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2024-04-24

[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精选14篇)

篇1:[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谢谢主席,问候各位。同性恋现象自古有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同性恋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同性恋究竟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问题呢?

我方的观点是:同性恋是社会问题。首先,请允许我阐释两个定义。同性恋有三个分别的意义:

一、同性恋倾向。是相同性别之间的个体产生爱慕、情感、性吸引及性行为吸引的现象。

二、同性恋行为。基于同性吸引,从而选择这种包括同性之间的情感依赖及性行为的生活模式。

三、同性恋权利运动。指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运动。问题的定义有: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或障碍 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意外。在这里,我方将就同性恋是在社会中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为观点展开论述。

首先,同性恋倾向者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等表达自我,使同性恋问题在社会上得到更广泛的关注。(缺例子,用浩明的例子吧~)同时,社会环境反作用于同性恋倾向。一方面,许多人因来自社会的压力抑制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基督教影响)。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通过社会的普及更加了解同性恋倾向并逐渐了解自身性倾向。

其次,同性恋行为影响传统的家庭模式,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性恋者在传统的异性家庭模式中得不到想要的爱情,还会产生同妻问题等各种家庭危机。而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同性恋行为是社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对同性恋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态度让同性恋者更有勇气做出同性恋行为。中大女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披彩虹旗出柜,获校长及同学们支持。试问如果没有日渐开放的社会环境支持,同性恋者还需在暗柜中躲多久呢?

最后,同性恋权利运动加快伦理价值观、社会观念的更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石墙事件”引发了美国同性恋群体维权的行动,并扩展到世界范围内。种种同性恋权利运动不仅增强了人们保护这个群体的意识,更让人们对保护人权自由有了新的思考。同时,社会意识的进步又大大地推动了同性恋权利运动(同性恋组织壮大、运动规模化全球化)。

无论从同性恋倾向、同性恋行为还是同性恋权利运动来看,同性恋对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又在社会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同性恋者应有的权利已得到普遍的承认,但在实施保护过程中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难而这些问题日后仍需在社会各界的努力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同性恋是社会问题。

篇2:[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大家晚上好!

很荣幸能在这与对方辩友讨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在我方立论之前,我想提醒对方辩友,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我们从不否认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对方辩友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即社会现象不等同于社会问题,根据社会问题的定义即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可知,社会现象包含社会问题。下面就由我来陈述我方观点,我方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人问题。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大学生。根据教育部定义: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其次,什么是问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需要解决的疑难或矛盾。

最后,我们来阐述究竟什么是个人问题?个人问题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核心概念。个人问题的判断标准至少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形成原因。2,个人发展。3,解决方式。依据这三个判断标准,由我方来告诉对方辩友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人问题。第一,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来看。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五:1,地域性就

业困难,8成以上的大学生希望留在发达地区,省会城市。2,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3,心态浮躁,急于跳槽。4,近几年毕业生素质下降很快,导致企业厌倦甚至反感。5,没有时间观念以及诚信问题。以上五点的本质属性都指的是内因,并且哲学观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数。因此,大学生就业难,从本质看,就是个人问题。

第二,从大学生个人发展来看。大学生是具有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他们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对就业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就促使了我国大学生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境地。北大近年来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首先引导的就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这种种这些不都是在说明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人问题吗? 第三,从解决方式来看。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就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要想从社会中得到工作就应该不断完善自我。

篇3:到底是工程问题还是行程问题

(1) 如果这样画线段图, 就成了行程问题.

解:设A、B两地路程为a km, 甲出发x h后与乙相遇.

(2) 还可以这样理解、画图, 就是工程问题.

解:设甲出发x h后与乙相遇.

反思:第一种解法对于字母“a”设而不求, 解方程时两边同时约去a后得到的方程与第二种解法的方程一样, 由此可见, 它们“形似异非异”, 应该是本质相同吧!一个问题往往不只有一种解释, 看你从哪个方向去思考, 但我更倾向于工程问题的简单解法.

篇4:就业困难,结构问题还是个人问题

专业学习带来了什么?

从知识体系结构的角度看,专业设置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根据1998年国家制定的标准,知识体系大体分为12个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又分为若干二级学科,具体到大学生具体所学的专业则又到了更为“基层”的分类。较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迅猛速度,这样细致的知识分类和专业领域划分总是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出现了所谓“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社会发展亟需的紧缺的新职业和新岗位招不到精专的人才,发展较早、待遇较好的职业则人力资源富足。于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包括研究生都面临专业不对口的就业选择。这种现象客观上突出了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专业分化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看起来纯粹是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问题。因为社会发展不能创造足够多与能力相匹配的职位。在高校培养了大量的有知识的劳动者、高级管理人才的同时,社会需求的结构和水平没有相应的变化和增长。所以,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结构发展的不匹配或许是这种解释的最简要形式的总结。

是不是社会结构的问题?

记得在我校工作的一个外教提了一个颇有启发的问题:“大学生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我了解的中国西部那么多地区亟缺教师,为什么毕业了不去呢?”西部边远地区的基础教育的确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我们国家的政策也正在通过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来进行积极应对。事实上,就业难不是因为社会需求不够,不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而是因为社会不能创造出足够多“理想的”职业和岗位。这个“理想”也不能仅仅理解成专业对口的问题。工作难找决不是专业不对口、社会需求水平不均衡那么简单。毕业生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已。如果仍要从经济社会结构中寻找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那只能说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不能创造足够多的令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当然非要沿着这个逻辑分析下去的话,理想的工作岗位数量不够,或许也可以最终归结到经济社会结构上去。

个人意愿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仅是个产业结构、教育结构和社会结构的问题,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展和调整这些结构,来解决人才培养和特定岗位数量匹配的问题。毕业生们寻求“理想的”职业归根结底还是个价值观问题,是个人理想和意愿的问题。事实上,当前就业问题上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互碰壁的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一致比较坚韧的传统就业观念。为了应对社会分工的当代形式,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了大众化进程,其定位已经由精英阶层的培养过渡到了普通劳动者的培养。与此对应的是,大学生们似乎仍不愿放弃过去的理想。

今年我指导毕业生做了几百份在校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公务员考试问题上,除了部分同学把它仅看作为一个机会之外,大部分打算参加考试的同学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官本位思想。看来公务员这个职业是大家比较“理想的”或“令人满意的”。研究进一步对公务员考试动机的因子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保守求稳和官本位思想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因子。这个结果让我非常惊讶,它让我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市场经济发展必然提高人才流动率和社会变迁的速度。面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变化,个人求职观念不变化的结果必然就是失落、失意乃至失败。

我们能够做什么?

