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2024-05-14

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精选6篇)

篇1: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兴和中心站工程 安全危险源及安全措施

一、临近既有线施工 安全措施:

1、距既有线30米范围内施工必须按规定签订安全协议,提报施工计划。

2、进入铁路安全保护区施工,必须在设备管理单位的监护下,按要求设好防护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施工。

3、凡有可能侵入铁路安全限界,危及行车安全的施工必须纳入天窗。

4、施工前,必须与维管段签订安全协议后,调查清楚哪根电缆需要停电,在维管段通知已停电可以施工后,要再次确认需要停电的电缆是否接地方可动工。

5、施工完毕后,要检查有无超限,然后通知维管段配合人员施工已完毕。

6、在电气化区段内,任何人不准登上机车车辆顶部或翻越车顶通过线路。禁止在支柱上搭挂衣物,攀登支柱或在支柱旁休息。

7、手持木杆、梯子等工具通过接触网时,必须水平通过,不准高举超过安全距离。遇有雷电、下雨时不准打雨伞通过接触网。押运、随车装卸、通勤等人员,在电气化铁路区段内,禁止搭乘机车的煤水车及坐在车顶或装载的货物上。

8、在接触网支柱及接触网带电部分5m范围内的金属结构上,均需装设接地线。接地线损坏时,禁止与之接触。

9、电气化区域内使用潜孔钻机应遵守相关规范要求,不得侵入回流线水平、垂直2m范围内。

10、严禁爬乘货车。以免发生坠车及触电伤亡事故。

11、为保证人身安全,除专业人员按规定作业外,任何人员所携带的物件(包括长杆、导线等)与接触网设备的带电部分需保持2m以上的距离。

12、施工过程中使用发电机、空压机、搅拌机等机电设备时,在距离接触网设备5m范围内要有良好的接地装置。在可能带电部位,应有“高压危险”明显标志,并采取有效地防护措施。

13、在接触网带电时,严禁用竹竿及金属长大物件等测量接触网与房屋、建筑、设备的距离。在接触网未停电接地时,禁止吊车的吊臂在接触网下伸臂转动。

14、施工时应准备好充分的通讯设备,做到通讯畅通。

15、在线路附近作业时,应在施工地点两端500~1000m处列车运行方向左侧(双线在线路外侧)的路肩上设置作业标。

16、施工领导人应通过驻站联络员与车站值班员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列车运行时刻,有效利用列车间隔时间,计划好施工作业的数量和进度,安排好劳力、工具和材料,设好防护后,方可施工。在作业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来车的预报、确保等信号。

17、正线或临线来车,防护员应及时通知施工人员停止作业,下道避车。

18、开工前要对线路两侧的光缆进行探测及防护。

19、现场负责人不到位,不允许开工。20、堆码材料及工具不得侵入限界。

21、正线或临线来车应停止作业,及时避车。

22、要坚决按审定的方案进行施工,绝不能随意改变、擅自施工或擅自扩大施工内容和范围,一经发现要立即停工。要抓好施工安全管理和现场控制,施工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施工领导人必须四到位,即人到位、职到位、责任到位、业务水平到位。

23、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备足材料、机具和必要的检测仪器。准备作业必须按《技规》的有关规定办理,严禁超量超范围作业。

24、机具经常维修,保持良好,专人保管、使用,进行必要的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使用。

25、对全体职工及劳务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劳务工的安全培训,治安管理及法制教育。参加施工的劳务工必须先进行培训后上岗。由于劳务工使用管理不严格造成的事故,由施工单位负责。

26、要按标注规范进行标准化施工。

严格执行质量回检制度,要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施工规范》和《工程质量评定验收标准》要求。

二、高空作业 安全措施:

1、高空作业必须设置防护措施,并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要求。

2、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要定期体检,严禁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人登高作业;严禁酒后登高作业。

3、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穿防滑鞋,施工人员所持工具必须用绳挂在工具栏内,防止坠落伤人。

4、高处作业与地面联系,应配有通讯设备。运送人员和物件的各种升降电梯、吊笼,应有可靠的安全装置。

5、夜间进行高空作业时,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备。六级以上大风,应停止高空作业。

6、项目部在工程开工前应做好高处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及相关的安全预防工作。

所有高处作业人员应接受高处作业安全知识的教育;特种高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上岗前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签字交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按规定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安全技术签字交底。

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7、高处作业前,应由项目分管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作业。安全防护设施应做到定型化、工具化,防护栏杆以黄黑(或红白)相间的条纹标志,盖件等以黄(或红)色标示。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设施的,应经项目分管负责人审批签字,并组织有关部门验收,经验收合格签字后,方可实施。施工前应认真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提出安全生产的具体要求。施工中应加强指挥,上下信号指挥应灵通。

从事高空作业人员,严格执行持证上岗,检查复核制度,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凡不适宜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此项工作;作业人员拴安全带、戴安全帽、穿防滑鞋; 作业高空临空面,布设安全护栏,保护施工人员安全,在整个工作平台四周及底部设安全网。

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主要受力杆件、模板和脚手架必须经过受力检算,力学计算按一般结构力学公式,强度及挠度计算按现行有关规范进行。

内模施工必须有足够照明。高空作业人员应配给工具袋,小型工具及材料应放入袋内,较大的工具,拴好保险绳。不得随手乱放,防止堕落伤人,严禁从高空向下乱扔乱丢。

高处作业中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备和各种设备,必须在施工前进行检查,确认其完好,方能投入使用。

施工中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

双层作业或靠近交通要道施工时,设置必要的封闭隔离措施或设置防护人员及有关施工标志。

施工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出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所需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妨碍通行和装卸。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随意乱置和向下丢弃,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各工种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不得在同一垂直方向上操作。下层作业位置,必须处于依上层高度确定的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之外。不符合以上条件时,应设置安全防护层。

因作业需要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必须经施工负责人同意,并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作业后应立即恢复。

钢模板、脚手架等拆除时,下方不得有其它操作人员。雨天和雪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泛水、冰、霜、雪均应及时清除。对进行高处作业的高耸建筑物,应事先设置避雷设施。遇有六级以上强风、浓雾或沙尘暴等恶劣气候,不得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

8、架桥机、吊机下方严禁站人。

三、防洪、防汛 安全措施:

1、所有临建必须建在山洪冲刷不到的安全地点。

2、所有的基坑必须采取排洪措施,必须做好雨中、雨后基坑的检查工作。

3、加强防洪值班和防洪备料准备工作,强化应急演练做好防大汛的准备。:

4、进入工地后,与当地水利、气象部门建立联系制度,详细调查并取得气象、水文资料,有针对性的制订防洪、防汛、防泥石流的实施性措施。做好汛前防洪检查,备足防洪材料、机具,组织好抢修队伍,修筑临时排洪设施,防患于未然。服从当地政府的防洪统一指挥,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对各级防洪值班情况的抽查和防洪信息的传递。做好施工的抗洪防汛工作,对低洼地域的基础施工,做到随开挖、随封闭、随回填,保证施工地段渠道畅通无阻。

