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介绍

2024-04-12

晋祠介绍(通用14篇)

篇1:晋祠介绍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篇2:晋祠介绍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 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篇3:晋祠水稻品牌恢复理论与实践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太原市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及流域区内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晋水流域用水的紧张矛盾突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受晋祠难老泉断流、水利设施制约、水稻生产成本上升、水环境污染等多方因素, 晋祠水稻已从1990年的813.3 hm2, 逐渐减少到2009年的197.8 hm2, 总产仅1 418 t。现全市水稻种植仅分布在晋祠周边5~6个村, 晋祠水稻生产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1. 水资源缺乏

由于泉水断流, 导致水稻种植户不得不使用地下水、汾河水甚至生活污水进行浇灌, 从而增加种植农户的生产成本。由于失去了晋祠泉水浇灌, 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微量元素含量发生改变, 今天的晋祠大米口感在一定意义上已难和传统晋祠大米相媲美。

2. 耕作方式没有更新

农民的耕作方式还一直延续着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耕作种植方式, 基本没有改变, 造成劳动生产效率不高, 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据测算, 种1亩 (0.067 hm2) 晋祠水稻不算用工成本, 基本投资需950元。其中人工、机械作业520元;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230元;水电费200元 (晋祠天泉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水稻, 需另加租稻田费520元, 达到1 470元) 。

3.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晋源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相对落后, 推广手段有待改进。特别是作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中, 专家型和实用型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依旧是自上而下, 而非自下而上, 没有充分考虑农民意愿和实际需求。由于缺乏晋祠水稻专项保护经费支持, 晋祠水稻发展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断档, 农业先进技术不能及时跟进的局面。

4. 劳动人口减少

晋祠地处太原市著名旅游风景区。受城市化影响, 近年来青壮年劳力, 特别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产稻区青年大量脱离农业涌入城市, 从事其他产业, 能够继续留下的从事水稻生产的基本全是妇女和50岁以上的稻农。劳动力的衰退和现实生活中对水稻生产的依赖性下降, 也是导致晋祠稻田管理日趋粗放的重要原因。

三、拯救晋祠水稻, 重塑品牌形象

从2007年开始, 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晋祠水稻生产现状和问题持续关注。2008年元月, 在太原市区质监、农技部门的支持下, 晋源区制订并发布了《晋祠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同年, 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编制了《晋祠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底省财政厅拨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款20万元用于太原市市、区两级农技部门进行晋祠水稻新品种引进及示范区建设。2009年3月, 受太原市市农业局委托, 太原市农技推广站牵头邀请省农业技术推广站、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省水科院等专家及晋源区政府相关部门, 对太原市实施《晋祠绿色无公害水稻项目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详细论证。在多措并举的情况下,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加大了水利建设投入, 推进了水稻标准化栽培, 太原市晋祠水稻生产有了显著成效。

1. 产量明显提高

2009年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王郭46.9 hm2示范基地行示范, 着重对晋稻8号、辽粳371这2个水稻品种表现进行追踪观察, 同时晋源农技部门从吉林省农科院引进吉粳88等5个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详见表1。

2. 取得品牌效应

2008年12月, 山西绿色植物园有限公司在晋祠王郭村水稻生产基地反租农民稻田, 生产的晋祠大米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证书, 同时“叔虞”和“难老泉”2个品牌获得商标注册。2009年底晋祠水稻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2009年10月, 首届中国 (山西) 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 晋祠参展的精选包装大米, 受到市民的关注, 送展大米一销而空。

四、几点启示和思考

1. 制定相关保护意见

历史上晋祠水稻不仅是晋源农耕文化的精髓, 也是省城太原的荣耀。建议太原市政府继续关注晋祠水稻, 特别是借太原市正在组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的东风, 尽早出台《太原市晋祠水稻产地保护意见》, 应用法律法规保护晋祠水稻产地, 确保晋祠水稻这一悠久农耕文化遗产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2. 大米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尽管3年来, 晋祠大米口感上已有较大提高, 但是大米加工水平与优质东北大米仍有差距。从外观看, 晋祠大米经过抛光、电子色选后与优质东北大米在感观上相比尚有不小差距。从价格看, 优质东北大米零售可达到13.1/kg, 精装晋祠大米市场价11.72元/kg, 普通包装为8.00元/kg。

3. 必须把晋祠大米的质量品质放在首位

质量品质是提高晋祠大米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想让省城人民重新认识晋祠大米, 品尝晋祠大米, 必须严格落实生产技术规程, 实现从产地—种植—加工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服务。

4. 改进推广方式

延伸农技推广工作内涵, 关注农业生产全过程, 变农技推广为农业推广。要积极争取主要领导和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工作支持, 积极争取农业、财政、科技、水利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着力做好农业生产典型示范工作。要摒弃那种只会发号施令式的简单工作方式, 善于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交心, 为之所想, 为之所急。

5. 科学调配水资源, 根治环境污染

在晋祠水稻产区内科学调配, 合理使用井灌水、汾河灌渠水、清水河水、城南退水渠水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继续改善现有水利设施条件,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提高农业水利化水平。严格控制区域内生产、生活污水排放, 对区域内造纸、化工、洗煤企业污水排放, 实施远程自动监控, 最大限度做到工业用水厂内循环使用, 根治水环境污染, 确保农田灌溉水达标使用。

6.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1) 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政府应积极扶持晋祠水稻产业化生产经营, 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组织、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晋祠水稻进行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 增强晋祠大米市场竞争力。

