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2024-05-10

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共12篇)

篇1: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数学名人故事: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的成才故事

在中国现代数学洪荒之地,有一位抱定“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他就是华罗庚。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论、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个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行列最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方法”、“华氏算子”、“华氏不等式”等。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被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经典著作之列。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筛选出了以改进工艺问题的数学方法为内容的“优选法”和处理生产和组织与管理问题为内容的“统筹法”。他是美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一个当选为外籍院士的中国学者。他还当选为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名字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88个数学伟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他喜泪沾裳。为了重建自己的家园。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丢下了优厚的薪俸、汽车和洋房,怀着一腔热诚,携全家,登上一艘轮船于1950年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他在户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栏中填上了:“初中毕业”4个字。这对华罗庚来说是个难忘的字眼,而对别人来说又是个费解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着他的成才道路吧。

19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开了一个小杂货店,惨淡经营,艰难谋生。华罗庚15岁那年,毕业于金坛县初中,后到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读书。由于家庭贫寒,交不起饭费,只念了1年,就离开学校,失学了。

华罗庚从小聪明好学,念初中时,在数学课上就表现出了特殊的才华。一天王维克老师给全班出了一道数学题,这是一道出自《孙子算经》的题目:“今朝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王老师在读这道题时,读得很慢,声音抑扬顿挫。读完题目后,王老师把目光扫向全班同学,一张张紧张思索的面孔,一道道疑惑不解的目光尽在王老师的视野之内。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物品是23个。”这是个熟悉的声音,这声音把同学们从思索和疑惑中唤醒过来。大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这个最先说出答案的同学就是少年华罗庚。华罗庚在解这道题时是这样想的:从“七七数之剩二”开始,就是说,七数余二,那么七的倍数再加二定是这个数,不防设这个数是7×3+2=23。再对23进行检验:23被3除,余2;23被5除余3,因此,23符合题目条件。正是由于华罗庚从小勤奋好学,王维克老师加倍看重他的聪明与才华。华罗庚在学校时给王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华罗庚18岁那年,王维克老师当上了金坛县中学的校长。王校长爱惜人才,把华罗庚请到学校当会计兼做事务工作。从此,华罗庚更忙起来了。他回忆这段时间的经历时说:“除了学校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母亲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这就是说,即使在繁忙的事务之后,华罗庚也不忘学习数学,因此,他的数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华罗庚19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借了一本杂志,名叫《学艺》,在这本杂志的第7卷10号上刊登了一篇由苏家驹教授撰写的文章《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起了华罗庚的浓厚兴趣。通过阅读与思考,华罗庚发现文章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于是他问王校长,“能不能写文章批评苏教授文章中的错误?”华罗庚的提问得到了王校长的肯定回答:“当然可以,就是圣人,也有错误,有什么不能批评的!”王校长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名著《神曲》的译者。他的一席话给华罗庚以很大的鼓励。于是华罗庚写了一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的文章,经王校长过目与修改后,寄给了上海的《科学》杂志。文章于1930年发表了。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当时不少人的重视。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文章。而且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仅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金坛县初中的青年人,更感到震惊。他看出了华罗庚的才华,马上写信到金坛中学,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华罗庚接到信后,再三考虑:一方面,他想起在此之前曾因王校长让他在金坛县初中教补习班,由于有人向上告状说王校长任用一个不合格的教员(一个初中毕业生怎么能有资格教初中),王校长不得不辞去校长职位,而且自己也不再教书;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家境贫寒,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有困难,于是回信婉言谢绝了熊教授的邀请。熊教授接到华罗庚的回信后,这位求贤若渴的“伯乐”又写信去催。信中说:如果你不来,我将亲自去金坛拜访你。华罗庚又一次收到熊教授的来信,从中得知其邀请的真切与诚意,觉得自己实在不能辜负熊教授的好意,只好由父亲出面借了路费,应邀到了清华大学。

在清华大学,华罗庚当上了一名助理员。主要职务是管理数学系的图书、收发公文、代领文具、绘制图表等。这样,他可以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听课。由于熊教授的安排与指导,华罗庚学业进步很快,学习也更加刻苦,常常自学到深夜。他只用一年半的时间就修完了大学课程,用4个月的时间自学了英语,并能达到读英语数学文献的水平。另外,他还自修了德文,特别是他听了研究生课程后,数学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他写的3篇论文,先后在国外数学杂志上发表,清华大学的教师对他不得不刮目相看。不久,在清华大学的教授会议上决定让他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人任清华大学的教师。可见,华罗庚的成才主要是由于他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华罗庚在给中学生谈学习数学时说过:“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他还说:“我不轻视容易的问题,今天练习了容易的,明天碰到较难的也就容易了。我也不怕难的问题,我时刻准备着在必要时把一个问题算到底。我相信,只要辛勤劳动,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华罗庚就是这样刻苦学习,才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自学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