5、发生较大洪水需要紧急抢险时,应迅速逐级上报,次序为现场、抢险领导小组、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成立防雨防汛领导小组,收集、记录、整理紧急情况信息并及时传递,由组长主持紧急情况处理会议,协调、派遣和统一指挥所有车辆、设备、人员、物资等实施紧急抢救和向上级汇报。

6、紧急情况发生后,现场要做好警戒和疏散工作,及时抢救伤员和财产,并由在现场的项目部最高负责人指挥,在最短的时间内电话通报到值班室,主要说明紧急情况性质、地点、发生时间、有无伤亡。

7、发生险情时,负责防雨防汛工作的领导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如何进行现场处置的指令。分派人员车辆到现场进行抢救、警戒、疏散和保护现场等。

8、紧急情况下,全体职工应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积极地投身到紧急情况的处理中去。各种设备、车辆、器材、物资等应统一调遣,各类人员必须坚决无条件服从命令和安排,不得拖延、推委、阻碍紧急情况的处理。

9、抢险人员遵从项目部防雨防汛小组领导的安排,再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以尽快的速度投入到险情出现处开始抢险。

四、交通安全 安全措施:

1、所有车辆必须保证状态良好,必须由专职司机驾驶,其他任何人不得私自动用。

2、雨天路滑,施工便道上车辆禁止通行。施工便道上各种车辆要有序慢速行驶。

3施工便道要经常修理,保证路面状态良好,道路两侧及断头要设好标志。

4、所有租用车辆及人员、设备必须签订合同,操作人员要具有相应资格并经考试合格,签订安全协议后上岗。

5、所有车辆离开工地必须请假。

6、车辆及设备的使用或租用人为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经常对其进行检查或督促检查,对操作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五、深基坑作业 安全措施:

1、深基坑四周白天用彩带、夜晚用红灯进行防护。

2、深基坑开挖要按规定放坡并采取支护措施。

3、施工机械必须停靠在安全位置,防止发生机械、车辆倾覆等事故。

4、临近既有线挖基坑保证不扰动路基稳定或采取必要的保安全措施。

六、防火及施工用电 安全措施:

1、各项目部要组织进行火灾应急演练,配齐消防设备。

2、严禁使用篷布帐篷,室内电线要穿管,严禁裸露。

3、工房内严禁使用电炉子等大功率电器,严禁随地乱扔烟头、火柴等容易引发火灾的物品。

4、工地电缆线要架空或深埋,防止压坏漏电伤人。

5、现场供电线路实行三箱五线制接零保护系统、现场配电箱、开关箱加门上锁,注明编号、用途、责任人。电箱内电气开关按规定设置,按规定设置末端电箱、漏电保护器、电缆线使用绝缘子,架空高度要符合要求。

6、下班后进行安全检查,离开施工场地关闭非使用电源;使用电源有专人负责看护;严禁乱拉乱接和非专业人员操作。

7、对动用明火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使用明火;进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时,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施工。施工人员应当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并落实相应的消防安全措施。

8、对查出的火灾隐患,必须落实“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的三定整改方案,安质部要建档立案,实行销案制度,并及时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情况直至符合安全要求。

9、对公安消防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出的《火险隐患限期整改通知单》 要认真对待,及时处理,并按期如实上报整改结果,自觉接受检查。

10、对暂时整改不了的隐患,要采取安全可靠的防范措施,并列入重点监护部位;具备整改条件时,及时整改落实,消除隐患。

11、对造成火灾隐患的负责部门和个人,视情节轻重按规定予以处理,并通报批评。

12、项目部配备的消防器材,按安质部指定的位置放置,有防火专责人负责保管维护。消防器材必须建立台帐进行登记,帐物要相符。

13、项目部配备的消防器材、设备在没有火情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动用、不得试放、不得损坏和丢失。

14、保证消防道路通畅,严禁在消防设施周围堆放杂物弃渣。

七、食品安全

1、严禁采购、使用发霉、变质、过期食品。

2、蔬菜、肉食、米面等要进行精心挑选、仔细摘捡、多次冲洗、科学烹调。

3、碗筷等餐饮用具要进行一餐一消毒。

2012年7月

篇2: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为避免工程施工过程中无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别是危险部位的施工作业更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二分公司特别针对此项内容设立安全防护措施。

一、安全警示标志的安全防护措施

1、对于施工现场的危险部位进行整改,降低危险系数。(例如:对于可以掩埋的坑洞进行回填,对于零时用电的电缆线进行架高处理或者深埋处理等。)

2、对于施工中要求的场地要求如属于危险部位,要求施工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如有需要必须系安全带;并在施工场地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如下:

二、危险部位的安全防护措施

1、重大危险源识别:

本工程存在机械伤人、触电、消防、物体打击和高空坠落四类重要危险源,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防范措施,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条例》、《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标准》及我公司管理体系文件中关于危险源管理的有关规定。

(1)在测量放线作业中高空作业时,存在危险临边处不系安全带危险源;

(2)在钻孔施工中存在现场高压电、平台基础不稳、升降液压系统故障、钻机无漏电保护器、线路老化破损、接线不规范危险源;

(3)在使用水泵中存在电线接头或接线处未包扎、线路拖地被

篇3: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1 住宅火灾特点及成因分析

1.1 住宅火灾特点

近年来, 由于人们在装饰、生活中采用的易燃、可燃材料越来越多, 居民住宅的火灾危险性也越来越大。例如:2002年12月12日, 长春市南关区滨河西区205栋居民楼由于煤气泄漏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造成3人死亡; 2005年4月15日, 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甘肃省建筑工程公司家属院发生一起重大火灾, 17户居民受灾, 造成6人死亡、6人受伤。住宅火灾之所以会造成这样惨重的人员伤亡, 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可燃物及点火源多、火灾荷载大。

家庭中本来就有大量的木质家具和纤维制品, 再加上装修中使用的木材、纤维制品和高分子材料, 使得住宅中可燃物多且火灾荷载大, 一旦发生火灾, 就会猛烈燃烧, 迅速蔓延。另外, 现代家庭中灯具的大量使用、家用电器的增加, 很容易导致电气火灾。

(2) 火灾发现晚。

住宅是人们生活和休息的地方, 夜间睡眠状态下人的感觉迟钝。所以住宅发生的火灾往往发现晚, 尤其是夜间;再加上夜间住宅中的人口多, 容易演变成财产损失大和人员伤亡多的恶性事件。我国2004-2007年住宅火灾的损失情况见表1所示。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 住宅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占火灾人员伤亡总数的七成。在美国, 家庭火灾死伤数也占到全部火灾死伤数的80%和67%。特别是深夜22时至凌晨6时这段时间。据计算, 该时段发生的火灾仅占总起数的23.8%, 但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1.2%。

(3) 火灾蔓延迅速, 易形成大面积燃烧。

高层住宅、多层住宅、走廊式宿舍楼及棚户区居民住宅火灾, 因可燃物多, 蔓延迅速, 往往一家失火, 殃及四邻, 形成大面积燃烧。

(4) 疏散困难, 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居民住宅特别是高层住宅的垂直通道主要依靠电梯, 发生火灾时, 电梯不能使用, 而火灾蔓延迅速, 人员疏散十分困难, 尤其是住宅中的老、弱、病、残者由于行动不便, 往往成为火灾中的主要受害者。从2005年北京火灾的死亡情况看, 老年人 (60岁以上) 有21人, 占死亡人数35%, 在所有年龄段中居首位。

