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2024-05-02

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共8篇)

篇1: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为了完成历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的心理意识、能力和素质。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会不满足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求知,以求得最佳;有了这种能力和素质,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新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加强。

一、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学习提纲。

这个自主探索提纲,既要体现教学目标又要有血有肉、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到达知识的彼岸。自主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首先设计学习提纲:

1、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

2、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

3、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

4、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多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自主探究问题,一要适度,即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难易适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二是多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三是要有梯度,即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和探索性,不能是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也不能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而要是有易到难,有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第四,探究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产生畏惧情绪,以维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确保学生思维和知识的正向迁移;同时提出与选择问题时,要注重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二、认真聆听、仔细观察 即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向既定教学目标迈进。比如,在学生学习“赵州桥”时,对它的设计方案为什么要是“扁弧形拱”的形式。为什么这种形式能增加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这里涉及到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用学习物理课程,不能进行实质性的理解,于是,在课堂上我用一根直木条,将两端固定,让学生向上放物体,然后在将这根木条弯曲成弧形,再向上放物体,将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看看那一根木条的上面承载的东西多,也就是重量大。在进一步解释涉及到的力学方面的道理。

在学生自主做和学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积极发言,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对历史事物的见解和认识,要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临机处置,发现学生发言中有好的创意,就予以赞扬,发现错误就加以启发、引导、纠正。教师还要发现学生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发现学生发言背后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思考历史问题、怎样学习历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主动性表现在学习上是一种字句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对知识需要的行为表现。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上,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做的。

1、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历史、学有何用。历史的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已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初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上,我让学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历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然后,我从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哲学等方面介绍了学习历史的目的与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更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讲,如在学习文化知识内容时,就联系语文课中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明白,要想去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真谛,离不开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样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作品,也只有结合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个人经历才能深入地理解各个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像《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都城卞京的繁荣景象,它的产生就是那个时代环境下艺术发展的结果。再就是,我还常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启发诱导,因为时事热点不仅为公众关注,学生也极感兴趣,把握一定的时事热点,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时事热点的产生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总是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以次通过分析时事热点的因果关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爱感化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不只是“授业、解惑”,还必须投入情感,其实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爱去教育感化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尊重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一方面我是这做的:一是避免采用引起学生反感的做法,如上课过于严肃,对待学生不公平,责骂、挖苦甚至体罚学生,采用高压手段逼学生学习。这样其结果只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二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各学生应有的人格尊严。三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每一位学生充当课堂教学的主角,对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四、指导历史学习和读书方法。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就是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及时告诉学生各种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学生要获得的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变成金子的石头。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的。(1)读目录:目录是全书缩影和提纲,是一根“链条”,抓住这根“链条”就能掌握全书的主要内容、总体结构和基本体系。(2)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一是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二是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三是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3)读地图、插图: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4)读年表:历时年表示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田里化和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是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走出传统的“讲授”历史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求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篇2: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摘 要: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关键词:数学 教学方法

探索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习总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等等。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

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①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②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③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

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①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②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③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确立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4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

篇3: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做人

1.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 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 “行”为学生之范。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随时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 并起到影响和感化作用。俗话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因此, 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 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 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 才能达到以人格塑造人格, 用灵魂唤醒灵魂的理想育人境界。

2. 树立信心, 鼓励上进

学生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这时他们有人会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 容易动摇不定, 甚至退缩。这时, 班主任要给学生树立信心, 因为信心是成功的基石, 信心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内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 班主任要经常给学生鼓气, 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鼓励他们学会自我暗示:我是行的, 是好样的。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班主任要多加留意并给予肯定。只有不断鼓励, 学生才会斗志昂扬, 积极追求进步。对于鼓励上进, 雅斯贝尔斯有过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 关心帮助, 以爱感人