那么是什么因素让众多的大学生宁可面对不可回避的变化仍然坚持保守求稳的心态呢?我想这种观念层面的问题,一定是可以从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中寻找到深层原因的。经济和社会在发展和变化,劳动分工在持续变化中日益多元,但是我们在就业理念、人生价值、成功观念等领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广义的社会化过程,仍在顽固地坚守传统思想的阵营。这是个更为根本的深层原因。因为,从个人意愿的角度看,每个求职者都打算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大学生要获得更高的职业荣耀和社会认可自然也就无可厚非。但如若一直徜徉在“天之骄子”的云端,跌落到现实上受伤也就是必然的了。更要命的问题是,我们大量的毕业生都会如此地受伤。为了减轻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既不能把罪责简单的归结到社会经济结构上,也不能简单地把责任甩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上。当务之急,似乎更应该从职业生涯理念和就业价值观念方面进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

篇5: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梵高的画从一文不值到价值连城,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了几个世纪,我们眼中的美可能是朝阳初生的耀眼,也可能是落日余晖的殷红,从古至今,每个人对于美的看法都不尽相同,因人而异,所以,我们说,美是一种情感的想象活动引起的精神愉悦。当然,我们也不反对对方辩友即将会告诉我们的美的产生都需要一种客观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到底美不美,却是我们用心感觉出来的,因此,换一种说法,我们也认为美一种是客观存在的物品在人的意识中带有愉悦性的形式。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一、从美的特性来看。美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总是以其生动的感性形象为主体感官所感知的特性。美的事物,都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展示其美的风采,但是若是离开主观感受的感知,美又将无所依傍。形象性继续向深层拓展,就是感染性,美的事物让人产生美的感受,也就是感染性的体现,同样的一幅油画,可能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就觉得不美,因此同一件事物的感染性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就有了不同的效果。有人认为一个事物美,这个事物也就具有了功利性,或者说其具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样的物品也可能因为不同人的不同主观感受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与价值,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件艺术品有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买,有人认为不值得。

二、从感受美的主体来看。只有有思想、有意识的生命才能感受到美;一个事物需要人的认可才能称为美。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一个事物,只要视力相同的人来看,对于事物的感受都应该是相同的,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人们往往对相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与感受,是因为每个人的感觉和意识不同。为什么人们更热衷于交流他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又为什么人们对于一些问题很难达到共同的默契。正是因为人对其倾注了个人情感与想象,再加上每个人不尽相同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从而构成了这个斑斓的美的世界。

篇6:[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矛盾严重,其原因是由于患者与医生双方的信息相互不对称,那么信息不对称的本质在于观念问题。

医患关系指表象的冲突事件,又指医患双方心理上的不满,观念是指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看法和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健康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患者来医疗机构就诊不仅要求了解治疗的相关信息,还要求医务人员技术要精,服务态度要好、服务质量要高,患者认为只要出了钱,病就一定会好,潜意识就默认医院是什么病都可以解决的地方。基于这样的观念背景下,我方认为观念问题是当今中国医患关系的成因。因此我将用三点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医患关系矛盾是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不理解造成的。“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医生问诊全过程往往少于五分钟。这短短的问诊过程不足以患者问清想咨询的问题。因此当患者糊里糊涂完成检查、缴费、治疗,尤其是治疗效果不如愿时,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被医生敷衍、误诊、过度医疗。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

下,患者带着怀疑、不信任的眼光看医生,心理产生落差于是各种抱怨、甚至大打出手,这种事件屡见不鲜,其矛盾根本并不是治疗费的多少,而是我给了钱病却没治好。在医闹如此严重的今天,医生也对患者充满了戒备,给患者看病的同时还要随时准备自保,防止自己被打,这种情况下还能好好看病么?这种观念的恶性循环,让医生对病人越来越冷漠,患者越来越仇视医生,医患关系如何不出现矛盾?

其次,媒体的恶意煽风点火导致整个社会对于医患矛盾观念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加剧了医患矛盾关系。不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片面将医生形象妖魔化,例如纱布门事件。真实的情况则是医生本是想采取宫腔纱布填塞的措施止血,保住患者子宫。却被媒体报道为无良医生手术忘取纱布结果一群不明真相的网民在后面跟风评论。正常的手术报道成医疗事故。这不仅丑化了医生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导致整个社会都片面形成对于医生的不信任观念。更叫无辜的医生如何去看待这个冷漠的社会?这根深蒂固的医患关系,从而加剧了医患矛盾的紧张。

最后,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我穷我有理”的怪异心理,中国人深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道理,在诊疗效果不满意时,部分患者往往不依法办事。发生纠纷后,不肯通过法律诉讼依法解决医疗问题,而是找 “职业医闹”、“拉横幅”来医院闹事,或者到医生院长那里大吵大闹,甚至打人砸物,迫使医院妥协,而医院为了保护声誉,降低负面影响,往往赔钱了事,以求息事宁人。许多人看到通过医闹可以比正常法律途径更快速获得好处,便纷纷效仿,更加助长了医患关系越闹越凶!

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当今中国医患关系核心问题是观念问题。

问题:

1、对方认为有了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医患关系就会永远消失吗?

2、假设你被一个人欺骗了,那你会认为整个世界的人都是坏人吗?

3、对方知道香港(发达国家)零医闹的原因吗?是因为他们法律的完善,民众的法律观念强,不会动不动就用暴力解决。

4、一个病人患病,这次三天就好了,有一次7天都没好,对医生产生了抱怨,这也是属于金钱?因为愈后效果的好坏和高低,取决于个体差异和患者对医嘱的配合度。

5对方知道我国的医保制度吗?我国的医保规定不能超过某个金额,所以决定了医生不会乱开药,开大处方,那么现在医闹还依然存在,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6医生想要多赚钱,就得多开药,大检查,医生利益与患者利益冲突? 现在大部分医生都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去给病人看病在必要的时候需要这些检查

但是病人认为没有必要。这两者观念就产生了矛盾,归根到底还是观念问题

7对方辩友听过百度看病的问题吗?就是从根本上病人普遍不相信医生,这不就是观念上的错误造成的

8、你听过农夫与蛇的问题吗?一块救民纱布引发一场罪恶的闹剧、9、信息不对称问题

篇7:[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当今中国为什么不行?我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仍然不够,甚至无法给它一个定论。我们也不过是刚刚晓得这不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心理疾病的问题太多了,这不足以说服我们将一个孩子的未来交给他们。那么当今中国到底为何不行,解释给大家听。

首先你要知道,在当今中国,同性恋的婚姻是未合法化的,抚养孩子只能以单亲形式,同时,一个养父母是异性的被扶养人和同性的区别在于,后者被抚养人一定会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单亲和非亲生的影响在哪里?当我们无法保证一个孩子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时,这些东西会变成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会造成什么结果?总之不一定是好的吧。

如果对方辩友觉得这没什么,好,再往深处看,当一个孩子被同学被小伙伴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一个性别的时候会是怎样的结果。我承认国内如今有呼吁不要歧视同性恋的价值导向。可是导向归导向,当你听到自己身边有人是同性恋的时候心里会不会怪怪的,你会不会用“搞基”“断背”“蕾丝边”这样的词语去和朋友说笑?不要说没有,我不信。不歧视不代表不会投去异样目光,我们只是知道歧视不对,但这种不对的事你未必就没有在做。你听到库克出柜的事会很支持没关系,可你听到***出柜呢?听到自己老爸老哥出柜呢?答案不用我说吧。我国人民对待同性恋是怎样一个态度大家不会不知道,那些不发表意见的恐怕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更何况小孩子,小孩子知道自己的同学爸爸妈妈都是男的,他不会去思考自己言行是否合适,他不是大人他是熊孩子。你的同学天天嘲笑你老爸和老妈都是你老爸你说你觉得没关系OK你碉堡了这场比赛算你赢。

再者,性学专家李银河告诉我们同性恋应该是一种遗传性状在作怪,但是,他补充道,未必就和环境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和数据证明同性恋父母对小孩子的性取向没有影响。说明什么?你会教坏小孩子的。没有错,我国是提倡不歧视同性恋。不歧视难道就该推动它发展吗?