(5) 扑救难度大。

居民住宅可燃物集中, 通风条件差, 火灾时产生大量的烟雾给扑救工作增加了困难。特别是高层住宅发生火灾时, 灭火行动受到消防云梯车高度、消防水泵扬程、水带有效长度等条件的制约。

1.2 住宅火灾成因分析

2008年1-10月全国火灾统计显示:79.7%的住宅火灾是因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用火不慎、吸烟、玩火等人为因素引起的, 如图1所示。

(1) 违反电气安装使用规定。 用电不正常, 短路或过载而导致电气元件过热烧毁而起火;家用电器电线受潮, 产生漏电打火, 从而引起火灾;违反操作规程使用家用电器, 导致家用电器出现故障起火;家电本身质量出现问题, 发热过高且绝缘隔热效果差引起火灾;另外, 功率较大灯泡距离可燃物过近时也能因灯泡产生大量的热而引起火灾。

(2) 用火不慎。 居民在使用煤气、液化石油气灶时, 做完饭后忘记关掉阀门或煤气罐、管道破损而造成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泄漏, 遇明火造成火灾甚至爆炸事故;使用灭蚊器、蚊香、蜡烛、火盆时由于摆放不当而引发火灾等。

(3) 吸烟。 家庭因吸烟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一是居民在家中乱扔烟头, 致使未熄灭的烟头和火柴梗引燃家中的可燃物;二是由于居民酒后或睡觉时躺在床上、沙发上吸烟, 烟未熄灭人已睡着, 结果烧着被褥、沙发, 造成火灾。

(4) 玩火等人为因素。 小孩由于不懂事在家玩火而引发火灾;另外, 还有人为放火等。

(5) 其他非人为因素, 如雷击、静电等。

2 住宅火灾危险性分析

2.1 火灾的危害性

(1) 热辐射通量。

热能量表示辐射到表面 (如人体皮肤) 的有效热值的数量。实验表明, 当人体接受的热辐射通量超过0.25 W/cm2并持续3 min以上时将造成严重灼伤。人体对辐射热的耐受时间如表2所示。

(2) 烟气温度。

当上部烟气层的温度高于180 ℃时, 将对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当烟气层下降到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高度, 即烟气层界面低于人眼特征高度 (一般取1.2~1.8 m) , 对人的危害将是直接烧伤, 这种临界值约为110~120 ℃。

(3) 有毒气体体积分数。

在烟气层下降到人员呼吸高度时 (一般是1.1~1.7 m) , 可根据某种有害燃烧产物的临界体积分数判断是否达到临界危险状态。如CO体积分数达到0.25%就可以对人构成严重伤害。

2.2 火灾场景的设定

为了进一步探析居民住宅的火灾危险性, 笔者以某居室为例, 利用FDS 5.0软件对着火时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

厨房和卧室是住宅中较易起火的部位。2000年北京发生的856起住宅火灾调查结果显示:厨房火灾总数占40%, 卧室火灾占38%。厨房等处起火时, 初期灭火的成功率较高, 而居室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当厨房等处起火时, 部分燃烧扩大的比率为10%~15%;而居室起火时, 部分燃烧扩大的比率则达到44%。

(1) 厨房。

大部分家庭厨房火灾是因用户粗心大意或误操作引起油锅、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着火。如用油炸食物时油过多或锅不稳使油溢出, 遇明火燃烧;炒菜时因人离而开导致食物被烤焦并被引燃;家中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泄漏, 遇火源发生了爆燃或爆炸。

(2) 卧室。

卧室起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吸烟及电气使用不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燃物棉、麻、纸、家具的燃点大约在200~300 ℃, 而烟头表面的温度能达到300~400 ℃, 烟头中心的温度甚至能够达到700~800 ℃, 所以燃着的烟头掉落在这些物品中很容易引发火灾;卧室内使用的加热器、电热毯由于过载或违规使用引燃其他可燃物而导致火灾。

假设厨房由于做饭时用火不慎而将锅里的油引燃而导致火灾, 卧室由于居民躺在床上吸烟引起火灾。利用FDS 5.0计算模拟其火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 以便具体的说明住宅的火灾危险性, 见图2所示。

2.3 火灾情景模拟

在设定火灾场景后, 通过FDS 5.0对厨房和卧室着火情况进行了模拟, 该居室内火灾时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考虑到火灾对整个居室的影响, 在模拟时, 在客厅中部2.1、1.8、1.5、1.2、0.9、0.6 m处设置了6个观测点, 这6个观测点火灾时温度的走势情况如图4所示。

当厨房由于用火不慎而引发火灾时, 由图3 (a) 可知, 火在厨房内燃烧比较充分, 火灾产生的高温往往局限于厨房内, 对客厅和卧室的热辐射不大;当卧室发生火灾时, 由图3 (b) 可知, 由于卧室内放置有大量的棉被、衣物、衣柜等可燃物, 火灾荷载较大, 燃烧产生的高温或火焰很容易将其他卧室、客厅引燃, 从而会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

当厨房起火时, 由图4 (a) 可知, 1.5 m处的温度变化比较平缓, 没有达到65 ℃, 不会对居室内的居民造成严重伤害;当卧室起火时, 由图4 (b) 可知, 1.5 m处的温度变化比较剧烈, 着火后250 s左右就能超过65 ℃, 在350 s时可达100 ℃, 在445 s时甚至超过200 ℃。

由此可见, 当人们由于做饭时用火不慎而引发的火灾一般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较小;而人们由于疏忽大意而导致卧室起火时, 大规模扩散蔓延的可能性较大, 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应采取的防火措施

针对住宅火灾的特点, 提出的防火措施如下:

(1) 消除或控制点火源, 尤其是卧室的点火源, 主要包括:正确使用家电产品, 电器在不使用时要关闭断电;电器周围不得堆积可燃物, 更不能将电器直接靠放在可燃物上。添置大功率家用电器时, 要注意原有线路的负荷承受能力, 不符合要求的要立即更换。

定期做好用电线路的维护保养, 防止发热、受潮、腐蚀发生。一旦发现绝缘层老化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2) 在卧室和书房内, 建议安装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或可燃气体探测器。火灾探测器可以有效地探测火灾并预警, 据NFPA的统计, 住宅中缺乏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感烟探测器) 是造成致命性火灾的原因之一, 致命性火灾的77% 和非致命性火灾的50%出现在无感烟探测器的住宅中。

(3) 注意家庭生活用火。在使用炉具灶、热水器后一定要做到关闭减压阀和角阀, 以防气体泄漏, 养成安全用火的良好习惯。

(4) 配备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等必要的灭火器材, 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救油类、易燃液体、固体有机物、气体和电气设备的初起火灾, 可以有效扑灭住宅内发生的一般火灾。

(5) 提高居民安全消防意识, 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大多数住宅火灾, 都是由于居民思想麻痹, 缺乏消防科学知识, 违章违规所致。此外, 居民还应该学习掌握一些灭火常识及逃生本领, 以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4 结 论

(1) 资料分析表明厨房和卧室是住宅内易发生火灾的场所, 利用FDS 5.0模拟厨房和卧室火灾发现:厨房发生火灾时一般会得到有效地控制, 不会大规模扩散蔓延, 对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较小;而卧室发生火灾时, 几分钟之内就会扩散蔓延至其它房间, 产生的高温烟气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正确使用家电、安装火灾探测器、注意家庭生活用火、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可以有效地探测和控制住宅火灾;居民通过养成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人员的伤亡。

摘要:以居室为单元, 利用FDS5.0建立了厨房和卧室的火灾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 厨房发生火灾时一般会得到有效控制, 不会大规模扩散蔓延, 对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性较小;而卧室发生火灾时, 几分钟之内就会扩散蔓延至其他房间, 产生的高温烟气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基础上, 针对居民住宅火灾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

关键词:住宅火灾,火灾危险性,FDS模拟,防火措施

参考文献

[1]侯纲, 侯如松.高层住宅火灾的特点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探讨[J].建筑安全, 2004, (7) :37-39.