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师爱, 才会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帮助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 学会做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后进生”由于长期受到的嘲笑多于关怀, 冷眼多于爱护, 训斥多于鼓励, 会不同程度地存有自卑感。他们情绪上容易消极, 逆反心理严重, 极其敏感, 更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平等对待、关心尊重。这就需要班主任首先树立平等意识, 以朋友的姿态走近他们, 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个性, 一切从“爱”出发, 与他们谈心, 与他们交流, 关心他们的生活, 帮助他们学习。在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基础上, 对他们有所照顾。比如平时可以对他们实行“五优先”:优先谈心、优先提问、优先表扬、优先关爱、优先原谅。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护, 集体的温暖。只有赢得了他们的信赖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后进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敞开心扉, 使为师者能“晓之以理”地施教。也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 “后进生”追求进步, 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 提高思想和道德水平, 才能从单纯的认知需要升华为情感需要。只要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 用一颗平等的心与学生交流, 用真心换真情, 尊重学生, 欣赏学生, 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 真情互动, 就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 结出累累硕果。

篇4: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浅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教学风格、个性就体现在所选教法上。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现代化。面对瞬息万变的新世纪,伴着革故鼎新的课程改革步伐,教师应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编写学习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兴趣作为一种教学中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能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借助这一能动的开发、传导智力的作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尊重历史 的客观规律,正确树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作为跨越世纪的历史教师,咀嚼过两千年仁德治国礼仪之邦的滋养,秉承着中华数千年文化底蕴的熏染,接受了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信息的浸育,理当勇于探索,为新时期教育基础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五、教学技能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可分为五种:①记的技能,学会做笔记、做卡片,收集资料,积累知识;②说的技能,即历史的口语表达能力;③读的技能,怎样阅读理解历史书籍或文章;④写的技能,即历史的书面表达能力;⑤画的技能,学会画历史地图、编制历史表格。掌握了这些技能,学生学历史更加得心应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篇5: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康元洪

邮编:628400电话:0839-5231215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就历史学科而言,如何教会学生会学历史、探讨学法指导的教学路子是广大历史教师最近切的愿望。现将自已工作中的点滴经验予以奉献,以求赐教。

一、努力建立理论支柱,明确学法指导的意义

为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适应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师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树立理论支柱,理解学法研究的意义。

1、“教会会学”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教会会学,“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掌握学习”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学习”原理,就是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已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末知晓的事物。所以,国外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定义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具有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已会读书,才能终身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2、“学会会学”是衡量现代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末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像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着学生的手脚。“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统治着大多数课堂。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驱动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模式。20世纪。世界科学家把机器变成人――机器人,而我们教学方法却把人变成机器――人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个极大的、可怕的失误。更可悲的是学生陷入这种封闭性教育氛围中,不能自拔,无法解脱。因此,他们体验不到自学的欢乐和独立学习、工作的艰辛,更严重的是我们赖以栖息生存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时期,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总量在数年内成倍增长,时代要求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获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商品经济的大潮荡涤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已生存的能力到人生的海洋里搏风击浪,于是学会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需求了。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作为一个兴邦立国的对策。因此,只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不会变成新的“文盲”,才能造就建设“现代化”的时代新人。

3、“教会会学”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会会学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是指运用旧知识去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除了包括阅读能力外,还包括记忆能力、归纳能力、理解应用能力。只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再生力”,才能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是

现代教学方法中一个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教学中,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它与接受式教学根本区别就是就变学生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休作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区。

二、认真落实具体措施,不断揭示学习规律

历史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它既包括各科共有的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也包括历史特有的基本方式,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具体说来历史学法是由历史学习内容、学习技能、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训练方法所组成的。所以,在指导学法时,即要把握其整体性,也要注意指导的有序性。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坚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相机诱导,渗透学法,以达到教法与学法同步发展。这样就使学法指导成为溶于教学内容的血浆,成为促进教学目标圆满实现的动力。