(2) 支持土地流转承包

篇4:陈毅题诗《游晋祠》

1959年5月,祠内鲜花盛开,古木参天,泉水淙淙,殿阁巍峨,山青水秀,风景优美,陈毅同志来到晋祠视察。进入晋祠后,他在唐碑前驻足细看,并对随同人员说:“这是个稀世珍宝呀,全国唯此一通。”他走到壁间镶嵌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石刻画像跟前时,感慨万分地说:“我们应当历史地看问题,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帝嘛!”走出贞观宝翰亭后,陈毅同志又谦逊地跟身旁的两位山西同志说:“我刚才说的话,不一定对,对历史,我这个人也是一知半解。”一位同志接着说:“听说陈老总对历史是很有研究的呀!”陈毅忙说:“要不得,要不得,要说研究历史,郭老才是专家(指郭沫若同志),他是历史学权威,可惜他沒来。”离开贞观宝翰亭,陈毅同志向圣母殿走去。每到一处,他不但仔细听讲解员介绍,还提出一些问题。当来到难老泉亭时,他反复吟诵着说明牌上宋代诗人范仲淹的诗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天,皆如晋祠下,生命无旱年。”然后,又详细询问晋祠的水流量和灌溉面积情况,以及晋祠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等等。接着又观赏了“唐槐”、“隋槐”、“千年周柏”等珍稀古树,并建议说:“古树也是文物,晋祠古树很有特色,文物单位应该像保护建筑一样保护它。”

陈毅同志在晋祠逗留了几日,不仅游览了晋祠胜景,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于5月22日写下了《游晋祠》一诗:

周柏唐槐宋献殿,金元明清题咏遍。

世民立碑颂统一,光义于此灭北汉。

帝王兴废长己矣,人民世纪金不换。

请君凭栏听黄鹂,请君细数春来燕。

请君随流望菽麦,请君再看大修建。

陈毅同志的《游晋祠》诗,40多年来为中外游人转辗传抄。元帅热爱祖国河山、体察明情、为民分忧之心如难老泉水晶莹碧透,日夜奔流。

篇5:太原晋祠的导游词介绍

”〈东京梦华录〉栽北宋汴京城外神保观神诞时的盛况:“廿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廿三日……于殿前露台上设乐棚,教坊,钧容直作乐,更互杂剧舞旋……廿四日诸司及诸行百姓献送甚多,其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宋元时期戏曲勃兴,为适应迎神赛社时的演出需要,在露台、乐亭的基础上分前场后幕,单面开敞的戏台。场地也由四周围观,进而形成有固定方向的戏场,并在各祠庙中普遍出现了。

娱神娱人的心理一迎神赛社的仪式一露台、戏台、戏场。

篇6:晋祠介绍

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姜* ,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的意思,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 晋祠石刻二阙

作者:姜*   朝代:元  体裁:词   满谷萧萧落叶黄。绣衣总马驻平岗。一川野色迷秋色,四面山光接水光。花作阵,酒为浆。晋祠风物正重阳。殷勒留住黄华使,同放乾坤入醉

篇7:晋祠介绍

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

作者:令狐楚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不立晋祠三十年,白头重到一凄然。泉声自昔锵寒玉,

草色虽秋耀翠钿。少壮同游宁有数,尊荣再会便无缘。

相思临水下双泪,寄入并汾向洛川。

篇8:谈晋祠建筑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注重风水学以及玄学,兴建寺庙、祠堂、住宅等都十分讲究地势、方位,而晋祠“际山枕水”,既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又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真可谓灵气十足,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大舞台上,无论是群雄争霸,还是改朝换代,超然世外的晋祠几乎都被视为“龙兴之地”,同时也因它是宗法制度的精神象征而受到顶礼膜拜。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难老泉亭、望川亭、善利泉亭等均为这一时期所建造。隋开皇年间,随着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稳定强大,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对当时的晋祠产生了影响,开始在祠内广修寺庙道观。这一时期在祠区的西南方增建了佛教建筑舍利生生塔,晋祠的文化及建筑逐渐融入了宗教的色彩。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和儿子李世民起兵之前,曾祈祷于唐叔虞祠,尔后他们起兵晋阳,直捣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的基业。贞观廿年,唐太宗最后一次回到他的发祥地,庄严地祭祀于晋祠,留下千古绝唱“晋祠之铭并序”,其中赞美了晋祠秀美的景色,更有感而发地感叹道:“克昌洪业,实赖神功”“天地可极,神威靡坠”,把成就唐室大业,归功于这块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宋灭北汉后,赵光义一方面水淹火烧晋阳城,另一方面又诏令恢复礼治,在晋祠大兴土木,扩建施工达五年之久,并刻碑记事。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并重建了鱼沼飞梁。从历代帝王将相对唐叔虞所寄托的特殊情结,不难看出晋祠对西周宗法制度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晋祠的文化内涵也因之丰富起来,从单纯的祭祀祖宗的祠庙,逐渐演变成了以圣母殿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文化建筑群,它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统,融儒、释、道文化于一处,辅以山水园林,构成了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风物景观。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心理及所处地域的差异,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也铸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晋祠三教九流、“百家争鸣”的规模布局,可以说是我国宗教文化多元化的一个缩影。晋祠中部为主轴线,以圣母殿为主体。大殿坐西向东,完整地保存了宋代“柱升起”“柱侧角”和“减柱法”三大建筑手法,其布局规整壮观,为研究宋代建筑的典型范例。沿主轴线依次排列着鱼沼飞梁、献殿、对越坊、钟鼓楼、金人台、会仙桥和水镜台。这一组中轴线上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为“祭祀圣母”这一主题而服务。其尊卑有别、主次分明的建筑模式,明显地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支持下封建礼制至高无上的皇权权威。而其严格的中轴对称、四平八稳,又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和伦理纲常。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传入我国,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形势下,晋祠作为三晋重镇晋阳的名胜之区,佛教来此建寺立庙是自然而然的事。据文献记载,晋祠周围的一些佛寺,如崇福寺、上生寺、雨花寺等均建于北齐年间。现晋祠内的舍利生生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清乾隆年重建。这是一座八角七级楼阁式佛塔,游人可拾级攀登,旋转而上至塔的最高层。据考证,原先一至五层塔内均塑有佛及菩萨像(现已毁),为佛教主题;六至七层塔内供奉文昌帝君像和魁星像,为道教主题和儒家思想。儒、释、道三家和平共处于同一座塔内,也从侧面证明了晋祠是一座“诸教并行,兼容并收”的祠庙。而祠内的奉圣寺为唐国开国功臣尉迟敬德于唐武德五年捐宅为寺而扩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唐高祖李渊题名“十方奉圣禅寺”,是祠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从文献看,奉圣寺坐西朝东,历代修葺,规模宏大,由前后三进院组成,三进院后殿为大雄宝殿。寺内供奉有佛、菩萨、罗汉、禅师、天王、金刚等像,供人顶礼膜拜。其间,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现在的奉圣寺是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组建的。这里远离圣母殿,仿佛也远离了滚滚红尘里的世俗因缘,表现出一种安静祥和、普度众生的宁静,使人一迈进便能心如止水,安心感悟佛的教诲,这也是佛教建筑的神奇所在。