[2]Ken Richardson.Fire safety in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s[R].Ontario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s.

[3]李英俊.运用性能化设计的基本思想分析与评价住宅防火措施[D].天津:天津大学, 2005.

[4]周白霞.住宅火灾危险因素分析[J].云南消防, 2000, (4) :24-25.

[5]范维澄, 孙金华, 陆守香, 等.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6]刘方, 廖曙江.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7]Kevin McGrattan, Bryan Klein.Flein.Fire Dynamics Simulation (Version5) User's Guide[R].Maryland:NIST, 2007.

[8]公安部政治部.建筑防火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9]杨德才, 俞士升.家庭住宅火灾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3, 16 (1) :62-63.

篇4: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摘要:以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形式正蓬勃兴起,其安全运行问题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伏发电组件的构成,然后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安全对策措施。本文内容能够为今后光伏发电站安全运行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光伏发电组件  危险有害因素  安全对策措施

1 概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电力作为最清洁便利的能源形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传统的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终归要走向枯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解决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能源需求增长与能源紧缺、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目前,以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形式正蓬勃兴起,它解决了一系列能源问题。但是,由于运行经验的不足,其安全生产具有特殊性。对光伏发电站的核心部分光伏发电组件的运行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光伏发电组件的构成,然后分析了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安全对策措施。本文内容能够为今后光伏发电站安全运行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2 光伏发电组件构成

光伏电站安装单晶硅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若干块,构成光伏阵列。光伏阵列分为若干个发电单元,每个发电单元设置防雷直流汇流柜、逆变器、升压变压器组成。先通过光伏阵列汇流箱进行汇流,再经电缆接至直流汇流柜,然后再与逆变器相连。再通过电力电缆并联敷设接至升压变压器。接入升压变电站或开闭站,将电能送入电网。

3 光伏发电组件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3.1 光伏支架危险因素分析

支架基础的设计应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荷载等因素,支架采用镀锌螺栓连接,若未按图纸施工、螺栓连接不牢固、强度不够,螺栓未按要求镀锌、安装完成后未进行整体调平等,都可能使支架发生倾倒现象,影响电池组件对太阳能辐射的接收;若遇强风等灾害天气,会使支架不稳,坍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若支架制造材料存在缺陷,表面未采取防锈处理,支架加固不符合规定,运行期未定期巡视和维护、未按气候条件进行事故预测和采取对策,当电站遭遇不良气候条件或超标准地震时,可能导致支架倾倒,严重时会发生光伏方阵整体倾倒现象。

3.2 光伏组件危险因素分析

光伏组件也就是太阳能电池组件,是光伏电站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件。光伏电站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设计缺陷、太阳能电池组件质量缺陷、安装质量不合格、清理不及时、性能测试不合标准,都可能会影响光伏组件的性能;设计安装时未考虑荷载、风速、沙暴等恶性天气带来的影响,也将会对光伏电池造成损害,影响电站的运行。

若光伏组件支架设计安装时为考虑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荷载等因素,可能造成光伏组件不稳、倾覆,影响电池组件对太阳能辐射的接收效果。

逆变器是直交流转换的设备,若设计制造不合理,元件调整、操作和保养不善、加热或通风不良,防护等级不够,可能影响逆变器转换效率、性能的稳定性。

4 光伏发电组件安全对策措施

光伏组件安全对策措施主要依据《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2012)等规范和标准提出,主要有:

①光伏方阵接地应连续、可靠,接地电阻应不小于4Ω。

②集中敷设于沟道、槽盒中的电缆宜选用C类阻燃电缆。

③光伏组件之间及组件与汇流箱之间的电缆应有固定措施和防晒措施。

④动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宜分开排列。

⑤汇流箱应具有下列保护功能:a应设置防雷保护装置;b汇流箱的输入回路宜具有防逆流及过流保护;c汇流箱的输出回路应具有隔离保护措施;d宜设置监测装置。

⑥充电控制器应具有短路保护、过负荷保护、蓄电池过充(放)保护、欠(过)电压保护及防雷保护功能。

⑦对光伏发电站送出线路,应在系统侧配置分段式相间、接地故障保护;有特殊要求时,可配置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⑧光伏发电站调度管辖设备供电电源应采用不间断电源装置(UPS)或站内直流电源系统供电,在交流供电电源消失后,不间断电源装置带负荷运行时间应大于40min。

⑨光伏发电站应具备频率适应性、电压适应性、低电压穿越能力。

⑩光伏发电站动态无功响应时间应不大于30min。

5 结语

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站的中的光伏发电组件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具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安全对策措施,可以为光伏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成山.微电网分析与仿真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GB50797-2012,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S].

[3]吕淑然,刘春锋,王树琦.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控制与案例评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GB26860-2012,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

作者简介:

篇5: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生物安全工作的核心是危险度评估。可以借助许多方法来对某一个特定的操作程序或实验进行危险度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判断。危险度评估应当由那些对所涉及的微生物特性、设备和规程、动物模型以及防护设备和设施最为熟悉的人员来进行。实验室主任或项目负责人应当负责确保进行充分和及时的危险度评估,同时也有责任与所在机构的安全委员会和生物安全工作人员密切合作,以确保有适当的设备和设施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危险度评估一旦进行,还应当考虑收集与危险程度相关的新资料以及来自科学文献的其他相关的新信息,以便必要时对危险度评估结果进行定期检查和修订。

进行微生物危险度评估最有用的工具之一就是列出微生物的危险度等级。然而对于一个特定的微生物来讲,在进行危险度评估时仅仅参考其危险度等级是远远不够的,适当时还应考虑其他一些因素,包括:

1、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2、暴露的潜在后果

3、自然感染途径

4、实验室操作所致的其他感染途径(非消化道途径、空气传播、食入)

5、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6、所操作微生物的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7、适宜宿主(人或动物)的存在

8、从动物研究和实验室感染报告或临床报告中得到的信息

9、计划进行的实验室操作(如超声处理、气溶胶化、离心等)

10、可能会扩大微生物的宿主范围或改变微生物对于已知有效治疗方案敏感性的所有基因技术

11、当地是否能进行有效的预防或治疗干预。根据危险度评估过程中所明确的上述信息,可以确定所计划开展的研究工作的生物安全水平级别,选择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并结合其他安全措施制订标准操作规范(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以确保在最安全的水平下来开展工作。

