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的导游词内容

2024-05-15

晋祠的导游词内容(精选6篇)

篇1:晋祠的导游词内容

晋祠,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小编整理的晋祠的导游词,供参考!

晋祠导游词【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你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你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来的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来的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来的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

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

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晋祠导游词【二】

各位旅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你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1.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侍女像身高与真人相仿,姿态自然,神情各异,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株古柏,在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

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

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

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来的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仅让旅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篇2:晋祠的导游词内容

山西晋祠的导游词(一)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x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祠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祠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山西晋祠的导游词(二)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蜓穿流于祠庙殿宇之同,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晋祠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和著名的游块胜地,常年接待着国内外成千上万的游客。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在圣母殿南面,有一座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创建的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泉水晶莹透明,水中浓翠的长生萍和水底五色斑澜的石子,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蔚为奇观。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赞美不绝,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佳句。难老泉水出自断层岩,常年水温保持在17°C,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就是咏颂晋祠的泉水的。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全楼分上下两层。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也是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有名的唐碑,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此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一千二百零三字,旨在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祠区北侧有唐叔虞祠。据郦道元《水经注》说:“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又北宋太平兴国修晋祠碑记中描绘它“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旧祠位置似与现在不在同一个地方。现存建筑分前后两院,颇为宽敞。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正北是唐叔虞殿。殿宽五间,进深四间,中间神龛内设唐叔虞塑像。神龛两侧有从别处移来的十二个塑像,多为女性,高度与真人相近。她仍手持笛、琵琶、三弦、钹等不同乐器,似乎是一个较完整的乐队。远些塑像约为明代作品,是研究我国器乐发展和音系史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向南倾斜约与地面成四十度角,枝叶披覆殿宇之上。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了,至今它依然苍劲挺拔,与长流不息的维老泉水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这些古树年代久远,至今仍然生机勃勃,浓荫四布。郁郁苍苍的古树和晋水三泉相配合,使大殿楼阁掩映在浓荫疏影,静水急流之间,景色异常优美。

山西晋祠的导游词(三)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篇3:浅析虚拟旅游在晋祠景区的应用

网络和旅游是当今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两部分。在全球跨入信息技术的时代, 计算机技术有了更高层次的应用与发展, 网络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人类开辟了另一维超现实的空间———虚拟现实空间。随着GIS、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3D等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 人们不但可以利用计算机去处理图形、图象、视频、声音、动画等, 而且能将三维实体、三维环境等以虚拟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 产生交互式的三维动画、动态仿真。虚拟旅游以生动逼真的三维虚拟现实景观的浏览而使人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还包括更丰富的内容如以虚拟社区为平台与其他参与者交流、网上预定和购买旅游纪念品等。虚拟旅游不仅仅是对现实旅游的复制, 其根本在于对现实旅游的超越, 实现现实旅游中的不可能, 虚拟旅游为人类提供的是虚拟旅游生活而不仅仅是虚拟景观的浏览。

由此, 虚拟旅游作为一种虚拟现实系统被越来越多的网站应用, 成为满足当今人们生活需求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晋祠是具有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不到晋祠, 枉到太原。”作为太原这个城市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其象征性作用越来越明显。晋祠环境幽雅舒适, 风景优美秀丽, 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浓重的历史人文气息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融合。

然而网站系统作为晋祠在网络中的门户目前存在着诸多不足, 从宣传的角度来讲,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晋祠官网上信息的整合力度不够。旅游业六大要素包括游览 (游) 、餐饮 (食) 、住宿 (住) 、交通 (行) 、购物 (购) 以及娱乐设施 (娱) 。目前网站上的信息仅仅局限于旅游六大要素中的游的介绍, 而没有将吃、住、行、购和娱这五大要素融合到一起。这就使得游客们在到晋祠之前对旅游景点的综合信息了解不够, 信心不足, 从而减少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旅游景点的展示技术不够先进。对于景点的介绍还是仅仅局限于一些静态图片的展示、文字介绍等等。

3.网站与游客的互动性不足。网站的信息搜索功能比较单一, 信息不全, 因此使得游客在网站浏览过程当中不能掌握一些景区景点连续的信息。

4.介绍内容单一。目前景区仅仅是对一些突出景点做介绍, 景区周边的一些环境, 比如城市环境、道路环境等没有说明。随着自驾游越来越热, 目前的网站信息状况显然不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因此, 需要打破传统的观念, 引入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建设晋祠网站系统, 促进晋祠的现代化宣传。

所谓的虚拟旅游, 是指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的基础上, 通过模拟或超现实景观, 建立一个虚拟旅游环境, 使得参与虚拟旅游的旅游者能够

●韩宏斌郭蕾

如同亲临其境般进行虚拟旅游活动。说得简单点, 就是游客登录相关的虚拟现实网站, 选择你想要去的地方, 然后在虚拟的线路上自由行走, 随时驻足观赏风景、攀山过河, 也可与在线的网友互相交流并相约同游。