1、紧扣教材,指导学法。

教材不同,学法也不一样,没有统一的“学法”模式,即使同一内容,因学生对象、教学条件不同,学法也不尽相同,关键是揭示客观而普通的学习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揭示学习规律。从宏观上讲,新编九年制义务教材与原教材区别很大,所以,在教法与学法指导上两者是不能相同的,前者适于教师讲述,后者则需要教师引导、点拨。从微观上讲,具体到一册、一编、一章、一节也各有其法。从高中开始,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掌握五册书总的学习的方法,进而教给学习一册、一个单元、一编、一章、一节的方法。世界史只要先教给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概况,了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历史,其余的国家让学生举一反三就可以。

2、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学习本身和学习个体的复杂性,决定着我们不可能全然照搬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注意学生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论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满足于只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能说出正确的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从总体上看,对学习对象的认识,一般可指导学生分感知、理解、应用几个阶段来学习。例如对整个的学习过程,可以给学生这样归纳、指点;自读预习――课堂理解――作业运用――复习归纳――自测考试。而对一节课,一般可以从阅读角度指点学习过程;初读了解大意与重点――精读分析理解――再读概括、总结运用。也可以从教学内容结构上指导学习;整个历史的发展五个阶段,掌握知识构图,从目录了解全册内容结构网络,从纲、目知识,去掌握一章、一节内在联系。对于一个问题来说,要指导解决具体过程和一般规律,绝不能简单地告诉结论。如历史事件都由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与作用诸因素构成。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教”的教程,实际上应是向学生指点“学习步聚”。教师可以把自已获得知识的过程告诉学生,也可以直接指点学生怎样一步步学习。

3、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要做出示范,展示学法,以法获知,供学生仿效。教师讲课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训练,让学生掌握几种学习方法,再运用这种方法,先获得课本的知

识,再获得课外历史知识。其次教师也要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简单的模仿学习方法到较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梳理系统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等等。所以,教师的示范做法,除直接向学生现场演示自已的学习方法或具体介绍自已的学习操作外,还可以运用优秀的教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方法,把“教法”转化为“学法”,把教材转变为“学材”。

4、培养能力,迁移学法。

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即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技能技巧,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自学本领。具体地讲可以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1)组织能力: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课内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组织课堂讨论,编写提纲与自测题等等。

(2)获得信息的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获得信息外,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或从工具中取得,对学生知识不断总结归纳也是一种重要途径。在信息社会里,只知道堆积大量的信息,不善于对比归纳,不善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是不行的。即使堆积信息很大,但利用率是不会高的。华罗庚教授讲,学习过程是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在以课本顺序学习完历史之后,以专题或国别史进行综合学习,就是由厚到薄获得知识的途径。它也可以通过划分单元,归纳问题的单元问题式;分析异同列表比较式;分析层次,形成网络的网络串联式,以及以上几种的混合式等。

(3)智力活动的能力:识忆、理解、鉴赏、创见、质疑等等,会用旧知识开发新知识的能力。

(4)阅读能力:加强读书指导,教给学生精读、略读、通读本领。具体地说,如:提供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学,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求学生读书时手不离笔,做到划线(重点)、旁注、质疑、整理(笔记),不要只记知识或观点,要史论统一,也可以粗读后再细读;注意读中示范,比较难懂的内容师生一起分析归纳。

5、改进教法,激活学法。

学会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着我们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此,可采取以下几种教法:

(1)课前演讲。在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他们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预习的情况,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登台表现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口头表达能力。

(2)师生对话。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适当的问题,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已预先设计好的轨道。

(3)轮流问答。要求老师一要研究所要提问的问理的性质,把复述性问题与思维性问题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二要研究所提问题的兴趣性;三要研究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同学不按顺序无规则的跳跃性轮答。

(4)课堂讨论。讨论法运用得好,即可以使不同程度和水平的学生相互启发,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6、开设第二课堂,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学法。开设第二课堂,积极营造历史学习的氛围,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进一

步提高学生会学历史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能力,更利于中学生将历史和现实完善地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的专题讨论,中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会学历史的激情能力将会空前提高,也超越了过去传统的唯“书”为上,唯“书”为准,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思维臣服于“标准答案”的局限,中学生乐学、会学、活学历史的能力将得到飞跃,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外,历史学法也包括学习心理的学习习惯两部分内容。因为历史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即包括学生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历史知识的认识活动,也包括感情、意志性格等意向心理运动。要有效地掌握学习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踏实训练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历史学习活动。学习习惯也与学习方法有密切关系,它是在学习活动中长期采用某种方法形成的,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在读书、解题、识图活动中要注意对方法指导,并严格要求,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6:如何教会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