中国的道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早期的巫术,后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东汉时期形成正式的宗教。它的主流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宋代以后,道教建筑开始在晋祠内兴盛。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认为养生、炼丹、得道成仙的理想环境是名山幽谷、山环水绕、古木葱郁的胜境,晋祠内有众多的道教观宇也就不足为奇了,祠内多数道教建筑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基本为清代所建。昊天神祠是祠内主要道观,它是“关帝庙”“三清洞”“玉皇阁”的总称。现存建筑规制系清乾隆六十年扩建而成,祠内为两进院落,后院主殿为两层建筑,下层为石洞三穴,奉祀道教所崇奉的三清神,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塑像原为明代所塑,现存为八十年代重塑。在三清洞的顶部又建高阁,称为玉皇阁。阁中奉祀玉皇大帝(已毁),他是道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又是人间帝王的化身。在晋祠的北部,从文昌宫向西一直到吕祖阁形成一条弧线,错落有致地布置着道教的主要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依次分别为:文昌宫、东岳祠、昊天神祠、朝阳洞、老君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等。道教信徒们为他们的神灵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让他们在此烧炉炼丹,羽化成仙。

历史上,儒、释、道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它们主要反映社会上层,尤其是文化阶层的意志、精神、创造与理想追求,是服务于政治、维护封建政治体制的工具。随着儒、释、道三种文化的逐步融合,在民间还产生了崇拜地方神灵和民间神灵的观念,这种“草根”文化,与广大民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实践及精神面貌的民俗民间文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或是被后人神话的人,如周朝姜尚、春秋孔子、三国关羽等,或是根据老百姓自己的愿望编造出来的,如门神、灶神、财神、送子观音等等,这些民间百姓的神,反映了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抑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随着这种民间宗教的兴起,一些名人贤士以及民间神祇被纷纷请入晋祠,祠内有祭祀鲁班的公输子祠,祭祀晋源水神的水母楼,祭祀送子观音的苗裔堂等建筑。水母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清道光二十四年重修,为两层重楼。一楼为塑民女柳春英坐于瓮上的梳妆像,二楼为柳氏坐化成仙的塑像,其不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塑像风格,在祠内都独树一帜。在晋祠北部建有关帝庙、苗裔堂、财神洞;南部建有台骀庙、公输子祠、水母楼、三圣祠、王琼祠、子乔祠等等。这些建筑中供奉的都是老百姓心目中被神话了的偶像。晋祠的宗教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更加丰富多彩了。

综上所述,建筑的发展与宗教地位的演变是分不开的,大都受到宗教文化的浸染和极为深刻的影响。晋祠既有对祖先、圣贤的尊崇纪念,又有对自然神灵的虔诚祭拜,这里可以祭天、祭地、祭人、祭神,形式如此之多,包容如此之广,规模如此之大,在全国实属罕见。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蕴含着中国古代的礼治思想、审美心理以及宗教、民俗文化,彰显出生命力旺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晋祠建筑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探讨,阐述了朝代更替过程中晋祠规模的演变发展,并从建筑特色、风格、布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晋祠建筑群体现的宗教文化,指出晋祠蕴含了中国古代的礼治思想、审美心理及宗教、民俗特色,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晋祠建筑,宗教文化,佛教,道教,儒家思想

参考文献

[1]刘永德.晋祠风光[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

篇9:晋祠悠远 晋水流长

《魏书·地形志》也载:“晋阳西南有悬瓮山,一名龙山,晋水所出,东人汾,有晋王祠。”关于晋裯的主神叔虞,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伕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

这就是“剪桐封弟”的传说。对这个传说,柳宗元曾作《剪桐封弟辩》对其提出质疑,然而晋祠最初的主神是唐叔虞确是毫无疑问的。从《水经注》和《魏书》的记载来看,北魏时期唐叔虞祠已经颇具规模。东魏武定年间(543年-550年),文士祖鸿勋作《晋阳记》,对晋祠山水风光和祠宇楼阁极尽赞美,一时间河东文士竟相传抄。尤其是北齐时以晋阳为别都,高欢、高洋父子又崇信佛教,在广建晋阳宫、大明宫、十二院以及天龙、开化、童子、崇福等寺院的同时,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次第兴建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以及善利泉亭等。后主高纬天统五年(569年)改晋祠为大崇皇寺。姚最《序行记》谓“自洋以下,皆游集焉”,足见当日之盛况非凡。