篇8:[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关键词:还乡,天边外,人物形象,悲剧

一、前言

哈代的小说《还乡》和奥尼尔的戏剧《天边外》都堪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在英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两部著作都分别塑造和刻画了个性鲜明, 追求自我理想和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还乡》中的尤苔莎一心追求浮华的城市生活, 不惜一切代价逃离乡村生活;克林却从舒适的城市生活中还乡, 希望在乡村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天边外》中的罗伯特向往出海, 去实现多年的梦想, 去“追求那隐藏在天边以外的秘密”, 去拥抱大海、体验大海;罗伯特的哥哥安德鲁一心想经营自家的田庄, 不料自己的心上人露丝却喜欢上了自己的弟弟, 于是违背自己的原意替弟弟出海。

《还乡》中的尤苔莎和《天边外》中的罗伯特向往着“天边外”的生活, 却都没有实现, 而《还乡》中的克林和《天边外》中的安德鲁渴望在乡村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各自的愿望, 不料理想也灰飞烟灭。两个渴望“走出去”的人尽管望眼欲穿也寸步难行;两个一心想“扎根于乡土中”的人却被迫放弃。他们都徘徊于梦想与现实之间, 徘徊于“还乡”与“天边”之间, 这就是造化弄人, 命运曲折的悲剧所在。本文从细读文本的角度对比研究了这两部作品及其作品中的几位主要人物。

二、《还乡》与《天边外》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比较

1. 人物形象在性格上的异同

这两部作品的四个主要人物中, 尤苔莎是女性, 她体现出了特有而复杂的性格特点。一方面。游苔莎是一个与周围旧有传统相抗争的现代人物。她热情、反抗、不服从社会习俗。另一方面, 受荒原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游苔莎骨子里存在着与落后的传统的价值观念相妥协的局限性。在强大的社会力量面前, 作为女人的游苔莎是脆弱而渺小的, 在自己没有能力冲破荒原桎梏的情况下, 她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和其他她所鄙夷的荒原女人一样的方法——凭借男人改变自己的未来。[1]她从来都没有想过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一点也是她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

罗伯特生性充满幻想, 渴望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他的愿望虽然强烈, 但是却因一时冲动的爱情而放弃了实现愿望的机会。虽然后来他无数次渴望走出去, 但是因家庭的责任和身体的虚弱, 这已无法实现。他就是在这种无法实现走出去的意念和自己生活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之中徘徊, 矛盾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是一个只会幻想却不会采取行动的人, 他的理想真的是“理想”, 不可能成为现实。只有到死的那一刻, 也许他才是“真正地走到了天边外”。这一点他比不上尤苔莎, 尤苔莎为了自己的理想, 不惜采取一切方式, 想尽该想的办法, 虽然结果不尽人意, 但至少她还是努力过, 奋斗过。

克林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跟其他的年轻人一样, 怀着对理想的憧憬, 他激情洋溢, 但是他做出了错误的职业选择, 还乡开办学校的理想是高尚的, 但他却低估了计划的难度, 同时又把这个计划当做全部生活目标。尽管他是以一种高尚的方式, 但实质上, 他和尤苔莎一样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并且一意孤行。在所有努力都徒劳无获后, 他只能孤独地四处传教。他从最开始就准备成为牺牲者, 他的选择自然不可能带给他幸福的生活。[2]

安德鲁长得粗壮、魁梧, 天生一副适合做粗活的模样, 而且他自己也打定主意要经营好自己家的田庄。然而没想到的是, 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 本来该爱他的露丝却爱上了弟弟, 本来该由他来经营田庄的却落到了书生气十足的弟弟身上。他选择了逃避, 毅然离开了家, 跟舅舅出海, 选择了不适合他的生活, 成为了“天边外”的人。几年的经历使他开阔了见识, 同时也改变了他淳朴的性格, 他成为了一个投机商, 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克林和安德鲁这两个人物, 开始都有着自己的追求, 然而后来却改变了, 虽然克林是自己改变的, 安德鲁是被迫改变的, 他们都走错了行, 做了自己不该作的选择, 均不得志, 失败收场。

2. 不同人物, 相同结局

《还乡》和《天边外》都是悲剧, 这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都是悲剧, 这一点是相同的。从背景上说, 这跟作品的创作者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还乡》是一部人类“生存”的悲剧, 所有人物之间的情感和思想冲突都因为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和境遇的作用而变得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尤苔莎在出走中掉进河中溺水而死, 克林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 身心疲惫, 穷困潦倒。《还乡》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作品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是其持久的悲剧创作中的第一次全面尝试。自此, 哈代告别了早期的田园诗般的牧歌文学, 笔锋转向叙述主人公的悲惨传记, 突出了个人叛逆精神与不可知的命运之间的矛盾。在这部小说中, 我们看到了哈代在后来的悲剧小说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思想, 即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和内心冲突决定着个人命运, 并造成悲剧。

而奥尼尔认为:“我们本身就是已经写成和尚未写成的悲剧中最令人震惊的悲剧。”他还解释道:“一部真正的悲剧里的幸福比古今一切皆大欢喜结局的戏剧里的幸福还要多。把悲剧看成不幸无非是当代人的看法而已……悲剧在精神上鼓舞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3]奥尼尔在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中积极地探索和寻找摆脱命运的生存出路。对他们来说, 现实生活难以承受, 他们需要为自己找到一种抵御现实的力量, 使他们从痛苦的生活中得以解脱。而现实不仅是敌对的, 也是匮乏的, 现实中没有可以作为这样一种解脱的资源, 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4]《天边外》的三个主要人物, 在关于梦想与爱情的追逐中, 全部受到生活的捉弄。受到一种看不见挣不脱神秘力量的摆布, 每个人都各自经受了生活的严酷考验而全都以悲剧结束。

《还乡》与《天边外》这两部作品, 从题目上看, 即是一个“走回来”, 一个“走出去”, 虽然寓意相反, 但是正是这种相反造就了二者的相似。两部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刚好是两条相反的平行线, 一条是克林和安德鲁走的:“离乡—还乡”;一条是尤苔莎和罗伯特走的:“在乡—想着离乡”。他们都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最终在理想的幻灭和现实的冷酷中悲惨结局。通过对这两部作品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通过对他们命运和结局的审视, 不仅感染了笔者, 同时, 也给更多的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冯小妮.一场偏激个性引发的悲剧—《还乡》的人物性格分析, 科教文汇, 2009 (9) :224.