每个实验室都应该采用“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其中定义了已知的和潜在的危害,并规定了特殊的操作程序来避免或尽量减小这种危害。规范的微生物学操作技术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而专门的实验设备仅仅是一种补充,绝不能替代正确的操作规范。下面列出了一些最重要的概念。

一、进入规定

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儿童不应被批准或允许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5、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6、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人员防护

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咖啡厅、办公室、图书馆、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三、操作规范

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实验室应保存这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

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

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

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四、实验室工作区

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之后,都必须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清除污染。

4、在进行包装和运输时必须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

5、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

五、生物安全管理

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应当保证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和规程。实验室主管应当确保所有实验室人员都了解这些要求。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操作手册。

4、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

5、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应妥善保存相应的医学记录。

六、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

在设计实验室和安排某些类型的实验工作时,对于那些可能造成安全问题的情况要加以特别关注,这些情况包括:

1、气溶胶的形成

2、处理大容量和∕或高浓度微生物

3、仪器设备过度拥挤和过多

4、啮齿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侵扰

5、未经允许人员进入实验室

6、工作流程:一些特殊标本和试剂的使用。

七、设计特征

1、必须为实验室安全运行、清洁和维护提供足够的空间。

2、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当光滑、易清洁、防渗漏并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地板应当防滑。

3、实验台面应是防水的,并可耐消毒剂、酸、碱、有机溶剂和中等热度的作用。

4、应保证实验室内所有活动的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闪光。

5、实验室器具应当坚固耐用,在实验台、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设备之间及其下面要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以便进行清洁。

6、应当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内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提供另外的可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7、应当为安全操作及储存溶剂、放射性物质、压缩气体和液化气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

8、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

9、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当有进食、饮水和休息的场所。

10、每个实验室都应有洗手池,并最好安装在出口处,尽可能用自来水。

11、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达到适当的防火等级,最好能自动关闭。

12、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时,应在靠近实验室的位置配备高压灭菌器或其他清除污染的工具。

13、安全系统应当包括消防、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

14、应当配备具有适当装备并易于进入的急救区或急救室。

15、在设计新的设施时,应当考虑设置机械通风系统,以使空气向内单向流动。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那么实验室窗户应当能够打开,同时应安装防虫纱窗。

16、必须为实验室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水。要保证实验室水源和饮用水源的供应管道之间没有交叉连接。应当安装防止逆流装置来保护公共饮水系统。

17、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以保证人员安全离开实验室。备用发电机对于保证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转(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柜等)以及动物笼具的通风都是必要的。

18、要有可靠和充足的燃气供应。供气设施必须得到良好维护。

19、实验室和动物房偶尔会成为某些人恶意破坏的目标。必须考虑物理和防火安全措施。必须使用坚固的门、纱窗以及门禁系统。适当时还应使用其他措施来加强安全保障。

八、实验室设备

处理生物安全危害时,使用安全设施并结合规范的操作将有助于降低危险。本节阐述了适用于所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的基本原则。实验室主任应咨询生物安全官员和安全委员会(如果有),确保配备足量的设备,并能正确使用。选择设备时应符合一些基本原则,即:

1、在设计上应能阻止或限制操作人员与感染性物质间的接触

2、建筑材料应防水、耐腐蚀并符合结构要求

3、设备装配后应无毛刺、锐角以及易松动的部件

4、设备的设计、建造与安装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清除污染和进行质量检验。应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及其他易碎的物品。需要详细咨询设备的性能和结构规格,以确保设施具备必要的安全特性。

九、基本生物安全设备

1、移液辅助器——避免用口吸的方式移液。有不同设计的多种产品可供使用。

2、生物安全柜,在以下情况使用:

—— 处理感染性物质;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则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 —— 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

—— 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包括离心、研磨、混匀、剧烈摇动、超声破碎、打开内部压力和周围环境压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质的容器、动物鼻腔接种以及从动物或卵胚采集感染性组织)。

3、一次性塑料接种环,也可在生物安全柜内使用电加热接种环,以减少生成气溶胶。

4、螺口盖试管及瓶子。

5、用于清除感染性材料污染的高压灭菌器或其他适当工具。

6、一次性巴斯德塑料移液管,尽量避免使用玻璃制品。

7、在投入使用前,像高压灭菌器和生物安全柜等设备必须用正确方法进行验收。应参照生产商的说明书定期检测。

十、健康和医学监测

主管机构有责任通过实验室主任来确保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接受适当的健康监测。监测的目的是监控职业获得性疾病。为达到这些目的,应进行如下工作:

1、根据需要提供主动或被动免疫

2、促进实验室感染的早期检测

3、应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如孕妇或免疫损伤人员)在高危险实验室中工作

4、提供有效的个体防护装备和方法。

十一、在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指南

历史证据表明,在一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的微生物不太可能引起人类疾病或兽医学意义的动物疾病。但理想的做法是,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上岗前的体检,并记录其病史。疾病和实验室意外事故应迅速报告,所有工作人员都应意识到应用规范的实验室操作技术的重要性。

十二、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操作微生物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指南

1、必须有录用前或上岗前的体检。记录个人病史,并进行一次有目的的职业健康评估。

2、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保存工作人员的疾病和缺勤记录。

3、育龄期妇女应知道某些微生物(如风疹病毒)的职业暴露对未出生孩子的危害。保护胎儿的正确措施因妇女可能接触的微生物而异。

十三、培训

人为的失误和不规范的操作会极大地影响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对实验室人员的防护效果。因此,熟悉如何识别与控制实验室危害的、有安全意识的工作人员,是预防实验室感染、差错和事故的关键。基于这一原因,不断地进行安全措施方面的在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有效的安全规程首先始于实验室管理者,管理者应确保将安全的实验室操作及程序融合到工作人员的基本培训中。安全措施方面的培训是新工作人员岗前培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向工作人员介绍生物安全操作规范和实验室操作指南,包括安全手册或操作手册。应采用诸如签名传阅的方法,来确保工作人员阅读并理解了这些规程。实验室主管在对属下工作人员进行规范性实验室操作技术培训时起关键作用,生物安全官员可以帮助进行人员培训并研制教具和教案。

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始终包括如何采用安全的方法来进行下列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都会经常遇到的高危操作,包括:

1、吸入危险(气溶胶产物),如使用接种环、划线接种琼脂平板、移液、制作涂片、打开培养物、采集血液/血清标本、离心等

2、食入危险,如处理标本、涂片以及培养物

3、在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刺伤皮肤的危险

4、处理动物时被咬伤、抓伤

5、处理血液以及其他有潜在病理学危害的材料

6、感染性材料的清除污染和处理。

十四、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是指将要丢弃的所有物品。在实验室内,废弃物最终的处理方式与其污染被清除的情况是紧密相关的。对于日常用品而言,很少有污染材料需要真正清除出实验室或销毁。大多数的玻璃器皿、仪器以及实验服都可以重复或再使用。废弃物处理的首要原则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须在实验室内清除污染、高压灭菌或焚烧。

用以处理潜在感染性微生物或动物组织的所有的实验室物品,在被丢弃前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有:

1、是否已采取规定程序对这些物品进行了有效的清除污染或消毒?