1936年熊庆来教授又推荐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8年华罗庚回到日本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由熊庆来教授推荐当上了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当时的他年仅28岁。在西南联大期间,华罗庚的生活是清苦的。他们一家住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小村子中的两间小厢楼里,厢楼下是猪栏、牛圈,卫生环境可想而知。华罗庚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香烟罐,放上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蹭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华罗庚虽然居住在这样的厢楼中,过着艰难的生活,但他还是勤奋努力,不断地耕耘,用3年时间写出了一部数学手稿,名为《堆垒素数论》,华罗庚写完《堆垒素数论》后,自然打算出版成书。于是他又把中文稿译成英文稿,并把中文稿寄到当时的“中央研究院”,但是,中央研究院不但未能给予出版,还把手稿弄丢了。这对华罗庚是一个莫大的打击,3年的心血,付之东流,怎么不使他心疼呢!后来,华罗庚把手头的一份《堆垒素数论》英文稿寄到当时苏联的维诺格拉托夫院士那里,终于由苏联把英文稿译成俄文稿出版了。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震动。新中国成立后《堆垒素数论》(俄文版)又被译成中文,在自己的祖国出版了。像《堆垒素数论》先在别国出版,后在国内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也属于罕见的现象。

华罗庚一共上过9年学,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却成了蜚声中外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的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的格言“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披露了这一成功的秘诀。他提出的“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的箴言是值得后人永志不忘的。这位开拓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巨人,逝世前的遗愿竟是“甚盼尸体能对革命有用,俟墙可作人梯,跨沟可作人桥。”

篇2: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决心书”,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篇3:华罗庚与数学方法

下面就简介四个与华教授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问题:

一、华罗庚与直接法

华罗庚曾给小学生出了一道数学题: 假如我们家里有九口人,每人每天吃半两油. 问: 一个月要用多少斤油? ( 旧制16两为1斤)

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列式子. 一个孩子是这样计算的: 0. 5×30×9÷16 ( 两) . 华罗庚说: “这样算当然可以,但是还有更简捷的方法. ”孩子们天真地看着华老,他扳着手指说: “每人每天半两油,每人每月就是15两,全家就是九斤差九两,总共是八斤七两,这样算不是简便了吗?”

这就是华罗庚早年倡导的“直接法”.

二、华罗庚与归纳法

华罗庚曾给初中学生讲了一个童话故事:

一只公鸡被一位买主买回了家. 第一天,主人喂了公鸡一把米; 第二天,主人又喂了公鸡一把米; 第三天,主人照样又喂了公鸡一把米. 连续10天,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米,公鸡有了10天的经验,就得出结论: 主人每天都喂它一把米. 但是, 就在它得出这个结论不久,主人家来了客人,公鸡被杀了招待客人.

华罗庚教授把公鸡这样得出结论的方法称为公鸡归纳法,数学上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可以引出正确的结论. 比如由370、480等末位数字为0的数能被5整除,但不完全归纳法也可以引出不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还需要学习“完全归纳法”.

三、华罗庚与统筹法

在华教授的数学著作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妈妈让小明给客人烧水沏茶. 已知洗水壶要1分钟,烧开水要15分钟,洗茶壶要用1分钟,拿茶叶要用2分钟. 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这些工作要花20分钟. 为了使客人早点喝上茶,按你认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钟就能沏茶了?

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

由图示可知: 先洗水壶用1分钟,接着用15分钟的时间烧开水,在等待水开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再完成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就沏茶,这样,共用16分就可完成沏茶的全过程.

篇4:华罗庚的故事

金坛县城东的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那里都会举行庙会。华罗庚是个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几乎都少不了他。

有一年,华罗庚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他看见一位头插羽毛、身穿花袍,打扮成“菩萨”模样的人骑着马从青龙山下来。路上的老百姓纷纷跪拜,还向“菩萨”拎着的小罐里投钱。

华罗庚感到很可笑,站着不愿意跪拜。一旁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是青龙山上的神仙呢!”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一路跟踪着“菩萨”,看到他走进青龙山庙里。

华罗庚将门拉开一条缝,探头向里偷看,只见“菩萨”脱去花衣服,又抹去脸上的油彩,得意地数起小罐里的钱来。华罗庚惊呆了:这“菩萨”不就是他认识的一个村民嘛!