[2][3][4]王宁.尤金·奥尼尔:论悲剧,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126.

[5]袁可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一册 (上)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5.

篇9:到底是工程问题还是行程问题

① 如果这样画线段图,就成了行程问题.

解:设A、B两地路程为a km,甲出发x h后与乙相遇.

+x+×1=a.

解得:x=.

答:甲出发 h 后与乙相遇.

② 还可以这样理解、画图,就是工程问题.

解:设甲出发x h后与乙相遇.

+x+=1.

解得:x=.

答:甲出发 h 后与乙相遇.

反思:第一种解法对于字母“a”设而不求,解方程时两边同时约去a后得到的方程与第二种解法的方程一样,由此可见,它们“形似异非异”,应该是本质相同吧!一个问题往往不只有一种解释,看你从哪个方向去思考,但我更倾向于工程问题的简单解法.

王老师点评:这是发生在课堂上真实的教学片断,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在质疑、思辨中生成了不同的解法. 王玥、李彬两位同学能够及时捕捉这样的素材,加上自己的思考,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那一句“形似异非异”很精辟!思考能力往往在质疑、思辨中不断提高,这才是最本质、最生态的学习.

篇10:[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尊敬的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保护弱者是社会的倒退。开宗明义,所谓弱者就是指势力弱的一方或畏惧困难,挫折,意志薄弱的人。今天我们所说的弱者,是指全社会的弱者,是宏观上的弱者,是一个整体。现代汉语词典上对保护的定义是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而需要区别的士是帮助的定义是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人精神物质收那个的支援。我方判断此辩题成立的标准是:保护弱者是否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阻碍作用。

基于以上条件,下面我方将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物质的角度来讲,保护弱者不利于更好地创造社会财富。达尔文进化论中有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法则,人类正是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的主导,并不断发展社会竞争力,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一味地保护弱者,则破坏了这一自然规律,会让弱者失去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升自己能力的环境,使弱者对保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不能努力获得一种积极的状态,去创造发展个人及社会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弱者因保护而造成的竞争力不强,造成了强者在竞争中的紧迫感,使强者不能够完全的发挥出自身潜能去创造物质财富。

篇11:做鸡头还是做凤尾一辩稿

听完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陈词,我们不仅为其文采而深深感叹,但是华丽的辞藻掩盖不了本质内容的空洞,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认为,我们应当宁做凤尾,不做鸡头。

做鸡头还是做凤尾,是一个人所要做出的选择,首先,我们要确定面临这个选择的人群范围,这个范围内并不包括已经在社会上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老油条们,而是特指初出茅庐的新手,这类人有一定的本领和能力,但是缺少经验和历练,对于他们来说,做凤尾是远远比做鸡头更明智的选择。

首先鸡和凤有本质性的差别,我们提倡凤尾好,关键是在凤。鸡群和凤群,是两个高度完全不同的群体。鸡头是指小环境,弱条件下的领头人,凤尾指的是优越而又复杂的竞争环境中的追随者。做凤尾,哪怕只是凤尾,也是生活在一个有着良好环境的群体中,在这里有相比鸡群来说更加优质和丰富的资源,wei 我们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当人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更高的起点上,能让人更有机会取得进步。其次,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我们会变的更加优秀,新东方教育的董事长说过,交朋友一定要宁做凤尾,这样你才会渐渐地向优秀靠拢,这所谓近朱者赤,在一群优秀的人之中,耳濡目染,得到启发,自身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凤尾与鸡头相比更容易得到自我的提升。第三,在凤群之中作为凤尾,在人才辈出的环境里,你甘愿永远做别人的尾巴吗?但凡有志者,绝不会逡巡不前,没有强有力的竞争,没有世事的挫折,人才不过是凡夫一个。置身于凤群之中,因为面临优秀的同伴,那种随时可能被超越甚至掉队的危机感会压迫着凤尾们不断的超越自我极限,从而迈向辉煌所以,在凤凰齐聚的地方,在存在拼搏与奋斗的那一方天地,才使真正的生活空间。

宁做凤尾,是一种睿智,是大气魄,大胸襟。是永不言败,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内心表白。宁做凤尾,是不贪慕虚荣,更是生生不息的追求和奋斗。仔细想想,古往今来,又有几只“鸡”能一飞冲天?倘若我们只甘于做一只鸡头,在鸡群中,因为失去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精神,以及天生能力的限制,被困在小小的一方天地里,当你带领着鸡们捉虫扑腾的时候,遥远的天际,凤尾们,正随着凤群,自由翱翔。飞凤来仪,放射出万丈霞光!

篇12:[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我们讨论电视相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判断的标准是电视相亲的存在对于人民对社会,对人性的发展是积极的还是有害的。我方认为,电视相亲利大于弊,理由有二:

第一、从个人层面讲,电视相亲的盛行为青年男女创造了相亲交友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邂逅机会,有利于拓展他们的交友面。参与者可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进而选择性地学习,或者根据对面异性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进而完成一个表达,而对于观众,不管你是否会采取电视征婚的形式,如能提前知晓自己理想对象钟情什么样的伴侣,投其所好,加强自身修炼,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征婚成功率。借助电视的镜头,无论是参与现场的男女嘉宾,还是观看这个节目的单身男女,都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意中人。一见钟情的神话或许不会上演,但是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至少为以后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电视相亲为我们在现实相亲之外又搭建了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让更多的相隔千里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可谓功于电视,利在天下。

第二、从社会层面讲,电视征婚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引发了社会的思考。电视征婚节目之所以这么火,在于和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的相符合,它无比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择偶观以及价值观。它成为观众借以感慨或唏嘘的平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选择这样的方式敞开自我、不惧怕公开的表白是一种思想进步的表现。它更一步反映了“身高不是距离,年龄不是问题,人人零距离”的择偶新观念。其次电视征婚节目折射出时代所特有的各种爱情观和价值观,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富二代与拜金女的出场展现了30年强烈物质利益追求带来的财富膜拜后遗症;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上存在的严重的道德匮乏的问题。而这些,都是一个节目引发的思考,电视征婚以碰撞、挑战、颠覆、重构真实地体现了中国转型期过后既已形成的变形社会状况,而这种反映,是我们重构自身观念所必须的。

篇13:[一辩稿]“同性恋是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一、网吧行业行政许可制度的演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几乎没有人会否认互联网的价值, 与报纸书刊相比, 它将信息以成百上千倍的速度传递, “地球村”不再是空谈。网络渐渐渗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但我国的电脑普及率不高, 况且, 人们也不可能随时携带电脑, 故网吧行业应运而生。

强大的沟通交流、信息交换、言论表达和消遣娱乐功能使得网吧市场迅速壮大, 在获取信息、丰富生活方面作用很大, 但随着该行业各种问题甚至是恶性事件的出现, 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批评, 政府也通过行政许可建立并强化了网吧市场准入制度。网吧行业行政许可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前许可阶段