隋唐两朝是晋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唐叔虞祠声名昌隆的时代。隋炀帝杨广未称帝前,长期在晋阳任晋王,隋文帝开皇年间(58P年-604年)就曾在晋祠南面建舍利塔。唐开国皇帝李渊于晋阳起兵反隋前,曾祈祷于晋祠唐叔虞神像前,建立政权后,因封号“唐国公”,故名国号为“唐”。唐代诸帝对“王业所基”之晋阳尊崇有加,先后在晋阳设北都、北,京,晋阳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个重要城市。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还师途经晋阳,逗留数月,次年正月撰写《晋祠之铭并序》,“树碑制文,亲书之于石”,感恩之情溢于碑文:“昔有隋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曜。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祠。举风电之长驱,笼天地而遐捲。一戎大定,六合安家。虽膺籐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块行书碑。《晋祠铭》被历代学者公认为是李世民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得意之作。序文1003字,为骈俪体。铭文200字,为四言体,共计1203字,28行,每行44字-50字不等。行文铿锵上口,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字体为行草,仿王羲之书法,隽永娟秀,洒脱飘逸,确实为行书上品。碑额飞白“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9字,结体遒劲浑沦,展示了唐太宗的书法造诣。碑文内容追溯了古代晋侯在协隆周室、一匡霸业中的丰功伟绩,赞扬了其经天纬地的美德,说明其至今遗烈尤存是由于推行了“德为民宗,望为国范”的治国原则。碑文还对晋祠的神祠、丛山、流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加以铺陈描述。文章最后,以隋亡唐兴说明暴虐引起天下共愤,贤德赢取神助民拥,在位者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方可享国长久。这篇文章可谓是唐太宗治国理政思想的结晶,渗透着唐太宗对晋祠的一股浓浓深情。

继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北方几乎是以晋阳为根据地的割据势力与建都中原的政权长期激战厮杀的场所。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追封叔虞为兴安王,改晋祠为兴安王庙。

宋初,太宗赵光义火焚水灌晋阳城,彻底毁灭了这座历史名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在晋祠大兴土木,恢复晋祠之名。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宋代以前唐叔虞祠为晋祠正祠,唐叔虞为晋祠主神。宋代以来,唐叔虞祠以及唐叔虞在晋祠的地位下降,而圣母殿及圣母地位上升,这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虽然圣母殿的创建年代仍有争议,但是最迟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加号“昭济圣母”。

圣母殿为奉祀叔虞的母亲邑姜的殿堂,为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背靠悬瓮山,坐西朝东,前临鱼沼飞梁,善利、难老两泉亭左右呼应。大殿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通高19米,宽26.71米,深21.15米,平面近方形,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这种做法,在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为最早的实例。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使屋檐曲线弧度显著,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大殿前廊柱上缠绕8条木雕盘龙,工艺精巧,为宋代艺术之杰出代表。殿内有43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彩塑,为宋代彩塑的杰作。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沼为方形,上架十字形桥梁。桥面东西平坦,长19.6米,宽5米;南北两侧下斜如翼,犹如禽鸟展翅,翩翩欲飞。沼内立34根石柱,柱上有普柏枋相交,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拱,承托梁枋,上面承载十字形桥面,为我国现存古代石柱桥的孤例。有宋一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欧阳修、范仲淹、韩琦以及司马光等均先后游历晋祠,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金大定八年(1168年)又在鱼沼飞梁前增建了一座供献祭品的献殿。殿面宽三间(12.56米),进深四椽(7.15米),单檐歇山顶,四周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槛墙之上设栅栏,整个建筑显得劲健爽朗。金贞祐元年(1213年),蒙古军南下,攻掠太原,晋祠遭到破坏,随即予以修葺。

元至元四年(1276年),又重修汾东王庙。元末,唐叔虞祠由原坐西朝东变为坐北朝南。

明洪武初,复加号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洪武四年(1371年)改号晋源之神。明代,恢复了“晋祠”之名,又增建了一些建筑。嘉靖年间于惠仙桥以东建乐楼一座,于难老泉水源之上建水母楼。明万历年间在献殿前增建了对越坊,两侧设钟鼓楼,又在圣母殿北侧建朝阳洞、云陶洞、三台阁等建筑。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叔虞祠。此次重建在原有三间小殿的旧址上,拓宽增高,改建享殿,新建配殿,并“属以长廊,绕以周垣,门阙岿然,登降翼如”。乾隆年间于乐楼加筑西面的抱厦,更名水镜台。民国时增建真趣亭、不系舟以及金人台等一

系列建筑。明末清初,一批杰出的学者如傅山、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云集晋祠,对晋祠的历史沿革、文物古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考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晋祠建筑的布局基本采用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另有一部分建筑则依山就势建造。从晋祠总体布局来看,以东西一线的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以及圣母殿为轴线,形成了晋祠建筑的主体。北以智伯渠为界,由东向西分布三组建筑:一组为文昌宫,一组山东岳庙、钧人乐台、吴天神祠,一组为叔虞祠。祠南另有奉圣寺一纵建筑。

晋祠相地、借景充分利用天然山水资源, 以山为障,借水得柔。对晋祠来说最珍贵的是水。日夜不息、湍流不止的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泉水从悬瓮山下约5米深的岩石中涌出,碧绿青翠,一眼见底。冈晋柯之美缘于晋水,人们多以诗赞美,其中以大诗人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最为著名,“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唐人诗中,还有令狐楚的《游晋祠上李逢吉相公》:“不立晋祠三十年,白头重到一凄然。泉声自昔锵寒玉,草色虽秋耀翠钿。少壮同游宁有数,尊荣再会便无缘。相思临水下双泪,寄人并汾向洛川。”

