快乐,不喜欢与他们合作。也有的学生虽不善言辞,但他有着超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画一手好画。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多样的德育方法,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

自信是成长的动力,有了自信,学生处处感觉“我能行”,就会努力去做。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时,教师可给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要求:大胆发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包含着很多德育,不仅仅是体现学生“会”才举手,而是他的头脑中充满了智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愿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不会,而是会也不举手,这可能是因为胆小,可能是因为不喜欢表现自己,也可能是对举手发言不屑一顾,总之是没有参与意识。如班级有一个小女生,很有潜力,教师总是鼓励她自信,要多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次班会课,可能是出于教师的压力,那次她举手了。教师欣喜之余让她回答问题,但她声音不大,也不流畅。但是教师还是给了她最美的称赞“:你的发言是老师此时听到的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下次老师还想听到你的声音。”教师还鼓励其他同学给她鼓掌。课下,同学们都围着她,向她表示祝贺。学生都希望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如果别人给他鼓励,对他认可,他就有了自信心、自尊心。教师要教会学生先学会自我欣赏,再学会欣赏他人,在同伴之间的相互欣赏中提高自己,进而形成与别人交往、合作的好习惯,从而建立起他们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课堂上一项极为重要的学习情境,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主流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了让课堂具有生命力,教师推出了生命课堂,而小组合作学习是生命课堂的一项重要学习方式。为了给学生的合作创造条件,教师要让课堂成为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着浓厚的互动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感,能形成一个互帮互助,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协调发展,让他们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培养学生的优越感

班级提出了“学生最优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生在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得到发展,而是以一个优点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达到各方面的最独特和成功的组合,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虽然人不是十全十美,但是教师总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总会有可以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如果学生有值得表扬的地方,教师要及时提出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优点的环境中,这能促进其自身的优越感,从而建立自信。比如,班级有个叫小Z的同学,由于父母离异,他一直跟着爷爷姐姐生活,生活圈子很小,变得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别人说话,。但教师发现,他也有很多的优点,如他喜欢看书、写作业很认真、字也写得漂亮等,这些优点是其他同学所不具备的。于是,教师及时对他进行表扬,经常拿他的作业在班上展示,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另外,他很能干,班级里的卫生等他都积极干,还主动帮助别人。教师把他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记下来,并以此为榜样教育其他人学习。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小Z同学有着一种优越感,也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渐渐地,他活跃起来了,并经常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学习,改变了以前不爱说话、不善于交朋友的缺点,树立起了很强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施展的机会,不是只看到学习好的学生而放弃了学习差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没有创新,没有激情,学习差与个性差的学生不会难以得到老师的`赏识,他们的独特性或者优点被忽视和埋没了,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千人一面。学生是一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其实是一种浪费。在“生命课堂”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优点被挖掘出来,他们有的成为学习的榜样,有的具备善于探究的能力,也有的成为演讲能手,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优越感。因此,教师要开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帮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特长或兴趣爱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生命中成长的幸福。

四、结束语

篇8:幸福感的研究

1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神经质、精神质、外向性做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 (见表1) , 不同性别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神经质、外向性上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不同性别的研究生总体幸福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论符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结论, 即在幸福感的体验上性别并不起主导作用。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精神质得分上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其中女研究生在这个方面的得分高于男研究生。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精神质的信度指标只是达到标准, 因此这一项上的得分显著并不能一定说明女研究生肯定比男研究生更精神质。对照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常模, 男、女研究生在精神质上得分都低于常模平均分, 但都在标准差范围内。在外向性得分上, 男、女研究生得分都接近常模, 并且在标准差范围内。与外倾性得分相同, 在神经质得分上, 男、女研究生也都接近常模, 并且在标准差范围内。本文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 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在幸福感方面, 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并不存在差异。但有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李志, 彭建国等2000年对780名重庆学生的调查发现, 幸福感上男女差异极其显著。郑雪, 王玲等2003年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但并不能说明本研究在不同性别的幸福感差异的结论上存在问题, 因为还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在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段建华1996年发现, 总体幸福感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郑雪, 严标宾等对广州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无论哪个维度, 男女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对幸福感的体验上不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我们的结论是, 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不能下定论, 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眼于本文中, 第一, 我们研究的群体素质比较高, 我们调查的多为国内比较好的大学的研究生群体, 他们多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很多人是一路读重点学校考上来的, 因此这部分人相比起同龄人在学业上有比较大的成就感。第二, 本文调查的研究生被试在就业方面, 虽然很多人还是存在压力的, 但是毕竟将来有比较好的毕业背景, 并不十分担心找不到工作, 而是担心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方面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压力反而是动力。第三, 本研究发放问卷的院校都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学, 各学科实力都比较高, 这就避免了有些师范类院校中女生认同感高于男生而导致的女生幸福感高于男生的偏差。

在研究生精神质的性别差异t检验的结果达到显著, 而且是男生高于女生。精神质, 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 它代表一种粗暴强横、倔强固执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 冷酷的、缺乏同情心的, 对他人不关心的, 而且通常不关心他人的权力和福利”[1]。而得分低的人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特点表现明显, 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 神经质与精神质纬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因此, 该维度也可以看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男研究生在该维度上的得分并没有达到高分的水平, 但是显著高于女研究生, 这也说明在精神质的表现形式上男研究生确实要多于女研究生, 例如男研究生可能更冷酷、自我中心、攻击性, 而女研究生则多表现出温柔、善感、有同情心等等。

2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是否独生差异t检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对独生和非独生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 (见表2) , 在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得分方面,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之间主观幸福感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研究生幸福感的是否独生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之间总体幸福感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就文献检索来看, 目前国内针对这一人口学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的结论是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方面非独生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兄弟姐妹, 这样相对独生子女来讲在社会支持网络上更有优势, 遇到事情可以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倾诉, 可以缓解压力, 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 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在将来赡养父母问题上压力相对小些, 赡养父母可以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担, 不用过分担心自己将来要一个人承担赡养义务。但以往学者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并未得出相似结论, 一般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本研究并不敢妄下结论, 因为幸福感有很多影响因素, 例如调查的地域、学校类型、时间等等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科学性。只能说在本研究调查的地区、学校等得出的结论是在独生和非独生研究生群体里主观幸福感水平上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确实比独生子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些, 并且达到显著水平。

摘要:本研究使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用SPSS11.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有关分析。针对南京地区三所大学一至三年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随机发放问卷500份, 对其主观幸福感与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幸福感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丽的敦煌之旅作文下一篇:我国客户关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