国内网吧约兴起于1995年左右, 当时主要提供上网终端服务和有限的游戏娱乐服务, 收费较高, 鲜有光顾。由于潜在市场巨大且无系统的网吧业行政许可制度, 私人网吧开始大量出现, 一时间“百吧争鸣”, 消费价格逐渐走低。

2.一般许可阶段

网吧行业在缺乏规制的自由发展中滋生出了许多问题:色情、淫秽内容以及赌博、暴力性质的网络游戏泛滥于网吧, 社会反应强烈。随之, 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98年12月25日联合出台《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 设立行政许可, 实行简单的市场准入制度, 网吧的普及出现了“第二春”。

继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骤然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影响恶劣。2001年4月3日, 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颁布《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管理办法》, 当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的通知》更是以行政法规的面貌出台, 强化了网吧行业的行政许可制度。但麻烦并未就此结束, “高门槛”拦住了众多蠢蠢欲动的“准吧主”却挡不住指数式增长的市场需求, “哪里有需求, 商品就流向哪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政部门“重审批、轻监管”的管制模式导致大量“黑网吧”产生, 行业秩序仍旧混乱, 甚至愈演愈烈。

3.特许阶段

从2001年到2002年, 国家下大气力组织了两次网吧业专项治理。恰在第二次专项治理期间, 北京一家名为“蓝极速”的“黑网吧”发生火灾, 伤亡惨重, 北京市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当即颁布针对全市网吧的“整顿查封令”, 明确表示“今后不鼓励发展网吧”。大规模清查整治“黑网吧”行动达到了力度、强度的最高峰。2002年9月29日, 国务院颁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2个月内, 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分别就该条例出台了相关的贯彻执行通知, 对于网吧的设立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

2003年4月22日, 文化部《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发布, 网吧行业行政许可制度正式进入特许阶段, 并规定“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停止审批非连锁经营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二、行政许可制度在网吧行业管理中暴露及引发的问题

(一) 网吧行政许可的自身“缺憾”

1.网吧行业设置行政许可缺乏法律依据

笔者纵览规制网吧设立的行政许可行为的文件, 发现了诸多问题:

(1) 公安部、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网吧”经营行为加强安全管理的通知》属于一般规范性文件, 在没有上位法授权的情况下设立了网吧行业行政许可没有法律依据。

(2) 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颁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管理办法》从“位阶”来看属于行政规章中的部门规章, 其制定应有上位法或国务院决定、命令作为依据。但据该《办法》所称, 其制定依据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后者只是公安部的规章, 不能构成其权力的合法来源;而前者不直接涉及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管理, 也未规定对网吧业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可见, 该《办法》是在自我授权创设审批制度, 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也没有任何依据, 因而也是违法的。

(3) 文化部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僭越上位法且违反《行政许可法》。该《通知》依据之一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 我们且看, 作为行政法规的《条例》规定, “设立网吧可以向县以上政府文化部门申请”, 属一般许可, 即申请人只要符合相关实体和程序条件, 就应当认定为有权利得到许可。而文化部《通知》却规定“全国性连锁网吧有10个特许经营权, 省一级则只能有3个”, 作了数量限制, 改“一般许可”为“特别许可”, 擅自扩大了行政部门本身的权力。使得经营者即使符合《条例》规定的设立网吧的条件, 也不能进入网吧市场, 剥夺了成千上万的网吧经营权。

文化部《通知》的另一个依据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这本是一个建议性和促进性的文件, 但经过了文化部的上述解释就变成了强制性的规定, 即“网吧只能以连锁形式存在”, 不许以其他形式存在。

这不仅违反了上位法的规定, 也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第十六条规定的“规章不得增设行政许可”;“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行政许可条件”的规定。因此, 文化部《通知》设立的特许制度本身违反了法律。

2.网吧行业行政特许不甚合理

行政许可中的特别许可是“法律将某种行为作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不符合社会理想的行为予以普遍禁止, 但允许在特别规定的例外情况下, 赋予当事人从事禁止行为的自由, 它是一种附免除保留的禁止, 通过它, 公民的权利范围被扩大。”[1]其作用主要在于控制有限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直接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行业。其中, 所谓直接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事项, 由于表述实际上过于宽泛, 如果不严格加以限定, 容易将可充分竞争的行业纳入特许的范围[2]。因此, 应当将直接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事项限定为某种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不符合社会理想, 需要普遍的加以禁止, 但为了防止法律抽象规定产生的困境, 需要借助特别许可对禁止加以免除[3]。

暂且抛开笔者前文关于“网吧行业行政许可缺乏法律依据”的论述, 单就该行业设置“特许”的合理性来看, 网吧作为便利公众接触资讯、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身是符合“社会理想”的, 显然不属于“有限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直接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的范畴, 不存在特许的资质基础。只是因为存在安全隐患、不健康信息传播等潜在危害, 才需要政府管制, 但是这种管制不能对网吧的经营造成过度限制。

行政机关之所以“抬高网吧业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繁琐的程序来控制进入该市场的网吧数量, 从而减轻对设立后网吧经营过程中进行管理的压力, 是一种为自己“减负”的“聪明”办法。

3.运动式执法凸显行政愚钝

“严打”、“专项治理”、“突击执法”等现象俨然已经成为我国行政执法活动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行政机关日常往往疏于管理, 一旦出了事故、有了指示、发了文件, 执法机关便“如梦初醒”, 试图一蹴而就。这种运动式执法在网吧管理中也尤为明显——平时放任网吧“自由繁殖”, 出现问题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调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打击“问题网吧”, 轰轰烈烈, 疾风暴雨, 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运动一来, 违法行为纷纷销声匿迹, 运动过后, 好景不长。“运动式执法”反复使用直接影响了行政执法的稳定性, 被成为“抽风行政”。行政监管不应扮演仓促应战的救火队, 日常监管机制的成熟才是长久之计。

4.“一刀切”有违法之虞, 损害政府信用

“蓝极速”的一把火殃及了众网吧, 行政部门厉呵“所有网吧一律停业整顿”。但我们显然不会因为交通事故就责令汽车商停产, 因为医疗事故就责令医院关门, 行政部门在网吧的管理问题上似乎慌了手脚, 采用“死亡法”整治网吧行业折射出行政的无力。

孔子有言, “言不中, 民无以措手足”。“一律”性的规定是典型的“一刀切”, 这种做法不仅在哲学上违反辩证法基本原则, 在法律上也甚为不妥。况且, “黑网吧”毕竟还是少数, 大部分网吧是依法取得营业资格的“良民”, “合法”与“非法”一夜之间被政府翻了盘, “建是政府批、毁也是政府批”, 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益, 也挫伤了公民对于法律的情感, 政府行为的变化无端极大地损害了政府的信用。“封杀令”的确不应“惠及”全体网吧。

在部分地方的网吧整治活动中, “勒令停业整顿”的表达司空见惯。然而, “停业”和“整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停业”是行政处罚手段, “整顿”是企业管理措施。即行政机关只能依照《行政处罚法》对违法网吧作出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决定, 但是, 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网吧整顿, 则侵犯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4]。对于很多网吧而言, 其成立合法、经营合法, 却因与之无干的“问题网吧”违规经营而“祸及其身”, 实质上是国家以其行政力量单方面暂时中止了与合法获得网吧营业资格者之间的和约, 属于政府单方面违约, 侵害了合法经营的网吧业主的信赖利益。理论上, 利益受侵害的业主可主张信赖利益保护向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请求, 符合《国家赔偿法》的规定, 但实践中鲜见。