宋代范仲淹也有《咏晋祠水》:“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湲。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晋祠内有不少古树名木,古建筑前一般植柏树、国槐或银杏,著名的有圣母殿旁的周柏,宋代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这株历经3000年仍然枝繁叶茂的周柏被称为晋祠“三绝”之一,被誉为“晋源之柏第一章”,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东岳祠前的长龄柏,树龄也在数千年以上。王琼祠前的两株古银杏,以及其他散点式分布的隋槐、唐槐,祠内溪边成行的垂柳,使祠区显得古意盎然。祠内植被与古建筑的关照与呼应,堪称中国传统园林的典范。

晋祠作为太原地区兴建时代最早、历史沿革最久的“晋川之中,最为胜处”的三晋名胜,自古以来就是“淫朋密友,羁游宦子”‘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之所。它所蕴含的真、善、美给人带来的愉悦,置之于北方大的环境背景下,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关于这一点,清代学者朱彝尊就有亲身体会,他在《游晋祠记》中写道:“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呃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即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篇10:17.美丽的晋祠

六(1)班

谢浩荣

课前五分钟:

同学们,我们先来玩玩猜字谜。1、0+0=1 猜一个成语。(无中生有)2、72小时 猜一个字。(晶)3、1,2,3,4,5 猜一个成语。(屈指可数)

4、一点一点,又一点,猜一个字?(汉)

5、两点到山西,猜一个字?(普)(告诉学生,山西的简称是晋)

6、用圆规画鸡蛋,猜一个地名,有两个字?(太原)(山西省的省会。)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梁衡的作品,——《美丽的晋祠》。板书:美丽的晋祠

师:祠,左边是一个示字旁。祠,是什么意思? 生:„„

师:祠,就是指的祠堂,过去祭祀先人,或者有功德的人的地方。请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是的,晋祠是美丽的。(板书:美)晋祠,美在哪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读准确,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读读: 生:虬枝盘曲,偃卧„„

师:对不起,打断你了,偃卧是什么意思?(老师拿话筒,站在旁边)生„„(答不上来,不请其他同学了,老师直接说意思。)

师:偃卧,是仰面躺下的意思。课文中,是指那颗古老苍劲的周柏,仰面躺下。请你接着读。

生:„„

师:拾,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音呢?请你先读一读,下面的解释,再来选择。生:读解释

师:出示拾的拼音。生„„(接着读)

师:老妪负水,是什么意思? 生:

师:形容老婆婆提水的样子。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 生齐读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1:读课文中的句子。(师:你通过读,告诉了我们,晋祠的美,在水!)

生2: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你真会读书,一下子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告诉了我们: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品读课文,感受晋祠的美。

(一)、感受晋祠山的美

师:晋祠的美,在山。晋祠的山,是怎样的美呢?请同学自由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书,老师要打埋伏,指名学生第一个说出“巍巍”)

师:指名学生说。

师:这位同学,从这一句中的“巍巍”一词,体会到了山的高俊之美。从这句话中,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山的高俊,蜿蜒,温情之美。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拟人,将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指名一位同学读。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山的美?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师:指名两个同学说。(不能多)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备用:春日,晋祠的山,是遍地的黄花,金灿灿的,走在小路上,老远就闻到了香味。秋天,山上的草木都枯萎了,可是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感觉视野非常的开阔。)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炎炎夏日,晋祠的山,又是怎样的美呢? 备用:草木葱茏,绿树成荫,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泉水潺潺!师:冬天呢?

备用:山上,树上落满了雪,一片雪白的世界,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师:难怪作者这样感叹:一起读!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师小结:无论什么时候来到晋祠,晋祠的山,都是美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是变化之美啊!晋祠的美,在山!(加感叹号!)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晋祠的山,感受山的美。一起读!

(二)感受晋祠树的美

师: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晋祠山的美。晋祠的美,不仅在山,也在树。请同学们浏览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写了晋祠树的美。

生1:(自由说出一个方面)师:你找到了一个方面。生2:(埋伏,简洁说出两个方面。)

师:对,作者通过写树的古老苍劲、造型奇特两个方面来表现树的美。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树的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呢?请同学们拿出笔,默读第三段,画出相关语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师:同学们,把你的体会和同桌交流交流!全班交流: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皱裂:古老的印记。时间再它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师:(树干劲直:体会到周柏的苍劲,挺拔;皱裂,感受到树的古老;几根青青的疏枝,感受到树“返老还童”,偃卧:像位老者在休憩。是啊,这位树公公可能累了。在石阶旁,描写得多么有情趣。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小结。请一位同学读即可。)

师:还有那唐槐呢?从哪里可以体会到唐槐的古老苍劲之美呢?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师:(引导学生感悟:老干粗大,感受到树的粗壮,年岁已高。虬枝盘曲,想龙和蛇盘旋在一起,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那柔条,绿叶,真是宝刀不老,老当益壮,鹤发童颜。)(唐槐是古老的树爷爷,)

师:我和大家合作来读一读这部分。师生合作读。(师读旁边,学生读周柏,唐槐。)

师: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很多树。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树的造型奇特之美呢?

(假如学生说到了,有的偃如老妪负水„„师:作者用简洁形象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两种造型不同的树,你还从哪里看出树的造型奇特。)

出示描写左扭柏的句子:

师:这颗造型奇特的左扭柏,哪里吸引了你。(这里上的怎么有层次感?)

(作者写左扭柏,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

1、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左扭柏长的高大,有气势,有力量。

2、为什么叫左扭柏,因为他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

3、左扭柏的纹理,很有规律,不乱,一圈一圈,像烟,像绳。)老师的总结语,紧扣“奇特”一词。

(有规律,好像仙人把它拧了一样。觉得很奇怪,不敢相信是真的,让我觉得如童话一样。让人叹为观止。让人惊奇。师:你的感受从哪里体会到的?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说出了我的感受,请你来读一读!)