2、如果没有,他们是否以规定的方式包裹,以便就地焚烧或运送到其他有焚烧设施的地方进行处理?

3、丢弃已清除污染的物品时,是否会对直接参与丢弃的人员,或在设施外可能接触到丢弃物的人员造成任何潜在的生物学或其他方面的危害?

十五、清除污染

高压蒸汽灭菌是清除污染时的首选方法。需要清除污染并丢弃的物品应装在容器中(如根据内容物是否需要进行高压灭菌和/或焚烧而采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可以高压灭菌的塑料袋)。也可采用其他可以除去和/或杀灭微生物的替代方法。

十六、污染性材料和废弃物的处理和丢弃程序

要对感染性物质及其包装物进行鉴别并分别进行处理,相关工作要遵守国家和国际规定。废弃物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可重复或再使用,或按普通“家庭”废弃物丢弃的非污染(非感染性)废弃物

2、污染(感染性)锐器——皮下注射用针头、手术刀、刀子及破碎玻璃;这些废弃物应收集在带盖的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并按感染性物质处理

3、通过高压灭菌和清洗来清除污染后重复或再使用的污染材料

4、高压灭菌后丢弃的污染材料

5、直接焚烧的污染材料。

锐器

皮下注射针头用过后不应再重复使用,包括不能从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针头护套、截断等,应将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中。单独使用或带针头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应放在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内焚烧,如需要可先高压灭菌。

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必须是不易刺破的,而且不能将容器装得过满。当达到容量的四分之三时,应将其放入“感染性废弃物”的容器中进行焚烧,如果实验室规程需要,可以先进行高压灭菌处理。盛放锐器的一次性容器绝对不能丢弃于垃圾场。

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任何高压灭菌后重复使用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不应事先清洗,任何必要的清洗、修复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消毒后进行。

废弃的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

除了锐器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外,所有其他污染(有潜在感染性)材料在丢弃前应放置在防渗漏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可高压灭菌塑料袋)中高压灭菌。高压灭菌后,物品可以放在运输容器中运送至焚烧炉。如果可能,即使在清除污染后,卫生保健单位的废弃物也不应丢弃到垃圾场。如果实验室中配有焚烧炉,则可以免去高压灭菌:污染材料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如有颜色标记的袋子)内直接运送到焚烧炉中。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容器应是防渗漏的,有密闭的盖子。这些容器在送回实验室再次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清洁。

应在每个工作台上放置盛放废弃物的容器、盘子或广口瓶,最好是不易破碎的容器(如塑料制品)。当使用消毒剂时,应使废弃物充分接触消毒剂(即不能有气泡阻隔),并根据所使用消毒剂的不同保持适当接触时间。盛放废弃物的容器在重新使用前应高压灭菌并清 洗。

污染材料的焚烧必须得到公共卫生、环保部门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官员的批准。

十七、化学品、火、电、辐射以及仪器设备安全

篇6:安全危险源及预防措施

为了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对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严加防范,杜绝重大事故发生,提高对重大危险源的预防、监控,以及在发生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时,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置,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本《预防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一、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及事故易发部位

1、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结合本公司情况,本公司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①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

②脚手架工程

③起重塔吊及安装拆卸工程

2、事故易发部位、环节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起重机械,施工机械设备,脚手架,卸料平台,施工用火部位,易燃、可燃物品储存及使用场所,施工现场入口处、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基坑边沿、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

二、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1、模板工程

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工程,是混凝土构件成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它不仅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期和造价,也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和混凝土结构的安全。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模板工程施工前必须根据设计图纸和实际条件、现行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并经公司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可实施。

①施工方案

模板工程施工方案应根据设计图纸、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作业条件及使用的机械设备特点制定,主要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除的施工顺序、作业条件以及运输和堆放要求等。

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模板及支撑的设计主要包括选型、选材、配板、接头方法、荷载计算等结构设计、构造措施和绘制模板施工详图等。模板及支撑系统的结构计算必须按现行施工规范进行。

②超常规混凝土水平构件的支模 超常规混凝土水平构件如结构转换层梁、板及深梁等的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案至关重要,必须经详尽的设计计算,绝不能凭经验盲目施工。超常规混凝土水平构件模板支撑系统的构造措施十分重要,纵横向水平支撑和扫地杆、满堂支撑中的水平和纵向剪力撑、支撑系统四周与建筑物的可靠连接等应一一到位,并加强施工过程的中间检查,保证模板支撑的安装质量,从而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

③模板及支撑的安装与拆除

模板及支撑的安装与拆除,应按施工方案进行,工作前应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模板及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防倾覆的临时固定设施。模板支架的拆除,应符合设计或《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4—2002)所要求的混凝土强度,在检查混凝土构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的同时,核算拆模构件对上部荷载的承载能力,达到要求后方可拆除。拆除应按规定规程进行,先支的后拆,先拆非承重的部分,后拆承重部分。拆除大跨度梁支架时,先从跨中开始向两端对称进行。拆除模壳从结构中心向四周均匀放松、向周边对称进行,确保结构的安全和质量。

④作业环境

模板安装和拆除的作业区域应按高空作业的有关规定,设置临边防护和孔洞封严措施。拆除作业比较危险,应设置警戒线或明显的警示标志,并设专门监护人员;不得留有未拆尽的悬空模板,防止坠落伤人。模板安装和浇筑混凝土时,应对模板及支架进行观察和维护,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模板制作加工场所严禁烟火,并按规定配备灭火器材,刨花等废料应经常处清理,所有木工机械均应安装安全防护装置。

2、脚手架工程

脚手架工程这里主要指外墙脚手架。

根据市建设局要求和我公司情况,除有隔电要求等特殊情况外,禁止使用毛竹竿脚手架,一般使用扣件式双排钢管脚手架。钢管外墙脚手架按搭设的用途分为砌筑与装修用外脚手架和外墙装饰装修用外脚手架。我公司搭设的外墙脚手架一般为落地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

脚手架工程施工前必须根据工程情况和实际施工条件、按照现行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编制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并经公司技术负责人签字批准后方可实施。工地必须建立安全技术交底、按图施工、正确使用及安全维护等相关制度,保证脚手架搭设和使用的安全。施工现场因故改变脚手架类型时,必须重新修改脚手架方案并经审批后,方可施工。

搭设脚手架的材料如钢管、扣件、脚手扳、连墙杆,及其承受荷载、设计计算、构造要求及脚手架的搭设施工、检查验收和安全管理都应符合规范要求。

①钢管扣件落地式外脚手架

钢管扣件落地式外脚手架搭设必须进行基础处理、搭设要求、杆件间距及连墙杆设置位置、连接方法等设计,并绘制施工详细的大样图。架体必须通过连墙杆于建筑结构可靠拉结,以确保承载能力,保证稳定安全。脚手扳是施工人员的作业平台,必须按照脚手架的宽度铺满,板与板之间紧靠,脚手架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严禁探头板出现。脚手架外侧应按规定设置密目安全网。脚手架外侧

大横杆与脚手扳之间,按临边防护的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和挡脚板,防止作业人员坠落和脚手扳上物料滚落。应在脚手架体内消除作业层对下层的危险因素。

