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诈骗的演讲稿

2024-04-14

预防诈骗的演讲稿(通用9篇)

篇1:预防诈骗的演讲稿

随之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经济有了强烈的改善,但是无事不是有利有弊的,因而有了很多的人都利用高科技来诈骗钱财,诱惑人们上当。虽然我们都不会被一些简单的骗术骗在,但是当今的社会的高科技是平常人会识别不出来的。

刚刚我看到电脑上又有台湾的一个集团诈骗案让大陆的公安局蹦碰上大钉子了。因为诈骗犯集团不在大陆境内,范围广阔很难可以追找到重要的罪犯,每次只能抓到一些“替罪羊”“小虾米”,让那些公安很头疼。这种诈骗通常会通过电脑、电话、手机诈骗等方式,电脑会识别外来的信息是否安全,有些诈骗的方法会被电脑上安装的防火墙、杀毒软件等一些防电脑病毒软件给截止,但是仍有的会把电脑的软件攻进电脑。最常有的是通过电话进行诈骗,因为电话是不会和电脑一样可以和人的大脑一样处理信息,不管是谁打进了电话,都可以接到,那些诈骗团就会以多种方式来进行一步步的骗惑使用人们上当。手机和电话一样都是通话工具,许多有诈骗伙也会通过手机,发短信、通话进行诈骗。不管是进行电脑、电话、手机诈骗,我们只要处理得当,就一定不会上那些可恶的诈骗团的“鱼钩”了。

诈骗集团是社会的污点,可是这个世上就是那么的混乱的。希望大家都可以不要上那些诈骗的信息的当了,现在人们越7a64e58685e5aeb931333361323566来越会警惕那些诈骗的信息了,真是太好了!

篇2:预防诈骗的演讲稿

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诈骗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犯罪方法简单,容易进行网络用于诈骗犯罪使犯罪行为人虚构的事实更加逼近事实,或者能够更加隐瞒地掩盖事实真相,从而使被害人易于上当受骗,给出钱物。

2、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极为精美的电子信息,诈骗他人的财物,并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着手犯罪的物质条件容易达到。

3、渗透性强,网络化形式复杂,不定性强网络发展形成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即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使得行为人在进行诈骗他人财物时有极高的渗透性。网络诈骗的网络化形式发展,使得受害人从理论上而言是所有上网的人。

4、社会危害性极强,极其广泛,增长迅速目前,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数以千万计,仅中国网络用户2250万人,通过互联网进要比以传统方法进行诈骗大的多。

篇3:传销诈骗的方法与预防措施

关键词:花样翻新,网络传销,预防措施

传销自1992年以来传入我国, 逐步演变为一种骗取钱财的诈骗方法。直销是不通过店面销售、不经过批发环节, 将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而降低商品销售成本的销售方法。非法的传销方式, 主要是多层次传销或者网络经营, 在国外和港澳台被称为“老鼠会”、“金字塔式销售”。

一、传销诈骗的现状

1. 受骗者人数众多

在传销诈骗中, 上线通过发展下线收取提成或者介绍费, 取得非法收入。由于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 每一个上线都竭尽全力网络各种人员, 加入传销队伍。有的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 加入了传销队伍, 想退出时又身不由己。传销诈骗中发展下线的能力是十分惊人, 在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复制传销网络, 组织起一支规模宏大的传销队伍。传销人员的组成结构是多样化的, 既有工人、农民, 还有大学生;既有个体私营业主, 也有国家工作人员。河南、海南等省区, 工商、公安等部门加大了对传销的打击力度, 共查出传销案件3500余件, 教育、劝返传销人员60.54万人次;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传销犯罪案件1900余件, 涉案金额100亿元, 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1.6万余人, 解救受骗群众和教育劝返人员17万余人。

2. 损失巨大, 危害性强

传销诈骗经过不断的演化发展, 建立起了一套标准化的诈骗程序。在诈骗方法中规定要对发展的下线人员组织培训。这种培训的欺骗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们混淆传销和直销的界限, 把传销定义为一种完全合法的销售模式, 并具有“超前性和科学性”。这种培训在客观上起到了洗脑的作用, 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执迷不悟。传销诈骗使被骗人员造成了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有的人被传销骗得倾家荡产, 有的人的企业被传销诈骗的破产倒闭。传销诈骗破坏了市场经济基本的诚实信用原则, 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刑事犯罪。

3. 屡禁不绝, 转入地下

在传销蔓延的高峰时期, 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 禁止传销。之后的几年间, 虽然有关执法部门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是为了逃避打击, 传销仍然以各种名目变相经营着, 其中包括消费联盟、滚动促销、加盟连锁等。为了进一步加大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规模和力度, 2005年国务院又连续出台《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两个重要法规, 明确表述了中国政府的政策, 规范直销, 打击传销。例如,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成功破获了品得茶艺公司传销大案, 抓获了公司负责人等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冻结涉案资金780万。

二、传销诈骗的常用方法

1. 把发展下线作为诈骗的第一要务

传销的主要方法是, 较早加入的直销商称为上线, 他的主要工作不是销售商品, 而是不断发展新的直销商 (称为下线) , 加入传销网络。由他推荐加入的直销商首先向他购买一个相当大额的商品从中赚取差价, 并且还可以向下线收取介绍费或者提成。每个下线也依次如法炮制发展自己的下线, 复制传销网络, 形成新一轮滚动和扩展。上限可以通过发展下线取得提成, 这是传销诈骗制度设计中最核心的内容, 它为传销诈骗带来了持久不衰的经济动力。拉拢发展得下线人数越多, 获得的提成也越多, 这体现了传销作为“老鼠会”的本质特征。

2. 洗脑培训, 越陷越深

洗脑培训是传销诈骗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骗人过程中, 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培训中, 他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通过传销成为百万富翁的典型案例。有时甚至让这些人亲自现身说教, 把人们发财致富的贪望之火点燃, 使人们深信“端盘子的王某可以通过传销发财, 我也一定能够发财”。以他为榜样, 这些身处底层的传销人员开始频繁地与远方亲友联系, 用花言巧语将她们骗到外地, 发展成自己的下线。