从虚拟旅游本身的特点来看, 应用虚拟旅游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第一, 虚拟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与现实旅游之于现实世界相应, 虚拟旅游作为虚拟世界中的重要生存方式日渐受到现时代人们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 美国至少有一半的网民都曾有过“网游”的经历。

第二, 虚拟旅游增强游客的互动性。相比传统的旅游网站, 虚拟旅游更注重互动性, 而不仅仅是提供逼真的三维图像让网络游客浏览。在参观景点的时候, 网络游客之间还可以互动, 大部分游客代表的是现实中的真人, 一些热门景点可能同时有很多人参观, 这和现实生活非常类似。

第三, 虚拟旅游节省旅游的手续, 突破时间和财力限制。不用办签证, 也不用坐飞机, 就可以在家中轻松游览这些梦寐以求的景点。基本不用花钱, 就能周游世界;免去了时间的拘束和游客可能要经受的排队等候、人多拥挤、长途奔波之苦以及与旅行社之间的摩擦等问题。

第四, 虚拟旅游满足人们的旅游欲望。世界上总有一些角落自己到不了, 有机会的可以真去;没机会的, 虚拟一下作为补充就可以过把瘾。

第五, 虚拟旅游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虚拟旅游, 但目前的虚拟旅游还是只能代替部分实地旅游, 不能做到全部取代。虚拟旅游不仅不会对传统旅游业造成冲击, 反而会有促进作用, 这种旅行等于让游客提前踩点, 对原先并不了解的景点进行预览, 增强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 让游客自己安排详细的旅行计划, 也是迎合了当今旅游业散客游增多现象的发展趋势, 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 虚拟旅游对目前完整的旅游格局仅是一种补充方式。人们现在对虚拟旅游系统的利用, 更多的还是将其作为地图使用, 看哪个景点好才跑到实地去感受。毕竟传统旅游中的乐趣和旅行途中的心境, 通过虚拟旅游是无法实现的。如一些景点中的美食, 虚拟旅游是无法让游客亲口品尝的。

虚拟旅游是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是现代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因此, 旅游部门应当提倡这种先进的科学的方式来规划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然而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应用初期, 可以选择性的对部分景点采用这种方式。像晋祠中的圣母殿侍女像, 采用虚拟旅游就能达到既满足游客的游览兴趣和观赏欲望又保证对文物的足够保护。因此, 对于晋祠这类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并存的旅游景区, 应用虚拟旅游系统进行宣传是很好的选择, 对传统的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不失为一种有利的补充。

随着中国新一代互联网IPv6的迅猛发展, 虚拟旅游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旅游景区网站建设的主流, 并且成为传统旅游的一种重要补充, 成为旅游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 发展虚拟旅游是时代趋势, 对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其现实意义重大。虚拟旅游系统的应用必将给旅游业带来一片崭新的发展天地。

参考文献

[1].王宁.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社会学研究, 1999 (6)

[2].江辉仙, 林广发.基于因特网的虚拟旅游应用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7 (增刊)

篇4:议晋祠古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晋祠;经济繁荣;民俗文化

庙会的最初定义是由于祭神而形成的集会,这种集会一般都设在寺庙附近,而且交通便利,离村落、村镇较近。会期是由寺庙的节日和其它起因而定。由于祭祀的需要,商业便在人流集中活动的地方日益繁荣起来,逐渐成为贸易、物质交流重要方式和场所。人民习惯称参与这种活动为“赶庙会”、“逛庙会”。追古抚今,晋祠古庙会最初和祭祀神龛庙宇有着密切的联系。

晋祠是祭祀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最初是以祖先崇拜、山川景物崇拜为主,儒、释、道及民间诸神为辅的祭祀场所,同时也是“三教合一”的典型地区。唐建有奉圣寺、宋建圣母殿、金建献殿、元建景清门、明建有水母楼、台骀庙、王琼祠、清建关帝祠、昊天神祠、三圣祠、文昌宫、晋水七贤祠、老君庙、苗裔堂、公输子祠等,这些诸神各居晋祠一隅,共享人间香火。人们的在祭典诸神的过程中,得到了期盼、寄托、慰籍和报应,所以晋祠各种祭祀诸神的集会一年到头连接不断。各种庙会期间,由于祭祀的需要,商业便在这一地带繁荣起来,逐渐成为了贸易、物资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祭祀与庙会的民俗。

生活繁衍在晋水源头的劳动人民,长期依赖于晋水和晋水之间的自然环境,使之有了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宋代修筑的灌溉网使更多的人得到了晋水的实惠,于是单纯对叔虞的祭祀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晋水感情的寄托,同时也使他们产生了对自然之神的崇拜。