华罗庚赶紧下山,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民。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

上初中后,华罗庚爱上了数学。数学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他回到家乡,在父亲的杂货店里帮忙。华罗庚从班主任王维克老师那儿借来一些数学书,开始自学。

父亲看到华罗庚整天捧着一本本写满古怪符号的“天书”,气就不打一处来,训斥说: “书又不能当饭吃,还不赶快招呼顾客?再看,我就把书扔到火炉里烧了!”

杂货店生意不好,父亲白天帮人收购蚕丝,晚上算账。他每晚要算到很晚,还常常算错。金坛有“拜狐仙”的迷信风俗,父亲就点上香烛,求狐仙帮忙。可是求了狐仙,还是算不清账目。

华罗庚在里屋闻到香气,出来说道:“不要求狐仙了,我来帮您算吧!”父亲不相信儿子有这本领,但又没别的法子,只好把两大本账簿交给他。

结果华罗庚没花多少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

父亲一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心里暗想:“天书”还真有些用啊!

华罗庚19岁的时候,不幸染上伤寒,但他战胜病魔,刻苦钻研,最终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高峰。

华罗庚的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有过迷茫、困惑,甚至绝望。

华罗庚想起了受到酷刑后发愤写兵书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他振作起来,白天,拄着拐杖干活;晚上杂货店关门后,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华罗庚敢于挑战权威,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发表在当时中国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而苏家驹是当时相当有名的大学教授。

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当他得知作者华罗庚只念过初中,惊奇不已,立即作出决定:“应该请这个年轻人到清华来!”

华罗庚来到了清华大学,每天废寝忘食、刻苦读书。他研究问题,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有时也来问他。没多久,他的论文就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上陆续发表。

第二年,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破了清华先例,升任为助教。1936年,26岁的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派往剑桥大学留学。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十多篇论文,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华罗庚成为了蜚声世界的青年学者。

篇5: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

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一: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二: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一流数学家。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三: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四: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五: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道的。”

数学家华罗庚故事六:

篇6:华罗庚数学家的小故事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之邀赴美进行学术访问。在美国的四年,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认真研究了应用数学的情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要知道那时候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才刚刚诞生。

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此时的华罗庚已经被伊利诺依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不少人都认为华罗庚不会回来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华罗庚内心是多么渴望早点回到自己的祖国。最终,华罗庚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携家人回国。

1950年2月,在归国的船上,华罗庚写下了《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他坦露出了一颗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我先诸位回去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这一年,华罗庚40岁。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篇7:华罗庚的数学故事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篇8:华罗庚的故事

一、 王维克力挺好少年

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华老祥40岁得子,取名罗庚。华老祥经营着一间小小的杂货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华罗庚到了上学的年龄,就随姐姐华青莲一道上了小学。小学毕业后,家中无力让姐姐再读,只把华罗庚送进了金坛县初中。校长韩大受早年就读于上海健行公学,思想进步,为人善良,得知华家经济困难,主动给华罗庚免了学费。但华罗庚当时玩心很重,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数学成绩没能及格。于是韩校长找他谈话,要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并教育他:“做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工作要实,生活要俭,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 华罗庚听后,决心发愤努力,急起直追。

华罗庚的字写得不好,语文老师不喜欢他。起初,数学老师王维克对数学作业经常涂涂改改的华罗庚也并不欣赏。但细心的王老师仔细察看时,却发现这些涂改处恰好记录下了华罗庚对解题思路的探索和改进。由此,王维克发现了在这个少年身上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闪光点。于是他力排众议,力挺华罗庚:“华罗庚将来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的确不大,但他在数学方面却很有培养前途。”王维克从此对华罗庚格外关心。

王维克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数理。他不仅精通数学,而且博学多才,精通英、法、意等多国文字。但丁的《神曲》就是由他首先翻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的。

感受到王维克老师的关心,华罗庚更加勤奋,经常去王老师家请教,每次都得到老师和师母陈淑的热情款待和尽心指点。华罗庚幸遇良师,对数学的兴趣日益浓厚,数学天赋日渐彰显,每次数学考试都是100分。鉴于华罗庚的数学已远远超出他所在年级的水平,王维克就经常指导他学习一些更深的数学知识。有一次王维克借给华罗庚一本微积分教材,10天后他就送还了。王维克担心他是囫囵吞枣,就即席考了他几个问题。不料华罗庚对答如流,还顺带把书上的印刷错误一一指出,令王维克既感意外,又觉欣慰。

一天放学后,华罗庚来到王维克家中,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一篇自己写的数学论文,是油印的,一共两页,题为“费尔马大定理之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是法国数学家费尔马于1637年提出的,但他自己没有给出证明。这个定理的证明,是一道顶级难题。1908年,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曾悬赏十万马克征解,亦无人能够完成。(注:1994年10月,英国数学家怀尔斯在经过8年的卧薪尝胆后,终于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

看到这样一道世界难题,自己的学生仅用两页纸就证完了,王维克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这个定理自17世纪以来,世界上无数大数学家穷尽毕生精力都未能证明,要是你能如此简单地证明,岂非奇迹?”