施工现场所用的各种卸料平台,必须单独专门做出设计并绘制施工图纸。平台应在明显处设置标志牌,规定使用要求和限定荷载。

②悬挑式脚手架

悬挑式脚手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每层一挑,将立杆部顶在楼板、梁、或墙体等建筑部位,向外倾斜固定后,在其上部搭设横杆、铺脚手板形成施工层,施工一个层高,待转入上层后,再重新搭设脚手架;提供上一层施工;另外一种是多层悬挑,将全高的脚手架分成若干段,每段搭设高度不超过24M,利用此种方法可以搭设超过50M以上的脚手架。

悬挑式脚手架应确保悬挑梁及架体的稳定性,并采取措施与建筑结构连接,确保荷载传给建筑结构承担。施工中不准超载使用。严禁利用脚手架穿滑轮做垂直运输。悬挑脚手架的作业层外侧,应按照临边防护的规定设置防护栏杆和挡脚板,防止人、物的坠落。架体外侧则用密目网封严。

3、“四口”、“三临边”

建筑工地施工现场零乱、复杂,引起的伤亡事故存在相互交叉现象,有的事故既是高处坠落事故又是物体打击事故。做好“四口”“三临边”的安全防护,是建筑工地安全防护的重要工作。“四口”“三临边”的安全防护,又应与“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的正确使用密切联系。

①楼梯口、电梯井口防护

《建筑施工作业安全技术规程》规定:进行洞口作业以及因工程工序需要而产生,使人与物有坠落危险或危及人生安全的其他洞口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按规定设置防护措施。防护栏杆、防护栅门应符合规范规定,整齐牢固,与现场规范化管理相适应。防护设施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有设计、有图纸,并经验收形成工具化、定性化的防护工具,安全可靠、整齐美观,周转使用。

②预留洞口、坑、井防护

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规定,对孔洞口(水平孔洞短边尺寸大于2.5cm,竖向孔洞高度大于75cm)都要进行防护。各类洞口的防护具体做法,应针对洞口大小及作业条件,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分别进行设计规定,并在一个单位或在一个施工现场中形成定型化,不允许有作业人员随意找材料覆盖洞口的临时做法,防止由于不密实不牢固而存在事故隐患。

③通道口防护

在建筑地面入口处和施工现场人员流动密集的通道上方,应设置防护棚,防止因落物产生的物体打击事故。防护棚兼做物料堆放架时,必须经计算确定,按设计图纸验收。④阳台、楼板、屋面等临边防护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规定:施工现场中,工作面边沿无防护设施或维护设施高度低80cm时,都要按规定搭设临边防护栏杆,栏杆搭设应符合规范要求。

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

①施工临时用电安全基本要求

a.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含)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50KW(含)以上者,应编制临时用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临时用电设备在5台以下和设备总容量在50KW及以下者,应制定安全技术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设施。

b.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建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运行交按班制度、运行操作制度、事故处理规程、安全管理制度。

c.项目经理应明确施工用电管理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和各分包单位的电气负责人。d.地下工程使用220V以上电气设备和灯具时,应制定强电进入措施。

e.工程项目每周应对临时用电工程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f.电工作业应持有效证件,电工等级应与工程的难易度和技术复杂性相适应。电气作业由二人以上配合进行,并按规定穿绝缘鞋、带绝缘手套、使用绝缘工具,严禁带电接线和带负荷插拔插头等。g.在建工程(包括脚手架、塔吊覆盖范围)与外电线路的安全距离应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第3.1.2条规定。对达不到规范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采用防护措施,增设屏障、遮拦或停电后作业,并悬挂醒目的警告标识牌。

h.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架空线路的最低点与路面的垂直距离应符合JGJ46—88第3.1.3条规定。

i.起重机不得在架空输电线下面工作,在通过架空输电线路时,应将起重臂落下,以免碰撞。

②施工用电防护措施 a.外电防护

在建工程不得在架空线路的下方施工,线路下方不得建造临时建筑设施,不得堆放构件、材料等。当在架空线路一侧作业时,必须保持安全操作距离。当由于条件所限不能满足最小安全操作距离时,应采取设置防护性遮拦、栅栏并宣告警告牌等防护措施。b.接地与接零保护措施

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是防止电器设备意外带电造成触电事故的基本技术措施。按照JGJ46—88《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施工用电应采用TN-C-S系统,对保护零线作重复接地,在每个分配电箱处打入接地装置,再接上保护零线。接地体应符合规范要求。c.配电箱、开关箱 施工现场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为了避免发生误操作等事故,每台用电设备都应有各自的专用开关箱,不允许将两台用电设备的电气控制装置合置在一个开关箱内,必须实行一机一闸制,严禁同千开关电器直接控制二台以上用电设备(含插座)d.现场照明

照明灯具的金属外壳必须做保护接零或接地。单位回路的照明开关箱内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在下列情况下应使用安全电压的电源:室外灯具距地面低于3m,室内灯具距地面低于2.4m时,应采 用36V安全电压;使用行灯其电源的电压不超过36V;隧道、人防工程、地下室的电源电压应不大于36V;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场所电源电压不得大于24V;在特别潮湿场所和金属容器内工作照明电源电压不得大于12V。e.配电线路,配电线路必须采用绝缘铜线或绝缘铝线。电缆干线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面明敷,并应避免机械伤害和介质腐蚀。对穿越建筑物、构造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及电缆引出地面从2m高度至地下0.2m处的电缆,必须加设防护套管。配电线路不允许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无防护措施穿越道路。

5、施工机械设备

①塔式起重机

a.安装与拆卸安全要求

塔式起重机的安装或拆除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拆装前必须按说明书要求的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拆装方案,并按权限审批。拆装方案内容包括:作业程序、人员数量及工作位置、配合作业的起重机械类型及工作位置,地锚的埋设、索具的准备和现场作用环境的防护等。对于自升式塔机的顶升工作,必须有吊臂和平衡臂保持平衡状态的具体要求及顶升步骤与禁止回转作用的可靠措施。

固定式塔吊的基础施工应按设计图纸进行,其设计计算和施工详图应列入塔吊的专项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之中。施工后应有隐蔽工程验收单,并有混凝土试压报告。

塔式起重机使用前,必须进行整机试验,确认符合要求,并经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发准用证后方可投入运行。b.电气安全

塔吊供电系统应采用三相五线制,若塔吊供电系统无法实行三相五线制时,其专用电源初端应增加重复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4Q。施工现场架空路线与塔吊的安全距离,应符合临时用点规范要求。c.安装验收。

塔式起重机安装后试运转与验收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技术检查,空载实验,额定荷载实验。对试运转及验收的参加人员和检测结果应有详细如实的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确认。d.使用

塔式起重机的司机属特种作业人员,应经正式培训考核并取得资格证书。

起重吊装包括结构吊装和设备吊装,属高处危险作业,作业条件多变,施工技术比较复杂,施工现场塔式起重机的安全保险装置:包括超高限位器、力矩限制器、臂杆幅度指示器及吊钩保险装置必须符合要求。每日工作前应对以上安全保险装置进行检查。