师:想不想去看看左扭柏?

生:惊叹!

师:你在惊讶什么啊?(你刚才的语言文字品到位了。)

师:是啊!左扭柏奇特的造型让我们惊叹,作者表达之精妙也让我们惊讶。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除了这颗左扭柏,还从哪里看出树的造型奇特? 生: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师:引导学生感受树的弯,直挺,理解“不一而足”的含义。

出示PPT: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还见过哪些造型奇特的树? 生: 生:

师: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刚才咱们见过的这些树,能否像作者一样,用简洁、形象的比喻说说。不着急,同桌之间可以先商量商量。

生:直如神针定海 生:高如擎天一柱 生:弯如彩虹飞架

师:咱们读文中的句子,这几位同学说自己创作的句子。师生合作读。

师小结:晋祠的树,古老苍劲;晋祠的树,造型奇特。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晋祠的美,在树。(感叹号)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晋祠的树!

四、小结

小结:正因为有了山的怀拥,晋祠才能如此宁静安详。正因为有这树的荫护,晋祠才显得如此幽静、典雅。所以,作者这样说,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出示PPT,全班齐读第一句话。

篇11:山西晋祠对联欣赏

晋祠唐碑亭对联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晋祠松水亭对联

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

晋祠圣母殿对联

灵泉浩浩,万顷琉璃穷地脉;

圣水溶溶,九涯珠玉荡天光。

晋祠献殿对联

圣德著千秋,维其嘉而维其时,精神不隔;

母仪昭万世,于以盛而于以奠,灵爽堪通。

晋祠唐叔虞祠对联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

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

晋祠水镜台对联

临回望之广场,飘轻裾曳长袖舞,虽云优孟衣冠,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伦理,都从丝竹管弦中,抑扬绘出;

呈角抵诸妙戏,著假面拗真腰标,祗属侏儒伎俩,则文文武武、鬼鬼神神、是是非非、奇奇怪怪情形,竟自清词丽曲里,婉转传来。

晋祠吕祖阁对联

胜迹拓蓬莱,凭栏向远,只赢得几点落花,数声啼鸟;

名山开图画,把酒凌虚,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沙鸥。

晋祠同乐亭对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晋祠清华堂对联

清晨清笛吹,风送清云迷户牖;

篇12:晋祠公园的作文

潺潺的泉水是晋祠闻名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泉水清澈见底,清幽典雅。有的细流脉脉,从石缝中流淌而出;有的碧波闪闪,在林木间缓缓而行。在这些泉水中最著名的是“难老泉”,据说晋祠所有的泉水都来源于这里。这些泉水长流不息,滋润这晋祠的山,滋养着晋景的景。来到晋祠的游人,无不为这些清澈的水而叫绝。

这些泉水如同,滋润大地的乳汁,源源不断的向花朵,像小草灌溉去了。这些泉水就如同一道道白练,似乎从天上降下一般,如同仙女的裙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人们无不为它拍手称赞,赞不绝口!

晋祠不仅有清澈的泉水,还有苍劲的古树。这里的树种类很多,有松树、有柏树、有槐树、有柳树,还有我叫不上名字的各种树木。其中最古老的是周柏和唐槐。那周柏,只有枝梢顶上挑着几片青青的疏叶,偃卧在石阶旁;那唐槐,一簇簇柔条有的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在这些古木的荫护下,晋祠显得格外古朴厚重。

这些树木,如同一个个保卫家园的卫士,屹立在祖国的边疆,也屹立在晋祠这一方宝地。这时,我观察这些树木,有的苍翠挺拔,有的枝干虬劲,有的树枝上已经有了深深的烙印。

晋祠还有许多刻木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刻木上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流传千古的故事,有美丽怡人的风景。这些雕刻作品,惟妙惟肖,令人啧啧赞叹。

篇13:晋祠古祠建筑群的分析

晋祠在太原西南角, 地处悬瓮山脚下, 依山而建, 可见水从中出, 离太原市约25km。晋祠文化内涵深厚, 是融合了儒、道、释三家传统文化的祠庙建筑, 同时晋祠也因山水秀丽, 园林建筑风格独特被外人熟知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晋祠创建年代可究文献当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所收录的《魏书-地形志》, 记载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和“晋阳西南有悬瓮山, 一名龙山, 晋水所出, 有晋王祠”, 可见晋祠至今至少有1500年了, 在当时也已经是颇具规模且远近有名的建筑了。晋祠从创建至今, 已从一个祭祀的小祠堂扩建到一个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 祭祀建筑包括了祠、庙、寺、观四种形式, 成为全国有名的祭祀圣地。

二、晋祠的环境与选址

晋祠建筑的初衷就是祭祀, 所以建筑之初选址的环境和风水都很重要。晋祠素有“山西小江南”的美誉。不仅山清水秀, 风景秀丽, 气候更是宜人, 很适合居住和游玩。

悬瓮山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 最早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据《山川志》记载“悬瓮山又名结绌山”“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时地震, 巨石摧崩无复瓮形矣”。山腹巨石如翁, 泉水从洞中汩汩流出, 滋润龙城大地。公元前435年, 晋祠前修渠灌溉农田, 后经不断修缮, 到宋代已经灌溉良田千亩, 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至今仍养育着三晋大地。

晋祠选址考究, 背靠悬瓮山, 还有汾水从周围流过, 依山傍水, 风景秀丽。晋祠建筑依山势高低顺势而建, 层次感很强。山坡周边都修建了一些了建筑景观, 使人们依山行走之间便可观看这些建筑和景色。整体建筑趋势与山体结合的很好, 有一种天然而成的和谐感, 远观轮廓和视线都很美。