3. 亲戚朋友就是财源

在洗脑培训中, 传销的组织者会反复灌输一个发展下线的“祖传秘方”:你的亲人和朋友, 就是你最大的财源。通过把他们发展成为自己的下线, 你就可以实现发财的梦想。因为你的亲人和朋友是对你最信任的人。亲戚朋友, 在传销者的眼里都变成了发财致富的工具。

4. 携款潜逃, 诈骗钱财

在传销诈骗中, 经过不断发展下线, 层层复制传销网络, 集中的资金和传销人员会逐步扩大和膨胀。但传销规模的扩大和膨胀不是永无止境的, 这是传销的最高上线在发起传销时就清楚的事实。所以, 当传销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 即骗到的资金足够多的时候, 最高上线的少数几个人会在暗中移转资金, 使成千上万的人被骗。

三、预防措施

1. 识别花样翻新的传销诈骗方法

传销诈骗常用的方法是:第一, 通过发展加盟店, 介绍他人加入, 先参加者从发展的下线成员所交纳费用中获得收益, 且收益数额由其加入的先后顺序决定。这是绝大多数传销诈骗普遍采取的方法。第二, 通过交纳入门费或以认购商品变相交纳入门费的方式, 取得发展他人加入的资格, 以此获得回报。第三, 花样翻新, 亏本运营。从一个传销诈骗的经营运作来看, 人们交纳680元认购商品, 可获得16次上网竞猜机会, 根据其至少95.53%的中奖率计算, 至少可获得1000元以上的回报, 这种亏本经营方式得以维系下去的原因在于其不断发展下线加入, 以“收后账返前奖”, 即以后参加者所交付的部分费用支付先参加者的报酬的做法, 但一旦这种做法无法维持下去时, 先参加者的奖金将无从兑现, 后加入者也将血本无归, 是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隐患。此外, 通过销售商品, 采取竞猜中奖的方式进行传销诈骗。

2. 识别利用高科技工具的网络传销

科学家曾经预言, 计算机将会改变人类的命运。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传销诈骗违法行为, 不断加强打击力度, 对传销诈骗危害性的宣传教育, 人们自觉抵制传销诈骗的意识逐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欺骗群众, 传销诈骗者苦思冥想, 发明了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从事传销诈骗活动。近年来, 从公安机关查处的各类传销诈骗案件中发现, 网络传销诈骗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的一起案件, 传销诈骗者给传销诈骗行为披上电子商务的外衣, 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为载体, 在网民中发展网络从事传销。

利用互联网高科技手段为载体的网络传销的特征, 一是隐蔽性强, 利用网络向传销人员传播传销信息往往采用加密技术, 通过银行划转往来的资金, 使传销活动更加隐蔽。二是发展速度快。金翰公司网上传销诈骗, 共开展28期活动, 实现销售84201人次, 其中, 后5期每期平均达近万人次。

3. 区别传销与直销, 不要相信传销合法化

有些传销诈骗者故意混淆二者的界限, 以直销之名, 行传销之实。十几年前, 直销在中国发展的初期就被一些不法企业所利用, 他们把直销变成了一种诈骗性的活动, 演变成了拉人头骗钱的传销, 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导致无辜的参与者受损害。在传销活动中, 诈骗者对外宣称, 他们做的是直销, 而不是传销, 企图以直销之名, 掩盖其从事传销诈骗的事实。让消费者变成专门的营销者, 并且不断发展下线收取高额的入伙费, 后来索性就不卖产品光拉人头, 以欺骗的手段来骗取钱财。

4. 铲除产生传销诈骗的土壤

如果分析各种各样的传销诈骗活动, 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诈骗方法日新月异。但是, 传销诈骗的本质特征是:以传销之名, 行诈骗之实。通过传销活动, 取得巨大的非法收益, 是传销诈骗产生的根本动机。贪欲是一切犯罪的根源。所以, 面对势凶猛的传销诈骗活动, 必须要加大打击的力度, 铲除产生传销诈骗的土壤, 使传销诈骗没有立足之地。

5. 通过宣传教育, 认清传销诈骗的危害性

在传销诈骗的游戏规则中, 随着发展下线, 传销人员和资金不断增加。当骗到的金钱比较多时, 少数几个上线会串通抽逃资金, 使大多数人受骗。所以, 传销诈骗的特征是, 少数几个人诈骗大部分人的金钱。只有少数几个人是受益者。通过宣传教育, 让人们认清传销诈骗的危害性, 防止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张新宝.司法独立和公正是法治国家的价值目标.法学, 2012.1

篇4:浅析高校诈骗的特点及预防建议

近年来,部分诈骗分子将矛头指向了在校学生,大学生被骗的案件屡屡发生,高校诈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诈骗案件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威胁了校园安全与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

高校诈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以往学者大多结合自己的研究分析,将高校诈骗锁定在:进入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产品,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利用学生的同情心,对他们进行现金欺诈等几大内容。

有关高校诈骗的以往研究不少,但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尤其以往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数据支持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以某高校诈骗情况为例,在采集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尝试对高校诈骗的特点进行客观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北京某高校的问卷调查。调查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共收集有效问卷1138份,有效回收率为85.3%。

一、高校大学生遭遇诈骗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诈骗的发生特点及类型

高校诈骗发生频繁,上当率高。在接受调查的1138名大学生中,遭遇过诈骗的人数为287人,占总人数的25.2%;而遭遇过诈骗且上当的人数为160人,占遭遇过诈骗学生的56.1%,多于没有上当受骗的学生。同时,85%的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校外人员进入宿舍推销产品或招募代售”。这一方面说明,高校诈骗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学生的高度注意;另一方面,当遭遇诈骗时,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大一上学期初是高校诈骗发生集中期。诈骗案件的受骗者多为大一新生,且案发的时间集中在大一上学期初,这一比例占受骗者的73.5%;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受骗的比例大幅减少而且呈递减趋势,分别为7.3%、3.1%、0.3%。新生入学时,校园内人员混杂,宿舍管理相对松懈,诈骗分子很容易借机混入学生宿舍,实施诈骗。同时,大一新生对一些服务和商品存在需求,但是又不熟悉周围的环境,这为一些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大一新生自然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对象。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在进入高校前的十几年里,很少直接与社会接触,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