灵活地掌握一门外语,一般要经过“听,学,读,写”的四个过程,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每天听原汁原味的英语。在听的过程中,人们会辨别语音,然后模仿那些发音,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语感。

1、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促进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积极,刻苦学习。 所以想学好英语,首先要从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始。这也就是我们我们经常说的:“要我学”和“我要学”之间的区别:自己喜欢的事,就容易坚持下去;而不喜欢的事,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只要孩子找到了学习英语的巨大动力,也就开始了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2、鼓励孩子大胆说英语,不怕说错

大多数人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自己的恐惧心。有人担心自己说英语时错误百出而不敢说,有人是因为怕说英语时犯错,让自己显得很愚蠢而不敢开口说。要学会英语,一定要孩子丢掉这种恐惧心,大胆地开口说英语。一般来说,掌握英语最快,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操练。俗话说:熟能生巧,也即是把自己所要学的部分,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英语学习也是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和操练。一定鼓励孩子丢掉恐惧心,勇敢地开口说英语。

3、利用身边一切资源

孩子的英语学习并不意味只能局限在学校课堂内学英语。帮助孩子尽可能利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资源:不同的英语来源,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工具。现代社会的多媒体都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孩子的英语能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完美的网络资源,帮助孩子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4、制造语言环境,让孩子体验英语,掌握语感

4-12岁时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期,给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之一。比如在孩子的房间内放上许多英文书籍,每天鼓励孩子听英语电台广播,看英语新闻,电影和电视,用英语和同学,朋友会话,

孩子浸透在英语的世界里越深,也就学的更快。由于在孩子的身边有许多英语资料,他们在不经意之间拿起身边的英语资料浏览,这样会促进孩子养成英语阅读和“用英文来思考”的习惯。

5、选择适合孩子的英语老师,给孩子提供机会听以英文为母语的外国人讲的纯正英语

在孩子学英语的过程中,尽管有些中教经过专业训练,有良好的教学经验,也可以给孩子很好的英语教育,但外教的语音更纯正、更规范、更自然,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让孩子多听外教的.英语,模仿外教说英语时的语气,节奏和语调,这样可以起到增强孩子说英语的信心。但无论选择中教或外教,都要以适合从孩子的条件为准则,而不能盲目追求外教。

6、看英文电影和电视

看孩子喜欢的英语电影(从动画片开始)和电视不仅是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也是一个很有效得方法。通过看英文电影(尤其是那些有英文字幕的电影),可以扩大词汇量,也可以从演员的台词中,感受英语的语感。

7、听英语音乐/ 歌

听英语音乐/ 歌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英语歌经常被用来作为提高英语理解力的方式之一。在听英语歌的时候,先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英语歌,父母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和歌所配的歌词,边听边看歌词。(很多歌的歌词我们可以再网上找到)。这种方法,可以同时练习英语听力和英语阅读。对喜欢唱歌的孩子,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方法之一。

8、把自己读的英语录下来

一般来说没有人喜欢听自己得录音。把孩子读的英语录下来,并和原声英语的录音作比较。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找出自己英语发音中需要纠正的地方。况且孩子通过听自己的录音,体验自己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9、“ 听”英语

这里所讲的“听英语”是指,接听电话或收听英语电台广播,听有声读物,或听英文光盘。这种纯粹“听英语”的方法和通过看电视或电影“听英语”是不同的。能够听懂有声读物中的英语是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鼓励孩子多听,反复听有声读物,直到慢慢理解。

10 、英语语法的学习

通过以上方法,当孩子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习惯性表达的英语语句以后,可以开始进行系统的英语语法的学习。通过规范的语法学习,提高孩子英语能力,达到更高一层的英语感受。就如“实践—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过程。

