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练习及答案

2024-05-05

散步练习及答案(精选6篇)

篇1:散步练习及答案

散步练习及答案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散 背

()()

()()行 重

()()2.选词填空。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 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A任意 B肆意 C随意)

(2)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A平坦 B顺利 C平顺)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 的儿子。(A健康 B强壮 C强健)。(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 他的时日还长。(A伴同 B伴随 C陪同)

3.摘录描写南方初春美景的佳句。(1)(2)

4.一本好书,可学的东西往往很多,想一下子全部学到手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每次读书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只从这一方面、、,其余的暂且不管。A,理解 吸收 思考 B,思考 理解 吸收 C.吸收 理解 思考 D,思考 吸收 理解

【拓展阅读】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2.朗读下列的诗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1)“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那位先生为什么要自己撞上来?

(2)怎样理解“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3)将“小孩”和“老者”比喻成“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你觉得这个比喻形象吗?为什么?

4.课外研读朱自清的《背影》,感受其中的亲情。比较《背影》与《散步》,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5.以“母亲”或者“妻子”的角度,重新构思这篇文章,你觉得其中能够赋予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描写?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亲情,请你通过一个不经意的方式,向你的父母或者师长表达你的情感。

【火眼金睛】

1.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的很累。(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扑着,有的浓,有的淡。(3)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精析:(1)“觉得很累”是个后补短语,所以把“的”改成“得”。(2)“扑”改成“铺”,平铺的意思。(3)“绝”改成“决”,决定的意思。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思考:《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纸船》有什么独特吗?

(2)这两首诗歌分别用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搜集积累有讴歌父爱、母爱的诗词歌赋。

23. 散步 【基础练习】 1.散(sàn散步 sǎn分散)背(bēi背起 bèi后背)行(xínɡ行走 hánɡ银行)重(zhònɡ 重要 chónɡ重庆)2.C C B A 3.(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字。

莫怀戚()熬()粼()霎()咕()分qī()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一霎时: 委屈:

3.文章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二、课内阅读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为什么现在很听“我”的话?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3.“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为什么有背“整个世界”的感觉?

三、课外延伸

躺在母亲身边(王晓明)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⒂母亲 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A: B: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3.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4.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散步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C、这里指颜色深。

D、程度深。

二、蓝色的“这”是指代:

A、树上的嫩芽

B、大块小块的新绿 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

D、以上三项都是

三、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C、意思递进

D、意思转折

四、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五、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答案:

一、1、C

二、2、D

三、3、A

四、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

五、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嫩芽(nèn)调皮(tiào)B.霎时(sà)依偎(wèi)C.蹲下(dūn)背起(bèi)D.粼粼(lín lí n)拆散(chāi)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各得其所: ②水波粼粼: ③信服:

3.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 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4.仿照课文第四自然写一段话

这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一)语段点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 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1.在文中方框里加上标点

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个家庭

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答:

(二)迁移过关 心灯

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仍陪伴儿子下海捕蟹

一夜,艄公父子正在捕蟹,突然阴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 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漩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 跄跄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操起舵

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灯光闪烁的 码头

“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 “我的心里装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答

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能心中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装盏灯,踩到哪里不是光明?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桅灯()②扁舟()

③漩涡()④踉踉跄跄()()2.用“‖”给文章划分段落结构,并归纳段意 答: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个怎样的人? 答 :

4.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遁入黑夜,但是惟独不 能心中缺 少一盏灯 答:

②……那满舱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 答: 【答案】

1.D 2.略 3.C 4.略

(一)1.,;,2.使……受委屈,在文中指不接受儿子走小路的提议 3.尊老爱幼,相互理解 4.“那里有……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二)1.略 2.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以捕蟹为业的老艄公和他的儿子;第二部分(第2~5段):写老艄公在风 暴到来时的举动;第三部分(第6段):作者由此引发的感想 3.文中的老艄公是一个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的顽强的人 4.①这个句子说明人的命 运经常会发生变化,惟独不能缺少的是信心 ②这个句子说明老艄公一生勤劳,以及老艄公乐观的思想性格 【提示】

“基础训练”第4题:原文通过描写初春最具特征的景物“新绿”、“嫩芽”、“水泡”来表现初春蓬勃的生命力,使人联想到“生命”,仿句要掌握这一特点,抓住几种最能体现“丰收”特点的景物来具体描写

篇2:散步练习及答案

《散步》阅读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 ) 一霎那( ) 水波粼粼(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

(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

(2)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 品质,体现了 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 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9、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散步》阅读答案:

1.qí shà lín

2.答:“信任”只是“相信”的意思,“信服”.有“信任、佩服、服从”的意思。

答:“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度”比较平淡,且不能融入作者的感情。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①母亲听我的 ②儿子听我的 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 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7.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8.《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篇3:散步练习及答案

这篇散文写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情景, 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精神, 表现出中年一代对生活的使命感,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者莫怀戚并没有把家庭生活铺开来写, 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 只几个细节就体现了厚重的情感, 这是一种以小见大、尺水兴波的写法。文章不长, 却写得情趣盎然, 很有波澜。

一、生活点滴见真爱

时值初春, 阳光明媚, 万物复苏, 正是出门踏青的好时节, “散步”这一日常生活活动于是由儿子提上了议事日程, 母亲起初不肯, 原因很简单, 理由也很充分, “老了, 身体又不好, 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儿子心领神会, “正因为如此, 才应该多走”。我们能从那平凡又朴实的文字里读出作者的情怀与良苦用心:您看, 春天来了, 空气新鲜, 景致又好, 散散步对您的身体大有裨益, 走吧。“母亲信服地点点头, 便去拿外套”了。儿子成功地说服母亲, 得益于“我”对母亲的了解,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可见, 暮年的母亲对正值中年的儿子感情上的依赖, 生活上的信任也由来已久。

散步途中, 奶奶与孙子为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而在这抉择两难的当儿, 我做出选择———决定委屈儿子, 听母亲的, 但母亲却又要依着小孙子, 于是“我背起母亲, 妻子背儿子”, 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矛盾得到了完满的解决。这里有母亲的不坚持, 不固执, 听从儿子;也有孩子不哭不闹, 聪明可爱, 不“小皇帝”气, 更重要的是妻子的温良、贤淑与顺从, 这绝不是临场作秀, 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 作者写道:“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个细节表现了妻子的细心、周到、体贴, 善解人意。她一言未发却故意放慢速度,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怕婆婆有个闪失什么的, 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自觉行为。所以有了矛盾, 在尊老还是爱幼的问题上, 妻子相信丈夫的选择, 也就变得顺理成章。母慈子孝, 子孝儿乖, 夫唱妇随。当“我”决定走大路时, 对困难的自觉分担无可挑剔,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老人在关键时候的谦让、慈爱溢于言表, 令人敬仰。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美德, “我”是一位称职的孝子, 年迈的母亲已进入生命的倒计时, 对她来说, 最好的孝顺就是用母亲喜欢的方式去爱她, 让母亲在晚年活动筋骨时享受天伦之乐。我们今天的家庭结构有人喻其为“金字塔”形, 孩子便是这宝塔尖儿, 作者的儿子却不在塔尖上, 他接过父母的孝心接力棒, 懂得孝顺奶奶, 爱爸爸, 听妈妈的话, 这是父母平时言传身教的结果。晚辈孝敬长辈, 长辈爱护晚辈, 互敬互爱, 其乐融融, 和睦得令人嫉妒。

文章最后写道:“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我”蹲下来, 妻也蹲下来, 蹲下去的是身子, 蹲出的却是一颗为人子为人母的心, 有了这颗心, 老的小的, 都在背上了, 夫妻二人, 风雨同舟, 携手并肩, 挑起了这个世界的两头。人在中年, 肩负了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生活有着高度的使命感, 谱写了人间最真最美的乐曲, 这也是人间最壮美的画面, 正是这样一幅幅平常而不平凡的画面扮靓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二、课堂探究悟真情

这是一次真实的散步, 叙的是真事, 写的是真人, 抒的是真情, 绘的是真景, 较之纯粹的虚构更有生活的实感, 切实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今,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正推崇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探究式教学,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文明的生活方式, 促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与积极的人文价值观是语文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而填鸭式的硬性灌输, 不仅很难让学生走进课文情境, 也很难得到情感的熏陶与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这一层面说, 莫怀戚的《散步》便是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佳文本。

笔者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首先认识到文章中“我”的行为与观点, 表明“我”的行为与追求是传统儒家文化式的, 它代表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其所追求的生活目标。其具体标准为“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独处能“修身养性, 齐家治国, 平天下”, 相交要“仁、义、礼、智、信”, 理想的社会为“天下大同”。孔子在《论证·先进》中表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暮春天气, 穿上春装, 约上五、六个朋友, 带六、七个随身童子, 去沂水冲洗, 上舞雩台临风披凉, 然后边咏边唱, 踏上归途。简言之, 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讲究家庭生活和谐, 以孝为先, 信奉“天下为公”。这些有益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在具体操作时, 我是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的:

首先, 感知文本, 读出真情。

《散步》的语言富有浓重的情味, 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充满生机。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自由而充满感情的朗读, 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从而初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其次, 立足文本, 领悟真情。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 阅读的目的在于加深积淀, 学会表达。我首先尝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 用不同的表述介绍文中的人物, 如祖孙三代人———中年人, 老年人, 幼儿;慈祥的奶奶, 孝顺的儿子, 天真可爱的孙子等;提炼出:中年———成熟的生命, 幼儿———幼小的生命, 老人———衰老的生命。其次, 通过师生互动, 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表述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如:三代人之间深深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 等等。顺势将探究得出的结论板书出来:成熟的生命→人生的一种责任感。再次, 让学生与作者交流对话, 体悟作者的情感, 接受情感熏陶、渐染, 并列举出自己生活中的此类场景, 譬如:过生日、走亲戚、逛商店、看电视等生活细节都体现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凸显了生活之美, 于是我适时地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像莫怀戚的儿子那样做到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了?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不一样, 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也千差万别, 因此不可唱高调, 强求一致, 而应鼓励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对内心所涌动的情感作真实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时, 学生就能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 甚至积极主动去发现。最后, 引导学生从文中眼寻找“美点”谈感受, 例如最后一段:“……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 这句话通常作释为: (1) 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 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世界的缩影。 (2) 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 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当然, 学生也有许多疑问, 但都是可以通过介绍儒家文化中的理想大同社会, 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并达成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人的交流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 本质上却是相通的。文中的“我”也是一个知足常乐、心态健康、尊老爱幼、行事明智、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君子形象。

最后, 超越文本, 体验真情。

探究到此, 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满足, 又趁热打铁, 将学生被打开的思路与当前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链接。设计一道仿写题让学生明白“爱是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并写出了令人感动的真心话, 如爱是妈妈腰酸背疼的时候, 我帮妈妈敲敲背;爱是爸爸口干的时候, 我倒水给他喝;爱是小弟弟迷路的时候, 我送他回家;爱是爸爸捉来一条鱼, 我把它放掉了。孩子知道了爱其实就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三、和谐社会需要真爱

当前社会, 科技不断进步, 社会日趋稳定, 政治更加清明, 经济日益繁荣, 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仍不乏盲目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 他们常怀戚戚之心, 不停地攀比, 不断地敛财, 不思奉献, 专为索取, 甚至不惜为财铤而走险。他们可以为财忘其德, 为财忘其身。这类人之所以这样,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养成有益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化价值观。笔者认为, 《散步》及引申出来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正可以为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当古老的童音再次回响在课堂, 我深受震撼, “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家庭思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美好而崇高的社会理想, 在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制度下, 越来越美满的家国氛围中, 家庭的教育越显得重要, 父母的陪伴尤其关键, 关爱“空巢老人”, 关心“问题少年”, 呵护“留守儿童”, 与长辈们唠唠嗑, 和孩子们聊聊天, 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让我们的家庭更温馨, 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从教学的实际入手, 通过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将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为我国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和谐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在加强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虽然具有知识体系完备的优点, 但由于知识过于抽象, 教学时容易使知识流于空洞教条, 脱离多数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利于学生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而“道德品性的个体生成又是在一定的价值情境或价值影响中完成的”[1], 语文教学正好可以提供这样的情景和影响, 弥补这一缺憾。

在这方面, 本文可以作为一个典范。文章取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 以一家三代人散步这样看似寻常的小事为切入点, 以一个普通父亲的口吻讲述一段温馨的往事, 通过奶奶和孩子的小小矛盾冲突及其缓和表达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通过奶奶和父亲、母亲和儿子这两对母子间的“爱”表达中国家文化中宝贵的“孝”。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 如果不是在祖孙三代人一起的家庭散步中, 可能这不会成为冲突。试想如果是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一起散步, 抑或是“我”和儿子两个人一起散步, 那么“我”肯定会顺从母亲或者儿子的意思, 因为这正是“我”对他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但正是母亲、“我”和妻子、儿子这三代人一起散步的情景的设置, 使得这种“孝”和“爱”, 学生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文章的人物是奶奶、爸爸、妈妈和儿子,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知和老师的引导, 结合自己与家人散步或者逛街等活动的经历, 就会将自己与文中孩子的角色融为一体, 理解其中宝贵的“爱”。在文章提供的情景下,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学生看似只是懂得了生活中一个简单的道理, 其实是一次有益的道德教育, 德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迄今为止以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义, 用清晰而肯定的语言给中小学语文课程做出的最恰当的定义。”[2]人文性的要求即是语文教育必须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

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 德育更是一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被摆在重要位置。编进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 都渗入了对美好人性的赞颂, 文章本身就形成了各种人性化的情景。它们或正面歌颂、或从侧面和小事入手, 通过文字的叙述表达主流的价值观。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材料, 同时背负着对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切合实际的文章和语文教师的引导, 学生能够接受到情感教育、精神教育、审美教育等, 感知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 拥有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学生在感动和陶醉中受到影响,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同时对道德的教育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中小学生正是在对诸如本文的语文教学中接受着仁爱、修身、孝敬、诚信、勤俭、谦虚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使他们能够接受并传承伟大的中华文化。正如文中祖母、父母亲和孩子这祖孙三代人的情感传承一样, 美好的情感从母亲传向“我”, 再传向儿子, 一代一代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39.