假冒学校教职工名义进行诈骗是高校诈骗的主要手段。目前,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增多,让人防不胜防。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遭遇最多的诈骗方式主要有:假冒学校教职工名义,进入宿舍收取水电费、网费等,或销售电话卡;进入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在遭遇过诈骗的学生中,遭遇上述三种诈骗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8.2%、24.6%和13.4%。

(二)大学生易受骗情形及应对行为

“认识自己的熟人”是最容易促使学生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理由。调查发现,78.2%的学生会因为对方是“认识自己的熟人”而相信陌生人;对方也是“学生身份”是第二个容易让学生轻信的情况,占总数的46.5%;因为清秀腼腆的外貌或老乡身份而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比例也达到29.5%和25.3%;仅有约0.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对陌生人产生信任。

近90%的学生在发现可疑人员时,会采取适当行动。在发现可疑人员时,选择“提醒同学注意”的学生所占比重最高,达71%;选择向辅导员或保卫处报告的学生分别占4%和13%;还有1%的学生选择采取其他措施,如报警、向宿舍管理员报告等。需要注意的是,有11%的同学在校园内发现可疑人员后,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一比例虽不算高,但也会给诈骗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超过九成的学生并不会对校外人员到宿舍推销的产品或招募代售感兴趣。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校外推销人员的戒备心还是较强的,超过九成的学生事实上并不会理会校外推销人员。但是,也有近六成的学生还是会尝试听取介绍,这也给诈骗分子提供了进一步设置陷阱的机会。有3%的学生甚至也会“很有兴趣,询问相关问题”。

报告、报警率低,近50%的学生在遭遇诈骗后采取相互提醒的应对方式。在遭遇诈骗后,部分学生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加剧了诈骗的危害性。据调查,上当受骗后学生采取最多的方式是提醒周围同学,占49.6%,这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可以使周围的同学提高警惕,防止更多学生上当;其次是自认倒霉不对外声张,占20.63%,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出于面子等原因的考虑,事发后不愿对他人谈起,这种处理方式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导致诈骗分子常常故技重施、反复作案;报告保卫处和报警的学生人数非常少,分别占5.56%和3.97%,这可能主要因为多数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不高。倘若学生在遭遇诈骗后能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和公安机关备案,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诈骗的情况,加大对高校诈骗的打击力度。

二、预防高校诈骗的建议

总之,高校诈骗分子主要抓住了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安全防范意识低、容易轻信陌生人等特点,假借进入宿舍推销等手段,趁机开展作案。针对目前高校诈骗发生频繁,上当率高,并且大一新生受害较多的现象,学校和公安部门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诈骗案件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同时加强联合打击。

第一,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是高校诈骗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意识单纯,缺少对陌生人的戒备是造成诈骗得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防诈骗工作中,学校和有关安全部门应侧重加强对于学生尤其是缺乏独立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重点强调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诈骗手段的识破和遭遇诈骗后的应对措施等,尤其强化其遭遇诈骗后的报案、报警意识。

第二,应该强化学生宿舍人员出入管理。对待进入宿舍的校外推销人员,虽然多数学生有一定的警惕心理和防范意识,选择了视而不见或心不在焉的做法,但仍有约3%的学生有兴趣询问。因此必须强化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应该从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即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电子门禁系统和安防监控体系,规范和细化来客登记制度和应急事件处理制度等。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保卫力量。学生是校园管理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校园内的自我管理主体。在预防高校诈骗上,学生治保工作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部分学生仍未真正意识到诈骗的危害性,警觉性低,组织大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的治安管理,可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帮助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与学习保卫部门相比,学生治保组织有更大的灵活性,也更容易深入学生内部,了解思想,发现隐患。高校应该成立学生治保组织,协助保卫部门开展防盗防骗宣传、校园巡逻等治安维护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

第四,建议加强校内外安全信息互动网络。校园诈骗具有流窜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诈骗分子往往故技重施,在不同学校内实施诈骗。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各大高校及有关公安机关之间的互动合作。首先,各大高校保卫部门和所在地区公安部门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对于在学校内发生的性质严重的诈骗案件,高校保卫部门需及时通报当地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加强监控;公安机关则需要汇总已侦破或尚在侦查的案件,总结诈骗分子的手段和特点,并将相关信息通报各大高校。其次,各大高校之间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网络,发现本校重大诈骗案件及嫌疑人时,应及时联系周围学校,以免诈骗分子辗转作案。这样,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公安部门共同形成一道预防和抵制诈骗的防控网络,更有效地打击诈骗分子、减少高校诈骗。

[1]胡向阳.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篇5:预防诈骗的心得体会

听了讲解后,我知道了以下这些诈骗手段:

一、当今最为广泛的诈骗方法无非就是冒充“朋友”向你发QQ信息、打电话、发短信,“我遇难了!”拜托你马上“救急”汇款。看在朋友的份上你汇了款,才得知你的“朋友”已经逃之夭夭,最后遇难反成自己。

二、有人冒充公安机关逮捕你这个所谓的“犯罪嫌疑人”,说你绑架,贩毒等罪行,再通过打电话和发信息的方式,步步引诱,甚至绑票赎金,将银行账号的钱转走,“公安机关”反成“嫌疑犯”!