篇7: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陈尚文/文

人活着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历代哲人都在苦苦搜寻答案的问题,也是稍有思想的人会想到的问题。我认为,人活着是追求成功和幸福。成功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既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整个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呢?会做人、会做事的人可以获得成功和得幸福。如此观之,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对孩子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教会孩子做人做事呢?我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确立一个做人、做事的目标。

我在我们的《班规班法》里明确提出我们班的育人目标是“做一个自己幸福而且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最高要求是“让我的存在使别人感到幸福”,最底线的要求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给别人带来痛苦。”学生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会以此为标准,朝最高要求看齐,长期坚持下去,还会产生一种做人的自豪感。

我们提出的做事的要求是: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得超出别人的期待。我要求学生即使擦黑板也要擦得一尘不染,擦出全国一流。因为有这样一个目标在,学生在做事的时候就努力追求卓越、追求一流,追求超出别人的期待。

二、教给做人、做事的方法。著名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班主任要把班级的所有事务交给学生,凡是普通学生能做事,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事,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他还说,“班主任是干什么的?班主任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的。”

每带一个新班,我都会给他们作一堂“做人与做事”的专题讲座。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做人如水”做人要像水一样充满智慧。做人讲九条:

一、让自己的存在使别人感到幸福。

二、做个真诚、正直、善良,勤劳实干的好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平生不作皱眉事,天下应无切齿人。

三、内方外圆,识时务,能屈能伸。

四、多关注身内之物(身体、学识、思想),少关注身外之物(物质、名利、权势)。

五、知足常乐:良田万顷三餐饭,大厦千间半张床。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总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

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要么不付出,付出了就不求回报。

八、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

九、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好,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不好,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做事如山”,做事要像山一样踏实、可靠。做事讲十二条:

一、信念决定行为,行为产生成果。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二、表现=潜能-干扰

三、把简简单单的事,千百遍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平凡凡的事,千百遍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就是不平凡。四、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五、永不失业的秘诀: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无法替代。

六、负责任就是做点什么使结果变得更好。

七、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只有把握现在,珍惜今天,才能拥抱真实的人生。

八、自助者,天助之。教育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九、积极、主动、投入。无我忘我,成就自我。

十、知识在于积累,成功在于持恒。只要方向对头,目标明确,并且在任何时候都有合理的事做,总有成功的一天。

十一、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十二、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精神寄托。不为无益之事,难穷有涯之生。

三、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给予具体指导。

曾经,我们班的教室的四角养了一些花,蔡水平同学不慎把花盆打碎了。我先要求学生主动承认,去买一个赔上,“对自己的过错负责”,这是教他学会做人。我要求学生去买个花盆来换上,学生把花盆买来,丢在墙角就不再理了。我叫他把原来的花移栽到花盆里。他照办之后就认为把这件事做完了。结果地上到处都是花盆的碎片和泥土,我又叫他把花盆的碎片捡起来丢进垃圾桶,结果他又照办了。但依然是满地的泥土,而他没有理。我又叫他把泥土扫干净。这才把这件事情做好。我在班上就这件事情做了半个小时的思想工作,我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和做事,如果我们将来到单位上做事是这个样子是要被开除的。” 我给全班同学讲了一个买土豆的故事:

两个成绩相当、表现都不错的大学生,同时进入一间工厂打工,都获得老板的欣赏与信任。两年后,甲升任经理,乙仍然在车间做普通工人。

一日傍晚,甲乙两人正好都在老板的办公室,乙忍不住向老板表达自己的抱怨与疑惑,老板说:刚好有一件小事,你们都去办一办:食堂要买100斤土豆,明天公司大会餐要用的。

工厂在一个小镇上,只有一个菜市场,大家都很熟悉。

乙先出发了。

镇上的菜市场今天只有一家卖土豆的商贩,土豆存放很久了,看相不好,品质也不好,平日卖9毛的今天还要价1.1元。

三十分钟后,乙回来汇报:走遍了菜市场,情况如上,这土豆还是别买了,怕员工吃了会拉肚子。老板,怎么办?