5.“多头审批”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规定, 网吧经营行政许可的基本制度是:网吧业主必须首先取得文化部门核发的《网络文化准营证》、通信部门核发的《经营许可证》以及公安部门核发的《信息安全合格证》, “三证”齐全才能得到工商营业执照, 即所谓的“三证一照”制度。对网吧经营设立一定的审批制度无疑是必要的, 但繁杂的程序无疑加重了申请人的负担, 有悖于行政许可的便民原则、效率原则[5]。

“多头审批”的必然结果就是“多头管理”。网吧的确需要整治、监控、引导多管齐下, 要求齐抓共管。然而在现实中却演变为各行政部门“井水不犯河水”、“齐抓不管”, 春风吹又生的“黑网吧”便找到了生存的“真空地带”。

6.依靠严格的许可制度难以解决既存问题

网吧行业长期存在的几个棘手的问题:未成年人涉足网吧、浏览不良信息、沉迷网络游戏等问题都是在网吧的经营过程中滋生的, 不是提高入行门槛就能够解决的。退一步讲, 即使是采网吧经营特许的行政管理方法, 也只是管理的开始, 而非行政机关一劳永逸的监管的终结。行政执法部门在找到有效地日常监管方法之前, 企图仅仅依靠严格的准入制度规范市场, 难见奇效。

(二) 网吧行业行政许可制度之外的一系列问题1.强制连锁, 造成人为垄断

1.强制连锁, 造成人为垄断

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网吧行业的专项整治, 大力倡导连锁主题网吧, 使得我国目前占总数九成以上的单体中小网吧的生存环境变得十分严峻。但众多的单体网吧根本不买连锁网吧的账:“我现在的网吧经营非常正常, 证照齐全, 为什么要加盟大公司, 而且每年还要交十来万的高额加盟费?”况且, 在很多“吧主”看来, 网吧品牌的影响力远不及地理位置在网民的选择中的影响力大。

借助行政许可制度, 大量企业在网吧市场中形成并巩固垄断地位, 这种通过公共政策来谋取自身利益的特殊集团在现实中是非常普遍的[6]。切断了大部分个体网吧的生存空间, 使得拿到牌照的连锁主题网吧利润丰厚, 坐吃高额加盟费, 甚至出现几十元的牌照被炒到几百万的“奇事”。由于网吧数量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必然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2.管理部门争吃“唐僧肉”

有些管理部门借网吧治理之机硬性推销各种价格昂贵的管理软件。目前主要有屏蔽有害信息软件、零点自动关机软件和实施上网实名制兼有收费功能的软件, 名目众多的管理软件往往适得其反, 给网吧经营者带来沉重负担, 限制上网时间也给网民造成不便。

安装管理软件的费用高昂, 安装后必然还存在软件升级的附加成本。为了补偿这部分“损失”, 大部分网吧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种“小动作”, “智能”软件大都起不到监管作用。此外, 实名登记也不过“虚有其名”, 一是不能保证登记的是“实名”, 二是网吧客流量极大, 要查具体的人便有如大海捞针, 成本高、效率低。

3.执法简单, 屡犯禁忌

在网吧治理过程中有大量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为, “突击执法”一夜之间“取缔”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网吧, 其间的执法程序令人堪忧。在整治网吧的数年时间里, 行政部门更是未曾举行一次哪怕是流于程序的听证, 行政行为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受到了践踏。

此外, 时常出现的相互抵触的部门政策也暴露出了行政执法的“粗糙”, 甚至有些部门自己制定的政策也自相矛盾。比如文化部门不许网吧经营网络游戏, 严厉处罚违规者, 但是文化部门自己却又举办CS网络游戏大赛, 并委托网吧接受报名, 网吧业主无所适从。

三、网吧业发展的新进展

2006年, 江苏省网吧业主委托省文化厅向国务院递交了一份关于文件审查的申请, 指出:文化部于2003年4月22日制定的《文化部关于加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的通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相抵触, 并得到国务院法制办的批复和认可。如此一来, 连锁网吧和单体网吧的审批权将发生质的改变, 一方面, 连锁网吧牌照的审批主体将由文化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 延伸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另一方面, 对单体网吧牌照审批的禁锢也将失去效力, 单体网吧牌照将被迫放开。但日前有关部门表示, 网吧牌照解禁的实际尚不成熟, 也没有相关行政法规或者部门规章出台。

另有消息表明, 管理部门正在考虑是否将网吧纳入文化产业。此前, 作为服务行业的网吧一直按娱乐业20%左右的税收标准征税, 如果网吧能够从娱乐业抽身, 税收将大幅度降低, 可以大大缓解连锁网吧面临的利润困境。

四、网吧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由于网络发展起步较早, 技术较成熟, 因而在网吧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欧洲大规模连锁经营

欧洲网吧几乎都是大型连锁网吧, 走品牌化道路。英国最有名的Easy Everything在伦敦最热闹的商业地段设有诸多分店, 全英开设了21家规模较大的网吧, 每个网吧拥有数百台电脑。除了在英国外, Easy Everything还在欧洲很多著名城市开设了20多家分店, 如巴塞罗那、马德里、柏林、巴黎、阿姆斯特丹等。迄今为止, 已有超过200万名顾客光临过Easy Everything。

2. 韩国成立专门的网吧管理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韩国网吧的数量已达2.3万家, 呈现出饱和状态。韩国网吧同样也正经历着从分散经营、中小规模经营走向大规模连锁经营的过程。韩国文化观光部下属的专门机构是网吧管理机关, 该机构掌握所有网吧的资料, 集中解决网吧的所有问题。网吧管理机构通过技术手段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从2001年5月开始, 韩国网吧的电脑必须设置过滤黄色有害站点的系统, 防止青少年受到有害信息的危害。

3. 美国通过严格立法管理网吧

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最发达、拥有个人电脑最多的国家, 很少看到网吧。美国的公共场所提供很多方便上网的条件, 在广场、公园、机场、候车厅、酒店等很容易找到投币上网的电脑。虽然网吧数量少, 但美国通过严格的立法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免于色情和暴力信息、游戏, 要求网吧业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营业, 否则将面临各种处罚, 如罚款和监禁等。

此外, 印度利用网络技术优势管理网吧的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

五、有关网吧行业走向的几点建议

1. 行政部门工作重心由“审批”转向“监管”

网吧的市场准入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地“劳驾”行政特许。降低门槛, 让公民的信息获取、休闲娱乐的权利以最便利的方式得到保障, 采用“承诺审批制”甚至放手尝试登记管理的方式, “宽容”接纳网吧入行, 严格日常监管, 让网吧业主产生“进门容易、生存难”的危机感才能有效管理、健康运营。