三“你中大奖啦!”是最普遍的诈骗方式,骗子往往冒充彩票公司,传来佳音,你中大奖了,只要交一点“保险费”,“税金”就可以领大奖,机会不容错过,再不来就没有啦!你付费之后,“大奖”消失地无影无踪。看来这就是贪图小便宜的“大奖”吧!所以如果你接到这种消息,不如先问问自己,人家为什么要让你中大奖呢?甚至还有人在网上放个美女或美男头像,起个流行网名来骗你,但其实那背后是个抠脚大汉。

听了讲解后我发现受骗主要就这几个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差,好奇心太重,爱慕虚荣、贪婪、爱贪小便宜等。为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交友要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

三、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四、督促爸爸妈妈下载“国家反诈APP”,让骗子无处可入。

篇6: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四部分

1、网络交易、购物诈骗的主要形式是:专业诈骗犯罪团伙通过自身创建的电子商务网站或知名大型商务网站发布虚假商品销售信息。以“超低价”、“走私货”、“免税货”、“违禁品”等虚假内容吸引网上消费者。

2、网络抽奖、中奖诈骗犯罪的主要形式是:具有一定网络知识及游戏经验的犯罪嫌疑人,提前注册大量QQ号码、网络游戏账号,使用上述账号以“系统信息”、“客服”等官方管理系统类的网名登陆网络游戏,通过参与游戏等方式对其他玩家进行观察,选择作案目标后,以“系统信息”、“客服”等官方名义向玩家发送虚假抽奖、中奖信息,所涉及奖品主要为网络游戏装备、网络游戏虚拟货币、高档数码、通讯产品等,吸引游戏玩家点击登录其创建的虚假信息网站,进一步实施诈骗。

网络诈骗的主要形式、虚构中奖网络诈骗 这类诈骗是网络中最为常见的诈骗手段之一。不法分子通过向互联网QQ用户、MSN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发送中奖信息,诱骗网民访问其开设的虚假中奖网站,再以支付个人所得税、保证金等名义骗取网民钱财。为体现中奖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一般会采用类似官方的域名、制作精美的网页,起到迷惑群

众的目的。

2、冒充身份网络诈骗

这类诈骗通常是不法分子先通过技术手段盗取他人QQ号码、MSN 帐号、邮箱等个人帐号,盗取成功后以帐号主人的身份登录互联网,并以有急事等用钱用为借口,向帐号里的好友借钱。警惕性不高的受害人会立即按要求给指定帐号汇钱。有的不法分子采用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受害人亲友QQ号等网上联络方式,然后冒充受害人亲友借钱,更有甚者,播放受害人亲友的视频聊天录像,以达到取信受害人目的。有的不法分子通过欺骗或黑客手段获取了受害人商业伙伴的电子邮箱后,利用该电子邮箱或注册用户名极为相似的邮箱名,冒充其商业伙伴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3、低廉网购网络诈骗

网络购物在给予人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平台。这是目前一种比较常见的诈骗方式。作案人在互联网交易平台开办网店,或在淘宝、易趣等交易网站上开设网络店铺,以出售商品的名义、以明显低廉的价格在网上兜售商品,诱使网民与其联系购买,进行网络诈骗。一旦有人与其联系,作案人就会要求购物者首付部分的订金然后才发货,货到后购物者再付足剩余的钱。网民往往被低廉的价格所诱惑,从而步入作案者所布下的圈套。在此类诈骗中,还有个比较特殊的情形,就是以销售游戏装备等虚拟物品或游戏辅助软件为名实施的诈骗。现在国家未出台有关游戏中虚拟物品的法律,网民遇到此类诈骗情况一般默不作声、自认倒霉。

诈骗形式还有财色诱惑网络诈骗、非法传销集资网络诈骗、无抵押贷款为诱饵网络诈骗等。

当前网络诈骗六种新的作案手段,方式更为隐蔽,受害群众更多,需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设计虚假的炒股软件。犯罪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设计出虚假的炒股软件,通过商业化融资融券交易平台,以知名期货公司和他人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名义在互联网上推广该平台,虚构该平台可以为客户通过大量股票交易业务,误导客户在该平台内存入大量资金进行虚假的股票买卖交易实施诈骗活动。

二是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提高虚假网站关注度。为提高虚假购物网站的知名度和点击率,扩大业务量,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推广”业务,将虚假网站排在搜索引擎的显著位置,引诱用户“上钩”。

三是谎称提升信用额度。犯罪分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百度推广、qq等网络平台发布办理无抵押小额贷款及提高信用卡额度等虚假信息并留有联系方式,诱骗被害人上当。一旦有人进行联系后,犯罪分子即假冒是银行工作人员,套取受害人的身份信息及信用卡信息实施诈骗活动。

四是模仿电视节目中讲述的犯罪方式实施诈骗。犯罪分子为了发财,竟然模仿电视节目中的犯罪方式实施诈骗活动。一旦被害人“入套”后,不法分子便编造各种谎言实施连环诈骗。

五是虚构准备慈善捐款。犯罪分子假扮富商,通过qq 聊天交友寻找被害人并获取其信任。在以“慈善捐款”为诱饵钓得被害人后,其他同伙扮演富商身边的“知名律师”,以代为办理相关捐赠手续为由,要求被害人缴纳税收、手续费、公证费等各类费用。待被害人上当受骗打款后,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快速转移至自己的“安全账户”。

六是假冒快递售后服务。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大量快递公司单据信息,从中筛选出有退换货需求的顾客之后,犯罪分子假冒售后人员、公司经理等身份与顾客联系,以帮助退换货等名义,要求被害人打入400元左右不等的退换货保证金,收款后又以银行扣除手续费、公司会计开票面额不同等为由诱骗被害人继续汇款。

二、网络诈骗的防范—公共机制部分

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

1、以专门犯罪罪名明确规定网络诈骗罪

我国现行刑法对网络诈骗行为的规定已经不能有效制止、打击和处罚。因此有必要完善和修改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犯罪罪名,明确的法律规定,会给犯罪分子以警示作用。

2、完善网络技术,堵塞漏洞

技术发展的弊端应由技术来克服,法律规范仅仅是技术不能状态下的暂时补充。先进的科技预防是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最有力的武器。就目前而言,特别要注重研究制定发展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各类行业产品,如网络扫描监控技术、数据指纹技术、数据信息的恢复、网络安全技术等,这些将利于网络诈骗犯罪的侦查与证据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将网络诈骗阻挡于萌芽状态。