篇4: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篇5:散步教案及练习题(含答案)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批注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拆散 分歧 粼粼 一霎时 各得其所 3.简介作者:

莫怀戚,出处:《中国青年报》 文体:散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四.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也有可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但作者却能通过这件小事,把一家三代四口人的性格特征很好地反映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句子。五.作业: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板书课题

让生读准字音、声调;当即在纸上练写,写对。还练写其它易写错的字。

师课件提问 生回答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 散步教案

第 1 周 第 1 单元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体会散文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体会散文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批注

1.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想象一家散步的过程,然后抢答下面的问题。多媒体显示抢答题 a、散步的时间?(初春)b、散步的地点?(田野)

(我 妻子 母亲 儿子; 我)

d、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散步 分歧产生 分歧解决

2.、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

3.、你喜欢文中哪些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二.研读入境

1、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解决的? 在解决分歧中,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是由人决定的吗?(让爱作主)

老师: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权利是没有大小的,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表现出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推而广之,人类的延续,社会的推进何尝不是这种爱的传递呢? 师生总结归纳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板书)

三、重点研读,感受美点

1、文中简单而明晰的事件体味深沉的亲情美。

思考:①如此简单的事件,作者何以把它写得饶有兴味呢?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解决这一问题呢?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从景物描写中体味含蓄的诗意美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得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惜。

3、体味本文素雅的语言美

《散步》一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综观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显中见哲理。同学们能否在对课文的研读中来证明老师的观点呢? 教师点拨

四、教师小结:

《散步》把一家三代人的感情浓缩在一个特定的事件、特定的场景、特定的事件中。写的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的片断,反映的却是家庭生活的整体。事件本身并不大,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溶进了深深的思想内容;大中取小,却又小中见大。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五.附:板书设计

六.作业

过渡: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师课件提问 生回答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纳。

明确: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圈点勾画,思考回答 散步习题课

第 1 周 第 1 单元 第 3 课时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

二、蓝色的“这”是指代:

a、树上的嫩芽

b、大块小块的新绿

三、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四、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五、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答案:

四、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

五、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

六.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字。

莫怀戚()熬()粼()

霎()咕()分qī()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一霎时: 委屈:

七、课内阅读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为什么现在很听“我”的话?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3.“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为什么有背“整个世界”的感觉?

答案:

一、1.qí gū shà lín ǎo 歧 2.一会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使儿子受到委曲的意思。3.略

篇6:《散步》阅读练习带答案

一、回答问题:

1、假设“我”把母亲冷落在家,那会怎么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决定?

3、为什么“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答案:

1、那会让老人觉得很孤单,何况春天来临,老人家呆在家里难以感受到自然和生命的美好,还有家人同行的快乐。

我体会到:应该尊敬师长,孝顺长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2、我的决定是走大路。因为我认为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长,母亲年事已高,时日不多,应该充分尊重老人,为老人着想。

3、因为我和妻子背上的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孩子,我们组成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就是一个小世界。同时,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我们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孩子,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我来说,就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整个世界。

二、1、课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庭。我说:“走大路。”

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地点人物2.使„„受委屈,在文中指不接受儿子走小路的提议3.尊老爱幼,相互理解 4.“那里有„„鱼塘。”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三、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小时候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候我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小时候我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第③段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方法。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品质,体现了________的家庭关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4.如何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中划线的词语?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1. C2.心理3.尊老爱幼亲密和谐4.“走得很仔细”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他们如同生怕惊动整个世界那样,生怕稍有点闪失给老人和孩子带来惊恐、不安甚至伤害。因此他们“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当然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四、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1、“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A、气味或味道很重。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C、这里指颜色深。

2、黑色的“这”是指代:()

A、树上的嫩芽 B、大块小块的新绿C、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 D、以上三项都是

3、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解释说明B、声音延长C、意思递进D、意思转折

4、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体现了初春的景物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2、D3、A4、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的起着水泡。

上一篇:热门专业说辞下一篇: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