如何划定权力分界即明确哪些事项需要设定许可, 哪些事项根本不需要设定许可;哪些事项只需一般许可, 哪些事项应设行政特许, 这是“有限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国际上一般认为, 当存在诸如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自然垄断、外部性和社会公正等情况时, 政府应该加以干预。一个以人为本的“有限政府”会严守权力边界, 不以如何方便行使行政管理职权为政策制定的着眼点, 而是考虑怎样求得公民利益的最大实现。严格管理一定比“软件执法”更有效。

全能政府看起来什么都管, 实际上始终面临着管不好、也管不了的困境。“七八个大盖帽, 管不住一个破草帽”, 就是对政府管制失灵的最好写照。管得太多, 政府权力过大, 还容易滋生腐败, 导致出现管制理论中所描述的自肥现象[7]。在对网吧行业的管理中, 解决政府部门只重审批, 放松管理的弊病, 是实现有效政府目标的必经之路。

2. 注重程序正义

正当程序的两项根本规则:一个人不能在自己的案件中作法官;人们的抗辩必须公正地听取。这项原则不仅不限于司法权, 同样适用于行政权[8]。行政部门一时间下令关闭所有网吧, 业主们可以行使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的权利, 维护自身利益。我国《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均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听取相对人陈述和申辩以及听证的要求。政府采用“死亡法”治理网吧行业, 未举行听取其意见和申辩的听证会。

季卫东先生曾经写道:把价值问题转换为程序问题来处理是打破政治僵局的一个明智选择。听证等救济方式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手段, 一个不能尊重个体价值和权利的社会很难形成社会的整体意志, 给予受行政行为影响的人们一个公平听证的机会能够推进公民权利保护。法律听证是正义原则中的重要内容[9]。的确, 程序正义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行政机关在进行包括治理网吧行业在内的执法活动时, 应遵守行政程序民主、公平、公开等原则, 运用听证、信息公开等制度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正义不仅要实现, 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10], 程序正义对于实体正义的实现举足轻重。

3. 加强网吧行业自律

建议成立网吧行业协会, 制定行规行约, 协调网吧行业内部、网吧与管理部门、网吧与电信部门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经营者也要提高自身素质, 执法部门加大管理力度。2003年, 上海市长宁区成立了上海首家网吧管理协会, 协会有会员网吧70余家, 该协会是一个高度自治、高度自律的行业中介组织, 制定了《长宁区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自律公约》, 为网吧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自律探索了一条新路。

4. 动员多方力量, 正确引导, 趋利避害。

针对网络社会问题, 应全面客观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既要管住“吧”, 更应净化“网”[11]。政府作为管理主体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防止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恶性泛滥, 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2000年12月, 美国国会通过了《互联网儿童保护法案》, 强制公立学校和图书馆安装过滤软件来堵塞不良网络信息和资源。对网吧的管理, 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职能, 健全管理过程中的而不仅仅是准入阶段的法规, 为网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要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 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 加快健康网络环境的营造才是治根良方。基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 传统社会中的道德约束机制被大大弱化, 因此, 应积极倡导公众的自律性道德, 倡导网络文明, 开展“绿色网吧”创建活动, 政府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的创设, 树立典型, 给予其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并可以考虑在制度设计上对“绿色网吧”、“健康网吧”等予以倾斜。未成年人监护人、学校、政府、居委会以至未成年人自身, 都应在这个过程中进到自己的责任。

“存在还是消亡”这已经不再是个问题了, 网吧深入人们生活的事实已经做了最好的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行政部门、网吧业主以及上网者的共同努力下, 网吧行业将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摘要:行政许可制度是现代公共行政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规制市场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本文从政府对网吧行业管理的视角, 以该行业的行政许可制度演化为线索, 洞悉行政许可制度在网吧管理中暴露和引发的诸多问题, 通过借鉴外国的成熟做法探寻我国网吧行业的出路。

篇14:美元储备:是保障还是问题?

10年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1000亿美元,而根据官方最新披露的顺差数据推算,中国10月份外汇储备很可能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的大关,10年间,外汇储备年均增长率高达27.2%,近三年更高达42%。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万亿储备,可能仅仅是开始

从根本上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的迅速攀升,乃是当今国际金融制度(“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重新确立)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是必然要求。

当今 “国际本位货币竞争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本质性变化:经过短暂的20世纪80年代的美元、日元、马克所谓的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市场”的稳定,美元的垄断程度剧增,在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占GDP高达7%的情况下,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又上升到80%,国际金融制度事实上又回到了以国别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特别是在东亚地区,麦金农据此将这种国际金融秩序概括为“美元本位”。

“金本位”时代,全球的储备货币是黄金,现在是美元。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不断增长的对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客观上都需要美元及

美元定值资产的供应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要储备美元,储备美元就意味着多卖少买或贸易顺差,要不就是向美国或他国借储备货币,但最终唯一地还得靠贸易顺差来偿还。将美国作为一方,世界其他国家作为另一方,美国必定是贸易收支逆差或国际收支逆差。在这个意义上,美国持续地产生贸易逆差,成为当下全球经济正常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全球经济的稳定几乎完全依赖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所以,在此“无政府规制的高度垄断性市场”中,美元汇率高估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也只有通过美元高估,新兴国家才能获得国际收支顺差和美元储备,才能稳定经济。当然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美元的高估也必然造就了美国的低储蓄率和“双赤”的经济格局。这成为了当下的国际经济制度的基本常识。

因为对那些拥有对美贸易巨额顺差的国家来说,如果它们的中央银行把这些美元换成本国货币拿回国内势必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它们不得不把这些庞大的外汇储备反过来用以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或房地产。这类似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中所形成的“石油美元循环”。如此,美元发行的背后根本无需黄金的支持,而美国政府债券的背后也根本无需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倚仗美元作为各国外汇储备关键货币的特殊地位,美国没有任何先储蓄后消费或先生产后消费的负担,完全靠政府和私人的举债来消费。美元本位制使美国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而联储完全可以凭空造出黄金来平衡国际收支逆差。

当然,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美元提供了一个无限供给机制,那么世界必须要产生一个相应的经济体来吸收过剩美元流动性的冲击,才能使这个游戏得以持续,而不至于以金融危机的方式破灭。欧日经历了上世纪 90年代的景气低迷,已经无法或者不愿吸收这一冲击。如此,无论从经济规模、增长速度,更主要是因为正经历市场化转型时期,中国无疑成为了这个吸纳国际收支调节冲击的最为合适的角色。

一方面,中国资本流动的管制壁垒的解除,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技术革命引领下跨国公司日渐成为了全球生产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并实现了按价值链组织全球分工,加快了全球制造业向低要素成本地区转移。而另一方面,在转型期的中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依然起不到基础性的作用,政府仍然保持着对许多重要经济资源的配置权力。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程度很低,此外还有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各种花样翻新的优惠行政政策,导致整个要素价格被人为地扭曲,劳动力价格是偏低的,资本的价格(也就是利率)也是被管制的,土地原来是不要钱的,后来批租土地也有各种各样的行政优惠,所以土地价格也是偏低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盈利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价格的扭曲所产生的“经济租”。