针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提出预防措施:

一是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宣传。利用网络广告、购物安全软件等向公众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的方式、特点及预防技巧,提醒广大网民在利用网络平台交易时增强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二是加强电信网络交易日常监管。加强对网络运营公司、网店的监督管理,健全网络运营公司、网店建站的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及时辨别、清理虚假网站和钓鱼网站。

三是加大电信网络交易诈骗的打击力度。公安、司法机关加强与工商、通讯、银行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制售、贩卖身份证、银行卡、虚拟电话号码、盗用他人身份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形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促使电信网络交易更加规范有序,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与其他事物一样终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给了我们更加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另一方面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件也随之增多。尤其是网络诈骗犯罪的发案率年年攀升,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为计算机互联网络中的严重问题。

我国当前的网络诈骗犯罪划分为普通型、技术型和特别型三个主要类型

论文的第二章为网络诈骗犯罪的原因。基于网络诈骗犯罪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产生的一种比较新型的诈骗犯罪类型,不但从计算机网络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网络诈骗犯罪的产生原因,而且要从经济的、道德的、法律的、个人的因素出发详细地分析当前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产生根源。

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部分。从构建网络道德体系、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完善网络刑事立法、加强网络国际合作和增强个体防范意识这五大方面出发,提出了当前预防和控制我国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对策。

首先针对当前我国网络领域道德的普遍缺失,提出了构建我国网络道德体系的主要着手点。其次,针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技术性特点,提出了加强网络技术防控的途径和方式。第三,针对网络领域刑事立法的缺憾,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立法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设想。第四,针对当前网络犯罪国际合作的不足,提出了加强网络诈骗犯罪国际合作的措施。最后,本着预防犯罪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了预防网络诈骗犯罪的根本是个体应加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和提高防范能力。

三、网络诈骗的防范—个人注意部分

“6?18大促!限时抢购!买一送一!”剁手党们作为网购老手,常常利用搜索引擎货比三家,看到这样诱人的标语,往往克制不住点击的冲动,一不小心,就栽进了不法分子精心搭建的钓鱼网站。

360安全中心反钓鱼系统数据显示:每天检测到的虚假购物类钓鱼网站多达2000多个,平均每天拦截此类网站的访问量达150多万人次。

360安全专家表示,不要轻信远低于市价的商品信息,不要随意访问陌生网站或打开别人发来的网址链接,可以使用360安全卫士和360手机卫士等备钓鱼网站拦截功能的安全软件,可以有效帮助鉴别和拦截PC和手机上的钓鱼网站。

退款诈骗

刚刚网购完,就接到了归属地显示为异地的电话,自称淘宝等电商网站店主或客服,提供了你的正确姓名甚至订单号,然后声称因系统问题,账单出现了异常,比如你的钱“卡”在支付宝了,系统升级导致订单被冻结等等,需要重新支付或退款。小心!如果碰到这种情况,那么很可能是遇到网购退款诈骗。

360安全专家介绍,网购退款诈骗,是当下最流行的一种网络诈骗手段之一。这种诈骗的主要形式是骗子冒充卖家,通过电话、聊天工具等方式(以电话为主)与刚刚完成网购的用户进行联系,谎称其刚刚购买的商品出现交易异常,并在“指导”用户进行交易异常处理时,诱骗用户进入钓鱼网站并进行支付操作,最终骗取用户钱财。

专家提醒,所谓的“卡单”、“掉单”、“交易异常”、“解冻订单”、“异常订单处理”等词汇全部都是诈骗专用术语,淘宝、京东等正规电商的网络交易平台上不会出现这些词汇。目前,淘宝网等电商网站的官方电话已经通过360手机卫士电话号码认证平台验证,用户在接到类似电话时,可以用360手机卫士辨别真伪,避免上当受骗。

360手机安全专家建议,手机用户应尽量选择360手机助手等正规手机应用平台下载应用,不要点击不明来源的链接、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下载应用。在“6?18”大促期间购物时,更要给手机安装360手机卫士等手机安全软件,实时保护手机安全。

网络诈骗的类型有很多,但是类型不同,预防网络诈骗的措施还是有同一性的,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不让骗子接近你:

(1)不要贪图小便宜;(2)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工具;(3)上网冲浪时仔细甄别,严加防范;

(4)不要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如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

(5)不要轻信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号告诉他人;

(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向他人透露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防骗技巧

1、链接要安全

在提交任何关于你自己的敏感信息或私人信息–尤其是你的信用卡号–之前,一定要确认数据已经加密,并且是通过安全连接传输的。你的浏览器和Web站点的服务器都要支持有关的工业标准,如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和SSL(Secure Sockets Layer)等。[2]

2、保护电脑安全

确保电脑防火墙、防毒软体等维持最新更新状态,以防各类病毒或木马侵入。在线进行大额度交易前,最好先查查电脑是否中毒。

结束语

网络的的广泛应用成为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因而也就出现了所谓的网络经济。但是网络诈骗正作为它的的负产品滋生和蔓延,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建设步伐。由于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使其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日益增长的危害性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篇7:预防电信诈骗宣传

活动背景:近年来,借助电信技术进行诈骗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金额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给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一直让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电信诈骗犯罪进行重点防治和打击,为此我们请来了××市公安局×××、××银行××、中国联通××来给大家剖析电信及网络诈骗分子的伎俩、手段及预防方法。活动主题:电信诈骗不难防,不贪不给不上当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日 活动地点:××演播厅

参与人员:××市公安局×××、××市××银行××、中国联通×××

活动形式:公安局相关工作人员与运营商和银行负责人以聊天的形式,通过实例及讨论的方法来剖析作案分子的伎俩、手段及预防措施。费用预算:租用演播室+主持人+后期制作+宣传费用 活动流程:

一、首先相关摄影人员就位拍摄,再由主持人介绍活动参与人员并致开场词,然后引出“电信诈骗不难防,不贪不给不上当”的活动主题。

二、由公安局×××为大家讲述近期比较典型的真实案例,引以为戒,这样更能提高广大观众的重视度,紧绷防范之弦,远离诈骗之害。

三、由三方负责人就案例展开讨论并总结预防措施,电信诈骗不难防,不贪不给不上当。

四、会议结束,由主持人总结陈词,依次离场。

篇8:双簧诈骗的特征与预防措施

关键词:双簧,诈骗,预防措施

一、双簧诈骗的特征

(一) 以名贵中药材作为诱饵

中医中药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 是对世界医药学的重大贡献。中医中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升华, 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牛黄是名贵的药材, 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功效。由于牛黄的产生过程十分奇特复杂, 牛黄在药材市场上严重供不应求。许多人求之若渴, 可遇而不可求。诈骗分子以敏锐的嗅觉看到了牛黄市场带来的商机。所以, 诈骗分子利用牛黄作为幌子, 实施诈骗活动。他们以蛋糕冒充牛黄, 在半年的时间里行骗九省两市, 成功61次, 诈骗他人成千上万的钱财。骗子们选择牛黄作为诈骗的诱饵, 这是因为牛黄十分稀缺。很多人从没有见到过牛黄, 很难从外观上判断真假, 这就为他们的诈骗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演双簧设陷阱, 既买又卖

骗子们能够把蛋糕当作珍贵的牛黄卖出去, 诈骗他人钱财, 是因为他们设计了一个诱使他人落入陷阱的圈套。他们的诈骗团伙把人员进行了分工, 一伙人冒充中药厂的采购员, 到处放风, 说他们以全国最高价收购牛黄, 有多少收多少;另一伙人假冒农民, 声称他们养的牛产了牛黄, 想找买主, 给点钱就卖, 家里正缺钱有急用。这样就给贪心的人提供了一个发财的机会, 因为只要低价将农民手中的牛黄买下, 以高价卖给中药厂的采购员就可以赚钱。

(三) 贪心是受骗的根源

贪心是人的天性, 是人类自身的弱点, 趋利弊害, 天性使然。经过对大量的经济诈骗案例的调查分析, 我认为, 有的骗术并不高明, 但能够屡屡得逞, 有许多人上当受骗, 就是因为骗子们用各种巧妙的手段刺激人们的贪心。然后利用这种贪心实施诈骗, 使贪心的人蒙受经济损失。

(四) 屡骗屡成, 携款潜逃

一块普通的蛋糕, 价值不过几角钱, 但就是这样一块普通的蛋糕, 被骗子们冒充牛黄, 诈骗钱财4万多元。贵州省村民王某, 找来见多识广的陶某和洪某。三人经过密谋认为牛黄是名贵药材, 许多人求之不得。他们决定利用市场供不应求的条件, 以假牛黄进行诈骗活动。在火车站, 他们三人分工协作, 演起了诈骗双簧。王某假扮成专门收购药材的, 越名贵越好, 牛黄正是他急需的。现在药厂都快停产了, 派出来几个采购员都空手而归。如果谁有这方面的消息告诉他, 他10%的信息费, 如果去长沙联系到卖主, 他负责往返的路费。

二、预防措施

(一) 戒除贪心

虽然骗局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但利用人们的贪心实施诈骗, 是亘古不变的游戏规则。是所有经济诈骗, 的共同规律。利用人们的贪心, 是骗子们诈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贪心是受骗的根源。许多骗局的设计, 总是以让受骗人先取得一点小利开始的, 正如抓苍蝇需要使用一点糖一样。如在集资诈骗中, 给交集资款的人返利。在传销诈骗中, 让发展下线的人提取分成, 就是这个原理的应用。所以, 防骗的根本方法就是戒除贪心。古人说贪如火, 不遏则燎原;欲如水, 不遏则滔天。

(二) 警惕双簧诈骗

当贪心的人买下农民手中的牛黄时, 收购牛黄的骗子们早已逃之夭夭。而被骗的人只能自认倒霉, 后悔莫及。这个骗局的设计是十分精密的, 因为很多人事前看不出买牛黄和卖牛黄的人原来是同伙。这个骗局的威力也是很大的, 行骗九省两市, 屡屡得逞, 诈骗他人许多钱财。骗子们甚至买了一张全国地图, 指到哪里就骗到哪里, 从长沙、武汉骗到济南、青岛, 再骗到哈尔滨。

(三) 严厉打击, 双簧诈骗

这伙骗子, 用一块蛋糕搓成的圆球, 在怀化株洲等车站行骗三次, 骗得4000多元, 还有其它物品。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发财如此容易, 三言两语就能骗来几千元。他们设宴庆贺之后, 就决定一不做二不休要大干一场, 他们买了一张全国地图, 只有当了几年兵的王某能看得懂, 他们随铁路北上。从株洲骗到长沙、武昌, 从新乡骗到蚌埠, 从石家庄骗到济南、青岛、哈尔滨。这三个骗子每次行骗成功后, 脏物出手后一律平均分配, 每人凑够3000之后寄回老家。

(四) 教育农民, 识破双簧诈骗

通过有关的调查表明, 在这起用普通蛋糕, 假冒珍贵牛黄的诈骗活动中, 农民是最大受害人。诈骗分子在车站码头, 选择农民作为他们诈骗的对象。这是诈骗分子, 精心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极大, 的提高了诈骗成功的机会。由于牛黄特别稀缺, 特别珍贵。对于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来说, 他们并没有真正见过牛黄。无法正常判, 断牛黄的真假。这就为牛黄的诈骗活动, 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牛黄的生产过程比较困难, 制作工艺比较复杂, 造成牛黄的产量特别低, 市场的供给量比较少。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牛黄独特的治疗效果, 具有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许多人都希望能够买到牛黄, 给病人使用。这样, 就产生了极大的消费市场。由于牛黄的生产数量比较少, 导致牛黄资源具有极大的稀缺性。导致了牛黄在消费市场特别珍贵。从全国的牛黄消费市场来看, 牛黄的供给数量非常少。牛黄的消费数量非常大。所以, 从全国的牛黄消费市场来看, 牛黄的供给数量与牛黄的消费数量相比较。其结果是, 牛黄的全国消费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牛黄的全国消费市场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直接导致牛黄价格的直线上涨。