甲也出发了。

五十分钟后才回来,乙心里想着,这么久才回来,这么一点小事都办不好。

甲向老板汇报:走遍了菜市场,情况如上,我没有买土豆。

一、今天买土豆不合适;

二、如果要买土豆我讲好了价格1.05元一斤,打电话去就会送来,要是厨房不收,可以不要;

三、找到一个新来的菜贩子,有100多斤新到的小白菜,质量好,价格为1.25元一斤,已经讲好价钱,买100斤以上1.15元一斤;

四、土豆不合适买,建议买这批小白菜,大家应该会喜欢的。

乙在旁边听着,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老板说:怎么办?

甲把手机号码给了厨房主管,交代了几句话。15分钟后,小白菜送到厨房了。

老板对乙说: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所以,我从一接班就努力培养学生做事的能力,让他们养成一种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做得最好的习惯,甚至要超出别人的期待。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教育,也是为将来的人生和事业奠基的教育。

四、学会做人、做事要处理好的关系。

1、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做人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应该和谐相处,最好的人际关系是“1+1>2”。“1+1>2”也就是两个在一起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互相监督、相互促进,两个人在一起的整体功能,比两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部功能之和大。这是我给同学提出的选择朋友、甚至同桌的标准。同样,推而广之,我们班是一个74人的集体,我们也要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使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2、“上心不上脑”处理好人和事之间的关系。

“上心”与“上脑”之间有这样一些排列组合关系:不上心,不上脑;上心不上脑;上心上脑;不上心上脑。

不上心,不上脑,处在一种无心无意的做事状态,累是累不着,却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上心不上脑,就是做事用心去做,一次只做一件事,只想一件事,做好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完后,从心中和脑中把这件事丢掉,再捡起另一件事,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上心不上脑,它体现的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一种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从容,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来时的淡泊,一种宠辱不惊,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的超脱。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只要做到了上心不上脑,就可以劳而不累,事半功倍。能够做到上心不上脑的人,天天开开心心,不管是忙还是不忙,时时脸上挂着微笑,口中吹着口哨或哼着歌,但他的工作效率却高得惊人。现在想来,“上心不上脑”,真是做事的黄金法则。

上心上脑,做事很用心,但是拿得起放不下,满脑的细胞都纠缠在这件事上,这样的人也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做事的过程很累。这样的人,虽然责任心很强,但是活得沉重,活得累,效率也不见得高。人活着就是追求成功和幸福,没有幸福的成功,也不算什么成功。

不上心,上脑,这是很多庸庸碌碌的人常犯的错误。他们成天脑海中都在想,什么事情应该做,要怎样去做,什么时间去做。在想的同时,就会人为的在脑海中设置许多困难,因为预先就想到了许多困难,也就感到畏难,最后被空想的困难吓倒了,不做了。这样的人没做多少事,但是他很累,因为是思想累,心累。

我们做事应该学会“上心不上脑”,上心可以保证我们做事的时候全身心投入,把事情做好;不上脑可以保证我们劳而不累,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在教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做事的一点零碎而粗浅的认识,总结如上,用以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尚文 2010年10月20日

教会学生做人是我的职责

新的一学期在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即将结束了,回想我和这班学生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一种莫名的烦躁油然而生,说不上是得意还是遗憾。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个性。

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组建和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每天能快乐充实,有所收获。虽然说干了十几年班主任,可我还是没有积累下一点经验,做这个班的班主任,我天天是早出晚归,做了很大的努力。既要教书又要与人,其中的艰辛与困惑,仅用酸、甜、苦、辣是不足以概括!当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我的努力下,经过一学期的磨砺,我的工作也取得了点成绩!首先,在班干部的建设方面,我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班干部是旗帜,是班级的领路人。因此,平时我比较注重班干部“榜样”的树立与完善,严格要求班干部以实际行为来影响学生,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树立榜样。这一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只要上课玲一响,必须快速进教室做端正把嘴巴闭紧,等老师来上课。如果有人说话,我首先抓的人就是班长,然后再抓小组长。如果每节课有人说话,我就停止上课三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班干部的说话率大大减少了,再过一段时间,课前说话的现象几乎没有了。班里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得到了大家的好评,纪律流动红旗一直在我们班。每次得到红旗我都进行总结,表扬作的好的班干部和好的学生。我这样做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舞力。