故此,许多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甚至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而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同样是美国人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全球产业大转移和重新分工,让中国逐渐为许多产品的制造商。中国劳动力不仅为本国消费者生产,而且为世界(包括美国)消费者生产。美国人转而去搞服务业和高技术,绝大多数美国劳工告别了蓝领时代。与国际金融制度相伴生的必然是日益严重的所谓全球经济失衡格局。宏观上表现为,世界的消费和投资越来越分别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体内。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以及“双赤”的累积与中国的高储蓄、低消费以及顺差和储备激增,两国(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经济结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转型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客观上成为了 “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得以重新确立的重要契机。

可以预知的是,在“美元本位”这一格局下,这种产业分工和转移还将持续深化,在消费类产业(轻工业)转移完成之后,起自2003年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高潮,已经带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特征。有学者预测,当进入到重化工业转移时代,中国年度贸易顺差将会超过3000亿美元,而每年所接纳的国外直接投资也会超过目前六七百亿美元的水平,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如果国际轻工产业转移可以持续20年以上,由于发达国家的重工产业规模是轻工产业的2-3倍,未来重工产业转移持续的时间将可能超过20年。故此,中国未来25年内仅贸易顺差与吸收外资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就将达到10万亿美元。

美元:千王之王

随着这一国际货币体系所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的形成,中国事实上也就将自身的经济置身于这一“美元本位制”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巨大风险之中:美联储可以轻而易举地让美元在需要的时候贬值,从而赖掉债务并让某些国家损失大量的外汇储备。或者通过扩大两国利差,使美元回流从而可能引发某国的货币危机。当下最大的汇率操纵国实际上就是美国。你外汇储备少时,它攻击你货币,使你贬值造成货币危机;你外汇储备多时,它力推弱势美元,拉动全球资源价格暴涨,直接打击你外储的购买力,使你数十年经济增长的成果顷刻化为乌有。当今的美国越来越像一个能够看透对方底牌的“千王之王”,抛出一枚硬币,正面他能赢 5000,反面他也能赚5000。

当下流行的观点认为,现行国际储备管理的重心在于“保持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务虚”的特点。如果说过去国际储备是准备“用”的(满足进口、支付债务和干预汇率的需要),而现在的国际储备则主要是给人“看”的,以支持货币政策与汇率管理政策的信心;通过吸收货币危机的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的阻塞,来限制一国经济的外部脆弱性;提供一国能够偿还外债的市场信心;支持对国内货币的信心;支持政府偿还外部债务与使用外汇的需要;应付灾难 和突发事件。

在我看来,是否需要高额外汇储备抵御货币冲击,一要看汇率制度,如果选择浮动汇率,全球对美元的需求会急剧上涨(1968年蒙代尔和弗里德曼有一场著名争论。弗里德曼认为:只要搞浮动汇率,世界各国就不需要外汇储备),历史事实证明,蒙代尔是正确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忍受汇率天天像过山车一样,动荡不安。每个国家都需要有大量的储备货币,准备随时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因此汇率越是动荡不宁,手中用来干预的储备货币就越多。日本是典型的例子。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摒弃了实行多年的固定汇率制并迅速转向某种形式的浮动汇率制之时,都吸取了当年危机的教训,保持大量外储,以吸收货币危机的冲击以及缓和外部融资渠道的阻塞, 来限制本国经济的外部脆弱性。但这里不得不指出这些国家的另一个现实—— 资本项目的开放。

如果选择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是不是还需要高额外汇储备来应对外部货币冲击呢?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资本项

目 的管制,当年正是由于东南亚诸国过早地实施了资本项目的开放,才使得自身的固定汇率机制暴露在对冲基金的风险下,从而导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而中国当年之所以有效地避免了危机的冲击,并非中国的经济结构优于东亚诸国,事实上是较为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筑起了防波堤。而200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频频受到美元贬值的冲击,恰恰是由于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受到极大的削弱(据年初建行的一项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的实际贸易顺差只有400亿美元,而600亿美元实则假道贸易项目的“热钱”性质的资本流入)。进一步讲,坚持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实际上是相容的。

如果当下中国选择放弃盯住美元汇率机制,逐步开放资本项目,自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美元贬值成本,保持高额的外汇储备,对市场的干预能力。而反过来讲,加强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所谓外汇储备的 “保持信心”的 “务虚”意义就要大打折扣。

更明确的表述则是,汇率越是浮动,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越差,中国所需要的美元储备将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少,货币政策将更加不自主。很容易推断, 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所以要不遗余力地向中国推销浮动汇率和金融市场彻底自由化,原因就在于此。最近,世界银行建言中国政府要慎用外汇储备,实际上也是同样道理。显然,把中国经济体与美元这样一种可能是全球最不稳定的货币拴得越紧,是最符合美国人利益的。

如何化解“金融恐怖”

从长期看,化解中国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在于把外汇储备的惊人加速度降下来,动力来自于通过体制或制度变革来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而不是放弃固定汇率,采纳浮动汇率。汇率稳定是经济转型的必要条件,基本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汇率稳定,一国产业之调整、演化、贸易格局、贸易收支等等,皆由市场力量决定。而一旦汇率变动不居,忽上忽下,价格信号只可能更加扭曲,产业结构、经济失衡会进一步加深。(事实上在中国,真正生产效率高的部门对汇率敏感,如贸易部门,而低效率的垄断部门对汇率毫不敏感,如此,又如何能引导资源配置优化,经济模式转型呢?)

而从短期看,美元本位下,当下最为急迫的是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为中国找到了合理的外汇使用渠道,这不仅是积极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最为有效的手段,而且是对抗“美元本位”风险的现实选择。

坦率地讲,美元本位下,动用外储建立石油储备、黄金或者其他稀有金属储备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值得讨论的只不过是选择什么合适的时机做,怎么做的问题。

2001-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分别为28%、35%、41%、51%、3 4.2%。同期,黄金从250美元/盎司涨到700美元/盎司;石油从20美元/桶到70美元/ 桶;铜从1300美元/吨到8000美元/吨,算一算当下中国9000亿外储的购买力。当中国以大量的廉价商品输出换来一堆花花绿绿的美元票子之时,可以看到,中国以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的身份来平衡美国金融恐怖的代价和风险。

故此,考虑建立一个包含美元资产、石油、黄金、白银、铜等其他稀有金属等大宗商品储备的组合篮子,基本上合乎一个简单的“风险对立、价格稳定” 的套期保值的思想。在美元本位格局下,若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虽有所回落,但随着美元资产增值而得以平衡;若如当下,美国人不负责任地推行垃圾美元政策,美元资产可能会有所缩水,但全球性通胀会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要大得多。至于各种储备之间的比例搭配,什么合适的市场时机买,是一个纯粹的专业性和和策略技巧问题。但在中国,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决策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中国必须加快培养和吸收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操作人才,建立一套高效率的、高度保密的、统一决策的储备管理机制和反应机制,否则当下 “部门博弈、多头决策”的格局只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把中国的利益葬送掉。

上一篇: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下一篇:市场部九月份销售计划