参考文献

篇9:网络诈骗及其预防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诈骗;犯罪;预防与控制

目前,在我国严重存在着网络诈骗的犯罪行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犯罪分子采用多种诈骗手段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例如犯罪分子通过QQ消息或者邮箱向网民发送虚假中奖的信息,引诱网民向其支付邮费、税费或者手续费等,骗取网民的钱财;犯罪分子盗取QQ号,向QQ号里的好友编各种借口和理由借钱,要求对方汇款;在网络中发布虚假的创业或者代理的消息,收取会费和保证金等,欺骗网民;在网络中以虚假的身份征婚,欺骗感情,并且从中索要钱财。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网民的生活,或多或少的给网民带来经济损失,破坏了人们对网络的信任度,并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网络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提高网民对网络诈骗的预防意识,我国相关部门加强网络诈骗行为的控制和监管,完善网络技术对我国预防和控制网络诈骗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最新的诈骗犯罪行为就是网络诈骗,其主要是依靠方便、快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快速的涉及到全世界各个地方。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也就让犯罪分子得到了新的作案手段,所以,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网络诈骗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当中指出:“诈骗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拟事实或者是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而网络诈骗罪就是通过虚拟的世界而非法占有的行为,并且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虚拟和隐藏事实真相的形式从而骗取公、私财产,这是必须要按照法律接受处罚。计算机网络和金融欺诈相融合的犯罪就是属于网络诈骗,就目前而言,我国对计算机犯罪量刑较轻,是按照一般诈骗罪进行界定。

二、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网络诈骗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但具备传统诈骗的特点还有网络虚拟的特征,从而骗取他人的财物。这种行为跟其他的詐骗行为获取的财物是不一样的形式,他们隐蔽性强、手法智能化、组织紧密、专业化强。

1.作案隐蔽、欺骗性大

诈骗人员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诈骗,而且网络诈骗的行为具备隐蔽性和欺骗性。诈骗人员先利用伪造假的身份证在各个银行创建账户,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话通信等方式来隐瞒真实的身份,并且在网络上发表虚假信息,从而进行诈骗获得赃款,而且他们在整个犯罪的过程当中都没有直接接触被害人。对于这种作案方式物证比较少,电子证据多,所以它具备较高的隐蔽性,破案难度比较大。

2.具有智能化犯罪特征

网络诈骗人员一般的共同特点是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和金融知识,采用人们的贪财心理和现代科技方式以及银行和法律上的漏洞进行诈骗行为。诈骗人员通过盗用或伪造他人的身份证在银行创建账号以及办理手机号码,并且频繁更换,一旦有钱进入账户立即就取走,非常小心谨慎。

3.各地行骗,涉案面广

网络本身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行骗的人对作案的对象并没有确定性,对象涉及到全国各地的网民。他们都是运用漫天散网的形式来进行诈骗。跟平常的诈骗进行比较,他们的行为涉及面广、受骗群众多,对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4.组织严密,专业化强

这种案件大部分都是团伙作案,由多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跟当事人进行联系,内部组织及为严密并且分工仔细和具体。当前,网络诈骗已经向着专业化和产业化的趋势发展,都是由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网站注册以及网站维护,并且用来诈骗使用的语言或者向受害者发送的木马程序都由专业人员进行编辑、设计,从而让专业犯罪团伙达到骗取受害人钱财目的。他们都是在得手以后消灭网上的所有证据,然后在重新开辟新的网站或者虚拟身份和信息来进行网络诈骗。

三、网络诈骗犯罪泛滥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让网络诈骗的速度也在持续增长,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汤普生先生说过:“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了增长最快、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白领犯罪行为。”当前,我国的网络诈骗案件属于高发的状态,但是整个社会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关注度、认识度跟传统的普通诈骗犯罪相比较还是不够的。对于这种行为我国的预防政策和建议还是不够全面,所以一定要对网络诈骗的危害性进行详细分析,目前网络诈骗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上:

1.破环正常经济秩序体制

现在是属于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当中。而且现代金融与计算机网络是相互依托的存在关系,如果离开了网络会让我们的生活寸步难行。站在经济的层面上,现代经济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中得以发展,电子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但是网络诈骗严重的影响了网络金融秩序,而且各种网络诈骗的行为大多数涉及的金额比较大,运用网络进行诈骗对整个网络金融领域、企业和个人都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经济的发展依靠于网络,网络经济的发展依靠于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马云说过:“电子商务,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电子商务,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子商务,是无真正的诚信和信任可言的。”并且网络诈骗行为越来越多,在各大交易网站上存在拍卖诈骗和虚假信息造成电子商务的不安全,并且严重影响着电子商务健康、安全的发展。所以,它的最大危害就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破坏了金融秩序。

nlc202309042327

2.引发社会道德信任危机

网络诈骗还存在一种危害就是社会道德信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赖于诚信经济。但是网络诈骗的存在则是危害了互联网空间的诚信,利用网络创建虚假信息和隐瞒事实的真相骗取其他人的财物。根据分析,因为网络诈骗的存在让很多群众进行网络交易和网上金融以及网上理财等活动时对网络产生不安全的心态。不管是对网络交易还是网站都存在不信任感。网络诈骗行为的增多让网络的信任危机也在逐渐增长。如果长时间如此的话,会严重的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3.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目前,网络诈骗对我国的社会和谐和稳定有着严重的影响。我國想要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具备安全感。从这可以说明,网络诈骗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虽然网络空间属于虚拟的,可是参加到网络空间互动的人是真实的存在的。网络诈骗的发展和扩大已经让群众对网络失去了信任和安全,群众在网上进行交易的时候总是在担心网络的安全,从而造成了网络空间的不和谐。当前,网络在社会当中的影响是很大的,创建和谐和稳定的社会不但要在现实社会当中和谐和稳定还要在网络当中具备这些。