对于老师的批评,华罗庚心悦诚服。王维克见华罗庚对数学的诸多领域均有所涉猎,又对属于数论范畴的费尔马大定理如此感兴趣,就劝他莫要急于求成,并建议他在“漫”的基础上更“专”一些,不妨对数论进行更深入的研读。华罗庚听从了王维克老师的教诲,从此与“数学中的皇后”数论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十年后,华罗庚也正是首先在数论的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篇9:数学家小故事:华罗庚的一生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

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

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

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1980年,美国记者裴弗曼写的《华罗庚访问记》,记述了华老的回忆:我留在美国是很舒服的。事实上,无论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妻子和孩子,留在美国都很重要。我应该回国还是留下呢?最后,我选择了前者。中国是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的家乡。我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中国的革命是为了劳苦大众的。我应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些紧要的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从事推广普及数学工作中,一点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他总是先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然后选择适于生产应用的数学方法,用群众能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并为他们写出了《统筹学平话》、《优选法平话》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小册子。群众不再称他华教授了,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华。群众从内心喜欢他,把他看作自己人,给了他最宝贵的桂冠人民的数学家。

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而忘记接待顾客。

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钱。

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到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

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为了人民的需要,从50年代起,他就亲自参加并鼓励学生研究应用数学。刚回国不久,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虽然他聪明过人,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天分,而是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和积累看做是两把成功的钥匙,并反复地告诉青年人。

50年代中期,他又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这是针对当时数学所已经出了一批成果,而鼓励大家千万不要自满,要继续攀登高峰。

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东京大学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

篇10: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华罗庚一生都是在国难中挣扎。他常说他的一生中曾遭遇三大劫难。自先是在他童年时,家贫,失学,患重病,腿残废。第二次劫难是抗日战争期间,孤立闭塞,资料图书缺乏。第三次劫难是“文化大革命”,家被查抄,手槁散失,禁止他去图书馆,将他的助手与学生分配到外地等。在这等恶劣的环境下,要坚持工作,做出成就,需付出何等努力,需怎样坚强的毅力是可想而知的.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 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成语“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中国象棋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

篇11:数学家的故事华罗庚

āyíshuō

bāo棉花,这个时候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阿姨说1包miánhuāduōshǎoqiánzhèngzàixuéxídehuàluógēngbǎzhèngzàisuàndesuànshùdáàn棉花多少钱?正在学习的华罗庚把正在算的算术答案shuōlechūláiāyíxiàleyītiào

zěnmezhèmeguì

zhèshídehuàluógēngcái说了出来,阿姨吓了一跳:“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zhīdàoyǒurénláimǎimiánhuā

āyímǎileyībāomiánhuāzǒule

huàluógēngzhèngxiǎng知道有人来买棉花。阿姨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zuòxiàláijìxùsuànshí

cáifāxiàngāngcáisuàntímùdìzhǐbèiāyídàizǒule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纸被阿姨带走了.zhèxiàkějíhuàilehuàluógēng

yúshìbúgùyíqièdìqùzhuī

hǎobùróngyì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好不容易zhuīshànglehuàluógēngbùhǎoyìsīdìshuō

āyí

qǐng

qǐngbǎzhǐ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纸huángěiwǒnàāyíshēngqìdìshuō

zhèkěshìwǒhuāqiánmǎide

kěbúshìnǐ还给我”,那阿姨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sòngdehuàluógēngjíhuàile

yúshìtāshuō

yàobuzhèyàngba

wǒhuāqiánbǎ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tāmǎixiàláizhèngzàihuàluógēngshēnshǒutāoqiánzhīshí

篇12:华罗庚 中国数学的圆心

童年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罗呆子”;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

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

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Adz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lO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1946年3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年9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美国与其团聚。

1949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1960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年3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生产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74岁。

背景

一名美国教授评论:“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十分重要,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一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科学、民主的呼声。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

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相当于现在币值的5倍),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他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到国内从头开始。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也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故事

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

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而忘记接待顾客。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了钱。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在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他的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1956年到1978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

一东京大学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1964年,华罗庚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这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的回信是十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其中称赞他的想法“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受此巨大鼓舞,他在近二十年间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深入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和农民介绍“优选法”和“统筹法”。毛泽东后来又一次给华罗庚复信说:“你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

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后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上一篇:江西水质化验员答案下一篇:川大2014年形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