晋祠是晋水的源头,那昼夜滚滚不息的晋水,灌溉着附近万里良田,造福一方百姓。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年代,人们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往往把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视为生命之源的水神圣母一起来祭祀。人们开始纪念唐叔虞的母亲,把她当作圣母,同时也当作养育人们的晋源水神。圣母邑姜由人变成神,主要是祷雨有应,当时的封号为“广惠显灵昭济沛泽敷化圣母”。到了明代,人们对水神的祭祀更加隆重,于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圣母殿的南侧增建了水母楼,作为水母之神来供奉。清代考据学家阎若璩通过对宋宣和五年(1123)撰写的姜仲谦《晋祠谢雨文》碑考证,确立了圣母的真实身份,并将圣母和水母区分开来,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人们举行的祭祀活动,地方人称之为“难老河会”,成为对晋祠水神的专祈。

农历六月十五,是祭祀水母的庙会。据刘大鹏《晋祠志》记载:“水母晋源水神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故饰水神为妇人形。称水母,以水润物,如母之养子耳。”晋祠乃至晋阳地区的万顷良田,均由难老泉之水灌溉,人们感其恩德,视水母为晋水之神而崇拜,民间有“抽鞭饮水,柳氏坐瓮”传说,水母神既柳氏。六月十五祭祀水母的活动是非常隆重的,水镜台上各地民间戏班子相继登台演出,献殿上摆满了晋祠村民敬献的猪、羊等祭祀用的贡品;水母楼、献殿、水镜台均贴对联。天未明即开始上香,鸣钟击鼓,鞭炮隆隆,祠内有民乐队演唱、祠外有锣鼓队演奏,场面隆重、热闹。难老河会是晋祠庙会之一,祭祀长达一个多世纪,从未中断。

如今晋祠最隆重、最传统的庙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邑姜的,其形成有着特殊的原因。

历史上的晋祠地区,百姓每年七月都要举行祭祀圣母的活动,以答谢水神的恩惠。尤其是在每逢天旱无雨,百姓就自发的组织祈雨活动,以求圣母邑姜恩降甘雨,保佑一年的收成。凡参加祈雨活动的人们,头上带着用柳树条编织的帽子,手里拿着柳树枝。为何要用柳树枝呢?据说,柳树枝是观音菩萨用来赐洒神水的灵物。当时浩浩荡荡的“祈雨”队伍红红火火,好不威风。走在前面的是四个壮汉,抬着圣母的塑像,靠塑像右边的是人们推选出来的、镇上最有威望的老人。只见他手擎铜锣,不紧不慢地敲着:“---哐--哐--”,敲数下,就放开嗓门大声吆喝:“老天啊--早下大雨!”祈雨的人们就跟着呼应“阿弥陀佛!”就这样,人们边走边吆喝,一遍又一遍在重复。他们走街串巷,最后回到了圣母殿,这时祈雨的人们齐刷刷地跪在圣母面前磕头,许愿祈祷。由于每次祈雨灵验,祭祀活动往往长达十天之多。晋祠附近县城,如榆次、太谷、交城、文水以至更远地区的百姓,不顾路程遥远都赶来祈雨许愿。

据记载,在晋祠古庙会的十几天中,地方人都有不成文的活动安排:农历七月初三,人们在圣母殿前沐浴司斋祭祀圣母;初四日,晋源地区百姓各执鼓、乐、傘及抬阁数十种,接着又抬“栖神之楼”迎接圣母像到晋源的龙王庙;初五日,畅游晋源城内外,一直到深夜“抬阁张灯,始散而归”;初十日,又恭迎圣母到古城营九龙庙祭祀、演戏、赛会;十四日,人门在锣鼓声中把圣母送回晋祠圣母殿。古庙会期间,晋祠地区人山人海,场面非凡;商业店铺从晋祠到晋源一带的村庄连绵数十里。同时还有一定规模的文艺活动,民间艺人的表演,有舞拳弄棒的、有买艺的、有变戏法的、说书、唱曲的,还有蛇展、花展、鱼展。庙会上的土特产是热门货,有农具、家具、日用杂品。随着历史的推移、时间的更替,这样年复一年,逐渐就形成了晋祠的古老庙会。

物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的晋祠古庙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二前后,祭祀的规模、声势和影响,是祠内其它庙会无法比拟的。人们把上供的祭祀品猪、羊、面馍、面鱼、衣服、鲜花、香蜡烛等一同摆在献殿内,烧香谟拜,酬神祈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戒时鼓炮齐鸣场面规模宏大。

晋祠七月初二庙会,如果从北宋年间算起,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晋祠古庙会的形成和长期存在,自然依托于晋祠历史人物、建筑庙宇荟萃、山水园林自然风光和自身的巨大的吸附力、影响力;同时也得益于这里人烟密集、农商发展,交通便利的自然环境。其适应了人们对宗教信仰和经济、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晋祠古老文化的辐射和外延。

篇5:大原的晋祠导游词

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我国的木结构建筑,经历了一个由隋唐的雄壮坚实到明清的华丽轻巧的发展地程,而宋代建筑正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像,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比较造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任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在技巧上,显然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篇6:太原晋祠公园的导游词

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

上一篇:财务毕业论文周记范文下一篇:读书心得体会有哪些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