还有,网络诈骗是面对全国的网民。特别是网络非法传销诈骗案件,所以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而且受害人众多,有时候还有可能影响到国际。因此这就严重的威胁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种案件来看,他们让被骗者多年来积攒的钱都付之东流,危害的人达到了数百人、数千人乃至上万人,这种人很难逮捕,所以,这种事件很有可能会造成群体性事总的来说,不管是涉及国内还是其他国家,都严重影响了和谐稳定社会的发展。

四、网络诈骗犯罪的规制与预防

1.以专门犯罪罪名明确规定网络诈骗罪

在我国法律中,对于网络诈骗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能够及时对网络诈骗活动进行有效的打击和制止,网络诈骗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因此,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遏制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对网络诈骗犯罪进行专门的规定,预防制止网络诈骗犯罪的发生。在法律中,可以对网络犯罪进行专门的法律规定,确定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的一切犯罪活动为网络诈骗罪,对网络诈骗进行量刑处罚。

作者认为,在日后刑法的修改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对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对人们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进行司法解释,将网络诈骗罪真正的运用到网络诈骗案件中,对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进行严厉的处罚。

2.加强国际间的网络协调合作

网络诈骗犯罪不受地域的限制,国际诈骗活动比较多。例如,一个A国的网络诈骗团伙,通过B国的网络服务器对C国的居民进行诈骗。这种国际网络诈骗活动,如果三国不能共同合作对诈骗活动进行打击惩处,那么这种国际网络诈骗将会继续猖獗。因此,在国际上应加强各国的各做,共同对网络诈骗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处罚。首先,各国之间公安司法机构要进行一定的信息共享,对国际犯罪活动共同打击制止,维护各国人民的财产安全;其次,在国际社会中应建立具有公约性质的法律条文,各国遵守条约对本国的刑法进行完善改进,对国际网络诈骗犯罪进行相应的惩处;最后,与更多的国家签订双边引渡条约,完善国际合作,共同治理网络诈骗犯罪。

3.加强网络监管与监控

网络诈骗犯罪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管理中的漏洞,对人们进行诈骗活动。因此,完善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对网络诈骗活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遏制作用。我国颁布的一些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媒体出境申报制度、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制度以及国际互联网备案制度等,都需要网络管理人员严格的执行。此外,对于网络管理人员也要进行定期考核,对于网络从业人员加强审查,建立网络技术开发安全许可证制度、软件和设备购置的审批制度等,对网络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考核。

4.努力提高公众的网络知识水平

网络诈骗犯罪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也是因为人们没有足够的网络知识,受害者大多是对网络不熟悉的人。因此,加大网络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网络知识水平,将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进行披露,让民众能够避免被网络诈骗。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诈骗犯罪也随之大规模的发生,并且越来越难以预防,越来越复杂化。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必须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监管,提高民众的网络知识水平,能够辨认出网络诈骗,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5.完善网络技术,杜塞漏洞

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能够如此猖獗,也是因为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很多的弊端,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网络诈骗犯罪,就要从计算机互联网络着手,完善网络技术,将互联网中存在的漏洞及时解决,避免网络诈骗活动的发生。法律只是对网络诈骗的约束,科技预防才是彻底根除网络诈骗的途径。因此,我国也应加大对网络技术研发的投资,对互联网络相关方面的技术推广给予政策支持以及税收优惠。尖端科技能够为网络诈骗提供机会,但也是应对网络诈骗最好的武器,利用先进的技术,如网络安全技术、数据指纹技术、网络扫面监控技术等,预防和制止网络诈骗活动,将网络诈骗遏制在萌芽中。所以,完善网络技术,堵塞网络漏洞,是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

6.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立联动治理机制

打击治理网络犯罪活动,仅靠公安部门是不够的,还需要联合工商、金融、通信等相关部门共同打击治理网络诈骗活动。建立合作机制,互相配合,及时掌握网络诈骗信息和线索,为网络犯罪案件的侦破提供充足的动力。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活动,追根究底,是要将民众的手机信息、银行账户信息进行法律保护。对手机卡、身份证、银行卡等进行技术识别,对可疑的电话号码和银行账户进行冻结和调查,为信息通信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此外,还可以在ATM机中设置语音提示,对转账等业务进行一定的限制,在取款付款业务中建立紧急止付机制,最大程度的降低受害人的损失。

五、结语

网络诈骗犯罪与普通诈骗犯罪活动的不同之处,是诈骗分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假的身份信息对民众进行诈骗活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诈骗的方式层出不穷,受害群众越来越多,社会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对网络诈骗犯罪进行理论探究,研究分析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建立网络诈骗反映机制,制定预防和制止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对我国经济、法治和道德建设都会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采取多方面措施,才能够有效的对网络诈骗犯罪起到预防和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程.网络诈骗原因与对策浅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1(01)

[2]李鹏,李信志,刘泉利,王昊阳,马家明.互联网时代的私人信息泄漏防范[J].科技视界. 2014(06)

[3]邹珉.浅析高校内部网络诈骗的成因与防范措施[J].电子制作.2013(23)

[4]黄任荣.新类型刑事犯罪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07)

[5]杨燮蛟,魏彬,赵雪.网络诈骗现状与预防体系的建构[J].行政与法.2011(08)

[6]郑康.电子商务欺诈的刑法规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8)

[7]向海龙.浅析电子商务欺诈犯罪的治理与防范[J].信息网络安全.2009(11)

[8]张辉.探析网络诈骗犯罪[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2)

[9]刘燕.让网络诈骗“无处遁形”[J].信息化建设.2014(03)

[10]陈玉友.网络诈骗若干问题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作者简介:

韦忠庆,男,广西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老师,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上一篇:文林卫生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抚养权答辩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