塔吊运转半径内,有影响安全的架空高压电线时,必须采取专门措施予以遮护并示警。临街或居民区的塔吊应有限制吊物超越现场区的规定和措施。

多台塔吊并列工作时,应有预防相互碰撞的专门措施。

超高使用塔吊必须安装附墙装置,非标准附着装置要有专人设计和技术部门的审批。必须确保附着建筑物结构部位的强度,降塔时应有高向低按所降高度依次拆除附墙设施。

不准强令塔吊在六级以上大风、雷雨、大雾天气作业或超过限重冒险作业。

不论塔吊产权或租赁方式如何,都不得将塔吊安装、维护、拆除作业委托给未取得专业资质证书的作业队伍或人员承担。

①物料提升机(龙门架、井架)使用物料提升机必须有生产厂家产品合格证书,并经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发准用证后方可使用。a.安全保险装置

物料提升机是只准运送物料不准载人的提升设备,但当装载物料的吊篮运行到位时,仍需作业人员进入到吊篮内将物料运出,因此需有安全停靠装置、断绳保护装置、超高限位装置、下极限限位装置、下极限限位器、缓冲器、超载限制器等安全装置进行保护,当吊篮的钢丝绳忽然断开时,以确保吊篮内的作业人员不受伤害。b.架体稳定连接

提升机架体稳定的措施一般有两种,当建筑主体未建造时,采用缆风绳与地锚方法;当建筑物主题已经形成时,可采用连墙杆与建筑结构连接的方式。c.卸料通道安全要求

在建工程各层与提升机连接处应搭设卸料通道,通道两侧应按临边防护规定设置防护栏杆,通道脚手扳要铺平绑牢,保证运输作业安全进行。吊篮的进料口处应设置安全门,安全门应定型化,构造简单,安全可靠。物料提升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人员乘吊篮、吊笼上下。严禁使用单绳提升吊篮。d.安装与拆卸安全要求

物料提升机的安装或拆除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必须按说明书要求的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编制详细的拆装方案,并按权限审批。作业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分工交底,确定指挥人员,划定安全警戒区域并设监护人员,排除作业障碍。物料提升机使用前,必须进行整机试验,确认符合要求,并经市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核发准用证后方可投入运行。井字架及龙门架等机械设备,若在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以外,又在地区雷暴日规定的高度之中时,应安装防雷装置。e.卷扬机安全要求

固定卷扬机的锚桩应牢固可靠,不得以树木、电杆代替,卷扬机的前方应打入两根立桩以防止其受力后转动。禁止使用倒顺开关作为卷扬机的控制开关。卷扬机和司机若在露天应搭设坚固的操作棚。操作棚应能防雨,不影响视线,具有一定的防落物打击的能力。

6、施工用火和易燃、可燃物品储存及使用

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执行用火审批程序和制度。操作前应办理申请手续,经单位领导同意及消防或安全技术部门检查批准后方可进行作业。

用火审批人员要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审批前要深入用火地点查看,确认无火隐患后再行审批。批准用火应采取定时(时间)、定位(层、段、档)、定人(操作人、看火人)、定措施(应采取的具体防火措施)的办法。(1)特殊工种防火

①电焊工的操作要求

a.电焊工在操作前,要严格检查所用工具(包括电焊机设备、线路敷设、电缆线的接点等),使用工具均应符合标准,保持完好状态。

b.电焊机应有单独开关,装在防火、防雨的闸箱内,电焊机应设防雨棚(罩)。开关的保险丝容量应为该机的1.5倍。保险丝不准用铜丝或铁丝代替。

c.电焊机应设专用接地线,直接放在焊件上,接地线不准接在建筑物、机械设备、各种管道、避雷引下线和金属架上借路使用,防止接触火花,造成起火事故。

d.电焊机一、二次线应用线鼻子压接牢固,同时应加装防护罩,防止松动、短路放弧等,引燃可燃物。

e.严格执行防火规定和操作规程,操作时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与看火人员密切配合,防止火灾。

②气焊工的操作要求

a.乙炔瓶、氧气瓶和焊割具的安全设备应齐全有效。

b.乙炔瓶、液化石油气罐和氧气瓶在新建、维修工程内存放,应在设备专用房间分贝存放,专人管理,并有灭火器材和防火标志。

c.乙炔瓶与氧气瓶之间距离不得小于5m,与明火之间距离不得小于10m。

d.乙炔瓶和氧气瓶不准放在高、低压架空线路下方或变压器旁。在高空焊割时,也不要放在焊割部位的下方,并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

e.乙炔瓶、氧气瓶应直立使用,具有防止倾倒的措施,以防止油类落在氧气瓶上;油脂或沾油的物品,不要接触氧气瓶,导管及其零部件。

f.氧气瓶、乙炔瓶严禁曝、撞击,防止受热膨胀。缓慢开启阀门,防止升压过快产生高温、火花引起爆炸和火灾。

g.焊割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焊割操作时先开乙炔气点燃,然后再开氧气瓶进行调火。操作完毕时按相反程序关闭。瓶内气体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气。(2)油漆的防火要求

①喷漆、涂漆的场所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止形成爆炸极限浓度,引起火灾或爆炸,②、喷漆、涂漆的场所内禁止一切火源,应采用防爆的电器设备。禁止与焊工同时间、同部位的上下交叉作业。

③油漆工不能穿易产生静电的工作服。接触涂料、稀释剂的工具应采用防火花型的。

④浸有涂料、稀释剂的破布、沙团、手套和工作服等,应即使清理,防止因化学反映而生热,发生自燃。

⑤在油漆作业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程序。

⑥、在使用脱漆剂时,应采用不燃性脱漆剂(如TQ—2:或840脱漆剂)。若因工艺或技术上的要求,使用易燃性脱漆剂时,一次涂刷脱漆剂量不宜过多,控制在能使漆膜起皱膨胀为宜,清除掉的漆膜要即妥当处理。

⑦对使用中能分解、发热自燃的物料,要妥善管理。

⑧油漆料库和调料间的防火要求(3)仓库保管员的防火要求

①严格执行《仓库防火安全管理规则》有关规定。

②熟悉存放物品的性质,防火要求及灭火方法,严格按照其性质、包装、灭火方法、储存防火要求和密封条件等分别存放。性质相抵触的物品不得混存。

③严格按照“五距”储存物资。即垛与垛间距不小于1m;垛与墙间距不小于0.5m,垛与梁、柱的间距不小于0.3m;垛与散热器、供暖管道的间距不小于0.3m;照明灯具垂直下方与垛的水平间距不应小于0.5m。

④库存物品应分类、分垛储存,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2m。露天存放物品应当分类、分堆、分组和分垛,并留出必要的防火间距。甲、乙类桶装液体,不宜露天存放。

⑤物品入库前应进行检查,确定无火种隐患后,方可入库。

⑥库房的门窗等应当严密,物资不能储存在预留孔洞的下方。⑦库房内照明灯具不准超过60W,并做到人走断电、锁门。

⑧库房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

⑨库房管理人员在每日下班前,应对经管的库房巡查一遍,确认无火灾隐患后,关好门窗,切断电源,方可离开。

⑩随时清扫库房内的可燃材料,保持地面清洁。

上一篇:爱岗敬业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家庭地震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