晋祠有善利、圣母、难老三泉。这三股泉水为晋祠的添加了很多情趣, 园林建筑更显活力与情调。园林信步, 清水总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殿下可见清泉缓缓流过, 桥下又可见泉水, 水中有鱼在嬉戏;偶遇中亭, 亭边有井, 井水透彻清甜;路边也可见溪水潺潺, 水草、碎石和鱼儿都清晰可见, 情景宜人, 沁人心脾。晋祠依山傍水, 风景秀美, 传统建筑与自然景色完美呈现, 是北方难得的园林建筑。

三、晋祠的来源

晋祠创建之初是祭祀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庙, 名为唐叔虞祠。唐叔虞在唐国执政时, 领导人们兴修水利, 发展农业, 深受人们爱戴。死后当地人们为了纪念他治国有方, 便在晋水源头修祠祭祀, 称唐叔虞祠, 后国号改为晋, 也叫被人称为晋祠。后经历代皇帝修缮, 晋祠规模不断扩大, 明万历年间, 在献殿修建对越坊和钟鼓楼, 在会仙桥修水镜台演戏之用。因晋祠为晋水源头, 建水母楼和难老泉, 此后晋祠便称为当地人们祭祀的场所延续至今。

四、晋祠的空间布局和建筑构成

晋祠本身具备了所有祠庙的特点, 空间布局主次分明。以中轴为对称点, 纵深发展以及线性进行整体构造。除此之外, 晋祠还加入了一些民间建筑, 很贴近地方人民生活。北部从文昌宫起, 连东岳祠, 过关帝庙, 可见三清洞, 再过唐叔虞祠便来到朝阳洞;接着往前走就可看到待风轩和三台阁, 这儿比较安静, 可见慢慢的观看周边古人留下的珍迹。一路走来, 可见周边山势层叠有序, 亭台楼阁也是依山而建, 看上去峻峭秀美, 而相互之间也是连接有序, 不显突兀。以胜瀛楼为开端向南行走, 可见白鹤亭、三圣祠和王琼祠, 转过真趣亭便是有名的难老泉, 周边是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边的建筑风格多样, 亭台楼榭, 山泉水月, 园林气息很浓, 让人感慨北方建筑难得的清雅静谧。

(一) 山门

进山门之前便可见崇福寺被荷花围绕, 往西可见流水山峰绵延, 过观音堂、仙翁阁, 密林处塔尖隐现便是山门了。

(二) 水镜台

进如山门看见的第一座建筑便是水镜台, 古戏台面向圣母殿, 主要是祭祀表演之用。水镜台建筑很为独特, 前面上部为单檐卷棚顶, 背面上部为重檐歇山顶, 左右两边各有走廊连通前后。晋祠祭祀时候会举办歌会, 附近的乡民都会来此, 赶庙会, 每年农历七月初二到初五, 晋祠周边十分热闹, 水镜台边更是人山人海, 人们祭拜神灵祈求安康。穿过会仙桥向西便是古莲花台, 莲台四角各铸一铁人护祠镇水, 看上去庄严威武。

(三) 献殿

献殿是供奉圣母的祠堂, 属于金宋时期的典型建筑风格。献殿和水镜台不同为单檐歇山式。周边较为空旷, 前后之间有通道, 四周也没有壁墙, 槛墙上置直棂栅栏, 显得殿堂内外干净深沉, 远观似亭楼又似禁地。

(四) 鱼沼飞梁

献殿过后, 就是位于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鱼塘中可见游鱼, 因其上面有十字形桥, 故称“鱼沼飞梁”。由高向下观望, 粱檐似展翅的大棚, 东头西尾, 南北为鹏之两翼。这座结构新奇, 形状别致的十字桥, 是全国现存的孤例建筑。鱼沼飞梁之于此处, 既可连接前后, 又可增加层次感, 提升视野开阔度。圣母殿前廊木雕盘龙倒影于水中, 活灵活现。献殿是古代人们举办祭祀典礼摆放祭品的地方, 整体呈半开状, 从上往下看画面感很足。

(五) 圣母殿

圣母殿作为晋祠的主殿, 位于晋祠最深处。最古老且最宏伟的大型建筑, 高19m, 重檐歇山顶, 殿身四周有回廊围绕, 殿内没有柱子, 内置神龛, 中塑圣母, 四周有侍从共42尊, 前部设置棂窗复加柱廊。

五、晋祠中祠庙寺观建筑体

晋祠内的古建筑群以祠庙寺观为主, 但又各具特色形式不一, 有很多建筑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已成为孤例, 不仅需要我们学习古人的智慧和留下来的魁宝, 更需要我们努力去保护, 让这些建筑物能够存留更长的时间。

(一) 祠庙寺观整体布局

晋祠内的古建筑群从总体布局上主要有中、南、北三处建筑群, 其中寺庙祠观20多处, 古建筑上百座。除祠庙寺观外, 晋祠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种类和形式的建筑, 融合着各种景观, 让晋祠成为一个宜人养灵的圣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

(二) 祠庙寺观的联系、融合与转化

圣母殿中供奉的是传说中的圣母, 被誉为晋水之神。圣母殿经朝代更替, 从祠堂变为庙宇, 最后修建水母楼, 圣母殿又简化为祠堂;昊天神祠是关帝庙、玉帝阁和三清观的结合。其开始为关帝庙, 清朝乾隆帝将西塌的玉皇庙和三清殿移了过来就形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庙观结合体;文昌宫上层为文昌阁, 是祭祀文昌帝君的观, 下层为晋水七贤祠;奉圣寺经过80年代重修, 已成为一个寺庙祠的组合体, 且很多组成部分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在晋祠中, 也不乏不同教道的融合建筑。不日, 舍利生生塔就是佛教和道教的融合入, 塔内前五层供奉佛像, 六七层却是供奉的道家的文昌帝君和魁星, 这种融合在中国建筑上也是很少见的;至于老君洞, 则有另一个名字方丈洞, 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盛行, 道教衰落的历史情形。