虽然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最有震撼力的,但也是受时空的限制的。而好的班干部可使我事半功倍,班干部是我的得了力助手,使我在与不在一个样。所以,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挑选一批严于律己的班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榜样作用,这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催旭亮是每周五大扫除的值日组长,忽然有一天他罢工了。原来,有些学生表现比较懒散,使他失去了信心。我指导他,首先你自己认真做好你那一份工作,树立一个好榜样,然后再监督其他同学完成任务。在这过程中,假如他们不干或忘记干的时候,你就自己做。多次以后他们肯定会有所改变。仅一个星期,同学们以前那懒散现象没有了,我班的卫生评比总分总在年级组前列。

其次,在加强“问题生”的管理方面,我认为,正确对待问题生的逆反心理,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每当老师们谈到这些“问题生”就会产生是钉子、是令人头痛、棘手的差生的念头。但我认为这种逆反心理也有他积极的一面。有一段时间,每当班里的纪律不好,我就停课进行说服教育,连续几次,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些学习好的学生表现出一些逆反的抵触情绪,我进行了自我反思:不守纪律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我采取的方法是,单独叫出来和他们谈心,耐心的解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尽自己的所能把学习搞好。对于出现反复的差生,我尽量和他们的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多鼓励,多表扬,给他们以朋友的关新心,期待和信任。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本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一定的措施,发扬优势,克服不足。这样就很容易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渐渐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这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再次,我比较注重育人教育。谁都承认,学习成绩对学生来说永远是最重要的,但谁都不会否认,学生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因此,我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更下大的力气来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以“我是安全小卫士”“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我为班级添光彩”等主题,从学生自身的立场出发展开讨论,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品德,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潜能,并将这一认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搞好学习和品行。

最后,带动科任教师共同管理班级体。平时我还比较注重和其他老师密切配合,了解本班学生学习各科情况,并把本班学生的情况介绍给其他老师,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出对这些学生的关心、爱护、期待和信任。学生有了这些“关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被关怀被信任的喜悦感和幸福感,从而愉快的 接受教师的教育,配合教师的教学,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搞好学习和培育良好的品行。

篇8:浅谈如何教会学生改作文

关键词:作文批改,授之以渔,提高写作水平

传统的作文教学把修改当作教师的事,学生只要写出文章就算是完成了整个的作文训练。这一作文评改方式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往往是一厢情愿的精批细改,埋在作文堆里累得晕头转向,学生却“有矢无的”,稀里糊涂。面对老师呕心沥血的评改,往往视若无睹,导致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如此现状,谈何提高,谈何效率,因此,扭转这种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已势在必行。要扭转长期以来作文评改的越俎代庖的局面,改变吃力不讨好的做法,就应该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去改,“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认识到这点,通过探索实践,我琢磨出作文创新批改的一些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纵观大略,总体把握情况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教师加以浏览,并以高考的评分标准60分为满分给予打分,但不加评语,同时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以便讲评时用。这一过程,教师花的时间会比每篇精批细改花的时间要少很多,但是都能做到纵观大略,把握本次作文的总体情况,如本次作文的审题、内容、结构、语言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师对本次作文的写作情况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之后的指导、讲评,而且选出的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可待讲评时示范批改用。这一评改过程,还可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老师有看过,学生不会产生失落感,并为第二步学生自改提供了一个参考意见,指引了一个方向,特别是帮助薄弱生给作文一个定位,不至于在自改时出现过大的偏差。这一步骤可谓花不多的时间,却收到了多方面的效果。