千年变迁, 晋祠历经风雨转合, 从一开始的简单祠堂到如今变为建筑风格多样, 文化深厚的园林建筑群体。很多建筑经过不同时代的修缮, 已成为一个文化和建筑风格的融合体了。这些变化像历史的书签, 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 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信息。

六、结语

晋祠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建筑群, 通过融合入祠、庙、寺、观等不同建筑, 使晋祠成为一个独特的园林建筑群。晋祠布局巧妙, 无论从空间序列, 还是内部构造, 都运用了很多手法进行表现。建筑物与山水之间的连接和过度都很自然和谐, 同时又将一股神圣庄严的氛围在个别建筑体上完美体现, 使得晋祠成为我国难得的集游玩与祭祀于一体的景观。晋祠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不管是其中建筑风格和手法的表达还是遗留的文化资产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和继承的手段。

摘要:晋祠古祠建筑组成及周边建筑物布局是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以晋祠的形成为出发点, 对晋祠环境及选址、空间布局、建筑构造进行研究;加以历史环境以及地理地质因素的分析, 对晋祠空间布局以祭祀角度进行诠释;从整体到个体细分, 再从个体带动整体的研究进行阐述, 对晋祠古祠建筑群祭祀文化和祭祀建筑进行深入探讨。力求从祭祀建筑中更深入地了解建筑所传递给人们的庄重、神圣的祭祀文化内涵。

关键词:晋祠,选址,建筑群,布局

参考文献

[1]韩振远.山西古祠堂[M].辽宁:辽宁人民社, 2004.

[2]常文林, 常学丽.晋祠文物丛谭.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9 (6) .

篇14:《华严石经》晋祠藏

晋祠藏华严石经,原名晋祠藏风峪华严石经,简称“晋祠华严石经”。元代时,石经藏于今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果树场果窑处风洞,东距晋源镇2公里,西距风峪口约1公里,南偏西距晋祠约5公里。清代朱彝尊曾作诗曰:“一百二十六,石柱刻作经;会须抉风峪,移匿水边亭。”抗战时期,石经曾被日军窃去。1941年,当地群众将石经抢回,并运抵晋祠保存。半个多世纪以来,石经不仅被妥善珍藏,而且还在陆续回归。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石经因故封存。1982年,太原市晋祠文管所在晋祠十方奉圣禅寺专建碑廊,展出较完整的石经60余通。目前,晋祠藏有石经总数整石加残石(同一石经的两块以上残石以一石计)近130通,如果连同至今仍埋在风洞遗址下的和阎军修碉堡用去的石经,估计在抗战前石经至少应有140多通。虽屡遭兵灾、几度搬迁,石经总数与清初仍相接近。与原刻总数相比较,也保存有近80%,而且大多平整完好、字迹清晰无损。

《华严经》原本是印度佛典,因译本不同,有60卷、80卷之说。经义中包含的4法界、10玄门等华严思想,是构成华严宗哲理、学说的核心。唐圣力二年,女皇武则天请僧人到长安翻译佛经,成80卷华严经文,并亲为之作序。80卷《华严经》由60卷《华严经》的7处8会(指释迦牟尼佛在7个处所主持了8次法会)、34品、60卷发展为7处9会、39品、80卷,是后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华严经本。它是大乘佛教的著名经典,也是唐代华严宗建宗立说的主要经典依据,被誉为“诸经之王”,为唐代佛教文化遗珍。这部佛经对中国的哲学,特别是对宋明理学、对禅宗等大乘佛教宗派以及对日本、朝鲜等地华严宗的形成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晋祠华严石经》由何人何时所刻,目前仍无从可考,但从石经所遗留着的译成之初的原始痕迹来看,可以确定它是唐译80卷《华严经》传世最古老的石刻祖本。石经由首尾完整、满镌唐译80卷《华严经》的柱形小楷石刻群组成。每卷分卷之上、卷之下二石。据此,全部石经数应是160通(连同补刻、复刻之石,应略多于此数)。石经无盖、无座、无雕饰,上下一致,高低参差,宽窄不一,刻石大小一般以每卷字数多少而选定,多数为高1米以上的四面刻,也有少数五面、六面或八棱形石柱。现存少数刻石有武周新造字19个。在少数刻石顶部或末尾有题记或题名,一些重要题记是研究隋唐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从石刻所具有的书法艺术价值来看,其石刻书迹是唐代精美小楷的荟萃,宛如一部唐代小楷范帖,是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篇章。《晋祠华严石经》为典型的唐人楷书,保存了大批字径约2厘米的小楷书作,虽少数篇章缺乏安排,但多数结构严谨,风格多彩,有浓郁的初唐书法神韵。这部石经除小楷外,还有少数隶书刻石。有的一石之中隶楷并存,但更多的是在大量精美的楷书字迹中掺以隶、魏笔意,表现出唐代书风形成之初的过渡痕迹;有些楷书篇章笔圆体方,外柔内刚,颇有虞(世南)书神韵;许多篇章方整稳健,用笔舒展遒劲,颇有欧、褚风骨,而无拘谨之气;有些篇章的行气结构稳穆含蓄,顿提使转,藏露有致,颇有小楷《乐毅论》、行书《兰亭序》等右军笔意;有些小楷字迹雄强深厚,刚劲有力,竖画有向内折钗之势,为后来颜体的初形:此外还有许多端庄古朴、笔力遒劲的书作。《华严石经》止于唐代,只此一部,石仅百余,却呈现出许多不同风韵的精美书作,令人叹为观止。

上一篇:初中语文试卷分析教师下一篇:×工区二○○四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