二、定标准教方法,学生自评或互评

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讲评,提醒学生们这次作文在审题、立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结合本次的作文训练重点,有侧重地定好评分标准,如高二在进行议论文训练的时候,我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审题、结构、论证等方面的写作训练,每次针对专题训练给出不同的评分标准,让学生再评改,有时让学生自改,有时让学生互改,这样变换着,学生会更有新鲜感,改起来会更有热情,学生评改以40分为满分,每次作文批改前教师都给出具体的评分细则,如高二的一次材料作文,我为同学们提供了这样的评分细则:

1.开头:引、析、结,强调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句。(5分)

2.分论点段落:在观点和事例之间,用适当的词句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议论文材料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5分)

3.事例论证:(20分)

①事例选择典型性、新颖性。(5分)

②对事例叙述准确、简洁、凝练,不描写、不对话等,抓住事例与中心的联系要点,进行叙述(5分)。

③例后要有议论分析说理(10分)。

4.结尾:简洁、有感召力、收束有力(5分)。

5.文面:字迹端正、文面整洁(5分)。

教师先投影选中的那一篇中等作文,然后对照评分细则,引导学生一起给这篇文章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这种示范引路是有效的,能让学生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批改的方法,又为学生自改互改做出示范,使学生有例可仿。它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这时再让学生自评或互评作文,让学生给自己的或他人的作文在每项上都打上分数,并写出打分的理由,然后再写上综合性的评语,最后要求学生把老师以60分为满分的给分加上学生自己以40分为满分的给分,得出学生这次作文的最后总分。

这样的作文评分,既有教师的评判,也有学生的参与,而且学生的参与是在教师的引导示范下的参与,往往不会流于形式,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会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有比较正确的评判。而且这样的得分学生也不会瞄一眼便弃之一旁,因为,这里头有他们自己的参与,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也会更珍惜、更在乎。同时评价也会更客观、更科学。学生通过参与批改,会更明确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益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教师审阅,反馈学生批改情况

这样批改后的习作,收上来后,教师逐一翻阅,了解批改情况,把批改不认真的,偷工减料,没有按要求完成的作文抽出,反馈要求学生完善,好的给予表扬。这样坚持几次后,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按要求较好地完成作文批改。这一审阅反馈的过程能鼓励认真批改的学生,同时也督促批改不认真的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批改习惯,使学生批改这一环节,落到实处,让学生能较好完成作文批改。

四、学生自觉自省,自改作文

俗语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按老师给出的标准,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学生的思维的视野开拓了,并且提高了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这种真实独特的感受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发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这时如果就此结束本次作文的评改,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感知还只是肤浅的,印象还不是很深刻,作文的一些技巧可能这次感受到了,下回作文又忘了,或者说没忘,但用不起来。通过探索实践,我认为这时教师在学生评过的作文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只有真正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才能扬长避短,写出更好的作文,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和自己都评过的作文进行一番自省,再回过头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学生因修改的方向明确,修改的难度降低,会以前所未有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作文修改中。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对自己的作文如何修改,教师还可在这时把选出的那篇中等学生的作文,拿到课堂上投影,师生共同探讨修改。每次作文的修改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针对这次作文的训练重点进行修改即可。这一环节,教师进行又一次的示范引路,学生改起自己的作文来应该不是很困难。一旦学生真正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我们的作文训练就达到目的了。

作文批改应按写作的规律办事,发挥批改在作文教学中的反馈、调控、完善作用,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那么,在批改过程中是不是把全过程都交给学生呢?我认为教师的参与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学生的批改可能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领悟作文之法,不过教师的批改,必须是一种把控、引导、示范,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修改、提高修改能力,而非一个越俎代庖的过程。以上作文批改方法既有教师的把控又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在教师的把控、引导下,由自改、互改,到真正地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这种作文批改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的确,满纸红批的代批仅是给学生以“鱼”,而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才是教给学生“渔”的技巧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作文的修改中,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学生才会真正悟出写作之法,作文时才能扬长避短,写出更好的作文,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俊果.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实效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3).

上一篇:炸土豆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夹娃娃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